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手機的世界?美國攝影師「REMOVED」揭露人們最荒謬空虛的一面

沒有手機的世界?美國攝影師「REMOVED」揭露人們最荒謬空虛的一面

曾幾何時,自從智慧型手機開始在消費者心中普及以來,它已經正式踏入約10年的時間,這些年下來,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日常作息,更以驚人的改變注入職場,成了人際間完全不可疏漏的工具。


當年Apple的iPhone手機掀起劃時代的變革後,智慧型手機市場如雨後春筍般萌芽、綻放,人手一機早已是基本、用它來取代生活中大小事物更是家常便飯。但人們似乎早已忘了,那個搭捷運、公車通勤完全沒有手機的世界,曾經有著熱情溝通和熱絡的情感,卻也往往隨著螢幕的阻隔,有著難以化解的疙瘩。


讓我們想像一下,從前那個沒有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彼此吃飯聚餐,大家會真正聊天,而不是各自低頭划手機的日子……



美國(USA)攝影師艾瑞克皮克斯吉爾(Eric Pickersgill),便依據這主題創作了一系列攝影照「REMOVED」,提醒人們在如此詭異的氛圍下,實際上的人際情感有多麼孤單。艾瑞克說,人們和智慧型手機的連結已經迅速且不可改變,它帶來了極大方便和樂趣、讓身處遙遠兩端的人們比任何時候都更能夠輕易聯繫,但許多問題卻也在此時慢慢展露出來。


最令他感受最深的,是在咖啡館所瞥見的畫面。



我在咖啡館時,看到身旁一家看似緊密的家人,彼此之間是如此的疏遠,他們沒有什麼互動和溝通,父親和女兒都正在把玩自己的電話,但媽媽沒有。 


她獨自地凝視著窗外,在她最親密的家人陪伴下卻顯得悲傷而孤獨。爸爸每隔一段時間就滑一下Facebook,觀察他所發布的文有沒有人回覆,孩子也兀自地忙著打卡,一家人明明坐在一起,卻絲毫沒有互動。 那個家庭的形象、母親的臉龐,開始在我腦海中燃燒,那是如今我們多麼習以為常的畫面,卻很少人真正意識到這是社會上正實際發生的事情……


因此,艾瑞克決定站出來,他試圖用照片來喚醒人們的情感,「這些照片並不是在拍攝後再後製消除掉手機,而是從一開始拍攝時,就直接請被攝者移開,但同時卻保持相同的姿勢和凝視。」



「這些照片,就是我們每天歷經的場景一再重現。」


他提醒,人們常因為總是盯著手中的事物,而忽略美麗的環境和人際關係相處的機會,這樣的結果實在可悲且荒誕,期待透過作品試著告訴世人,「也許是時候該放下手機,關心你身邊的人事物。」


文 :魯皓平   

Photo credit:Eric Pickersgill

※本文由 遠見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韓國攝影師Siyoung Song:在商業攝影中定格真實與平衡

專訪韓國攝影師Siyoung Song:在商業攝影中定格真實與平衡

Red Velvet、TWICE、BTS、New Jeans(現NJZ)等眾多 K-POP 偶像,都曾出現在 Siyoung Song 的觀景窗中,他也同樣遊走於時尚、影視、品牌與藝術等各領域之間,捕捉一幕幕精準而鮮明的影像。La Vie與他聊聊近期重要作品的拍攝幕後,以及對於攝影的核心思考。

如同許多對鏡頭有嚮往的人,Siyoung Song最初也懷抱著想拍電影的心,遠赴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學習。但從青少年時期便享受拍照的他,偶然開始在一間商業攝影工作室工作,環節中需與各方團隊緊密協作的過程,以及相較電影製作更加緊湊的節奏尤其吸引了他,也讓他從此投身其中。

翻閱Siyoung Song的Instagram頁面,一幀幀畫面的調性跨度廣泛,從人物肖像、純風景到品牌概念形象,都是他的鏡頭刻畫的對象,且畫面時清透時濃郁、時沉鬱時明亮,難以單一風格概括描述。

他也自認沒有固定的「風格」,「但有些事情是我總會放在心上的,其中之一是創造帶有『電影感』、能喚起懷舊氛圍的場景。」如同他總是被日常的靈感來源——畫作、電影、音樂中的某些微小瞬間打動,他也希望自己的作品多少能帶給觀者這樣的情緒湧動。

(圖片提供:Siyoung Song)
Siyoung Song捕捉跨媒體藝術家金雅瑛(Ayoung Kim)於今年3~6月在愛馬仕位於首爾的Atelier Hermès舉辦的個人展覽《Plot, Blop, Plop》。(圖片提供:Siyoung Song)
(圖片提供:Siyoung Song)
今年4月日本服飾品牌BEAMS首次在韓國開設快閃店,Siyoung Song拍攝出傳統與潮流交織的首爾街頭。(圖片提供:Siyoung Song)

為畫面染一層神秘與陌生

在日本寶礦力水得2024年的廣告視覺中,Siyoung Song便成功定格出隔著螢幕也能感受到的、強大且流動的青春能量。

本身已具有相當品牌知名度的寶礦力水得,近年來陸續與瀧本幹也、奧山由之等攝影師合作,透過影像建立起鮮明的視覺辨識度。Siyoung Song回顧當時的目標,是要創造一個既忠實於品牌關鍵字——青春、純粹、夏天,又能融入新鮮視角,意即「韓國風格」的視覺,「這是對畫面平衡感的巨大考驗。」

(圖片提供:Siyoung Song)
日本寶礦力水得2024年廣告視覺,在品牌一貫的青春、純粹、夏天氣之外融會進韓風的視覺語彙。(圖片提供:Siyoung Song)

為了傳遞「潛力就在你的身體之中」這一主要訊息,團隊及2位正值高中年齡的少女主角池端杏慈和椿,移動許多不同地點取景,最後主要選用了在黃昏校園中拍攝的畫面,「我使用了機頂閃光燈,加上演員微妙又帶點神祕的表情,營造出略帶陌生感的氛圍,和品牌以往的調性有些不同。」

(圖片提供:Siyoung Song)
日本寶礦力水得2024年廣告視覺。(圖片提供:Siyoung Song)

今年7月在首爾舉辦的展覽《景福宮的思索》(暫譯,Contemplation of Gyeongbokgung Palace),把這座已矗立630年的朝鮮王朝宮殿,轉化為一段以5條路徑和聲音構成的旅程,帶領參觀者在走動、觀看、聆聽的過程中,真正進入這個傳統場域的內在時空。

呼應這分敘事性,Siyoung Song也不以常規記錄文化遺產的方式按下快門,而是試圖創造能引導人深入觀看的影像。於是,景福宮內的6處景點——永濟橋、勤政殿、慶會樓、香遠亭、交泰殿、生果房在原本的莊嚴之上,也多了一絲他一貫追求的「陌生感」,「希望讓人略微不安,卻又想一探究竟。」

商案 v.s. 自我

至於精準捕捉一個人或品牌特質的關鍵是什麼呢?或許呼應自己曾一度熱衷的「紀實攝影」,Siyoung Song分享,「我努力不去失掉的,是真實感。不論在什麼樣的拍攝中,都會牢牢堅持這一點。」

他固然清楚這往往和商業攝影的本質衝突,「很多時候根本沒有足夠時間和拍攝對象真正建立連結,有時在現場第一次見面,說上幾句話,就要馬上開工。」然而,即便每次拍攝知名人物前他都會事先蒐集資料,但實際見面相處的感覺往往截然不同。「到最後真正重要的,是我帶著什麼態度和視角去看待被攝者。」

此外,他也習慣以單張以上的規模思考敘事節奏,「一張照片或許說不出故事,但當多張照片並置時故事就可能浮現。即便是一張看似沒有意義的影像,放在其他旁邊便可能產生全新的意義。」細膩的層次編排,是讓目光能多停留片刻的關鍵。

(圖片提供:Siyoung Song)
Siyoung Song操刀拍攝今年熱播韓劇《未知的首爾》海報,該劇由朴寶英、朴珍榮、劉慶秀主演。(圖片提供:Siyoung Song)

長久生活在商業攝影「多方協作」和「快節奏」的間隙中,Siyoung Song並不感迷失,近來甚至有感商案與創作的界線常常模糊。無論面對怎樣的專案,他總會努力編織一些「自我」放入其中,「即便時而可以80%,時而只有 30%,但商案的過程總是一連串的選擇,找到那個平衡,同時仍然讓作品保有自己的聲音,是一個持續的挑戰。

「雖然不容易,但也是我覺得商業攝影之所以有趣之處。」

他透露,在許久沒有從事純創作之後,最近越來越有一股「主動出擊」的衝動,甚至不局限於攝影,而是各種有趣形式的多方共創,目前已在著手籌備一個創作計畫,預計於明年啟動——已經令人期待,如此擅長為他人說故事的他,將用更加無設限的鏡頭打造出怎樣的影像時空。

(圖片提供:Siyoung Song)
(圖片提供:Siyoung Song)

Siyoung Song

畢業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攝影系,2018年 成立個人同名工作室。主要活動於商業攝影領域,曾拍攝Red Velvet、TWICE、BTS、NCT 127、NCT DREAM、V(金泰亨)等諸多K-POP偶像,並和New Jeans(現NJZ)多次合作。近年合作品牌包括寶礦力水 得、BEAMS、CONVERSE、LINE creative、韓國New Balance Kids等,也擔綱影集《未知的首爾》海報及《Magazine F》、《Magazine B》封面攝影。

文|李尤 圖片提供|Siyoung Song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0月號《韓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2025台灣攝影書創作精選!9本記錄生命與土地的必讀攝影集

2024~2025台灣攝影書創作精選!9本記錄生命與土地的必讀攝影集

近兩年台灣攝影書創作能量持續迸發,它們不只是影像的載體,更是創作者與讀者之間最私密的對話。透過編排、裝幀、材質的選擇,攝影從單純的視覺呈現,轉化為結合觸覺、時間感與敘事結構的紙上策展。編輯為你精選8本2024~2025年出版的台灣攝影書,這些作品或記錄邊緣處境、或凝視日常流變、或挖掘歷史幽微。每一本書,都是一次凝視的邀請,更是理解這座島嶼、這個時代,以及我們自己的入口。

蔡定邦《本是同根生》|2024

一通電話,蔡定邦得知失聯的哥哥阿賢出車禍住院了。踏進哥哥的狹窄租屋,滿屋藥袋與雜亂令他震驚——這個深具藝術天分、令他欣羨嫉妒的哥哥,早已陷入精神疾患的困境。他開始用影像記錄兄弟重新對話的過程。這本攝影書採用雙開頁設計,兄弟分立左右,如同他們相差一歲、熱愛藝術,卻各自岔離又重新交會的生命軌跡。初版的對照更直觀強烈卻殘酷,隨著持續拍攝與對話,他前後改版不下10次,第二版敘事越加溫柔。作品獲得2024年Paris Photo光圈攝影書獎(Aperture PhotoBook Awards)。

▶ 延伸閱讀:專訪新銳攝影師蔡定邦《本是同根生》、《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從越南新二代到國際得獎的非典型攝影路

蔡定邦《本是同根生》。(圖片提供:蔡定邦)
蔡定邦《本是同根生》。(圖片提供:蔡定邦)

黃迦《Silence is Speaking》|2025

台東兄弟阿策與阿湛患有重度自閉症卻熱愛繪畫,黃迦花了半年記錄下他們的家庭日常。兄弟的繪畫也納入系列之中,成為共同創作者。這組獲2024年DIOR攝影與視覺藝術新秀獎的作品,今年展出於巴黎歐洲攝影之家,並同步由MÖREL出版攝影書,探索無聲世界裡的表達可能。 

黃迦《Silence is Speaking》。(圖片提供:黃迦)
黃迦《Silence is Speaking》。(圖片提供:黃迦)

林建文《邊緣台灣》|2024

8年時光,相機陪伴林建文走過身分認同的掙扎。從2016∼2024年,他以順性別男同性戀者的視角凝視婚姻平權法案前後的變化。書設計成雙向翻閱,暗喻邊緣與主流的拉扯,以及個人與島嶼的共同處境。他拍下日常那些「不完美」的瞬間,探問什麼才是真正的「美」。 

林建文《邊緣台灣》。(圖片提供:林建文)
林建文《邊緣台灣》。(圖片提供:林建文)

李岳凌《伏流》|2025即將出版

因《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而起的攝影計畫,李岳凌逐步踏遍嘉南平原的廟宇與宗教活動。《伏流》經摺式的雙面設計一拉開,彷彿時間的流在眼前漫延,一面是鄉野廟宇、居民生活的「表層」記錄,另一面則深掘裏層幽黯,潛藏於人性與歷史之中的精神潛質。兩相映照,從時間的遺留中能發現什麼? 

李岳凌《伏流》。(圖片提供:李岳凌)
李岳凌《伏流》。(圖片提供:李岳凌)

林詩硯《針の落ちる音》|2024

痛苦可以共感嗎?曾經自傷的經歷,讓林詩硯理解痛苦的不可共享與孤獨的共性。她公開募集曾自傷的被攝者,捕捉他們的肖像與生活光景。書頁避開檔案文字,僅有源自不同生命的影像靜靜交織。那些身體痕跡與情感起伏,彷彿針落的微小聲響,纖細卻蘊含生的力量與渴望。 

林詩硯《針の落ちる音》。(圖片提供:林詩硯)
林詩硯《針の落ちる音》。(圖片提供:林詩硯)

蘇厚文《流動的邊界》|2024

一條新店溪,蘇厚文沿著它漫遊近10年。從2014~2023年,不斷流變的溪流吸引著他。他追索著山城的野性與記憶,那些水邊地景與人文痕跡、變化莫測的氣候,還有微觀瞬間—灰塵、植披榮枯、金藍色蒼蠅⋯⋯。這不是典型的人文紀實,他在重複的日常中捕捉悠忽閃現的差異。 

蘇厚文《流動的邊界》。(圖片提供:蘇厚文)
蘇厚文《流動的邊界》。(圖片提供:蘇厚文)

謝振允《石頭山》|2025

騎上印度牌皇家恩菲爾德經典350重機、繫上五彩經幡,謝振允穿越了拉達克群山。在這中印領土紛爭的邊境之地,他拍下沿途廣袤的鬼斧神工,也用類型學精神搜集標示主權的人造水泥標誌——帶有點戲謔感。不只是遊記,影像也是對國界、歷史記憶與身分的反思。 

謝振允《石頭山》。(圖片提供:白水)
謝振允《石頭山》。(圖片提供:白水)

dooleeStudio MillspaceBlue Mirror Light》|2024

攝影與建築如何對話?這本書收錄3組台灣當代建築:孔維傑與張雅筑「藍屋」、沈庭增建築製作「目目裏山」、大林工作室「House One」。此外,也收錄他們挑戰兩者邊界的實驗影像。doolee以電影的長鏡頭敘事為靈感,透過系列影像緩慢延展出空間裡的身體感與時間性。 

doolee/Studio Millspace《Blue Mirror Light》。(圖片提供:doolee)
doolee/Studio Millspace《Blue Mirror Light》。(圖片提供:doolee)

浦芝眞史mashiNew Vitamin Boys》|2024

性別認同令人困惑。這本書源自大阪攝影師mashi 2014年的小誌《Vitamin Boys》,當時困惑的他被這座島嶼的熱情感動,也邂逅各色深具能量的男孩,彷彿吃下不同營養的「維他命」,更能坦然接受自己。這本明亮多彩的袖珍作品記錄下那些詼諧、溫柔燦美與生命熱度。 

浦芝眞史mashi《New Vitamin Boys》。(圖片提供:moom bookshop)
浦芝眞史mashi《New Vitamin Boys》。(圖片提供:moom bookshop)

文|吳哲夫 圖片提供|白水、林建文、林詩硯、李岳凌、蔡定邦、蘇厚文、黃迦、doolee、moom bookshop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0月號《韓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