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線編織的夢幻雕塑!加拿大藝術家利用「線畫」織出空靈裝置藝術

彷彿一吹即散的「線畫」!加拿大藝術家將平面刺繡變身夢幻立體錦簇花團!_01

加拿大紡織藝術家 Amanda McCavour 用線和縫紉機,創作出介於2D和3D之間的雕塑裝置作品,McCavour 在一種會在水中溶解的特殊布料上刺繡,當布料溶解後,這些縫線就會由線化成面,懸吊在空中,就好像憑空而出的「線畫」,看似風一吹就會解體,實際上,這些交錯著的縫線卻十分強韌,牢固得很。


 

彷彿一吹即散的「線畫」!加拿大藝術家將平面刺繡變身夢幻立體錦簇花團!_01


就像 McCavor 自己所說,這些縫線本身的脆弱、散開的能力,以及縫合在一起時所展現出來的強韌,當中所包含的各種可能性,真的是值得紡織藝術家們一一探索、實驗。

 

 

Amanda McCavour(@amandamccavour)分享的貼文 張貼

 

 

Amanda McCavour(@amandamccavour)分享的貼文 張貼

 

McCavour 在費城的 Tyler School of Art 取得藝術創作碩士學位,並曾舉行幾次展覽,她的創作主題,包括了沙發、廚房桌子、背包,以及正在做事的雙手,就和她縫紉機中的縫線一樣,走的都是居家路線。


彷彿一吹即散的「線畫」!加拿大藝術家將平面刺繡變身夢幻立體錦簇花團!_05

彷彿一吹即散的「線畫」!加拿大藝術家將平面刺繡變身夢幻立體錦簇花團!_03

彷彿一吹即散的「線畫」!加拿大藝術家將平面刺繡變身夢幻立體錦簇花團!_07

彷彿一吹即散的「線畫」!加拿大藝術家將平面刺繡變身夢幻立體錦簇花團!_06

彷彿一吹即散的「線畫」!加拿大藝術家將平面刺繡變身夢幻立體錦簇花團!_0

 

Amanda McCavour(@amandamccavour)分享的貼文 張貼

 

布料溶解後,繡線就變成一個具有立體感的畫面,懸吊在空中,就像是浮現在空中的一幅畫,看似風一吹就會解體,近看也可看出藝術家細膩的刺繡工藝,震撼觀賞者的視覺感官;下圖為其裝置藝術作品 Floating Garden

 

 

Cornell Art Museum(@cornellartmuseum)分享的貼文 張貼

 

 

Amanda McCavour(@amandamccavour)分享的貼文 張貼

彷彿一吹即散的「線畫」!加拿大藝術家將平面刺繡變身夢幻立體錦簇花團!_02
Amanda McCavour的裝置藝術Floating Garden,目前則正在佛羅里達州的 Cornell Art Museum,作為館內 Flora展覽的一部份

彷彿一吹即散的「線畫」!加拿大藝術家將平面刺繡變身夢幻立體錦簇花團!_04
Amanda McCavour的裝置藝術Floating Garden,目前則正在佛羅里達州的 Cornell Art Museum,作為館內 Flora展覽的一部份

彷彿一吹即散的「線畫」!加拿大藝術家將平面刺繡變身夢幻立體錦簇花團!_08

彷彿一吹即散的「線畫」!加拿大藝術家將平面刺繡變身夢幻立體錦簇花團!_09


Text / hsiun

※本文由大人物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倫敦日本文化中心《圖像符號:經典日本設計》展覽:以Pictograms為題,探索日本圖像設計的本質美學

倫敦日本文化中心《圖像符號:經典日本設計》展覽:以Pictograms為題,探索日本圖像設計的本質美學

有時候一個簡單卻強而有力的圖像符號(Pictograms),其所象徵的意思可能甚過用千言萬語解釋。不過這些小巧的圖像符號,其創作過程遠比它們的簡單外觀要複雜許多。為此,倫敦日本文化中心(Japan House London)以此為主題,攜手日本設計中心(Nippon Design Center)合作,共同推出《圖像符號:經典日本設計》(Pictograms:Iconic Japanese Designs)展覽,於2025年7月29日至11月9日登場!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追溯圖像符號歷史,展現日本減法設計美學


自古以來,圖像符號便是人類溝通的橋樑。從1.5萬年前的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古埃及陵墓雕刻的象形文字開始,人類便嘗試以最直觀的圖像記錄、傳遞訊息。

隨著時代演進,這些簡化的形象逐漸發展為更具規範性的符號系統,從中世紀的圖騰與徽章,到現代隨處可見的交通號誌、公共設施指標,圖像符號早已超越語言,成為一種跨越文化界線的共通語言。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日本在推進這種視覺語言過程中,無疑扮演了關鍵角色,本次展覽正是呈現日本在推動圖像符號視覺語言上的重要地位。倫敦日本文化中心策展總監Simon Wright 表示:「一個圖像能傳達多少訊息?它能超越語言嗎?無論是在手機、汽車儀表板,還是逃生出口,圖像符號都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日本對於這些符號的發展與普及影響力不容忽視。」

展覽亮點:從1964東京奧運運動符號設計,到互動成為符號

《圖像符號:經典日本設計》由日本設計師大黑大悟擔任策展人,「對我而言,一個有效的圖像符號,必須同時兼顧美感與一致性。更精確地說,不只是每一個圖像本身的美感,而是當整套符號並列時,是否呈現出統一且和諧的視覺感。」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展覽將深入探討世界各地圖像溝通的悠久歷史,以及當代圖像符號的設計過程;同時,也讓大家去想像若生活在一個沒有圖像符號的世界,將會是什麼樣貌,進而思考它們在跨文化交流中所帶來的重要性。特別是,展中所展示的圖像符號,皆是以對形狀的精細把握與極簡剪影為特色,而這正是日本「減法設計」的經典美學。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像是1964年東京奧運時,由於當時是戰後的日本再度迎向全世界,日本設計中心深知需要一套能夠優雅跨越語言障礙的視覺溝通工具,因此設計出了第一套完整的運動圖像符號,奠定往後國際體育賽事的標準。2020東京奧運時,更進一步打造首個動態運動圖標,各種創新都展現了日本在圖像符號設計上的深遠影響。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現代人使用手機時熱愛的表情符號emoji(源自日語「絵文字」,e 為「圖片」,moji 為「文字」),則要回溯至1999年。當時隸屬NTT DoCoMo公司i-mode行動網際網路平台團隊的設計師栗田穰崇,為了讓用戶能更有效率地透過圖像傳達訊息,從日本漫畫、漢字和街道標誌等處獲取靈感,設計出第一套176個emoji,近年更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永久收藏。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展覽也將展出2019年時,由日本設計中心發起、大黑大悟出任藝術指導的「Experience Japan Pictograms」 計畫。計畫旨是要透過超過600個針對不同文化需求的專屬符號,提升國際訪客在日本的旅遊體驗。本次透過實體展覽,讓大家看見富士山、相撲力士、神社等帶著濃厚日本文化的符號,並提供獨一無二的視角來認識日本的美學與視覺遺產。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現場還包括兩個互動展區,其中一個為沉浸式互動區域,參觀者可藉由 3D 圖像模型親身體驗「成為圖像符號」的感覺。另一部分則提供各種圖像符號的「元素組件」於白色光板上,讓大家自由拼湊、創作屬於自己的符號。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此外,Japan House London也與英國日本協會共同舉辦「My London」設計比賽,邀請中小學生設計象徵他們心中倫敦的圖像符號,優勝作品將於展覽中展出。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像符號:經典日本設計》(Pictograms:Iconic Japanese Designs)
展出日期:2025/7/29-2025/11/9
展出地點:Japan House London The Gallery
免費參觀,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資料、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9月展覽活動7選!從台北、台中、高雄到馬祖,一同走訪藝文現場

9月展覽活動7選!從台北、台中、高雄到馬祖,一同走訪藝文現場

9月到來,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走進台灣近期的展覽活動現場,感受作品與空間交織的魅力!

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

展期:2025.8.16~2026.1.2
地點:忠泰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由忠泰美術館與芬蘭阿爾瓦.阿爾托基金會(Alvar Aalto Foundation)共同策劃的《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Creating for the Everyday – Aino, Elissa and Alvar Aalto)展覽,聚焦阿爾瓦・阿爾托與前後兩任建築師妻子——愛諾(Aino)、艾莉莎(Elissa),如何共同形塑建築與設計理念,展現出北歐文化對自然、光線與生活空間的深刻關注。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本次展覽也特別規劃雙展區,位於忠泰美術館的主展區展出逾160件手稿原件、模型與設計作品等,帶領人們探索「創造即生活」的理念。10月4日起,將於NOKE忠泰樂生活三樓Uncanny登場的衛星展區,開放免費參觀,將延伸探討阿爾瓦・阿爾托家具設計的理念與應用。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編輯帶逛】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10件展品剖析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

展期:2025.8.19~10.12
地點:台灣設計館 02展間(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你對於捷克的設計有什麼樣的認識?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與捷克中心臺北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Identity: The Story of Czech Graphic Design)展覽,現正於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盛大展出。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本展由捷克平面設計領域具代表性的策展人Filip Blažek與Linda Kudrnovská共同策劃,將帶領觀者透過原作與複製品,認識捷克最具代表性的設計作品,並深入理解其背後的設計背景、歷史與意涵。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看設計如何回應動盪時局

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

展期: 2025.8.23~12.7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01展覽室(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席德進基金會於席德進辭世後,捐贈約1864件作品予國美館,成為國美館珍貴的重要典藏。而本次展覽以「履痕深烙」為題,象徵席德進在藝術與人生道路上留下的深刻足跡,並特別聚焦於席德進早期的藝術創作與人生歷程,透過藝術家的畫作和日記,呈現其早年生命歷程與創作軌跡。

(圖片提供:國美館)
(圖片提供:國美館)
(圖片提供:國美館)
(圖片提供:國美館)

展覽將從他在杭州藝專的創作養成說起,至1948年來臺後的嘉義時期、臺北時期,以及赴美歐遊等階段,涵蓋1943-1966年間風格的多次嘗試及轉變。展出作品包括風景畫、人物畫、抽象畫等,涵蓋鄉土人物、日常民俗生活、街景、建築等題材。

(圖片提供:國美館)
(圖片提供:國美館)
(圖片提供:國美館)
(圖片提供:國美館)

英國新銳藝術家 Harry Rüdham 台灣首展《給他的一封情書》

展期:2025.8.28~10.27
地點:Contemporary by U 諭藝術(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四段553巷42號1樓)

由Contemporary by U藝廊推出的英國藝術家哈利・魯德漢(Harry Rüdham)在台首次個展,以《給他的一封情書》(Entangled)為題,並聚焦於一段深刻關係的情感歷程,其以「繩結」與「人物剪影」兩種視覺語言,描繪出一段關係從相遇、交織、摩擦、斷裂到沉澱的歷程,這也正如同一封未曾寄出的情書,記錄下情感中無法言說的一切。

(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本展將呈現藝術家於2025年全新創作的「繩結系列」,同時帶來數件以剪影為主的早期作品,共同編織出一場跨越時間與情感的視覺敘事。

(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亂流:半睡飛行夢》

展期:2025.8.29~11.2
地點:北師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美術館化身為機場航廈大廳!北師美術館攜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策展人培力@美術館」合作,推出由新生代年輕策展團隊 Nn̄g Project 策畫的「亂流:半睡飛行夢」展覽。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dulub studio)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dulub studio)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dulub studio)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dulub studio)

策展人張文豪、黃羿瑄及黃銘樂,以「天空、飛行、航空、機場」為出發點,邀請南韓、香港與台灣的9位藝術家,透過影像、聲音裝置、雕塑、繪畫、文件等媒材,探討當代飛行經驗如何體現於個人的身體、情感及記憶,同時也思索航空科技如何重塑社會景觀與在地文化。本展也特別委託製作圍繞著「流動」主軸的4件作品,同時還有多件藝術家新作首度發表。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dulub studio)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dulub studio)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dulub studio)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dulub studio)

北師美術館化身機場!《亂流:半睡飛行夢》挖掘天空、飛行的多重意義,思索空中科技網如何影響日常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

展期:2025.8.30~11.30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104-105 展覽室(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高美館推出的全新展覽《快樂島-日常的史詩》,以法國印象樂派作曲家德布西1904年創作的鋼琴獨奏曲《快樂島》為靈感,並以音樂營造的夢境、自由與渴望為主軸,藉由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媒材,探索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金昌烈等來自日本與韓國的25位藝術家,如何描繪現實與幻象之間的情感歸屬。

(圖片提供:高美館)
(圖片提供:高美館)
(圖片提供:高美館)
(圖片提供:高美館)

而這些作品共同打造了一座名為「快樂島」的藝術空間,它們有的透過童幻視角,巧妙回應成人世界的脆弱與矛盾;藉由物質雕塑,記錄時間與記憶的消逝;或以動漫與流行文化,對當代社會提出深刻反思。

(圖片提供:高美館)
(圖片提供:高美館)
(圖片提供:高美館)
(圖片提供:高美館)

登陸跨越現實與幻想的島嶼!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登場,集結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25位藝術家作品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

展期:2025.9.5~11.16
地點:馬祖四鄉五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以「拍楸 ——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展期為9月5日至11月16日,共73天是歷屆最長。本屆主題中的「拍楸」(pha-jiu)源自馬祖傳統閩東語,指的是一種世代傳承、需集結眾人之力的捕魚工法。每年8、9月,全村動員將巨大的竹樁打入海底,為漁網定錨,捕撈順著潮水入網的漁獲,為來年的豐收打下基礎。這也象徵舉辦藝術島是全島總動員、共築願景的重要盛事,展現出眾志成城的精神。

木村崇人Takahito Kimura《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A Day to Become Clouds with Two Islands》(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木村崇人Takahito Kimura《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A Day to Become Clouds with Two Islands》(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劉致宏 Liu Chih-Hung《漁汐 Tide & Time》(圖片提供:狐色影像製作 WHOSE IMAGE STUDIO)
劉致宏 Liu Chih-Hung《漁汐 Tide & Time》(圖片提供:狐色影像製作 WHOSE IMAGE STUDIO)

今年的策展聚焦3大主題:「島嶼的馬祖」、「前線馬祖」、「海洋的馬祖」,一起說出馬祖這座島嶼的當代故事,將有來自台灣、日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澳洲、美國、西班牙與加拿大,至少55組的國內外藝術團隊,展出超過50件作品,堪稱是台灣規模最大的跳島藝術慶典。

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夢之亭 The Dream Pavilion》(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夢之亭 The Dream Pavilion》(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走路草農 藝團Walking Grass Agriculturei 《常備記憶 Standby Memory》(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走路草農 藝團Walking Grass Agriculturei 《常備記憶 Standby Memory》(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來場跳島藝術之旅!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9月登場:展出超過50件作品,發電廠、軍事據點、前線電影院化身展場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