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想像中更美的台灣! 3位台灣新銳攝影師—目青、Ian Wu、熊明龍鏡頭下的恬淡溫柔

比想像中更美的臺灣! 3位臺灣新生代攝影師:目青、Ian Wu、熊明龍以清新視角詮釋獨有的恬淡溫柔

延續前篇,藉由外國攝影師鏡頭底下的臺灣,此次讓我們將眼光拉回臺灣,本篇精選三位臺灣新生代攝影師,一起瞭解他們如何追尋一刻瞬間、維繫一種溫度,用攝影告訴我們,原來我們一直都身處臺灣此時此地美的核心。

目青:解憂療癒的生活場景,清透迷人青藍色調

目青的影像泛著藍天與草地的清透色彩,對他而言「 Less is more 少就是多」,簡單的畫面也能傳達出意義,他擅長利用色彩對比及光影變化,背景常見是藍天綠地,構圖上會留下大片的空白,更能將情感心境投射在畫面之中,清新簡約中充滿無限的想像。

他以乾淨、平衡且清爽的色彩與構圖,發覺你我忽視的臺灣城鄉日常,包含轉角的早餐店、稀鬆平常的河濱公園、恬淡沈靜的河畔邊抑或和煦的東部田野,都以解憂放鬆的樣貌呈現在觀者面前,整體作品帶有舒適迷人的療癒氛圍。

東部田野在他的鏡頭下成為充滿呼吸感的舒服畫面,簡單的畫面也傳遞出深刻的意義|圖片來源:目青 

乾淨的構圖和清透的藍色調,構成令人感到解憂放鬆的淡水河畔|圖片來源:目青

河濱公園乾淨蜿蜒的自行車道,青綠色草皮、與青藍色的河岸天空相映襯|圖片來源:目青  

熟悉不過的巷弄早餐店,清透的光亮中黃橘紅線條格外耀眼,是餵養我們每日晨光的養份|圖片來源:目青 

Ian Wu:街拍紀錄大街小巷,說著城市的故事

Ian 喜歡拍攝城市裡的各種生活形態,街道和建築雖然是固定的,但是每分每秒的流轉之間,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個性與表現變化。他認為好的街拍具備人物、光線的特質,需要專注地觀察路人的變化,學會預測路人的下一步動作;因此,「等待」佔了很大的因素,才能營造出畫面的氣氛,讓街拍照片更加生動。

他不斷地在臺灣城市中移動,走在臺灣的大街小巷,尋找有趣的畫面,用照片說著城市裡的故事。作品中包括壅擠穿梭的通勤族、火車汽車的不同樣貌,不僅貼近生活,還讓觀者有了想像空間。在平常隨處可見的畫面中,Ian 帶入了故事性和趣味性,為我們傳遞出溫暖的氛圍。

早晨的陽光灑落和路上穿梭的通勤族,利用長焦距的壓縮感,表現城市裡的壅擠|圖片來源:Ian Wu 

迎面而來的火車與鐵軌曲線,形成出色的構圖畫面|圖片來源:Ian Wu 

城市大樓的玻璃,映照出道路車水馬龍的景色|圖片來源:Ian Wu 

日常中的都市空間,運用攝影技巧創造出不同趣味性|圖片來源:Ian Wu 

熊明龍:美好詮釋臺灣自然美景,以社群凝聚攝影影響力

熊明龍擅長捕捉大自然山林純粹的景緻及人與城市之間的關係,他常使用人手一支的手機,正如他相信的,「攝影就是在片刻中尋找美好」。

對他而言,喜歡上攝影之後,最大的改變在於「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樣了,無論是九份蜿蜒的山路、花蓮太魯閣的峽谷吊橋、旅人沿經的山徑、抑或波瀾壯闊的山海雲嵐,在他的鏡頭下都成了一幅幅如詩如畫的動人場景,他以不一樣的觀點重新詮釋了生活所見的美好人事物。

此外,他也創辦一個分享臺灣美景的帳號平台「@iseetaiwan」,每個人都可以上傳屬於臺灣之美的照片,希望透過社群媒體的串連,讓一張好照片發揮更多的影響力。

九份蜿蜒的山路,遠方有傾瀉而下的日光|圖片來源:熊明龍 


花蓮太魯閣的峽谷吊橋,沉穩閒適的色調構圖|圖片來源:熊明龍


旅人沿經的山徑,背景是臺灣豐富的自然地景|圖片來源:熊明龍 

九份如詩如畫的雲海山嵐與自然地景|圖片來源:熊明龍 

在三位攝影師的鏡頭下,臺灣的景緻之所以這麼美麗,在於保有自然有機的動人樣貌、和最天然純粹的大地色彩;攝影師們用以絕美的視角,留下了霎那的靜美,也訴說著臺灣獨有的恬淡與溫柔,還有他們獨有的生活哲學。

大家很驚艷於外國攝影師眼中的臺灣景色、拍出我們不曾留意的景象,或許因為他們「不熟悉、不視為理所當然」的緣故吧!若我們重新將「習以為常」的眼光拋開、轉換一種重新認識環境的心情,並專注於眼前事物本身的美,就能再次發掘臺灣不同角度的魅力,也能與靈感、驚喜不期而遇。

本文由 FliPER 授權轉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引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美麗而混亂,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光影成邊界,街頭物件創造獨特框景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Vero」是義大利語中的「真實」,攝影師Vero Chen以此為名,透過攝影重新對焦並思考自己與眼前世界的距離。Vero時常透過街頭物件創造獨特的「框景」和「濾鏡」,鏡子、窗框、欄杆扶手、小販的防塵塑膠膜……遇上按下快門的瞬間,定格一幅又一幅模糊攝影師與被攝者之間的曖昧畫面——注視的目光被中間物件稀釋,兩者存於一地,卻像是兩個世界。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從「若凡」到「Vero」,探索名字與符號的意義

台灣人多有數個「名字」:出生時家人取的,可能源自家族傳統、算命或父母對孩子的想像和期許;上學後有了朋友們取的綽號、老師取的英文名,或自己依喜好為自己取的小名。每個名字,各有意涵和象徵,悄悄影響我們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方式。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出身的Vero本名陳若凡,若凡二字乘載祖父的期許,深植於其文化與家庭的根脈之中;赴歐美求學之際,他想為自己取個新名,偶遇義大利文中代表真實的「Vero」一詞,被其中蘊含的真誠和力量深深吸引,便以此為名,作為新生活象徵性的起點。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早年在電機與機械領域建立理性思維,卻在異地求學的過程中,因質疑體制與所學方向,轉而以攝影作為探索世界的方式。從台灣到加拿大,再到英國Kingston University攻讀攝影,Vero的旅程在技術與感性之間穿梭,逐步尋找屬於自己的影像語言。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以光影製造邊界,用街頭物件創造框景

在攝影集Another Name》及同名個展中,Vero進行一場對名字的拆解、一次身份的置換實驗,亦是一段從「陳若凡」到「Vero Chen」的視覺轉譯。Vero流連於倫敦、羅馬、羅馬等歐洲城市,拿著底片相機拍建築、街景也拍人物,相較於工整構圖,他更常利用建築、街頭物件、光影製造「邊界」,創造近乎破碎的畫面。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畫面殘缺的輪廓,彷彿影像中人與物的「名字」變形後的痕跡,也為攝影視角賦予了種「窺視」的意味——相機的兩側,分別是專注卻疏離的注視,和不被叨擾仍自顧自的生活步調,正如城市與生活其中的人們內在總承載著矛盾,美麗絢爛與破敗混亂共存。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在城市中觀察、融入、對抗,透過非常態構圖,挑戰觀者對於日常的認知;也在無數次的凝視與反射之間,重新思考名字與符號的意義,過程中「Vero」成了他在陌生世界中觀看、認識自己與他者的新方式,正如哲學家John Berge於《觀看的方式》中所說:「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 Chen攝影個展《Another Name

展期|即日起至2025.05.14(三)13:0020:00

地點|Stairs Space(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7496號)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為父母拍攝「再婚照」: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度有台灣藝術家受邀參展!劉星佑以歷時15年的攝影計畫《我的父親母親》為基礎,於京都素形藝廊推出個展「My Parents and I」,透過一系列根植於台灣家庭經驗與社會記憶、與父母共同創作的影像,呈現父母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中生活的身影,同時紀錄自身「回家」及追尋自我的旅程,以家庭為鏡,映射出近代台灣社會及文化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從生活經驗出發,探討「人性」的愛與韌性

KYOTOGRAPHIE與法國亞爾攝影節(Les Rencontres d'Arles)、西班牙國際攝影暨視覺藝術節(PHoto ESPAÑA)皆為世界重要的攝影節,其中KYOTOGRAPHIE結合傳統空間與當代策展,打破以西方視角為主的觀看方式,在國際間佔有獨特且穩固的地位。

2025 KYOTOGRAPHIE以「HUMANITY(人性)」為題,從日本及西方文化角度切入,探討人性中的愛、共感與韌性。西方世界強調個人意志、倡議自主和自由;相較之下,日本更注重人際間的依存與和諧關係。參展攝影家將「生活經驗」置於影像核心,抒發對生命的深刻情感,嘗試在錯綜複雜的人性交織間、不斷變化的混亂世界裡,提出自身對歸屬與連結感的獨到觀點。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法國藝術家JR拍攝的《The Chronicles of Kyoto》為2025 KYOTOGRAPHIE目錄封面。(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JR)

參展陣容可見來自世界各地的重量級攝影家,包含法國的JR、英國的Martin Parr、日本的石川真生與甲斐啓二郎、愛爾蘭的Eamonn Doyle、墨西哥的Graciela Iturbide等。而劉星佑是今年度、也是攝影節創立13年來唯一來自台灣的藝術家。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為父母拍下「再婚照」,重訪家族生命旅程

《我的父親母親》長達15年的創作歷程始於2009年,那年劉星佑偶然在高雄老家發現父母在1984年結婚時拍攝的合照,及父親當時穿的西裝,成了他展開攝影創作的契機。劉星佑的作品經常觸及農業、家庭生活、性別平權等主題,如《我的父親母親》系列集結逾30組不同時期的影像,呈現父母兩人在面對風災後的生活轉折,以及他們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與挑戰中持續生活的身影。而劉星佑七個月大的姪女,成為「My Parents and I」展覽中唯一出現的第三人,象徵著未來、生命的延續與家庭的希望。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以「家事」為鏡,映射「國事」及社會景況

《我的父親母親》也延伸出另一系列創作《地址不再有效》,劉星佑找出家族從日治時期留下的戶籍資料,與父母一同溯源,拍攝過程中,他請母親穿上父親當年結婚時穿的西裝,父親則穿上洋裝,拍下一系列模糊現實與幻想界線的婚禮照。藉此,劉星佑挑戰社會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而底片的夢幻色調,與性少數族群所面臨的現實困境隱隱形成對比。過程中,他與父母一同回顧數十年婚姻中的種種轉變,並試圖向祖先傳達台灣同婚合法化的消息,藉「家事」映照出「國事」與不同時代的社會景況。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這場長達十數年、與父母共同創作的歷程,劉星佑重返老家,也重訪父親年輕時當兵的地方,足跡遍及高雄、台北、新竹、金門、馬祖等地,像是一本家庭相簿,紀錄一段段關於成家、失業、就業、遷徙,跨越時代邊界的旅程。在此,攝影不只是記憶的容器,也作為家與國之間的中介,從藝術家最私密的生活經驗出發,映照出更廣泛的文化與社會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劉星佑)

台灣婚宴「囍」字融入展場

My Parents and I」展覽敘事從劉星佑父母於1984年的「結婚照」與2010年的「再婚照」展開,交織劉星佑與父母的生命經歷。展場中央擺上了「囍字」霓虹燈,呼應台灣傳統婚宴文化,與劉星佑童年繪畫、陶瓷裝飾共構其個人與家庭記憶的起點。這場展覽不僅是劉星佑個人創作的里程碑,也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以真誠且細膩的方式被看見與理解。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KYOTOGRAPHIE My Parents and I」劉星佑攝影個展

展期|即日起至2025.05.11

展場|京都素形藝廊(然花抄院京都室聽町本店後方)

開放時間|11:0018:00

門票資訊|成人票 日幣600學生票 日幣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