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用驚悚回眸白色恐怖!導演徐漢強親揭電影製作秘辛與長頸鹿彩蛋

《返校》王淨飾演方芮欣在驚悚校園走廊揭開謎團

在殘破翠華中學內,清湯掛麵的女主角方芮欣,在狂風中點起了紅色蠟燭,試圖拼湊出遺忘或害怕想起的記憶。轟動全球的國產遊戲《返校》躍上大銀幕,導演徐漢強接棒拿起推進故事的蠟燭,將歷史傷疤攤在光明下,再捎來讓觀眾們得以面對內心與過去的勇氣暖意。


2017年1月,由赤燭遊戲推出的《返校》在銷售平台Steam問世,這款以白色恐怖為背景的校園驚悚冒險遊戲,至今在全球熱銷超過50萬套,甚至奪得有獨立遊戲界奧斯卡獎之稱的IndieCade「2017卓越體驗獎」。

 

從遊戲到電影,《返校》真的越玩越大。


《返校》專訪導演徐漢強

 


如同遊戲角色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將在未來引起巨大變革,當時在電腦前面守著《返校》上架、並在當天立刻達成破關的徐漢強,也不知道自己將成為台灣首部國產遊戲改編電影的導演。

 

《返校》專訪導演徐漢強

 


「我的遊戲齡從5歲開始,在任天堂紅白機出來以前我就在玩了。」徐漢強愛玩遊戲,從他的作品就知道,獲得金鐘獎的《請登入.線實》、入圍日舞影展的VR作品《全能元神宮改造王》等,無一不見遊戲元素與虛實交錯的敘事。除了導演,他還有另一個身分:機造影片團隊AFK PL@YERS裡的「戰鎖鎖不住」,和兩位大學好友以《魔獸世界》為基底,製作多部諷刺現實的惡搞短片。


《返校》幕後工作照



骨灰級玩家如他,卻在破到《返校》 結局時哭了。他沒有想到遊戲碰觸的 題材這麼深刻,將單純的日常連結巨 大的悲劇,加上大膽富想像力的表現 手法,「某種程度,我覺得《返校》 比我們在拍電影所運用的轉折與揭露 手法都好很多。」不久之後,徐漢強 在一場同業會議上無意間聊到了《返 校》,對方隨口一問:「如果我們拿到版權,你要不要拍?」「好啊。」 他的一句快問快答,彷彿拿到了解鎖 關卡的道具,但下一關等著他的卻是 前所未見的大魔王。

 

《返校》專訪導演徐漢強

 

轉化並提煉出原著的價值 

「以前常常抱怨,遊戲改編電影怎麼這麼難看,自己做才知道,嗯,原來是這樣啊。」徐漢強說,遊戲的重點是讓玩家有黏著度,劇情的功能如同獎勵,是促進玩家繼續玩的動力,「即便《返校》的劇情這麼棒,玩家在做的事情就是解謎,我要離開學校,但打不開門,到處找線索後終於解鎖,過了門之後它會秀一段劇情,讓我想要繼續破關。」但電影卻不是這麼回事,觀眾是被動觀看故事,必須認同角色、跟著角色成長,並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劇情中。

 

《返校》專訪導演徐漢強

 


光是搞定劇本,就花了整整一年,並跟赤燭再三確認、進行大量白紙測試,徐漢強還回頭玩了4次遊戲。「改編的意義在於,改編者在原著看到了什麼價值,透過不同媒介表現出來,甚至跟原著無關的東西都有可能成立。」為了讓劇情更為集中,電影刪減了遊戲中宗教與解謎的元素,加重學校讀書會成員的設定,並將故事軸線打散,虛實交錯的鋪陳,讓真相隨著電影演進一片片拼回來。


《返校》幕後工作照
劇組在虛構的翠華中學佈置場景



說穿了,遊戲的主線劇情就是「解 謎」,但如果電影真的放入大量關卡 與線索,就跟看遊戲實況沒兩樣。他 也曾想過參考《哈利波特》、《達文 西密碼》等冒險類型的電影結構,本 身就是靠大量謎題推進故事,但《返 校》的精髓其實不在解謎,而是角色 的互動與時代的悲劇;然而若完全抽 離解謎元素,從故事背景開始線性敘 事,又會成為時代劇,跟遊戲設定的 驚悚範疇離得太遠。


光是搞定劇本,就花了整整一年,並 跟赤燭再三確認、進行大量白紙測 試,徐漢強還回頭玩了4次遊戲。「改 編的意義在於,改編者在原著看到了 什麼價值,透過不同媒介表現出來, 甚至跟原著無關的東西都有可能成 立。」為了讓劇情更為集中,電影刪 減了遊戲中宗教與解謎的元素,加重 學校讀書會成員的設定,並將故事軸 線打散,虛實交錯的鋪陳,讓真相隨 著電影演進一片片拼回來。

《返校》翠華中學體驗館「防空洞區教官牆面」
《返校》劇照

懂玩家者莫過於徐漢強,「作為玩 家,我一定還是會想看到遊戲裡讓我 印象深刻的橋段。」《返校》最大的 特色在於2D橫向卷軸移動,電影中一 幕女主角方芮欣拿著蠟燭走在走廊的 鏡頭,完全模仿遊戲視角,「因為真 的太像了,我就翻拍螢幕傳給赤燭, 結果他回我,你傳遊戲截圖給我幹 嘛。」而遊戲中令人怵目驚心的「倒 吊刑求」,則化為劇組在景美人權園 區考察時發現的真實刑求「倒吊水 刑」,讓遊戲經典畫面在電影有了合理性。

  

《返校》專訪導演徐漢強



不想規規矩矩地拍片

徐漢強的玩心,在於遊戲,也在於電影。「拍片一定都會想玩一些沒玩過的東西,要規規矩矩拍,不論是自己還是工作人員都會很膩。」攝影師找來曾獲台北電影節最佳攝影獎的周宜賢,「他是個很感性的人,會透過攝影機當作他的眼睛,去同情這些角色。」方芮欣在全片唯一情緒爆發的戲,一顆一鏡到底的長鏡頭,不斷環繞著她,複雜的運鏡與表演,造就了電影中的最高潮。在燈光與顏 色也做了大膽嘗試,很多場戲都只靠 著淡淡的打光和燭火照明,用很極限 的光源襯托場景的質感。

熟悉赤燭的玩家一定知道,遊戲中總 是暗藏各式各樣的彩蛋,引起玩家抽 絲剝繭,這也是徐漢強被赤燭吸引的 原因之一。而電影中總會出現許多數字,包括學號、編號、車牌等,「這 麼多數字我要怎麼決定啊?」他索性也來埋下彩蛋,全片出現的數字都有意義,但這一玩才發現又在挖坑給自己跳,「光是放男女主角的學號就很 困難,要考慮到他們差一年、故事設 定在哪一年,有時候甚至是反過來, 彩蛋設計完成,那我們故事往前一年 好了。」沒想到預告釋出後就被網友起底,令他又好氣又好笑,直說是被赤燭害的,養成觀眾推理的習慣。

《返校》王淨、傅孟柏談禁忌師生戀
《返校》劇照

必放的個人長頸鹿彩蛋 

但說到埋梗,徐漢強也不是省油的 燈,看過AFK影片的都知道,片中一 定會放入大量的長頸鹿。他笑說,最 早是在拍攝《匿名遊戲》時,為了 營造駭客揚言摧毀BBS的虛擬線上世 界,決定放入跟環境格格不入的符 號,造成視覺上的混亂,於是想到了 長頸鹿,「結果這麼一玩,發現原來 有這麼多地方可以見縫插針喔。」每次和美術組交代完戲中需求後,「有 件事我不知道要怎麼啟齒,但要麻煩 你們準備各式各樣的長頸鹿,想辦法塞在場景裡。」笑問他是否會被美術 組討厭,他直搖頭,「他們都超開心 的,因為沒有人會提出這麼無理的要 求,每天一來片場都問,導演你有發 現長頸鹿在哪裡嗎?」

作為徐漢強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返校》自然不能少了長頸鹿,但這是部 沉重的片子,還要符合戒嚴時代背 景,難度可說是超高。拍攝時放了10 隻左右,但電影只留下3.5隻,他忍不 住笑說:「最可惜的是有一個軍官的 名字叫齊林路,就是台語的麒麟鹿, 哈哈。服裝組還再三確認,你真的要 叫齊林路嗎?我說Why not?沒拍到其 實蠻阿砸(鬱悶)的。」

《返校》斥資百萬搭建翠華中學體驗館
《返校》在西門町舉辦場景展,還原翠華中學的樣貌

 


回望時代與自己的過去 

一路拍喜劇、還無俚頭置入長頸鹿, 徐漢強的第一部長片卻轉了個大彎直 闖沉重議題,「很辛苦啊,因為不 能搞笑。」但他的喜劇,其實早隱含 了陰暗面,「我一直對諷刺喜劇很有 興趣,很大的重點是社會觀察,但用 誇張、惡搞的方式表現出來。」他提 到了知名喜劇演員喬登皮爾(Jordan Peele),第一部執導的電影就是 《逃出絕命鎮》(Get Out),這才 發現原來喜劇跟驚悚片在節奏上是相 通的,都是在鋪陳一個看似日常的 狀況,再蹦出一個意想不到的事件, 「要拍《返校》內心一定要有很扭曲 的部分,才能從自己、演員、工作人 員身上挖出黑暗面,那過程其實蠻痛 苦的,我也透過這個過程慢慢認識自己。」

歡笑底下有幽暗,暗黑到了極致也能透亮發光,誠如徐漢強當初被《返校》深深打動,層層剝開驚悚與恐懼後,留下的是對過去時代與自己的再次回眸,傷痛與感動忽冷忽熱地刺在心上。

 

《返校》這次真的玩大了,這樣的玩,是創作者應有的膽量與創意,是在社會包袱與時代陰霾中點起的紅色燭光,把勇氣從遊戲傳遞到電影,再傳到每一個你我手上。

《返校》專訪導演徐漢強

 


 

 

徐漢強

1981年生,世新大學廣電系電影組畢業。創作常見遊戲與數位題材,所屬團隊AFK PL@YERS製作眾多熱門遊戲影片。2005年以《請登入.線實》獲得金鐘獎最佳單元劇導演獎,也是金鐘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導演;2018年以VR作品《全能元神宮改造王》入選日舞影展;2019年推出首部劇情長片《返校》。


《返校》翠華中學體驗館導演徐漢強搶先體驗
《返校》導演徐漢強 



文/張以潔

攝影/張藝霖

圖片提供/影一製作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不只是料理競賽!《黑白大廚》如何以黑白湯匙階級差異、特別賽制設計,將韓國飲食文化推向國際

不只是料理競賽!《黑白大廚》如何以黑白湯匙階級差異、特別賽制設計,將韓國飲食文化推向國際

近期韓國料理競賽實境節目《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衝上Netflix收視排名第一,引發熱烈關注,由20位頂尖主廚「白湯匙」,與80位素人廚師「黑湯匙」展開廚藝對決,讓全世界看見韓國廚師精湛廚藝的同時,也進而帶動餐廳探訪的熱潮。另外,節目中不乏運用韓國特有食材製作精緻料理,轉譯出獨特的韓國飲食文化,同樣是一大看點。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請斟酌閱讀

美味當前,與階級無關

《黑白大廚》由國民美食家白種元與韓國唯一米其林三星主廚安成宰擔任評審,兩位對於美食的定義有獨到見解,常彼此意見分歧:白種元重視直觀的味道與料理的最終結果,是大眾口味的代表;安成宰則認為味道均衡、食物的完成度、製作料理的過程等等的細節才是美食評選關鍵,例如料理很鹹但沒有附飯、用花裝飾卻沒有提味的作用便會遭到淘汰。美食往往是透過個人主觀味覺對其進行評論,但在競賽上是否有失公允?因此節目刻意透過兩位觀點兩極化的「偶數」評審增加激辯的精彩度與公正性,當投票一比一的情況發生,各自針對選擇的理由作描述以達成最終共識,讓參賽者與觀眾對於料理的評選標準能充分理解,展現本競賽的客觀中立。

《黑白大廚》由國民美食家白種元與韓國唯一米其林三星主廚安成宰擔任評審。(圖片提供:Netflix)
《黑白大廚》由國民美食家白種元與韓國唯一米其林三星主廚安成宰擔任評審。(圖片提供:Netflix)

此外,「階級差異」是《黑白大廚》一大看點,白湯匙主廚站在高處台階上,不需參加第一回合比賽,就可直接晉級與黑湯匙比拼,而黑湯匙僅能以暱稱稱呼,黑白兩色符號似乎說明了片名副標「料理階級大戰」的意義,然而「打破階級」也許才是本節目的用意:正當觀眾以為菁英主廚白湯匙做的料理肯定會受到青睞時,黑湯匙廚師卻征服評審味蕾反轉獲勝。象徵頭銜與名聲差異的黑白廚師袍有著不言而喻的階級差距,但在《黑白大廚》第二回合比賽中,兩位評審皆蒙上雙眼進行盲測,無法看見是哪位黑白廚師做的料理,僅靠嗅覺與味覺對料理評判,讓視覺上的階級符號消失,美味才是致勝關鍵,再次呈現競賽的公正性及感官品味該持有的精神:何謂美味?應回歸到純粹的嗅覺與味覺悉心感受才能找出答案。

在《黑白大廚》第二回合比賽中,兩位評審皆蒙上雙眼進行盲測,無法看見是哪位黑白廚師做的料理,僅靠嗅覺與味覺對料理評判。(圖片提供:Netflix)
在《黑白大廚》第二回合比賽中,兩位評審皆蒙上雙眼進行盲測,無法看見是哪位黑白廚師做的料理,僅靠嗅覺與味覺對料理評判。(圖片提供:Netflix)

韓國傳統食材的新滋味

這100位廚師有各自擅長的領域——韓式、中式、日式、西式、素食、無菜單料理、小學午餐等,端出的料理中,運用了許多韓國食材來製作,當韓國食材跳脫出道地韓式料理的範疇,又會激盪出什麼新滋味?

《黑白大廚》100位廚師有各自擅長的領域——韓式、中式、日式、西式、素食、無菜單料理、小學午餐等,端出的料理中,運用了許多韓國食材來製作。(圖片提供:Netflix)
《黑白大廚》100位廚師有各自擅長的領域——韓式、中式、日式、西式、素食、無菜單料理、小學午餐等,端出的料理中,運用了許多韓國食材來製作。(圖片提供:Netflix)

我們熟知的韓國辣椒醬、大醬、醬油絕對是韓式料理的靈魂,辣炒年糕、韓式拌飯等都會加入帶點澀感且味道濃烈的辣椒醬,而大醬可看作韓式味噌,但味道往往過於強烈,不易入口。然而經營精緻餐廳30年、進入八強的白湯匙主廚崔鉉碩(최현석)於第二回合比賽,抽到這「三醬」作為指定食材,做出一道大醬韓牛牛排配上醬油蘿蔔丁與白蘆筍佐辣椒醬泡沫,烤牛排時刷上大醬,把大醬烤到冒泡變焦脆,散發淡淡的大醬香;在辣椒醬上,加入柚子汁和蘋果汁一起攪拌,填入氮氣和鮮奶油成泡沫狀,使原本的澀感轉為清爽綿密的糖醋辣椒醬,咬下去又像泡沫一樣消失。這道料理將傳統三醬的濃烈口感搖身一變,降低了外國人接觸韓式料理的門檻,利於韓國飲食推廣,因此大眾味覺代表的白種元給予極高評價。

最後進入決賽的白宮國賓晚宴白湯匙主廚李愛德華(에드워드 리),做出的陳年泡菜與豬頸肉沙拉也令評審驚艷。陳年泡菜(묵은지)是六個月以上低溫發酵熟成的泡菜,由於發酵時間長,口感軟爛沒有脆感,不適合直接食用,主要用在鍋類及燉菜料理中,例如泡菜鍋。李愛德華將陳年泡菜擠出汁液,煮成濃稠的醬汁作為料理基底,加入散發甜味的柿子、韓國梨、松子、芝麻葉,使沙拉整體風味蘊涵多重層次,每口都有陳年泡菜的韻,又清新爽口,翻轉陳年泡菜料理的既定印象。

即便這些運用韓國傳統食材的創新料理並非正宗韓食的範疇,卻拓展了韓國料理風味的廣度。韓食置入韓劇的行銷手法已行之有年,在《黑白大廚》裡又再次見到韓國推廣韓食的魄力,將韓國食材重新詮釋,玩出新高度,讓全世界認識豐富又獨特的韓國飲食文化。

《黑白大廚》中將韓國食材重新詮釋,玩出新高度。(圖片提供:Netflix)
《黑白大廚》中將韓國食材重新詮釋,玩出新高度。(圖片提供:Netflix)

便利商店食材也能做出美味佳餚

令人印象深刻的環節非超商食材料理戰莫屬。《黑白大廚》將韓國超商龍頭CU便利商店搬進攝影棚,參賽者必須運用超商食材製作料理,有泡麵、麵包、微波食品、罐頭、各式醬料等,各個廚師像是施展魔法一般,將這些低廉方便的食物變身為美味佳餚。其中,在決賽拿下冠軍的黑湯匙「拿坡里美味黑手黨」權聖晙(권성준)於超商食材戰中,拿取數個奶油麵包,把奶油餡料從麵包挖出來,加上消化餅乾、太妃榛果拿鐵、栗子、優格附的穀物麥片,做出「栗子提拉米蘇」,創意與美味度獲得兩位評審一致肯定,而這道栗子提拉米蘇也將於CU便利商店實體販售,從虛擬走向實體,看得到也吃得到,讓觀眾具體化了想像。

這些取得方便的超商食材,照著黑白大廚們的食譜,也許就可做出類似的料理,從採買的品項到製作流程全都呈現在節目當中,《黑白大廚》不僅將CU便利商店品牌打響名號,更把韓國超商食物推向了國際。

《黑白大廚》冠軍出爐

最後進入決賽並奪得冠軍的黑湯匙權聖晙在百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一路過關斬將,打敗白湯匙菁英主廚,擅長義式、年僅29歲的他,是一間位於首爾龍山的義大利餐酒館「via toledo pasta bar」經營者兼主廚,料理風格極具個人獨特性。而於決賽落敗的白湯匙李愛德華是在美韓僑,曾旅法學習法式料理,料理特色十分鮮明且意義深厚,常融入他的多重身份與往返各國的生命經驗,讓評審對他的創意點子感到讚嘆。

飲食推廣的最佳典範

黑湯匙意外地取得最終勝利,翻轉節目原初的階級設定,而打破階級,也意味韓國在飲食上嘗試突破外在既存規則,讓韓國食材的多元性融入任何風格的料理之中,這就使得美味的評判回到經驗者本身,只要能挑動感官、滿足味蕾都是珍饈佳餚,經驗者與食物交織的瞬間,即是生命存在的一大享受。

(白湯匙)黑白大廚8強:蔣皓埈 (장호준)、崔鉉碩(최현석)、李愛德華 (에드워드 리)、鄭智善(정지선)。(圖片提供:Netflix)
(白湯匙)黑白大廚8強:蔣皓埈 (장호준)、崔鉉碩(최현석)、李愛德華 (에드워드 리)、鄭智善(정지선)。(圖片提供:Netflix)

《黑白大廚》的重點在於韓國食材的運用,而非韓式料理本身,如此跳脫以往韓食直接置入影視的手法,可說是飲食推廣的最佳典範,不僅成功將韓國飲食文化推向國際,更誘發品味的慾望,邀請觀眾親自來韓國走一趟,體驗全新的韓食味覺饗宴。

(黑湯匙)黑白大廚8強: 「拿坡里美味黑手黨」權聖晙 (권성준)、「料理狂人」尹南魯(윤남노)、「三星」姜勝元(강승원)、「阿姨無菜單料理一號」金美玲(김미령)。(圖片提供:Netflix)
(黑湯匙)黑白大廚8強: 「拿坡里美味黑手黨」權聖晙 (권성준)、「料理狂人」尹南魯(윤남노)、「三星」姜勝元(강승원)、「阿姨無菜單料理一號」金美玲(김미령)。(圖片提供:Netflix)

文字|夏婉馨(夏夏)IG@xiaxiakorea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第7屆「柏林台灣影展」登場!《少年吔,安啦!》、《恐怖分子》等7部長片窺見社會邊緣族群

第7屆「柏林台灣影展」登場!《少年吔,安啦!》、《恐怖分子》等7部長片窺見社會邊緣族群

由映像臺灣協會策劃的「柏林臺灣影展」邁入第7屆,本年度以「在____邊緣(On the EDGE)」為主題,選映7部長片、6部短片,關注台灣勞動與經濟發展下,不同背景人群的生命故事,包含《少年吔,安啦!》、《恐怖分子》、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九槍》等作,於10月8日至13日在德國柏林Moviemento電影院登場。

2024柏林臺灣影展「在____邊緣」

「在____邊緣」延續春季第一屆紀錄片影展「百工生活」,以產業與社會發展為主題,從批判視角觀察快速發展下的邊緣族群,重新看見被忽略、被漠視的人物,深入他們的家庭、校園、職場與文化背景,試圖挖掘邊緣背後的原因。

影展主題看似灰暗負面,然透過積極面對「邊緣」,也翻轉了大眾對「邊緣」的刻板印象。主視覺設計上,「在____邊緣」也以紅、黑兩色強烈對比與大膽的標題設計,呼應「邊緣」與主流之外的立場。

第7屆「柏林台灣影展」登場!7部長片窺見社會邊緣族群
(圖片來源:映像臺灣協會)

7部選片關注不同層面的「邊緣」族群

2024柏林臺灣影展「在____邊緣」以2022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九槍》開幕,聚焦在台移工的生存困境,紀錄越南移工阮國非因意圖竊車遭警連開九槍身亡的事件。導演蔡崇隆以獨特敘事處理,引領觀眾正視東南亞移工議題,而在本次影展中,《九槍》也與歐洲移民大國德國的現況相呼應,在全球反移民、民族主義浪潮下激發思辨。

延伸閱讀:專訪《九槍》導演蔡崇隆:九聲槍響之後,讓紀錄片的子彈飛一會兒

影展選片還包含以黑幫題材切入社會邊緣群體孤寂與掙扎的《少年吔,安啦!》,發行30年來首次在德國公開播映;刻劃馬來西亞513事件,再現受難者辛酸的《五月雪》;藉由科幻世界,巧喻社會進程中被邊緣化群體的《八戒》;以台灣常見網路愛情詐騙為靈感,徘徊於愛與被愛邊緣的《莎莉》;探索兩人與三角關係界限的《(真)新的一天》;以及剖析現代都市人們的《恐怖分子》作為閉幕片。

首次公開徵件,開設短片放映單元

除了7部選片外,本屆柏林臺灣影展還首次公開徵件,從百餘件與台灣相關的短片投稿中,精選出6部佳作於影展放映,其中不乏旅居歐美的台灣青年導演及創作者作品,如林芷伃(Chih-Yu Lin)《Trust Game信任遊戲》、蔡宜潔(I-Chieh Tsai)《小埃????Iris》、葉子瑞(Jared Yeh)《OBE》、謝忠橦(Tong XIE)《ABSOLUTELY NO SEXUAL FAVORS / JE PENSE À TOI吾想汝顯》及張芳語(Joey Chang)《Sugarcoat糖醫》等,展現海外創作者不同的跨文化視野,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台。

此外,影展也將放映由「Taiwan Pitch」計畫支持的捷克導演組合Radek Ševčík與Petr Chromčák作品《Inner Need of Karaoke白日夢之歌》,該片於臺北劍潭山取景,並以獨特的眼光解讀臺灣卡拉OK文化。 

第7屆「柏林台灣影展」登場!7部長片窺見社會邊緣族群
Radek Ševčík、Petr Chromčák《Inner Need of Karaoke白日夢之歌》。(圖片來源:文化部)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