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泰美術館《粗獷主義建築展》亮點!百件案例、建築模型回首台灣國際粗獷建築美學

三信家商波浪大樓-展場大模型 © 忠泰美術館

因疫情而沉寂數月,忠泰美術館偕重量級國際建築展《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SOS Brutalism—Save the Concrete Monsters!)強勢回歸!本展為忠泰美術館與德國建築博物館(DAM)共同籌劃,以德國 2017年展開的同名展覽為基礎,更新增6件台灣在地案例研究,強化在地視野與論述。共計展出超過百件粗獷主義案例,透過全球13個地區、五項主題探索彼此的關聯性。

二樓展區以全球13個地區、5項主題用線索展開探問 © 忠泰美術館

繼2013年舉辦的《代謝派未來都市展》後,忠泰基金會再度從大時代脈絡審視建築思潮運動,企圖透過引介影響全球的前衛建築思潮運動,從主流之外思考多樣性,並聚焦建築與社會、時代不可分割的關係。在疫情嚴峻的現在,期盼透過城市發展的對照,反思全球化發展至今的影響,並回望歷史,重新思考突圍而出的未來策略。

二戰後不斷竄生的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

《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2017年首度於德國建築博物館展出,是有史以來首次針對1950至1970年代粗獷主義建築的全球性調查,同時也以「#SOSBrutalism」對此時代的建築展開搶救倡議運動。展覽陸續巡迴至維也納、波琴及阿倫等城市,2020年首次跨出歐洲,與忠泰美術館攜手籌劃,並由原展策展人Oliver Elser與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主任王俊雄共同擔任台北亞洲首展的策展人。

波士頓市政廳-歷史照片 © Bill Lebovic 1981

波士頓市政廳-歷史照片 © Bill Lebovic 1981

粗獷主義(Brutalism),源自法文術語「béton brut」,亦即清水模,最初興起於1950年代的英國建築界,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即是此種建築風格的先驅之一,而後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作品竄生於世界各地。其狂放未經修飾的外觀及裸露的結構體,是粗獷主義建築極富表現力的風格特徵,亦是屬於二戰後百廢待興,社會動盪不安與實驗精神興起的體現,然而歷經時代更迭,此類建築在當今社會,常被譏為醜陋或過時的技術而面臨被拆除的危機,因而促成相關議題的關注與本展的誕生。 

水電工暨煤氣設備裝修工工會大樓-歷史照片 © Graeme Gunn Architect

水電工暨煤氣設備裝修工工會大樓-歷史照片 © Graeme Gunn Architect

「粗獷主義的興起,幾乎是所有國家重啟的時間點,那是一個充滿實驗性的時代,無論建築成功與否,都不應持續摧毀這些建築,我們應該探討保存建築遺產的方法,將新生命帶入舊混凝土中,思考未來。」策展人Oliver Elser如此說道。

全球十三個地區、五項主題、超過百件建築案例 回看半世紀前的時代精神

建築作為人類生活的載體,同時也反映著社會特性與地區特色,也因此,本次展覽從全球「十三個地區」與「五項主題」來探問半世紀前動盪不安的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樣貌。

二樓展區以全球13個地區、5項主題用線索展開探問 © 忠泰美術館

從十三個地區展開探查,包含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南亞與東南亞、東亞、俄羅斯、中亞與高加索地區、東歐、西歐、中東、英國、大洋洲、德國與台灣各地都能看見粗獷主義混凝土之獸的身影,它們融合了各地的風土民情,將粗獷主義在地化,發展出形狀各異的姿態。本次展場中,除了以大型模型展出「耶魯大學藝術與建築大樓」、「波士頓市政廳」、「龍之砦」、「聖保羅大學建築與都市規劃學院」等超過百件的案例外,同時也會以24座水泥模型、3座3D列印模型、8座大模型、明信片等呈現更多粗獷主義的樣貌。

粗獷主義亞洲首展,特別規劃臺灣展區 © 忠泰美術館

從主題出發共有五條路徑,包含「現代建築之父」柯比意對於混凝土的詮釋與運用,亦成為世界各地粗獷主義靈感來源之一的「Le Corbusier的拉圖雷特修道院」;以及本展的核心議題「# SOS Brutalism運動」。另外,還有「粗獷主義女性建築師」、「混凝土教堂」、「混凝土」等不同層面視角的主題。台北展於展場設計中首次使用了不同顏色的路徑線條,讓觀眾探索案例之間的關聯性。

台北展新增六件在地建築案例研究 思考建築與人和時代的關係

忠泰美術館為深化在地的視野與論述,新增六件台灣在地粗獷主義建築案例研究。包含陳仁和建築師於1960年代設計的高雄市私立三信家事商業學校波浪大樓,分別以1:20與1:50的兩種模型尺度呈現波浪型結構全貌與設計細節。其他案例還包含:新北市私立天主教聖心女子高級中學、原中央研究院美國研究中心、台北醫學大學、公東高工聖堂大樓、高雄市文化中心。

三信家商波浪大樓-展場大模型 © 忠泰美術館

台灣案例的研究成果,不僅體現出台灣與全球的扣連,亦反映著台灣戰後社會的真實寫照。本次主視覺採用的影像,是一張從三信家商畢業紀念冊裡發掘到的歷史照片,這張紀錄下當時剛竣工不久後的波浪大樓與使用這棟建築的師生,畫面所蘊含的時代象徵,具體呈現了建築與人、社會、時代之間不可切割的關係,更呼應了本展聚焦於建築與人之間的關係,而非僅是建築物本身而已。 

三信家商波浪大樓-畢業紀念冊歷史照片 © 國立臺灣博物館

策展人王俊雄也強調:「台灣粗獷主義發展於1960年代左右,本次展覽是一個讓我們學習如何對於全球性文化現象,進行重新定位、反思以及理解的機會,如此保存它們才有積極意義。粗獷主義除了給我們帶來了焦慮和困擾之外,也給我們帶來機會和未來。」

《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展覽時間|2020/7/4 – 2020/11/1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更多資訊請見官網

via 忠泰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2025大阪世博將於4月13日開幕,除了各具特色的國家館外,主題館(Signature Pavilions)展區也不能錯過!共8座主題館分別由日本建築、設計、音樂、影視等各界大師領銜,切入生命的各個面向,用趣味的互動式探索體驗,引領觀眾反思人類、藝術、自然、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Better Co-Being(Resonance of Lives)

由建築師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共同創立的建築事務所SANAA操刀、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長谷川祐子擔任策展人。展館位於世博會場中央的一片寧靜森林,以無屋頂、無牆壁的設計,模糊室內與戶外的界限,傳遞開放性與共享的理念。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Better Co-Being(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展館主題聚焦於多元社會中的資源共享、互相尊重與人際關係,將結合3D觸覺科技互動裝置與專屬體驗APP等創新技術與藝術,讓觀眾體驗深層情感共鳴。展覽共分為三個展區:「人與人之間的共鳴」以多媒體藝術表現情感交流的可能性,幫助人們重新挖掘彼此的連結;「人與世界的共鳴」以象徵多元價值的彩虹視覺呈現未來願景,鼓勵對平等與包容的深思;「人與未來的共鳴」通過互動裝置,展現環境與人類之間的動態變化,啟發對未來生活模式的想像。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Better Co-Being(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Future of Life(Amplification of Lives)

由日本人形機器人權威石黑浩領銜,這座展館描繪未來五十年間科技可能如何影響並擴展人類的生活。展館內的互動展覽探討科技與社會融合的多樣可能性,像是科技與日本文化的關聯、科技為生活創造的便利、存在於科技中的生命(機器人)、千年後生命的形態等,啟發性地呈現未來生活藍圖,鼓勵觀眾重新審視人類與科技的共存關係。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Future of Life(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Future of Life(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Playground of Life: Jellyfish Pavilion(Invigorating Lives)

由音樂家中島幸子策劃的「Playground of Life」以「水母」為靈感,建築外觀採用半透明膜結構,呈現萬物生命的柔軟流動性。展館主打創造力與遊戲性,致力於打造一個結合藝術、音樂與互動體驗的夢幻空間。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Playground of Life: Jellyfish Pavilion(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館內,二樓的「遊戲山」結合原生植被的攀爬設施與滑梯,觀眾可以盡情地攀爬,喚起童年時期的純真與活力;一樓則是現場音樂的表演場域。該展館致力塑造一間「未來地球學校」,不為年齡設限,讓觀眾在玩樂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Playground of Life: Jellyfish Pavilion(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null2(Forging Lives)

該展館的核心設計概念是重塑「鏡子」的象徵意義,利用互動裝置與數位科技讓觀眾探索超越現實的景觀,讓人感受到自然與建築的交融。走進展館,觀眾的身體將被數位化,與有機變形的自己互動。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null2(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null2(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DYNAMIC EQUILIBRIUM OF LIFE(Quest of Life)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有序只會朝無序的方向移動。然而,唯有生命才是無視這法則、尋求維持秩序的力量;只有生物才會主動地同時分解、重塑自己,而這種「動態平衡」就是生命本身的本質。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DYNAMIC EQUILIBRIUM OF LIFE(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該展館內容由設計顧問公司Takram策劃,通過互動燈光裝置展現「生命的動態平衡」。展館巨大的屋頂以輕柔漂浮的形象,象徵生命的循環與流動,而館內展覽則佈滿流動的燈光與多重感官體驗。觀眾將在此感受身體轉化為粒子,溶解到環境之中,重新審視個體生命在整體生態中所扮演的角色,並重新思考生命的短暫與無限。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DYNAMIC EQUILIBRIUM OF LIFE(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LIVE EARTH JOURNEY(Totality of Life)

設計師河森正治策劃的展館,聚焦在宇宙、海洋、陸地上所有生命的連結,從以人為本的思考轉變回以全生命為本,強調保護和培育生命的重要性。展覽共分為四個展區:沉浸式XR體驗整合虛擬與現實空間;五感音樂劇場展現生命的活力與熱忱;4公尺的巨幕投影出太空中所看見的地球,與雞蛋內的生命成長情形,是人類感官所無法捕捉的時空尺度;最後一個展間則放大微生物的生長動態,揭開平日視線之外的生命循環。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LIVE EARTH JOURNEY(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LIVE EARTH JOURNEY(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EARTH MART(Cycle of Lives)

「Earth Mart」由建築師隈研吾與設計師八木保共同打造,其靈感源自於農村生活。展館以里山常見的茅草屋頂建成,象徵過往鄉村生活的繁榮。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EARTH MART(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Earth Mart」內部設計如同一座未來市集,而觀眾可以在此認識糧食的循環議題。展覽內容涵蓋未來飲食模式、傳統文化與新興科技的比較、當前社會的糧食挑戰與創新解決方案等,並邀請觀眾以趣味的形式踏上這趟探索之旅,重新塑造新時代的生活見解。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EARTH MART(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Dialogue Theater –sign of life–(Embracing Lives)

最後一個展館由導演河瀨直美策劃,是一座參與式的對話劇場,每日設定不同主題,隨機邀請參觀者與預先招募的對話者共同展開討論,藉由個人經驗交流、全球議題討論,激盪出更多互動火花。策劃團隊表示,發生在這裡的都是「一生中只有一次」的偶然對話,也無法被預見。展期間的每次對話都將被留存,將傳承給未來人類。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Dialogue Theater(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Dialogue Theater(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北當代藝術館2025年首展「No Language」:以跳脫語言文字框架的創作,直探當代藝術感官力量

台北當代藝術館2025年首展「No Language」:以跳脫語言文字框架的創作,直探當代藝術感官力量

觀看作品時你會習慣先閱讀作品說明嗎?有時候,語言(文字)並不能完全表達藝術家的想法,試著用感覺來理解,而不僅是依賴語言的解釋,觀展過程中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台北當代藝術館(當代館)於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推出「No Language」展覽,由黃彥穎擔任策展人,邀集14組臺灣中生代與新生代創作者,突破語言表達的束縛,透過視覺、觸覺與共同經驗的連結,帶領觀眾感受藝術純粹而直觀的力量,發掘日常生活中微小的不平凡。

台北當代藝術館於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推出「No Language」展覽。(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北當代藝術館於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推出「No Language」展覽。(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所有語言的確都是抽象的,只不過某些語言比其他的來得更抽象。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策展人黃彥穎說明:「科學家可以告訴我們大象溜下滑梯的重力加速度,但他沒辦法告訴我們這為什麼好笑,我想『No Language』大概就是在說這個。這個展覽並非是一場藝術創作對抗語言系統分類的陳述過程,而是針對藝術家如何在物質中追求精神性、在詮釋中追求啓發性,以及在現實中追求超越性的身影。」

從日常的縫隙打開無窮的想像空間

入口處展出陳松志《奢侈的墮落》,展檯上畸形有機的口香糖團塊散發著人工香氣,藝術家將過往「咀嚼」的行為轉化為「踩踏」,引發對感官秩序的深刻思考。

陳松志《奢侈的墮落》(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松志《奢侈的墮落》(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萱《隨著風》以樹枝和風扇表現風的動態,《一小部分的霧島》將撿拾的石頭嵌入二手鞋底,延續記憶的旅程,《Flat #3》探討變形物品帶來的陌生感,而《經過》則透過飛機雲的數位影像,將不同時空的日常經驗串聯。

黃萱《經過》(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萱《經過》(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萱《隨著風》《Flat #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萱《隨著風》《Flat #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蘇育賢的作品以日常生活的荒誕瞬間為出發點,將瑣碎記憶幻化為如夢般的景象,讓平凡生活散發浪漫光彩。

蘇育賢《病毒》(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蘇育賢《病毒》(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將燈光、物件與不同質地的影像進行錯置,透過光影與記憶的交疊,挖掘平凡景象中的感性張力。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日常景象與社會集體意識

江忠倫《很久很久以前》探索記憶、風景與物品之間的微妙關聯,以抽象的畫面和符號結構,帶領觀眾進入藝術家記憶中的電影場景。

江忠倫《很久很久以前》(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江忠倫《很久很久以前》(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劉文瑄擅長以細膩的物質性表現形體與媒材的可能性,展出的三件作品以紙張為主要媒材,巧妙地展現藝術家對自我不同階段的詮釋,其中《媽媽咪呀》是自2011年創作以來,首次公開展出。

劉文瑄 《媽媽咪呀》(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劉文瑄 《媽媽咪呀》(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擷取城市街道招牌使人眼花撩亂的印象,行人、腳踏車騎士在招牌間移動穿梭,反映當代社會資訊過載與視覺衝擊的現象,從而喪失對深度與細節的關注。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空間物件與感官的對話

吳聯吟《健身房》將健身器材視為現代身體的雕塑,以器材訓練局部肌肉的功能性加以延伸,重新佈署精神化的身體造型。

吳聯吟《健身房 01》、《健身房 02》、《健身房 0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吳聯吟《健身房 01》、《健身房 02》、《健身房 0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使用塑膠浪板、磁磚、木板等裝潢材料,建立裝潢工程中「內部」與「未完成」的視野,在冷峻形式的線條基礎上,將有機的路徑介入幾何造型的秩序。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海欣《動物園》系列以繪畫記錄動物園沒看到動物或動物正在睡覺的景象,用幽默而真實的方式呈現集體經驗與期待之間的落差。

黃海欣《動物園》系列(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海欣《動物園》系列(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何彥諺《席地而坐》源自藝術家在學運期間久坐於柏油路面,促使其重新觀察日常中未曾留意的地面質感,將腳底接觸的路面、木地板及球場地面材質轉化為壁面,邀請觀眾以觸覺或其他感官,探索身體如何感知情感與記憶的痕跡。

何彥諺《席地而坐》(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何彥諺《席地而坐》(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用一系列荒謬的測試行動來挑戰都市空間中的隱形規範,提出不同的觀點重新呈現城市空間的使用方式,進而審視自身與周遭環境的關係。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立穎《轉折》以石墨、色鉛筆為媒材繪製於樓梯間,上下移動時能夠看見作品隨著光影進行變化,讓時間不再是線性概念,而是身體動態與空間感知的交織。

黃立穎《轉折》(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立穎《轉折》(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用廢棄的冰箱、洗衣機、除濕機、電鍋、熱水瓶等多種家電改造為遙控車,幽默地批判現代消費文化及其隱藏的代價。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另外,展覽期間也將舉行藝術家面對面、工作坊與多場導覽活動,邀請觀眾透過不同互動式活動一同化身為自己的旁觀者,專注於那些平時忽略的細節,在生活中發掘全新的感受。各項活動訊息可至當代館官網查詢

台北當代藝術館新年首展「No Language」
展覽時間:2025/01/17 (五)~05/04(日)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更多資訊可至展覽網頁查詢

資料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