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登場!名和晃平王座裝置、聚焦台灣展區等10大亮點

名和晃平_Throne

第27屆2020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將於10月23日至26日在台北世界貿易中心一館隆重登場!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自1992年開辦,27年來沒有中斷過,今年在困難中如期舉行,以《登峰 • 造極》為主題,而本篇10大亮點也展現出這個歷經27年,不斷刷新品牌價值的資深博覽會對於亞洲藝術場域的展望與企圖。

一、彼邦 • 吾鄉 — 東南亞戰後留台藝術家特展

ART TAIPEI秉持2017年開創的「學術先行,市場在後」理念,三年來規劃了「台灣前輩藝術家」、「台灣戰後藝術家」以及「台灣解嚴後與當代」三個特展,今年則規劃《彼邦 • 吾鄉 — 東南亞戰後留台藝術家特展》,整理1950年代後期留學台灣的僑生作品,展現留台僑生歸國後如何將汲取自台灣的藝術能量在故土澆灌,培養出藝文的花朵。

1. 彼邦吾鄉 鍾金鉤 SEA THRU- The Spirit of Stripes  Mixed Media 152.5 x 152.5 x 18 cm 1974

二、Art for the Next — 台灣藏家收藏展

2020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以「產、官、學、藏」做為支撐藝術產業鏈的四大區塊,將收藏納入博覽會重點。2020年台灣藏家收藏展呼應ART TAIPEI的英文主題《Art for the Next》,藉著展出藏家藏品進一步強化四大區塊在藝術產業鏈上的契合度。


三、名和晃平羅浮宮金字塔展出之名作《Throne》

此次ART TAIPEI展出日本藝術家名和晃平的作品《Throne》。這件作品曾亮相巴黎羅浮宮金字塔《Japonismes 2018》展覽,金色王座飄浮於金字塔中心,引發人類思考自文明開始所遺留下來的權力體制,並思考未來的可能性。

公共藝術_名和晃平_Throne_mixed media_155.2x72.6x49.5_2019

四、瑞士 MAI 36 畫廊首次參展 ART TAIPEI 

MAI 36 畫廊(MAI 36 GALERIE)1987年創立於瑞士蘇黎士,從1988年開始策劃舉辦展覽,與諸多國際著名藝術家開展合作至今。2019年在台灣設立據點,2020年首次參展,帶來國際知名的杜塞道夫學派的藝術家托馬斯.魯夫(Thomas Ruff)、皮亞.弗萊斯(Pia Fries),德國藝術家馬格納斯.普萊森(Magnus Plessen)、以及自1988年就由MAI 36 畫廊代理的重要攝影家羅伯特·梅普爾索普 (Robert Mapplethorpe)的經典系列。藉由觀察 MAI 36 畫廊的佈局,可以看見台灣在藝術領域的耕耘已逐漸於國際嶄露頭角,期許未來台灣藝術版圖能如同本次主題「登峰 • 造極」,以不畏艱難的勇氣邁向山峰,並創造極致氣象。

五、藝術放映室 波濤最深處 

探討紀錄片作為美學的一種形式,並訪問亞洲具代表性地區的女詩人群,地理橫跨台灣、印度、斯里蘭卡、菲律賓四國,以她們的共通情境、個人見解及詩篇來反應國家與政府政策,並逐次撥開歷史中的女性悲鳴、傳統壓迫和戰爭對於女性的敵意;同時凸顯變動社會中的女性詩人為爭脫各種束縛,所形成的亞洲新文學運動與豐富的思維世界。



六、表裡之城  Visualizing the City

台北101已經無所不在。站在101觀景台,城市的至高點,層層疊疊的城市地貌,就在眼前舖展,曲直並陳,人們的城市記憶在當下形塑了想像的共同體。《表裡之城》影像展,從101觀看城市,也從城市中凝視101;在視差、全景、座標及鏡像的形式表現裡,體現建築內外,互為表裡的錯縱複雜。


七、「聚焦 • 臺灣 」 MIT 新人推薦特區 X 原住民新銳推薦特區 X 資深原住民藝術家特展

文化部於2008年推動的「MIT新人推薦特區」,自2013年開始與ART TAIPEI合作,透過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媒合畫廊並代理藝術家於博覽會的展覽銷售事宜,更進一步協助藝術家在展覽的實務上與宣傳銷售的現場接軌。今年MIT新人推薦特區展出8藝術家中有7位具有國外留學、獲獎、展出的經驗,可以觀察出海外青年以國際經驗匯流台灣,回望台灣藝術生態的趨勢。而文化部與原民會2020年起以文化經濟面向考量共同推動原民文化發展政策,在ART TAIPEI展出資深原住民藝術家特展區及新銳原住民藝術家推薦特區,資深原住民的主題策展不談原權、土地、政治等批判性的嚴肅議題,而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認識台灣瑰寶其文化中生活美好的一面。



八、《 臺灣畫廊 • 產業史年表 》 第二冊出版

《臺灣畫廊 • 產業史年表》第二冊專論為鄭政誠先生執筆,以編年史的方式整理並書寫1981年到1990年間的畫廊產業史。在歷史的截點上,此刻梳理台灣藝術產業史年表,有其關鍵價值與高度;關心台灣美術史發展與延續不只是學者專家的專利,期許每一家畫廊都擁有將藝術家寫入美術史的胸懷,並以學術觀點優化產業質感。此計劃由畫廊協會現任理事長鍾經新女士啟動,歷時四年於2020年7月發表首冊專論,同年10月於ART TAIPEI發表第二冊的專論。1980年代為台灣各個產業的高度起飛期,整體社會氣氛帶動畫廊產業的加速發展,藝文風氣也在報章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增長,當時的藝文風潮,也催生了持續27年不間斷的ART TAIPEI。

九、ART TAIPEI X Artsy 全球最大藝術品電商合作

2020 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將與世界最大藝術品消費電商Artsy合作,以藝術博覽會主辦方的角度導入參展畫廊的資料,進而有機會將台灣畫廊行銷至國際;另一方面,此次合作也疏通了與Artsy的交流渠道並建立共好機制,有助提供台灣畫廊未來與國際電商的策略經驗。因應時代趨勢,線上展覽與線上購藏藝術品已成為國際藝術市場必經的賞析渠道,實務上已有不少台'灣畫廊與Artsy進行合作,ART TAIPEI期許透過此次合作,建立畫廊會員與Artsy合作的默契,進而展望未來的合作。

十、非營利藝術空間特展 展現台灣藝術生態多元結構的切面

結合了順益台灣美術館、鴻梅新人獎、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桃園展演中心的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與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台灣第一代國寶漫畫藝術家「劉興欽」創作65週年特展、中華攝影藝術交流協會、藝術進駐等等非營利藝術空間,藉著集合不同調性的藝術樣貌,在ART TAIPEI呈現台灣土地上多樣繽紛的藝文創作。

2020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時間:2020/10/23(五) 14:00-19:00 ~2020/10/26(一) 11:00-18:00 

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一館(台北市信義路五段5號) 

https://art-taipei.com/

資料提供|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改編自真人真事》特展臺文基地登場!首度展出邱妙津手稿、林奕含課堂報告,聽見文學中的反抗聲音

《改編自真人真事》特展臺文基地登場!首度展出邱妙津手稿、林奕含課堂報告,聽見文學中的反抗聲音

走進臺灣文學基地,你會看到一個重現的作家書房,桌上擺放著手稿、筆記,彷彿主人剛離開不久。這裡展出的不只是文學作品,更是一段段真實的人生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以文學為載體,探討當代社會中性別議題的複雜面向,邀請民眾直面那些隱藏在字裡行間的壓迫與暴力。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空間照。(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空間照。(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珍貴典藏首度公開,「聽見」作家的反思與覺醒的聲音

本次特展首度展出多件重要典藏品,包括1990年代台灣文壇最受矚目作家之一邱妙津(1969~1995)的相關文物。展品包含她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以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自傳,這些文物為認識邱妙津創作軌跡提供了關鍵線索。邱妙津的代表作《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至今仍廣為傳頌,而這次展出的文物讓觀眾得以窺見作家早慧心緒的發展脈絡。同時展出的還有林奕含的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家屬的全力支持讓觀眾得以認識這位作家的多重面貌。

作家林奕含家屬授權其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作家林奕含家屬授權其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首度展出作家邱妙津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等臺文館典藏文物。(圖片提供:臺灣文學基地)
首度展出作家邱妙津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等臺文館典藏文物。(圖片提供:臺灣文學基地)

展覽也特別收錄劉芷妤《女神自助餐》、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等有聲書的精選段落,以及國家影視聽文化中心甫完成修復的文學改編電影《油麻菜籽》影像,讓觀眾能夠「聽見」文學的聲音。這些多媒體的呈現方式,不僅豐富了展覽的層次,也讓觀眾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情感與力量。

展覽特別收錄劉芷妤〈火車作夢〉有聲書精選段落,為作家親自錄製。(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特別收錄劉芷妤〈火車作夢〉有聲書精選段落,為作家親自錄製。(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不再噤聲,開始發聲的文學力量

「改編自真人真事」這句話,承載著美麗而沉重的痛楚。它既散發著文學性的能量,也包藏著真實世界的苦難。坦承並且說出,需要極大的勇氣。2017年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扉頁寫下這句話時,她希望讀者能夠感受到這個痛苦的真實性,能夠與思琪同情共感。這種看似虛構卻比真實更真實的文學創作方式,在當代台灣文學中愈來愈常見。作家們不再隱藏,而是選擇直面對決,如劉芷妤在《女神自助餐》中所寫:「本書情節並非純屬虛構,如有雷同,我很遺憾......」這種遺憾,正是在邀請讀者感受那些切膚之痛。

特展探討台灣文學如何成為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特展探討台灣文學如何成為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台灣解嚴之後,特別是當代,文學已經能夠喚起內在勇氣的能量,引導性別意識脫開父權枷鎖,發展成多元自信的性別文學圖像。文學不再只是療癒人心的工具,更成為發聲的利器,甚至能促成社會改革與進步。李昂《殺夫》的創作成了十年後真實殺夫事件的寓言,該事件促成《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建立;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則推動了《補教法》實名制,以及後續《刑法》通姦除罪化的討論。這些例子證明了文學作為倡議先鋒、弱者武器的強大力量。

展出書籍可供民眾閱讀。(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出書籍可供民眾閱讀。(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書寫與被聽見,是集體療癒的開始

展覽開幕時,作家劉芷妤在談到《女神自助餐》的創作過程時分享:「在書寫過程中才發現原來早就在生活中發現許多不對勁,不說出來,不表示沒感受到、沒被壓迫到。」她認為《女神自助餐》其實是一本反省之書,在找出自己不自覺「厭女」的同時,也引發社會大眾的省思。這種從個人反省出發,進而推動社會思辨的創作模式,正是當代性別文學的重要特色。作家們透過書寫突破社會價值與傳統的禁錮,從暗影裡透露光芒,發出反抗的聲音。

展場中設計「空氣柱」象徵文學的曖昧性、壓抑及想要突破指出進路。(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場中設計「空氣柱」象徵文學的曖昧性、壓抑及想要突破指出進路。(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以空氣包包裹書籍,體現壓力與張力,同時也提供「膜」的外層保護。(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以空氣包包裹書籍,體現壓力與張力,同時也提供「膜」的外層保護。(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延續去年《海馬打點滴:你有所不知的文學療癒》特展的關懷精神,這次的《改編自真人真事》邀請觀眾與當代文學作品及性別事件同情共感,在展覽中看見隱匿在字裡行間的壓迫與暴力,聽見文學作品中的反抗聲音,一起尋找集體療癒的契機。展覽更安排了推廣講座,將在知名作家的帶領下探析性別文學與台灣社會的互動,為觀眾提供更深層的思考空間。(講座介紹、後續場次及報名資訊等,可見臺灣文學基地官網及粉絲專頁。)

展場最後可手作氣泡御首,象徵不易破裂,卻持續釋放壓力的微小力量。(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場最後可手作氣泡御首,象徵不易破裂,卻持續釋放壓力的微小力量。(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

展期|即日起~10.12

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每週一休館,逢國定假日照常開館,翌日休館)

地點|臺灣文學基地展覽廳(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We TAIWAN」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島嶼的多元文化與創意

「We TAIWAN」 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文化創意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即將在8月正式登場,而位於大阪梅田Grand Green Osaka內的當代展演場所VS.空間的核心展覽,以「臺灣光譜」為主題,策展內容結合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及科技創新元素,向全球觀眾展示臺灣這座奇蹟之島無限的創造潛力。

文化部辦理的「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將在日本大阪登場,活動橫跨了線上的「遊戲能力」、VS.空間的「混融色彩」、大阪市中央公會堂的「跨域創造」、中之島「萬變氣場」4大場域及4大主題。而「臺灣光譜」選擇以去(2024)年才開幕的「Grand Green Osaka」區域,由安藤忠雄操刀設計的「VS.空間」內規劃策展。

→ 臺灣文化魅力現身大阪!「We TAIWAN」主視覺、超Q彈角色「a-We」公開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3大主題區呈現臺灣文化

在這個融合藝術、商業、都市發展的場域,內部挑高15公尺、專為投影與沈浸式展演等新媒體為主的空間,對於策展團隊來說就是一個相當「混融」的挑戰,也正如同臺灣這座島嶼,歷經多元族群融合與歷史轉折,孕育出獨特且豐厚的文化內涵。「臺灣光譜」即是在這樣的獨特空間及理念下,規劃臺灣本色光織自然島嶼聲譜3大主題區,期盼以跨越邊界的文化與創意,讓世界看見臺灣的自信與韌性。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分別以「混融色彩」、「跨域創造」、「萬變氣場」、「遊戲能力」為策劃核心,從當代展演地標到百年古蹟建築、線上到線下,跨越時空邊界,將臺灣文化魅力帶到世界眼前。(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一:臺灣本色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以「寫生的人」為主角,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的藝術家作品,由跨域創作團隊豪華朗機工主導視覺創作、柯智豪的音樂、夢想動畫的動態影像設計、瓦豆的燈光規劃,利用影像技術演繹藝術家筆觸與色彩,帶領觀眾走進陳澄波、廖繼春、林惺嶽、郭雪湖、陳進、林玉山、許深州等藝術家的彩色世界,從日治、戰後到當代,涵蓋臺灣玉山、蘭花、建築、城鎮、戰爭記憶與山海地貌等色彩與土地深情的作品中。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二:光織自然

「光織自然」展區聚焦臺灣的染織文化、山海記憶與工藝實踐,展現人與自然共織的創作智慧。《臺灣色譜牆》集結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陳景林與馬毓秀,多年來從臺灣植物中研究天然染料的成果,以手工染布與植物攝影交錯排列,彷彿一幅震撼的活色票牆,引領觀眾踏上一場色彩溯源之旅;《染織工藝牆》記錄陳景林踏尋臺灣各地,從大自然取材、製作染料的過程,作品也是一份工藝教學的行動筆記,將手藝轉化為可視、可感、可思的敘事;藝術生涯中第一件巨幅藍染山水創作,也是陳景林「為自己、為臺灣所創作」的新作《臺灣母親河》也將首度曝光;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纖維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三:島嶼聲譜

踏入「島嶼聲譜」展區,聲音將成為帶領觀眾穿梭記憶的引路人。三金音樂家柯智豪《臺灣聲場》,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如廟宇祭典的鑼鼓聲、颱風過境的風雨聲、田野中的鳥鳴與城市市場的喧囂,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則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
日期:2025年8月2日(六)至8月20日(三)
會場:線上、VS.(at GRAND GREEN OSAKA)、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
官網:https://wetaiwan.tw
Instagram:@wetaiwan.tw

資料提供|文化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