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雕塑展《此地-他方》在柏林!3C建構古文明、佛像打瞌睡,看藝術家如何「轉渡時空」

朱銘美術館雕塑展《此地-他方》在柏林!8位台灣藝術家用雕塑「轉渡時空」

由朱銘美術館主辦的《此地-他方:八種時空轉渡之術》,為首度在德國呈現的台灣當代雕塑展,即日起至2025年3月2日於柏林貝塔寧藝術園區展出。

此地-他方》呈現臺灣當代藝術家們於「此地」及「他方」之間的游移探索,關注兩者交相作用中屢屢變動、常經改寫並重新詮釋的今昔記憶與未來歷史。本展匯聚8位臺灣藝術家:張乃文康雅筑林書楷林育正劉千瑋劉柏村涂維政吳孟璋,展出作品囊括鋼鐵、石雕、織線、布料、現成物或拾得物等多元媒材,構成8種獨到的「時空轉渡之術」,讓觀眾得以立足現時此地,碰觸到既真實又虛構的彼時他方,嘗試「歷史性地思考當下」。

朱銘美術館雕塑展《此地-他方》在柏林!8位台灣藝術家用雕塑轉渡時空
《此地-他方:八種時空轉渡之術》為首度在德國呈現的台灣當代雕塑展,即日起至2025年3月2日於柏林貝塔寧藝術園區展出。(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用地方記憶、歷史文化構成「時空轉渡之術」

「不論是神話中的超自然領域或空間感知上的異鄉,『他方』都與遙想世界相關。而我們所在的當下此地,莫不來自層疊累積的過往,似熟悉又陌生的歷史、說清晰也模糊的記憶,甚或是將至而不(能)及的未來,亦可謂是一處揉合現時想像的『他方』。『此地』與『他方』看似截然不同,但卻並非完全對立無關,而常像是兩面相互映照的鏡子,甚至交纏糾葛、矛盾衝突,隨而相互定義、彼此鍛造。」——《此地-他方》策展人劉俊蘭

此地-他方》參展藝術家們運用各自偏好的媒料或場景佈署,奠基於自身感知或個人記憶,構成八種獨到的「時空轉渡之術」,為集體歷史、社會或時代,留下印記、做出回應,作品涵蓋「現代化的想望或廢墟」、「科技發展的歷史未來」、「全球化與地方文化傳統」等三大面向。展覽試圖以特定地區的時空記憶、殊異的歷史文化建構的「他方」,作為促進共感和理解時代複雜問題的方法。

朱銘美術館雕塑展《此地-他方》在柏林!8位台灣藝術家用雕塑轉渡時空
《此地-他方:八種時空轉渡之術》展覽現場。(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此地-他方》8位藝術家作品一次看

▍張乃文〈頓首〉

向來擅長挪用、拆解與重構傳統文化符碼的張乃文,在〈頓首〉中提出了他對當下世態的深刻洞察與對未來發展的省思。本應遍照光明的大日如來佛,卻緊閉雙眼、打起瞌睡,以跏趺坐於現代生活中常見的鮮紅油桶上,對比鮮明地讓「凡常人性和現代世俗社會」與「崇高神性和他方理想世界」產生碰撞,嘲諷今日世界的精神失落。

朱銘美術館雕塑展《此地-他方》在柏林!8位台灣藝術家用雕塑轉渡時空
張乃文〈頓首〉。(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涂維政〈BM2號石〉

在人造石浮雕〈BM2號石〉中,涂維政將畫像石、石碑、石刻等不同古文明的意象,結合資訊產物如電腦、3C通訊器材等,製作具有歷史感的「擬古物」,藉此建構新的聖像及神話系統,隱喻資訊科技成為當代神話與宗教;至此,「歷史之物」也因而成了連結過去、當下與未來的超時空之門。

朱銘美術館雕塑展《此地-他方》在柏林!8位台灣藝術家用雕塑轉渡時空
涂維政〈BM2號石〉。(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吳孟璋〈滄〉

當代都市中模組化的石版建材,見證了資本社會的快速建設與發展。藝術家吳孟璋的作品,以少量的人為介入來保存石版建材本身的語言——切鑿崩落的斷面痕跡,與精細打磨的光滑平面形成鮮明對比,有如建築斷片、像是文明遺構的殘跡,隱含了現代化之下人工與自然間的張力。

朱銘美術館雕塑展《此地-他方》在柏林!8位台灣藝術家用雕塑轉渡時空
吳孟璋〈滄〉。(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林育正〈理型演算-梯形倆斜式〉

林育正大量收集台灣都市建築物件,如公共水道孔蓋、管線、牆柱、門把、開關、磚等,並以水泥翻模、加上自製零件組構為動力雕塑。種種現代都會碎片的挖掘與組裝、建構工程中常見的鷹架,都結合了他多年的城市漫遊與路上觀察,猶如「現代考古」一般,翻出了現代城市駁雜粗糙的赤裸內裡與根本質地。

朱銘美術館雕塑展《此地-他方》在柏林!8位台灣藝術家用雕塑轉渡時空
林育正〈理型演算-梯形倆斜式〉。(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劉千瑋〈禁山14II

劉千瑋的〈禁山14II,以家族經歷四代變遷、年久失修的鄉村老屋作為創作的對象及材料,他收集老屋的土磚、屋瓦等部件,將其逐一分類、移地組構、重新詮釋,既指向個人與家族的過往,也涉及現代化過程中的鄉村縮影、地方的集體歷史。

朱銘美術館雕塑展《此地-他方》在柏林!8位台灣藝術家用雕塑轉渡時空
劉千瑋〈禁山14號II〉。(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林書楷〈積木城市語錄〉

林書楷的「陽台城市文明」系列,源自其舊宅被拆毀時,他對現代城市發展的虛幻與變動無常的震撼感知。他運用家族產業的傳統鑄造模具,建構出一個具備城市印象的烏托邦世界,藉此讓現代化發展與傳統工業、知識傳承、家族記憶形成有機辯證又交相融合,也讓虛構與真實、記憶與當下得以交織與穿越。

朱銘美術館雕塑展《此地-他方》在柏林!8位台灣藝術家用雕塑轉渡時空
林書楷〈積木城市語錄〉。(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劉柏村 金剛登天〉

劉柏村的鋼鐵雕塑,關注天地演化與現代文明進展,交織著宇宙歷史概念的宏大敘事和個體微渺存在的思索。在〈金剛登天〉中,他將極力「登天」的無數小金剛以疊羅漢的方式呈現,既隱喻自我超越的意欲、崇高的精神追求,同時引發人類與世界關係、存在景況與文明烏托邦的反思。

朱銘美術館雕塑展《此地-他方》在柏林!8位台灣藝術家用雕塑轉渡時空
劉柏村 〈金剛登天〉。(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康雅筑 手提箱、履旅縷之介〉

投入研究傳統紡織技術、材料和紋樣,頻繁旅行、經常於各地駐村創作的康雅筑,以收集的布料物件、特別是經緯線材的編織,編結出個人生命行旅的記憶軌跡,也牽引出不同的文化、歷史和故事。她將旅程作為踏查、溯源和連結的行動,挖掘地方、探究脈絡、見證在地物質文化,同時激發關注身份、性別或勞動等全球化移動的複雜問題,作品中種種的步履、旅程、線縷,都交織著「此地」與「他方」纏繞的多重意義。

朱銘美術館雕塑展《此地-他方》在柏林!8位台灣藝術家用雕塑轉渡時空
康雅筑 〈手提箱、履旅縷之介〉。(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首度在德國呈現的台灣當代雕塑展

朱銘美術館自1999年開館以來,便繼承台灣雕塑家朱銘之志,定期策劃不同主題的雕塑展覽、論壇、工作坊等,致力推廣雕塑藝術及教育。2023年,館方進一步成立「臺灣當代雕塑研究中心」,以現、當代雕塑為關注核心,逐步建構台灣雕塑發展的主體性;近年更加強串連國際的力道,與海外美術館、學術機構、藝術展會及策展人,展開聯繫並建立夥伴關係,期待在國際雕塑領域中為臺灣開啟一扇出入大門,《此地-他方:八種時空轉渡之術》即是成果之一。

朱銘美術館雕塑展《此地-他方》在柏林!8位台灣藝術家用雕塑轉渡時空
朱銘美術館於2024年推出的《方物》當代雕塑展,集結20位亞洲藝術家,打開觀眾看待「物」的新視野,並聚焦探索「物」的意義。(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策展人劉俊蘭表示:「《此地-他方》回應了已故奈及利亞策展人恩威佐(Okwui Enwezor)提議的『歷史性地思考當下』(thinking historically in the present),在歐陸當代藝術重鎮之一的柏林市中心,增添了一個獨特的接觸區,拉近意義多重的『他方』與『此地』之間的距離,也對照思索彼此的差異與相互的關係。」

朱銘美術館雕塑展《此地-他方》在柏林!8位台灣藝術家用雕塑轉渡時空
《此地-他方》策展人劉俊蘭。(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此地-他方:八種時空轉渡之術》

展期|即日起至2025.03.02

展場|德國柏林貝塔寧藝術園區

奈良美智巡展12月前進嘉義縣!「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落腳新港,首度展出經典畫作《凋謝的花(2020版)》

奈良美智巡展12月前進嘉義縣!「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落腳新港,首度展出經典畫作《凋謝的花(2020版)》

奈良美智在台十年巡展「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第5站將前進嘉義縣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展期自2025年12月12日至2026年5月17日,並於11月26日中午12點開放觀展預約。本次除了延續前一站的繪畫、素描、攝影等作品,更首度展出奈良美智重新詮釋的經典畫作《凋謝的花(2020版)》。

奈良美智經典之作《朦朧潮濕的一天》將在嘉義縣停留5個月。本圖為甫落幕的金瓜石展場。(圖片提供:文總)
奈良美智經典之作《朦朧潮濕的一天》將在嘉義縣停留5個月。本圖為第4站的金瓜石展場。(圖片提供:文總)

奈良美智巡展前進嘉義縣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選址原為新港鄉農會所興建的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建築保留木造屋架、斑駁的紅磚、水泥牆的斷痕、通風小氣窗與鑄鐵小鐵窗。文化總會說明,奈良美智的展出地點都是親自場勘後決定的,這次他屬意的「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是建於1963年的榖倉,原為新港鄉農會所興建的第25號倉庫,見證農人每一次辛勤的豐收。而隨著農業政策調整,倉庫一度閒置,直到2003年,新港鄉農會同意將空間免費提供給新港文教基金會作為藝文活動展演的場地。2006年,以「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的新身分重生,不僅是一個展覽空間,更是一個與天地自然、二十四節氣共同呼吸的有機場域。

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外觀(圖片提供:文總)
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外觀(圖片提供:文總)
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圖片提供:文總)
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圖片提供:文總)

此次展覽主視覺設計則延續「一起旅行」的核心概念,融合奈良美智為台灣創作的《朦朧潮濕的一天》女孩畫像與阿里山國家風景區太平雲梯的黃昏雲海,強調巡展各站的地方特色。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主視覺(圖片提供:文總)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主視覺(圖片提供:文總)

同步販售周邊商品

文總透露,「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將呈現奈良美智以1994年同名作品為基礎,重新詮釋的145.5x145.5公分大型畫作《凋謝的花(2020版)》,首次在台展出就獻給嘉義縣。此外,展場附近也將設置周邊商品銷售點,由「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唯一指定周邊銷售單位大鴻藝術,帶來T恤、毛巾、襪子、玻璃杯、工具袋、銀色包袋等多款商品。

奈良美智巡展「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周邊商品銷售點(圖片提供:文總)
本圖為奈良美智巡展「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周邊商品銷售點(圖片提供:文總)

推出主題旅遊地圖

另外,本次展覽地點距離香火鼎盛的新港奉天宮步行僅8分鐘,嘉義縣文化觀光局預計推出主題旅遊地圖,串聯展場與周邊私房景點,包含與廟宇共生的新港魅力商圈、奈良美智曾造訪的民雄「魚罐頭咖啡館」和鹿草「幕後咖啡」等地方小旅行路線,鼓勵民眾在展覽期間搭乘台灣好行「故宮南院線」輕鬆暢遊嘉義。

嘉義縣阿里山日落(圖片提供:嘉義縣文觀局)
嘉義縣阿里山日落(圖片提供:嘉義縣文觀局)

奈良美智巡展嘉義站如何預約?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採線上預約制,展期為2025/12/12至2026/5/17,地點在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參觀時間為週二至週三 12:00-17:00、週四至週日 9:00-17:00(每週一公休),週二、週三 9:00-12:00僅開放嘉義縣市高中職以下學校團體預約,更多展覽資訊請鎖定奈良美智特展、文化總會粉絲專頁。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 
展期|2025/12/12 - 2026/5/17(每週一休館)
時間|週二至週三 12:00-17:00/週四至週日 9:00-17:00
地點|新港文化館 25 號倉庫(嘉義縣新港鄉登雲路 111 巷 2 號)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線上預約連結

12/12(五)開展日僅開放 14:00 後場次。
週二、週三 9:00-12:00 僅開放嘉義縣市高中職以下學校團體預約
每月 15 日中午 12 點開放下個月份預約,2 月因春節提前至 13 日。

資料提供|文總、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藝術家時永駿首爾個展《Forbidden Love》:7座「人偶劇場」探索人性景觀,以裝置、繪畫及錄像共同揭示禁忌情感

台灣藝術家時永駿首爾個展《Forbidden Love》:7座「人偶劇場」探索人性景觀,以裝置、繪畫及錄像共同揭示禁忌情感

全台各地展館喜迎國際藝術家接連到來之際,台灣藝術家也登陸他鄉發揚奇思妙想。時永駿大型個展《Forbidden Love》現正於韓國首爾阿拉里奧畫廊(Arario Gallery)呈獻包括平面和立體、靜態與動態的多元作品。本篇邀你走入3層空間,觀看並解讀現實與幻象交錯的人性景觀;同步認識一位台灣當代藝術家,以及一處致力推動當代藝術發展的創新場域。

由阿拉里奧畫廊首爾館(Arario Gallery Seoul)與「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共同策劃的台灣藝術家時永駿個展《Forbidden Love》,即日起至2025年12月6日進駐位於首爾鐘路區、獨具通透玻璃外觀的私人美術館。首度落地韓國舉辦大型個展,藝術家以散發超現實怪誕氛圍的「人偶劇場」為主體,透過裝置、繪畫和錄像形式,探索愛與慾望的邊界,橫跨畫廊3層空間實踐獨特創作。

展名《Forbidden Love》既象徵來自不同時代、相異環境的物件彼此交融的關係,亦揭示隱伏其中的「禁忌情感」如何在親情、愛情、友情,甚或人們對事業的狂熱追求下流動與碰撞,最終折射出一齣齣看似荒誕卻極其真實的人生劇場。

《Forbidden Love》即日起至2025年12月6日於韓國首爾阿拉里奧畫廊展出,內容揭示隱伏於不同時代脈絡裡的禁忌情感。(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Forbidden Love》即日起至2025年12月6日於韓國首爾阿拉里奧畫廊展出,內容揭示隱伏於不同時代脈絡裡的禁忌情感。(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認識時永駿

#01 西畫專業出身,個展、群展足跡遍及海內外

時永駿1978年出生於台灣、2003年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西畫系,曾在上海、北京、香港、韓國舉辦多次個展,群展則自台東美術館、新北市藝文中心等台灣本地場館,遠至亞洲、澳洲多座城市的重要機構皆有足跡,如雪梨白兔美術館(2025、2024)、墨爾本海德現代美術館(2024)、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2022)、北京今日美術館(2012)等;白兔美術館、龍美術館更典藏其作。

台灣藝術家時永駿。(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台灣藝術家時永駿。(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02 裝置、繪畫、錄像共織社會文化的宏大敘事

擁有台灣經濟起飛時期軍眷村成長背景的時永駿,尤著眼快速更迭、轉瞬即逝的事物。創作經常從1980年代的社會雜誌、新聞及商品包裝取材,揉合童年記憶與當下語境,將關節人偶置入微型立體舞台,試圖在自我構築的微觀宇宙中,重新詮釋社會文化的宏大敘事。而後進一步轉繪這些人偶劇場為劇照或帶有宣傳海報意味的大尺幅畫作,並與他親自掌鏡的電影作品共同展映——那些被按下靜止鍵的過往,便此過程中活化成虛構的動態歷史影像。

時永駿經常從1980年代的社會雜誌、新聞及商品包裝取材創作。(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時永駿經常從1980年代的社會雜誌、新聞及商品包裝取材創作。(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而此次《Forbidden Love》展出的全新系列裝置和繪畫作品,正聚焦現實與幻象交錯的人性景觀。滿滿古董玩具與商品包裝搭建的偶劇舞台,開展飯店房間、飯店走廊、廚房、客廳、酒吧、舞台、街道7個不同類型的敘事場景,時永駿即以這7座立體裝置為背景完成一部錄像作品。

展場並呈7座「人偶劇場」裝置,以及由其延伸繪製的劇照或宣傳海報式畫作。(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展場並呈7座「人偶劇場」裝置,以及由其延伸繪製的劇照或宣傳海報式畫作。(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時永駿並不提供單一或線性的故事,

而是邀請觀眾帶著自身經驗進入觀看與解讀,激發多層次思考。

(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 精彩展品搶先看:5組裝置&繪畫呼應之作

1. 飯店房間玩具組,對應繪畫作品〈偷情(Forbidden Love)〉。

飯店房間玩具組。(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飯店房間玩具組。(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偷情(Forbidden Love)〉。(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偷情(Forbidden Love)〉。(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2. 飯店走廊玩具組,對應繪畫作品〈旅館走廊之夜(The Night in the Hotel Hallway)〉。

飯店走廊玩具組。(圖片來源:Instagram @shih_yungchun)
飯店走廊玩具組。(圖片來源:Instagram @shih_yungchun)
〈旅館走廊之夜(The Night in the Hotel Hallway)〉。(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旅館走廊之夜(The Night in the Hotel Hallway)〉。(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3. 午後的小廚房玩具組,對應繪畫作品〈血腥廚房(Bloody Kitchen)〉。

午後的小廚房玩具組。(圖片來源:Instagram @shih_yungchun、伊日生活)
午後的小廚房玩具組。(圖片來源:Instagram @shih_yungchun、伊日生活)
〈血腥廚房(Bloody Kitchen)〉。(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血腥廚房(Bloody Kitchen)〉。(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4. 酒吧玩具組,對應繪畫作品〈Last Call〉。

酒吧玩具組。(圖片來源:Instagram @shih_yungchun)
酒吧玩具組。(圖片來源:Instagram @shih_yungchun)
〈Last Call〉。(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Last Call〉。(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5. 兔子樂團玩具組,對應繪畫作品〈兔子搖滾樂團(The Rabbit Rockers)〉。

兔子樂團玩具組。(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兔子樂團玩具組。(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兔子搖滾樂團(The Rabbit Rockers)〉。(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兔子搖滾樂團(The Rabbit Rockers)〉。(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尋訪阿拉里奧畫廊

1989年創立至今近30年,於韓國、中國共設有3所分館,且始終在國際舞台發掘和推廣亞洲藝術家,持續挑戰當代藝術氣候。代理20世紀70年代以來,韓國、日本、中國、印度及東南亞國家的50位藝術家,涵蓋繪畫、雕塑、影像、裝置及視覺藝術等創作門類,呈現不同世代的實驗作品,以期開啟創意先鋒之間的對話。其中,2006年揭幕的阿拉里奧畫廊首爾館,致力於支援年輕創作者、策劃富創新性的展覽,穩定推動韓國當代藝術發展。

阿拉里奧畫廊首爾館。(圖片來源:Arario Gallery)
阿拉里奧畫廊首爾館。(圖片來源:Arario Gallery)
韓國另還設有天安館。(圖片來源:Arario Gallery)
韓國另還設有天安館。(圖片來源:Arario Gallery)

時永駿個展《Forbidden Love》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12月6日,週二至週六11:00-18:00
  • 地點:Arario Gallery Seoul(85 Yulgok-ro, Jongno-gu, Seoul, Korea)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