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鍊金術師!「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溶解織物 X 銅線復刻古建築,廢鋁雕塑反思消費主義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工藝家像當代的鍊金術師,傳承傳統也投注創新,試驗各種材料和工法,用雙手和親身勞動讓創意落地,傳達對美的看法,甚至包裹對不同議題的觀點。

LOEWE工藝獎」致力挖掘世界各地的新銳工藝家,2025年大獎及優異獎得主日前公布——工藝家們或藉古老的泥條盤築技法,試驗陶土材料的變異可能;或以汽車行業回收鋁材質製成金屬雕塑,傳達對消費主義的反思;或以銅線、水溶性織物的巧妙組合,為家鄉傳統編織及刺繡工藝賦予新貌。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圖片提供:LOEWE)

LOEWE為什麼要辦工藝獎?

Jonathan Anderson執掌LOEWE創意十年間,用心維繫品牌流傳上百年的「工藝」血脈,除了長期與工匠和藝術家跨界合作,更受品牌以皮革工藝合作社起家的歷史啟發,於2016年創立「LOEWE工藝獎」,持續挖掘全球新銳工藝家。2025年,LOEWE工藝獎收到全球超過4,600件作品參賽,創作媒材涵蓋陶、木、紡織品、家具、紙、玻璃、金屬、珠寶、漆器等,一起來看哪些匠心獨運之作脫穎而出拿下大獎!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圖片提供:LOEWE)

與「壓力」一起試驗陶土的極限

今年大獎由日本工藝家青木邦真(Kunimasa Aoki)拿下,他藉陶瓷作品《Realm of Living Things 19》探索陶土的應用極限,將古老的泥條盤築技術,與重力、時間、壓力等外在因素相互作用,試驗材料在受壓時變形、破裂等不同變化可能。創作過程中,他將薄黏土條反覆堆疊、壓模、再壓縮成層狀,接著放進窯中燒製直到冒煙,出窯後為其塗上由泥土、鉛筆痕跡交織的裝飾塗層,為陶器賦予石雕般的獨特視覺效果。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青木邦真《Realm of Living Things 19》。(圖片提供:LOEWE)

回收鋁材成雕塑,藏消費主義反思

來自尼日利亞的工藝家Nifemi Marcus-Bello,憑金屬雕塑《TM Bench with Bow》奪得其中一座優異獎。工藝家取材自汽車行業回收來的鋁材,將鋁熔化後,倒入由夾板及手邊現成物一同打造的模具當中,分區鑄造出零件,最後將其銲接在一塊,打磨成一件富尼日利亞本土家具風貌的雕塑。本作不僅展現了材料的原始美感,也藉選材思考及勞動過程,對全球化消費主義下不對等的權力關係提出反思。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Nifemi Marcus-Bello《TM Bench with Bow》。(圖片提供:LOEWE)

織布溶解後,12世紀古老圖騰浮現

另一位優異獎得主是來自印度的Studio Sumakshi Singh,三位成員攜手以工藝復刻古老記憶。得獎作品《Monument》將德里12世紀古建築——古達明納塔(Qutb Minar)的樑柱圖案,轉化為浪漫輕盈的玫瑰色「布幔」。其所用工法非常有趣, 工匠們將純銅和尼龍纏繞為線材,結合印度傳統織辮、蕾絲與刺繡工藝,繡在水溶性織物上,接著將織物溶解,只留下繁複精緻的銅線結構,暗喻古蹟雖隨時間流逝而頹敗,但記憶不滅,存於歷史長流中的文化始終具備強韌生命力。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Studio Sumakshi Singh《Monument》。(圖片提供:LOEWE)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古達明納塔。(圖片來源:Unsplash)

本屆參賽作品趨勢:古法新創,致敬傳統

評審團觀察,本屆不少參選作品皆透過嶄新手法,重新詮釋古老工藝及傳統材料,除了前面提到的優異獎得主Studio Sumakshi Singh以銅線、水溶性織物的巧妙搭配,展現印度傳統編織及刺繡工藝的新貌,另有工藝家將織籃技術融入陶土、把織布工藝應用於金屬,又或以當代視角演繹傳統主題,向世代相傳的口述傳統、儀式和工藝致敬。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圖片提供:LOEWE)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圖片提供:LOEWE)

特展馬德里展出中,線上也能看

若想一睹2025 LOEWE工藝展全30件候選作品真貌,特展現正於馬德里Thyssen-Bornemisza博物館展出。線上展覽亦同步登場,數位展間中每件作品都有詳盡的創作理念與工法介紹,並輔以多角度拍攝的細膩影像,讓未能赴現場觀展的觀眾也能有同等享受。

2025 LOEWE工藝獎得獎作品盤點!溶解織物、銅線復刻古老建築,汽車廢鋁化為金屬家具
(圖片提供:LOEW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丹寧大多時候被我們穿上身,為穿搭注入個性,但在藝術家BS.P手中,它成了牆面藝術的創作材料,被拼貼、縫補與重構,結合刺繡等技法,描繪出山海等意象,形成一幅又一幅富獨特紋理及色彩的「材質畫」。

親眼細賞更能感受其中奧妙,BS.P與台灣戶外家具品牌BLACK DESIGN合作推出跨界展覽《穿越 Interdimensio》,將5款原創丹寧掛布作品,與5張融入丹寧材質的設計椅款並列,共織藝術與家具設計之間、關於工藝的交流對話。展覽即日起至8/26於台北0km山物所展出,9/3將移展至台中Ippuku 林森40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圖片提供:洋薊企画)

用丹寧創作的工藝拼貼畫

BS.P長期以回收丹寧布料為材,透過拼貼、縫補與重組,創造獨特的幾何花型,讓丹寧跳脫服裝的框架,轉化為牆面藝術的形式呈現,邀人們用有別於穿戴、轉而以賞畫的方式感受丹寧材質的別樣魅力。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圖片提供:洋薊企画)

《穿越》藉材質和工藝,串起藝術與家具設計間的對話

《穿越》由策展單位洋薊企画策劃、BS.PBLACK DESIGN共創,展名中的「穿越」象徵著不同領域、材質與使用情境的互相滲透與轉換——觀眾得以在單一場域中,同時感受到藝術作品的視覺性,以及設計家具的實用性。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圖片提供:洋薊企画)

在與BLACK DESIGN的合作中,BS.P首次將作品移植至家具中,讓藝術成為可以觸碰、使用、甚至隨時間與使用者共同變化的生活物件。這種從牆面到家具的轉換,正呼應著丹寧材質「歷久彌新、因使用而生長」的特性。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圖片提供:洋薊企画)

帶看《穿越》5件丹寧掛布和椅款設計

✹《垂直穿越》

以「穿越縫隙後留下的痕跡」為題,利用丹寧與多種材質層層拼接,搭配手縫線條,營造水由上而下灑落的情景。BS.P選用藍染面料、二手淺色牛仔布、米色劍道服布料,與回收丹寧進行拼貼,輔以手繪與塗層工藝處理,為同系列不同件作品中的圖案,賦予獨一無二的尺寸和色彩。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圖片提供:洋薊企画)

✹《橫向穿越》

這件全手工完成的掛布作品,由24個小方塊構成,運用傳統刺子繡與手縫技法,詮釋山海圖案。椅布則由26個裁片組構,交織二手丹寧、棉布、亞麻等材質,複雜的拼貼結構經精準對位後,將山脈與訊號波長符號化為抽象圖形,傳達BLACK DESIGN親近高山的品牌理念。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圖片提供:洋薊企画)

✹《放射穿越》

本作以3種藍染色塊構成放射形圖樣,先進行刺繡,再加上手縫與破壞處理,層次豐富。BS.P選用黑色丹寧布搭配棉、聚酯紗線等材質,透過加工形成由深至淺的漸層效果,讓作品在不同角度下呈現出多樣視覺效果,引導觀者「穿越」於色彩和線條之間。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圖片提供:洋薊企画)

✹《花型穿越》

本作延續BS.P標誌性的花形、萬筒花與速度感線條元素,原作以手工車縫完成,展出版本則結合刺繡與雷射切割技術,揉合原色丹寧、劍道服布料,拼貼3D幾何線條與花型拼塊,構成花磚般的復古圖樣。隨著使用,丹寧將自然產生色落,隨時間流逝生成新的層次。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圖片提供:洋薊企画)

✹《Thunder Bird

本作靈感來自印地安文化中的「雷鳥」意象,融合前4件作品的花形與放射元素,並將太陽與印地安傳說中的Kokopelli神融入其中。BS.P以二手小羊皮、尼泊爾蘭拔染花布與原色丹寧為材,巧妙避開皮革瑕疵部位,在藍色小羊皮上刺繡圖騰。原色丹寧會隨時間自然色落,深藍刺繡線條也將逐漸浮現,承載守護與豐收的寓意。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圖片提供:洋薊企画)

「穿越」媒材之間、戶外與居家的界線

《穿越》對BS.P來說,不只是將創作延伸至另一種風格,也是創作媒介的直接轉換;對BLACK DESIGN而言,則代表著品牌成立十年之際對於風格的新探索——多年來,品牌專注於戶外機能家具的設計與製作,這回首次透過策展合作,將旗下經典摺疊椅款轉化為具有藝術收藏價值的工藝作品。藉由與藝術家合作,戶外家具被重新定義,其使用情境不再限於自然與露營場景,也得以「穿越」進入室內空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用二手丹寧創作拼貼畫、打造設計家具!藝術家BS.P攜手戶外品牌BLACK DESIGN呈現《穿越》特展
(圖片提供:洋薊企画)

《穿越 Interdimensio》台北場

日期|2025.08.1308.26

時間|11:0019:00

地點|0km山物所(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20321號)

《穿越 Interdimensio》台中場

日期|2025.09.0309.14

地點|Ippuku 林森40(台中市西區林森路40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陶藝家王怡方:用陶記憶人生中的不想忘與不能忘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1990年生的王怡方,大學唸工業產品設計系,接著前往日本多摩美術大學攻讀陶瓷碩士,畢業後成立個人工作室。她的作品常加入她對於女性、時間與器物的思考。在她的世界裡,陶是一種能夠容納情緒與時間的容器,每一件作品都收納著過去的經驗與心情。

「以前做工業設計,會著迷大量生產的概念跟製法,現在反過來,用一小塊土,我花很多時間來形塑它,而不是想辦法做快、做多。」投身陶藝至今超過十年的王怡方,談起從工業設計轉向做陶的覺察,她說兩者雖然都是在「創造物品」,但她接觸陶藝的初心,其實是不想進行多餘的生產。

「我希望自己製作的是呈現有生命力的物件,代表我那個階段的所思所想,甚至是自己都無法再複製的。」王怡方期待自己能投注最大力量,將手中的土成形為物,將個人的意念集中投注於少量親手做的器物,這就是工業設計和陶之間的最大不同。

陶藝家王怡方近期於臺南漁光島的藝術空間「森初.moricasa art」舉辦個展《山灰》,以陶土與茶道為媒介,紀錄她兩年旅居的內心軌跡。展覽自開展以來廣受好評,吸引眾多藝文愛好者前往觀展。(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陶藝家王怡方近期於臺南漁光島的藝術空間「森初.moricasa art」舉辦個展《山灰》,以陶土與茶道為媒介,紀錄她兩年旅居的內心軌跡。展覽自開展以來廣受好評,吸引眾多藝文愛好者前往觀展。(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用土的質地表達那難以言說的一切

當年決定到日本學陶,王怡方最初在東京藝大、武藏野和多摩美術大學間搖擺。以陶來說,藝大較聚焦傳統工藝,武藏野的課程偏向器皿設計,多摩美的老師則擅長偏抽象的雕塑,「去日本後的確自己變得更跳脫,對於藝術的思考訓練,也多於技法。」王怡方回顧2015到2018年在多摩美的習陶經歷,「實作和上課的討論,都在撞擊思想。」

有意思的是,她認為透過日文上課、做陶,因為語言和文化,那個「介於有點懂又不太懂」的曖昧地帶—說不出來的、難以言述的,這些空間反而給她很大的啟發。

在日期間,她採訪數位女性,將交流的過程以陶作的質地表現出來,直到回臺,她也曾受邀至高雄哈瑪星原愛國婦人會館展覽,嘗試了邊與受訪者談話、邊捏陶的取材形式,「一直以來,都是透過陶來記錄一些我覺得不能忘記、或不想忘記的事物。我很好奇,能不能用土這個質地,去講述那些文字很難說出的東西?」」王怡方描述著捏陶與外界連結的那分初心。

又好比,她在2019 年去了德國柏林,恰好是6月4日在朋友的陶工作室遇上香港年輕人討論六四事件,王怡方利用當地黑土手捏盤,捏製了一個坦克造型的陶作煙灰缸,並將學運領袖王丹寫的《沒有煙抽的日子》刻在表面,「造型很手感,我就是想用這種既粗獷又可愛的感覺去記錄這個比較嚴肅的話題。」

作品就像王怡方記憶的結晶,極度個人的生命經驗到抽象無以名狀的情緒片段,都成為她陶作的元素。(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作品就像王怡方記憶的結晶,極度個人的生命經驗到抽象無以名狀的情緒片段,都成為她陶作的元素。(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釉上彩與題字是心靈的日記

之於王怡方,陶是日記,是創造、是連結,也有許多反思。王怡方今年舉辦於臺南「森初」的個展《山灰》,除了展出她近期的雕塑與茶道具,也涵蓋先前在芬蘭與葡萄牙駐村完成的作品,不僅造型樣態豐富多元,許多作品也都加入她標誌性的金色印記:最後在作品邊緣塗上金色釉上彩及題金字的過程,像下標和落款,這個展覽也像是王怡方對於觀眾表達她對於不同事物的探索與建構。

在芬蘭,王怡方摻入當地原土燒成石碑,刻上古老神話的詩句;或是一只茶則,題上讀見的非洲諺語:「唯有你深潛入河裡,才知道鱷魚的力量。」給泥條反覆上泥漿而燒成的圈狀擺飾則寫上俄文詩句:「生活如同雲朵,在頭腦中閃爍。」在陶的質地中,加入文字的能量,器具除了承載功能,還加入了感受與閱讀的想像。

這些異國的陌生語言,都是王怡方駐村時與陌生世界互動的見證,至於她怎麼選擇哪句話要放上作品?王怡方以最近看的演出《女先知》來回應:「重點不是唱了什麼,而是我們為了什麼而唱。」如同眼前這些陪著自己而生成的物,記錄她關注的人事,但非具有全然的目的性。

展覽在「森初.moricasa art」的清水模空間展出,在日光的照射以灰色調與極簡線條為背景,空間氛圍極佳。(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展覽在「森初.moricasa art」的清水模空間展出,在日光的照射以灰色調與極簡線條為背景,空間氛圍極佳。(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以火書寫人與自然的循環

延續芬蘭駐村所嘗試的野燒,她用電窯加入身邊取材的植物花草上釉並燻燒,「我很期待做出未知、意想不到的作品。將窯變燒毀的過程,用其他技術重新燒至滿意的狀態,我喜歡這樣混亂與秩序之間的平衡。」

王怡方捧著一只名為《燼》的花器,以猶如暗夜裡飄散點點火星的火痕釉色訴說著近日的實驗心得,接著轉身帶我們望向本有三件疊著燻燒後再也分不開的美麗花器,燻燒的無法預期與隨機性,讓她得到一件意想不到的作品而題上了《捨得》。一起入窯燻燒的松葉、茶葉、辣椒和松木樹枝也在展覽中同步展出,樹枝燒成了炭筆,王怡方再以此畫下一幅森字疊成有如水墨的山林,「木頭燒成炭,炭可以拿來煮飯,讓人們有能量,也可以煮水、泡茶,又可以拿來燒陶。」她藉由展覽《山灰》表達各種形態的燒成,彷彿就是人與自然互動出的生滅循環。

《捨得》原本應該是三件獨立的花器,沒想到燻燒後卻也分不開了,但這樣的隨機性也讓王怡方非常喜歡。(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捨得》原本應該是三件獨立的花器,沒想到燻燒後卻也分不開了,但這樣的隨機性也讓王怡方非常喜歡。(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創作裡的循環實踐

關於循環,王怡方提到會把修坏時落下的碎土都搜集起來,「我會拿去做泥漿,繼續疊在其他雕塑上,一層一層,每次可能都是不一樣的土、不同的質地。」好比,她把泥漿裹上一只乾燥花圈,原本來自原住民部落祭典的花圈,當包裹的花圈被燒成灰,能從孔隙被抖出來,繼續疊上泥漿和釉,王怡方想像這拿在手上的永恆是花的骨骸,「透過這個燒製的技法,把很脆弱的物件,以永恆的狀態留存,我最後題上的金字就是Eternal。」

泥漿也被運用在製作生活道具時的模具灌漿,「我注漿注得比較薄,因此同樣的模,在乾燥的時候會收縮得不太一樣,我喜歡保留這種自由的感覺。」在技法上,王怡方擅於手捏和注漿,作陶過程實踐不浪費任何碎土的循環。

作品Eternal 是王怡方將部落祭典手編的一只花圈乾燥後,裹上層層泥漿再反覆燒製,透過燒製的,把一個本來很脆弱的物件,以永恆的狀態留存下來。(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作品Eternal 是王怡方將部落祭典手編的一只花圈乾燥後,裹上層層泥漿再反覆燒製,透過燒製的,把一個本來很脆弱的物件,以永恆的狀態留存下來。(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誠實地做,努力地做

聊到王怡方身為新生代的年輕工藝創作者的創作觀,她認為應該要「誠實地做、努力地做吧。」在AI 時代,比起如何製作,創作者更應該思考「為何」而做。有時候不偷懶地重複繁瑣工序,更能產出誠實的作品。

在這個時代,許多事物已經沒有標準答案,創作者也應該調整自己的,不要因為一些框架,而限制自己。舉例來說,當自己待在工作室時,工藝對我來說,是自我磨練的一種挑戰;而展覽時我則「需要」變成策展人與設計師。有時候我們「需要」去適應不同的環境,發展出多工專業,相信好的創作者,能夠在每次的挑戰中,在創作與生活的混亂與秩序間,找到平衡的風景。

文字 / 黃怜穎

攝影 / PJ W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