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愛(小)吃?作家林楷倫 × 顏社創辦人迪拉:談街頭美味的記憶與流傳

我們為何愛(小)吃?作家林楷倫 × 顏社創辦人迪拉:談街頭美味的記憶與流傳

小吃正走向哪?凋零和創新之間,正在變得精緻,或說需要更精緻嗎?日常如何更深入地接觸飲食文化,進而助其永流傳?聽聽兩位被街頭小吃餵養長大的中年男子,有什麼許願和看法。

林楷倫賣魚、寫書,迪拉做音樂,這次一陣子沒見,一坐下也免了寒暄、直切重點,討論起最近各大美食YouTuber都在講的竹午魚哪兒可以吃得到?

最初,將他們聯繫在一起的也是「吃」。林楷倫出版首本散文集《偽魚販指南》時,迪拉邀他來自己的podcast,推薦市場囝仔的小吃——林楷倫生長在台中霧峰,承接家業成第三代魚販,識魚也識傳統市場最生猛喧鬧、熱氣蒸騰的庶民吃食所好;迪拉先後隨家人居住於北投和高雄,往來南北,在不同的吃食文化中長大,在懂嘻哈之前,先在小吃中見識何謂街頭派系和個性。

小吃這題向來沒有標準答案,以下混雜了少許中年男子的懷舊、適量不同地域的味覺觀點,還有很多和小吃的本質一樣最純粹又直接的信念——撇去一切,吃東西總該是件超級有趣又快樂的事。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Q:成長歷程中有哪些令你們印象格外深刻的小吃店?為什麼?


 林楷倫
我最初對食物的印象,是霧峰老家隔壁的一間排骨飯店——每天營業一個半小時,滷3種東西,排骨、控肉、雞腿,我最常吃的就是那隻先用薑跟麻油醃製過的雞腿。(迪拉:小時候算過很好喔~

最記得的是一間麵店叫「欣欣飲食店」,永遠煮那種麵心未透的麵,外地人會覺得不熟,但在地會研發出各種吃法,像傻瓜麵一樣加很多醋;還有肉包,用大大的滑輪鋁籠蓋住,口感不是扎實的,是很桑桑的,會加榨菜肉絲提味,然後台中嘛,就是東泉醬瓶口直接插進去擠爆,我第一次去外地,才看到辣椒是加在外面的——我對兒時小吃最大的回憶,其實不是好不好吃,而是非常在地特色。台中的小吃以前是沿著南屯、台中火車站、豐原,手推送貨車的路徑長出來,是高勞動後的飲食,導致台中人對於小吃的定義是「就要讓你飽」的那種化學澱粉派。

 迪拉 我小時候住鳳山,有印象的小吃都是非常「街頭派對」型的。

鳳山光復有一個黑輪攤推車,六、日才會推出來,最主要的三寶就是菜頭、長型的米血糕還有長條形的高雄黑輪,沾甜口的醬油膏,現場吃完竹籤就還他;還有另一家也在光復路上的香腸攤,生意好到爆炸,在摩托車上老遠看,100公尺外就能看到,炭火燒得好像在失火,煙超大,以前旁邊還有彈珠台可以賭香腸。香腸跟糯米腸全都是自己灌的,糯米腸選的大腸部位是厚的,乳白色、很大條,花生也很多,烤起來不會輕易裂開,焦香味灌得非常進去,再切開配醬油膏、香腸。大家都站在旁邊吃、聊天,阿伯叔叔久了都認識,像個熱氣蒸騰的、小巷子裡的派對。

台北的話,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北投菜市場裡有一攤山東水餃,有點像楷倫說的肉包,很特別的皮、餡,在外面都吃不到,總是忍不住會去吃。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林楷倫 市場小吃都很地區性——其實台灣小吃都是啦,除非有名的。

 迪拉 醬料也是!剛提到包子,我大學以前從來沒吃過東泉,在高雄全都是配牛排店那種B.B.美美辣醬(林楷倫:!),把皮撕開沾著吃。

應該說,最早在地小吃有幾種起源,一種像是台南、大稻埕,很多有錢人,有閒錢可以在三餐之外買吃的;另外就是楷倫說的那種藍領勞工要快速在路邊吃個東西,所以就會是肥油跟澱粉的熱量炸彈,吃下去快速飽。當然還有一些地域特色的,譬如說西螺產米,就拿賣不出的舊米來磨成米漿,做成各種糕點,就是產地內的再利用。

 林楷倫 而且我們小時候的小吃還有一個特色是很「流動」,會有不期而遇的美味。躺在家裡睡覺,聽到「蚵嗲~」的車過去就跑下去買,我還記得那種藍色的得利卡。

 迪拉 甚至是推車!阿公推的豆花或是碗粿攤,吃完碗要還他那種。現在遇到都嘛叫你加LINE,臉書公告什麼時候出攤。比起什麼都要排隊和預訂,我很喜歡那個隨機性。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Q:有些傳統小吃的共同回憶正在消逝,近年小吃的「精緻化」則是另一個走向,你們怎麼看待?覺得何謂精緻化成功的小吃?


 迪拉
對我來講,基本上「小吃精緻化」這句話,就頗為可議啦,因為小吃就是一、兩個人,做一、兩樣食物,它能夠流傳下來,本身已經經過很長時間「精緻化」的過程了。

小吃本來就面對庶民了,一個厲害的小吃,上市公司老闆跟工人阿伯會付一樣的價錢並肩吃,沒有誰有什麼特權,如果只是更改「介面」,把瓷碗變成高溫殺菌的當兵放飯鐵碗,或者牆壁印上祖宗八代的黑白照片,或把它品牌化,弄在一 個比較漂亮的店面,提高單價,其實也沒什麼道理。

我唯一有覺得成功的印象,是樂利路上有家「御炒牛」,主要賣炒黃牛肉,廚師是西餐底,還有每天現做的法國麵包來搭配。裡面就是白瓷磚,也沒有刻意要搞復古,一切都是乾淨操作——像這樣一個可能有西餐或日料底的人,把會的技法放在小吃上,對我來講是我想像的、真正的精緻化。

 林楷倫 精緻化其實很吃那個人的生命記憶。前幾年Fine Dining做滿多這種事的,講求「解構」,主廚們以小吃作為生活素材,從中提取一些元素,但往往吃下去會覺得,欸缺了個什麼?是「爽度」。小吃其實最重要是那個快速把熱量填補起來,能瞬間再繼續往下走。

想到台中火車站附近有間在地的青草茶「羅氏秋水茶」,鋁箔包插下去喝那種,我遇過有餐廳店家把無糖版倒進去煮藥膳,欸,可以耶~也有做成冰沙,台中味,讚的!

 迪拉 Fine Dining如果能在某道菜重複某種小吃爽度精髓的質地,譬如炸雞排咬下去鹹香跟汁爆開的感覺、蚵仔煎地瓜粉又脆又黏著甜辣醬的口感,對我來講就滿高端。另外像「貓下去」的概念也很不錯,把小吃裡適合配酒的東西「餐酒館化」,是可以保存某一種味道、記憶跟質地的方法,也比較符合現在人的消費習慣。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Q:作為平凡食客,日常怎麼輕鬆地去接觸、瞭解,進而保存下吃食的文化和情感?


 迪拉
樂觀來講,台灣人對吃還是很有興趣。問題是,懂吃跟懂看股票比起來,到底是不是一個重要技能?雖然也可以很認真,但大家還是要把吃東西當成是一個超級快樂的事。吃小吃,應該說吃東西也沒那麼難,不用什麼專業技術,你就不要怕踩雷,同樣的品項只要願意去吃個1、20家橫向比較,很自然就會整理出一個心得,再去深究為什麼會覺得好吃,查查用的是什麼原料。

但台灣的小吃攤在網路上太少食材、或煮法的資訊,就像日本拉麵店很注重講食材,台灣店家也可以再主動給多一點資訊,像麵是跟誰叫的、湯頭是什麼,排骨是用什麼豬肉、醃多久,用什麼粉下去炸的。就像喜歡咖啡的人越喝越能分辨淺、中、重焙,身為一個消費者,越掌握這些門道,也越覺得自己好像是在研究一個東西,這也符合現代人要跟別人介紹說「一個東西很屌」時的切入點。

 林楷倫 現在我家小朋友的小吃是什麼?是麥當勞和一夜干(迪拉:哇靠),也或許是我住台中市區,根本就沒有什麼小吃攤了。但我覺得還是要慢慢培養他們吃小吃,小吃會提供很多方法,讓你理解那個食材是什麼,像韭菜盒子,讓你最直接地知道,欸韭菜的味道原來是這樣的。

當然,持續書寫飲食也很最重要,但我覺得需要以一個更庶民的狀態,去講為什麼好吃,而不是跟讀者炫耀你多麼懂吃,或太多家庭情感的描述。像《孤獨的美食家》就是一個很準確的狀態——飲食文學能做到的,其實影視、漫畫甚至YouTube,各種媒材都可以做到。

 迪拉 除了讀焦桐、舒國治,很多老一輩的飲食文學作家,日本很多美食漫畫也對我啟蒙很大,《拉麵王》、《鐵路便當之旅》、OG級的《美食大挑戰》⋯⋯,他們很擅長也花很多時間在「取材」,再融入劇情讓人很容易看下去。最近台灣傅士玲的《台灣豬,黑白切》取材也很不錯!

 林楷倫 我剛創業做餐廳魚販時是先看《築地魚河岸三代目》!它把魚市和海鮮的細節都畫出來了。相信未來台灣的更多作品也會讓大家更知道小吃為什麼好。

(攝影:蔡耀徵)
(攝影:蔡耀徵)

K書助懂吃!

林楷倫推薦 

☆《怪奇海產店》
講台灣的奇怪魚種,是很不錯的入門指南,看完後去海產店點菜就會有頭緒!其實長得奇怪的魚很便宜、肉又獨特,如果我要做台灣小吃,也絕對會找奇怪魚種給大家吃。

(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喫心地》
寫老派的日常小吃,也寫到台中的老喫茶文化和情懷。小時候我爸(在春水堂創始店同條街)開過泡沫紅茶店,也是我從霧峰進台中唯一的目的地,對我來講是個很不一樣的情感。

(圖片提供:有鹿文化)
(圖片提供:有鹿文化)

 迪拉推薦 

☆《魚與黑道》
推個跟楷倫有關的!作者曾是日本專門採訪黑社會祕辛的雜誌《實話時代 BULL》編輯,冒著生命危險調查日本漁業黑道干涉的非法事件寫成。(楷倫趁機預告:我下一本也要寫和魚與走私相關的!)

(圖片提供:游擊文化)
(圖片提供:游擊文化)

☆《東京豬排會議》
日本料理評論家山本益博跟2位美食家好友,認真吃遍東京豬排店的心得。他們條件很嚴苛哦,怕干擾彼此還會分開去吃,改天再相聚評分。分享從豬的品種、部位、發展流派到享用小撇步。

(圖片提供:布克文化)
(圖片提供:布克文化)

林楷倫
1986年出生於台中港,魚販、作家,交大研究所肄業。獲林榮三文學獎2020年短篇小說首獎、2021年三獎,時報文學獎2021年二獎、台北文學獎和台中文學獎等。出版有散文集《偽魚販指南》,小說集《雪卡毒》。近年轉型批貨給Fine Dining餐廳,最新作散文集《廚房裡的偽魚販》寫魚、寫吃,也寫Fine Dining餐廳的廚房政治。

迪拉
2005年創辦台灣知名嘻哈廠牌「顏社KAO!INC.」,挖掘並發行許多台灣嘻哈饒舌史上重要歌手及作品。音樂之外亦愛吃愛煮,社群自介「下港人住在台北市,生一張嘴好吃好辯。」2023年起推出並主持podcast節目《這又沒有很屌》,其中「異世界美食家」單元不定期邀各行各業的吃客朋友輪流來battle。

採訪整理|李尤 攝影|蔡耀徵 場地協力|東一排骨總店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月號《2025餐飲新浪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一片土司的溫柔堅持:晨光 GOLD 生土司系列推出新作,讓生活回到純粹的節奏

生活的講究,其實從來不需要昂貴或鋪張。只是願意多花一點心思,為早餐挑一片高品質的土司。全新上市的晨光 GOLD 巧克力生土司,選用法國進口巧克力、日本優質小麥粉,以及品牌特有的生湯種工法,把日常這件小事,做得剛剛好。那不是炫耀的品味,而是對自己、對家人的一份溫柔心意—讓每一天的開始,都值得被細緻對待。

晨光 GOLD 生土司

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早餐經常只是行程中被壓縮的過場。但當一片土司同時擁有細緻口感、不添加原則與高品質原料,它所帶來的,就不只是味覺,而是日常節奏的重新編排。晨光 GOLD 生土司系列於今年推出新作,選用日本小麥粉、法國進口巧克力,並以品牌專研的生湯種工法製成,讓講究不再留存於想像中。當質地、時間與取得方式都恰到好處,早餐便不只是開始,而是能被記住的一部分。

晨光 GOLD 生土司

不只是土司,更是日常的風格選擇!

當你願意為最日常的食物多想一層,也就慢慢形塑出自己的生活輪廓;晨光 GOLD 巧克力生土司,是將更細緻的風味安排,帶入日常的一種提案。它不過度甜膩、不仰賴人工添加,而是把風味交還給原料本身,讓法國進口巧克力與日本優質小麥粉,自然交織出純粹的口感。

晨光 GOLD 生土司

這樣的風味背後,是對麵體與水分關係的長期琢磨。品牌專研的生湯種工法,讓土司保有濕潤,卻不顯黏重;吃起來有彈性,也不易鬆散;這些細節處理,反而左右了它是否能被記住。它所回應的,不只是口感,更關乎我們如何與日常相處。從那片土司開始,我們挑選的不只是食物,而是一種貼近自身輪廓的生活感。

晨光 GOLD 生土司
晨光 GOLD 生土司

國際級的講究,不再與日常有距離

過去,我們常把高品質和距離感畫上等號;像這樣在原料、工法與細節都近乎苛求的生土司,彷彿只存在於精品飯店的自助早餐,或是質感麵包店的午茶時光;但晨光 GOLD 生土司系列選擇把這樣的規格,帶進便利商店。它不改初衷,仍維持品牌一貫的無添加理念,更通過 A.A. 國際無添加驗證一星的肯定,在成分與工序上都做出清楚的選擇;從麵體的 Q 彈柔軟到風味的細膩平衡,每個細節都由國際級標準把關,也讓「生活可以很純粹」這句話,不只是口號,而是咬下去就能感受到的真實感受!它講究得近乎苛求,卻能在家附近的 7-ELEVEN 輕鬆入手,不是為了取代一餐,而是成為日常中隨時取用、隨心享受的質感選擇。

晨光 GOLD 生土司
晨光 GOLD 生土司

10月29日至11月4以及 11月11日,晨光 GOLD 生土司系列於 7-ELEVEN 限時推出任選第二件省 10 元的優惠!生活裡真正值得被保留的,不是刻意凸顯的選擇,而是那些一再被生活溫柔選中的存在。

 

【廣編內容圖示僅供參考 產品以實物為主】

在台北想來場老派約會,就選米其林一星「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置身典雅歐風空間嚐經典法式料理

米其林一星亞都麗緻「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秋季菜單!蔬菜千層、羊鞍、菇澄清湯堆疊秋日氣韻

在台北想來場老派約會,早早訂下日期和餐廳,是日穿上衣櫥裡最體面的裝束,梳妝噴點香水、踏上皮鞋,提早十分鐘到亞都麗緻大飯店的「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餐廳赴約吧。玻璃吊燈點亮純白布幔,光影在裝飾藝術線條點綴的屏風間流動,一道道深植正統法式料理精神的菜色上桌,精緻多工的蔬菜千層、香氣迷人的菇澄清湯、佐奶香和堅果氣味的軟嫩羊鞍……都乘載了高山英紀(Hideki Takayama)主廚的匠心,經典卻不乏味,優雅而富意趣,正適合一場講究用心的老派約會。

亞都麗緻米其林一星「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秋季菜單!蔬菜千層、羊鞍、菇澄清湯堆疊秋日氣韻
(圖片提供:亞都麗緻大飯店)

台北必訪當代法餐:米其林一星「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

亞都麗緻以歐式老飯店的典雅為基底,交織華美的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揉些許1970年代末開業至今的歲月痕跡,在台北鬧區顯得格外雅緻。位於飯店二樓的「巴黎廳1930」法式餐廳吸引許多饕客慕名而來,此由日籍餐廳廚藝總監高山英紀掌勺,揉合法式技法與日本感性,帶來詩意十足的當代法餐,自2022年起連續4年獲米其林一星肯定。

亞都麗緻米其林一星「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秋季菜單!蔬菜千層、羊鞍、菇澄清湯堆疊秋日氣韻
(圖片提供:亞都麗緻大飯店)

「茶香」常在菜色中穿針引線,如此巧思源自高山英紀總監對台灣茶的喜愛,像是在2025秋季菜單中,招牌菜「蔬菜千層」就刷上炭焙水仙茶油為蔬菜清香注入茶韻;前甜點則以洋梨片包覆交織東方美人茶香的酒粕慕斯,以果、茶與酒香堆疊清新甜韻。

亞都麗緻米其林一星「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秋季菜單!蔬菜千層、羊鞍、菇澄清湯堆疊秋日氣韻
「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2025秋季菜單菜色。(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亞都麗緻米其林一星「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秋季菜單!蔬菜千層、羊鞍、菇澄清湯堆疊秋日氣韻
「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2025秋季菜單菜色。(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編輯的2025秋季菜單風味筆記:燻香、草本、果香、茶韻

「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今年秋季菜單以法國勃艮地金丘(Côte d’Or)為靈感,將當地秋日光影和葡萄園豐收景象融於餐盤,並以「由清至韻、由野至雅」為創作軸線,運用燻香、花草浸液、果香油脂與茶韻交織的料理手法,讓每道料理都如金丘秋日光澤般溫潤而深邃。

亞都麗緻米其林一星「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秋季菜單!蔬菜千層、羊鞍、菇澄清湯堆疊秋日氣韻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由淡雅至濃郁,開胃小點濃縮秋意

套餐由4道濃縮秋日經典風味的小點揭開序幕,每款皆有台灣茶入菜,體現高山英紀主廚擅長藉茶韻呼應料理風味的手藝:溫潤栗子泥與香草、紅烏龍交織成輕盈泡泡;波士頓龍蝦被紅、綠醃漬蘋果片包裹,海鮮及水果酸甜韻味交疊;甜菜根泥與紅玉紅茶組隊,深邃茶香中和食材香甜,綠葡萄清新氣息則點亮整體風味;鹹味戚風蛋糕洋溢菌菇香氣,揉和些許普洱茶清香,濃郁卻不厚重,非常迷人。從開胃小點就明顯感受到本季「由清至韻、由野至雅」的創作理念,嚐完小點後秋意早已覆滿味蕾。

亞都麗緻米其林一星「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秋季菜單!蔬菜千層、羊鞍、菇澄清湯堆疊秋日氣韻
「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2025秋季菜單菜色:開胃小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亞都麗緻米其林一星「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秋季菜單!蔬菜千層、羊鞍、菇澄清湯堆疊秋日氣韻
「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2025秋季菜單菜色:開胃小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亞都麗緻米其林一星「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秋季菜單!蔬菜千層、羊鞍、菇澄清湯堆疊秋日氣韻
「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2025秋季菜單菜色:開胃小點/凍頂烏龍茶法國麵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主廚招牌菜!集當季風味的「蔬果千層」

主廚將時令蔬果層疊做成非典型的清香「壽司」,藉多層次的色彩與風味濃縮當季風光,以極為精湛的工法成就視覺和味覺雙重享受。本季蔬果千層看似精巧,卻多達22層,包含哈密瓜、火龍果、綠大根、紫薯、酪梨、柚子等豐富食材,蔬果香氣和酸度、甜韻本就迷人,調味保持簡單,並巧妙以炭焙水仙茶油添香,風味淡雅卻飽滿。

亞都麗緻米其林一星「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秋季菜單!蔬菜千層、羊鞍、菇澄清湯堆疊秋日氣韻
「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2025秋季菜單菜色:季節蔬菜千層。(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亞都麗緻米其林一星「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秋季菜單!蔬菜千層、羊鞍、菇澄清湯堆疊秋日氣韻
季節蔬菜千層用到的蔬果。(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帝王蟹、鰹魚呈現秋的雙重面貌

兩道海鮮料理展現了秋日曖昧的雙面性,一道明亮清爽、一道內斂深邃。帝王蟹與酪梨、番茄澄清湯凍堆疊成塔,點綴柚子及馬鞭草香氣,搭配海味飽滿的鱒魚卵、入口後隨咀嚼跳躍的海葡萄,交織出草本氣息飽滿的爽口滋味。另一道季節鮮魚,是套餐中令編輯印象深刻的一道,盤中鰹魚用稻草燻至三分熟,入口帶煙燻香氣和表皮刷上那鮮明卻不刺激的蒜香,配上融入蝦油、蛤蠣湯汁的法式酸奶油醬,風味更是鮮美豐富。

亞都麗緻米其林一星「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秋季菜單!蔬菜千層、羊鞍、菇澄清湯堆疊秋日氣韻
「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2025秋季菜單菜色:帝王蟹|番茄|酪梨。(圖片提供: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

▍濃郁菇湯,秋季餐桌不能少了這味

主餐上桌前,主廚帶我們遁入秋日樹林,在桌邊用虹吸壺現場注澄清湯,濃郁的牛肝箘、香菇及香草氣息逐漸四溢。盤中早有香炒蘑菇、松露及白蘭地賦味的鴨肝在等待,澄清湯注入後配點蝦夷蔥一起入口,舌尖被濃郁的秋季滋味佔據,身子都暖了起來。

亞都麗緻米其林一星「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秋季菜單!蔬菜千層、羊鞍、菇澄清湯堆疊秋日氣韻
「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2025秋季菜單菜色:皇家鴨肝|牛肝箘|菇清湯。(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亞都麗緻米其林一星「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秋季菜單!蔬菜千層、羊鞍、菇澄清湯堆疊秋日氣韻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野味交織草本香,主餐調和濃郁與淡雅

本季主菜有乳鴿和羊鞍可選,編輯體驗當天選的是羊鞍。羊鞍肉質本就柔嫩,好口感無需質疑,這道菜的亮點更在於調味及與配菜的和諧搭配。主廚在羊鞍一角放入結合菠菜、迷迭香的羊鞍慕斯,為肉脂香注入草本氣息,濃郁中帶點柔和清香,配上法式甘草熬製的醬汁更是美味。配菜則呈現自軟綿至脆口的層次,由珍貴的小羊胸腺、裹入大蒜奶油和開心果粒的抱子甘藍、包覆茄子泥的香脆馬鈴薯片層層堆疊,風味豐富卻不搶羊鞍的主角風采。

亞都麗緻米其林一星「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秋季菜單!蔬菜千層、羊鞍、菇澄清湯堆疊秋日氣韻
「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2025秋季菜單菜色:紐西蘭羊鞍。(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亞都麗緻米其林一星「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秋季菜單!蔬菜千層、羊鞍、菇澄清湯堆疊秋日氣韻
「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2025秋季菜單菜色:乳鴿。(圖片提供: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

獲米其林指南肯定!Wine pairing值得體驗

料理之外,「巴黎廳1930」的餐酒搭亦是台北fine dining界的翹楚,葡萄酒單涵蓋法國五大酒莊、歐洲及新世界產區,並曾於2022年獲頒《台灣米其林指南》首屆侍酒師獎。法式料理與葡萄酒向來是約會的不敗選擇,配上富上世紀復古風情的優雅氛圍,及蘊藏職人匠心的精緻菜色,「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無疑一場追求浪漫、細膩和講究的老派約會的理想背景。

亞都麗緻米其林一星「巴黎廳1930 × 高山英紀」秋季菜單!蔬菜千層、羊鞍、菇澄清湯堆疊秋日氣韻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巴黎廳1930 x 高山英紀

地址|亞都麗緻大飯店(台北市民權東路二段41號2F)

電話|02-2597-1234

營業時間|每週一、二休廳

午餐・週六日 11:30-15:30(最後點餐 12:30)

晚餐・週三至週五 17:30-22:00(最後點餐 19:30);週六至週日 18:00-22:30(最後點餐 19:30)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