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常為名的恐怖監視?當攝影辨識成為管理工具 如「黑鏡」般無所遁形的社會

《黑鏡》第三季

什麼是正常?在19世紀以前,西方社會並不存在正常這種概念。倫納德.戴維斯(Lennard J. Davis)在《身體差異:政治、殘障與再現Bodies of Difference: Politics, Disability, and Representation》中表示:「隨著第一個民族國家興起後,人們試著藉由紀錄與拍攝國民,來建立理想的公民形象,其實這是一種文化拼湊。計算公民的數量、測量他們的身體標準並拍照,檢視誰屬於『本國』文化,誰不是。攝影作為新媒介,成為社會族群分類的重要角色,並定義不必要的視覺差異。」攝影用來管理社會行為,在醫學中用來研究疾病,或保存罪犯臉部照片和指紋等犯罪證據。

 

以正常為名的暴政

像是切薩雷.龍勃羅梭(Cesare Lombroso)這樣的犯罪學家,利用攝影證明犯罪是會遺傳的,而且會顯現在身體特徵上,下方照片是龍布羅梭用來證明其理論的照片。像是優生學或是骨相學這種偽科學,則利用測量數值與生理特徵來作為文化壓迫的基礎,而非外表顯徵。

 

 

18世紀到19世紀之間,科學的種族歧視普遍存在,這些實驗的結果被用來證明歐洲人優於其它種族,並成為政治人物將殖民主義合法化的藉口。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科學種族歧視造成的恐怖事件後,主流科學終於拒絕了這些理論與實務。

 

迫使我們相信自己必須符合正常標準的體系依然存在,監視攝影機、社群媒體、學校、工作場所和媒體上對美麗的定義等,都是這個體系的一部分,企圖形塑我們的行為。每天我們都會看見這些影像,確認什麼是好公民、什麼是美麗身體曲線、什麼是值得信任的臉孔。我們讓自己服膺隱形的正常標準。

 

臉譜資訊儲存

現今的影像科技在紀錄與監視公民已經做得非常成功,你的長相、指紋、視網膜,甚至走路的方式都可以用作生物識別,正式護照照片就有嚴格的拍照標準規格。

 

在未來,護照可能根本不重要。臉部識別系統比護照能掌握更多個人資訊,可以辨識一個人的年紀、性別,甚至一個人是不是緊張、興奮、生氣或快樂,辨識出的臉孔可以立刻連結社群媒體帳戶和線上資料庫,讓有關當局獲得交友、家庭背景、信用額度、醫療史和個人歷史。你的臉再也藏不住任何事情。

 

社群媒體網站和消費型相機內建臉部識別(Face recognition)功能,可以判讀照片中的人臉,和他們的身份做連結。但是圖像分析軟體是人類編寫的,和其它事情一樣,也受相同的文化偏見和假設制約。例如惠普視訊鏡頭可以判讀白人臉孔,卻沒有辦法辨識黑人臉孔。另一個例子,尼康的消費型相機在拍攝亞洲人時,會跳出「眨眼示警」。

 

 

藝術家亞當.哈維(Adam Harvey)的新專題,讓模特兒可以躲避自動臉部辨識與侵犯隱私的種種技術,設計案CV Dazzle利用時尚完成臉部偽裝,避開自動臉部辨識,髮型與化妝破壞臉部辨識主要的演算法。哈維沒有跟隨潮流進一步武裝公共空間,而是在時尚造型中利用安全技術借題發揮,把虛擬世界中的偽裝造型放上街頭,作為時尚宣言。

 

 

未來,比起身體外型,我們的生活更有可能受到數據的限制,像是信用額度、醫療史、政治取向和犯罪記錄等已經正在影響我們的生活,包括應徵工作、申請負擔得起的健康保險或是貸款、審核購屋資格等。如何不出於人類的偏見,避免來自數據的歧視,是完成公平設計的新挑戰。

 

設計政治學

科技、設計、藝術、生活,都與政治息息相關,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設計師魯本‧派特,研究因政治問題而生成的視覺影像故事,並創造了一個新的切入角度,去看新聞與設計之間的關係。也延續設計與政治間的角度,研究不同主題,2013年的藝術創作〈無人機生存指南〉(Drone Survival Guide),一個針對如何辨識與防範軍用無人機的教育宣傳簡章,在全球受到關注。另外,2015年與電影導演合作的紀錄片〈在藍幕後〉(Behind the Blue Screen)(2015年),描述在伊朗使用反監視技術的日常故事。

 

《設計政治學》(Politics of Design)是他的第一本書,蒐集在世界網絡中高速傳達的各種視覺影像,因國際情勢與不同文化間的誤解,產生了越加頻繁且激烈的設計問題的案例。邀請所有讀者重新思考,是否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預設立場也綁架了你看世界的角度? 

 

邀請所有讀者重新思考,是否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預設立場也綁架了你看世界的角度?


 

更多全球化時代不可忽視的圖像與政治的關係案例,都在《設計政治學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6月正式播出!延續第一季精神,深度看見隱藏在社會角落的種種矛盾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6月正式播出!延續第一季精神,深度看見隱藏在社會角落的種種矛盾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將於6月7日起,每週六晚間9點在公共電視、CATCHPLAY 電影台61頻道同步首播,晚間10點於串流影音平台 CATCHPLAY+ (台灣、新加坡、印尼)、公視+、愛奇藝國際版、以及首次加入台劇的國際平台 Amazon Prime Video 於海外超過240個國家或地區同步上架。

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不但開啟與觀眾、社會的深度對話,也是少數走出台灣、受到國際關注的台劇,觸及全球超過30個國家的觀眾;而2025年,《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再度突破,成為首部登上  Amazon Prime Video 平台的台劇,全球超過240個國家或地區的海外觀眾,將可以在6月7日起,與台灣劇迷同步看到這部指標性的台劇,英文劇名更定為 The World Between Us : After the Flames,延續《與惡》探討的人與人及社會的關係,以一場大火開啟全新故事。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由文策院、公共電視、CATCHPLAY、大慕可可共同出品、大慕影藝製作。(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由文策院、公共電視、CATCHPLAY、大慕可可共同出品、大慕影藝製作。(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II》正式海報及前導預告中,5位主演周渝民、薛仕凌、楊貴媚、謝欣穎以及于子育正式全體露臉,有人沉痛、有人悲傷、也有人安靜思索,纏繞5個人的,是燒出6個家庭因果糾結的一場大火,而在5人的煙硝上方,由劉子銓飾演的關鍵人物只露出半張臉痛苦吶喊,這個角色也將揭開《與惡II》故事的序幕。而在前導預告中,第一季飾演夫妻的賈靜雯以及温昇豪同步驚喜現身,分別以懷舊造型的新聞主播及名嘴身份出現,帶出了包括「立委互毆導致議事空轉」、及「無差別縱火殺人」等多個令人似曾相識的社會事件,畫面在快節奏中迅速交錯,拉出劇情長達20年的時空跨度,幾位主角也正面對各自的人生難關。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飾演精神科醫生,本身卻在縱火案失去摯愛的周渝民在前導預告中情緒失控:「我不要你們提醒我家裡只剩我一個人!」懷抱改革理想,卻在政壇中逐漸迷失自我的立委薛仕凌橫目怒訴:「是我不甘願乖乖閉嘴聽話!」於此同時,因為一場意外面臨人生巨變的謝欣穎幾度在生死邊緣徘徊,而周渝民悲痛的獨白:「我以為我們能接住所有人,但其實我們甚麼都接不住。」則令人心碎。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對世界同時懷抱著希望與絕望,也期待在各自生命的低谷中,仍然有人能夠看見自己,接住自己。角色充滿故事的主演也有感而發,周渝民認為每天都不容易,也都值得好好被重視:「人都應該要珍惜當下,很可能錯過的一件小事,會導致一輩子也無法重來的遺憾。」首度飾演政治人物的楊貴媚也忍不住感嘆:「人沒有絕對的善與惡,隨著自己年紀的逐步增長,也會慢慢發現,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最終最重要的,其實是要守住自己的心。」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II》歷經6年時間打磨,穿梭107個場景、動員226名工作人員,足跡遍及台北、台中、雲林、嘉義、台南、高雄等地,除了大量主次演群之外,更調度了包括近3000人次龐大的臨演群眾。金獎編劇呂蒔媛再度執筆,以第一季相連的宇宙觀,創造出全新的人物與敘事線,《我們與惡的距離II》故事橫跨20年,6個家庭的生命彼此交織,由一場縱火殺人案為始,揭開盤根錯節的因果。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延續第一季的精神,《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將透過綿密的人物網絡及多線敘事展開,深度看見隱藏在社會角落的種種矛盾。導演林君陽說:「第一季的核心在於『撕下標籤』,帶領觀眾看到隱藏在惡意背後的故事;第二季則是在這個核心上往前推進,希望透過更複雜的角色關係,以及彼此間的因緣牽扯,開展新的《與惡 II》,也傳遞出選擇、修復、理解,與接住的價值。」 編劇呂蒔媛也提及,她想傳達出「接住」的難,難在必須透過許多人的努力來一起完成,這同時也是社會中最難能可貴的集體力量。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資料提供|CATCHPLAY、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宮﨑駿的奇幻世界》紀錄片5月上映!串聯11部經典動畫世界觀,發掘大師的手繪創作理念

《宮﨑駿的奇幻世界》紀錄片5月上映!串聯11部經典動畫世界觀,發掘大師的手繪創作理念

電影《宮﨑駿的奇幻世界》(Miyazaki, Spirit of Nature)串聯「宮﨑駿宇宙」11部經典動畫電影浩瀚世界觀,是首部聚焦於日本動畫大師宮﨑駿生平、作品與自然環境深厚連結的紀錄片。《宮﨑駿的奇幻世界》將於5月9日在台上映。

《宮﨑駿的奇幻世界》為法國紀錄片導演里奧法維耶致敬這位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得主之作,去年該片入選第81屆威尼斯影展官方單元「威尼斯經典」最佳紀錄片,就有許多吉卜力迷敲碗期待。

慶幸「趕上手繪的最後時代」

片中引用宮﨑駿11年前獲頒奧斯卡榮譽獎項「主席獎」表揚終身成就時,曾說:「我太太說我很幸運,因為我趕上手繪的最後時代,50年來,我的電影還能只用紙和筆。」宮﨑駿不忘初衷、一生懸命對手繪動畫的堅持,對照近來「AI模仿藝術風格」盛行的現象,在此時推出這部紀錄片格外有意義。

電影《宮﨑駿的奇幻世界》串聯「宮﨑駿宇宙」11部經典動畫電影浩瀚世界觀。(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電影《宮﨑駿的奇幻世界》串聯「宮﨑駿宇宙」11部經典動畫電影浩瀚世界觀。(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串聯11部經典動畫世界觀

宮﨑駿是日本動畫界史上第一個擁有兩座以上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紀錄的動畫導演,最新紀錄片《宮﨑駿的奇幻世界》獲得宮崎駿所有電影的珍貴片段授權,透過串聯「宮﨑駿宇宙」11部經典動畫電影浩瀚世界觀,並集結吉卜力工作室三巨頭之一鈴木敏夫、宮﨑駿之子宮崎吾朗及提摩西莫頓等多位國際重量級思想家的深度見解,揭示宮崎駿如何透過作品探討人類與自然及萬物之間的關係,展現他深遠的生態思考,讓觀眾得以從全新的宏觀角度,重新認識並更加親近這位將一生奉獻給手繪動畫的藝術家。

吉卜力工作室製片鈴木敏夫與宮﨑駿相伴近半百人生。(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吉卜力工作室製片鈴木敏夫與宮﨑駿相伴近半百人生。(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宮﨑駿經典動畫《龍貓》帶有自傳色彩。(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宮﨑駿經典動畫《龍貓》帶有自傳色彩。(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宮﨑駿、鈴木敏夫共同打造海報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海報由宮﨑駿、鈴木敏夫共同創作打造,鈴木敏夫親筆題字,呈現獨一無二手繪質感。相識合作半百人生的兩人親繪11部動畫要角,海報中間占比最大的就是經常被認為是宮﨑駿本人化身的《紅豬》主角波魯克,周圍圍繞著眾多吉卜力動畫經典角色,包括鈴木敏夫的投射——《蒼鷺與少年》中的蒼鷺,還有《風之谷》乘著滑翔翼的娜烏西卡、《天空之城》亦敵亦友的空中海賊朵拉、《魔女宅急便》魔女琪琪和黑貓吉吉、《魔法公主》中居住在森林的木靈、《神隱少女》無臉男和湯婆婆隨從變身而成的小烏鴉、《霍爾的移動城堡》伸長雞腳前行的移動城堡、《崖上的波妞》中的波妞和水母、《風起》經典的零式戰鬥機,以及《龍貓》中形影不離的龍貓、中龍貓、小龍貓及貓巴士、灰塵精靈登場。

《宮﨑駿的奇幻世界》中文版海報(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宮﨑駿的奇幻世界》中文版海報(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資料提供|甲上娛樂、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