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偵探渡邉義孝!窺探台灣日式建築的手繪之旅

經修復後的青田茶館,仍可以看到最初日式建築的精心設計。

台灣近年出現不少老屋活化的案例,該如何讓老屋重生成為城市最美的風景,也是許多民眾關注的議題。曾多次來訪台灣的日本建築師渡邉義孝,並著有《臺灣日式建築紀行》一書,憑藉著對台灣日式建築的熱愛,以手繪和文字紀錄,留下了豐富且有趣的個人觀察,展現了比台灣人更愛台灣老屋的深情。就讓我們透過渡邊先生的觀察,一起探索台灣日式建築之美。


 

經修復後的青田茶館,仍可以看到最初日式建築的精心設計。
經修復後的青田茶館,仍可以看到最初日式建築的精心設計。 


採訪這天早上,我們與日本建築師渡邉義孝相約在青田茶館,訪談過程中,他不時翻出手繪筆記本向我們說明相關的建築和事件,雖然在剛出版的《臺灣日式建築紀行》中已能看到部分手繪圖,但親眼見到渡邊先生手繪的細膩痕跡,及他所保留的各式車票、郵票,甚至是7-11商店的點數貼紙,仍然令人感到驚奇不已。

 

專訪/日本建築師渡邉義孝化身老屋偵探!窺探台灣日式建築的手繪之旅



「台灣日式建築map」的創建者

這位著迷於台灣日式建築的日本建築師,為「風組‧渡邉設計室」負責人,同時也是日本NPO法人「尾道空屋再生Project」的理事。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參與過日本尾道地區110件老屋的修復計畫,相較於打造新式、大型的建築案,他更鍾情於協助政府及民間單位替頹圮老屋創造新價值。2011年來台參加建築會議後,驚豔於台灣日式建築多元的式樣和完善的保存,於是他展開多次的台灣日式建築觀察之旅。在渡邉先生的台灣日式建築觀察中,相較於大型的日式官方建築,他更喜歡走訪小規模的車站、宿舍、住宅等,為了記錄當下的所見所感,他甚至會坐在建築旁,直接畫下建築外觀、局部細節,鉅細靡遺地寫下他的旅行記錄。觀察台灣日式建築初期,他更運用Google Maps製作公開的「台灣日式建築map」,短時間內就吸引到大量熱愛老屋的網友們在上面標註上千個地標,因而獲得台灣媒體關注。

 

專訪/日本建築師渡邉義孝化身老屋偵探!窺探台灣日式建築的手繪之旅


在台灣重生的日式街景

每年來台兩三次的渡邉先生,認為台灣日式建築帶有特別的異國風情,甚至是懷舊感,若細細觀察它們的設計,可以發現其中大量揉合日本建築和台灣風土個性的特色,對他而言,「讓日本人『懷念的街景』,並不在日本,反而在台灣得以重生。」因為觀察台灣日式建築,也更進一步見證了日本和台灣的牽繫。渡邉先生走訪台灣日式建築的腳步仍未停歇,他也期待能在台灣本島、甚至是離島,繼續與台灣日式建築有著美好的相遇。

 

渡邉先生隨地坐下手繪建築時,也吸引不少民眾好奇地圍觀。
渡邉先生隨地坐下手繪建築時,也吸引不少民眾好奇地圍觀。
 

渡邉義孝建築師所繪的新竹湖口老街日式建築。
渡邉義孝建築師所繪的新竹湖口老街日式建築。
 



Q:您當初開始觀察台灣日式建築的契機?

2011年我在青田七六附近走看時,發現牆的後面有個建築,也就是後來的青田茶館,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推開門走進去、用偷窺的方式觀察這個房子,當下我覺得這裡非常美,但屋子實在毀損的太嚴重了,即使我在日本因老屋活化計畫,看過很多破爛的空屋,心裡還是覺得要修復這座建築不太可能。

 

後來我陸續到剝皮寮等地區,開始發現台灣願意投入經費修復、保存老屋,實在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於是我開始沉迷於台灣日式建築的魅力,並常常一個人來這裡展開建築之旅。2016年我又再次踏入青田茶館這個地方,這裡脫胎換骨的樣子令我感到非常驚喜,是我目前印象最深刻的建築,同樣也是我展開台灣建築觀察之旅的起點。我不是說客套話,但是今天能在這邊受訪,對我來說實在意義非凡,雖然這裡不是我的家,但我真的很愛這邊,而且我也是現場唯一看過建築最原始面貌的人喔。

 

Q:「台灣日式建築map」記錄了大量的資料,您如何選擇想親自走訪的建築? 

來台灣看過不少日式建築後,我開始利用Google Maps製作「台灣日式建築map」,一開始只設定一種分類標籤,但後來網路上愛好台灣日式建築的人,也開始做起水庫、鐵道等分類,現在已經累積了1,800多個地點。之後我就開始Google這些建築的照片,如果有自己很喜歡的,就會親自到現場去看。另外,我也會每天閱讀FB社團「台灣日式宿舍群 近來可好」上的台灣建築資訊,再決定是否要去現場看看。當社團上PO出像陳茂通宅‧紅葉園拆除事件、旗山舊火車站翻新事件等新聞,或大家對特定建築有不同看法時,我也會想親自到現場了解狀況。

 

Q:您從什麼時候開始手繪建築?

1994年我進了一間建築事務所工作,那時的老闆、同時也是我的建築啟蒙老師鈴木喜一,是一個非常喜歡旅行的人。他告訴我要學習手繪建築,並且要提高文章表達能力,因為相較於人人都可以學習繪製的建築平面圖,用手繪理解建築物、用文章表達對建築的感受,會成為自己專屬的特別能力。在那裡工作的兩年,因為我沒有上大學,所以是無給職的義工,但老闆給了我一項工作,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我,那就是一年有3個月要去旅行,而且旅費由公司支付。但是要拿到旅費的條件是,出國的每天都要畫圖、寫文章。因為這份工作,我去了歐洲、亞洲、及亞塞拜然等非主流的國家,在沒受過專業建築訓練的狀況下,要畫圖和寫文章實在很困難,但我也在那一段時間開始訓練自己觀察、感受建築的能力。出國的三個月內,每天都要練習這些事情,到了最後一天我不確定我是否做的比較好,但至少我確定我愛上了這件事。所以書的呈現也是這樣練習出來的。

 

Q:觀察台灣日式建築的過程中,碰到最大的困難?

要悄悄進入老屋是最大的困難。在日本偷偷進入老屋,因為有法律上的問題,所以會帶來非常大的麻煩。但在台灣這件事會造成的麻煩沒那麼大。另外,在看這些老屋時,我會想聽聽當地人的分享,但是因為語言上的隔閡,常常沒辦法深入了解,特別是有台灣人很熱情地想跟我講話時,我因為聽不懂就會很痛苦。但我想補充的是,在台灣不管到哪裡大家都對我都非常親切、熱情,所以從來都沒有令我感到不舒服的狀況。

 

Q:觀察了這麼多台灣日式建築後,有什麼想和台灣人分享的嗎?

我覺得日式建築不等於日本建築,日式建築是從日本飄洋過海到台灣所開出的美麗花朵,我希望大家可以知道這件事。另外,我覺得大家可以認識更多建築的專有名詞,像是磨石子、雨淋板等,如果你知道它是什麼的話,在路上散步可能會有趣一百倍。我在日本也常常跟大家分享,如果你知道這些名詞,你就會發現它的好,並且愛上它,這是了解建築的第一步。這件事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我們面臨老建築是否要拆掉時,建築師站出來反對沒有用,當市民因為了解老屋的價值,而有留下老屋的共識,反對的聲浪才會有基礎。這也是為什麼我特地在書中整理出建築專有名詞的原因。

 

渡邉義孝


渡邉義孝

日本一級建築師,風組‧渡邉設計室負責人,NPO法人「尾道空屋再生Project」理事。活躍在文化資產界,致力於歷史建築調查與老屋活化。自2011年起多次來台,考察台灣各地近代日式建築,數量多達數千處,並以手繪筆記的方式記錄建築特色。在日本著有《小鎮再造的空屋活用術》、《認識亞塞拜然的六十七章》等書。《臺灣日式建築紀行》為首次與日本以外出版社共同企畫的海外首發著作。

https://www.facebook.com/yoshitaka.watanabe


延伸閱讀 ▶ 全台特色老屋


文|陳岱華 

攝影|張藝霖 

圖片提供|時報文化出版、渡邉義孝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9年2月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新媒體藝術家蘇匯宇的最新長片作品《三廳電影》(The Trio Hall)入圍2025年柏林影展Forum單元,將於2月舉辦世界首映。這部誕生自美術館的作品,以瓊瑤式浪漫文藝類型片為靈感,顛覆觀眾的功能與角色,讓觀眾化身參與者及共製者,產出一部呼應尖銳的社會議題的政治喜劇。

蘇匯宇長期以來打造出其獨特的藝術實踐,創造懸置於公共和私密領域、擬像和現實、紀實和虛構之間的巨型沉浸式多媒體裝置,巧妙地使用檔案材料,運用「補拍」(Re-shooting)做為美學策略,創作出重塑現實的新作品,重新檢視過往歷史、禁忌、遭受誤解的人物和事件,並且通常是指涉著臺灣的歷史與社會。

《三廳電影》:觀眾成為電影的製造者

長片《三廳電影》誕生自蘇匯宇在台北當代館的同名個展《三廳電影》。2022年,當代館邀請蘇匯宇策劃一個關於視覺藝術、電影與表演交會貫穿的展覽,希望促進觀眾對於藝術的多元理解與交流。在這樣的背景下,蘇匯宇以《三廳電影》為主題,引用1970年代末期的通俗電影名詞「三廳電影」(又稱三廳戲),隱喻政治、社會與藝術之間隱晦的交互作用,並設計了「打開電影製作」的展覽體驗。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三廳電影》展覽開放大量觀眾親身參與,成為電影的製造者。在兩半月的展覽期間,蘇匯宇也向現場觀眾持續展示初剪的影片,以及多場現場表演與數個獨立的錄像作品。

誠如藝術家自述:「這場展覽是一個電影/展覽(Cinematic Exhibition),或其實就是一個影視生產場域。從分鏡手稿、製片會議、甄選、排練、武術指導、排舞、編曲乃至拍攝現場,都將是觀眾得以體驗的過程。最終,一支充滿尖銳議題與地獄梗的政治喜劇將在展覽尾聲誕生。這一切經歷是一個階段性的總結——我們何不將沙文主義、殖民、冷戰、流行文化、大眾媒介、科技與眼前迫切危機到困境一次性的予以解決?」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在最終產出的長片中,蘇匯宇運用一系列新創作的攝影影像和裝置,將過去和現在、東西方軍國主義、電視節目和雜誌、「紅綠藍」及「紅黃藍」色彩系統、各類標誌、現代主義式的懷舊元素、藝術典故和援引語錄,從杜象到歐普藝術、從凱吉到白南準等符號,形成一幅諷刺拼貼。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片中結合了多段於展覽期間所拍攝的影像,並以綜藝節目作為偽裝,探討當代社會的複雜性、地緣政治的緊張,並揭露歷史製造的「背面」。長片《三廳電影》不僅模糊了藝術媒介、手法與類型的定義,也令人期待該片來到影像製造的終點,是否會與展覽內容大相徑庭?

《三廳電影》將巡迴放映

《三廳電影》的製作,正如策展人歐金尼奧・維奧拉所言:「⋯⋯透過奇觀與所觸發的集體記憶,創造了觀眾和重現事件之間的認同感。」又或如藝評人游崴寫道:「在《三廳電影》開幕活動中,令人格外意識到的是:藝術家除了是導演,也在『扮演導演』。在當代藝術體制所給予的這個充滿後設色彩的作品框架中,觀看幾乎要超前影像生產,或換句話說,在影像在尚未成為影像之前,已被觀看所貫穿。」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運用一系列元素形成一幅諷刺拼貼(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而當代館也宣布,將持續支持這個「永遠正在拍攝的計畫」,除了於2025年10月將與波哥大現代美術館合作其下一站巡迴展出,11月更將返回臺北,放映其最新版本。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蘇匯宇《三廳電影》海報(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靖像有限公司)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20年前的紐約中央公園,佇立著綿延數十公里的橘紅色門框,透著光的布幔在雪地中飄揚。這個在當時為市民帶來震撼感受的作品,出自藝術家組合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勞德(Christo and Jeanne-Claude);如今,壯觀的七千多座大門雖不復見,卻在即將開展的《The Gates與紐約未竟之作》(The Gates and Unrealized Projects for New York City)中能夠身歷其境體驗!

「包裹」世界的藝術家夫妻檔

藝術家夫妻檔克里斯多珍妮克勞德有著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巧合背景,克里斯多出生於保加利亞、珍妮克勞德則出生於摩洛哥,兩人於1964年遷居至美國紐約。

克里斯多在求學時期學習繪畫、雕塑、建築與裝飾藝術,認識珍妮克勞德後,兩人於1961年首次合作,於德國科隆港打造戶外臨時藝術作品《Stacked Oil Barrels and Dockside Packages》。自此之後,兩人便一直合作無間,持續創作各項公共藝術與室內裝置作品。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勞德(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兩人在世期間,於全世界各地進行許多宏大的藝術計畫,最著名的便是以帆布「包裹」著名地標的系列作品,巴黎凱旋門、巴黎新橋、雪梨海岸、柏林國會大廈都曾參與其中。除此之外,還有大型地景藝術作品如《Running Fence》、《Surrounded Islands》、《The Umbrellas》、《The Floating Piers》、《The London Mastaba》等。

延伸閱讀:2021被包裹的凱旋門!盤點藝術家Christo and Jeanne-Claude遍佈全球的8件地景藝術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L'Arc de Triomphe, Wrapped》,2021,巴黎(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Surrounded Islands》,1983,邁阿密(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The Umbrellas》,1991,美國與日本(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20年後,重現中央公園的7500道門

《The Gates》為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於2005年為紐約中央公園所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該作品在全長37公里的步道兩側,架起多達7,503個橘紅色門框,並覆蓋上同樣色調的布料,為這座地標性的公園帶來嶄新意象。適逢《The Gates》創作20週年,紐約藝術中心​​The Shed策劃《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The Gates與紐約未竟之作》展覽,以新世代的技術與媒介,為觀眾重現二十年前在中央公園的感受。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The Gates》,2005,紐約(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該作品在全長37公里的步道兩側,架起多達7,503個橘紅色門框(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展覽的第一部分聚焦於《The Gates》本身,展出克里斯多的一系列相關作品,包括素描、模型、如今尚存的部分零件、照片與影片等。展覽還攜手XR工作室Dirt Empire與Pixels Pixels,運用虛擬動畫模型重現壯觀的《The Gates》,並帶領觀眾認識作品背後的故事,理解藝術家歷經25年的協商,終於得以將創作計畫付諸實現的過程。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展覽展出克里斯多的一系列相關作品,包括素描、模型、如今尚存的部分零件、照片與影片等(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克里斯多為《The Gates》繪製的素描(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展覽運用虛擬動畫模型重現壯觀的《The Gates》(圖片來源:The Shed)

展覽的第二部分,則揭開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生前未完成的多個創作計畫。這些計畫凸顯了兩位藝術家與紐約的深厚情感連結,以及他們的雄心壯志與創新精神。觀眾將能從素描、模型等展品中想像這些未竟之作,也能一窺平時少見的、大型公共藝術背後的創作思考。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藝術家原先在東京進行《The Daiba Project》,然後來和參與團隊產生意見分歧,並取消計畫(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藝術家曾於1969年提出將《Wrapped Tree》計畫實踐於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The Gates與紐約未實踐之作》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The Gates and Unrealized Projects for New York City)

展覽日期|February 12 – March 23, 2025
展覽地點|The Shed(545 W 30th St, New York, NY 10001美國)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