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獨裁政府卻也是高效能企業!推動杜拜競爭力的新世襲制度

是獨裁政府卻也是高效能企業!推動杜拜競爭力的新世襲制度

杜拜公司

最能描述杜拜和阿聯其他地方政府體系的說法,或許是部落獨裁(tribal autocracy)。說是獨裁,是因為單一的領導者擁有無限的權力,以杜拜的狀況來說,就是穆罕默德酋長。說是部落,是因為這樣的統治是以部落與家族為基礎,政權是一代代傳下去的。

 

馬丁.希特(Martin Hvidt)是研究杜拜統治制度的丹麥學者,他將之描述為新世襲制度(neopatrimony),以統治者這個人為中心而形成。他下面的人要仰賴他的恩典才有工作01。

 

穆罕默德酋長或許不會把自己描述成部落的獨裁者。他的顧問永遠不會用這些術語,這樣會掩蓋了他的仁慈和實事求是,這才是他統治的特色。他或許會這樣說:杜拜是間大公司,我是執行長,也叫「老闆」(the boss)。

 

杜拜的政府是個陡峭的金字塔。穆罕默德酋長之下是他的次子和三子:王儲哈姆丹以及副酋長馬克圖姆。兩位都二十來歲,未經世事。王族就到此為止。

 

官僚體制從行政辦公室(Executive Office)開始,這是穆罕默德酋長的顧問群。辦公室位於阿聯酋辦公大樓(Emirates Office Tower)的四十三樓。行政辦公室由幾十位規劃人員和管理人員組成,他們監督每一個要向統治者報告的單位。這些是技術官僚,負責規劃城市的發展策略、構思新措施以及培育國營公司。穆罕默德酋長強悍的成效評估小組(Delivery Unit)就在這裡,他們負責追蹤管理人員的承諾,例如說,增加機場旅客的吞吐量。這個小組會確保管理人員「達成」這項承諾。

 

往下六層樓是杜拜的行政聯席會議(Executive Council),這是統治者的內閣。這裡的十九位成員,由穆罕默德酋長指定,直接控制市政府。他們起草法案和預算、擬定發展計畫,並且確保穆罕默德酋長的政策在總共二十四個政府部會之間可以相互配合。大多數部會首長都有席次。組織就是這樣。實際上,會議成員有許多都是同樣分身乏術的人物,在別的地方也會出現。例如穆罕默德酋長的叔叔艾哈邁德(阿聯酋航空的主席)就是成員,身份是杜拜民航局的局長。警察局長達希.哈爾凡(Dhahi Khalfan)也有一個席次。蘇爾丹.賓.蘇拉耶姆也是,他是港口、關稅和自由區的主席。穆罕默德.阿拉巴也是成員,以經濟發展部部長的身份出席。杜拜的王儲哈姆丹酋長則擔任主席。

 

跟這兩個單位爭奪影響力的是峽灣旁酋長的朝廷。新任的主任穆罕默德.沙伊巴尼(Mohammed al-Shaibani)是二○○八年興起的勢力。在他掌控下的朝廷已經掌控了負責監督城市預算的財政部,以及一些之前由行政辦公室負責的職責。

 

最沒有影響力的是杜拜的市政廳,人稱市政府(Municipality),就在朝廷的峽灣對面。這棟建築跟美國各市政廳一樣擠滿了人,有等候室,還有抽號碼牌的櫃臺。胡賽因.盧塔(Hussein Lootah)是杜拜的市長,只能算行政聯席會議裡的一名成員。城市的日常事務,下水道和道路,都沒有規劃杜拜的發展與投資來得重要。

 

市政府和行政辦公室的對比,就像是奇異公司(GE)的燈泡部門跟噴射引擎部門的差別一樣。市政府的建築骯髒而平凡,有販賣機和擦鞋店。行政辦公室則時髦而團結,有濃縮咖啡和鐵板燒。

 

納比爾.尤瑟夫(Nabil al-Yousuf)管理行政辦公室。他四十歲,身材高大適中,山羊鬍細心修剪過。如果他不是穿著嶄新的傳統白袍和白頭巾(gutra),看起來會像是腳踏車騎士。尤瑟夫為人隨和,口才又好,他客氣聆聽的風度,讓人看不出他是這城市裡最忙碌的人之一。他會坐在辦公室的沙發上,光著的腳丫放在膝蓋上,撥弄著乳黃色的祈禱念珠。在他身後,辦公室的窗框玻璃就是他的獎盃櫃,擺滿了摩天大樓的樓頂。

 

尤瑟夫是個工業工程師,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在英美的大學唸過書。如果穆罕默德酋長是杜拜公司的執行長,那他的四位助理官員:格迦維、阿拉巴、蘇拉耶姆和沙伊巴尼就是董事會,尤瑟夫就是財務長。這樣的類比他並不在意。

 

尤瑟夫率先把企業管理工具引進政府。其中之一就是杜拜政府卓越計畫(Dubai Gover nment Excellence Program),這是政府部會間一項既激烈又會讓人難堪的競賽。每一年老闆都會獎勵頂尖的市府部會,把最糟糕的單獨挑出來。贏了很棒,但是輸了就非常糟糕,有時仕途會就此結束,所以官僚們會竭盡全力增加分數到誇張的地步。獎勵制度讓各部門聘用顧問、彼此刺探、重新安排辦公室的格局。他們爭先恐後提供線上服務,甚至會比較誰提供給來賓的咖啡和自製優酪乳比較新鮮。

 

政府也調整過哈佛商學院教授羅伯特.卡普蘭(Rober t Kaplan)提出的「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以供自己使用。這些指標評量一家公司的財務表現、顧客滿意度和內部運作。杜拜一直在拿自己當標準,去跟他們視為競爭對手的政府作比較。香港、新加坡、愛爾蘭、紐西蘭和澳洲是他們的最愛。「這樣可以反映出穆罕默德酋長的領導風格。」尤瑟夫說。「他真的把這個國家當公司在經營。」

 

阿聯政府裡的工作以前就像阿拉伯世界其他地方一樣,是一輩子錢多事少的閒差。你留得越久,薪水就越多。杜拜新的人力資源法效法了奇異公司,把晉升保留給那些表現勝過同儕的人。如果工作人員想出什麼技術可以節省政府的經費,那省下來的錢有一部份就會進到他的薪水裡。「獎賞看的是你做了什麼,而不是你在這個工作上做了多久。對我們的政府來說,這是重大的典範轉移。」尤瑟夫說。

 

穆罕默德酋長掌管著一群臥底的神祕顧客,就像發現格迦維那個人。他們會偽裝成尋求政府協助的難搞民眾。他們的報告會影響到要開除還是要晉升。沒有官員可以確定櫃臺對面這位苛求的顧客有沒有跟老闆打小報告。穆罕默德酋長偶爾會在早上七點半出現,進行突擊檢查。大家都知道他會當場開除遲到的管理人員。

 

因為格調的關係,所以杜拜沒有像企業那樣營運。杜拜多少就是這樣籌措經費的。杜拜沒有徵收所得稅、財產稅和公司稅。杜拜的稅基很小:旅館住宿稅、徵收餐廳餐食和酒類銷售的稅,還有百分之五的進口關稅,但自由區不用徵收。有許可證的費用、道路通行費,還有租賃公寓和辦公室的租賃累退稅。但是經費有一部份來自政府的企業利潤,例如阿聯酋航空、杜拜計程車社,城裡的煉鋁及玻璃廠。

 

世界經濟論壇把阿聯列為阿拉伯世界最有競爭力的經濟體。但是就杜拜自己看來,他們的評比要高得多。頗具聲望的瑞士國際管理學院(IMD)的報告說,杜拜的經濟競爭力超過日本、英國和德國,政府也更有效率。杜拜在政府效能方面也打敗美國。

 

「杜拜會成功,是因為他們是政府,同時也是企業家。」尤瑟夫說。「他們可以找出機會,立刻充分利用,不像很多開發中的經濟體會遵循嚴格的五年計畫和明確的路線。」

 

讓蟄伏的杜拜的機制是在暗中運作的。他們的權力沒有明訂在法律中。這些機制是由個別的人推動,而他們的影響力起起落落,端看酋長的喜好如何。大多數杜拜人,就算是那些為了生意要進到市政府的人,都沒辦法告訴你行政辦公室和行政聯席會議的位置在哪裡。很多人不知道這些機關存在。這些部會很少在媒體上被討論到。他們沒有提供給大眾的設施、沒有巡視調查官、沒有大家接觸的到的媒體發言人。杜拜公司終究還是獨裁體制。

 

國家事務

大多數人會把國營企業跟受社會主義影響的工廠連結在一起,你可能會在伊拉克或前蘇聯集團看到這些工廠。這些地方會用「肥皂及清潔產品國家企業」之類的名字。多年前,各國政府會自己製作肥皂來追求自給自足和工作機會,而不是用進口的。但是大多數國營公司都需要補助才能存活,產品又太過平庸而無法出口。這樣的經驗太糟糕了,所以經濟學家一般都同意,政府不應該生產私有財產和服務。

 

現在換杜拜來改造這個模式了。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在進行國營企業私有化的時候,杜拜則開創了新的類型。杜拜設立這些公司的方法,是把這些公司從政府分割出去。他們聘用高階經理人,通常是外僑,來經營這些公司。

 

杜拜企業的投資組合很龐大。杜拜世界(Dubai World)就是一個這樣的集團,擁有賺錢的港口營運商杜拜環球港務集團(DP World)以及負責開發棕櫚島、熱門的房地產開發商納希爾(Nakheel)。阿聯酋航空和杜拜鋁業公司是百分之百國營,基金投資公司伊斯第斯馬(Istithmar)和杜拜國際資本公司(Dubai International Capital),以及許多房地產開發商、銀行和許多其他的公司也都一樣。每間公司都是按照傳統企業的路線在營運,靠舉債或收益來提供投資的基金。

 

這些公司不受公務員的聘用法規管轄。他們有特殊管道可直通酋長、避開官員。穆罕默德酋長要求他們全部往國際發展,其中有好幾家是由外國投資掌控,尤其是杜拜環球港務集團和房地產開發商薩瑪杜拜公司(Sama Dubai),伊瑪爾則越來越受影響,這家部分國營的公司在十幾個國家建造社區。穆罕默德酋長自己的杜拜控股集團(Dubai Holding Group)以及其下的朱美拉酒店品牌,也以同樣的方式營運。

 

這些國營公司在杜拜的發展策略中至為重要。穆罕默德酋長指示他們,要冒險開創這城市策略計畫中鎖定的行業,私人公司則跟在後面湧入,因為覺得他們的投資受到政府保護。像網路城和媒體城這些集中專區就是例子。杜拜國際機場和阿聯酋航空則聯手合作,那斯達克杜拜交易所則得到國營公司的支持,例如杜拜環球港務集團就提供股份在這裡上市。

 

波斯灣其他的地方一直爭先恐後仿效杜拜的國營企業模式。卡達的房地產開發商卡達戴爾公司(Qatari Diar),二○○五年成立,看起來就像伊瑪爾。阿聯酋航空也產生了許多模仿者,像阿布達比的阿提哈德航空和卡達航空(Qatar Airways)。但杜拜這些國營公司在這個大公國最近的經濟問題上也是關鍵。他們容易得到資本,卻用得不聰明,累積了數百億美元的短期債務。加上全球經濟衰退的到來,這些公司發現他們還不起自己借的錢。債權人要求杜拜政府負起責任,這座城市一下子就接近了破產邊緣。

 

本文摘錄自La Vie出版《黃金之城,杜拜》,更多關於黃金之城的現代化憂愁與傳奇都在《黃金之城,杜拜》

圖片來源 : 網路圖庫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首家「Billboard Live TAIPEI」落腳信義區!300席空間 × 頂級音響燈光設備,近距離感受音樂演出魅力

台灣首家「Billboard Live TAIPEI」落腳信義區!300席空間 × 頂級音響燈光設備,近距離感受音樂演出魅力

台灣首家「Billboard Live TAIPEI」落腳台北信義區「ATT 4 FUN」7樓,計畫於今(2025)年深秋開幕,並預計邀請日本、歐美與台灣的知名音樂人,為音樂愛好者帶來令人期待的現場演出!

Billboard告示牌是什麼?

1894年創刊的美國《Billboard》(告示牌)雜誌,長期以來提供與音樂行業相關的排行榜、新聞、觀點、評論等內容。其中,「Billboard Hot 100」(告示牌百大單曲榜)以單曲的受歡迎程度為評估標準,「Billboard 200」(告示牌二百大專輯榜)則聚焦專輯銷售排行。這兩大排行榜早已成為全球音樂市場極具影響力的權威性指標,各國也有專屬的本地排行榜,比如日本的「Billboard Japan Hot 100」也是當地重要的音樂指摽一。

Billboard Live TAIPEI預計將於今年深秋開幕。圖僅為示意。(圖片來源:X@billboardlivetp)
Billboard Live TAIPEI預計將於今年深秋開幕。圖僅為示意。(圖片來源:X@billboardlivetp)

Billboard Live提供精彩音樂演出

而除了音樂排行榜,Billboard更進一步拓展至音樂現場演出與餐飲事業,為全球樂迷及音樂人提供更豐富的感官體驗。誕生於日本的Billboard Live,目前在東京、大阪、橫濱設有據點,專為音樂愛好者設計、致力於為觀眾帶來非凡的現場音樂演出,每個會場均配備先進的音響系統和舞台燈光,讓無論坐在哪裡的觀眾,都能盡情享受表演。

                                 ↓ Billboard Live 先前釋出的品牌廣告影片

齊聚西洋、日本、亞洲音樂家

除此之外,至今在日本Billboard Live登台演出的藝人,從當地新銳音樂家或國際級巨星都有,並涵蓋爵士、R&B、流行搖滾等音樂類型,為觀眾帶來豐富且多樣化的現場音樂體驗。而在先前的演出陣容中,西洋音樂部分包含:Steely Dan、The Stylistics、Babyface、Lauryn Hill、Paul Stanley、Chaka Khan等;日本則有松本孝弘(B'z)、MISIA、flumpool、Aimer、JUJU、森山直太朗、玉置浩二、德永英明、大橋三重唱等。其他還有來自韓國的10cm、ADOY與台灣的大象體操、Whyte ?te等表演者,多元的曲風與跨國陣容,讓觀眾近距離感受世界各地的音樂魅力。

Billboard Live TAIPEI預計邀請台灣、日本、韓國、歐美的一流藝術家演出。(圖片來源:X@billboardlivetp)
Billboard Live TAIPEI預計邀請台灣、日本、韓國、歐美的一流藝術家演出。圖僅為示意。(圖片來源:X@billboardlivetp)

                                 ↓ 台灣樂團大象體操去年10月曾登上橫濱的Billboard Live演出。

Billboard Live TAIPEI登陸台北信義區

如今,這座備受樂迷推崇的音樂表演聖地宣布將登陸台灣,也將把世界級的音樂體驗帶來台北。現場僅約300席(含VIP座位、餐桌區、站立區等),頂級音響與燈光設備,再搭配專業主廚精心設計的西式料理、調酒師調製的酒飲,以及豐富的飲品與佐食,讓觀眾在享受音樂的同時,也能盡享精緻餐飲與舒適氛圍。而你又期待哪些音樂人登上Billboard Live TAIPEI的表演舞台?有興趣者也不妨在官方IG留言許願!

Billboard Live每個會場均配備了最先進的音響系統和舞台燈光,確保觀眾無論坐在哪裡,都能享受到沉浸式的觀賞體驗。(圖片來源:X@billboardlivetp)
Billboard Live每個會場均配備了最先進的音響系統和舞台燈光,確保觀眾無論坐在哪裡,都能享受到沉浸式的觀賞體驗。圖僅為示意。(圖片來源:X@billboardlivetp)

Billboard Live TAIPEI
開幕日期:2025年深秋(預定)
地點:台北市松壽路12號「ATT 4 FUN」7樓

更多資訊可關注官網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穿著Prada的惡魔2》小安x梅姨開拍掀回憶殺:沒看首集不要緊,劇情、造型、職場成長「必知10件事」幫你接軌續作

《穿著Prada的惡魔2》小安x梅姨開拍掀回憶殺:沒看首集不要緊,劇情、造型、職場成長「必知10件事」幫你接軌續作

「痛並快樂著」,創意工作者最常給自我狀態下的註解前3名肯定有這句。《穿著Prada的惡魔》第二部開拍,既以時尚產業為主軸,造型方面的極高關注度自不在話下,但同時間,那份逐夢過程裡的滿血沸騰,卻不僅僅與特定行業從業者共情,更是這部電影20年來始終耀眼的核心。2026年5月續作上映前,本文筆記首集10件必知之事——邊為舊朋友重溫美好回憶,邊迎接新朋友們掉進閃閃發光的時尚宇宙。

《穿著Prada的惡魔2》首發預告搶先看

隨便一問現正處於30、40歲這一代的時尚編輯或時尚迷,時尚的第一課是什麼?

A:《穿著Prada的惡魔》、Vogue、安娜溫圖。

(Just Kidding)

然而也並不全然是玩笑,2006年跟著「俗包」小安勇闖美國版Vogue辦公室的時尚歷險記,不知道讓多少女孩從此心生嚮往,甚至真的一頭栽進這個產業。

如今,20年、相當於40個季度的服裝更迭晃眼而過,隨《穿著Prada的惡魔2》開拍,堪稱近年最大回憶殺向全球無數小安席捲而來,更憑一波波路透圖全面攻佔原來對時尚無感的大眾社群。拍攝重地紐約街邊,每天蹲滿狗仔和影迷,用不同角度為全世界即時轉播最新流行——除「本色」品牌Prada外,Dior、Valentino、Jacquemus、Jean Paul Gaultier⋯⋯陸續被點名,從服裝包款到鞋履和飾品,各精品大牌無不在這「伸展台」上好好露一手,(拼一把完美行銷)。

曾經的「俗包」小安如今可是大家每天的時尚焦點,該角色飾演者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日前在紐約街頭被捕捉到搭配Valentino Garavani Nellcôte包款拍攝中。(圖片提供:Valentino)
曾經的「俗包」小安如今可是大家每天的時尚焦點,該角色飾演者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日前在紐約街頭被捕捉到搭配Valentino Garavani Nellcôte包款拍攝中。(圖片提供:Valentino)
▼ 安海瑟薇個人社群同步曬出數套角色造型,圖中她身著來自Jean Paul Gaultier的背心式西裝,示範俐落幹練的都會感穿搭。
▼ 紐約時裝週(NYFW)官方亦曝光其以一襲Gabriela Hearst拼色洋裝入鏡《穿著Prada的惡魔2》,洋溢滿滿春夏度假風情。

「女魔頭」本人都讚好,娛樂度、商業性、職場成長議題全顧到

愛情喜劇片《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以《Runway》雜誌社為場景講述連軸轉的時尚產業日常,事實上眾所周知主角「米蘭達」的角色原型無非就是國際時尚媒體第一把交椅《Vogue》美國版編輯總監安娜溫圖(Anna Wintour)。然在「女魔頭」形象深植人心的這些年間,安娜溫圖於自家影音問答、《大衛深夜秀》等知名節目上都不避諱談及《穿著Prada的惡魔》,更表示「它著實展現了付諸於編製雜誌的所有努力」是她喜歡這部電影的部分;數年後《Vogue》還曾「仿作」電影開場,推出安娜溫圖與主演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王見王的獨家訪談,可以說終極認證了此作的成功:本人非但沒生氣自己被影射,倒還覺得挺有意思——即便今日回看,遑論造型依舊是時髦頂標,在娛樂度、商業性乃至「職場成長」大題上亦皆拿捏得恰到好處,不犯說教之嫌,單純藉兩位女性之口表達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因此兼得多面向的共感與共情。

2025年,安娜溫圖甫卸任美國版《Vogue》編輯總監之際(註),該片製作公司二十世紀影業(20th Century Studios)重磅宣布續集於2026年5月1日以原班人馬回歸大銀幕;縱使時機點應非刻意為之,卻讓人愈發期待此部「偽傳記」(故事改編自安娜溫圖前助理Lauren Weisberger所撰之同名小說)將如何持續勾勒並永留溫圖女士領軍時尚媒體數十年的堅定身影。

註:安娜溫圖已於2025年6月27日正式對外宣布卸任美國版《Vogue》編輯總監一職,並仍續任康泰納仕集團全球首席內容長及《Vogue》全球編輯總監,未來將專注全球內容方針的統籌管理,而不再負責美國版雜誌的事務性工作。

那麼,如果、要是、你從前對時尚一點都不感興趣以至於根本沒看過這所謂的「時尚經典」的話!接續前情,以下將概要式回顧劇情並交錯解析編導演各方面亮點,完整帶來《穿著Prada的惡魔》必知10件事,幫你無縫接軌續作電影。

《穿著Prada的惡魔》必知10件事

#01 從莫名其妙拿到的offer展開冒險

美國西北大學畢業的安迪(Andrea Andy Sachs,安海瑟薇飾)在校時是《西北日報》主編,畢業後搬到紐約生活並希望成為《The New Yorker》、《Vanity Fair》之類深度報導類刊物的記者(片頭呈現她過去寫的全是社會新聞);前往面試時尚雜誌《Runway》主編助理時不僅不知道傳奇人物米蘭達(Miranda Priestly,梅莉史翠普飾)是誰、壓根兒沒聽出前輩艾蜜莉(Emily Charlton,艾蜜莉布朗飾)對自己打扮不入流的嘲諷,甚至連米蘭達批她毫無時尚品味和概念時還能回懟「我不適合這裡,但我很聰明」,讓對方眼睛一亮。後雖順利錄取大家口中「成千上萬女孩搶破頭」的工作,本人實則抱持不會久待、只拿它當跳板的心情,誤打誤撞展開未曾設想的華麗冒險。

恰如角色所言,「我不是那些(會為此搶破頭的)女孩」,《穿著Prada的惡魔》有趣就有趣在於它以非夢寐以求不盲目崇拜的「違和」角度切入,反而能夠拉出一個清醒的觀點去真正描繪(正因不自知所以才)迷失自我的過程。

安迪起初因穿著打扮「太土」遭米蘭達嫌棄,後努力改變自己符合時尚標準,同時憑藉實力使其刮目相看。(圖片提供:Disney+)
安迪起初因穿著打扮「太土」遭米蘭達嫌棄,後努力改變自己符合時尚標準,同時憑藉實力使其刮目相看。(圖片提供:Disney+)

#02 藝術總監一語道破產業祕辛

被米蘭達洗臉了一陣子之後,安迪下定決心搏命一年、再帶著這條非常「管用」的履歷跳槽,也從穿著打扮上徹底改頭換面,逐漸步上工作正軌。有次和《Runway》藝術總監奈傑爾(Nigel,史丹利圖奇飾)發牢騷表示自己已經快無法兼顧私人生活時,總監一句「等你的生活全化為烏有時,記得讓我知道;那表示是時候升職了。(Let me know when your whole life goes up in smoke. That means it’s time for a promotion.)」成經典。原著小說畢竟出自業內人之手,電影中諸多話語精闢到位,某種程度上可謂時尚業、媒體業到各類創意工作者的共同寫照;細究起來卻不完全只有貶義,亦包含著工作與生活在極高連結下的此消彼長——這處犧牲,那處便準備收成。

#03 痛並快樂著,創意工作者懂的都懂

承上所述,安迪「痛並快樂著」的生活狀態於是讓相關產業人士心有戚戚焉。《穿著Prada的惡魔》一部分的成功,或許也當為觀眾的自我映照和投射所造就。至於安迪究竟是否真的快樂過,這點人人看法有異,但客觀而言她充分享受其中的成就感是不爭的事實,她會笑著送朋友公關品、與人開心談論將去巴黎時裝週見到的大人物⋯⋯外在環境時刻變化,交雜的各種情緒難以摸清確也是人之常情。

#04 鍍金的社畜終究還是社畜

安迪的男友奈特(Nate Cooper,艾德葛納飾)在安迪初入《Runway》時便曾吐槽,「你只是去接電話、買咖啡,做那些需要穿晚禮服嗎?」縱然身處看似光鮮亮麗的產業,說到底大多還是日日奔忙的打工人,頂多能算鍍了一層縹緲金光的打工人。不過電影在這部分呈現上較有所美化,以安迪的經濟背景設定來說應無法日常穿戴那些服裝配件,奢華單品的出現偏向視覺美感考量。台詞部分則始終相當貼合,故事中段兩人爭吵時,安迪憤而指責男友始終認為時尚很愚蠢(或許也是她內心深處真正的聲音),男友冷回,「你以前會說這不過是份工作,會取笑《Runway》那些女孩,現在你已經成為她們其中之一。」讓安迪頓時啞口無言,也揭露了當局者迷的事實。

左起安迪、米蘭達、奈傑爾;《Runway》藝術總監奈傑爾嘴上刻薄,私下不但是幫助安迪改頭換面的溫柔前輩,亦是她在公司裡堪稱唯一的朋友。(圖片提供:Disney+)
左起安迪、米蘭達、奈傑爾;《Runway》藝術總監奈傑爾嘴上刻薄,私下不但是幫助安迪改頭換面的溫柔前輩,亦是她在公司裡堪稱唯一的朋友。(圖片提供:Disney+)

#05 角色們在《Runway》上班,觀眾們在看大型伸展台

中場休息讓我們一探除了編導演基本盤外的最大亮點——非那些彷如時尚秀場般的服裝設計莫屬。《穿著Prada的惡魔》造型上的吸睛鋪排不限於米蘭達、安迪、艾蜜莉等主角身上,整個《Runway》雜誌社內哪怕僅有數秒鏡頭的「路過同事」都時髦爆表,還特別找來現實生活中的超模吉賽兒邦臣(Gisele Bündchen)飾演時尚編輯,尤具說服力。同時也隨角色間的談話帶到時尚歷史、品牌和設計師科普,並點到為止地局部賦予其定位和評價。背後最大功臣、美國電影服裝設計師Patricia Field即憑藉此片和《慾望城市》兩代表作廣為人知,《穿著Prada的惡魔2》造型則改由當年的助理造型師Molly Rogers升格包辦。

#06 若為夢想故,愛情麵包皆可拋

最後安迪在和多年男友幾乎「玩完」之際急踩煞車,回到自己原來歸屬的生活。不過於此之前,她其實有過多次抉擇機會,包括被要求弄到《哈利波特》未出版手稿時曾想過辭職、酒會上結識的作家朋友曾主動提出要為她引薦到真正想去的刊物、米蘭達叫她「自己決定」是否願意(取代艾蜜莉)隨行前往巴黎時裝週等,安迪都半推半就地選擇留下、留在除了工作一無所有的處境裡;或許她確實不是那些做夢的女孩,但她同她們一樣,為了那份「我才不會被打敗」的信念感,逐漸扭曲了生活的形狀,也失去了父母、愛人和身邊朋友的理解。

#07 「第一助理」的際遇才是真實人生

遠早於安迪跟著米蘭達做事、好不容易熬成第一助理的「Miranda Girl」艾蜜莉,自始至終一廂情願認定自己是老闆心中的第一順位,從電影開頭就叨念著今年要去巴黎時裝週、重感冒時會「I love my job. I love my job. I love my job.」地跟自己精神喊話,為工作在所不辭。下場卻是在時裝週前夕出車禍,一切化為泡影。(但就算沒出車禍她也已經被米蘭達的巴黎行除名)

電影走到這裡,選用了一個相對詼諧的手法詮釋艾蜜莉的車禍事故,愛馬仕絲巾滿天飛散,彷彿映照著當事人好氣、旁觀者又不免替她感到好笑(不值)的矛盾情境。人會有逼不得已依靠信念而活的時候,但不能忘記信念終究抗衡不了巨大外力,真實人生亦不存在「戰不死」的主角光環;從劇本意涵上來說,艾蜜莉作為安迪的對照組,深刻呈現出人生最殘酷、也是最常有的景況。

左起安迪、米蘭達、艾蜜莉;第一助理艾蜜莉集《Runway》女孩刻板形象於一身。(圖片提供:Disney+)
左起安迪、米蘭達、艾蜜莉;第一助理艾蜜莉集《Runway》女孩刻板形象於一身。(圖片提供:Disney+)

#08 原來巴黎什麼都沒有

劇中人物不斷談論的時尚之都巴黎,究竟有什麼讓人甘願赴湯蹈火?電影尾聲安迪真隨米蘭達來到巴黎參與所謂最重要的一週,觀眾亦隨安迪與作家好友在異地一夜纏綿後徹底迎來人間清醒時刻。當一切都好像趨於美夢成真之時,安迪意外撞見米蘭達即將二度離婚的脆弱面,又從作家好友口中得知集團決定換掉米蘭達、起用《Runway》法國版主編賈桂琳取而代之。好傻好天真的安迪急急忙忙想把消息預先告訴米蘭達,最終發現米蘭達才是那個真正坐在棋桌上的權力者,不惜犧牲多年工作夥伴兼好友也要先保住自己,擺了所有人一道。此事讓安迪看清了浮華背後只談利益、全無真情的人際網絡,於是親手破除幻夢,做出選擇:不成為米蘭達。

#09 靈魂不可賤賣

艾蜜莉車禍後曾和安迪說的一席話在電影全知視角下特別關鍵,「你一直口口聲聲說自己一點也不在乎這些東西,你只想當個記者。但承認吧,打從你穿上第一雙Jimmy Choo鞋的那天,你就已經賣掉了你的靈魂。」

安迪從巴黎返回紐約,脫下高跟鞋,重新穿上那些一點也不fancy的衣服,在面試新一份工作時收到極度米蘭達風格的推薦語,「她是我目前為止有過的助理中,令我最為的失望一個;而你要是不雇用她,你就是笨蛋。」靈魂有價,且非單一定價標準。全片收在安迪和米蘭達隔街相望,用各自的方式,無聲地為彼此祝福。

#10 你的人生你選擇,他的人生你無從置喙

所有的美好,不能說全部、但有80%甚至更多,追根究柢來自人的賦予,是人們親自賦予了那些「過於重要」的事物反過頭來擊倒自己的力量。有人惋惜安迪飛下枝頭,從鳳凰變回麻雀;也有人慨嘆聰明的女孩總算覺醒,重拾珍貴的本質——兩種解讀都正確,且恰為這部電影所傳遞的雙面意涵。《穿著Prada的惡魔》透過安迪、米蘭達兩位出色女性人生觀的差異和衝突,彰顯每一種境遇都是選擇題、而非是非題的核心旨意;每一個獨特的她們,都會繼續在不同世界放自己的光。

雖被叫「女魔頭」,米蘭達在工作上的魄力確也無人能及。(圖片提供:Disney+)
雖被叫「女魔頭」,米蘭達在工作上的魄力確也無人能及。(圖片提供:Disney+)

同場加映:《穿著Prada的惡魔2》劇情&造型看點

▍媒體生態改變,《Runway》如何應對?

如今媒體生態和首集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穿著Prada的惡魔2》據傳將奠基但不完全跟隨同作者創作於2013年的小說續集《Revenge Wears Prada: The Devil Returns》,而更聚焦紙媒式微的當代環境下,米蘭達如何帶領傳統雜誌《Runway》度過組織重整、數位轉型及廣告下滑等危機。同時,昔日的第一助理艾蜜莉將以品牌高管身分回歸復仇,與前老闆來一場時尚商戰。

造型師換人,角色穿搭能否再寫下一本時尚教科書?

造型上的進化也是眾所矚目焦點,其中尤具象徵意義的「高跟鞋」單品,倒是搶先一睹小安穿上Prada(惡魔則踩Jacquemus),因而頻頻有人笑稱穿著Prada惡魔這回不穿Prada了;艾蜜莉亦一甩過去愛慕虛榮的「拜金」形象,手拎Dior 2025大熱包款D-Journey,搖身成為真正的「多金」女——但之於這種視覺取勝的電影,路透畢竟還是見樹不見林啊,一切驚喜只待各位明年春天進電影院揭曉。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