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洛區、伊格言、溫德斯 金馬影展再添名導加持

金馬影展已陸續公佈大師、新銳、明星、同志、午夜等單元片單,華麗的程度教人以為已經精銳盡出,結果今天再出強棒,影迷驚呼連連。因為享譽全球的大導演肯洛區、溫德斯、伊格言、佛森歐茲派特、尚皮耶亞莫斯、丹尼斯阿坎德、麥可溫特波頓、阿貝爾費拉拉、河瀨直美、金基德等人的新片,皆會在金馬放映。就連本屆威尼斯影展開幕片《鳥人》以及金獎影后瑞絲薇斯朋有意問鼎明年奧斯卡的《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也及時加入閃亮片單。

 

在影壇具備崇高地位、素有「英國電影良心」之稱的大師肯洛區(Ken Loach),新作《自由之丘》(Jimmy’ s Hall)走起復古風,描述1920年代愛爾蘭民間領袖吉米葛拉爾頓創造了一個讓大家可以唱歌跳舞、學習手藝、發表言論,既像舞廳又像讀書會的空間,卻引發國家、教會、警察的緊張與壓制,「藉古喻今」的用意發人深省。但幽靜的鄉村景色、輕快的音樂,又讓這部激勵人心的作品,也有幽默、浪漫的時刻,絲毫不僵硬。

 

曾經蒞臨金馬影展、還為自己取了個小名「一個人」的加拿大名導伊格言(Atom Egoyan),首度與當紅男星萊恩雷諾斯(Ryan Reynolds)合作驚悚電影《雪地迷蹤》(The Captive),藉由一名愛女遭到綁架的父親,多年鍥而不捨的追查,發現背後複雜的謎團。萊恩雷諾斯為戲留起落腮鬍,充滿說服力地詮釋出一個父親的堅強與哀傷,令人刮目相看。

 

德國名導溫德斯(Wim Wenders)不只劇情片出眾,紀錄片也拿手,繼《尋找小津》、《樂士浮生錄》、《碧娜鮑許》後,再推出精彩的藝術家紀錄片《薩爾加多的凝視》(The Salt of the Earth),對象是巴西攝影師薩爾加多(Sebastião Salgado),並與薩爾加多之子朱利安諾(Juliano Ribeiro Salgado)共同執導。影片格局非凡,從傳奇藝術家的人生與理念,延展為舉世與永恆的關注,出乎意料地動人。坎城首映後獲得全場起立致敬,並拿下「一種注目」單元的特別獎。

 

曾以《愛情流彈》、《亮演人生》在金馬奇幻影展大獲得好評的義大利同志導演佛森歐茲派特(Ferzan Ozpetek),這次帶來入圍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導演、女主角等11個獎項的新作《愛情初邂逅》(Fasten Your Seatbelt),以快轉又回帶的魔幻敘事,描繪性格迥異的戀人在成了相看兩厭的夫妻後,回首當初相愛的瞬間,試圖找尋幸福的可能。陽光與海水交織的南義風情,巧妙地將苦澀後的愛情滋味化為甘甜,從初戀情侶到老夫老妻都會被打動。

 

《聽我,看我,告訴我》(Marie’ s Story)是法國影后伊莎貝拉卡蕾(Isabelle Carré)繼《愛情的完美配方》再度和導演尚皮耶亞莫斯(Jean-Pierre Améris)合作的新片,取材真實故事,描述充滿愛心的修女與被視為野蠻的聾啞女孩,一起走出寂靜與黑暗的故事。真實感人的情節與演員生動的演出,在盧卡諾影展著名的8000人廣場露天放映後,歡聲雷動,一舉獲得綜藝雜誌邀請專業人士評選的「廣場大獎」,該獎是要肯定在藝術表現與商業潛力上兼具的好電影。

 

以《火線交錯》獲得坎城最佳導演的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新作《鳥人》(Birdman)講述一名曾經扮演超級英雄而走紅的過氣演員,如今深陷昔日光環的壓力與搞不定的親子問題;而百老匯的最新演出,將是他找回往日榮耀的唯一機會。本片是今年威尼斯影展的開幕片,由曾經飾演「蝙蝠俠」廣為人知的米高基頓(Michael Keaton)詮釋男主角,相似的背景令角色更加寫實,與艾瑪史東(Emma Stone)和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的精彩對戲,更激盪出驚喜火花。

 

加拿大導演尚馬克瓦利(Jean-Marc Vallee)不僅以《愛瘋狂》、《花神咖啡館》風靡台灣影迷,前作《藥命俱樂部》更一舉將馬修麥康納(Matthew McConaughey)推上奧斯卡影帝寶座。新作《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Wild)與奧斯卡影后瑞絲薇斯朋(Reese Witherspoon)合作,把美國知名女作家雪兒史翠德(Cheryl Strayed)徒步行走1000英里荒蕪高山步道的真實故事搬上銀幕,瑞絲薇斯朋細膩詮釋女主角充滿哀痛陰霾、渴望解脫的內心世界,精湛動人的表現,被外界看好有機會角逐明年奧斯卡影后寶座,奪下第二座小金人。

 

《鳥人》、《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都剛在威尼斯、多倫多曝光,目標明年奧斯卡的強片。同樣在多倫多面世的還有曾以《野蠻的入侵》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加拿大名導丹尼斯阿坎德(Denys Arcand)睽違七年的新作《誘惑與背叛》(An Eye For Beauty),他這次改拍愛情題材,描述才華洋溢的魁北克建築師,糾纏在魁北克妻子和多倫多愛人之間的三角愛戀。導演大膽地藉由語言、文化和景觀的轉換,讓看似簡單情愛的三角關係,實則蘊含了可作聯想深層意義。

 

影展常勝軍英國導演麥可溫特波頓(Michael Winterbottom),新作《天使謀殺疑雲》(The Face Of An Angel)改編2007年英國女留學生慘死異鄉、震驚歐美的「天使美女謀殺案」。德國影壇一哥丹尼爾布爾(Daniel Brühl)將和《決戰異世界》的凱特貝琴薩(Kate Beckinsale)一同深入追查案情疑點,曾在《安娜‧卡列尼娜》小試身手的超模卡拉迪樂芬妮(Cara Delevingne)在片中和丹尼爾布爾也有精彩互動,三個俊男美女激盪出不少火花。

 

美國獨立電影界最具爭議的導演阿貝爾費拉拉(Abel Ferrara)又出奇招,改編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席卡恩性侵疑雲的《紐約性愛大亨》(Welcome to New York),已被本尊揚言提告,他卻無懼照樣指出政經世界的荒誕與敗德。法國超級影帝傑哈德巴狄厄(Gérard Depardieu)不計尺度、大膽詮釋政客的荒淫醜態,而同樣都與新浪潮大師楚浮合作過的經典女星賈桂琳貝西(Jacqueline Bisset)則飾演他的妻子,兩位在片中均有驚人演出。

在坎城影展得過金攝影獎、評審團特別獎的日本女導演河瀨直美,第五度入選坎城的新作《第二扇窗》(Still the Water),以兩位少男少女發現一具浮屍揭開序幕,展開彼此終將面對的生命課題。導演以不凡的場面調度,讓自然環境與角色契合無間,在恬淡清靜中,探究生死哲學,使影片成為難得一見的天人神作。

 

橫掃國際三大影展的韓國鬼才金基德,繼《聖殤》贏得最佳影片金獅獎、《莫比烏斯》在爭議聲中完成首映,新作《一對一》(One On One)又獲影展禮遇,獲邀為平行單元「威尼斯日」的開幕片。影片透過一名高中少女的慘死,帶出平民百姓決定與腐敗政府抗鬥的故事,不僅觸及正義、暴力和群體意識,並大膽探討民主精神的滅亡可能,尺度與震撼力再度引起國際影壇熱議。

 

金馬51在台北。影展將於11月6日揭幕,金馬獎頒獎典禮11月22日於國父紀念館舉辦。

 

 

2014台北金馬影展
金馬國際影展11/06-11/27
金馬電影學院10/24-11/22
金馬創投會議11/18-11/20
金馬獎頒獎典禮11/22

 


資料圖片提供/台北金馬影展

這部電影要你「走來走去」看,拼湊一段破碎婚姻故事!張碩尹 X 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回台展出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這部電影不要你黏在椅子上看,而要你起身走進一棟台灣老公寓,穿梭廚房、客廳、臥室等空間,慢慢拼湊出曾發生在此的破碎婚姻故事。你的移動步伐,將推動故事前進。

這是台灣張碩尹工作室、英國爆炸理論(Blast Theory)共同製作的「互動式電影」作品《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於年初拿下2025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混合實境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後,回到台北於7/47/20限定兩週展出。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走進」老公寓,拼湊一段破碎婚姻故事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由蔡弦剛執導,夏騰宏與柯念萱主演,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文本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故事。這不單只是一部電影,更是一件觀眾可與之互動的沈浸式裝置。有趣的是,觀眾不需要穿戴任何裝置,而是透過「AI視覺感測系統(AI Computer Vision System)」體驗。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觀眾將置身一座台灣住家的等比例平面圖上,地面標示著4個空間:廚房、客廳、臥室與浴室。每當觀眾踏入其中一個房間,AI系統便會偵測觀眾的移動,切換到該房間的故事。透過在空間中移動,觀眾將慢慢拼湊出一對伴侶曾在此生活的痕跡。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觀眾的「互動」也是看點

由於每場次的觀眾人數可能不只一人,因此觀眾之間發酵的狀態也成為觀看的重點。AI視覺感測系統會在偵測展間的人流後,決定該切換到哪個視角,因此觀眾彼此互相看眼色、牽制與角力,干擾和合作,都成為了觀看作品的趣味。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這部「互動式電影」打破線性敘事,給予觀眾更多摸索的空間,建構出新型態的觀看體驗——作品的敘事仰賴觀眾的移動進行,甚至可以說是「沒有觀眾,作品就不存在。」創作者亦不刻意講故事說明,轉而注重傳達作品的情感氛圍,交由觀眾填補空白。

「我特別喜歡觀察人們如何和作品互動,努力了解故事的樣子,甚至還曾看見觀眾一隻手放在房間、另一腳放在廚房,試驗著試圖混淆系統的滑稽舉動,發展出團隊從未想過的互動的方式。」——爆炸理論業務經理Anne Ruper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為何以「家」為題?一座壓抑籠罩的劇場

「家」一詞往往讓人聯想到庇護、歸屬與安穩,但創作團隊回溯電影史中大衛・林區《驚狂》和米哈伊・哈涅克《隱藏》當中對「家」的詮釋,卻是潛意識中瀰漫壓抑和焦慮的劇場。於是在《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中,「家」成為觀眾走入作品敘事的核心,當觀眾穿越不同房間,也彷彿在夢境般的空間,探尋此地曾發生的婚姻生活痕跡。這樣的結構不僅回應了潛意識如「記憶宮殿」般的運作機制,也讓觀眾的「觀看」,從被動變成主動的心理參與。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另一方面,家作為最小單位的社會結構,不只受到內部情緒影響,也受到外部局勢的牽動。從歷史和社會脈絡來看,台灣長年受地緣政治影響,有著身份認同的討論;英國社會則長期面對移民問題,及近年的脫歐危機和通膨困境。因此,這次跨文化的台灣與英國團隊,從彼此對「家」的理解出發,重構一個想像的個人空間,並藉此探討所謂「家」的樣貌。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SXSW評審團在授予獎項時表示:「這件作品讓我們感受到迷惘、沮喪和彼此疏離。一開始只是悶燒著,但是最終成為空間、故事、科技和人類行為之間產生了意料不到的聯繫和交會舞蹈。」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以互動性、社會批判串起的藝術實驗

來自英國的爆炸理論(Blast Theory)常透過互動藝術探索社會和政治議題,他們結合表演、遊戲、影像、應用程式、裝置藝術等,將觀眾置於非尋常、甚至令人不安的體驗當中,邀人們透過親身參與日常難遇的景況,開拓看待社會的新觀點。像是在作品《觀看的機器》中,觀眾便被邀請參與一場搶銀行的角色扮演遊戲。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與爆炸理論的合作始於2016年,當時他在爆炸理論位於英國布萊頓(Brighton)的工作室駐村一個月。他回憶:「當初觀看到的,是藝術計畫除了成為展覽中的展示品之外,能夠成為溢出社會建制的『事件』。藝術家能夠透過藝術計畫的靈活與機動性,連結各形各色的人事物,進一步成為寬廣世界溝通的管道。」受此啟發,張碩尹工作室在2023年夏天向爆炸理論提案,開始《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為期一年半的開發與製作,作品於2025年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全球首映,如今回到台北放映。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此次合作延續著張碩尹工作室和爆炸理論對於「互動性」的高度興趣,雙方的作品都時常有意識地削弱藝術家的「控制權」,將作品開放給觀眾參與,在這樣的情況下,觀眾也被賦予了「推進作品」的責任——每個人的行動、決策以及與其他陌生參與者當下的互動,都為作品創造嶄新的意義和火花。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台灣首演

展期|2025.07.0407.20,期間不公休

地點|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

開放時間| 11:0021:00

在全球最繁忙的藝術交易現場,創作一幅「無法被擁有」的畫!解析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

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創作「無法被擁有」的畫

今年,瑞士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發生一場「藝術事變」——不羈的洋紅噴漆線條猖狂地侵佔主展館前廣場,從地面蔓延至牆面、時鐘、水池,甚至覆蓋Art Basel斗大的標誌。這不是惡作劇、也非抗議,而是德國視覺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為展場量身作的畫——CHOIR》。透過具侵略性的線條及張揚色彩,藝術家企圖在受制的環境中,試驗藝術發生的各種可能;也在這人們爭相購入藝術品的場域,創造一件「無法被擁有」的藝術品。

生命有限、無法被擁有的藝術品

傾心藝術,必知Art Basel。這場全球知名的藝術博覽會,版圖跨及瑞士巴塞爾、邁阿密和香港,匯集全球藝術家及藝廊、涵蓋多元流派的創作能量,每年吸引無數買手與藏家前來購藏藝術。在這藝術品買賣不斷發生的場域,Katharina Grosse透過《CHOIR》掀起一場反動——這件作品只存在一週,展會結束便消失,不標價、不販賣,沒有任何人能夠擁有它。

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創作「無法被擁有」的畫
(圖片提供:Katharina Grosse)

繪畫只能被裱框欣賞?這幅歡迎所有人闖入

從畫布、建築物到城市廣場,都是Katharina Grosse的創作空間。凡是表面,在她眼裡都充滿創作潛力。她以噴繪手法挑戰傳統繪畫的概念,也透過不按牌理出牌的作畫背景,對畫作的「歸屬」提出質疑。

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創作「無法被擁有」的畫
(圖片提供:Katharina Grosse)

像是她這次為Art Basel創作的《CHOIR》,是一件用工業噴漆繪成、佔據城市廣場的公共藝術,像街頭原生的塗鴉,也像一幅巨大的抽象水彩畫。可畫作該存在於戶外嗎?又該任人踩踏嗎?印象中,明明該被放在美術館裡裱框欣賞?Katharina Grosse嘗試推翻的便是這一道道提問,她將繪畫置於無需預約、任何人都可能經過的公共空間,歡迎所有人參與其中,共演一場「即興表演」。雖說《CHOIR》不能被任何人購藏,但換個角度想,它亦屬於「參與表演」的所有人。

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創作「無法被擁有」的畫
(圖片提供:Katharina Grosse)

探討人們對控制的執著、衡量藝術品價值的觀點

CHOIR》僅存在7天的生命週期,背後也蘊藏著Katharina Grosse衡量畫作價值的觀點。普遍來說,長傳於世的畫作會被認為更具價值——若作品能在不斷流逝的時間長河中捱過考驗,時間將為其增值。可Katharina Grosse卻認為,繪畫不一定非要永垂不朽才是強大,對她來說,畫作從不存在到存在、再走向不存在,更能具體體現時間的流逝,這何嘗不是另一種珍貴?

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創作「無法被擁有」的畫
(圖片提供:Katharina Grosse)

再向內探究,Katharina Grosse也藉《CHOIR》探討著人類對「控制」的執著,以及對「自由」的渴望。她企圖在受制的環境中,試驗藝術發生的各種可能,在這樣的創作概念下,廣場任何地方都是她的畫布——既然如此,Art Basel的標誌被噴了漆又有什麼關係呢?

Art Basel大型公共藝術《CHOIR》!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創作「無法被擁有」的畫
(圖片提供:Katharina Grosse)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