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北美館化身五大星球審視全球地緣政治、生態危機

Milliøns建築工作室(澤娜・柯瑞騰、約翰・梅)、基爾・莫,《建築的鬼田》,2020,裝置,尺寸視空間而定。

作為台灣藝術盛事,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第12屆2020台北雙年展於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舉行。本屆台北雙年展以《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為題,由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並由林怡華擔任公眾計畫策展人。

策展團隊將「政治協商的合縱連橫」(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tactics)導入當今充滿不同觀點的環境議題討論之中。主題《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正是來自於拉圖和圭納提出的假設,企圖以星球的角度審視人們價值之間的差異及其所帶來的影響,並對當前持續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和日益惡化的生態危機提出詰問,「全世界的人們不再對『生活在地球上的意義』有共識。當一連串衝突一觸即發,我們目睹了人們立場的分歧:似乎已放棄地球的人、試圖使環境變得更宜居的人,以及那些宇宙觀與全球化發展相斥的人等。」

兩位策展人希望就此理念脈絡觸發「外交新碰撞」(new diplomatic encounters)。「『外交』(diplomacy)指的是碰到某個衝突情境的前後所採取的整套技能、程序和思考習慣。外交碰撞的特點在於,並沒有任一仲裁者、裁判或法官可以高坐衝突情境之上,決定在某個議題上誰對誰錯。正因為不存在這樣的裁奪者,外交談判才顯得必要。我們希望在展覽的虛構空間中製造大量的衝擊,模擬真實世界人類與非人類不同的需求,從而讓參觀者為未來的挑戰預作準備。」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表示: 「在疫情重創全球之餘,我們意識到人類所能掌控的事物極其稀少,亦不再有權利去忽視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台北雙年展雖順利開幕,然而它不應該只被視為一個事件,而應是一個促使大眾逼視人類現實和生存處境的契機。」

將美術館視為一個星象廳

本屆台北雙年展將美術館視為一個模擬天體運動的「星象廳」,受邀的藝術家、行動者和科學家將探索不同「星球」之間的引力。每個星球都體現了不僅在外觀且在物質上都相異的世界:無視星球極限而堅持實行現代化的「全球化星球」(Planet GLOBALIZATION);感到被全球化背叛而意圖築牆與外界隔絕的「維安星球」(Planet SECURITY);少數特權人士想在火星定居以避開世界末日的「脫逃星球」(Planet ESCAPE);無法負擔昂貴星際旅行轉而安身於形上學信念中、探討存有本質的「另類重力星球」 (Planet with ALTERNATIVE GRAVITY); 以及關心氣候變遷並試圖調和經濟繁榮與星球負載之間平衡的「實地星球」(Planet TERRESTRIAL)

序曲

墨西哥原住民藝術家費南多·帕馬(Fernando Palma)的機械獸裝置將為展覽揭開序幕,在大廳中穿梭移動,誘使觀者面對這些由電子材料與現成物所組成,在電力引動下呈現旺盛生命力的納瓦文化(Nahuas,墨西哥最大的原住民族群)塑像,體現納瓦人的傳統觀點:當體認到萬事萬物皆為具自我意識的個體,人類便能與周遭環境建立互惠共生的關係。

費南多.帕馬.羅迪給茲,《羽蛇神》

費南多.帕馬.羅迪給茲,《士兵(紅)》

全球化星球

由現代化夢想塑造而成,儘管這個世界氣候變化與不平等日益加劇,仍然持續吸引著人們。踏進藝術家蜜卡羅登伯格(Mika Rottenberg)作品《宇宙生成器(AP)》就如同走入一座萬花筒:影像從地球上的一點移向另一點,來回往復。

蜜卡.羅登伯格,《宇宙生成器(AP)》

影片一開始是在美國邊境附近的墨西哥城鎮墨西卡利的一間中國餐館裡。當女服務生掀開餐蓋,我們發現自己似乎被吸進一座隧道,經過幾處轉折,來到了中國的義烏市場。在那裡,小販攤位上擺滿人造花、花環、塑膠玩具、LED,還有林林總總的廉價製品。這些製品通常可在世界上流通無阻,當然也包括第一幕裡墨西哥的餐館,「然而人和某些產品要通過美墨邊境,可就面臨重重限制了」,策展人瑪歌諾頓(Margot Norton)提醒我們。彷彿魔法般,我們取道一條長長黑洞,從世界的一處到另一處:這條「全球化」的捷徑。

法國藝術家法蘭克列布維奇(Franck Leibovici)及法律分析師朱利安塞胡西(Julien Seroussi)的作品《穆遵古》(muzungu)探究有關國際司法的問題。他們以海牙國際刑事法院仲裁的一宗案件為研究標的,藉檔案陳列裝置展現法院從業人員的實驗方法學。本計畫特別招募導覽員作為現場中介者,引導觀眾重整證據資料、透過圖像創造出新的敘事,從而由其觀點對該案例產生新的論述。

法蘭克.列布維奇 & 朱利安.塞胡西,《穆遵古(那些兜圈兜個不停的人)》

藝術家伊山貝哈達(Hicham BERRADA)的作品「預兆」,將有毒的化學物質倒入水族箱裡,創造出這座五彩繽紛的洞室。他接著錄下這些化學物質在水中緩緩凝固的過程,再 投影至一百八十度的全景銀幕上。透過這個沉浸式體驗,我們在觀察景像的同時,也為其所包圍。 如同藝術家所言:「所謂的汙染,其實就是在特定範圍裡以過 高濃度出現的一種『純粹』產物,像是一些實驗室生成物,例如百分之九十九的純硫酸銅(所有的硫酸銅生成物至少都達到 百分之九十八的純度,通常可以近乎百分之百)。」 而全球化的問題,便是源於某種微小成分的「超適地化」 (hyper-localization)。 

伊山.貝哈達,《預兆》

美國團隊Milliøns建築工作室(澤娜・柯瑞騰 & 約翰・梅(Zeina Koreitem & John May))的全新委託創作《建築的鬼田》(The Ghost Acres of Architecture),藉由呈現20世紀最具指標性的建築之一——曼哈頓西格拉姆大廈(the Seagram Building in Manhattan)案例,探討建築如何以最具創造性的方式為環境帶來正面影響。

Milliøns建築工作室(澤娜・柯瑞騰、約翰・梅)、基爾・莫,《建築的鬼田》,2020,裝置,尺寸視空間而定。

維安星球

「全球化星球」對那些感到被現行經濟體系背叛的人來說似乎不太具有吸引力,他們反而認為應該於「維安星球」上躲在國家的高牆後方以求自保。星球的出現源自於如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前首席策略長史蒂夫班農(Steve Bannon)這樣的人物,他們在眾多紀錄片中操縱部分群眾的恐懼,讓那些希望建立共享世界的人們之間產生分裂。尤拿斯史塔(Jonas Staal)透過系統性地剖析美國極右翼黨派的宣傳機制,回顧了班農執導的影像作品。在台灣,「維安」的概念也是一個不斷被審視和討論的熱議題。

尤拿斯.史塔,《史蒂夫.班農:宣傳大業的梳理與回顧》

尤拿斯.史塔,《史蒂夫.班農:宣傳大業的梳理與回顧》2

台灣藝術家秦政德與其協作者以士林及北投的軍事和歷史背景為根據,作品《在冷戰裡生火》由台灣時期地下防空洞及防禦設施相關的各種裝置和文物排列組合而成,談論當時國家如何進行監控、維持黨國政權。

脫逃星球

探索少數特權人士的渴望,他們想要離開地球、殖民火星,或者深入地下建造碉堡以避開氣候變遷的影響。荷蘭藝術家范柯荷瑞古拉芬(Femke Herregraven)以作品《腐敗的空氣──第六幕》(Corrupted Air–Act VI)邀請我們進入一個生存主義者的地下碉堡,一個假想在發生災難時可供躲避的「安全屋」。透過追蹤有關巨災債券、人類死亡率和生態滅絕的統計數據,藝術家產出可視化數據、地景浮雕、聲音和影像,為末代人類的未來提出預言與想像。

實地星球

無止盡地在地球負載界限內尋找實現人類文明繁榮的方法。台灣中部太魯閣峽谷因地震、山崩、侵蝕、風化等地理動力格外活躍而設有地質觀測站,藝術家張永達轉化他在當地田野調查的經驗,在北美館地下室中庭陳設九支試管,作用猶如一座塑造「微觀地景」的 工廠,以裝置作品探索地球臨界區,亦即岩石、空氣和動植物相互作用,創造生命存活條件的地球表層。


由亞梅定肯內(Hamedine Kane)、史帝芬維列波特羅(Stéphane Verlet-Bottéro)及納塔莉姆什瑪(Nathalie Muchamad)與歐利(Olivia Anani)和莫奴(Lou Mo)共同創作的《變異派學校》(The School of Mutants)探討非洲大陸未來的種種表徵,聚焦非洲後獨立時代的建築和塞內加爾的政治烏托邦理想。受90年代台灣與西非一項未完成的跨國合作計畫啟發,這件作品包括文獻資料、三頻道錄像,以及由現成媒體和政治談話剪輯而成,交雜台灣和塞內加爾方言的聲音片段。

排灣族藝術家峨塞.達給伐歷(Cemelesai Takivalet)將推出委託創作《病毒系列》,描繪想像中從野生世界釋放出來的巨大病毒,視之為自然對人類侵襲與破壞環境的回應,藉此顛覆「入侵」的主客邏輯。

丹尼爾史帝曼孟加聶(Daniel Steegmann Mangrane)以不完全無限的數學符號,提示一種介於盈滿及虛空、連續 及中斷之間的交互作用,指涉過渡的狀態。作品使用的克里斯卡(Kriska)鋁製金屬簾,常見於藝術家孩提時期生活的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南部,這種鋁簾輕盈且色彩鮮明,當有人穿越簾幕時,會發出獨特的金屬碰撞聲。簾幕融入北美館建築體,同時又與其自身形構出的宏偉幾何造型形成強烈與幽微的對比。簾幕將空間分割成不同區塊,在觀眾穿越的當下產生非物質化的 空間,也誘發出此作品稍縱即逝的本質。藝術家認為,當觀眾 走出展間,這些金屬鍊狀簾幕會形成各種應力的環境。


台灣藝術家蘇郁心藉由委託創作錄像裝置《參照系》,探問數字及度量單位關係如何從田野、實驗室到資料庫的過程中被格式化,並研討圖像在臨界區(Critical Zone)田野工作中扮演的角色。

蘇郁心,《參照系》(影像截圖),2020,錄像裝置,尺寸視空間而定。

法國藝術家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的裝置作品《深水》(Exomind (Deep Water))呈現一個頭部被蜂窩遮蔽的女性塑像;伴隨這座雕像而進駐的「外來」生態系統,透過為其他生命傳授花粉而生長,並在這個瞬息萬變、多孔隙且環環相扣的環境中不斷自我調節。完整參與者名單請參閱附件。

皮耶.雨格,《深水》,2017,混凝土模型與蜂巢、蜂群,90 x 54 x 65 公分。 展出版次: 文心藝術基金會收藏。 圖像由藝術家、Taro Nasu東京畫廊、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和太宰府天滿宮提供。

藝術家武玉玲(Aruwai Kaumakan)與其創作即是體現拉圖稱之為「實地星球」(terrestrial planet)特質的例子。武玉玲曾是一名珠寶設計師,在2008年風災重創家園之後,她決定將其創作擴大至可由社區群眾共同創作的規模,編織出韌性且具社會性的織品。

武玉玲(Aruwai Kaumakan),《綻放在當下》,2018。

另類重力星球

另類重力星球表明,如果我們同時生活在不同的星球上,則必須適應這種奇特的地緣政治模式,來感受星球間的縱橫捭闔。雋巴爾達扎(June Balthazard)與皮耶保茲(Pierre Pauze)的全新影像裝置作品《Mass(質量/彌撒)》,透過現實中兩位知名物理學家的對話,探索當代物理學有關世界物質性的辯論:空間對於部分人而言是虛空的;然對另一部分人而言虛空並不存在,空間中實則充斥著不可見物質,而它可能是連接宇宙萬物的紐帶。

藝術家陳瀅如《屠學錶》呈現的每一幅畫作皆為星象占星圖,截取亞洲歷史中五個 特別日子最初的星體排列組合:1999年的東帝汶危機、1987 年 的小金門屠殺(又稱烈嶼屠殺)、1942年的華僑肅清事件 (新加坡)、1975年紅色高棉大屠殺(柬埔寨)和1980年的光州 事件(南韓)。 藝術家將這些不幸的事件與星象排列相互連結,提問是什麼驅動著歷史的走向,而這些事件是否真的冥冥之中早已注定而無可避免?誠如藝術家所言:「這些星體排列發揮了某種力量, 無論你是否相信,僅能接受或離開。」 


雙年展將以拉圖的劇場式講座影片《顛動地球》(Moving Earths)作為結尾,探討兩種對於運動中的地球所持觀點的相似之處:伽利略大約在1610年的觀點,以及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從蓋婭假說中推衍出的當代見解:地球做為一個生命與環境相互回饋與調控的體系,會受人類行為影響而產生反應。

協商劇場

雙年展期間,將舉辦一系列回應展覽時空脈絡並從在地出發的公眾計畫,代表不同星球之間碰撞的時刻。公眾計畫則以「協商劇場」為開端,即本屆雙年展在「政治協商的合縱連橫」概念之下的實踐呈現。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的學者及五所大學的學生,藉由爭議中利害關係的角色扮演及代言,如:說客、法官、非政府組織、地方政治家等,以情境模擬討論氣候變遷覺察、核廢料處理、塑化劑究責、離岸風電建置爭議以及助孕科技等台灣當下社會議題。

協商劇場試演場:離岸風電進行式 Tgeater of Negotiations_ Renewable Energy _2

2020台北雙年展

地點:北美館一樓、二樓、地下室

時間:2020/11/21~2021/03/14

更多資訊可至台北雙年展官網

資料提供| 北美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從 David Carson 的解構視覺,到顏伯駿的觀看語言!麥卡倫《雪莉新裝 360 體驗》讓經典不只換裝,而是進入一場可被感知的文化體驗

當經典邁向當代,設計語彙也被重新打開。麥卡倫攜手美國平面設計大師 David Carson,為經典雪莉桶與雙雪莉桶系列換上全新包裝,並以此為靈感,打造《雪莉新裝360體驗》沉浸式展覽。《La Vie》邀請設計師顏伯駿進場體驗,從創作者的視角觀看、詮釋與拍攝,記錄設計如何在場域中被感知,也重新打開人們對麥卡倫的閱讀方式。

麥卡倫(The Macallan)自 1824 年創立以來,便以雪莉桶釀酒工藝聞名,攜手美國 Coopers Oak 橡木林場並收購西班牙 Vasyma 製桶廠,打造自家雪莉橡木桶供應鏈,新酒與頂級雪莉橡木桶交融下,酒液逐步發展出細膩而層層遞進的風味表現,形塑出麥卡倫引以為傲的風格標誌。到了今年的麥卡倫《雪莉新裝 360 體驗》,這份經典被轉譯為更當代的語言,從 David Carson 操刀的包裝視覺,到延伸出的沉浸展覽空間,品牌首度以「設計」為對話開場,讓人重新感受經典麥卡倫背後的文化溫度與情緒層次。

MCL

從包裝到場域,設計成為對話的路徑

設計師顏伯駿說,「真正的顛覆不是推翻,是讓原本的秩序容納新的語法;真正的敬意,也不是膜拜,是讓傳承有再被閱讀的可能。David Carson 把麥卡倫的典雅與他一貫的直覺性並置,創造出一種介於經典與自由之間的張力區!」而展覽以「360」為名,分別對應三大酒款(經典雪莉桶、雙雪莉桶、臻彩系列)、六大標柱(最高品質的橡木桶、雪莉酒潤桶工藝、渾然天成的自然酒色、精緻小巧的蒸餾器、麥卡倫莊園與百年傳承的釀酒智慧),層層拆解麥卡倫的文化底蘊,讓觀者用身體進入設計邏輯的邊界。這不只是關於視覺的閱讀,而是關於場域如何讓設計變得立體。

MCL

拆解與再閱讀

踏入麥卡倫《雪莉新裝 360 體驗》,就像翻開一本逐頁拆解的讀本,設計邏輯在錯落與重構中緩緩展開。入口以象徵雪莉桶紋理的弧形木牆作為開場,引導觀者穿越時間年輪,走入麥卡倫的傳奇時光;緊接著,步入「感官走廊」,幽深的紅光映照著品牌走過兩世紀的重要節點與關鍵人物,走廊盡頭的螢幕,播放著來自赫雷斯的桶匠訪談與雪莉酒介紹,搭配曲面解構符號與牆面上的「瓦德比諾 Valdespino」雪莉酒,讓觀者穿越至雪莉桶誕生的原鄉脈絡。

MCL

進入展覽核心,視線被瓶身、照片、圖騰與色塊組構的裝置吸引,一如漫遊 David Carson 拼貼而成的意識流場景;麥卡倫的六大標柱,從百年傳承的釀酒智慧到麥卡倫莊園,在此被重新拆解並串連為動態時間軸,引導觀者參與一場關於橡木、潤桶與陳年的演化歷程。

MCL

琥珀色燈束切入瓶型輪廓,讓酒液的層次與情緒感受浮現眼前;而鏡面牆體則轉化為反射與凝視的界面,邀請每個人將自我置入麥卡倫敘事中,成為風味旅程的一部分。「這些空間其實都不是直白翻譯 David Carson 的設計,」顏伯駿說,「它們是把 David Carson 那種打破線性、重組敘事的感覺變成立體的,每一站都是一種推進!」他特別提及場內大量出現的紅色光影與陰影重疊:「紅色不只是裝飾,它其實像是一種引導,讓你走進麥卡倫情緒的內裡。」

MCL

與經典重新相遇

顏伯駿說:「麥卡倫《雪莉新裝 360 體驗》是一個開放的命題,而不是一個被定義的結論。

MCL

你可以從工藝進入,也可以從感覺進入;從歷史進入,也可以從視覺進入。品牌若能容納多重入口,代表它願意承擔多重解釋。」對他而言,成熟的品牌不怕被讀錯,它只怕失去被閱讀的慾望 —— 而這一次,麥卡倫選擇以全新的方式,重新開啟這場深層對話。

MCL

誠如顏伯駿所說,「當觀看被重新訓練,品牌不必提高音量,只需要說對語言。」在展場尾聲,麥卡倫以一連串能「被參與」的設計細節,打開更多與經典重新連結的方式。

MCL

於展場來一杯層次豐富、尾韻帶有甜味的雙雪莉桶純飲,或選擇清爽果香的Highball,週末你可以點上由「2025亞洲最佳酒吧」The Public House Maltail打造、以經典麥卡倫雪莉桶風味為靈感的限定特調;玩一場藏有互動攝影驚喜的盲盒遊戲;寄出一封寫滿真摯話語的明信片;現場購買麥卡倫經典酒款,還能享受質感緞帶包裝的儀式感,讓這些互動與走逛片刻,與麥卡倫威士忌一樣,在記憶中慢慢熟成。

MCL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10位藝術家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基隆美術館2025年度大展《WE ARE ME — 我(們)到此一遊》,由藝術家余政達創造的虛擬角色「法咪咪 FAMEME」擔綱策展人,邀集台灣、日本、泰國、英國及法國等10位藝術家,透過經典舊作與全新委託創作交織共28組創作,試圖回應當代最為迫切的提問:在資訊過量的影像洪流中,藝術還能如何被觀看?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我們所見,真源自我們所選嗎?

在社群媒體演算法驅動下,我們以為自己在選擇觀看,但事實上,我們所見有時並非源自所盼。如今,觀看已是表演、身分再造的一部分,更是個體與群體的角力場。策展人法咪咪表示,展名「WE ARE ME」指向集體與個體的共生與矛盾:在數位影像分享時代,「自我」的樣貌逐漸在群體的凝視中成為「我們」;副標「我(們)到此一遊」則回應大眾文化中「到此即表態」、「觀看即表演」的社群奇觀。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台灣藝術家謝佑承以光影裝置檢視影像生成的本質,《大幕》與《雨點》兩件作品構築虛實交織的沉浸空間。(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這場展覽就是對上述現象的回應,探索著在影像泛濫、人人都能自稱創作者的時代,藝術被觀看的各式嶄新可能;同時剖析「我」與「我們」的界線,是如何被生成、被消解。再回望展名暗藏的巧思:當「WE」置於鏡面,反射出的既是「ME」,亦是無數被轉譯的身份,暗示著觀者不是單純的旁觀者,而是與作品共構、再造的行動者。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從兒童純真視角切入主題

首度於台灣美術館機構展出的英國當代藝術家瑞安·甘德(Ryan Gander),是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件展、雪梨雙年展等國際大展常客。他擅長以幽默視角轉譯日常物件,此次帶來裝置作品《同理心是一種超能力嗎?》,將稚真問句 “Is empathy a superpower?” 印於巨型黑色氣球,並置放於展場通道,迫使觀眾直面這道純真提問。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泰國藝術家納溫·努通(Nawin Nuthong)以融合神話、兒童文化與政治隱喻見長,此次為展覽及基隆城打造新作《4−6位紙鈔上的孩子》,以台灣千元鈔票的隱藏人物為切口,結合基隆在地廟宇觀察,於作品中交織遊戲、童趣與批判性。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科技如何影響人類的情感和行為?

曾獲威尼斯雙年展銀獅獎殊榮的重量級藝術家卡蜜兒·安侯(Camille Henrot),攜成名作《極度疲憊》首度來台展出。這件被視為後網路藝術(Post-Internet Art)始祖的作品,以電腦桌面為舞台,重組網路素材、美國博物館及研究機構組織「史密森學會」典藏,揭示資訊過載如何影響我們的感知與學習知識的方式。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同樣回應科技社會與人類情感行為的關聯,台灣藝術家鄭先喻作品《這可能是你》揭露演算法下的身份幻象,作品不斷輸出演算法生成的個資檔案,擾動個人隱私與真實身分的邊界;日本藝術家山內祥太(Shota Yamauchi)的新作《Being… Us?》,則透過AI光影生成後人類幻影,挑戰對「生命」的既有定義。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日本藝術家YANG02則進一步探索科技時代的社會與倫理議題,他曾透過《永久的暫時性》一作,運用無價值判斷的自動導引車(AGV)將隱蔽幕後的佈展過程公開,藉此反思便利性背後的資本機制。此次則帶來新作《慢速迷你4DW——逃離現代價值觀》,將原先的高速競賽改造成「慢速競賽」,使觀眾體驗「放慢」蘊藏的價值,挑戰現代社會對效率的迷思。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深入感知,將記憶與時間具象化

台灣藝術家陳怡潔以轉化動漫人物的色彩聞名,新作《連合島漫遊》將觀眾最具情感連結的動漫角色,轉化為多格抽象圓盤,呈現網路世代共享記憶的軌跡。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陳松志的《無題-KEE》則讓觀者走在鋪滿銀色亮粉的地毯上——當足跡化為記憶殘留,時間即隨著身體的移動被具象化。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聶永真設計主視覺!以「觀眾凝視白牆」暗喻觀看的多種解讀

本展由聶永真操刀的主視覺設計也值得一看!畫面呈現一群凝視白牆的群眾,牆面卻空無一物,象徵「觀看」本身成為一種表演,也反映觀眾進入展場後的處境——究竟注視的是藝術,還是透過藝術映射出的自己?展覽也由此發展出一組明信片套卡,觀眾可於展覽中取閱、蒐集;離開展場後,這些明信片將成為展覽的物理延伸,承載著關於「我(們)到此一遊」的某種見證。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

《We Are Me-我(們)到此一遊》

展期|2025.10.30-2026.02.01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9:00-17:00,週一固定休館,國定假日除外

展覽地點|基隆美術館1樓、M樓(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

參展藝術家|陳怡潔、陳松志、鄭先喻、瑞安.甘德(Ryan Gander)、卡蜜兒.安侯(Camille Henrot)、謝佑承、納溫.努通、山內翔太(Shota Yamauchi)、yang02(依英文姓氏字母順序)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