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北白晝之夜在南港!AI數位巨石碑、章魚入侵停車場等21件視覺裝置作品

2020台北白晝之夜在南港!

只限一晚不眠的美好藝術體驗!自2016年起響應,邁入第五屆的「2020台北白晝之夜」,今年主舞台選擇南港,並以「南港通電 看見交界」為主題,在10月3日、4日用一整夜的藝術踏查,21件裝置作品、50組表演團隊,邀請民眾走過南港的土地、人文與環境,了解屬於台北的當代藝術城市紋理!

原本又名「黑鄉」的南港,是國家研究園區、中央研究院、國家生技園區的所在地,南港可說是台北經貿、工業、科技發展的中心。而日前開幕的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也於此登場,將原本與重型工業深深結合的南港形象,開啟一條轉化的道路,通往未來流行文化的孵化地。而本次正希望宛如「通電」後的南港,將成為藝術迷們一夜漫遊穿越的奇想場域。

2020台北白晝之夜在南港!

南港通電 七大場域主題亮點

本屆白晝之夜由豪華朗機工林昆穎出任藝術總監  ,號召國內外近百位藝術家共襄盛舉,街區場域橫跨捷運南港站到昆陽站,串起南興公園、南港車站、極限運動訓練中心、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東、西廣場與台電修護處等七大場域,以「南港通電 看見交界」一夜體驗,在10月3日這一晚邀請市民化身城市玩家。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表演廳

藝術總監林昆穎將昔稱「黑鄉」的南港區,透過文史爬梳與田野調查,定義出南港的「匯流交界」特性,進一步定調「南港通電」,寓含著「集合眾人智慧,讓電流通,便展現出強大光亮」的豐富意象。這場彌足珍貴的城市藝術行動,橫跨南港七大場域:「南興公園——眾聲」、 「極限運動訓練中心——躁動」、 「瓶蓋工廠臺北製造所——夢遊」、 「北流東廣場——光論」、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兵工廠」、 「北流西廣場——再生」、 「台電修護處——永續」,邀請台灣、法國、英國、土耳其等近百位藝術家參與,以場域為題,提出藝術宣言。21件視覺裝置、50組表演團體作品及多項限定活動,精彩的藝術盛宴橫跨視覺、影像、裝置、光電、表演藝術等跨領域作品及活動,12小時不停歇,展現臺北都市創新的能量與藝術介入公共空間的近距離魅力!

2020台北白晝之夜 視覺裝置作品亮點

不分視覺或表演藝術,臺灣藝術家傾巢而出,相互組隊,以藝術挑戰南港特色場域。視覺藝術統籌胡忻儀以「共創跨域的實踐」,領軍SUPER ADD、余政達、高德亮、賈茜茹、洪譽豪、Candy Bird、何理互動、許巽翔、林瑜亮、郭奕臣等擅長不同媒材的藝術家,分別以奇觀裝置、實境表演、聲光展現等方式打破空間侷限,強力訴求一夜限定的藝術與場域共生的必要性。

JR X 林科呈《裡外反轉藝術行動》 台電修護處人員群像

地點:台電修護處

首度被打開的秘境空間—台電修護處,配合2020臺北白晝之夜,在搬遷之前首度揭開神秘面紗。法國街頭藝術家JR發起的全球性藝術計畫《裡外反轉藝術行動》(Inside Out Project)呼應「南港通電」概念,邀請202位台電修護處工作人員,由攝影師林科呈拍攝的大型群像串接於修護處的建築外表,一盞盞發亮的燈泡,點亮修護工廠外牆。藝術總監林昆穎感性地說道「通電的那一刻,我們都更明白,這是集眾人智慧才得以點起的明亮。」同場進駐多組視覺及表演藝術家,引領玩家沈浸體驗於這處臺北罕見的工業地景之中。 

豪華朗機工《幻流行光》

地點:北流中心東廣場

《幻流行光》利用舞台編制中的精密機械,重組成新的邏輯,衍伸出資訊時代中的程式語言,在創作中,不斷追求著再往前一步的科技技術。研發、工法、製造之間是互構的演進史,代表著舞台、聲光工具的演變,也代表著細化的專業。選擇電腦燈做為光的發散體,機構上完成擺動的自由,在控制上也代表著資訊同步的進步,這個常見於舞台上的配角,卻是創造現場氛圍的核心角色。在數位時代後持續地發明發展下,光控已有了自體美學的境界,我們以它來作為極簡與純粹的想像,用光的雕塑來思考具體的感受。


Filthy Luker《章魚入侵》

地點:忠孝東路七段周邊(停車場)

來自英國的Filthy Luker以充氣裝置「塗鴉」街頭,只見腳而不見其身的10米長章魚腳霸佔了大型停車場,放大再放大的的充氣雕塑和無政府狀態的幽默,令他在國際街頭藝術運動中獨樹一幟。而此次章魚腳將亮相南港CITYLINK所屬停車場,成為城市中魔幻一角!

高德亮《星火》

地點:瓶蓋工廠臺北製作所外草地

以測量用的紅色雷射光來回掃描圍籬內的樹木,透過自然物質有機的形態,讓生硬的人造光柔化成富有生命感的流動光線,並呈現出自然生命的多重連結與切面。幽微的紅色光點如同樹林中流竄的螢火,並隱喻著自然生命中內在的能量流動,讓古樹的存在與高密度的城市規劃產生更有趣的共生關係。

莊志維《思念無限/思念習慣/思念烙印》

地點:北流中心西廣場

藝術家莊志維將帶來互動裝置藝術作品,其中《思念烙印》則讓思念想作一首歌。作品以集體創作為核心,透過工作坊搜集參與者書寫的文字,刻下對音樂深刻的情感。白天藉由尖銳物品在覆上黑色漆料的表面留下想訴說的文字或符號;到了夜晚,在裝置內置的多LED 燈照亮下,這些隨著時間累積而被刻劃下的文字與圖像漸漸透出光芒。


何理互動《頻道》

地點:北流中心東廣場

現代社會中,新科技媒體作為資訊的載體並構成一個複雜的社會網絡。透過這個網絡,人類得以擺脫肉體的限制,僅憑意識,便能飄蕩到不同的時空。《頻道Channels》透過數個巨大而不斷變化的方框,切換著不同的形態,意圖讓觀眾迷失在所處的時空,以此探討著「科技」與「夢境」間真實與虛構的界線。

OUCHHH《DataMonolith》

地點:北流中心東廣場

土耳其新媒體藝術團隊OUCHHH,首度於台灣展出《DataMonolith》,藝術家以AI人工智慧收集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數據,轉化為抽象視覺圖像,在白晝之夜這一晚將古今通電,燦目展現人類文明發展。

▲由土耳其新媒體藝術團隊OUCHHH所打造,以AI技術打造的數位藝術雕塑作品《Data Monolith》將在本次白晝之夜登場 。

新勝景掌中劇團《隨光搖滾吧! 野台布袋戲》

地點:北流中心西廣場

《隨光搖滾吧! 野台布袋戲》是新勝景掌中劇團首創將光雕投影結合傳統野台布袋戲的表演型態,此次帶來全新劇目〈武林四大神祕〉之少年初心,是鼓樂結合水墨風格的角色視覺,一齣柔軟優雅的金光戲。此次重返白晝之夜,期待你的歡呼與掌聲,再一次與我們重返野台布袋戲的魅力中。

南俠一生傳_新勝景掌中劇團_01

李語豪《女子》

地點:瓶蓋工廠臺北製造所

《女子》是一支VR短篇動畫,故事聚焦在一名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其對自身性別認同所產生的困惑感初次萌芽,並嘗試著透過打扮成女性的樣子來確認自己的認同。而少年將會因為家人、社會體制、主流價值觀的評價與指點而面臨選擇,是選擇繼續做自己、成為自己想變成的樣子,亦或是順從他人的眼光,最後成為所謂的”正常”人。動畫嘗試運用VR的優勢,利用360度的空間,並且使用聲音及視覺的引導來讓觀眾跟隨劇情,同時讓觀眾與故事互動以強調故事劇情。

女子_李語豪_01

許巽翔《參考線》

地點:世界明珠內部

《參考線》為夜間戶外之光裝置作品。以環境中的人造建物和物件線條作為延伸,具現化於空間中的數條實體直線作為設置空間的參考線,使之與人造建物及現場空間環境中的自然因素相互影響進而產生有機樣貌。此作品試圖以不尋常的奇觀視覺經驗促使觀看者對於自身身體以及周遭各物體的尺度有不同面向的重新探討及思考。

UltraLine_許巽翔_01

余政達《法咪咪》

地點:CITYLINK廣場前空地

藝術家探索西方社群媒體中的「網紅」現象,以及名人形象所帶起的飲食趨勢,透過系列現場表演及影片來開展一場實境秀。2019年他在紐約創造了一個亞洲瘋狂富豪《法咪咪》(Fameme),以不同的媒體手法來宣傳這外殼有刺、散發極濃氣味的東南亞水果之王——榴槤,描繪在當代社會中個人對名望的追求。這次在白晝之夜他將化身一夜代言人,如廣告拍攝的名人形象將置入於展場場域,散發正面與幽默的能量,並首播於紐約時代廣場拍攝的MV。令人不可忽視的六米高的大型充氣榴槤也將佔據街頭,法咪咪將親臨現場進行唱跳表演與觀眾自拍。

法咪咪(Fameme)_余政達_01

表演藝術統籌陳彥斌Fangas Nayaw與董怡芬則致力於在街區中營造出「觀眾和表演者共享著親密」的奇妙氛圍,從新馬戲、肢體一路到演說式表演,包括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明日和合製作所、DJ QuestionMark、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小事製作、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瘋戲樂工作室、方式馬戲等,另有林祐如、黃懷德、周瑞祥、陶維鈞、高詠婕、李明潔等優秀表演藝術工作者參與。

白晝之夜表演團隊

2020 白晝之夜
時間:10月3日(六)18:00至10月4日(日)6:00
地點:南港區(捷運南港站─昆陽站)
https://www.nuitblanchetaipei.info/

via 白晝之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香奈兒在紅毯之外你不知道的事!修復馬賽卡內《霧港》、聯手是枝裕和推人才培訓,多元項目實踐百年藝術贊助傳統

香奈兒在紅毯之外你不知道的事!修復馬賽卡內《霧港》、聯手是枝裕和推人才培訓,多元項目實踐百年藝術贊助傳統

國際影展輪番登場,明星紅毯躍然娛樂版面,比重甚至大過藝術本質——精品品牌為服裝造型等「看得見的藝術」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自不會少。但在版面之外、大眾視線未及之處,誰又真為藝術傾情?

第82屆威尼斯影展自2025年8月27日開幕至本週末閉幕,為期11天的電影高光時刻受四面八方矚目。每年優秀作品於獎壇上一較高下的同時,各品牌也在紅毯上各獻驚豔之作,與影人共同演繹百變風格。然隨時尚與藝術文化之間愈加深化對話,除經常可見紅毯著裝巧妙呼應劇中造型抑或作品概念,也不乏品牌以自身資源與聲量,進一步從修復經典、贊助新銳等多面向對藝術領域進行挹注——香奈兒無疑是這之中重要而堅實的一大力量,陪伴兼具演員身分的大使及好友華麗登場不在話下,至今承襲香奈兒女士百年前開啟的傳統,攜手影人、影業共同扶持第七藝術發展,多年來創造的豐碩成果細數不盡。因此,本文將始於香奈兒與藝術交相輝映的歷史脈絡,接續整理近期實例揭示電影產業裡的多元參與現況。

香奈兒長年支持八大藝術中的多元項目,和電影的淵源尤深。(圖片提供:Chanel)
香奈兒長年支持八大藝術中的多元項目,和電影的淵源尤深。(圖片提供:Chanel)
蒂妲史雲頓作為品牌大使,日前以一身香奈兒耗時250小時為其訂製的服裝亮相2025威尼斯影展開幕紅毯。(圖片提供:Chanel)
蒂妲史雲頓作為品牌大使,日前以一身香奈兒耗時250小時為其訂製的服裝亮相2025威尼斯影展開幕紅毯。(圖片提供:Chanel)

1920年與電影結下不解之緣

在世界眾多藝術集散地中,現正匯聚全球目光的威尼斯與香奈兒有何特殊淵源?品牌符碼「獅子」不僅是香奈兒女士的星座,更藏威尼斯城徽「聖馬可飛獅」意象。回溯至一切如日方升的1920年,品牌創辦人嘉柏麗香奈兒(Gabrielle Chanel)在藝術家荷西瑪利亞(José Maria)與米西亞賽特(Misia Sert)夫婦的陪同下,首度探索這座總督之城(City of the Doges)。沒想到,此行成為香奈兒女士日後的靈感泉源,且讓威尼斯深植香奈兒歷史,於諸多創作系列中渲染為底蘊般的存在。

過去數十年間,香奈兒參與服裝創作的電影亦於威尼斯影展多次取得佳績。1961年,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的法國新浪潮鉅作《去年在馬倫巴》獲金獅獎(後得品牌支持於2018年影展上重映修復版本),主演黛芬賽赫意(Delphine Seyrig)穿著香奈兒女士設計的服裝亮相;1963年,二座金獅獎在身的導演路易馬盧(Louis Malle)執導作品《鬼火》奪評審團特別獎及義大利電影評論獎,演員亞莉珊德拉史都華(Alexandra Stewart)和莉娜史克勒(Léna Skerla)劇中造型同樣包括香奈兒服飾。再至近年,品牌大使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穿著香奈兒高級訂製服受頒第77屆終身成就金獅獎;影壇新秀安娜瑪麗亞沃特魯梅(Anamaria Vartolomei)則穿著香奈兒操刀的洋裝出演電影《正發生》,而該片最終拿下第78屆金獅獎。

香奈兒連年包辦品牌大使及好友影展造型;圖為本屆參與影人蒂妲史雲頓,穿著香奈兒2025/26 Cruise度假系列服飾出席主演作品《Broken English》Photocall。(圖片提供:Chanel)
香奈兒連年包辦品牌大使及好友影展造型;圖為本屆參與影人蒂妲史雲頓,穿著香奈兒2025/26 Cruise度假系列服飾出席主演作品《Broken English》Photocall。(圖片提供:Chanel)

時代更迭,熱情歷久彌新

香奈兒女士  老佛爺 維吉妮維婭,讓時尚透過電影觸及所有女性

香奈兒女士生於電影興起的年代,自職涯早期便因緣際會繫起和這門藝術的深刻連結;電影創作所凝聚的動態感、無畏精神與夢想,更與香奈兒品牌的時尚語彙相互契合。1931年,嘉柏麗香奈兒在美國電影製作人山繆高德溫(Samuel Goldwyn)的邀請下遠赴好萊塢為女演員打造戲服和常服——這段經歷後來化為她創作法片《霧港》造型時的養分,儘管當時觀眾仍較青睞好萊塢式華麗風格,其低調設計並未獲顯著成功。

同自此時起,香奈兒女士以跨領域藝術家「贊助者」之姿揚名,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與她擁有摯友情誼的法國詩人尚考克多(Jean Cocteau),以及當時還是新進、經她向知名導演尚雷諾瓦(Jean Renoir)引薦而逐步打開電影生涯的盧契諾維斯康堤(Luchino Visconti)等。

香奈兒女士與許多藝術家為摯友。(圖片提供:Chanel)
香奈兒女士與許多藝術家為摯友。(圖片提供:Chanel)

而後,在時任創意總監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和維吉妮維婭(Virginie Viard)接續推動下,香奈兒愈發加大對電影的投入力度,始終與合作藝術家保持長期關係、全程支持其職涯發展,同時積極推動和當代影視從業者的穩定交流,對象涵蓋國際巨星到跨文化的新銳演員及導演。亦透過戲服設計、製作支持乃至電影發行層面的協力,確保每項創作計畫皆能獲得充分的自由與獨立性,絲毫不使資源成為干預藝術的手段;對世界影展、指標性典禮、藝術與文化相關機構不遺餘力的支援,必然是難能可貴的一番美談。以下列舉4個推行中或甫完成的項目。

#01 贊助安德烈巴贊獎

法國電影月刊《電影筆記》(Les Cahiers du Cinéma)於2022年設立的「安德烈巴贊獎(André Bazin Prize)」現由香奈兒贊助舉辦。該獎項旨在表彰當年度於法國獻映首部長片的新興電影人,並提供獲獎者20,000歐元獎金;評審團則由雜誌編輯團隊預選一名電影評論家、一名文化界人士,另邀業內導演、演員和技術人員各一名組成。

安德烈巴贊獎經多人評選並每年頒發。(圖片來源:Google Arts & Culture)
安德烈巴贊獎經多人評選並每年頒發。(圖片來源:Google Arts & Culture)

#02 攜手名導是枝裕和推Tokyo Lights

秉承嘉柏麗香奈兒的先鋒理念與堅定承諾,香奈兒與品牌好友、國際名導是枝裕和聯手推動「香奈兒與電影 – Tokyo Lights」人才培育企劃,致力扶持日本新生代電影導演。

#03 修復馬賽卡內《霧港》

正值2025年各國新片於影展首映之際,香奈兒轉頭修復嘉柏麗香奈兒短暫與好萊塢片廠合作後,參與的首批法國電影——20世紀法片經典、詩意寫實導演馬賽卡內(Marcel Carné)的1938年電影《霧港》;當時年僅17歲的蜜雪兒摩根(Michèle Morgan)委託香奈兒女士為其角色設計服裝,香奈兒女士即提出以貝蕾帽搭配雨衣、勾勒簡約輪廓的大膽構想。

全計畫由香奈兒贊助的映歐嘉納影業(Studiocanal)和法國電影園(la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主導,加上法國國家電影中心的協助,使用1938年的原始電影負片及標準硝酸底片進行修復。

《霧港》(Port of Shadows, 1938)。(圖片提供:Chanel)
《霧港》(Port of Shadows, 1938)。(圖片提供:Chanel)
由香奈兒攜手法國影業和國家單位完成修復。(圖片提供:Chanel)
由香奈兒攜手法國影業和國家單位完成修復。(圖片提供:Chanel)

#04 支持雙年展電影學院

雙年展電影學院(Biennale College Cinema)2012年由威尼斯雙年展發起,主要著眼於培育義大利本地及世界各地年輕電影創作者,每年皆為10逾位青年導演的創作計畫提供劇本編寫、發行策略、財務規畫及製作時程等專業指導,可謂影壇明日之星的絕佳鋪墊。2024至2025年度遴選的12項計畫中有4部作品已經完成,並將作為威尼斯影展官方節目的一部分展示,贊助大使即為香奈兒品牌好友、導演暨編劇奧黛麗迪萬(Audrey Diwan)。

當年香奈兒女士對散發著巴洛克浪漫風情的威尼斯一見傾心,如今品牌重返創辦人深愛的城市,與雙年展電影學院展開首次合作,憑滿腔熱情繼續傳承知識、滋養創意能量。

嘉柏麗香奈兒與電影世界邂逅一世紀後,香奈兒仍傾力保存過去、發揚現在、展望未來,這份情意遠超越「贊助換取曝光」範疇,悄然為不可兌現、無以計價的藝術產業繪出令人安心的前景。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山林中的藝術冥想秘境!安藤忠雄 X Antony Gormley新作《Ground》在韓國,建築與雕塑的詩意對話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聞名世界的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擅長利用金屬重現人體結構,傳達「人體是情感的容器」思想——遠看如分解、也似完整的金屬人形,挑戰著人眼、媒材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關係。

即日起至2025年11月30日,Antony Gormley於韓國Museum SAN帶來大規模個展「Drawing on Space」,展出涵蓋雕塑、沈浸式裝置、素描、版畫等共48件作品,並首次公開與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合作的永久性建築裝置《Ground》,這是首次有藝術機構為收藏Antony Gormley作品而專設空間,極具紀念價值。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山林裡與自然共生的美術館

2013年落成的Museum SAN,隱身於韓國原州一片森林當中,其名取自Space(空間)、Art(藝術)、Nature(自然)的英文字首,讀音呼應韓文中的「山」字,隱喻博物館位處廣袤山林當中,及其致力融合藝術、建築與自然的策展概念。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Museum SAN。(圖片來源:Museum SAN)

博物館建築由造紙業起家的韓松集團邀安藤忠雄設計,耗時8年才完成。自高空俯瞰,園區由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不同幾何輪廓的量體組成,體現安藤忠雄藉建築連接天、地、人的設計哲學,與其標誌性的清水模搭配,寧謐而富哲思。

> 安藤忠雄清水模新作「光之空間」!韓國Musuem SAN藏身山林中的全新光影冥想空間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Museum SAN冥想室。(圖片來源:Museum SAN)

Museum SAN設有紙藝廊、版畫工房、收藏韓國近現代繪畫與雕塑品的青鳥藝廊,及專藏美國藝術家James Turrell作品的同名場館等,場館間由花之庭園、水之庭園與石之庭園細膩串連,另設有兩座安藤忠雄打造的冥想空間,再次扣合SAN藉建築與藝術讓觀者與自然融於一體的理念。這次安藤忠雄為Antony Gormley設計的《Ground》,也延續著這份精神。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圖片來源:Museum SAN)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建築與雕塑對話的冥想空間

Ground》位於美術館花園下方,是一座直徑達25公尺的地底穹頂。圓頂頂部設有單一天窗,引自然光入內,呼應著古羅馬萬神殿的建築精神,同時體現安藤忠雄的極簡風格,及Antony Gormley長期以來對「空間感知」的探索。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來到這裡,觀眾會先透過一面全景玻璃牆,欣賞到藝術家建構人體的《Blockworks》系列鑄鐵雕像,它們或坐、或站、或蹲,靜靜佇立於洞窟般的空間中;從圓頂天窗流瀉而下的光線,為觀察雕塑材質、線條動態的體驗更添趣味。再向內走,則更能感知混凝土材質與穹頂織就、帶點神性的氛圍,窗外自然景致也漸漸合流,構築一方沈思秘境。有趣的是,場館外側設有一尊鑄鐵雕像,透過圓頂開口與外部景觀對望,藉其「視線」將穹頂空間與遠方山景串連,別具詩意。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Drawing on Space」聚焦藝術家對身體感知的長年探索

除了與安藤忠雄合作的建築裝置外,「Drawing on Space」也展出Antony Gormley大量精彩作品。開場聚焦《Liminal Field》系列,其以金屬線條建構通透、輕盈的人形,暗示著身體作為「邊界」的概念,這些雕塑雖與人等高,卻因空心結構流露出一種如泡沫般脆弱的特質,亦隱喻無常。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接著視野從立體轉向平面,第二展廳展出素描及版畫,梳理Antony Gormley對光與暗、實體與虛空、身體與建築等主題的探討。最後以沈浸式裝置《Orbit Field II》收尾,其由相連的鋁製圓環構築而成,輕盈懸浮於空間之中,邀觀者穿梭其中,親身與展品互動,亦體現藝術家一貫的信念:「雕塑的核心不在於物件本身,而在於體感經驗。」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無論是展覽本身或將永久存於美術館的《Ground》,都再度體現了Museum SAN將藝術、建築與自然揉合的概念。Antony Gormley也表示:「這次展覽的核心在於將實體與想像的空間結合,展品的存在是為了『活化空間』,而不是佔據空間,同時探索著身體與建築這兩種感知媒介間的關係。」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