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岩石地貌、縫合森林與海岸,規劃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墾丁「佳樂水風景區」以長年風蝕與海蝕造就的奇岩怪石聞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為拉近旅客與當地自然景觀的距離,屏東縣政府展開佳樂水地景再造計畫,由荷蘭建築團隊MVRDV、台灣黃偉城建築師事務所攜手,提出一套「自然引導設計」的改造方案——Nature Rocks!」,其以當地自然岩石景觀為靈感,順應地景規劃嶄新的景觀步道、觀景據點和公共空間,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提升整體遊憩品質。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為何佳樂水需要改造?

佳樂水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內,數千年來,強勁海風與海浪雕塑出砂岩海岸上的各式地景,猶如天然雕刻作品。儘管佳樂水已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地質公園之一,但當地的觀光設施仍有限,目前只有一條狹窄道路穿越林地與海岸,供接駁車、行人與自行車共用,道路兩側設置的涼亭和販售亭也因颱風與海蝕而受損。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佳樂水「山海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以尊重自然為前提的改造計畫

MVRDV的總體規劃著重於改善既有基礎設施,並強化佳樂水的自然與生態特色,所有新設建築都設置於已開發範圍內,避免破壞原始地景。MVRDV創辦人Winy Maas表示:「目前佳樂水自然與人工之間的分界明確,原先的人工路徑將自然地景一分為二,削弱了森林與海岸的連結。我們期望透過本次改造計畫,讓人造觀光休憩設施像是從地貌中自然生長,而非強行外加的都市型構造;打破直線的單調,讓建築融入自然環境,凸顯當地自然特色。 」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景觀步道:「仿生岩石群」創造多元遊逛路徑

設計團隊以佳樂水海岸層疊的地貌為靈感,將原本筆直的道路重新整理,以「仿生岩石」意象重塑遊憩動線,讓地景如岩石般星羅棋布並互相交織,重新縫合森林與海岸。這些「仿生岩石群」形態與尺度呼應當地岩層的自然風貌,同時創造出多元的遊憩路徑與公共服務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岩石地景再造方面,則以「韌性」與「再生」為核心理念,特別在鋪面中引入縫隙,作為雨水導流與天然緩衝區,以降低暴雨和颱風帶來的破壞;這些縫隙也能促進生態多樣性,讓植物自然生根,提供小型動物穿越穿越森林與海岸之間。景觀設計採漸層式種植策略,以自然林相為主軸,從高大茂密的原生植物,逐步過渡至耐鹽、矮化的濱海物種。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斜坡上構築迎賓空間與觀景平台

在園區入口處,3座具雕塑感的建築量體圍塑出一處迎賓空間,其中最大的一座設有接待櫃台、咖啡廳與紀念品賣店;另兩座則分別是洗手間,及展覽與環境教育場域。主要建築的屋頂還設有觀景平台,邀旅客來此白天賞海、夜間觀星。此外,整體入口區位於斜坡地形,除了迎賓的3座建築,也配合多樣化的小型平台與廣場,創造舉辦活動、市集及觀景的戶外多功能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創造更友善的遊憩動線

在園區其他區段,MVRDV將原有道路打造為無障礙且兼容步行、自行車與接駁車的友善動線,不僅提升了可及性,也重新界定動態與休憩空間。在原有熱門節點如觀景平台、海景眺望區與瀑布等地,設計團隊將原有老舊設施汰舊換新,規劃為具有觀景、休憩與販售機能的小型建築或涼亭。建築多以混凝土為主要材料,搭配舊建物拆除後可再利用的建材打造;其表面可讓青苔與植栽依附生長,在嚴苛環境中實現建築與自然共生。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透過此次改造,MVRDV希望展現如何以尊重自然且永續的方式,提升當地旅遊與環境品質。佳樂水整體設計在避免過度開發及破壞自然地貌的前提下,改善可及性並提升友善觀光環境,實踐「自然引導設計」的理念。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尋訪南投草屯祕境「毓繡美術館」:清水模建築、玻璃屋咖啡廳、當代寫實藝術策展,一趟都市人需要的五感體驗之旅

尋訪南投草屯祕境「毓繡美術館」:清水模建築、玻璃屋咖啡廳、當代寫實藝術策展,一趟都市人需要的五感體驗之旅

不知道大家逛展是哪一派?眼睛紀錄派,還是必須拍照派。答案是前者的話,這裡非常適合你——毓繡美術館低調隱於南投草屯山間,現正以美國藝術家Tony Matelli台灣首展《佈局》迎接各方旅客;而在觀展之餘,其建築本身和園區內設施事實上也極有可看性,編輯同步帶大家走一遍祕境尋訪路線。

首次尋訪這座藏身山林的詩感空間,居然已經是在它建館10年之後。7月末尾的陽光落在皮膚上有些熱辣,前腳踏進一逕引入毓繡美術館的清水模廊道,溫度、濕度忽而改變,勾連出舒適的平衡曲線,周身只被無一絲塵囂的自然聲息包圍。南投草屯聽著很遠,其實從高鐵台中站過來也不過3、40分鐘車程,居住於中部自是方便,哪怕南北部的朋友們作為週末一日遊選項亦不至於太過勞累。如果你正尋找一處地方暫離都市煩擾,這趟集遊園、看展和悠閒午後咖啡的多重體驗之旅值得啟程。

(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如小山村般的清水模建築群

「藏身」二字不只是對地理位置的形容,更是毓繡美術館建築溫和融入周遭地景的寫照。沿平林里小路蜿蜒而至,毓繡文化基金會開闢九九峰山腳下一片葡萄園為1,500坪園區,並使其內主展覽館、文創空間、咖啡廳錯落分布,如小小村莊般以青山稜線為襯。秉持「低調、精緻、俐落」的美學基調,由臺灣中生代建築師廖偉立操刀設計,清水建築工坊結合清水混凝土、木構和玻璃帷幕等相對不具環境侵入感的樸實質材施作,2016年落成時即獲頒臺灣建築獎首獎。

毓繡美術館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毓繡美術館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建築概念:退、藏、簡

建築概念上,全園區首先以「退」的策略回應自然,不搶奪山巒和天際這般獨有的變幻背景;再以「藏」的態度打磨細節,使質感和觸感彰顯於光影中;最後以「簡」的語彙,醞釀優雅俐落的結構與線條。

轉角公共藝術作品,林良材〈行走〉。(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轉角公共藝術作品,林良材〈行走〉。(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空間規劃:一阻、二引、三通

整體空間規劃則特別在傳統園林建築底蘊上加諸現代形式,打造新穎視覺下橫生古韻的遊園體驗。入口並非直達主展覽館,而是透過相輔相成的牆體、植栽、轉折路徑層層遞進,暫緩腳步與心律,是為「一阻」;行經長廊時不同寬度的縫隙耀入或銳利、或微暈的光束,產生節奏的快與慢,悄然引領訪客深入園區,是為「二引」;動線最終豁然開朗,將主展覽館、文創空間和咖啡廳串聯出完整意境,有水池倒映雲影、露台盡收美景,大面積的清水牆日日柔染晨曦與夕照,是為「三通」。

廊道兩側尤具傳統園林情調。(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廊道兩側尤具傳統園林情調。(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牆縫裡是光所帶來的驚喜。(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牆縫裡是光所帶來的驚喜。(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建材和庭園裝置都相當融入環境。(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建材和庭園裝置都相當融入環境。(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動線最終在文創空間這處豁然開朗。(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動線最終在文創空間這處豁然開朗。(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走進「主展覽館」

汲取靈感自天然石洞,玩轉光線為空間賦予人性

位於園區最底處的主展覽館一側設有生態池,不僅善加利用地形高低差造景,更增添蓄水和調節微氣候的實用功能。

水池公共藝術作品,盧嬿宇〈蠕行〉。(左圖提供/攝影:Ning Chi;右圖提供:毓繡美術館)
水池公共藝術作品,盧嬿宇〈蠕行〉。(左圖提供/攝影:Ning Chi;右圖提供:毓繡美術館)

展館內部靈感源於烏溪邊的天然石洞,3層空間與人行動線交融出有明有暗、彷彿以光為介質的呼吸韻律,使觀者和作品間有了更為貼近的微妙互動感。同時通過多道工法與環境共生,雙層外牆創造流動的空氣層,冬暖夏涼;2樓大量的玻璃帷幕既能縱覽外部景觀、亦具反射效果,虛化量體的壓迫感,並與周邊文創空間和咖啡廳形成柔和過渡;屋頂則以凸出的雕塑造型模糊與天空的界線,加上主展覽館本身建於高處,恍若自土地上漂浮而起。最後,獨特「節奏性光縫」呼應平林聚落巷弄的尺度變化,園區內不論室內室外處處可見此巧思,玩轉光線帶來驚喜。

主展覽館內部空間設計以天然石洞為靈感,圖為1樓展廳。(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主展覽館內部空間設計以天然石洞為靈感,圖為1樓展廳。(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2樓運用玻璃帷幕取代實牆,虛化量體的壓迫感;圖為通向2樓的樓梯。(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2樓運用玻璃帷幕取代實牆,虛化量體的壓迫感;圖為通向2樓的樓梯。(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屋頂的凸出雕塑遠看模糊與天空的界線,近看別有一番趣味感。(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屋頂的凸出雕塑遠看模糊與天空的界線,近看別有一番趣味感。(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走進「玻璃屋咖啡廳」

隨當期展覽開書單,看完展正好來杯咖啡

立意在於讓閱讀持續發酵的園區特設咖啡廳「百書咖啡100K BOOKS」,根據展覽將更換書目,如現正配合當期展覽《托尼‧馬特利:佈局》與藝文空間「朋丁pon ding」合作,由其主導從存在主義、系統、結構、情境、物件、黑色幽默、政治性的身體等不同角度切入選書。並提供以輕食、甜點、飲品為主的菜單,亦不定期推出季節限定或展覽限定餐點,將展覽和作品概念延伸至嗅覺與味覺享受。

主展覽館隔壁即為百書咖啡,正適合看完展前來品飲談天。(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主展覽館隔壁即為百書咖啡,正適合看完展前來品飲談天。(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提供多樣輕食、甜點及飲品,亦不定期推出季節限定或展覽限定餐點。*圖僅示意,實際供應品項依當期展覽而有不同,以現場狀況為主。(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提供多樣輕食、甜點及飲品,亦不定期推出季節限定或展覽限定餐點。*圖僅示意,實際供應品項依當期展覽而有不同,以現場狀況為主。(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清水混凝土、木構和玻璃帷幕為咖啡廳注入文藝氣息。(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清水混凝土、木構和玻璃帷幕為咖啡廳注入文藝氣息。(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節制」錘鍊雋永之美,讓生活與藝術相遇

比起抱持看展的強烈目的性,更推薦大家舒心開啟一場不設限的「全感官散步」;在建築與自然的對話中,覺察那份山間的空氣、光影、甚至是叫了幾聲的鳥或咻一下飛過的蟲子共同編織的平和與靜謐。毓繡美術館並不以氣勢取勝,反倒極其節制地錘鍊雋永之美,像隨時等著誰無意間走進、發掘與體驗般,十年如一日地佇立於此。雖是私人美術館,卻免費向社區和大眾敞開,期待人們的生活因與藝術相遇而豐富精采。

(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後記:五感才是刪不掉的記憶,放下手機、別搞得那麼忙

最後還是想私心給大家一劑預防針,進入展廳前各位都得放下手機、鎖進置物櫃,僅僅帶上「眼睛」出發喔。知道難免有人覺得不能拍照沒意思(所以說是預防針),但更相信肯定也有人老受拍照行為打擾,以致原該從藝術作品中獲得的沉浸感大打折扣。或許是時候相信自己的五感比鏡頭真實、大腦記憶庫比相機膠卷有價值,願大家收穫一段不賴外物記錄,卻異常美好的看展經驗。

毓繡美術館

南投縣草屯鎮平林里健行路150巷26號

【當期展覽】

即日起至2026年2月1日展出中,園區開放時間為10:00-17:00(週四15:00閉館,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主展覽館:托尼‧馬特利《佈局》

文創空間:張芝瑄《俳句時刻》

>> 點此至毓繡美術館官方網站預約參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還。原點》重返南美館:伊東豊雄、隈研吾、MVRDV團隊都參展,4大區域重構「家」的感知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還。原點》重返南美館:伊東豊雄、隈研吾、MVRDV團隊都參展,4大區域重構「家」的感知

由臺南市美術館與臺南市建築師公會共同主辦的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即日起至2025年9月14日於臺南市美術館展出。延續2022年首度在南美館舉辦的深刻迴響,本屆再集結建築大師伊東豊雄、隈研吾及MVRDV、OMA等國際知名團隊,開展空間、文化與建築的深層對話。

自2008年首屆「見築展」起,臺南市建築師公會便致力於以展覽與論壇形式串聯不同世代建築師,描繪建築與生活的關係。歷屆三年展主題更從空間敘事到都市記憶不斷深化,逐步拓展至國際對話,如2024年攜手日本仙台,號召全台建築師夥伴於仙台媒體中心共同展出,完成一場以建築文化實踐世界交陪(閩南語中意指「交際往來」)的集體創舉,為2025三年展奠定了愈加宏觀的策展視野。今年,展覽回歸臺南市美術館,並持續張開友誼的雙手,迎世界各地建築師前來參與盛會,再一次活絡國際對話。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主視覺。(圖片來源:臺南市美術館官方網站)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主視覺。(圖片來源:臺南市美術館官方網站)

以「重返起點」為策展主軸

本屆展覽題名中的「Re-turning」在「返回」的基本語義外,還象徵對家、原點、初心的再詮釋。「Home」則借鍵盤上的Home鍵為隱喻,強調人如何在時空中尋找歸屬與定位;且之於建築而言,「原點」標識了工程放樣、設計價值的起始。既然「Re-turning」帶有重新詮釋之意,「Home」亦不只是居所、更為情感的歸屬——「回家」在此所指涉的便不只是物理上的歸返,更是一場語義與感知上的雙重還原。

同時,本屆三年展恰逢臺南熱蘭遮堡建城400年和府城城垣設置300年,是臺南城市歷史發展的重要節點之一,展覽將回首臺南「家」的文化根源,並以當代建築語言開啟嶄新的歷史篇章。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4大展區規劃

從個人到城市、地方到全球,建築如何持續為我們定義「回家」的路?

展覽共劃分4大主題展區,各展區都是一次對建築本質的回望、對人與空間關係的深層探問;引導著觀眾穿越不同尺度與面向的建築視野,從個人經驗延伸至社會脈絡、從在地文化連結至全球視角,一面喚起觀者對空間初識的感動與思索,一面運用建築語彙勾勒家的記憶與未來。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A|還。家─入厝辦桌:從家的溫度出發,覺察居所與身體、情感的連結,以空間敘事重新詮釋家的意義。

Gallery A。(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A。(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A。(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A。(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B|還。創─建築家–傢–揪:如同打開創作的黑盒子般,揭露設計思維的內在運作。觀者可見建築師如何在實踐中回望初心,調整並重構空間理念。

Gallery B。(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B。(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B。(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B。(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還。鄉─返鄉起厝:藉由臺南歷史脈絡,反思地方建築如何回應社會變遷,同時探求傳統與當代的融合路徑。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D|還。域─跨界交陪: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實踐與文化觀點,構築一個開放、共感的全球「原點」。並透過跨國對話,展現當代建築的多元面貌與未來想像。

Gallery D。(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D。(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D。(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D。(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4大亮點整理

亮點#01|海內外堅強陣容:展覽不僅集結多達61組台灣建築與設計團隊,亦邀請多個海外單位,包括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隈研吾及荷蘭建築事務所MVRDV、OMA等重量級團隊都將參展,供觀者全覽在地與國際精彩作品。

亮點#02|精彩論壇與講座:展期內將舉辦多場由海內外建築師參與的論壇與講座。(*已部分開放報名)

亮點#03|展覽場域遍布全台:除主展館臺南市美術館外,另涵蓋遠至澎湖的將近30個「繁星展區」和「衛星展區」,使全台民眾皆能深入建築現場,與設計師更近距離互動。

亮點#04|周邊美食同步規劃:此次策展團隊特別與美感路徑App合作,精選展區周邊必訪店家並做好路線規劃,讓大家邊看展也能邊吃喝走跳。

協同策展人謝宗哲表示,本屆展覽期待透過跨國建築創作的集體行動,擴增社會大眾對「家」的想像,並藉由多元敘事手法,重新書寫屬於臺南和每一位參與者「家」的詩篇;也冀望激發對於詩意棲居與安適歇息場所的關注,回應臺南在臺灣文化版圖中應有的位份與角色,繼續推動尚未完成的城市建築文藝復興。即日起至2025年9月14日,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邀請大眾「回家作夥,來阮叨坐」,一同走入藝術的對話現場。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