日本最大規模坂本龍一展覽登場!走進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探索大師的創作軌跡

日本最大規模坂本龍一展覽登場!走進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探索大師的創作軌跡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舉辦的「坂本龍一|音を視る 時を聴く(seeing sound, hearing time)」展覽,為日本最大規模的音樂家暨藝術家坂本龍一個展,將全面呈現其大型裝置藝術作品。展期至2025年3月30日。

在坂本龍一(1952–2023)超過50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始終以多元的表現形式,引領時代的潮流。1990年代起,坂本龍一展開結合多媒體的現場演出,並自2000年代以來,透過與不同藝術家的跨界合作,探索如何將聲音立體地融入展覽空間之中。

而此次展覽,以坂本龍一生前為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構思的計畫為主軸,聚焦於其創作中長期關注的「聲音」與「時間」主題,並將展出逾10件未公開的新作與代表作。這些沉浸式聲音裝置作品,將巧妙地展示於館內外空間,引領觀者探索坂本龍一前衛、具實驗性的創作軌跡,也深入認識這位藝術家的嶄新面貌。

「坂本龍一|音を視る 時を聴く」展覽為日本最大規模的音樂家坂本龍一展覽。(圖片提供:東京都現代美術館)
「坂本龍一|音を視る 時を聴く」展覽為日本最大規模的音樂家坂本龍一展覽。(圖片提供:東京都現代美術館)

以下將介紹此次展出的作品:

坂本龍一+高谷史郎

在這次的展覽中,將呈現坂本龍一與高谷史郎合作的5件作品,包含: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時,坂本龍一遇見一架遭海嘯摧毀的鋼琴,並將其視為「由大自然調音的鋼琴」,進而轉化創作出《IS YOUR TIME》(2017/2024)這件作品。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exhibition
「坂本龍一|音を視る 時を聴く」東京都現代美術館、2024年坂本龍一 with 高谷史郎《IS YOUR TIME》2017/2024 ©2024 KAB Inc. 攝影:福永一夫

而在坂本龍一與高谷史郎的裝置藝術作品中,「水」與「霧」為重要的元素,比如2007年發表的代表作《LIFE–fluid, invisible, inaudible...》(2007) ,是以坂本龍一的歌劇《LIFE》(1999)為基礎,打造出9個懸浮於空中、發出忽明忽滅光芒的水槽作品,人們將像是在庭園中漫步,感受有別於一般線性敘事的時空流動感。另外,此次也將展出《water state 1》(2013),以及特別為本展創作的《async–immersion tokyo》《TIME TIME》,均為2024年的作品。

Ryuichi Sakamoto + Shiro Takatani, LIFE–fluid, invisible, inaudible..., 2007 ©2024 KAB Inc.  Photo: Takeshi Asano
「坂本龍一|音を視る 時を聴く」東京都現代美術館、2024年坂本龍一+高谷史郎《LIFE–fluid, invisible, inaudible...》2007 年 ©2024 KAB Inc. 攝影:浅野豪
「坂本龍一|音を視る 時を聴く」東京都現代美術館、2024 年 坂本龍一+高谷史郎《LIFE–fluid, invisible, inaudible...》2007 ©2024 KAB Inc. 撮影:丸尾隆一
「坂本龍一|音を視る 時を聴く」東京都現代美術館、2024年 坂本龍一+高谷史郎《LIFE–fluid, invisible, inaudible...》2007 ©2024 KAB Inc. 攝影:丸尾隆一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exhibition
「坂本龍一|音を視る 時を聴く」東京都現代美術館、2024年 坂本龍一+高谷史郎《async–immersion tokyo》2024 年 ©2024 KAB Inc. 攝影:浅野豪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exhibition
「坂本龍一|音を視る 時を聴く」東京都現代美術館、2024年 坂本龍一+高谷史郎《TIME TIME》2024 年 ©2024 KAB Inc. 攝影:福永一夫

「async」系列作品

坂本龍一在2017年推出《async》後,開始致力於「立體化」這張專輯的聆聽體驗,並與Zakkubalan、泰國導演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高谷史郎等藝術家共同創作了一系列裝置藝術作品。其中,與akkubalan合作的《async–volume》(2017) ,是件結合視覺與聲音的裝置藝術,其將坂本龍一製作專輯時,在紐約錄音室、庭院等地拍攝的影像片段,與這些場景的環境音與專輯中的音樂素材相融合;排列於牆面的24台iPhone與iPad,也讓人們透過這些如「發光小窗戶」般的螢幕,一探坂本龍一的內心世界。

Ryuichi Sakamoto + Zakkubalan, async–volume, 2017, installation view of “Ryuichi Sakamoto | SOUND AND TIME” at M WOODS (People’s park), Chengdu, 2023 Image courtesy of M WOODS
坂本龍一+Zakkubalan《async–volume》2017年「Ryuichi Sakamoto | SOUND AND TIME」展示風景、成都木木美術館(人民公園館)、2023年 影像提供:成都木木美術館

而在與泰國導演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合作的《async–first light》(2017) 中,坂本龍一將名為「DIGITAL HARINEZUMI」的小型相機交給親密的朋友們,請他們記錄下日常生活片段,這些影像雖然解析度低、畫質粗糙,但也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溫暖色調,生動地捕捉了各自的日常;而該影像的配樂,則是由坂本龍一將〈Disintegration〉、〈Life, Life〉這兩首曲目重新編曲而成。

Ryuichi Sakamoto +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async–first light, 2017, installation view of “Ryuichi Sakamoto | SOUND AND TIME” at M WOODS (People’s park), Chengdu, 2023 Image courtesy of M WOODS
坂本龍一+アピチャッポン・ウィーラセタクン ≪async–first light≫ 2017年「Ryuichi Sakamoto | SOUND AND TIME」展示風景、成都木木美術館(人民公園館)、2023年 影像提供:成都木木美術館

坂本龍一與高谷史郎以專輯《async》的樂曲為基礎,並根據「將音樂立體化設置於空間」的概念,打造了多件裝置藝術作品。而《async–immersion tokyo》(2024) 是在坂本逝世後,基於先前的「async」系列進一步深化的創作,其最初於AMBIENT KYOTO 2023亮相,此次則特別針對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的展示空間,重新建構成一件全新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

Ryuichi Sakamoto + Toshio Iwai, Music Plays Images X Images Play Music, 1996–1997/2024  ©2024 KAB Inc.  Photo: Ryuichi Maruo
「坂本龍一|音を視る 時を聴く」東京都現代美術館、2024年坂本龍一×岩井俊雄《Music Plays Images X Images Play Music》1996–1997/2024 ©2024 KAB Inc. 攝影:丸尾隆一

坂本龍一+真鍋大度

而坂本龍一與真鍋大度合作的《センシング・ストリームズ 2024–不可視、不可聴 (MOT version)》,將手機、WiFi、無線電等電磁波,視為一種人類感官無法感知的「流動」生態系統。而此次展覽特別設置了一個長達16公尺的戶外LED顯示螢幕,以影像與音樂的形式,呈現出東京這座不斷變化的大都市中,那些無形的基礎設施。

Ryuichi Sakamoto + Daito Manabe, Sensing Streams 2021–invisible, inaudible, 2021, installation view of “seeing sound, hearing time” at M WOODS HUTONG, Beijing, 2021.      Photo by M WOODS photography
坂本龍一+真鍋大度《Sensing Streams 2021–invisible, inaudible》2021年「seeing sound, hearing time」展示風景、木木美術館(銭糧胡同館)、北京、2021年 影像提供:M WOODS photography team

坂本龍一+高谷史郎+中谷芙二子特別合作

本次展覽更有坂本龍一、高谷史郎、以「霧雕塑」聞名的藝術家中谷芙二子聯手打造的《LIFE–WELL TOKYO》霧の彫刻 #47662,利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的戶外花園,將霧、光與音融為一體,交織出如夢似幻的交響樂,也喚起人們對自然的敬畏與崇敬之情。

田中泯 場踊り at 坂本龍一+中谷芙二子+高谷史郎《LIFE−WELL TOKYO》霧の彫刻 #47662 Photo:平間至
田中泯 場踊り at 坂本龍一+中谷芙二子+高谷史郎《LIFE−WELL TOKYO》霧の彫刻 #47662 Photo:平間至
コラボレーション:田中泯(ダンス)、高谷史郎(照明)、坂本龍一(音楽) 攝影:越田乃梨子
中谷芙二子《ロンドンフォグ》霧パフォーマンス #03779、2017年 「BMW Tate Live Exhibition: Ten Days Six Nights」展示風景、テート・モダン、ロンドン、英国コラボレーション:田中泯(ダンス)、高谷史郎(照明)、坂本龍一(音楽) 攝影:越田乃梨子

坂本龍一 | 音を視る 時を聴く
展期:2024 年 12 月 21 日– 2025 年 3 月 30 日
開館時間 10:00-18:00
更多資訊可點此參考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隨著2025大阪世博開幕日將近,各參展國也紛紛宣布自家展館的建築設計與展覽亮點,其中瑞士館以充滿特色、輕盈通透的球體建築而備受矚目,更將以經典卡通《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為主題帶來一系列展出。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3大亮點整理

01/4大展區將科技融入藝術體驗

瑞士館以擴增人類(Augmented Human)生命(Life)星球(Planet)為題,在一座座透明泡泡中展現創新與創造力。場館共分為4大展區:

第一展區展示一系列巨大的剪紙裝置藝術,空間中散發著Firmenich特別為瑞士館設計的香氛,週遭環繞著壯觀的瑞士自然風景;第二展區邀請訪客分享自己對未來的願景,並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將這些想望化為充滿活力的藝術體驗。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第一展區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第二展區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第三展區每兩個月會更換一次,呈現當今的技術進步與突破,展間設計為未來主義風格,描繪出一個結合藝術與科學的虛構未來世界;第四展區則強調瑞士的文化面向發展與創造力,最後遊客還能帶走許多瑞士紀念品,如木製玩具、地區限定口味的KitKat、雀巢咖啡等。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第三展區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紀念品商店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02/綠意盎然的超輕型球體建築

瑞士館由Manuel Herz建築事務所打造,以融合自然與文化、自然空間與人造空間為目標,場館由五個綠意盎然的球體組成,場館內外都種植了大量植栽。這些球體為空心的充氣結構、以鋼架支撐,外殼共有兩層,分別選用不同顏色的材料,外層為亮色的ETFE、內層色彩較暗,營造由外而內的觀展體驗。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Manuel Herz建築事務所以融合自然與文化、自然空間與人造空間為目標,在場館內外種植大量植栽(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這些球體為空心的充氣結構、以鋼架支撐,外殼總重只有400公斤(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同時,瑞士館也將成為世博會上生態足跡最小的展館。這些球體外殼的總重量僅有400公斤,是傳統建築外殼的1%,只需兩到三輛載貨腳踏車就能運送。不僅如此,這些材料還可以回收,在世博會結束後重新製作成家具等產品。

03/《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主題企劃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雖然是瑞士文學作品,但相信多數人都是從日本版卡通認識這個故事;也因為如此,這齣作品成為本次大阪世博瑞士館的焦點之一。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也是本次瑞士館的主題之一(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位於瑞士館頂樓的「Heidi Café」,提供結合日式風情的瑞士特色料理,並搭配精選的瑞士葡萄酒;員工則身穿瑞士品牌BALLY的制服,以多國語言接待訪客。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場館頂樓的「Heidi Café」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另外,瑞士館也將於4月22日舉辦一場特別放映活動,以《My Name is Heidi》(私はハイジです)向這位阿爾卑斯山的少女致敬。這場展演由日內瓦藝術設計學院(HEAD)製作,結合時尚、平面設計與動態影像,連結過去與現在,將主角小蓮重新塑造為具有當代意義的經典角色。

根據瑞士館團隊宣佈,場館結構將於2025年1月全數完工,而內部裝修則則預計於3月中完成。

2025大阪世博

日期|2025/4/13–2025/10/13

瑞士館官網|https://vitality.swiss/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揭曉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科技島、光明燈牆並置,探討智慧、信仰如何影響地景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覽內容亮相!由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劃的參展計畫「[]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回應大會以「智慧」(Intelligens)開展的年度主題,概念源自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根植於地景所提出的「NON-sites」理論,並融入東方哲學關於「無/有」的辯證,探索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智慧」角色,同時提出對臺灣「信仰」有無的思考。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2025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為「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用「Intelligens」這個字詞突出「gens」在拉丁文中「人」的含意,討論三種不同類型的智慧:自然、人工和集體智慧,於建築設計中如何被思考和用以面對當代環境和氣候困境。

臺灣館「[]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即以大會主題為基礎,由策展人薛丞倫及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江松長,帶領成大建築系團隊,探索「智慧」(Intelligens)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角色,並重新審視臺灣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空間策略,同時透過展覽、裝置、工作坊、論壇等形式,探索並定義當代臺灣建築師的「Intelligens」表現。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出對臺灣「信仰」有無的思考

此提案受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啟發,以雕塑及大地藝術作品聞名於世的他,曾提出「non-sites」理論,其強調地景的缺席、置換與二元性,並透過抽象架構來反思建築、實質環境與再現之間的關係。再將視野拉回東方世界,「無」在東方哲學中延伸出無盡關於「無/有」的二元辯證,而成大團隊將藉臺灣館,嘗試辨識、建構屬於臺灣「信仰」與「無信仰」之間二元辯證的灰色地帶。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成大團隊認為,臺灣的空間治理和發展策略深受「信仰」與「[]信仰」的辯證影響,以高速度和高科技發展為例,高鐵將西部走廊轉變為大都會區帶,智慧技術使空間重構,也擾動了原本自然生態平衡;晶片和高科技的發展不僅成為臺灣在國際上的籌碼,也帶來了經濟、資源分配是否平等是否合理的反問與挑戰,同時臺灣人也以「智慧」來重新審視正在發生於這片土地上地景的一切。展覽將從三個面向切入,尋找「智慧」的不同表現形式及其在空間治理中的影響力:

▍效率(Efficiency—— []高速度信仰(NON-Belief in high-speed

探討全球追求效率和快速發展的潮流,以臺灣高鐵系統為案例研究,提出高鐵所建構的臺灣大都會區帶,以及城鄉差距下都市生態的反省。

▍科技(Technology—— []晶片信仰(NON-Belief in chips

探索對於科技島之於生態島兩個極端神話的信仰,以及背後在綠能光電板所覆蓋的代價,尤其以臺南七股地區作為場域的探索。

▍控制(Control—— []感知-運動信仰(NON-Belief in sensory-motor

探討每天例行生活的各種細微的感知-運動關係,在延展的基地涵構與關係場域中重新審視各種與生態、文化、社交的衝突。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島嶼意象融入展場,呈現科技、環境、空間的複雜關係

本次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島群島半島」之間的關係呈現信仰與[]信仰之間的張力,重新審視科技、環境與空間的複雜關係。在展場正中央,一座宛如自黑夜海洋中浮現的島嶼靜靜佇立——蜂巢紙切割出臺灣地形剖面,細密的紋路如同時間在土地上刻下的痕跡,微光自紙間漫出,隨地形起伏緩緩流動,結合上方「科技島」以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呈現半導體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同時引入環境正義的討論,包括都市熱島效應、能源分配等議題,全面探索科技與環境的交互關係,並輔以16組研究書冊,以科技島嶼論述為序,開啟[]信仰的觀展動線。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展場周圍配置的展櫃象徵環繞群島,展示12組研究模型,內容聚焦臺灣真實情境與議題,反映當代社會的挑戰與思考,讓觀眾在群島結構中重新審視臺灣地景轉變的脈絡。展場一端的「光明燈牆」,如同於群島之中設置的一座信仰半島,成為信仰核心並串連起所有展櫃與內容,營造統合與連結的視覺與體驗。正式展出時,由展場唯一開啟的對外窗,可望見威尼斯的聖母安康教堂,象徵人文與信仰的起點。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展覽時間|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

展覽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