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火鍋開啟跨界快閃體驗商機!全聯瞄準嚐鮮新世代限定、限時、限量的品牌學

人設訂製術-全火鍋

本文選自La Vie雜誌2020/10月號《人設訂製術》

從1998年的66家乾貨超市,一路發展成市佔第一的生鮮超市,全聯不但出現在婆婆媽媽的買菜日常,更出現在年輕世代的社群話題,今年還變身成一間火鍋店,但全聯真的想跨足餐飲嗎?又會如何為1,014家門市鋪下更長遠的銷售之路?

DSC00505

能在不同世代心中建立不同品牌優點,可以見得全聯的努力非常到位。對長輩而言,全聯便宜有好貨;對24∼39歲的千禧世代而言,全聯與奧美合作的廣告與社群,樹立了幽默、親民又充滿創意的品牌形象;那麼,對更年輕的Z世代來說,全聯有不同的形象嗎?

9月剛開幕的全火鍋或許是答案。這個由全聯第二代接班人林弘斌一手主導的火鍋店,空間內部的工業風格,跟位於總部的新創團隊作風非常相似,42歲的林弘斌不但喜歡工業風,對outdoor商品也很有感,因此負責提案的青森設計主理人吳勝文(Vincent)提出以廣受年輕人歡迎的「台潮」風格打造全火鍋,他非常樂於嘗試。

全火鍋以亮橘色貫穿整體視覺,入口燈管字掛上大大的#請支援收銀,各個看來有型的服務生身著台灣服裝品牌WISDOM設計的超潮制服;連湯壺都是使用戶外名牌Snow Peak熱水壺,牆面秀著整排與柏克金合作的玻璃瓶啤酒,角落的周邊商品區甚至還出了年輕人愛穿的長襪、紙膠帶、T恤;啤酒、口罩等聯名商品更導回門市繼續開賣,細節巧思之多,很難相信它只是一間快閃150天的食材體驗店。

DSC00371

用hashtag找出年輕人眼中的全聯

在短短10個月內一手催生全火鍋的新創專案課長林思妤(Linda)提到:「我以前在行銷部門擔任全聯小編時,就會追蹤全聯的相關hashtag,發現年輕人有形成這股標籤#請支援收銀的現象,但也不是在抱怨,而是轉化成幽默的呈現。」同樣發現這個梗的還有Vincent,「我公司附近的全聯,生意好的時候收銀員不夠,櫃台真的會拼命按請支援收銀廣播,這件事在社群上也有人畫成梗圖。」

「其實企業跟人一樣,會比較抗拒把負面形象加在自己身上,但我不覺得它是全聯的痛點,反而是不一樣的觀點。」Vincent舉出身邊朋友的觀察:全聯不少收銀員是二度就業的中年人,雖然動作不若年輕人俐落,但能讓消費者感受全聯在企業社會責任(CSR)的用心,於是他放膽提出這個slogan。對於幽自己一默,全聯經驗豐富,「從2006年的廣告『找不到篇』、『豪華旗艦店篇』,我們當時就會先把自己的缺點曝光給大家知道,那時候還會自嘲不能刷卡。」廣告一推出,根據當年市調,全聯在消費者最常購物賣場的佔比中從22.8%一舉升到29.4%,恰到好處地自嘲,對不斷進化的全聯反而有形象加乘的反差感。

DSC00028

跨業快閃體驗 觸及潛在消費者

店內座位約36人,根據估算,快閃至明年1月底的來客數極大值是2萬人,消費平均落在500元以下,營利很明顯不是目的,「體驗」與「口碑」才是。籌備之初甚至連臉書都不想成立,只鎖定使用者更年輕的Instagram,也不公開全聯的身分,希望消費者有口皆碑再公布答案,「後來投入越來越多請支援收銀的相關商品,就覺得應該是會被發現,不承認也怕被說成矯情。」Linda解釋。

9月15日開放10月的訂位,3,224個位子1分鐘內秒殺,還有網友怒標#請支援訂位,既然那麼努力搶到位子,在社群炫耀是一定要的,「想跟年輕人溝通:話題、能被分享的視覺潛力都是必備,若社群持續延燒,研究廣告、行銷科系的學生也會跟著做出比較細緻的觀察。」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孫秀蕙分析,「全聯身為快速消費品(FMCG)的通路,這次的行為偏向開發(年輕)市場,而非鞏固既有市場,加上餐飲對社群使用者非常有吸睛效果,Food Presentation能帶來不少關注,未來是否能說服年輕人吃好一點,去全聯買生鮮簡單地料理,或許也是全火鍋快閃店的核心概念。」藉由體驗提升品牌年輕形象的跨業快閃體驗,國內外也有許多案例可循,像是保養品牌契爾氏(Kiehl's)2017年在信義區開設全球第一間咖啡快閃店,將最經典的金盞花成分與香氣融入飲品中,便是從飲食切入,將保養產品與咖啡文化做結合,觸及喜愛輕食咖啡的年輕消費者。

人設訂製術-全火鍋
人設訂製術-全火鍋

疫情下的消費行為移轉

在新創團隊中負責PX Pay等行動支付業務的協理初貴民談到:「其實全聯原本的主顧客一直都很熟悉我們,這次價位定在這裡,主要就是希望能讓年輕人體驗我們品質優良的生鮮。」全聯今年的生鮮營收預估達300億,截至目前展店1,014家,2014年至今與各品牌聯名推出上百款火鍋湯底,在全火鍋中,與網路知名的廚師聖凱師一起特製的麻辣湯頭,也將於10月中在全聯通路上架,若以粽子頭來比喻湯底,後面拉起的一大串關聯性購買商品如生鮮、乾貨與酒水,是全聯的廣大商機。

但未來全聯最大的競爭對手,恐怕不是同質性的通路,「20~30歲左右的年輕人,是最不常在家料理的族群,平日用餐時,他們的使用習慣可能會更傾向外送平台,疫情之下,這個狀況威脅了整體餐飲業。」孫秀蕙教授說的不只是24歲以下的族群,經濟能力不錯的千禧世代也出現了消費行為移轉的現象,不可逆的趨勢要如何應對......

文|張芝維

圖片提供|全聯

完整內容以及更多全火鍋商業策略,請見La Vie2020年10月號《人設訂製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開跑!蒐集100張特色卡牌,解鎖在地小吃、節慶與都市傳說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2025台灣設計展10/1010/26將於彰化登場,開展前先來玩「彰化百寶圖鑑」暖暖身!一機在手就能參與這場線上遊戲,每天抽卡蒐集100張卡牌,解鎖100件關於彰化的大小事,卡牌內容從旅遊地標、經典小吃、文化節慶、都市傳說到在地內梗全收錄,集滿就能趕在設計展開跑前成為「彰化行家」。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動動手指玩遊戲,每天更了解彰化一點

「彰化百寶圖鑑」卡牌共分為10大類型,涵蓋飲食、民俗文化、地標、在地故事等,每張卡牌都以精緻插畫搭配有趣文案,用輕鬆且寓教於樂的方式,帶領玩家透過每日抽卡,每天都更了解彰化一些。此外,「彰化百寶圖鑑」也將有名人現身,包括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台通主持人李毅誠、小高潮色計事務所「色長」、小說家吳思宏等,邀玩家收錄「彰化之光」。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百寶圖鑑」怎麼玩?

參與遊戲的方式非常簡單:進入「彰化百寶圖鑑」網站LINE帳號登入輸入玩家名稱遊戲開始!

玩家每天登入就能抽2包、共10張卡牌,完成每日任務(答題、社群貼文按讚、官網踩點)還能再獲得額外抽卡機會,一天最多可拿到25張,逐日將收藏圖鑑填滿。此外,抽到的卡牌都能單張下載,分享到社群成為互動新話題。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參戰第一天就長了幾個小知識,像是鹿港名產「麵線糊」不用碗裝、而是用塑膠袋裝,不必餐具、直接倒進嘴巴品嚐最過癮!還有每年在台灣最古老的水圳——八寶圳——舉辦的「二水跑水節」,號召人們到水圳踩水兼祈福,是全台唯一在水圳內舉辦的節慶。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線下更多驚喜:店家串聯優惠、實體「閃卡」限量推出

「彰化百寶圖鑑」的樂趣也從線上延伸至線下。設計展期間,只要憑抽中的「店家卡」到14間合作店家,就能兌換或小禮物,解鎖更多警喜;前往彰化縣立美術館大會服務台打卡並完成指定分享,則能獲得實體版的「閃卡分享包」,每日限量,兌完即止。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想獲得「實體閃卡」還有另一種方法,那就是在10/26 23:59前集滿「彰化百寶圖鑑」100張卡牌,並前往活動網頁填寫資料,就能參加抽獎,有機會用更具意義的方式收藏屬於2025台灣設計展「(((  彰化行 )))」的記憶!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百寶圖鑑」線上遊戲!蒐集100張卡牌了解在地大小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2025 台灣設計展 —— (((  彰化行  )))

展期|2025.10.1010.26

開放時間|週日至週四 10:0018:00/週五、六 10:0020:00

展場|彰化展區(彰化縣立圖書館、彰化藝術館、彰化縣立美術館、彰化市武德殿、中興莊眷村文化園區、高賓閣)/鹿港展區(鹿江國際中小學、亞太鹿港渡假村集會堂、鹿港公會堂)/彰南展區(田尾公路花園、彰化國際展覽中心)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展場廢料化身紀念周邊!北美館「TFAM↔REUSE循環計畫」退役軟木系列:3款設計保存感官記憶,以衛星寓意重返日常軌跡

展場廢料化身紀念周邊!北美館「TFAM↔REUSE循環計畫」退役軟木系列:3款設計保存感官記憶,以衛星寓意重返日常軌跡

專為展覽現場打造的布置結構、宣傳旗幟等相關製作物,舉凡獨特尺寸及其上打印的一次性內容,皆使得「重複使用」行之不易。然有趣的是,另一頭的周邊商品開發,同樣仰仗大量設計心力的投入——兩者何嘗不能相互成就?「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正從各展場功成身退的「廢料」中取材,在保留紀念性的前提下二創各樣日常小物,把展中孕育的故事繼續說下去,也提供觀者彷彿能帶走看展旅程一小部分的別致感受。

展覽結束後,堪用廢料如何走入日常?

常設型展覽以外,暫時性材料的汰換確實無可避免。但正因它們的展陳週期通常並不太長,退役時基本上還很新、仍富實用價值,直接丟棄自是不甚環保也相當可惜的。因此,臺北市立美術館自2024年起以「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回應當代永續發展思潮,秉持「Not Just Today, Upcycle for All(循環再造,永續共好)」理念,攜手臺灣設計師和在地製造商,將創意針劑注入展場廢料,活化並續存感官記憶於日常物件之中,創造藝術滋養生活的不同途徑。

「再生設計」與「再造實踐」讓公共記憶持續發光

▍首波循環商品:場館用&供購買的隨行包

首波循環商品回收展覽宣傳帆布及路燈旗布,重新設計為場館寄物專用的「循環觀眾包」與上市販售的「循環隨行包」。繼2024年底發布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限定款後,又隨《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Thomas Demand: The Stutter of History)》陸續推出升級版;接下來將開賣的最新款式則為展期邁入倒數階段的2025熱門大展《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Olafur Eliasson: Your Curious Journey)》限定款。每檔展覽均限量50個,旨在為場內卸除的一寸寸廢棄材料賦予嶄新生命,既體現「可持續」設計精神,亦讓觀眾同步將環保意識帶出場館,換個形式常伴左右。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循環隨行包。(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循環隨行包。(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循環隨行包(已絕版)。(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巡藝ART to go線上商店)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循環隨行包(已絕版)。(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巡藝ART to go線上商店)

▍第二波循環商品:退役軟木系列花器、徽章及坐墊

今年,館方延續計畫宗旨開創第二波循環商品,聚焦2024年《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展覽退役下來的軟木板。該展覽牆面由多面碳化煙燻的軟木包覆,自帶強烈視覺感且具隔熱吸音效果,展覽結束後已挪至包括地下樓《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影院展牆等其他現場重複利用。然而,顧慮此材料易碎、易髒,難以承受長期使用的性質限制,北美館進一步探究如何透過升級再製延長它們的生命週期。最終與同樣著眼永續設計的台灣文具品牌「物外YSTUDIO」及在地永續循環PU製造商合作,歷經近一年的材料分析、再製測試後,回收部分軟木並轉化其原始狀態,將之與環保開放式分子聚氨酯(Polyurethane,PU)泡棉材料融合打碎,成功形塑層次豐富的紋理與溫潤自然的色澤,祭出一系列美感與功能性皆備的文創商品。

《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展場卸下許多經碳化煙燻的軟木板。(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展場卸下許多經碳化煙燻的軟木板。(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顧慮此材料易碎、易髒等特性,北美館與物外YSTUDIO攜手透過升級再製方式延長其生命週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顧慮此材料易碎、易髒等特性,北美館與物外YSTUDIO攜手透過升級再製方式延長其生命週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打造微型衛星,寓意讓廢料重返循環軌跡

細究TFAM REUSE退役軟木系列設計概念,3款商品以未來視角想像宇宙運行,打造循環不息的「微型衛星(Little Satellite)」,讓所謂的廢料如星辰般綻現永續創造的無限可能。首先,軟木花器和軟木徽章兩品項,其碳化軟木外圈本身質地透氣並含天然氣味,另再摻入多彩且有彈性的回收泡棉,能有效吸附精油並緩緩釋放香氛;無論是適合置於起居、辦公空間的管狀花器,抑或可與服裝包款輕鬆搭配出門的圓形徽章,療癒力量即在咫尺之內應運而生。

TFAM REUSE退役軟木系列花器與徽章,結合「微型衛星(Little Satellite)」設計概念,寓意讓廢料重返循環軌跡。(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巡藝ART to go線上商店)
TFAM REUSE退役軟木系列花器與徽章,結合「微型衛星(Little Satellite)」設計概念,寓意讓廢料重返循環軌跡。(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巡藝ART to go線上商店)

除軟木主體外,兩款商品亦分別結合環保鋁合金與不銹鋼,彰顯軟硬材質間的反差感;同時選用FSC認證紙材與環保PP袋作成外包裝,兼顧運輸保護與環境友善,用設計向循環致敬。

軟木花器搭配管狀結構,可自由放入各種花材或擴香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軟木花器搭配管狀結構,可自由放入各種花材或擴香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且其所有材質組成皆可拆解、回收再利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且其所有材質組成皆可拆解、回收再利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軟木徽章兼具個人配飾與隨身香氛功能,為日常造型增添趣味性和療癒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軟木徽章兼具個人配飾與隨身香氛功能,為日常造型增添趣味性和療癒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最後一款專門提供北美館公眾/公務使用的軟木坐墊,則讓退役材料回流館內、重返日常場景,繼續服務未來更多訪客——恰似衛星在軌道上運行,每一種材料也都找到了屬於自己不滅的循環軌跡。

>> 臺北市立美術館獨創限量循環商品即日起於館內藝術商店「巡藝ART to go」展示,有興趣者可前往現場挑選,或點此線上購買。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