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泰武鄉刊、獅子鄉刊」最美的地方刊物!

屏東「泰武鄉刊、獅子鄉刊」最美的地方刊物!1

12月屏東半年一期的第五期泰武鄉刊冬季號、和一年一期獅子鄉刊【SISIGU‧獅子-屏東門戶‧南迴起點】,美到即使有線上版本,還是讓大家想方設法搶到(免費)實體版。這兩本鄉刊,由兩組不同的屏東團隊製作,讓這個遠在台灣最南端、藏在屏東眾多鄉鎮中的兩個地方,變成備受矚目的南台灣新亮點。

屏東「泰武鄉刊、獅子鄉刊」最美的地方刊物!

屏東「泰武鄉刊、獅子鄉刊」最美的地方刊物!

《泰武鄉刊》

做出口碑的第六期「泰武鄉刊」

半年一期的泰武鄉刊,是鄉公所委由屏東「繫。本屋」書店企劃製作,主編彭巧如說:「我們從第四期2019年冬季號開始製作,接這個刊物之前,我們只幫〈屏東本事〉寫過專欄,但沒有編輯過一整本刊物。」這對本屋團隊,已經是一大挑戰,更折騰人的是,因為臨時受命,只剩一個月的執行製作時間,「時間太短,對泰武鄉都還沒有很深的了解,只知道最有名的經濟作物是咖啡,決定以『咖啡』為題。」但鄉刊第一期就從經濟作物角度,介紹產銷過程、推銷鄉內咖啡,本屋大膽挑選了同樣主題,卻巧妙的從另一個角度「談咖啡有關的人、事、時、地、物,談咖啡背後人與土地的關係,我們也擔心,這個在當地聊到爛掉的主題,再做會不會很無聊?」

屏東「泰武鄉刊、獅子鄉刊」最美的地方刊物!

供不應求的熱門鄉刊

從原來印量800本發不完,現在增加到1,000本,一下子就被搶光,就不難想像新型態刊物,真的很不一樣「過去目標受眾是鄉內民眾,索取量和曝光程度有限,鄉公所也想改變作法,卻無從下手,我們接下這個案子後,提議除了對內考量,要把受眾對外擴散,往文化觀光內容調整,第四刊推出後,從台灣各地對鄉內的關注聲量增加,讓大家發現,這樣做是有效的。」現在,泰武鄉刊除了提供鄉民索取,也會限量發送到各地獨立書店,數量少到,只能讓書店提供試閱版本,無法滿足每個想收藏的人。

131753326_10225638163407873_9041859863729946845_o_1

「不同族群文化,整體的邏輯思考脈絡是不一樣的,我們自己常開玩笑,每期都在認識新的世界,新的宇宙觀。」泰武鄉,是由好多個排灣族部落組成,「一個部落就是一個國家。」只要翻開鄉刊,就能從文字、圖片、插畫,再多了解一點屬於這個台灣南端鄉鎮的在地故事。

屏東「泰武鄉刊、獅子鄉刊」最美的地方刊物!

《獅子鄉刊》

旅人眼中的獅子鄉

新改版鄉刊,鄉公所委託屏東在地設計團隊「屏方根文化」統籌製作,主編張劭瀚在刊物一開頭就說:「在通往恆春的路上,南下右側一間間五花八門的休息點、加祿堂沿岸熟悉的咖啡車,乘風在蜿蜒公路前進著...但細心的你,是否有發現,左側一座座醒目的獅子雕像?來回十多年的記憶裡,聳立的雕像總讓我好奇:獅子為何叫做獅子?是否進到部落有獅子呢?還是這是獅子會捐贈的雕像?」真實道出他自己長久以來的困惑。

屏東「泰武鄉刊、獅子鄉刊」最美的地方刊物!

注入多元觀點

接手刊物之初,他們就花了很多時間和鄉公所定調鄉刊的新走向,「如果希望有更多元的觀點,讓外面的人認識你,就要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讓大家都想來獅子鄉。」撇開專業文史調查(編按:他們希望未來能慢慢往裡,挖掘出更深的獅子鄉文史,而不是一開始就講大道理),他們很大膽的改變鄉刊的呈現形式,在極有限的預算下,以兩大張、8面、A2紙的小報形式,取代過去整本鄉訊的做法,「我們想用畫面取勝。」讓不了解獅子鄉的人,能被照片吸引,想一探究竟。

132007758_4083409338340183_710014246077744233_o

獅子鄉刊更搶手了,印量只有500份,搶不到紙本收藏版,網路版也熱騰騰上線,看完鄉刊後,有機會前往獅子鄉,一定要嚐嚐本期重點專題,也是當地盛產的「山蘇」才不枉此行(編按:關於山蘇的種種這裡就不爆雷,讓大家自己到鄉刊裡找線索)。

屏東「泰武鄉刊、獅子鄉刊」最美的地方刊物!

泰武鄉刊,線上連結>>www.pthg.gov.tw

獅子鄉刊,線上連結>>taiwantone.com/ebook/sisigu

繫。本屋FB>>https://www.facebook.com/akauwbooks

開屏趣FB>>https://www.facebook.com/Capingterest

圖片提供/繫。本屋、屏方根文化

攝影/林科呈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從《漢聲雜誌》看台灣平面設計的過去與未來!專訪設計師何佳興、黃子欽、張軒豪

從《漢聲雜誌》看台灣平面設計的過去與未來!專訪設計師何佳興、黃子欽、張軒豪

漢聲文教基金會於 7 月舉辦《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週年展,邀請觀眾回顧台灣出版歷程中的一段重要軌跡——1970 年代,《漢聲》透過深入田野的調查報導、現代攝影手法、風格鮮明的排版設計與印刷質感,記錄了許多珍貴的民俗記憶與工藝知識,也建構出獨樹一幟的視覺語言。55 年過去,3 位長期耕耘於字型與平面設計領域的設計師,從字型系統、視覺邏輯與文化脈絡的角度出發,回應這段設計史留下的啟發與未竟課題。

1970 年代初期,台灣正處於動盪與轉型交錯的節點。從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到釣魚台事件,一連串外交挫敗促使社會視線從西方轉向內部,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文化、歷史與身分定位。「歷經國際局勢的劇烈變動,冷戰結構下的『自由中國』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標籤,一方面啟發了民主化背景中的『文化中國』想像,另一方面也催化了黨外運動與本土意識的萌芽。社會對民主、自由與人權日益高漲的渴望,伴隨產業與經濟結構的轉型,共同帶動了文化藝術的蓬勃發展。」何佳興解釋,《漢聲》的誕生,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展開。它承接「文化中國」的理想,試圖從民間風土與傳統工藝中,為動盪年代中的台灣開啟一種以文化為認同基礎的可能。

(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左)《漢聲》第87~88期《美哉漢字》深入探索漢字的起源、演變以及各種書法風格的特點,展示了漢字在不同時代和藝術形式中的多樣性;(右)第99∼100期《剪花娘子庫淑蘭》帶領讀者進入民間藝術大師庫淑蘭絢麗奔放的剪紙世界,逐層拆解其構圖邏輯與技法,並以剪紙邊框搭配生活影像,描繪她的傳奇人生。(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從攝影到排版:回望《漢聲》的美學轉譯

《漢聲》最早起源於 1971 年創刊的《ECHO》雜誌,創辦人吳美雲在留學美國期間,意識到國際社會對台灣的陌生與誤解,於是返台後攜手黃永松、姚孟嘉和奚淞等人出版英文雜誌,希望向西方世界重新介紹台灣與中華文化。黃子欽指出,吳美雲深諳當時美國新聞與雜誌的攝影語法和趨勢,因此最初《ECHO》以攝影與全英文為主軸,嘗試以西方視覺語彙重新剪裁、拼貼東方文化,形塑出一種「被觀看」的視角,「也可以說,是外國人怎麼看台灣,或是我們希望怎麼讓外國人認識台灣。」他們持續調整呈現方式與版面風格,直到 1975 年才正式發行中文版《漢聲》雜誌,並轉為主觀的東方視角,更深入地耕耘民俗文化、工藝與地方知識的記錄與轉譯。

(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漢聲》前身為全英文雜誌《ECHO》,聚焦攝影與文化報導,致力向西方傳遞台灣與中華傳統文化、民間工藝的風貌。 (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黃子欽進一步舉例說明,《漢聲》之所以具有鮮明風格,其一正來自黃永松對攝影與版面編排的高度敏感與創造力。「《ECHO》封面其實有一種很像『鏡頭』的設計,它用線條切割出 4 個格子,像是透過多個鏡頭同時捕捉畫面。」他形容《ECHO》的視覺設計彷彿從攝影鏡頭出發,畫面切割清晰、格線與構圖感強烈,在雜誌中相當罕見。這樣的邏輯,也一直延續到《漢聲》的中文排版風格上。從黑體到明體的字體轉換過程中,黃永松依然保留了他獨有的「鏡頭思維」,「他會用非常大的標題字,看起來就像特寫鏡頭一樣。」黃子欽補充道。

(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ECHO》封面設計如同透過鏡頭凝視,展現強烈的構圖意識與影像敘事, 也映照出「被他者觀看」的視角位置。(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張軒豪則觀察,《漢聲》的字體排印手法蘊含強烈的主題性,設計上往往承載著「文化宣傳」的使命。「在處理中華文化主題時,他們經常會使用古籍的排版方式;而在用字上,特別是比較大的標題字,則經常使用書體漢字,有時候還會稍微做拉寬處理。」這類作法既強化了文化連結,也創造出濃厚的手工感與歷史氣息。此外,他指出當時正值印刷技術由鉛字轉向照相排版的過渡時期,新技術的導入,讓設計得以跳脫傳統字模的尺寸限制,嘗試更自由的比例操作與視覺編排。「像有些版面會從超大字一路漸變到小字,形成『瀑布式排版』的視覺效果,這在當時也算是跟上西方的設計潮流。」透過照相與手工排版的並用,《漢聲》大膽拓展了中文字的視覺可能性,也讓文字在閱讀之外,成為可觀賞的畫面元素。

(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漢聲》經常借鑑古籍排版方式,在傳統韻味與當代視覺之間,形塑出富有文化感的設計語彙。(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漢聲55週年展規劃6大主題展區,引領觀眾再次品味那份熟悉的視覺記憶與文化質感。(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從感性印象到理性建構:台灣字體的下一步?

「字體的演變,一直以來都會受到印刷與排版技術的限制或推動,並進一步影響到平面設計的風格與邏輯。」張軒豪說道。然而即便技術為設計帶來更多自由,對中文來說,卻也顯露出難以忽視的結構性困境。何佳興指出,在橫式排版系統中,英文字型體系歷經長時間的發展,已能透過多樣的字型風格對應不同語氣和語調,進而強化設計的語言表達,但中文在字形結構與直式排版的限制下,仍難以支持設計層面對文化語感的細膩詮釋。

(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漢聲》第101∼102期《漢聲100》封面透過照相與手工排版的並用,營造如瀑布般傾瀉而下的視覺效果,展現中文字排版的不同可能性。(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他補充,當代設計普遍採用的「國際主義設計風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事實上奠基於瑞士現代字型與「網格系統」的視覺邏輯,並於 1960 年代後隨著美國的全球擴張廣為流行。然而,中文設計雖也逐漸依附於此一系統,卻尚未能如西方,從自身傳統中提煉出對應的現代性。

(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左)《漢聲》早期以纖薄的傳統色紙印刷目錄與序言等頁面,展現雜誌獨特的裝幀美學與實驗精神。(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右)漢聲55週年展展區細膩呈現漢聲獨樹一格的視覺語言,以及對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轉譯與美學追求。(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何佳興進一步說明,日本在字體的建立上相對完整,有其對應語感的方式;相對地,台灣的繁體字體和語調對應邏輯,其實尚未被好好地建構。「我們現在還是很常用日文漢字字型,因為它們看起來比較漂亮,但日文字體的設計邏輯是以假名為主、漢字為輔,並不適用於繁體中文。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外國人看台灣時,會有所謂的『台灣感性』。」他笑著說,感性當然無妨,但也不應忽略理性系統的建立——從字型到排版設計,釐清什麼最能表達台灣人的思考方式、語感與節奏。唯有當這樣的系統逐步被建立出來之後,才有可能開始談論理性定義下的「台灣風格」,而不只是停留在「台灣感性」。

(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漢聲55週年展開箱編輯團隊嚴謹的田野調查與製作流程,展現當時文化出版從業人員對傳統技藝保存的重視以及對社會議題的關懷。(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從一筆一畫開始,描繪台灣平面設計的未來

「如果要表達台灣的『感性』,其實不一定要靠圖像。透過字體設計去營造錯落、空隙,或突兀、喜悅感,也能帶來一絲療癒。這種由變異所衍生出的造型,其實更接近我對當代台灣的期待。」談及台灣平面設計的未來走向,黃子欽認為,在影像日漸氾濫、視覺逐漸麻痺的時代,設計的溝通重心或許正悄然轉移。「單純的影像消費已經不容易成為一個有效的訴求工具,尤其是現在影音的衝擊太強烈,反而讓影像不再是主要的溝通語言。」他指出,相較之下,字體作為一種中介語言,仍保有豐富的表達可能,甚至能作為設計中的主軸,而非只是輔助元素。

(圖片提供:黃子欽)
(圖片提供:黃子欽)

張軒豪則表示,當前的技術環境讓「好看」的設計變得相對容易,但更重要的是設計背後的內容深度與文化脈絡。「回到《漢聲》的精神,他們在做設計這件事時,不只是在做『好看』的東西,而是會很認真地考量整體脈絡,投入大量的田野調查與研究。」因此他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設計師如同當年的《漢聲》一般,以研究為起點、設計為轉譯,願意花時間探究背後的原因與脈絡,再將其內化為視覺語言。

(圖片提供:張軒豪)
(圖片提供:張軒豪)

「未來的目標應該也是台灣的命題,就是我們能夠清楚地對世界表達『台灣是什麼』。不過,只要我們願意慢慢把字型的工程建立起來、一步一步累積,或許終有一天,我們將能夠自然地說出、甚至透過設計去表達什麼是台灣。」何佳興總結道。

(圖片提供:何佳興)
(圖片提供:何佳興)

張軒豪親解!關於《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主視覺

這次主視覺的色彩靈感,來自《漢聲》過去經常使用的喜氣色調,以及帶有漸層感的配色。圖像設計上,我想保留《漢聲》氣勢十足的大字標特色,讓整體像一本承載55年歷史的書;在字體方面,也參考雜誌舊有的風格重新繪製,試著延續手寫與照排時期字型的神韻。畫面中的「55」其實就是這本「立體書」的一部分,根據版型還能展現書頁、書縫的不同角度,象徵時間的累積,也是一種文化空間的載體。

(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何佳興
大學主修書法篆刻和當代藝術,擅長將東方書寫的氣韻轉化為平面視覺,連結傳統與當代。2006年成立「Timonium Lake」設計工作室,持續透過跨領域合作,累積對文化生態的觀察與實踐。2019年加入「季風文化造型工作團隊」,藉由探索亞洲線條技術,發展東亞文化造型與字體。

黃子欽
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工藝系,曾任書店平面與櫥窗設計師,現營運個人工作室。擅長以舊書報與老照片拼貼創作,透過影像重組產生新的敘事語境。長期收集台灣歷史文物,從記憶中提煉設計語言,轉化為當代的視覺表達,並系統化建立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字庫」。

張軒豪
獨立字體與平面設計師。曾任華康字體設計師,後赴荷蘭海牙皇家藝術學院修習字體設計,並於東京文字塾進修日文字體。現提供中英日字體設計與字體匹配顧問服務,並參與多語系字體規劃、歐文書法教學與平面設計展覽策劃。

文|葉欣昀 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7月號《Olafur Eliasson藝術特輯》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韓國最美的書」揭曉!看10件作品如何以視覺設計、形式與內容,重新定義書籍之美

2025「韓國最美的書」揭曉!看10件作品如何以視覺設計、形式與內容,重新定義書籍之美

2025年首爾國際書展將於6月18日至21日舉行。4月,主辦單位公布了「韓國最棒的書」(Best Book of Korea, BBK)獲獎名單,該獎項旨在發掘兼具創意、美感與獨特價值的書籍,40本獲獎書籍將在書展期間展出。其中,設計類的「韓國最美的書」( 한국에서 가장 아름다운 책;Best Book Design in Korea, BBDK),最終有10本書入選,將代表韓國參加由德國書藝基金會與萊比錫書展共同主辦的「世界最美的書」國際書籍設計大賽。

2025年首爾國際書展中,「韓國最棒的書」分為四大類別:「韓國最美的書」(設計類)、「韓國最愉快的書」(繪本類)、「韓國最有趣的書」(漫畫類)以及「韓國最有智慧的書」(學術類)。

其中,設計類的「韓國最美的書」( 한국에서 가장 아름다운 책;Best Book Design in Korea, BBDK)報名最為踴躍,共收到294件參賽作品。此獎項評選標準涵蓋書籍整體的物質性、視覺設計、形式與內容的協調性,以及是否有創新與實驗的精神、是否重新詮釋了書籍之美。最終入選的10本書,將代表韓國參加由德國書藝基金會與萊比錫書展共同主辦的「世界最美的書」國際書籍設計大賽。

以下是今年榮獲「韓國最美的書」的10件作品:

*書名/人名皆暫譯

《개와 고양이 의학 사전》(犬貓醫學辭典)

《犬貓醫學辭典》是一本由日本120位獸醫共同編撰、韓國團隊負責翻譯與設計的704頁專業指南,內容涵蓋從狗貓的基本飼養知識到各種疾病的診斷與照護,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適合飼主、臨床獸醫及研究人員參考使用。作為一本百科全書型醫學書籍,其內容架構嚴謹、資訊量豐富,且書封與內頁的字體編排、插畫風格搭配得宜,細緻而優雅,印刷品質與色彩表現極為出色,還兼具功能性與藝術性,體現了書籍作爲視覺媒介的美學價值。

2024年出版 / 17.6x24.6x4.9cm / 704頁
設計|함지은, 出版社|사람의집 (열린책들)

更多介紹請點此

《끝도 없고 가도 없고 아닌 것도 없는, 여유》(沒有盡頭、沒有去處、也無所不是的,餘裕)

這本圖文詩集以具爭議性的設計風格,入選了2025年「韓國最美的書」。設計師兼作者李在根(이재근)大膽選用KoPub바탕체、MD솔체等在傳統書籍設計中較不被視為美觀的字體,並混搭多種排版方式,如行距窄、字距寬,甚至在頁面中加入橘色邊框和斜體,及刻意採用低解析度的圖片,打破既有書籍設計美學。這種看似混亂、違背常規的設計手法,展現了強烈的個人風格,挑戰人們對「美」的既定想像,重新定義書籍的視覺語言。

《끝도 없고 가도 없고 아닌 것도 없는, 여유》(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끝도 없고 가도 없고 아닌 것도 없는, 여유》(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끝도 없고 가도 없고 아닌 것도 없는, 여유》(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끝도 없고 가도 없고 아닌 것도 없는, 여유》(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끝도 없고 가도 없고 아닌 것도 없는, 여유》(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끝도 없고 가도 없고 아닌 것도 없는, 여유》(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끝도 없고 가도 없고 아닌 것도 없는, 여유》(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끝도 없고 가도 없고 아닌 것도 없는, 여유》(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2025出版 / 14.8x21x1.1cm / 184頁
設計 | 이재근, 出版社 | 이도 출판사

更多介紹請點此

《밀려나고 새어 나오는》(被推擠並滲出)

本書收錄藝術家崔燦淑(최찬숙)近十年的創作精選。她二十多年前離開故鄉遷居柏林,長年以「漂泊者」與「異鄉人」的身份進行創作,持續關注那些被「排擠與滲出」的存在,特別是女性移民的生命經驗。這本以移居女性記憶為主題的藝術書籍,採用橫式裸背裝訂,黑色封面以凹版印刷處理,象徵邊緣、靜默與無聲的存在;內頁選用模造紙搭配軟皮封裝,翻閱時頁面輕柔飄落,形象化了遷移中的不穩與落定,呈現極具詩意的閱讀感受。本書設計與主題緊密結合,展現藝術與敘事間深層的實驗性融合,也為移民書寫與書籍設計開拓出新的視覺語彙。

2024年出版/456頁/24x15.3x3cm
設計 | 신덕호, 出版社 | 아트북프레스

更多介紹請點此

《산 239》(山 239)

《山 239》在小巧可愛的吊飾尺寸之中,濃縮進239座韓國山岳的資訊,包含山名、由來、石碑圖片、實用登山知識及各地代表性動植物等內容。全書採用防水紙,具備防雨、防污的功能,書脊更設計了指南針與登山扣,強化作為戶外登山工具的實用性。設計上以黑白色調為主體,輔以彩色點綴重點資訊,營造出簡約而精緻的視覺美學。本書將文化敘事與登山工具相結合,給予書籍嶄新的定義,是一本內容與形式高度契合的設計,創造出新的閱讀體驗。

2024年出版/288頁/5x6.8x2cm
設計| 오이뮤, 出版社 | 오이뮤

更多介紹請點此

《시인들》(詩人們)

本書收錄作者박참새與七位詩人的對話,透過設計展現韓文書籍在東亞漢字文化與西方字母文化交會處的獨特定位。排版與字體運用呼應詩人對話的節奏與意象,使閱讀成為視覺與語言交織的一種體驗;封面設計結合哥德體的結構美與現代字體的俐落輪廓,展現出懷舊與現代感並存的美感;內頁排版則融合漢字的方格穩定性與西式左對齊的流動性,選用適合橫排閱讀的字體,進一步突顯韓文在書籍設計中的獨特表現力。全書在頁面留白、標點使用與行距調整都為對話節奏精心設計,使書籍成為一個視覺與語言互動的空間,呈現出韓文字體設計的詩意感。

2024出版 / 14.5x22x1.8cm / 316頁
設計| 김동신, 김마리, 出版社|세미콜론

更多介紹請點此

《어서 오십시오》(歡迎光臨)

這本攝影集是攝影師崔耀漢(최요한)透過夜間拍攝,捕捉街頭招牌與海報中的多語言現象——包括韓文、拉丁字母、簡體中文、僧伽羅文字等,描繪當代韓國獨特的視覺文化景觀。設計上,大膽運用螢光綠、粉紅、黃紅等對比色,呼應文化間的異質與衝突;內頁運用多種字體,但仍維持統一的節奏感,並穿插翻譯與移民資訊圖表,暗示當今在韓國要建立真正多元文化社會依舊充滿挑戰。書中夜間拍攝的作品透過高品質UV印刷與精緻裝幀,使本書在設計與內容上兼具藝術性與批判力,展現對社會議題的深刻洞察。

2024年出版/14.8x22.5x25cm/328頁/限量500本
設計 | 정재완, 出版社 | 사월의눈

更多介紹請點此

《엄청난 소똥구리》(了不起的糞金龜)

這本繪本以牛皮紙貫穿封面與內頁,將材料化為設計與內容的一部分。土黃色紙張呼應主題「土地與糞便」,搭配濃黑印刷與極少量的綠色,隱喻生命循環與希望;裸背裝幀中露出的綠色縫線貫穿了全書,象徵地底下的生命,最終在末頁綻放為新芽;白色UV墨水的低飽和印刷,隨角度變化呈現若隱若現的視覺層次,增添閱讀趣味;圖像、配色與排版處處見巧思,前後扉頁的轉化亦蘊含深意。整體設計與敘事緊密扣合,展現對微小生命的敬意,並引發人們對自然循環的深刻反思。

《엄청난 소똥구리》(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엄청난 소똥구리》(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엄청난 소똥구리》(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엄청난 소똥구리》(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엄청난 소똥구리》(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엄청난 소똥구리》(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2024出版/52頁/24x24x1.5cm
設計 | 김재하, 出版社| 웃는땅콩어린이재단

更多介紹請點此

《열린책들 세계문학 모노 에디션 세트》(Open Books 世界文學Mono Edition系列)

本系列書籍如同一盤簡單卻深具風味的煎豆腐,以極簡設計呈現深沉哲學。全書去除裝飾,僅以如SM新明朝(SM신명조)、Times New Roman等經典字體為設計核心,突顯內容本身;多層次的「黑色」運用──如封面沉著黑字、封底隱約圖像,營造細膩而節制的美感;封面無過度包裝,圖像寓意深遠,體現「捨棄即美」的設計理念。在視覺過度喧嘩的時代中,這套書以極簡純粹之姿致敬經典,也重新連結了設計、閱讀與生活。

2024出版/12x18.8cm/共12冊
設計 | 함지은, 出版社 | 열린책들

更多介紹請點此

《토마토》(番茄)

《番茄》是一本突破繪本傳統語言與圖像關係的作品,書中插畫描繪番茄的生命循環,展現自然的生成、消逝與共存意義。左頁以插畫呈現故事發展,右頁則是解構重組的韓文字體,與圖像互動如爵士樂般節奏分明,語言與圖像各自獨立卻又互補,賦予作品多層次美感與哲理思考。這不僅是兒童繪本,更是一件兼具形式與思想的視覺詩作,挑戰並擴展了繪本表達的可能性。

《토마토》》(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토마토》》(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2024年出版/21x30cm/52頁
設計 | 신건모, 出版社 | NC문화재단

更多介紹請點此

《The Figure in the Carpet 》

《The Figure in the Carpet》是以Henry James同名短篇小說為註解形式創作的一本圖像小說。書中逼真細膩的圖像,如水滴與葉影,激發超越視覺的感官想像,而內頁厚紙材質提升了觸覺與視覺體驗;讀者試圖解讀書中圖像與文字的關聯,卻發現意義模糊,體現「解讀的意志」才是作品核心,同時華麗的裝飾線條營造如著色書般的結構,既引導讀者投入,又帶來挫敗感,使此書在形式與內容上皆挑戰傳統閱讀習慣,成為兼具藝術性與哲思的獨特作品。

2024年出版
設計 | 이승현, 出版社 | AABB

更多介紹請點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