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iPhone全球攝影大賽兩位台灣攝影好手奪冠!約旦古城、冰島冰洞絕美照片奪景觀、自然類冠軍

景觀類:Hsueh Isan〈Petra Wadi〉.台灣|iPhone SE

手機的功能性越來越好,用手機拍照記錄生活早已不是稀奇事,一年一度的「iPhone攝影獎」(iPhone Photography Awards ,IPPA)大賽釋出了第 12 屆的得獎作品,超過 140 個國家選手在 18 個比賽項目中角逐,而在「風景」及「自然」兩個項目,由台灣選手薛亦珊Hsueh Isan 和王久安Huei-Jiuan Wang,以作品「Petra Wadi」和「The Womb)」奪下冠軍,令人驚豔!

 

當眼前出現一處美景、霎那的彩虹,或是路上一刻動容的畫面,是否會想讓你立刻拍下紀錄這個感人的時刻?在這個「用手機鏡頭說故事」已經是全民運動的時代,而每年舉辦的 iPhone 攝影大賽 IPPA 正是滿足喜愛拍照的手機族。

 

IPPA 自 2007 年開始舉辦,每年徵件「抽象」、「建築」、「動物」、「自然」、「景觀」等 18 個類別作品,並選出各項前三名。今年評審之一的 Cary Hazlegrove,表示此次的參賽作品都相當出色,「令人驚艷的作品將地球上各種景色,透過攝影集合在一起。」而每個參賽者都只需透過一只  iPhone 手機,拍攝出一張張媲美專業相機的相片,讓更多人看見攝影的美妙。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今年奪得首獎的台灣作品吧!

 

景觀類:薛亦珊Hsueh Isan〈Petra Wadi〉.台灣|iPhone SE

平日的薛亦珊是建築師事務所的上班族,在一次的旅途中,他拍下行經約旦古城佩特拉(Petra)的路上時,遇見的一道光影與景色。照片中那束光罩在貧脊的大地上,其中的光影變化及色調讓人對這個神聖的古城更加肅然起敬。其中最酷的是,他僅利用 2016 年 推出的舊款 iPhone SE 拍下這張震懾人心的照片,並擊敗其他使用更高階款 iPhone 所拍攝的作品,獲得景觀類的首獎。

 

若你欣賞薛亦珊在 Instagram 上分享的其他攝影作品,可以發現他走遍世界旅行的足跡:大大的仙人掌、蘭嶼的船、美麗的海邊、高聳的建築、俯拍的景色等等,都有著親切且不失觀點的拍攝風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I-San Hsueh(@isanhsueh)分享的貼文 張貼

自然類:王久安Huei Jiuan Wang〈The Womb〉.台灣|iPhone 6

照片中是位於冰島內的一個巨大冰洞,來自台灣,同樣擁有建築背景的王久安利用 iPhone 6 拍攝出這一張令人屏息的洞外之景。根據 Jiuan 的描述,冰洞內是一片黑暗、潮濕且安靜的,她形容道:「我朝著光線一步步爬上去時,那一刻的景色對我,就像新生兒剛出生,已經準備好擁抱這個世界。」就像是毛毛蟲歷經破繭後的再生,這張照片好似象徵著人生:我們將不斷的歷經往上、或跌落,一次次攀登,只為一覽洞外的美好未知。

 

透過其在Instagram 分享的照片你會發現他拍攝許多特色建築的一隅、室外的雕像,或是捕捉剎那的光影;沒有過多的修圖、調色,每一張照片都呈現最自然的一面。

 

除了上述兩位台灣之光以外,今年 IPPA 的年度攝影首獎及最佳攝影師,頒給義大利攝影師Gabriella Cigliano 作品〈Big Sister〉。而年度攝影師前三名,則分別頒給葡萄牙攝影師 Diogo Lage 作品〈Sea Stripes〉、俄羅斯的 Yuliya Ibraeva 作品〈Sorry, no movie today),以及中國的Peng Hao 的作品〈Come Across〉。

 

年度最佳攝影師最大獎(Grand Prize Winner):Gabriella Cigliano.Italy.〈Big Sister〉. iPhone X

作者去年在瓦薩,坦桑尼亞授課一個月。在他要回到義大利之前,路經桑給巴爾島時,拍下這張照片。

 

 
 
 
 
 
 
 
 
 
 
 
 
 
 
 
 
 
 
 
 

Gabriella Cigliano(@bri.ellle)分享的貼文 張貼

 

年度最佳攝影師第一名:Diogo.LagePortugal.〈Sea Stripes〉. iPhone SE

於葡萄牙聖麗塔海灘旁拍下的作品,照片中身穿條紋的男子,剛好與身旁林立的沙灘帳篷,呈現既有趣又協和的畫面。

 

 
 
 
 
 
 
 
 
 
 
 
 
 
 
 
 
 
 
 
 

Diogo Lage(@diogolage)分享的貼文 張貼

 

年度最佳攝影師第二名::Yuliya Ibraeva.Russia.〈Sorry, no movie today〉. iPhone 7 Plus

在炎熱的意大利羅馬,作者為了逃避暑氣,決定從市中心跑到一場上演在 Borghese花園裡的電影。不過最後因為一場大雨,那天沒有播映。

 

年度最佳攝影師第三名::Peng Hao.China.〈Come Across〉. iPhone X

當時作者在美國內華達州沙漠上度過特別的火人節。當他站在一座橋上,看見兩個人在沙塵暴中,以及一個巨大的「銀球」。

 

 
 
 
 
 
 
 
 
 
 
 
 
 
 
 
 
 
 
 
 

jackrabbit(@mrhao1)分享的貼文 張貼

 

相對其他攝影比賽,IPPA 對於很多沒有專業相機的人來說是個很好的挑戰。也許你的拍照技術不是最好的,但是能用最便利的方式紀錄生活,不也是一種樂趣嗎?更能夠讓大眾看見不同視野的世界一隅,或許有一天你會在 iPhone 攝影大賽中出類拔萃呢。若對這次比賽的其他得獎作品有興趣,不妨到 IPPA 官方網站欣賞。

 

All Images via IPPA 

 

※本文由 大人物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即將到台南的「紅球計畫」何以風靡世界?Kurt Perschke為城市創造限定驚喜,讓人人皆可參與藝術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發起的「紅球計畫」(RedBall Project),即將於3月29日至4月7日巡迴至台南,屆時紅球將降臨10個府城地標,引發熱議。

這件只以一顆充氣紅球為主角的創作,到底蘊藏什麼樣的能量,得以從2001年持續巡迴全球至今,成為世界為期最長的街頭藝術行動?藝術家本人的答案是,因為紅球總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藝術行動的參與者」,化身自家城市的最佳代言人!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英國。(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紅球現蹤四大洲30多座城市

2001年,Kurt Perschke以美國聖路易斯(St. Louis)為起點,開啟了「紅球計畫」。此後的20多年間,他帶著這顆直徑4.5公尺、充氣後重達122公斤的巨大紅球,一路從美洲、歐洲遠行至大洋洲,接續其後的亞洲首站就選在台北,當時紅球在中正紀念堂、西門町電影公園、台北當代藝術館(MoMA)等地亮相。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英國。(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阿布達比。(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台北。(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為城市創造期間限定的驚喜

截至目前為止,「紅球計畫」已巡迴全球四大洲近40座城市,包含巴黎、倫敦、雪梨、巴塞隆納等大城,收穫的目光不計其數。停駐各城市期間,Kurt Perschke每天帶著紅球在不同的地標、名勝或有趣角落亮相,一天快閃一個地點,錯過就不再。更難得的是,「紅球計畫」在每座城市只會展出一次,因此每個親眼見到紅球的機會,都算得上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巴黎。(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英國。(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東京。(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為台南城慶400週年,紅球尋訪10個城市地標

時隔15年,「紅球計畫」再次來到台灣,這次將巡訪今(2024)年過400歲生日的古城台南,紅球預計落地安平古堡、接官亭、國立成功大學未來館、河樂廣場等地,最終站則選在古蹟大南門。

台南站總共有10個地點,全都由Kurt Perschke親自探訪後選出,藝術家在展出前刻意賣了個關子,只先曝光了5站,讓人們持續討論猜想紅球到底會去哪?目前已知的是,所有選址都回應著影響台南城市發展的重要水文地景,散落於昔日的海岸沙丘區、五條港、運河區域及文元溪、德慶溪、福安坑溪、竹溪等流域。看到這裡,你心中有想法了嗎?

不只是顆大氣球,而是創造交流、對話的催化劑

紅球尚未抵達台灣,就讓網友瘋狂討論其去處;不知不覺中,我們都成了「紅球計畫」的參與者,而這就是Kurt Perschke創造紅球的初衷。他曾分享,過去帶著紅球在世界各地展出時,常在街上遇到人們興奮地提出建議、分享靈感,為紅球發想下一個停靠點。在那一刻,人們不再只是「觀察者」,而是「共同想像的參與者」,成了這場藝術行動的一份子,也瞬間化作城市探索的最佳嚮導,對城裡的有趣所在如數家珍。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聖克魯斯。(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阿布達比。(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觀眾那股毫無掩飾、赤裸而真誠的激動,就是讓Kurt Perschke持續前往各地巡迴的動力,「我親眼見證這場跨越洲際、年齡、語言和文化的交流,所以持續邀請大家一同參與、共同想像!」這就是「紅球計畫」的本質,引領人們拿起名為「如果這顆球放在⋯⋯?」的鑰匙,打開想像的大門。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教堂山。(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羅徹斯特。(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官方攻略!追紅球的各種方法

紅球的來到,不只是在地人重新閱讀家鄉的契機,也是遊客初識一座城市的起點。為了讓人們深入認識臺南,「紅球臺南」策展團隊特別規劃街頭塗鴉、舊城牆導覽等活動,並於成功大學未來館呈現《紅球臺南|瑞波波 歷史街區策展行動平行展》,邀請人們跟著紅球的腳步尋訪台南各地,打開對城市、生活空間的更多想像。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安特衛普。(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想到台南追紅球?「紅球臺南」特別與Goshare合作,號召人們騎電動機車,用更環保的方式參與藝術、遊逛城市。另外,台南晶英酒店、捷絲旅台南虎山館也將推出期間限定的「紅球主題房」,其由藝術家Kurt Perschke親自參與設計,入住不僅能沉浸於紅球體驗,還可獲得紅球主題紀念品。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雷恩。(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紅球臺南 RedBall Tainan

展期|2024.03.29-04.07

時間|11:00-18:00

地點|共10站,包含安平古堡、接官亭、國立成功大學未來館、河樂廣場、大南門

⁕ 其他地點將陸續公告,請鎖定官方FBIG或加入Line官方帳號:@redballtainan2024

 

《紅球臺南|瑞波波 歷史街區策展行動平行展》

展期|2024.03.27-04.10

時間|9:00-17:00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未來館二樓

【編輯看劇】看現代舞卻想起《地獄廚房》——劉奕伶《Game On》從舞者經驗出發,生動演出「競合」的微妙心理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Game on》在2023年11月底晚間上演,地點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7樓的排練場;那陣子,我正好在重看《地獄廚房》(Hell’s Kitchen)。

不知道是追得太入迷、或這支舞作真的與廚藝實境秀共振,當下看舞者們跳著、拉扯著,腦中竟然默默浮現《地獄廚房》裡名廚Gordon Ramsay飆罵、廚師們互相嗆聲的場景。想法閃進腦袋的瞬間,覺得荒唐;但隨著舞碼持續推演,配上編舞家劉奕伶於會後座談的分享,漸漸搞清楚那份既視感到底從何而來。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編舞家劉奕伶。(攝影:Eric Politzer)

從舞者經驗出發,表現「競合」微妙心理

若用一句話概括,《Game On》是「為舞蹈人而生的作品」,以「競爭」和「較量」為主題,重現了科班出身的舞者毫不陌生的場景——不斷排練、不停競賽,次次與熟悉的人,亦敵亦友的微妙關係悄然發酵。就算不學舞,你我生活中總有過競爭,也能從舞蹈編排、舞者互動、道具安排中看見似曾相識的情景。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較量之前/生命共同體

《Game On》由5位舞者共演,開場時他們是夥伴,一同排練,只要有人失誤就得從頭來過,彷彿生命共同體。隨著不停重練,耐心消磨、笑容淡去,摩擦逐漸產生;但小情緒無妨,出了排練場便消散,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頭。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與他人較量/競爭的複雜心緒湧現

練習是為了磨練技藝,磨練是為了沒有破綻、接近完美,完美是自我追求、也是賽場上的最佳武器。來到舞作中段,「競爭」逐漸開展,舞者們互相拉扯、推擠、爭執,每一次肢體碰上地面的重響,都為競爭現場再澆上熱油,求勝的、憤怒的、自責的火燒得越來越旺。他們爭什麼?首席、出賽代表、成功的可能⋯⋯這是象徵表層的慾望;而成就感、害怕失敗的心緒、擔心自己沒天份的心魔⋯⋯或許才是內裏盤根錯節的思緒。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參賽者」在競爭過程中被定義、被抉擇、被決定離去或留下,半推半就地更深入了解自己與對手。不過微妙的是,舞者們不只是對手,下了場更是同學、朋友,或必須合作完成演出的夥伴。這樣的「競合」關係,微妙而難解——因合作而互相欣賞或不滿,也因競爭而彼此爭鬥或相惜。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與自己較量/崩潰邊緣的自我傷害

各種情緒在內心碰撞,崩潰感漸漸襲來。《Game On》也把這樣的激烈碰撞舞了出來,成為全作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橋段——舞者們不停重複一樣的動作,有人跳躍旋轉、有人極致伸展扭曲身體⋯⋯力度從小到大,最後每個人都耗盡力氣。劉奕伶將這段取名為「自殘」,呼應著追求目標的途中,身心不可避免的不適感。面對低谷,每個人各有紓解的辦法,而在《Game On》當中,舞者將其演繹得微妙,「一開始蠻唯美的,怎麼後來越來越不對勁⋯⋯」劉奕伶打趣說道。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結合現實狀態與表演性,是《Game On》最大挑戰

為了重現「競合」狀態的矛盾心理,劉奕伶與舞者花了非常多時間回憶過去,回想地方舞蹈班的學習經歷、幾乎不會流動的同學與對手、無數次的舞蹈比賽⋯⋯藉此找回彼時面對矛盾人際關係的心態,讓表演更為生動。這對劉奕伶本人來說,並不是陌生的課題,她從小習舞,跳進北藝大、再跳入紐約美國比爾提瓊斯舞團(Bill T. Jones/Arnie Zane Company)擔任專職舞者,舞蹈生涯歷經大大小小的比賽,最終回到台灣用心做舞蹈教育。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這段舞者互相自我揭露的過程,也延伸出《Game On》最具挑戰性的細節,「要怎麼把現實狀態用表演的方式自然傳達,像是舞者要同時在舞台拿出最好的一面,又要用自然的小表情演出平常互動、或比賽輸了的狀態⋯⋯」劉奕伶解釋。全作細節花了很多心思堆砌,藏在現代舞與傳統戲曲身段交融的姿態裡,也埋在舞作與古典鋼琴配樂《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和《藍色狂想曲》的互動當中。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現代舞與火爆實境秀

所以說,看現代舞表演怎麼會想到火爆的廚師競賽秀?追《地獄廚房》時,時常想為何廚師們常因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情緒潰堤?為什麼這麼容易耐心失守,瘋狂抱怨同事?這些存在我心中不怎麼重要的疑惑,卻意外從《Game On》找到解答——因為「競合」而生的微妙心理,在「高壓」環境下不停被催化,終將爆發。身為局外人的我們,平時難以參透舞台/螢幕前後的難處,而《Game On》就像一座藝術橋樑,為觀眾搬演了融入表演張力的部分現實。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從藝術看見與生活連接的可能

還記得當晚《Game On》演畢,正思考著將平時予人高冷印象的現代舞作,連結接地氣的實境秀,真的妥當嗎?正好有人向劉奕伶提問:「希望別人怎麼理解你的作品?」她思量後回答,「我當然在意自己的作品,能不能讓觀眾讀到什麼,但那是我的課題。」因此在創作《Game On》這支敘說舞者故事的作品時,她不停假想、猜測、實驗如何讓擁有不同生命經驗的人讀懂作品,最後她說,「不會將想法強壓在觀者身上,只要可以從作品中聯想到什麼,跟自己的生活做連結就好了。」這或許呼應了Camping Asia藝術計畫「Open for all」的理念,讓藝術面向大眾、彼此理解,從表演藝術中看見與生活串接的可能。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