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zabeth Diller與伴侶於1979年創立建築事務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簡稱DS+R),以改造美國紐約廢棄高架鐵路為高線公園(The High Line Park)一案打響知名度,讓紐約市民與觀光客趨之若鶩。而於俄羅斯莫斯科打造的「半世紀以來最大型」的公園建設Zaryadye Park,被《經濟學人》用「21世紀最具野心的地景設計」來形容,更榮獲知名建築媒體ArchDaily 2018年度建築大獎的最佳公共建築,就連舉世知名的博物館如紐約MoMA、V&A博物館分部也找來DS+R打造。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DS+R) 建築事務所的 Elizabeth Diller成為今年2019 Jane Drew大獎肯定人選。Jane Drew獎是專門提供給女性建築師的最高榮譽,1997年被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提案討論,爾後第一座獎項於隔年頒發,之後由Architects' Journal (以下簡稱AJ雜誌) 這本建築權威雜誌管轄主導。
Jane Drew獎不只代表個建築師於建築領域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外,更無疑地為建築界的少數女建築師帶來肯定與支持。已故建築女爵Zaha Hadid也曾在2012年榮獲此獎。Elizabeth Diller是全世界第八位獲得Jane Drew獎的建築師,AJ雜誌總編輯Booth指出,曾獲得時代雜誌評選為最具影響力之一的Elizabeth Diller,從紐約的高線公園(High Line)、洛杉磯的布洛德博物館 (The Broad art museum),到倫敦音樂中心(London Centre for Music),這位建築師憑藉著勇氣、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新與跨界嘗試開創了建築視野。
繼2020杜拜世博「日本館」後,建築師永山祐子再度接下挑戰,在2025大阪世博中擔綱了「Women's Pavilion」及「Panasonic Group Pavilion」兩座展館的設計。前者由日本內閣府、經濟產業省、世博會與卡地亞攜手打造,聚焦於女性活躍與性別平等議題;後者以α世代為對象,期許孩子們在這個展館內可以自由地解放想像力。身為育有2子的母親,永山祐子說:「這兩個展館和我自身息息相關,我很幸運能夠親身參與其設計。」
而永山祐子操刀的另一個展館「Panasonic Group Pavilion」,則是以「ノモの国(The Land of NOMO)」為主題,「ノモ(NOMO)」反轉了日文「もの(MONO,事物)」一詞,象徵「眼中所見的世界,來自內心的投射」之意,向肩負未來的孩子們傳遞「Unlock(解放潛能)」理念。Panasonic社內負責推動世博業務的小川理子顧問年幼時曾造訪1970年大阪世博會,也因為當時難忘的經驗,讓她決意未來要成為一名科學家。這成為「Panasonic Group Pavilion」展館以兒童為主題的契機,而對此一理念深感認同的永山祐子參與了競圖,最終獲選為建築的設計者。
「Panasonic Group Pavilion」源自永山祐子在深夜迅速地畫下的一張草圖,泡泡包圍著建築物,整座展館宛如一個有生命的生物。(攝影:Nobutada Omote)
「Panasonic Group Pavilion」的建築外觀彷彿一團肥皂泡泡,拱形立面由1,400個狀似蝴蝶的立體彎曲鋼管所組合而成。部分蝴蝶構件內則懸掛上經過濺鍍處理的蝶翼紗,在世博會場夢洲的海風吹拂下讓建築體充滿動感,隨著天色、光影變化,時刻展現不同面貌。此外,建築外牆採用不銹鋼鏡面材質,立面倒映其中時,會產生水面波光粼粼的錯覺,使展館的表情顯得更為柔和。永山祐子也強調鏡面材質還有另一個效果,「能夠讓立面在空間中產生擴張與放大的感覺。」
源自草圖的「Panasonic Group Pavilion」,永山祐子希望透過建築傳遞出「自己的夢想可以具體實現」此一訊息。(攝影:Nobutada Omote)
「Panasonic Group Pavilion」以有機且具浮動感的建築形式,表現出那些尚未被定型、仍不斷變化中的孩子們。(攝影:Nobutada Omote)
永山祐子說,最初她在深夜裡想著「若是要送給孩子們的禮物的話,或許是這種感覺吧⋯⋯」邊畫下了彷彿孩子塗鴉般的草圖。為了讓紙上的塗鴉成為真正的建築,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但幸運的是,「Panasonic Group Pavilion」的最終面貌與最初的草圖十分相近。「在業界裡,建築能夠忠實呈現初稿的樣貌,是非常罕見的事。一群大人們聚集起來,為了實現我這張潦草的塗鴉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各種難題,這正是這個建築誕生的故事。」
「Panasonic Group Pavilion」夜間景緻。(圖片提供:Panasonic Holdings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