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台灣印花設計節》台北松菸登場!以「看不見的孔雀」為印花靈感 揭開40位藝術家作品亮點

泰國設計師GONGKAN以印花創作展現「光明與黑暗」

就像是為空白畫布耀眼姿態,幾何、抽象還是超寫實的,印花就像是每位創作者的獨特記號,每一筆都充滿想像,充滿無二的象徵。不過「印花」是否就只能單純表現在傳統花布上呢?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松菸)登場的首屆《台灣印花設計節-看不見的孔雀》,則企圖讓印花世界發揚光大,顛覆傳統印象,集結當代藝術家、插畫家、設計師等40位創作者,從平面布料、插畫、影像、產品、包裝到服裝等多元領域,各自揮灑印花豐富風貌!

 

看不見的孔雀主題喚起好奇心

選在松菸內的台灣設計館05、06展區登場,放眼望去《台灣印花設計節》盡是繽紛讓人眼花撩亂的花樣世界,40位創作者緊扣「看不見的孔雀」主題,呼應「印花設計」的發展脈絡。之所以選擇孔雀作為命題代表,正是因為其在所有動物之中,自身印花特色既顯眼又具代表性,符合了繁複多元的印花樣貌,身上的羽毛直橫交錯,也像布面織紋一樣錯落。出任策展人的「自由人藝術公寓」總監顏寧志表示,本次展覽試圖提出一個概念:即使一隻「隱形的孔雀」站在我們眼前,我們仍能透過想像力感受孔雀的色彩與圖紋,因為這些意象已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腦海裡;這也是印花圖案在這視覺衝擊的年代,所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帶給人們永不褪色的印象。

 

 

印花不只是印花

顏寧志本身即跨越時尚、藝術、插畫等多元領域,不僅擁有個人服裝品牌,一手擘畫「台北插畫藝術節」,亦曾擔任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是近年極受矚目的策展新銳。顏寧志指出,「印花設計」的特殊之處,在於透過排列與色彩,將一個簡單純粹的元素,創造出令人驚喜的無限花樣世界。而圖紋創作源自於原始部落的圖騰信仰,擁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具有凝聚集體意識的意涵。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圖騰」的意義已漸趨個人化,也開始轉換成「商標」與「印花」等各種商業應用,體現出不同的價值。

 

 

首屆《台灣印花設計節》區分成兩大展區,分別是位於台灣設計館05展區的「邀請展」以及06展區的「徵件展」,藉由來自全球各地的創作好手,讓參訪者發現原來印花可以這樣玩!

 

邀請展|7位頂尖創作人爭豔玩創意

位於台灣設計館05展區的「邀請展」,策展人邀請7位不同領域的創作者。每一位在各自的專業領域皆享有高知名度,各自提出獨特見解詮釋「看不見的孔雀」。本屆展覽主視覺是由57(吳騏)量身打造繪製畫作,形塑出一隻華麗雅緻、專注縫紉的孔雀意象,帶給民眾無限的想像空間;再邀請設計師沈彥霖以此插畫發展主視覺,嘗試以不對稱性與重複性的大膽排列組合,加上強烈的螢光色彩,構築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設計。

 

走進展館,映入眼簾的是服裝設計師李嘉泉全新概念性系列,他從五七插畫抽取素材,拆解重組成印花服裝創作,以絕妙配色與訂製服造型,呈現令人驚嘆的精湛工藝。接著6個獨立展區,依序看到當紅插畫家五七、知名藝術家曲家瑞、泰國人氣繪師GONGKAN、印花設計藝術家Eszter(陳純虹)、香港時尚新銳林雅儀(Zlism)、愛馬仕御用壁畫家紀人豪等創作者的印花藝術作品。每一位創作者皆展現創作功力及圖紋創玩技巧,讓觀展貴賓頻頻大呼:原來印花還可以這樣玩!

 

李嘉泉 x 吳騏 跨界合作6套服裝

將57的奇幻風格畫作拆解,個別抽出做具現化表現,將圖案印花布料結合其他材質,融入服裝語言,使服裝與畫作產生有趣的立體視覺連結。

 

吳騏「符號」

身為本屆印花節主視覺創作者的「57」吳騏,在展中也帶來名為「符號」的創作。他表示當得知「看不見的孔雀」為主題時,符號便是他認為創作者與孔雀之間的連結, 孔雀有著鮮明的特徵和符號,而藝術家也是在追求屬於自己的符號與風格,透過對日常與環境的觀察,與不同時期的思維與感受,反覆地研究實踐紀錄,淬煉出自己的元素,這次在兩個展間分別展出新的創作與早期的作品,重新檢視定義這些符號。

 

曲家瑞「花花世界」

擅於描繪人物畫像的曲家瑞,此次則帶來「花花世界」作品,以兔子、小狗與彩虹小馬為畫中主角,探討內心的小孩尋找歸屬感,過程中她揮灑許多顏料創作,更多次推翻腦中原先的構想,繽紛色彩是充滿爆發力的創作。

 

泰國藝術家Gongkan「陰陽,光明與黑暗」

有沒有某些時刻你想找個洞鑽下去,自此躲藏起來?對泰國新銳藝術家Gongkan來說,黑暗和光明來來去去,有一刻我們可以感受到光線,只是眨眼間我們就在黑暗中。這是人生中的陰陽,生命的平衡,而這點也反應在其最為代表的創作「Teleport」中。此次印花節中亮相的「陰陽,光明與黑暗」,同樣以他著名的瞬間移動風格為主,同時擁抱黑暗也欣賞光明。

 

陳純虹「The Funny Mind」

此次陳純虹所帶來的系列印花創作「The Funny Mind」,靈感來自於創作者面對寵物狗的心理治療和行為矯正的自身經歷,研究動物心理書籍的啟發以及自身對寵物看人類事物反應的想像為出發,設計用抽象元素以及形狀化牠們腦中運作的思考模式。印花設計包括「古怪頭腦」、「壞掉的杏仁核」、「似懂非懂」、「直覺」以及「機能主義」,視覺傳達以歡樂、現代、詭異及矛盾的設計和配色,正如也許在你我生活中正在享受和困惑人類生活的寵物朋友們。同樣亮相展區的還有陳純虹個人創作「印花無所不在」,觀看她從生活日常觀察到進一步描繪成創作的歷程ㄡ

 

林雅儀「insight」 

來自香港,擁有插畫家與時尚設計師身分的林雅儀,此次將外星人元素應用在服飾上,展出主題為「insight」的ZL by Zlism 2019秋冬系列。

 

紀人豪 壁畫創作

身為當前炙手可熱的台灣新銳藝術家,紀人豪再次發揮現地繪製壁畫功力,以鳥靈與人類的愛情故事作為靈感,看似淡雅色彩卻有立體浮雕效果。

 

徵件展│國內最大規模印花展演 33位老將新銳聯袂展出

為了讓觀眾一次飽覽當代印花創作能量,台灣設計館06展區則作為徵件舞台,邀集主題內容符合「動物」、「圖騰印記」的印花創作。由於不限年齡、國籍、媒材及藝術形式,吸引了來自日本、港澳、馬來西亞等地上百位創作者投件。最後從數百件送審作品中,精選出33位優秀創作者參展。

 

展出作品打破形式界線,從藝術創作、織品面料、產品素材到影像設計,包羅各種面向。而參展者從畢業不久的潛力新秀,到卓越的資深設計師,展現不同創作階段的思考風貌。其中最資深的參展者為90歲藝術家曾鳳麗,其創作歷程充滿傳奇色彩;另有傳承百年布莊的文創品牌「源錦興」,亦特地從台南參與展出。徵件展呈現印花技法多元,是國內最具規模的印花展演平台,帶給民眾一個既有台灣特色又富有國際觀的視覺饗宴。

 

「台灣印花設計節-看不見的孔雀」

時間│108/6/11~9/22 每週二至週日9:30 - 17:30 

地點│台灣設計館05/06展區(松山文創園區 松菸口) 

售票│150元(全票)/100元(學生、團體票) 

https://www.songyancourt.com/tdm/

https://www.facebook.com/TDMuseum

 

via/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臺灣「異響共聲」展演計畫前進2025林茲電子藝術節!集結14組藝術家及團隊,以多元跨域作品展現科技藝術能量

臺灣「異響共聲」展演計畫前進2025林茲電子藝術節!集結14組藝術家及團隊,以多元跨域作品展現科技藝術能量

由文化部委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執行的「異響共聲」(Polyphony)展演計畫,將於9月3日至7日參加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展現臺灣在科技藝術的多元跨域新創作品。此次的計畫統籌黃意芝以及參展藝術家何曉玫,也與我們分享計畫核心精神與創作理念。

林茲電子藝術公司(Ars Electronica Linz GmbH & Co KG)致力於藝術與科技的實驗創新,1979年在奧地利的林茲創立林茲電子藝術節,至今已有40多年歷史,為全球頗具規模的科技藝術節之一。過去也有不少臺灣藝術家團隊參與過該盛會,今年初,更在因緣際會之下,C-LAB與林茲電子藝術公司完成簽署合作備忘錄,短時間內促成這次的參展計畫。臺灣聲響實驗室主任黃意芝表示,「C-LAB也是針對社會科學、藝術文化為主軸的機構單位,我們在與主辦單位交流互動時,他們也認為彼此的定位方向很相像,因此有了這次的合作。經過來來回回的討論後,最後定出14組藝術家及團隊的作品。」

C-LAB將以「異響共聲」( Polyphony)展演計畫於9月3至7日率領14組藝術團隊參加林茲電子藝術節。(圖片提供:C-LAB)
C-LAB將以「異響共聲」( Polyphony)展演計畫於9月3至7日率領14組藝術團隊參加林茲電子藝術節。(圖片提供:C-LAB)
C-LAB
奧地利的林茲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 Linz)是科技藝術重鎮,外牆的LED面板能變換顏色。Photo credit:Ars Electronica Robert Bauernhansl
C-LAB
奧地利的林茲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 Linz)白天的外觀。Photo credit:Ars Electronica Robert Bauernhansl

臺灣14組藝術家及團隊,在林茲3大展演場地展出

本屆林茲電子藝術節以「PANIC – yes/no」為題,呼應現今國際動盪的局勢、人們所面臨的種種不確定性。而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也選擇以「異響共聲(Polyphony)」回應大會主題,推出9項展演計畫、14組藝術家及團隊,於林茲3大場地展演。黃意芝分享,「英文標題『Polyphony』在音樂上意指『複調音樂』,文學上則有同時存在複式的角度與觀點之意。這也代表我們推出的作品,並非很單一的創作模式與觀點,而是既當地又國際,符合當下的切身議題,同時能與全球或台灣面對的局勢產生共鳴。」黃意芝進一步指出,林茲電子藝術節的核心精神在於現場的實際交流,作品未需像美術館殿堂式的呈現,而是要回歸作品本身欲傳遞的訊息。

C-LAB
2024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Futurelab的作品呈現,畫面中為奧地利藝術家的Melanie Daveid、Arno Deutschbauer的節目。 (圖片提供:vog.photo、林茲電子藝術中心)
C-LAB
2024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Futurelab的作品呈現,每年該實驗室的未來實驗之夜將Deep Space 8K空間轉變成藝術與未來對話的畫布。照片:vog.photo、林茲電子藝術中心提供.jpg

沉浸於「Deep Space 8K」展演空間的感官體驗

比如在「Deep Space 8K」呈現的兩件作品,分別有由數位藝術團隊叁式聯手臺灣樂團Cicada打造的《DRIFT IN TIME》,其從「冰的記憶」出發,探討氣候變遷與人的關係;受古典音樂養成的音樂家盧佳慧,近年來也跨域將作品與科技做結合,打破純音樂的展演形式,此次譜曲及演奏的兩首作品《向暘》、《蝴蝶蘭》,反映了人類對愛、民主與和平的嚮往,同時探索生命的韌性與希望。

C-LAB
叁式、Cicada的《DRIFT IN TIME》是對冰川融化的隱喻,探索大自然裡不可逆轉的轉變。(圖片提供:C-LAB)
C-LAB
盧佳慧創作與演出的《向暘》以超現實沉浸原創影音呈現追憶與夢境。(圖片提供:白鷺鷥文教基金會、C-LAB)
C-LAB
盧佳慧創作與演出的《蝴蝶蘭》闡述女性的掙扎、蛻變、奉獻、重生及嚮往自由的過程。(圖片提供:白鷺鷥文教基金會、C-LAB)

走進「POSTCITY」展場探索當代科技藝術

在「POSTCITY」展出的6件作品,則包含:藝術團隊何理的《海境:回溯》,結合海洋數據變化與光影裝置,並與柏林聲音藝術團隊KLING KLANG KLONG合作,將環境資訊及觀眾動態轉化為空間聲景,使觀者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劉辰岫以地震模組為基礎、結合動力與聲音,打造《大地回音》互動裝置,讓人們的感官遊走於真實與虛擬的自然之間,同時也對人們生存的自然環境提出警示。居住在汐止的紀柏豪,從自身經驗出發,以《水景迴路》嘗試連結汐止與奧地利林茲兩地的濕度變化,探索水、記憶與感官經驗之間的複雜關係。

C-LAB
何理互動、KLING KLANG KLONG的藝術裝置計畫《海境:回溯》透過將環境資訊帶入人工的空間,以光和聲音創造有機、動態的裝置。(圖片提供:C-LAB)
C-LA
劉辰岫的影音互動裝置作品《大地回音》(多聲道版)通過觀者參與和即時反饋,使感官遊走於真實與虛擬的自然之間,創造出一種「異自然」。(圖片提供:C-LAB)
C-LAB
紀柏豪的多媒體影音裝置《水景迴路》源於藝術家與在地社群於汐止展開的田野調查與共創行動,回應人與河流間日漸斷裂的連結。(圖片提供:謝仲維、C-LAB)

長期投入科技藝術的曾鈺涓,作品《Jane書寫計畫》從童年時由英文老師取的英文名字「Jane」發想,透過AI衍生運算「Jane」的數位肖像,並以ChatGPT生成相關敘事,詮釋「Jane」的數位肖像與故事之間的關係,也探討演算法與語言模型的交織下,是如何逐步構成一位名為「Jane」 的生成性存在。張晏慈的《於深淵中,再次作為感知者》,透過以機械手臂鑽削聖木,並融合聲響與天氣響應式音頻,創造出動態聲景,重新審視人與機器共存的未來世界。

C-LAB
曾鈺涓的《Jane書寫計畫》演繹圖像與敘事如何在演算法與語言模型的交織下,逐步構成一位名為「Jane」的生成性存在。(圖片提供:C-LAB)
C-LAB
張晏慈的多媒體互動裝置《於深淵中,再次作為感知者》試圖透過機器人技術,探索人類對可能被科技取代的恐懼。(圖片提供:C-LAB)

舞蹈家何曉玫以台灣民間傳說《林投姐》為靈感,藉由高解析VR影像與現場身體表演,創造出介於死亡與再生、虛實之間的《林相繽紛|林投~姐ㄚ》感官宇宙。何曉玫分享她做VR的契機,「疫情時我體會到,舞蹈雖以身體的媒介,但舞者生命有限、身體也受時間限制。科技藝術的進入,打破了對『live performance』的既有認知。身為創作者的我開始去思考『肉身是什麼』。那時我做了結合虛擬與肉身的作品,因為VR可以截取舞蹈一種古老的身體性,讓舞蹈不是只用眼睛看,而是能更360度的感受身體感。」

C-LAB
何曉玫MeimageDance的8k VR作品《林相繽紛|林投~姐ㄚ》以臺灣民間傳說《林投姐》為靈感,透過影像與現場身體表演,構築出介於死亡與再生、實境與幻象之間的感官宇宙。(圖片提供:C-LAB)

會以林投姐為創作主題,也是延續「身體」的思考,進一步探問:「鬼有身體嗎?」何曉玫說,「仔細去想林投姐這個故事,那甚至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她自縊的地點。她所遭遇的種種,對於女性是多大的屈辱。如果她可以活在VR裡面,那就是最美且能永遠超生的地方。我們的作品嘗試用宏觀的視角來看女性的身體,使身體不再受限於性別,而是從更大的宇宙觀來理解。」何曉玫補充,不論是用VR創作一個作品,或是以身體表現來展現舞蹈,這對她而言都是技術,重要的是,隨著時代的演變,你會去了解什麼樣的技術適合為作品說話。

C-LAB
何曉玫MeimageDance的8k VR作品《林相繽紛|林投~姐ㄚ》。(圖片提供:C-LAB)
C-LAB
何曉玫舞團人員至聲響實驗室測試VR。(圖片提供:C-LAB)

一場媒合光影、裝置跨域的新感知音樂會

而在安東.布魯克納大學多聲道電腦音樂演奏廳登場的「流變儀」演出,則是由C-LAB 臺灣聲響實驗室自製的一場融合音樂、聲音裝置、影像、燈光與互動設計的當代科技音樂會。其中包含6組作品:鄭乃銓《灰闇前的永恆序曲》、徐笠馨《意志的姿態》、作曲家王之筠及音像藝術家吳秉聖共同創作的《疊加(s, t)》、郭立威的電聲新作《銹果》、陳家輝《複製體 IV》,以及XTRUX(蘇柏瑞、李畯玨、邱晨恩、曾竣偉)與聲音藝術家黃詠仁打造的《Boulder 石》。值得一提的是,這6組作品的創作者為曾參加公開甄選及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培訓的當代音樂創作者,此次運用AI與音樂創作技術,構築出一場虛實交錯的展演。

C-LAB
吳秉聖、王之筠於「流變儀」音樂會呈現《疊加(s, t)》,探索感知經驗如何在數位與器樂之間流動。(圖片提供:C-LAB)
C-LAB
XTRUX(蘇柏瑞、李畯玨、邱晨恩、曾竣偉)與黃詠仁將於「流變儀」音樂會呈現《Boulder 石》,這是關於勞動、人工/自然、有機/無機的音像演出。(圖片提供:C-LAB)

支援實驗性創作,一同孵育作品

本次展演計畫,臺灣參與的創作者橫跨中壯至新銳世代,也涵蓋不同藝術/技術領域。黃意芝分享,「擁有開放的心胸及眼界,是這次邀請很重要的點。因為面對未知與科技帶來的影響,一定有利與弊的發生。我們想讓大家先去理解與認識,追求新的進步時,會帶來什麼樣的問題,也希望引領大家去面對未知的挑戰。」她強調,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作為一個實驗的平台,並不害怕失敗,因為實驗本來就需要容錯率。「我們的角色,不是把現成既有作品帶出去而已。我們也支持軟硬體協作,調整並改善作品的細節,讓創作者不是一個人從頭到尾自己摸索,這個『孵化』的過程,是有實踐力在裡面的。」

C-LAB
製作人暨鋼琴家盧佳慧於聲響實驗室進行測試與排練。(圖片提供:C-LAB)
C-LAB
藝術團隊叁式於聲響實驗室進行彩排。(圖片提供:C-LAB)

《鐵達尼號傳奇》體驗展有多震撼?5大亮點開箱倫敦站:VR重現撞冰山、公開歷史藏品,還能坐進船艙咖啡廳喝下午茶

《鐵達尼號傳奇》體驗展有多震撼?5大亮點開箱倫敦站:VR重現撞冰山、公開歷史藏品,還能坐進船艙咖啡廳喝下午茶

鐵達迷請出列!外媒好評《鐵達尼號傳奇》沉浸式展覽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日於倫敦Dock X空間登場,匯合多元科技重新演示113年前的輝煌與殞落。13展區不僅帶來從船隻建造、旅客登船、航行到沉船的完整體驗,更集結豐富藏品供觀者認知歷史事件各面向細節。本文5大亮點統整2小時精彩絕倫的觀展行程。

國際名導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執導的1997年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為1912年北大西洋上的重大船難賦予了史詩般的浪漫色彩,使之愈發深刻地永存於世人心中。縱然看過n次,〈My Heart Will Go On〉的催淚力度始終不減;更別說兩年前全球重映的25周年紀念版本,再度讓鐵達迷們透過3D畫面切身感受甲板俯瞰海洋的壯麗,以及沉船時海水灌入船艙、船體快速傾斜的真實恐懼。

現在,較3D影像更為滿足的體驗型展覽《鐵達尼號傳奇》(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The Ultimate Titanic Exhibition)正巡迴歐洲開啟全新視界。融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乃至互動式Metaverse(元宇宙)等先進技術打造魔幻展間,帶著所有觀眾直接「持票上船」,親身走入多個代表性場面,並綜覽由藏家所提供、來自真正鐵達尼號船上的珍貴歷史遺物,以及1997年電影拍攝使用的服裝道具。

從啟航到沉船,零距離重溫《鐵達尼號》故事

眾所周知鐵達尼號當年打著「永不沉沒」的旗號,卻在首航第5日即因擦撞冰山一角以致船身破裂進水,最終沉船造成1,500餘人罹難。而此次《鐵達尼號傳奇》特展作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鐵達尼號相關展覽,2025年5月份率先於德國慕尼黑揭幕(展至2026年1月11日),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日接續登陸英國倫敦加拿大塘(Canada Water)區內一占地達3,000平方公尺的大型活動場館「Dock X」,10月份則再駛向奧地利維也納

倫敦站共分13展區,結合歷史與科技打造約2小時的沉浸旅程,領觀眾重溫鐵達尼號從南安普敦港(Port of Southampton)盛大啟航、直至悲劇性結局的完整故事。開展以來,官方公開的場內影音盡現硬體場景的逼真還原,觀眾反饋亦多讚其概念上可謂一場極致、偉大、震撼人心,遠不止於「展覽」層次的難忘體驗。以下5大亮點為大家筆記必看之處。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亮點#01

VR還原經典場景、重現關鍵場面

觀眾將從宏偉的船艙大廳、標誌性樓梯,漸進揭開三等艙的真實景象,在滿足視覺感官的同時亦探索鐵達尼號所反映出嚴實社會階級下巨大的生活差距。最受好評者非搭配VR頭戴裝置的環節莫屬,此時所有觀眾皆可於展廳內自由步行,穿梭各房間、深入引擎室抑或上甲板一覽日落風光;並身處充盈細緻聲光變化的360度投影廳內,經驗巨輪撞上冰山時的驚悚瞬間。

宏偉的船艙大廳、標誌性樓梯被逼真重現眼前。(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宏偉的船艙大廳、標誌性樓梯被逼真重現眼前。(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體驗者可於VR環節自由走動。(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體驗者可於VR環節自由走動。(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並「實地」經驗巨輪撞上冰山時的驚悚瞬間。(圖片來源:Fever)
並「實地」經驗巨輪撞上冰山時的驚悚瞬間。(圖片來源:Fever)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亮點#02

同步展出歷史遺物、1997年電影服裝道具

除身歷其境的體驗之外,亦能欣賞到引人入勝的多樣藏品,通過來自鐵達尼號姊妹船「奧林匹克號(RMS Olympic)」和其所屬母公司英國白星航運公司(White Star Line)所保存的精緻瓷器、閃亮銀器等歷史文物,一窺船舶的奢華陳設和船上乘客的日常用度。

歷史遺物和1997年電影服裝道具同步展出,互有映照。(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歷史遺物和1997年電影服裝道具同步展出,互有映照。(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包括救生衣等珍貴藏品。(圖片來源:Fever)
包括救生衣等珍貴藏品。(圖片來源:Fever)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亮點#03

復刻船上咖啡廳,重返1912年榮光

五感自是不能漏掉味覺,展場內特別復刻的巴黎咖啡廳Café Parisien不僅將時光倒回1912年,更供應茶飲和糕點,予觀眾充分享受如同頭等艙乘客在順航那5日間的下午茶時光。

透過各樣展品得以一窺當時乘客的日常用度。*圖僅示意,非咖啡廳實景。(圖片來源:Fever)
透過各樣展品得以一窺當時乘客的日常用度。*圖僅示意,非咖啡廳實景。(圖片來源:Fever)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亮點#04

邀集50位音樂家錄製交響樂,致敬鐵達尼樂隊

面對近在眼前的死亡,鐵達尼樂隊仍堅定演奏,試圖安撫人心與秩序(否則不排除有更多人無法即時逃生),絕對是船上最令人動容的時刻之一。因此本展特別邀集超過50位音樂家共同錄製配樂,並透過360度環繞音效與虛擬實境,為觀眾再次響起他們當時演奏的最後一曲〈NearerMy God, to Thee〉,作為對其勇氣的致敬。

現場除可聽到沉船前的最後一曲〈Nearer, My God, to Thee〉,另有由作曲家René Merkelbach操刀的原創音樂。(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現場除可聽到沉船前的最後一曲〈Nearer, My God, to Thee〉,另有由作曲家René Merkelbach操刀的原創音樂。(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亮點#05

特設互動式遊戲空間、拍照布景,不分老少都盡興

展覽尾聲設有適合所有年齡層的親子友善空間,供小小探險家們在繪畫區揮灑受鐵達尼號啟發的創作靈感,並可於大螢幕上欣賞自己的作品投影。另亦安排大小朋友都能投入其中的互動式主題遊戲,將整段冒險的高昂興致加以延伸。當然,堪稱影史經典一幀的「甲板背後抱」也有機會由觀眾親自上陣留影。

展覽尾聲設有老少皆宜的互動式主題遊戲。(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展覽尾聲設有老少皆宜的互動式主題遊戲。(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甲板拍照布景供影迷們留下屬於自己的經典一幀。(圖片來源:Fever)
甲板拍照布景供影迷們留下屬於自己的經典一幀。(圖片來源:Fever)

「《鐵達尼號傳奇》的互動式元宇宙體驗,揭示了如今靜靜長眠於深海之船,那攝人心魄的美。」那麼,如果大家下半年準備到歐洲一趟,這場百年穿越或許是個寓教於樂的好行程。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將展至2025年11月2日,不失為下半年倫敦旅遊一個寓教於樂的好行程。(圖片來源:Fever)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將展至2025年11月2日,不失為下半年倫敦旅遊一個寓教於樂的好行程。(圖片來源:Fever)

《鐵達尼號傳奇》體驗展|倫敦站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日週一至週六9:00-18:45、週日9:00-18:00 *購票時直接選擇觀展日期與時段;15分鐘為一區間,遲到超過15分鐘可能導致無法入場
  • 地點:英國倫敦Dock X空間(Dock X, Unit 1 Canada Water, Surrey Quays Rd, London SE16 2XU)
  • 票價:成人24歐元起/兒童16歐元起/3歲以下免費;15歲以下需由18歲以上成人陪同,元宇宙及VR體驗建議5歲以上兒童參與
  • 注意事項:需提前下載「The Legend of Titanic」App,以便體驗所有展覽內容

>> 點此前往Fever購票網主頁。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