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國美館登場!「禽獸不如」7大展覽主題反思人與動物關係

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兩年一度台灣當代藝術年度盛宴,第七屆「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台雙展)10月17日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美館)正式開展!本次參展的49組藝術家皆為新世代創作者,雖為首次參與台雙展,但表現絲毫不遜色,在處理環境保育、社會參與等議題,極具深度及感染力。

本屆台雙展由台灣藝術家暨策展人姚瑞中統籌策展,以「禽獸不如」(Subzoology)命題,藉由佛教「六道輪迴」的「畜生道」為切入點,反思人類對自然生物的長期掠奪與宰制,以之關注與回應科學、藝術與哲學界,對於人與動物之間關係,將國美館打造一座不存在世上的動物園,也期盼引起觀者反思人類對待眾生的方式。

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姚瑞中以展覽透過不同角度呼應並延展近年來全球雙年展聚焦於「人類世」的生態環境議題,展覽內容深切觸及後疫情時代下社會及生活等各項層面。他希望藉由展覽傳遞善待有情眾生這個核心思想,也期觀者能透過展覽重新思考人類與動物的關係以及環境與生態議題。

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展覽空間像是構築成一座由理性思辨、心靈觸動及感官體驗交織而成的一座不存在這世界上的「動物園」,藝術家所創作的各式各樣物種生態,在國美館展場與觀眾不期而遇。 

禽獸不如為題 緊扣7大子題

展覽以7大子題為主,包含「獻祭與救贖」、「生物經貿潛史」、「無名戰爭肖像」、「實驗室╱手術室╱標本室」、「節慶╱沙洲╱綠覆率」、「獸倣者╱獸形人」、「棲息地/動物園/國家公園」與「行為暨臨場藝術/多媒體裝置表演」,涵納49組具台灣經驗的藝術家精彩創作,作品媒材豐富多元並緊扣展覽主題,藝術家齊力以視覺藝術、聲音藝術、現場行為等多樣化的展演形式,藉由創新題材的表現與個人生命觀察經驗,以「藝術」共同為生態環境發聲。

「獻祭與救贖」集結藝術家林鉅、吳其育、紀凱淵、張徐展、陳建泯與Meuko! Meuko! & NAXS Corp. 涅所開發等創作,傳達有情眾生並非人類「贖罪劵」的大同理念,進而規勸人類放下獻祭與救贖心態。

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吳其育,〈人族〉


「生物經貿潛史」、「節慶/沙洲/綠覆率」與「棲息地/動物園/國家公園」揭示了在經濟利益下,那些被政治化與符號化的動物、棲息地被過度開發而滅絕的生態,以及城市擴張、產業開發所付出的代價與哀怨悲歌,涵納藝術家許家維、盧昱瑞、朱駿騰、羅晟文、張欣、李亦凡、羅智信、莊培鑫、鄭先喻、廖健行、楊順發、彭一航、蕭聖健、黃可維、孫培懋、潘信華、曾建穎及顏妤庭等眾人創作。

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孫培懋,〈我曾想像著自己就是幽暗深海裡的那條魚〉

「無名戰爭肖像」藉二戰軸心國戰場為背景,透過藝術家李立中、區秀詒、歐靜雲及吳權倫以影像、平面繪畫、歷史材料等媒材之創作,思考戰爭、生命與死亡的議題。

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區秀詒,〈靜海武士的極盡旅程(三幕劇)之 序:啟航之歌〉

「實驗室/手術室/標本室」以空間為視角,提點人類文明本是踩著由無數生物屍骨構築的基石成長以及生物基因改良在科技昌明的當代社會之演進,作品包含藝術家顧廣毅、宮保睿、魏澤、陳懋璋、彭奕軒、張辰申、杜韻飛及陳聖文等人創作。

彭奕軒,〈太陽曬過的味道〉,2020,UVC 紫外線殺菌燈,尺寸視場地而定。藝術家提供。

▲彭奕軒,〈太陽曬過的味道〉

「獸倣者/獸形人」單元提醒觀眾應從生物角度思考「生而為人」的終極意義,由藝術家賴九岑、耿晧剛、張騰遠、許尹齡、陳昱凱、圖顥程+孫懿柔及吳秉聖等人,透過半具象繪畫、複合媒材、動畫裝置及影像等多元形式進行創作。

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陳昱凱,〈輻射〉


「行為暨臨場藝術/多媒體裝置表演」由瓦旦塢瑪、葉子啓、孫懿柔、傅雅雯+周書毅、鬼丘鬼鏟及林人中等人,透過快閃行為藝術共同表達對生態環境的反思與悲歌。

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鬼丘鬼鏟,〈鳥的團塊飛行〉


衛星展、平行展同步登場

為促進台灣當代藝術發展,2020台雙展更透過「培力策展」的方式,以國美館為核心,首度串聯中部地區之外空間合作推出「衛星展」及「平行展」,由各場域策展人就展覽主題進行策劃,同時另以各場域精神主軸為展覽內容進行延伸,並帶入具有國際背景與台灣經驗的藝術家,試圖以實驗性的策展型態,大幅延展台雙展的跨域視角,帶動藝術動能,開啟台灣在地藝術的激盪交流與對話,也提供後疫情時代的藝文漫遊新選擇。

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展覽時間:2020年10月17日至2021年2月28日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101-108、202展覽室、大廳、美術街、戶外廣場、衛星展及平行展展區 (台

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二號)

館舍主體開放時間:週二~五12:00~18:00,週六10:00~20:00,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外圍E亭、下凹庭園區之數位藝術方舟開放時間:週二~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官網:http://www.ntmofa.gov.tw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tmofa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廣慈社宅」位於松山奉天宮附近、規模居台北市之冠,而以此為基地、醞釀五年多的「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如今迎來成果發表,於2025年1月9日至2月10日開放大眾參觀。

一場社宅裡的藝術盛典

廣慈社宅前身為福德平宅以及廣慈博愛院,由於該地區發展相較老臺北城慢,散落著埤塘、濕地、郊山,緊扣鐵路、礦區、移民聚落,因此至今仍有許多新建設落成,可說是都市發展的一方新天地。廣慈社宅佔地6.4公頃,共有逾1500戶,入住居民面貌多元,為了促進社區的對話與相互理解,「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於2020年正式啟動。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徐永旭《光之巢》位於廣慈社宅園區南面入口處(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周邊環境、居民組成等多元背景,替公共藝術計畫供應了豐沛的創意靈光。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由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主辦、禾磊藝術策劃,以「我們在家(We Are Home)」為題,聚焦關係美學與環境美學,串起既有社群與新遷入的住戶、社會與社宅、人與環境間的連結,一步步形塑居民對家的認同。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游文富《溫暖的載體》夜景(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邀請藝術家實際駐地於一側的「福德聚場」,並設計一系列貼近在地的帶狀活動,讓藝術流動於社區建造中,築起一座共生共好的關係堡壘。九組來自台灣、日本與荷蘭的藝術家,分別以聲光、插畫、陶藝、纖維藝術、空間裝置等多元媒材,回應此處消逝的煤礦、水圳和生態,以及被人們擱置的記憶、感受,甚或是難以啟齒的終老話題等。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展覽現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2件展期限定作品

兩件展期限定作品,為廣慈社宅公共藝術成果展揭開序幕。游文富的竹編裝置《溫暖的載體》,樸質、溫潤宛如翻湧的金黃色雲海,融入地景也溫柔摟抱著老榕樹,歡迎觀眾穿梭其中;國內外藝術家跨界合創的《遷徙博物館》,是展覽的一大亮點,由德國藝術家佛羅里安.克拉爾(Florian Claar)結合金屬、木構和聲學技術,構築出的開放式聲鏡劇場《Wall of Voices》,而裏頭循環播放的聲音作品,則是知名音樂人林強,取材十多位受訪居民關於夢境、夢想的口語敘事,所創造出的電子音樂作品《聽夢I-夢迴》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游文富《溫暖的載體》(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Wall of Voices》結合金屬、木構和聲學技術,構築出開放式聲鏡劇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噪咖藝術、吳秉聖合力於《Wall of Voices》中,打造出光影作品《牽繫》(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8件永久性戶外裝置,呼應周邊地景

廣慈社宅室內外共有18件裝置作品,觀展動線以信義區行政中心正後方的社宅3區(C區)的主視覺延伸作品《社區精神旗幟》為起點。蔡慧盈以「圓形」借喻「圓滿」的概念,不僅為展覽破題,也訴說著一點一滴投注的情感、心力與時間,如同構成圓的無限個點,圓滿了彼此間的關係。此外,藝術家也邀請居民共創,在旗幟上拓印下老椅子、磚瓦甚至福德聚場門牌等象徵「家」的元素。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蔡慧盈《社區精神旗幟:揚揚》(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衛福大樓與行政中心的接壤處,是禾磊設計梁豫漳以耐候鋼打造雙圓弧棚頂的《流亭》,如今已成為居民偶遇、寒暄的地標;嶼山工房林聖峰《大樹下的山水客廳》以平行並排的波狀鋼筋,模糊建材的軟硬與內外之分,成為日升月落間瞬息萬變的光影山水。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禾磊設計梁豫漳《流亭》地處衛福大樓和行政中心大樓之間(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嶼山工房林聖峰《大樹下的山水客廳》夜景(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站在《大樹下的山水客廳》下方仰望天空(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南面入口處徐永旭《光之巢》呈現四座溫煦、質樸的峽谷雕塑,呼應地勢也迎接人們歸巢;邱承宏《採光》以昔日植物的形象刻鑿混凝土浮雕,營造翩翩詩意及巧妙的共時性;偶然設計曾令理《孢燈》同樣取植物為靈感,用數株不鏽鋼雕塑模擬附近淺山的蕈菇、孢子,回應廣慈社宅周邊地景。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徐永旭《光之巢》(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邱承宏《採光》(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偶然設計曾令理《孢燈》(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路面、變電箱上九個貌似秘魯「納斯卡線」的神秘圖騰,是彭冠傑的作品《祝》,受附近奉天宮、慈惠堂等公廟信仰啟發所設計;現居荷蘭的以色列藝術家拉姆・卡齊爾(Ram Katzir)則從觀察手相的風俗出發,於三棟社宅包夾的廣場描繪出巨幅地畫《書寫未來》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彭冠傑《祝》(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藝術家拉姆・卡齊爾《書寫未來》(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10件室內創作,訴說場域本質

廣慈社宅建物內,也展示著許多藝術作品。大廳牆面上的鄒駿昇《共生》,描繪四獸山所代表的神獸,隱含動物與人類、生態與聚落間共生的永續議題;吳芊頤《窗光漫遊》轉化了公園、濕地、花草、蝶鳥,以及鐵窗花等在地符號;李維皓、許敬柔創作的《盈盈》,以特製不鏽鋼板折射天光,製造出宛如水中游魚的熠熠鱗光。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鄒駿昇《共生》(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吳芊頤《窗光漫遊》(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李維皓、許敬柔《盈盈》(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山由社《描海》是一幅需抬頭仰望的壯闊海景,鼓勵觀者打開嶄新的視角;日本藝術家本間純《記憶中的海》則將海洋的寫真轉印於金屬穿孔板上;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山由社《描海》(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本間純《記憶中的海》(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章芙菱《一場及時雨》李維皓、許敬柔創作的《沐浴》,一件用分光鏡營造七彩色光、一件讓光源與白色地景共舞,替受困的心靈帶來片刻撫慰;長居臺灣的日本藝術家大塚麻子《請跟我說》《廣慈的天空》兩件畫作,則替空間平添了一絲活潑氣息。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章芙菱《一場及時雨》(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李維皓、許敬柔《沐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大塚麻子《請跟我說》(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We Are Home: 廣慈社會住宅公共藝術成果展

展覽日期|2025年1月9日至2月10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 10:00~17:00
展覽地點|廣慈社會住宅公共區域(台北市信義區福德街86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田中達也特展」台北開展!集結160組全新創作,走進日本微型藝術家的奇幻世界

「田中達也特展」2025年1月開展!集結160組全新創作,走進日本微型藝術家的奇幻世界

田中達也微型展即將於2025年1月在台北的中正紀念堂登場,展出逾160組全新創作,涵蓋近50件立體模型,以及初次亮相的精彩內容。

田中達也微型展登陸台北

Instagram累積近400萬粉絲追蹤、海內外特展巡迴突破250萬觀賞人次的日本微型藝術大師田中達也,即將再度來台。此次的田中達也特展,以日常為靈感出發,展覽內容橫跨HOME(家)、FORM(形狀)、COLOR(顏色)、SCALE(比例)、MOTION(動態變化)、LIFE(生命力)、WORLD(世界觀)7大主題,將天馬行空的想像化為現實,分別從「生活、形態、色彩、大小差異、動作」,等各種新視角看待熟悉的事物。

2025年1月,風靡全球的田中達也微型展盛大回歸、再度登陸台北。(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2025年1月,風靡全球的田中達也微型展盛大回歸、再度登陸台北。(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在這次的展出中,從「生活、形態、色彩、大小差異、動作」等各種新視角看待熟悉的事物。(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在這次的展出中,從「生活、形態、色彩、大小差異、動作」等各種新視角看待熟悉的事物。(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展覽集結7大主題

像是巧克力變書房、搭乘美味的麵包公車通勤去、在蔚藍衣架海上盡情地衝浪、用小小釘書針建造摩天高樓,以及在光碟片上享受溜冰的舞者等。另外,田中達也繪本《壽司買衣服》中的新角色也將驚喜出場,深入展現其工作哲學「MITATE MIND(轉換視角)」,讓平凡的生活變得與眾不同。

《HOME》用綠色口香糖打造舒適臥房(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HOME》展區中,用綠色口香糖打造舒適臥房(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LIFE》與鮪魚握壽司一起逛街買新衣(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LIFE》展區中,與鮪魚握壽司一起逛街買新衣(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打造小世界大驚奇

而除了豐富的平面作品及立體模型,現場還能欣賞5座繪本場景的大型創作、5部影音動畫,帶領人們更加深入田中達也的幽默與創意。甚至在你參與微型作品的同時,也能體驗當小小攝影師的樂趣,一同嘗試意想不到的獨特視角。

《MOTION》左右來回熨燙著翹起的洋芋片(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MOTION》展區中,左右來回熨燙著翹起的洋芋片(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SCALE》將玉米粒縮小再縮小製成皮包(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SCALE》展區中,將玉米粒縮小再縮小製成皮包(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田中達也特展-大師眼中的微型组合
展覽日期:2025年1月10日(五)至2025年4月6日(日)
展覽地點:中正紀念堂1展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展覽時間:10:00-17:30(17:00停止售票及入場)
休展日:1/28(除夕)、1/29(初一)、2/28

更多售票資訊請點此

資料提供|寬宏藝術、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