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變身不夜城!2017台北白晝之夜「三大展區亮點」要讓大家都不要睡!

好呀!大家都不要睡!台北白晝之夜邀你一起上街頭

「Nuit Blanche 白晝之夜」是全球的夜間城市藝術祭,2002 年創始於法國巴黎,大多在10月第一個週六跨夜舉行。2017 台北白晝之夜將打破大眾娛樂與純藝術的界線,作品橫跨劇場、馬戲、舞蹈、音樂、行為藝術、新媒體藝術等不同領域,讓跨文化、跨世代的多樣美學交錯混融,在城市中塑造獨特的交流共享環境,透過藝術轉化都市空間,讓整個台北市化身一夜限定的大型美術館!

 

藝術家率領市民開幕踩街,穿越城南時代精神軸線

10月7日晚間六點,台北白晝之夜將於台灣大學總圖書館前廣場化身的「椰林大舞台」盛大開幕!策展團隊以藝術串接台灣大學、溫羅汀創意聚落及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三大場域,建構出一條屬於台北城南的時代精神軸線;當晚《Swing 搖擺夜遊》與多組藝術家將和策展團隊一起帶領民眾穿越椰林大道,帶動點亮兩側藝術裝置演出,並沿羅斯福路走向台電大樓的電光馬戲競技場,一同探尋隱身於城市中的藝術寶藏、感受公館揉合自由叛逆性格與精緻人文底蘊的冒險精神。

 

三大主題展區 串聯城南的藝術寶藏

2017 台北白晝之夜以「公館」為舞台,依據展演區域的城市人文地景,將長達 2 公里的路線區分為「椰林電光寶藏」、「溫羅汀獨立寶藏」及「跨文化尋夢寶藏」三大主題。

 

椰林電光寶藏:讓人永遠充滿活力的迷人校園

沿椰林大道兩側展開,互動裝置、藝術投影、行為創作與 DVJ 分別佔據各學院廣場——主舞台「椰林大舞台」以恢宏的臺大總圖書館為背景,英國超人氣 Line 貼圖插畫家 Dan Woodger 與台灣數位藝術團體煙花宇宙跨國合作,獻上為台北城設計的光雕投影製作;香港藝術家林欣傑的《Cycling Wheel - The Orchestra》為臺大重要精神象徵「傅鐘」唱出一首數位交響曲;農業陳列館館前的寬闊草地由沃手工作獻上發光的莫比烏斯圓環《植光計畫 #1》;而位於正門口的大學廣場,則將由曾經以「舉牌小人」紅遍亞洲的翰你設計舉辦《Beats on Eyes》DVJ 競賽,與金曲新人王謝震廷跨界 Battle!

 

除此之外,來自巴西的 VJ Suave 將以移動投影腳踏車《Suaveciclo》在校內突襲遶境、跨夜文化論壇則在星空下開講,整座臺大校園彷彿化身夜間藝術學院,校內部分博物館更破天荒徹夜對外開放,歡迎所有民眾加入探索!

 

溫羅汀獨立寶藏:尋找大街小巷中的獨特藝術驚喜

擁有全台密度最高的獨立書店、特色咖啡廳和 Live House 的溫羅汀地區,多年來涵納了多元的文化與地景。「溫羅汀獨立寶藏」主要幹道羅斯福路上的台電大樓,邀請來自太陽馬戲團的陳星合以獨門「馬戲學校」與群眾互動,更與 Super ADD 團隊的 DJ Cotton Disco 和嘻哈「夜貓組」共同打造一夜限定的馬戲 DISCO;馬路上的騎樓空間也在這一夜特別開放,沿線設置超過 20 件作品與展演在大街小巷間轉動,綻放屬於自己的獨特光芒!

 

跨文化尋夢寶藏:承載臺灣記憶的文化樂園

循著光的軌跡來到「跨文化尋夢寶藏」的起始點——汀州、辛亥路交叉口,平時門禁森嚴的台北市替代役中心也將限定開放,變身「白晝閱光藝文聚落」!獨立出版聯盟在此精銳盡出,開出8大主題書單與選物,用閱讀呈現公館的獨立精神;詩人夏夏精選20組徵文詩作,用「鏡文學」設計的動畫徹夜投影於聚落牆面;設計師王艾莉也帶來結合閱讀與飲食的「頁讀車輪餅」計畫,邀請說書人來和民眾一起製作雜揉閱讀後心情的特殊車輪餅……邀請你一起來聽講座、看好書,遨遊這座夜間的開放圖書館!

 

2017 白晝之夜亮點攻略推薦

音樂亮點 / 林強、夜貓組、謝震廷、二本貓、臺北市立國樂團

公館地區最著名的是強勁的音樂創作能量,臺北白晝之夜邀來曾為《戲夢人生》、《少年吔!安啦》等臺灣新浪潮電影配樂的首席音樂人林強,與「志樂制樂」在椰林大舞台帶來精彩電音與DVJ演出!此外,金曲新人王謝震廷和重量級在地樂團 1976 都將在古老博物館的環繞下輪番上陣,演出〈燈光〉、〈方向感〉等經典曲目。

 

台電大樓外的動能劇場,由台灣嘻哈 LEO 王和春艷組成的團體「夜貓組」與陳星合的馬戲表演跨界合作,一秒變成結合嘻哈、饒舌、電音與雜技的動感 Party;而匯聚臺灣多元文化特色的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則由臺北市立國樂團與大襟客客家音樂曲藝團擔綱主秀,並邀請到以《光亮徬徨的閃耀年紀》專輯榮獲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的「二本貓」主唱賴予喬擔任特別嘉賓,帶來融合原住民曲調、客家山歌與閩南歌謠的多元音樂演出。

 

展演亮點 / 臺大總圖光雕投影、英國插畫家、義大利魔毯廣場

以臺大總圖書館為恢弘背景的「椰林大舞台」,將開放讓觀眾用即時手繪的方式創作出屬於自己的畫面,揮灑於建築立面!本次特別邀請倫敦插畫師 Dan Woodger 用他鮮明的色彩與簡單、誇張的線條創作動畫,並與曾在去年用影像藝術《北門回到未來》展現北門新風貌的臺灣團隊「煙花宇宙」合作,再由集界科技設計互動程式,打造以台北城市生活為題的巨型互動光雕投影!

 

臺大校園中的柏油路則在義大利建築團隊 ECÒL 的巧手下,用螢光膠帶佈置成魔毯般的夜光廣場,並由義大利劇團在此演出經典劇碼《L’uomo dal fiore in bocca(嘴裡有花的男人)》,紀念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已故劇作家路伊吉・皮藍德羅(Luigi Pirandello)。

 

親子亮點 / Open! 家族、金光羅伯特、Ponga、閃閃電光機器人

為鼓勵民眾闔家上街親近藝術,臺北白晝之夜也請來多組適合親子觀賞的演出節目!可愛的 Open! 家族在椰林大舞台大跳蔡依林的〈PLAY我呸〉,反差萌的演出精彩可期;去年風靡全場的發光機器人「Pixelman」,將再次帶來新版《金光羅伯特》演出,與大小朋友親近互動;而世大運閉幕式創意總監李明道(Akibo)的「閃閃電光機器人」,也將現身椰林大道兩側、一同加入白晝之夜開幕踩街行列,椰林大道今晚正是孩子們最快樂的大學遊樂園!

 

藝術家黃芃嘉(Ponga)則將在臺大園藝系館外,帶來結合 DVJ 與裝置藝術的《類棲地》演出,用可愛又有趣的插畫、音樂,打造一場老少咸宜的復古派對。

 

 

Info│2017 台北白晝之夜 Nuit Blanche Taipei

時間:10/07(六)18:00~10/08(日)06:00

展演路線:臺灣大學---羅斯福路---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交通方式:搭乘捷運綠線至公館站,由 3 號出口步行進入臺大校園

 

via/ 台北白晝之夜

銀座GINZA SIX全新裝置《Marathon. Women.》:英國藝術家Julian Opie打造懸浮空中的馬拉松跑道

銀座GINZA SIX全新裝置《Marathon. Women.》:英國藝術家Julian Opie打造懸浮空中的馬拉松跑道

從城市街道到山林越野,跑步是一種跨越世代和文化的共同本能,努力往前奔跑揮汗的姿態,更在某些時刻達到鼓舞人心的能量。以此為想像,英國藝術家Julian Opie的全新LED影像裝置作品《Marathon. Women.》,則讓銀座GINZA SIX的挑空中庭化身為「懸浮空中的跑道」!

作品極具辨識度的Julian Opie,其極簡線條搭配鮮明色彩,強烈簡約風格讓人看過後就印象深刻;其作品靈感來自生活四面八方,從古典肖像畫、埃及象形文字、日本浮世繪,到公共指標與道路標誌等,經由他之手,都能被轉化一件件簡潔明快的視覺創作。

Julian Opie倫敦工作室照(圖片來源:GINZA SIX)
Julian Opie倫敦工作室照(圖片來源:GINZA SIX)

在空中展開一場無止境的馬拉松

本次《Marathon. Women.》同樣依循Julian Opie的視覺語彙,以英國國家田徑代表隊選手為靈感的影像裝置,只見7位女性跑者化為擁有鮮豔色彩與簡潔線條的人物形象,並各自以不同的顏色與速度,在彷彿漂浮於半空中的長方形螢幕上不斷奔馳,形成一場沒有終點的賽跑。

《Marathon. Women.》中7位跑者的奔跑姿態,是以英國國家田徑代表隊的選手為原型所創作而成。(圖片來源:GINZA SIX)
《Marathon. Women.》中7位跑者的奔跑姿態,是以英國國家田徑代表隊的選手為原型所創作而成。(圖片來源:GINZA SIX)

《Marathon. Women.》從人類最原始的肢體動作「奔跑」出發,之所以聚焦此項主題,Julian Opie表示是自己過往在公園拍攝城市行走者時,被跑者穿越鏡頭時自然且富節奏的擺動吸引;當時,他便心想若能將跑者在奔馳的速度、姿勢與細節,提煉為極簡的線條與色彩,應該會是相當有趣的創作。

2019 Tokyo Opera City Art Gallery展覽現場照(圖片來源:GINZA SIX)
2019 Tokyo Opera City Art Gallery展覽現場照(圖片來源:GINZA SIX)

Julian Opie認為「跑」這個動作深深扎根在人們的本能裡,而GINZA SIX開放挑高的中庭空間,更能將這份動態能量放大,擴散至整個空間;為了讓人們能切實感受跑步的速度感,他選擇讓作品動起來,以長 10 公尺、寬 8 公尺、高 1 公尺左右的 LED 螢幕箱體作為主要架構,搭配有著紅、藍、黃、綠等不同顏色的跑者人物,帶來強烈的躍動感與沉浸式體驗。

GINZA SIX全新藝術裝置《Marathon. Women.》(圖片來源:GINZA SIX)
GINZA SIX全新藝術裝置《Marathon. Women.》(圖片來源:GINZA SIX)

裝置作品充分運用 GINZA SIX 中庭的建築特性,當從不同樓層和角度觀賞時,人們的目光很快便能被螢幕上,有著不同色彩的跑者時所吸引,並開始追著某個特定顏色看,在心中默默為目光鎖定的跑者加油打氣,進而對作品產生共鳴互動與新鮮感受。

GINZA SIX全新藝術裝置《Marathon. Women.》(圖片來源:GINZA SIX)
GINZA SIX全新藝術裝置《Marathon. Women.》(圖片來源:GINZA SIX)

《Marathon. Women.》預計將一路展出至2026年秋天,有機會造訪銀座的人,不妨走進GINZA SIX,近距離欣賞這場永無止境的空中賽跑。

GINZA SIX全新藝術裝置《Marathon. Women.》(圖片來源:GINZA SIX)
GINZA SIX全新藝術裝置《Marathon. Women.》(圖片來源:GINZA SIX)

資料來源|GINZA SIX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陪伴存在於地方的記憶——跟著「場外 OFF-SITE 」踏入橋下,藝術就在城市新舊縫隙中!

陪伴存在於地方的記憶——跟著「場外 OFF-SITE 」踏入橋下,藝術就在城市新舊縫隙中!

建國橋下的「八德市場」真的要拆了,跟著跨域藝術團隊「場外OFF-SITE」回訪前的一兩天,這裡才被嶄新的白鐵皮包圍起來,已經闖不進去。他們表示,戀舊並非場外的關注所在,如同《橋洞》計畫,他們只是在城市裂隙間尋找藝術發生的可能,並想陪伴存在於地方的記憶走下去。

站在剛被封住的八德市場前,新舊鐵皮前後重疊竟帶有種拼貼美感,市場的最後身影意外以這種形式被記錄下來。早在2021 年,「場外OFF-SITE」將這裡化身《橋洞》展覽的場域時,市場因都市計畫被拆除的命運已經決定了。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2021年在建國高架橋下、八德路口,「場外OFF-SITE」策劃《橋洞》,展開了一場藏身都市 舊空間中的藝術實驗。(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2011年,投身藝術管理的鍾婕敏(Jamie)、建築設計背景的姜秉汎(餅乾)共同創立了「場外OFF-SITE」,如今團員遍及各領域創作者,長居荷蘭鹿特丹、工業設計背景的Chester Chuang也是他們多年遠端連線的合作夥伴。他們曾營運位在台北民生社區的畫廊空間「Café Showroom」,慢慢地,他們覺察到固定空間的展演形式少有變化。下個階段好像不一定非綁在單一場域,Jamie回憶,「那時想到能向外面、城市中的非典型空間去策劃,好像更彈性,可以再跟別人一起創造出全新的東西,那種隨機、機動的感覺很好玩。」而他們的目光投向了建國高架橋下的八德市場。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橋洞》展出藝術家法咪咪(余政達)與饒舌歌手春豔共創作品〈Charlie 的叭叭洗澎澎〉。(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當藝術在城市縫隙中落腳

Jamie形容八德市場的日常場景充滿張力,彷彿處在一種「懸浮狀態」——那裡既是穿越的通道,又有一定的掩蔽性;表面上看似雜亂無序,實際有著獨特的運作邏輯。

2018年,他們策劃了《超級市場》,後來的《橋洞》更進一步延伸到橋下週遭其他場域。而他們究竟怎麼挑地點?Jamie笑說她可沒有像樣的雷達,大多得仰賴餅乾的直覺。餅乾分享,他進入一個地方,會先觀察人們的表情、肢體、空間品質和氣氛的流動性等等,「有些地方,會感覺能包容我們做些有趣的事情,便問問看,就真的借給我們了。」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橋洞》展場劃分為4個區域,其中「The Case」以白色燈箱為媒介,映照出都會日常的生活切片。(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協調藝術家的成員賴珮竹(Betty)則細數起藝術家與空間的奇遇:張碩尹、鄭先喻〈她與你與她的戀愛〉被安排在了羊肉爐空間;藝術家「法咪咪」余政達與饒舌歌手春豔當時共同發展中的單曲〈Charlie的叭叭洗澎澎〉,正巧展出的對面就是計程車休息站;梁懷志〈建八隱園〉正需要大量的空間現地創作;關注藝術教育與人文價值的洪芷寧,〈衛生的冬暖夏涼〉也發掘出這裡消逝的小角落、小故事。

(攝影:羅柏麟)
場外成員(由左至右)賴珮竹(Betty)、鍾婕敏(Jamie)帶著女兒、姜秉汎(餅乾)於剛被拆遷工地鐵皮圍起不久的八德市場前。(攝影:羅柏麟)

原定為單次企劃的《橋洞》,隨著拆遷持續,在市場的藝術行動難以為繼,他們開始延續「橋洞」的概念探向周遭地區。2024年末,他們和京都都市設計師Mariko Sugita合作4天的建築工作坊,帶著大家實際找出喜歡的城市細節,並且拾起廢棄物、實際動手做裝置。他們也找到藏身萬象大樓廢棄空間中生猛的健身房「Our Gym」,與舞者、來自德國柏林的Sabine Zahn和Benjamin Foerster-Baldenius攜手合作,舉辦「城市體操#1」。

歸納起來,「橋洞」關注的大都是那些帶有點公共性、卻與私人領域界線模糊的地帶。Jamie解釋:「因為這些地方仍保有與人的互動,這種『不完美的公共空間』正是我們最珍惜的特質。」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2024年場外與京都都市規劃師Mariko Sugita共同舉辦了4日的建築工作坊。(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在城市中並行的多重時間感

即便「橋洞」至今的活動場域大多給人「舊」的印象,他們坦言自己私底下一點也不懷舊,似乎只有遠在荷蘭的 Chester愛收老件。對於最近從韓國流行回來的「台灣感性」——某種程度上是對台灣新舊交織的城市景觀,帶著懷舊濾鏡——他們也沒有很大的共鳴。Betty 想了一下,說有時人們談論懷舊,似乎都像站在「制高點」俯視的角度,「橋洞」比較接近想作為他們的新鄰居。她解釋:「其實我們已經知道市場消失的結果,我們沒強烈要保留下這市場的刻意行動,並非試圖令它再生。反而,我們參與了它整個消失的過程,我覺得我們比較接近陪伴者的角色。」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談到這裡,倒是令Jamie想起,一些外國創作者造訪建國橋下時,都展現出很大的興趣。「他們似乎感受到一種特別的時間感:附近很新,裡面卻很舊;外面速度飛快,裡面卻很慢⋯⋯。有很多對比在那邊,就好像過去還停留在現在,即將要發生什麼新的事情,但又還沒有真正抵達未來。」那些老地方之所以迷人,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還沒被整理成單一敘事的陌生熟悉感。他們想保留下那種還沒有被決定的曖昧狀態,這比想像已經被定格的「懷舊」更能「有機生長」。

(攝影:羅柏麟)
場外3人觀察到嶄新的白色鐵皮圍籬與內部舊時代氛圍的八德市場形成有趣的對比。(攝影:羅柏麟)

從建築角度來說,餅乾分享他過去在挪威讀建築時,較少談建築本身的結構,「我們更多討論的是光線、材料,或者人在裡面所感受到的氛圍,以及這些要如何表達出來。」他想起小時候在光華商場穿梭,在或許雜亂卻多樣的攤商間各種探險,現在重建的商場已經失去這種多元性。他推想,礙於法規和公標案發包限制,能給予設計的時間經常太短,因而成果經常同質、刻板化。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老家就在附近的 姜秉汎藉機走訪八德市場對面的建國計程車休息站。(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他回顧策劃《橋洞》的過程,「好像我們從中學習到一些東西,未來建築師在翻新空間或蓋全新建築時,這些都會是想法的來源。」Jamie也補充:「每一次都市更新,都像是把一段生活的語言覆蓋掉。『橋洞』嘗試透過影像、聲音與空間裝置,讓被邊緣化的敘事重新被聽見。藝術在這裡並不是對抗,而是讓人重新意識到,城市的時間其實是多重並行的。」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2024年末,由萬象大樓廢棄空間改造的健身房空間「Our Gym」中,場外策劃了「城市體操 #1」藝術活動。(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為創作者需要的對話空間搭橋

Betty形容「橋洞」是一個搭橋,是與所有不同領域創作者共構的過程。她觀察到,創作者非常需要對話的機會。「當時大家其實就是一週聚會一次,討論彼此的想法。我們會先勾勒出大家現在想做什麼樣類型的創作,然後很發散地聊聊目前生活的狀態跟創作的狀態, 再從中思考我們可以提供什麼樣的觀點。」各領域創作者與空間的聯繫,可能就此意外產生。Jamie說,他們始終希望在既有展覽體制之外尋找「場域如何發聲」的方式。「『橋洞』也作為其中的行動節點,嘗試在都市的縫隙中搭起暫時性的聚場,讓觀看、對話與共處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跟著 場外 OFF-SITE 在橋下各角落踏查

發現 ❶ 計程車休息站與野生小廟

一聲巨響,《少年吔,安啦!》顏正國對著高架橋下計程車司機扣下霰彈槍的情節,便發生在市場對面的休息站。如今休息站依舊,而入口過道旁,一張供桌簡單搭起的小廟是司機們的心靈依歸。老家在附近的餅乾,提到市場裡也有個小廟,小時常看到人們聚在前面,盯著香煙飄散的形狀,試圖參透明牌數字。(台劇情節?)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發現 ❷ 清潔隊祕密據點

當初,藝術家「法咪咪」余政達與饒舌歌手春豔共同發展中的單曲〈Charlie的叭叭洗澎澎〉,剛巧表 達對計程車司機生活的關懷,正適合展在計程車休息站一旁的資源回收站。這裡樓下是冷氣房辦公室,其上與橋底的夾層間隙則成為泡茶聊天的樓頂小院,簡直是理想工作室格局。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發現 ❸ 畸零地上的小房子

市民大道旁的畸零地上,矗立著 一幢突兀的小房子。這格局看起來正是大小適宜的展廳,場外曾想要租下成為《橋洞》計畫的展區之一,可惜最終沒能談攏。後來曾短暫成為洗車店,如今又回到招租狀態,就像城市中一座安靜雕塑,總引人產生藝術可能的遐想。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發現 ❹ 每週來買阿華涼糕

過去開在市場馬路邊的名店阿華涼糕,來車暫靠買糕的「得來速」式交易早已成為地方日常風景。如今店面搬回了舊址對面的廚房,擺了張販售小桌在外邊。《橋洞》計畫曾提議合作,老闆卻說要做生意而婉拒,倒是Jamie成為了每週必訪常客。不過,她剛才發現「老闆根本不記得我」,Betty笑著評論,老闆簡直是「無情的賣糕機器」。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發現 ❺ 〈美美の國度〉招牌

據說,這一帶的老鋁框招牌都出自市場同一店家之手,過去場外委託製作的〈美美の國度〉招牌依然掛在《橋洞》計畫工作室一旁。作品以高 架橋下的故事為文本,邀請駐店美甲師將這些文字與撿拾的在地廢棄物,轉化為指甲上的微型創作。不時探出人行道招引來客的招牌,也成為即將消失的城市印記。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姜秉汎、鍾婕敏、賴珮竹。(攝影:羅柏麟)
姜秉汎、鍾婕敏、賴珮竹。(攝影:羅柏麟)

鍾婕敏(Jamie)

獨立策展人與國際品牌顧問,「場外OFF-SITE」創辦人,倫敦藝術大學藝術產業管理系碩士。2011年於民生社區共同創立畫廊空間「Café Showroom」(~2018),並在同年與姜秉汎等人成立「場外OFF-SITE」。策展包括《超級市場》(2018)、《橋洞》(2021)等,持續透過展覽策劃實踐當代藝術與都市介入的多元可能。

姜秉汎(餅乾)

建築設計師,「場外 OFF-SITE」主要成員,曾為「草字頭 Double-Grass」共同創辦人。畢業於挪威卑爾根建築學校,透過設計或規劃活動、家具、空間、裝置、書籍等不同規模的實踐,嘗試在各種功能性需求中平衡藝術的開放性與敘事性。除設計實務外,他亦透過「場外OFF-SITE」推動臨時建築與公共計畫,探索城市邊緣場域所蘊含的文化潛能。

賴珮竹(Betty)

品牌與文化顧問、富陞國際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擅長跨領域策劃、品牌定位及國際市場溝通。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自2010年深耕藝廊與藝術博覽會產業15年,歷任東京日動畫廊台灣代表、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藝術總監、大苑藝術博覽會執行長及新苑藝術畫廊經理。現以顧問身分專注於品牌策略與文化內容的整合,持續連結藝術文化、身心靈教育與保健零售等多重領域。

文|吳哲夫 攝影|羅柏麟 圖片提供|場外 OFF-SITE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5/11月號《懷舊新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