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日月潭看草間彌生《南瓜》!漢來日月行館蒐羅8件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之作,呼應四季湖景律動

到日月潭看草間彌生《南瓜》!漢來日月行館蒐羅8件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之作,呼應四季湖景律動

去(2024)年甫開幕的「漢來日月行館」坐落於日月潭涵碧半島的隱密湖畔,結合頂級旅宿與當代藝術,於飯店空間展出8件來自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家的作品,為藝術愛好者、旅行者和文化探索者開啟無與倫比的心靈饗宴。

日月潭美景結合當代藝術

漢來日月行館以「藝術與生活共融」為核心理念,將當代藝術與自然景觀巧妙結合,為每一位到來的賓客打造一場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文化旅程。

延伸閱讀:日月潭旅宿新選「漢來日月行館」!坐落涵碧半島幽謐湖畔,天光湖水揉入空間設計

本次「日影水月」展覽精選國際與台灣在地藝術作品,並策劃一系列藝術展演計畫,包括作品展出、美學講座、學生共創體驗及藝術導覽之旅等,邀請到國際級設計師Daniel Wong聯合策展,將飯店空間化為一座流動的美術館,讓旅客在欣賞日月潭自然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藝術與生活的緊密連結。

飯店內目前共展出八件藝術作品,涵蓋國際當代藝術和台灣在地藝術兩個類別,各自呈現不同創作特色與文化底蘊。當代藝術部分包括草間彌生代表作《南瓜》(中國信託銀行典藏借展)、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西北海峽》,還有朱銘《太極系列》張大千齊白石的傑作,充分展現當代藝術多面向的深刻魅力。

到日月潭看草間彌生《南瓜》!漢來日月行館蒐羅8件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之作,呼應四季湖景律動
草間彌生《南瓜》(圖片提供:漢來日月行館)
到日月潭看草間彌生《南瓜》!漢來日月行館蒐羅8件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之作,呼應四季湖景律動
Ugo Rondinone《西北海峽》(圖片提供:漢來日月行館)
到日月潭看草間彌生《南瓜》!漢來日月行館蒐羅8件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之作,呼應四季湖景律動
朱銘《太極系列》(圖片提供:漢來日月行館)
到日月潭看草間彌生《南瓜》!漢來日月行館蒐羅8件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之作,呼應四季湖景律動
《紫藤》、《海棠八哥》(圖片提供:漢來日月行館)

在地藝術部分,由Daniel Wong邀請多位台灣在地藝術家,結合日月潭自然與文化特色,為飯店空間量身進行創作。徐暋盛《日月映輝》以竹子、自然為主題,完美詮釋自然生命律動;林芳仕《蔓蔓日茂》以窯燒琉璃、金箔與不銹鋼為主要材質,透過流動的線條隱喻日月的交融,勾勒出自然的蓬勃生機;王雅蘭與廖曉蓉《四季相映》則以構樹皮與薯榔染料為材質,描繪日月潭四季更迭中的自然律動。

到日月潭看草間彌生《南瓜》!漢來日月行館蒐羅8件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之作,呼應四季湖景律動
徐暋盛《日月映輝》(圖片提供:漢來日月行館)
到日月潭看草間彌生《南瓜》!漢來日月行館蒐羅8件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之作,呼應四季湖景律動
林芳仕《蔓蔓日茂》(圖片提供:漢來日月行館)
到日月潭看草間彌生《南瓜》!漢來日月行館蒐羅8件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之作,呼應四季湖景律動
王雅蘭、廖曉蓉《四季相映》(圖片提供:漢來日月行館)

支持在地藝術,推動藝術教育與文化傳承

同時,漢來日月行館也特別規劃日影水月跨界藝術座談會,並與地方學校規劃合作交流,邀請學校師生參與藝術導覽與工作坊互動體驗,不僅能欣賞大師級的代表作,更能了解台灣藝術家如何結合日月潭的自然特色進行創作。

到日月潭看草間彌生《南瓜》!漢來日月行館蒐羅8件國際大師與在地工藝之作,呼應四季湖景律動
藝術家徐暋盛老師指導潭南國小學生做竹編風車(圖片提供:漢來日月行館)

漢來日月行館

地址|南投縣魚池鄉中興路139
電話|049-2898889
官網|https://sunmoonlake.grand-hilai.com.tw/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北美館「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開展:以17件代表性作品打造關於光影、自然的感知之旅

北美館「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開展:以17件代表性作品打造關於光影、自然的感知之旅

北美館推出冰島-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在台灣的首次大型個展「你的好奇旅程(Your curious journey)」,展覽將回顧其自1990年代以來逾30年的創作歷程,精選橫跨裝置、繪畫、雕塑與攝影等多樣媒材的17件代表性作品。本展於6月21日至9月21日在北美館大廳及一樓展覽室展出。

奧拉弗・埃利亞松以挑戰感知、強調環境共創的作品享譽國際,並以引人入勝的裝置藝術著稱,將難以捉摸的現象轉化為可感知的體驗,用開創性的方式,挑戰我們對周遭世界的感知與理解。其作品也因其對社會與環境的深度關懷,持續在當代觀眾之間引發共鳴。

本展覽集結埃利亞松歷年經典與近期創作,強調觀眾的主體性,形塑一場以「你」為出發點的感知旅程;「旅程」的概念不僅意味著觀者與作品的移動,更象徵思想流動與探索過程的展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
本展覽集結埃利亞松歷年經典與近期創作,強調觀眾的主體性,形塑一場以「你」為出發點的感知旅程;「旅程」的概念不僅意味著觀者與作品的移動,更象徵思想流動與探索過程的展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

→ 看更多藝術家Olafur Eliasson介紹

迴展規模最大站在北美館

而本次的「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展覽由5座城市美術館共製,並與奧拉弗.埃利亞松工作室(Studio Olafur Eliasson)合作策劃。首站自2024年於新加坡美術館展開,接著至紐西蘭奧克蘭美術,北美館則是此次巡迴中規模最大的第3站,接續也將至印尼雅加達努桑塔拉現當代藝術館,並於2026年秋季在菲律賓馬尼拉當代藝術與設計美術館畫下句點。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展覽場景照。(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展覽場景照。(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

帶著好奇心走進展場

開幕記者會上,奧拉弗.埃利亞松分享,「歡迎大家走進展場,感受你所熟悉的事物,同時也去發掘你所知道但未曾感受到的事物,最重要的是,也許在過程中可以讓你去發現那些你不知道也未曾感覺到的事物,或是那些你不知道其實你不知道的事情。我覺得好奇心非常重要,因為好奇心可以打破過去很多我們沒有看到、沒有遇過的事情,在現在的社會,很多人都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這樣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你就會自然而然放下了選擇的機會,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有選擇同意跟不同意的權利。」

此次奧拉弗.埃利亞松親自出席開幕。(攝影:Adela Cheng)
此次奧拉弗.埃利亞松親自出席展覽開幕典禮。(攝影:Adela Cheng)
奧拉弗・埃利亞松,《動作顯微鏡》,2011。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1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動作顯微鏡》,2011。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1 奧拉弗・埃利亞松

將自然元素轉化為藝術體驗

而奧拉弗・埃利亞松的創作致力於將光影、空氣、水等難以捉摸的自然元素,轉化為可被感知的藝術體驗。一踏入北美館大廳,即可見一台懸吊於空中擺動的風扇,《循環扇》(1997)引導觀者重新感受空氣流動與空間中微不可見的能量波動。展場入口的《雙螺旋》(2001),以旋轉鋼管構成如DNA般的螺旋形體,營造出一升一降、上下循環的雙眼視差錯覺;《被活動定義的物體(當時)》(2009),透過頻閃燈規律性的閃爍,使噴泉水流看似凝固在空中,挑戰我們對「動」與「靜」的視覺認知,同時透過這樣的設計,也能夠有點看到平常看不到的事。

奧拉弗・埃利亞松,《循環扇》,1995。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典藏。© 1995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循環扇》,1995。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典藏。© 1995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雙螺旋》,2001。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01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雙螺旋》,2001。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01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被活動定義的物體(當時)》,2009。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09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被活動定義的物體(當時)》,2009。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09 奧拉弗・埃利亞松

運用科學原理創造多元體驗

本展也聚焦於觀眾互動的感知層次,利用簡單的科學原理創造多元的體驗。作品《美》(1993)在幽暗空間內呈現彩色水霧光幕,隨著人們視角的變化,不同波長的色彩會依角度而顯現,每個人也將看見不同的彩虹效果;曾於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丹麥館展出的《單色房間》(1997),為此次巡迴展中空間最為寬廣的一站,在這個場域裡面只有黃色的燈、什麼都沒有,抽離其他色彩訊息形成灰階對比,空間中只剩下明暗對比,也讓走進其中的人們感受如果自己是藝術品的話,在這樣的空間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多重影子屋》(2010)藉由多色光源與投影的交錯運作,創造出錯位而繽紛的多重剪影,當人們走入作品中,將隨之產生光影變化,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奧拉弗・埃利亞松,《美》,1993。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洛杉磯當代藝術館典藏。© 1993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美》,1993。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洛杉磯當代藝術館典藏。© 1993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單色房間》,1997。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Angsuvarnsiri收藏。© 1997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單色房間》,1997。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Angsuvarnsiri收藏。© 1997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多重影子屋》,2010。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0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多重影子屋》,2010。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0 奧拉弗・埃利亞松

貫穿展覽核心的氣候與自然變遷議題

氣候與自然變遷的議題也貫穿展覽核心。《苔蘚牆》(1994)將北歐的馴鹿地衣苔蘚大規模展現在美術館室內,讓它跟這個整個空間一起去生存,而運用這種會呼吸的牆面,也讓人們去思考,人跟自然之間是否有可能有其他共處跟共生共存的關係;《風的書寫》(2023)《太陽繪圖》(2023)是在卡達國家博物館的限地作品,將風力與陽光轉化為繪圖工具,記錄不可見的氣候訊號與見證時間的流逝;近期新作《冰河的最後七天》(2024)則透過青銅雕塑呈現冰川融化的不同階段,透明玻璃球象徵著融化後的水量,提醒人們氣候變遷與全球升溫加速冰川消退的危機。

奧拉弗・埃利亞松,《苔蘚牆》,199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典藏。© 199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苔蘚牆》,199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典藏。© 199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風的書寫(2023年3月22日)(2023年3月23日)》、《風的書寫(2023年6月20日)(2023年6月28日)》、《太陽繪圖(2023年6月21日)(2023年6月22日)》,2023。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23 奧拉弗・埃
奧拉弗・埃利亞松,《風的書寫(2023年3月22日)(2023年3月23日)》、《風的書寫(2023年6月20日)(2023年6月28日)》、《太陽繪圖(2023年6月21日)(2023年6月22日)》,2023。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23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漂流指北針》,2019。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9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漂流指北針》,2019。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9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冰河的最後七天》,202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2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冰河的最後七天》,202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2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冰河融化系列1999/2019》,2011。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9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冰河融化系列1999/2019》,2011。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9 奧拉弗・埃利亞松

以「旅程」為主題的創作

本次巡迴展覽中,也特別規劃一件以「旅程」為主題的創作《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2024-2025),透過運輸箱中的繪圖裝置,以線條記錄海運途中細微顛簸與震動,將每段路程轉化為獨一無二的視覺痕跡。而為補償長距離運輸可能造成的環境衝擊,埃利亞松與其工作室團隊積極尋求減少展覽的碳足跡,透過選用重量較輕、可於區域製作或當地取材的作品,並設計模組化的包裝與運輸機制,降低能源耗用與碳排放。

奧拉弗・埃利亞松,《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柏林–新加坡,1號至6號)(新加坡–奧克蘭,1號至6號)(奧克蘭–臺北,1號至6號),2024-2025。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24-2025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柏林–新加坡,1號至6號)(新加坡–奧克蘭,1號至6號)(奧克蘭–臺北,1號至6號),2024-2025。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24-2025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環星共振器》,2018。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8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環星共振器》,2018。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18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生命沿線而生》,2009。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09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生命沿線而生》,2009。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作品由藝術家;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紐約/洛杉磯Tanya Bonakdar Gallery提供。© 2009 奧拉弗・埃利亞松

構築對未來城市的想像

《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2004)則是巡迴展中,唯一在新加坡及台北展出的作品,其以協作、共創的參與形式,邀請人們透過白色樂高積木,一同構築出對未來城市的想像。另外,7月至9月的展期間,北美館也將策劃一系列親子與全齡觀眾參與的公眾計劃,以「好奇旅程」為主題,分別是「自然現象的體察」、「感知詩性」、「永續意識的思考與行動」,邀請觀眾在藝術中重新連結感官與創造力,展開屬於自己的探索之路,更多資訊可至北美館官網查詢

奧拉弗・埃利亞松,《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200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布里斯本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典藏。© 200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200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布里斯本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典藏。© 200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200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積木國王大黑白「開幕特別版」協力創作;布里斯本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典藏。© 200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2004。圖片攝影/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積木國王大黑白「開幕特別版」協力創作;布里斯本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典藏。© 2004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
展期:2025.06.21-2025.09.21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樓1A、1B展覽室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給藝術迷的2025日本行程推薦:除了大阪世博、直島新美術館,5個展覽活動帶你從箱根、金澤玩到京都!

給藝術迷的2025日本行程推薦:除了大阪世博、直島新美術館,5個展覽活動帶你從箱根、金澤玩到京都!

下半年日本「文化旅遊路線」怎麼走?包含展覽、工藝盛會和跨領域交流活動,本篇精選5處藝術迷們不能錯過的目的地,若你正好規劃到東京以外地區看看,不妨收藏起來做個參考。

2023年3月27日,日本文化廳正式從東京搬至京都,完成了明治時代以來中央省廳向地方遷移首例;象徵著這座千年古都未來將以「文化首都」之姿,全面振興關西地區的藝術文化景觀,並持續向世界展示其豐厚底蘊。圍繞京都展開的新文化政策兩年來陸續啟動,現更與如火如荼進行中的2025大阪世博有所呼應。以下行程亦將離開東京,自離都最近的箱根,續往北陸、關西地區移動,帶大家走進分散日本各地的精彩文化場域。

(圖片來源:GO FOR KOGEI)
(圖片來源:GO FOR KOGEI)

除了安藤忠雄設計、甫於5月開館的直島新美術館實屬今年熱點外,箱根Pola Museum of Art推出的英國藝術家Ryan Gander個展也相當值得一看;接著,辦在日本工藝重鎮金澤的「GO FOR KOGEI」藝術盛會、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展特展《民藝百年:京都的生活美學傳承》兩項同樣著眼工藝的活動都在9月份登場;秋季同時還有首次免費開放、由法國藝術家Philippe Parreno出任總監的岡山藝術交流,以及一年一度京都當代藝術博覽會「Art Collaboration Kyoto」的舉行。

Pola Museum of Art英國藝術家Ryan Gander個展《YOU COMPLETE ME》。(圖片來源:ポーラ美術館)
Pola Museum of Art英國藝術家Ryan Gander個展《YOU COMPLETE ME》。(圖片來源:ポーラ美術館)

1. ポーラ美術館Pola Museum of Art

《Ryan Gander: YOU COMPLETE ME》

  • 地點:神奈川縣箱根町
  • 展期:即日起至2025年11月30日

位於東京近郊箱根森林中的Pola Museum of Art於2002年開館,以融入自然景觀為設計理念,館體多數隱於地下,地面建築僅高8米。

Pola Museum of Art座落富士箱根伊豆國立公園。(圖片來源:Instagram @polamuseumofart)
Pola Museum of Art座落富士箱根伊豆國立公園。(圖片來源:Instagram @polamuseumofart)

本次展覽《YOU COMPLETE ME》涵蓋英國藝術家Ryan Gander自2023年疫情後至近期作品;其創作橫跨繪畫、雕塑、影像、文字、建築、出版、表演、字型設計、虛擬實境等多元領域,持續探索藝術定義與觀看結構。個展名稱「YOU COMPLETE ME」取自一段青蛙的寓言,鼓勵觀者重新思考理解與衡量的尺度:「你只是為我不具備的東西而哀悼。你看到我,卻沒真正看見我。你總是以你能做到而我不能的事來定義我,卻忽略了我所能創造的可能。⋯⋯我存在於這世上的幸福與影響,並不侷限於你設定的衡量標準。你錯過了更大的整體。」展中穿插孩童的提問——這些看似荒謬的問題,是否真的無意義?阻礙我們想像力的是眼前巨大的氣球,還是我們自身?

英國藝術家Ryan Gander個展《YOU COMPLETE ME》。(圖片來源:Pola Museum of Art)
英國藝術家Ryan Gander個展《YOU COMPLETE ME》。(圖片來源:Pola Museum of Art)

2. 第六屆「GO FOR KOGEI」

  • 地點:石川縣金澤市
  • 展期:2025年9月13日至10月19日

「Kogei(工藝)」一詞用以指稱融合藝術與實用性的創作,始於19世紀日本西化過程,此前日本文化並無「純藝術」與「工藝」的嚴格分界。

展覽位於金澤市東山地區。(圖片來源:GO FOR KOGEI)
展覽位於金澤市東山地區。(圖片來源:GO FOR KOGEI)

而「GO FOR KOGEI」從北陸地區出發,沿承該地作為工藝重鎮的發展脈絡,擴大探索作品本身之外、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互動。本屆主題「工藝的屬性:我們如何重新定義工藝?」取自民藝運動發起人柳宗悅約百年前提出的思想(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可下滑關注京都市京瓷美術館的民藝特展),聚焦藝術家與工藝師如何經由材料與技術的對話建構出多樣化生活方式,以及同一種材料的不同應用——有時支撐生活,有時塑造生活,也有時豐富生活——透過更廣義的工藝觀,重新思考「工藝」之於當代乃至未來世代的角色與意義。活動地點包含歷史悠久的神社與寺廟,亦舉辦論壇以推動當代工藝的討論;其中《顛覆中塑造新傳統:當代藝術家的突破之路》論壇,便將作為展前預告於7月率先亮相倫敦V&A博物館。

GO FOR KOGEI 2024,松山智一作品〈All is Well Blue〉。(圖片來源:GO FOR KOGEI)
GO FOR KOGEI 2024,松山智一作品〈All is Well Blue〉。(圖片來源:GO FOR KOGEI)
GO FOR KOGEI 2024,館鼻則孝作品〈Descending Painting “Unryu-zu”〉。(圖片來源:GO FOR KOGEI/攝影:Watanabe Osamu)
GO FOR KOGEI 2024,館鼻則孝作品〈Descending Painting “Unryu-zu”〉。(圖片來源:GO FOR KOGEI/攝影:Watanabe Osamu)
GO FOR KOGEI 2021,桑田卓郎裝置作品。(圖片來源:GO FOR KOGEI)
GO FOR KOGEI 2021,桑田卓郎裝置作品。(圖片來源:GO FOR KOGEI)

3. 岡山藝術交流2025(Okayama Art Summit)

  • 地點:岡山市
  • 展期:2025年9月26日至11月24日

2016年起三年一度舉行的觀念藝術展覽「岡山藝術交流」,歷屆皆由國際知名藝術家擔任總監,前三屆邀請英國藝術家Liam Gillick、法國藝術家Pierre Huyghe及泰國藝術家Rirkrit Tiravanija,本屆則由法國視覺藝術家Philippe Parreno出任。

岡山藝術交流為三年展,2025年第四次舉辦。(圖片來源:Okayama Art Summit)
岡山藝術交流為三年展,2025年第四次舉辦。(圖片來源:Okayama Art Summit)

「岡山不僅僅是背景,更是這場實驗的參與者本身。每一件作品與表演都為岡山的城市空間增添了故事的層次,而平行的現實則展現出這座城市的另一個面貌。在故事交匯的節點,參訪者可以選擇自己的路徑,於城市中開啟旅程。整座城市如同一本可閱讀、詮釋與重新書寫的文本。」——Philippe Parreno

岡山藝術交流2025藝術總監Philippe Parreno。(圖片來源:Okayama Art Summit/攝影:Ola Rindal)
岡山藝術交流2025藝術總監Philippe Parreno。(圖片來源:Okayama Art Summit/攝影:Ola Rindal)

今年策展主題啟發自村上春樹小說《1Q84》的神祕角色青豆,以「青豆的公園(The Parks of Aomame)」為構想,將岡山的城市空間改造為一個現實與想像自然交融的開放式場域。其核心不僅僅在於展覽,更在於形成「公會」;參展團隊匯聚30組來自12國的藝術家、音樂家、建築師、設計師、科學家、作家及思想家,以獨特的表達形式創造出全新的藝術展演形態。且今年所有展區包含原本需付費的室內場館,首次全面開放免費入場

岡山藝術交流2025主視覺之一。(圖片來源:Okayama Art Summit)
岡山藝術交流2025主視覺之一。(圖片來源:Okayama Art Summit)
岡山藝術交流2025主視覺之二。(圖片來源:Okayama Art Summit/左圖攝影:Andrea Rossetti)
岡山藝術交流2025主視覺之二。(圖片來源:Okayama Art Summit/左圖攝影:Andrea Rossetti)
岡山藝術交流2025主視覺之三。(圖片來源:Okayama Art Summit/右圖攝影:Gautier Deblonde)
岡山藝術交流2025主視覺之三。(圖片來源:Okayama Art Summit/右圖攝影:Gautier Deblonde)

4. Art Collaboration Kyoto

  • 地點:京都市
  • 展期:2025年11月14日至16日

自2021年興辦以來,Art Collaboration Kyoto(ACK)以「協作」為核心精神,致力促成國內外、政府與民間、藝術與其他領域之間的多元合作,一則為職涯尚在發展階段的新銳藝術家提供創作環境與實質支持,建立藝術與經濟共生共好的循環;二則透過「活化京都」讓藝術真正扎根於地方,增進當代藝術流通,並開創藝術博覽會的全新可能。

ACK主會場設於國立京都國際會館。(圖片來源:ACK官方網站)
ACK主會場設於國立京都國際會館。(圖片來源:ACK官方網站)
(圖片來源:ACK官方網站)
(圖片來源:ACK官方網站)
(圖片來源:ACK官方網站)
(圖片來源:ACK官方網站)

主會場設於國立京都國際會館(ICC Kyoto),分為「畫廊協作(Gallery Collaborations)」「京都會議(Kyoto Meetings)」兩部分。前者將日本與海外畫廊配對並共同策展,在會期內展示和販售藝術作品;後者則聚焦與京都文化有深度連結的展覽內容。另還有面向公眾的「ACK Curates」同步舉辦包括講座、兒童計畫等教育活動,以及於京都府內配合展出的多項特展。

*參展名單預計六月底公布,詳見官網

(圖片來源:ACK官方網站)
(圖片來源:ACK官方網站)
(圖片來源:ACK官方網站)
(圖片來源:ACK官方網站)

5. 京都市京瓷美術館

  • 地點:京都市

作為日本最古老的公共美術館,原「大禮紀念京都美術館」歷經2年多翻修,於2020年重新開館、並冠以日本跨國企業「京瓷(京セラ)」之名。工程中保留了歷史悠久的主體建築,同時增加了用於支持現代藝術的新建築「東山立方」,其內設有供給新銳藝術家的展覽空間、紀念品店及咖啡館等布局。

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外觀。(圖片來源:京都市役所/攝影:來田猛)
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外觀。(圖片來源:京都市役所/攝影:來田猛)

今年下半年直至2026年,該館將持續祭出交匯傳統與創新的精彩展覽,體現京都文化的獨特風貌。包括本館特展《民藝百年:京都的生活美學傳承》聚焦柳宗悅、河井寬次郎等人所推動的民藝運動,以及《洋畫的黎明:黑田重太郎的足跡》、《凝視童年》、《雛人形與四季圖繪:走過歲月的日本娃娃》等典藏室主題展接連登場。

《民藝百年:京都的生活美學傳承》展品「螺鈿葛切用器具」。(圖片來源:京都市京瓷美術館/撮影:伊藤信)
《民藝百年:京都的生活美學傳承》展品「螺鈿葛切用器具」。(圖片來源:京都市京瓷美術館/撮影:伊藤信)
《民藝百年:京都的生活美學傳承》展品「染付樹下婦人中盤」、「地藏菩薩像」。(圖片來源:京都市京瓷美術館)
《民藝百年:京都的生活美學傳承》展品「染付樹下婦人中盤」、「地藏菩薩像」。(圖片來源:京都市京瓷美術館)

【各展展期】

  • 本館特展《民藝百年:京都的生活美學傳承》|2025年9月13日至12月7日
  • 典藏室主題展《洋畫的黎明:黑田重太郎的足跡》|2025年6月20日至8月31日
  • 典藏室主題展《凝視童年》|2025年10月24日至12月14日
  • 典藏室主題展《雛人形與四季圖繪:走過歲月的日本娃娃》|2025年12月19日至2026年3月15日

同場加映:直島新美術館(Naoshima New Museum of Art)

  • 地點:香川縣香川町

最後仍不能不提這座備受關注的全新場館(裡面裝的是藝術,建物本體也是藝術)。已於2025年5月31日正式開幕的直島新美術館,為日本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為「倍樂生直島藝術計畫(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打造的第10項作品;首次冠上「直島」之名,象徵計畫自1980年代末期推動35年來的重要里程碑。

直島新美術館外觀。(圖片來源:福武財團)
直島新美術館外觀。(圖片來源:福武財團)

館內主要展出並收藏日本及亞洲地區藝術家的創作,並透過不定期展覽傳遞多元觀點與時代訊息,打造一處促進交流共學的場域,歡迎在地居民和各地訪客反覆造訪、互動對話。首檔展覽《從起點到未來(From the Origin to the Future)》集結包括蔡國強、村上隆、Heri Dono、徐道獲、N.S. Harsha、Marta Atienza等12組藝術家新作及代表作。

韓國藝術家徐道獲作品〈Hub/s 直島、首爾、紐約、霍舍姆、倫敦、柏林〉。(圖片來源:福武財團)
韓國藝術家徐道獲作品〈Hub/s 直島、首爾、紐約、霍舍姆、倫敦、柏林〉。(圖片來源:福武財團)

>> 直島新美術館完整介紹請點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