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定光》汲取自然聲響的舞蹈新作!鄭宗龍「當聲音跟身體合一,是人最光明的時刻。」

定光

本文選自La Vie雜誌2020/9月號一起為地方設計吧!

鄭宗龍把房子賣了,現在住在山上的民宿裡,而他的新作《定光》,就是汲取自然聲響與身體形象的創作。雖然說是《定光》發想在先、入住山裡在後,但回溯他嚮往自然的因子,已經很久很久了。

「我突然想住進山上,我覺得住在大樓有一種被束縛的感覺。雖然說心遠地自偏,但我實在沒有那個能力。」看似衝動的決定,鄭宗龍其實起心動念已久,過去總癡迷BBC Earth關於阿拉斯加北邊居民、自給自足生活的影集,令他想到梭羅的《湖濱散記》,那是他一直嚮往的美好生活。

定光

定光

今年初接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後,鄭宗龍立刻帶團飛往歐洲巡演,而同時刻的台灣,他的房子也悄悄出售。回台後他偶然在淡水山上看到一間民宿,決定住兩個月試試,「兩個月之後發現好像還不錯,那就再住兩個月,哈哈。住一住我就問老闆,是不是可以住到年底?」早上看得到藍鵲,下雨時吵得不得了,他最近還能夠聽出風的路徑,「不是不想上班,但我每一天都不想下山,哈哈,我想我是真的很喜歡住在山上。」

小說裡有隱居山林的仙人,但現實裡雲門總監也是凡人,「為了賣房子的事,我媽到現在還在唸。」藝術家的思維,或許擁有相同頻率可以共振,和他聊起日本名導是枝裕和每次要寫劇本時,也都會住進旅館,他竟也舉一反三,笑說《在路上》的作者傑克‧凱魯亞克也是如此。突然,他愣了一下,「真的欸,我就是住在民宿裡編這個作品。」

有序而純粹的自然聲響

他口中的作品,就是10月即將登上國家戲劇院的《定光》。「我一直在想,舞蹈的美好對我來說到底是什麼?」小時候無拘無束、哼哼唱唱的瞬間,總會浮現在他眼前,不需要任何外力或造作,舞蹈和音樂就能在身體上得到滿足。這個悸動一直埋在心底,直到2018年他認識了旅美作曲家張玹,開始有了變化。同對佛教有興趣的兩人,在林強提議下,創作時一天抄一篇佛經,某天突然看到了「錠光佛」的概念,祂出生時會大放光明。鄭宗龍頓時有了一些想像,「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有光芒的感覺,當你在舞蹈、哼歌、很忘我的時候,當你的聲音跟身體合一的時候,那是一個人最光明的時刻,沒有雜念。」他將神明名諱加以轉化,《定光》從此確定。

邊唱邊跳的舞作,鄭宗龍並非沒有做過,早在2016年的《十三聲》,他就把童年萬華市井的雜亂聲響搬上舞台,舞者時而吼叫、時而唱咒。但這些來自過去文化的聲音,說到底都是人為創作出來的。「這些聲音有沒有可能更單純?」除了再度攜手林強合作音樂,這次他決定從自然裡尋找聲音,請張玹帶領舞者發出蟬的鳴叫,模擬出午後的森林、小溪的流水、下雨的感覺,或是用蹬地的方式,製造出悶雷的聲響。

定光

除了從人為轉向自然,相較於《十三聲》的恣意吼叫,鄭宗龍試圖尋找更理性的聲音編排。但如果沒有歌詞,純粹唱著「啊嗚伊喔」等音頻,很容易有合唱團的錯覺。於是他們想到了閩南語的字音,閩南語有很多疊字,例如白鑠鑠、水噹噹、臭毛毛,還有像是拐、轉,單單一個字,就包含兩個以上的音調。他請張玹將這些字音譜在五線譜上,沒有意義地排列成12首短曲。「你不需要知道歌詞在唱什麼,因為它是一種聲音的能量,但是很有趣,這些字組合起來有一種新的味道。」

大家說的風格,對我來說是僵化

不禁好奇這些聲音要如何和舞蹈發生關係,鄭宗龍睜大了雙眼,「這就是正在煩惱的啊,哈哈哈,要命啊!」他說,生命的狀態每天都不一樣,舞蹈的本質就是流動的,「過去我特別喜歡舞者跟我一起潛進陣頭的身體、街頭的身體,所以他們的動作已經有一些累積,對我來講是僵化,對大家來講可能是風格。但我想要脫掉這件事,而這需要時間。」

定光

他想起想小時候跟著爸爸爬哈盆越嶺步道,有段陡峻的下坡,他總愛把腳步想像成跳舞。因此他邀來登山家呂忠翰、張元植,帶著舞者登合歡北峰。登山的同時,鄭宗龍要舞者看看山的姿態、發現森林細微的造型,觀察高山杜鵑、五葉松、石頭的形象,因為舞者要發出蟲鳴鳥叫的聲音,但並非要去扮演某個動物,而是要靠自己的想像,從自然形象中找到對舞蹈的滋養。鄭宗龍進一步解釋,在舞蹈世界裡,腳的形象具有高度識別,向下弓起是芭蕾,向上勾起則是中國京劇,「當你看到腳往內拐起來的時候,那就是雲門舞集。」他正是要洗滌這些可辨別的痕跡,透過爬山的身體經驗,當腳底板接觸到不平整的土地,就會自然產生不一樣的型態,一旦腳底板改變了,就會連動到膝、胯、腰,以及整個人的平衡,動作從此產生,形象也由此變化。

編舞是我唯一會做的事

回歸自然的《定光》,一改過去鄭宗龍舞作予人的鮮明形象,沒有《毛月亮》面對科技衝擊的生猛,也不走從《在路上》、《杜連魁》、《來》到《十三聲》的傳統宮廟脈絡。「我覺得每一個人應該有很多面向,那個面向或許不是因為年紀,而是因為你去探索、發現,知道自己有這麼多不一樣,以及每一個時期不同的追求,這些有沒有可能最後匯聚出一個什麼?」

定光

來自萬華的春風少年兄,如今已成為雲門舞集的藝術總監,過去不斷說著想逃跑,質問著自己為什麼要編舞,他笑說現在不想逃跑了,但還是會不停確認自己為什麼還在編舞。「我一直都有答案,但是會一直問,因為每一個時期答案都不太一樣。人不是杯子,人是會變的,十年後再來問,搞不好得到的答案會更成熟、更清楚。」那現在的鄭宗龍會如何回答?他說,編舞是自己唯一會做的事。

人固然不是杯子,但杯子也並非永恆不變。採訪結束後,鄭宗龍聊起最近打破了很喜歡的玻璃杯。沒有無堅不摧的真理,只有無盡無涯的提問。舞蹈是什麼?生命又追尋著什麼?舞作裡的光芒一瞬,指引著他,也引領著我們。

鄭宗龍

出生於台北萬華的編舞家,2002年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後加入雲門舞集。2006年起擔任雲門2特約編舞家,2012 年任助理藝術總監,2014年任藝術總監。2020年接續林懷民,出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長篇作品《十三聲》挖掘台灣古老的文化記憶;《毛月亮》結合人文、科技、當代、未來,現已獲得諸多國際劇院與藝術節邀約於2020~2022年期間進行國際巡演。

定光

10.01~04 臺北國家兩廳院國家戲劇院

10.17~18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10.24~25 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https://www.cloudgate.org.tw/

完整內容以及欲知更多精彩專訪,請見La Vie2020年9月號《一起為地方設計吧!》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張紘齊的藝術養成很奇妙,小時候被畫家外公拎著到各地速寫,培養出對繪畫的興趣;長大後以模特兒身份旅美,走伸展台、拍時尚大片之餘也不忘創作。東方和西方的、傳統和新潮的、藝術和時尚的各種養分,都被他細膩提煉,化為畫中「手指人」奔走的奇異景觀。

歡迎走進張紘齊最新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與「手指人」共同在場,遊走夕陽海岸、歐風小鎮、水泥叢林……各種現實也超現實的平行世界風景,感受其中的愛與詩意。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藝術啟蒙自畫家外公

張紘齊對藝術的興趣源自家庭,他的外公金藩是東方畫會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影響他接觸藝術的重要人物。回憶起自己的藝術養成之路,張紘齊說:「小時候經常和外公到動物園速寫,在家也常在他的腳邊畫畫。最早是受到外公後期的作品影響,接著接觸他早期在東方畫會的作品;後來進到傳統藝術教育系統,才開始受西方藝術家影響。」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走上國際時尚伸展台,不忘畫家夢

不只台灣的成長過程,國外生活經歷也感染了張紘齊的創作。大學讀服裝設計的他,因緣際會下當起模特兒,更走上紐約、米蘭與倫敦時裝周伸展台,成為國際模特兒圈出名的台灣臉孔。

只是,張紘齊心中仍然有畫家夢。這十年以來,他走秀、拍照也持續作畫,這次《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個展中部分作品便是在紐約完成。工作、生活加追夢,聽起來就累人,張紘齊卻說浪漫,還覺得自己像現代版的格列佛,穿梭在不同的國家、文化之間冒險。

創造「手指人」做情緒的載體、觀眾的導遊

壓克力顏料和亞麻布,是張紘齊最常用的創作媒材,他用畫筆、調色刀作畫,偶爾也靠手指,用與材料近距離、甚至是零距離的方式,畫出自己遊走於多元文化的探險,傳達被遺忘的情感和觀點。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2022年夏天,張紘齊為畫作帶入了靈魂角色「手指人」,他性別流動,擁有指尖般的容顏,長了三隻手指和腳趾,總是穿梭於不同的場景,承載著創作者的情緒和感受。而畫中以紅、黃、藍及二次色描繪的場景,多半源自張紘齊的日常生活,可能是一次有意義的邂逅、可能是一場難忘的夢。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不過話說回來,張紘齊口中「被遺忘」的情感和觀點,指的到底是什麼?在旅行的過程中,張紘齊發現,「繪畫的觸覺體驗,常常被文化教育、流行趨勢掩蓋,限制了最純粹的感受。」面對這些被掩蓋、遺忘的感知,他不斷調整心態,也試驗直接以手指作畫的方式,試圖讓繪畫回歸最純粹的狀態,也讓作畫的「體感」極致真實。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張紘齊個展登陸奇想會

張紘齊將於台北藝廊奇想會舉辦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透過畫作、捲軸、短篇動畫等不同媒材,詮釋「手指人」的內心情景,及自身的生活故事。

現場作品分為3大系列:「人生的七味粉」匯聚了張紘齊過去十幾年來的生活回憶,以乘載不同觀點的7種畫面表現;「17個階段」透過色彩彰顯遇到各種人、事、物所產生的心情變換;「起源」則聚集了我們身在現實世界,或不曾在意、或錯過的愛和感知。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張紘齊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

展覽期間|2024.06.28 07.14

時間|13:0020:00(週二公休)

地點|奇想會(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217號)

門票|入場費為低消飲品一杯

50歲拋下25年廣告生涯,決定當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如果你看展不愛高深的論述、謎般的作品理念,只想純粹跟著色彩、線條、空間氛圍感受心緒的流動,那François Bonnel(弗朗索瓦・邦內爾)就是你在找的藝術家!

曾從事廣告業25年,50歲的François Bonnel毅然決然拋開熟悉的工作和生活模式,轉作一名藝術家。他把熱愛的音樂、藝術結合,作畫時讓耳邊的靈魂樂、藍調搖滾、民謠……貼合著畫中一切元素的脈動,用單純而直率的曲線、不對稱圖形、明亮色彩創造質樸畫面。看著Bonnel的畫,眼睛像是吃了冰淇淋,心情也不自覺跟著好了起來。想要感受這股魔力,不妨走進他在台灣的第一場個展《會唱歌的畫》領會。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50歲拋開穩定的廣告工作,當一名藝術家

出身法國的François Bonnel,有位擔任繪畫老師的藝術家媽媽,從小帶著他用手指沾著顏料隨意畫出線條、形狀,培養對藝術的喜好。聽到這裡,你或許會以為Bonnel順應著家庭環境的薰陶,讀美術專科,20幾歲就決定踏上藝術家之路。故事不是這樣發展的。正是因為媽媽從事藝術,Bonnel更懂得成為一名藝術家所需的天賦、機運和過程中的難處,於是他輕輕放下藝術之路,大學畢業後從事廣告業將近25年。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沒想到,2020年一場席捲全球的大疫,成了Bonnel生命的轉捩點。他本就厭倦日復一日的生活,又正好遇上疫情作為改變的契機,在50歲那年他決定揮別廣告生涯,嘗試做一名藝術家。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毫無包袱,自由實驗媒材、技巧的可能

現居於法國圖魯茲(Toulouse)的Bonnel,日日沈浸於這座玫瑰色古城的藝術氛圍,以即興的方式、融合音樂性發展創作,過程中也不斷探索數位媒體、攝影、拼貼等技巧與媒材。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成為藝術家對Bonnel來說像是一場解放。多虧人生上半場的辛勤努力,50代的他沒什麼現實包袱、更有餘裕全心投入藝術。正是這份餘裕,為Bonnel的繪畫注入純真、活潑、令人毫無負擔的生命力;光是看著,就不自覺被感染。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將音樂轉化為畫作,各個方向看都和諧

Bonnel來說,音樂是日常的必需品、繪畫的養分,他說:「一幅畫作必須與周圍的環境和諧,就像香水或音樂。」於是他聽著各個年代、各種曲風的音樂作畫,用色彩、線條、形狀和構圖,呼應著音符、和弦、旋律與編曲架構;並在構圖時反覆轉動畫布,讓畫作不管從各個角度、方向看,比例都是和諧的,且能看出不同趣味。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以下面這幅〈A Love International〉為例子,它正看像是一顆顆乒乓球在碗中跳躍;側看像是大大小小的香草冰淇淋灑落一地;倒過來看又像是忘了關的蓮蓬頭,水滴滴答答地落下。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幫畫作取名的巧思

說到把音樂融入畫中,Bonnel還有個習慣——用作畫當下正在聽的音樂曲目,為畫作命名,讓畫成為生活的有聲切片。這習慣也被帶到《會唱歌的畫》現場,看展時歡迎到臨窗小桌點播歌曲、為展場變換音樂,從François Bonnel專屬歌單找到與畫共鳴的聲音,跨越時空重回藝術家創作的時刻。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自私的藝術家

François Bonnel笑說自己是位「自私的藝術家」,創作只為了開心,沒有要講什麼大道理,「繪畫是一種純粹的樂趣,並非為了傳達訊息或哲學,而是簡單沉浸於其中。」這份單純的起心動念,正是讓他的畫作如南法陽光烘乾枕頭般愜意、舒適的秘方。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弗朗索瓦・邦內爾 François Bonnel 在台首個展《會唱歌的畫》

展期|-2024.06.30

地點|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01巷10號1F)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