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美的「ㄎㄧㄤ」感風格為什麼流行?直擊藝術家倪瑞宏、火山販賣舖、簡妙如教授的反派美學

設計風格怎麼來?

很俗很怪的字體和用色,不走精緻的技術和拼貼,對於這種落在傳統美感標準外的怪奇風格,現在有個說法叫「ㄎ一ㄤ」。風格到底為何而怪?又如何因怪而美?透過藝術家倪瑞宏、火山販賣舖,以及研究流行文化的簡妙如教授,探索這個可愛又迷人的反派美感。

1990年出生的倪瑞宏自創「仙女流」畫風,小說傳說的聖女惡女,社會街頭的善男信女,都在畫筆下飄出怪異氣息,或嘲諷刻板印象,或戲謔時下風潮。很多人說她ㄎㄧㄤ,但她從不會這樣定義自己,「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是在2013年,那時我常去台大附近一家嬉皮聚會的咖啡廳,雖然說是咖啡廳,店裡最難喝就是咖啡,我們都直接喝台啤。店裡的人都說我很ㄎㄧㄤ,我完全不懂那是什麼意思,就去感受這裡的每個人為什麼ㄎㄧㄤ?」她跟著他們半夜到台北各地,看見社會邊緣、黑暗甚至禁忌的一面,是從小生活安穩的她不曾經歷的混亂,「我理解的ㄎㄧㄤ,是在理所當然的日常裡尋找失序的徵兆。」

FotoJet(1)_3

同樣出生1990後、由YUDA和YOKI組成的「火山販賣舖」,以小誌(zine)和陶藝為創作主軸,與李英宏合作《水哥2020》專輯封面,有著性器官外型的陶藝,卻予人可愛愉悅之感。被說成ㄎㄧㄤ他們也摸不著頭緒,YOKI其實更偏好被說「怪」,「我對ㄎㄧㄤ的定義是『全然好的怪』,但有時候在路上遇到怪人會不敢靠近,怪是有負面意涵的,ㄎㄧㄤ卻只談怪的好。」YUDA倒覺得ㄎㄧㄤ是稱讚,意味「有點瘋狂的幽默」。

設計風格怎麼來?

因電子鄉愁而起的新美學勢力

什麼是ㄎㄧㄤ?3個人就有3種說法,或許這也能體現它撲朔迷人的特質。近幾年ㄎㄧㄤ的美學風格好像橫空出世,Leo王從人格特質到曲風視覺,裡裡外外怪出個性;9m88在〈九頭身日奈〉MV大玩人臉拼貼,詹記麻辣火鍋敦南店更以又古早又古怪的路數,成功創造市場定位。關於ㄎㄧㄤ的字緣,最多人的解釋是藥物文化裡迷幻恍惚的狀態,至於它被用來形容視覺的原因,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簡妙如猜想,「ㄎㄧㄤ是不是台灣媒體的用語?」她觀察,ㄎㄧㄤ並非出自創作者本人的用語,「可能是媒體不知道怎麼描述這樣怪怪的美感,就用ㄎㄧㄤ來形容,但這個現象的美感風格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設計風格怎麼來?

她所說的風格有些共同特質,「有點像是以俗、有點怪怪的元素,並把它變潮,它一定有潮的感覺,不會只是俗。」她說,這樣的風格在1990年代開喜烏龍茶廣告就已出現,來自鄉下的開喜婆婆,戴著頭巾跳著跳繩,教新新人類喝烏龍茶,把鄉土元素賦予全新美感。而這種ㄎㄧㄤ感在大眾流行文化一直都有,舉凡英國《豆豆先生》、美國《驚聲尖笑》和B級電影都是如此。「1990年代的開喜婆婆,比較像後現代主義的拼貼手法;近期的ㄎㄧㄤ比較是網路世代,看到太多很精美的修圖濾鏡後,反而去擁抱比較粗糙的位元、畫素,找回被數位時代丟棄的配色、字體,算是一種數位時代的考古與電子鄉愁吧。全世界因為網路文化而有類似的感知,這也是一種美學場域的新角力。」

她舉例,2010年初崛起的蒸氣波(Vaporwave)電子音樂及藝術,視覺多使用低階影像;近期在「非同質化代幣」(NFT,Non-Fungible Token)數位藝術拍賣中,〈彩虹貓〉(Nyan Cat)以300以太幣(虛擬貨幣,約新台幣1,500萬元)出售,它就是如早期電子遊戲中的低階圖像,一隻可愛又令人焦慮的貓咪,後面拖著一條嗑藥般的彩虹。台灣則有2016年崛起的勸世宗親會,故意用有點笨拙的樣子,讓大家覺得有趣;同時期也盛行「財哥字體」,類似早期KTV字幕,字間有很多「⋯」;去年入圍金曲最佳樂團的「海豚刑警」,專輯視覺故意拉出雙下巴、扮鬼臉,文字使用顏文字或注音體,「用年輕世代的語法,創造自己的感知。」

創作者自身喜好口味長出的風格

綜觀ㄎㄧㄤ有大環境的反動,微觀到每一個創作者,又有不同脈絡。「我有刻意在找自己的風格。」倪瑞宏的畫風養成,可以回溯到台南藝術大學就學期間,當時老師教了一個方法:「如果找不到自己的風格,就要大量看,把感興趣的東西都整理起來。」她發瘋地看Tumblr、插畫年鑑、設計雜誌,把吸引她的圖片剪下來貼到筆記本,至今仍維持每年做2本「靈感簿」的習慣。當蒐集數量夠多,就會透露出一些關聯。她不喜歡北歐、日本等精緻風格,反而傾向「口味比較重」的畫面,因為從小就著迷死亡,對於生活中人們常刻意避免的議題、黑色幽默深感興趣,也間接影響到她創作的題材。「我想畫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我的繪畫都在呈現無法真的看到,或是我自己看到的世界。」她都會讓畫中人物看向畫面的某處,彷彿畫中也正發生著什麼事情。

設計風格怎麼來?

不同於倪瑞宏明確尋找風格,火山販賣舖對於風格沒有多想。YOKI說,「我們就是做喜歡的事情,外界會覺得火山好像有一個風格,或許是知道我們的口味在哪。」性器官和性愛姿勢是許多人對他們的印象,但早在大學主修平面設計時,YUDA就把這些元素融入作品,「雞雞很像神秘的生物,鮑魚像花、乳頭也很生動。」追問為什麼對性器官感興趣?「我覺得我應該是男的,應該有一個雞雞吧。」兩人的自我認同都屬無性別,在社會上也沒有維持過同一個性別,或許隱約對這類題材懷有興趣。

設計風格怎麼來?

火山目前有性器官、牙齒、恐龍、扁貓四大系列,除了牙齒純然為商業誕生,其他都出自兩人的喜好,會做恐龍和扁貓就是因為太喜歡動物,每年一定會去一次動物園,而且每隻動物都要看。YOKI表示一開始做性器官的時候,剛好面臨女權高漲,很擔心會被說物化、消費女性,「但我們莫名其妙就突破這點,沒有人針對這件事講我們。」沒有要抗爭,也沒有特意要傳達什麼,他們稱自己的作品「很膚淺」,喜歡什麼就做什麼,或許就是這樣的純粹,才能讓看似衝撞反骨的情色ㄎㄧㄤ出天真。

設計風格怎麼來?

ㄎㄧㄤ如何流行?又如何雋永?

倪瑞宏和火山販賣舖都感覺到,ㄎㄧㄤ的視覺風格漸漸成為顯學,至於ㄎㄧㄤ是否已成為了主流?簡妙如以詹記麻辣火鍋為例,「他們很會擁抱urban new sensibility(都市潮流感),在主流社會裡,會有部分文化商品用這種方式經營。但你很難想像鼎泰豐也擁抱這樣的美學,ㄎㄧㄤ還是有部分的分眾。」而從近年頒獎典禮和國家節慶來看,ㄎㄧㄤ是有被吸納的,因為主事者考慮到世代差異,「潮流的創造不只來自創作者,而是有接收到urban new sensibility的那群人,那是一個共同感知的反應。」

小英列車

「我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審美疲勞,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給人家這種感覺。」倪瑞宏說得坦然,因此她最近在嘗試新風格,蒐集和以往不同的圖像,幫阮劇團《十殿》繪製的角色視覺,就參考香港1980年代恐怖漫畫,媒材也從水性顏料換成壓克力,突顯人物的立體和層次。她覺得ㄎㄧㄤ也許可以理解成一種「壞品味」,都在顯現人類的奇怪慾望,「我們看到ㄎㄧㄤ的東西會獲得一些快感,好爽喔,怎麼可以做成這樣!?但我不知道這個感覺可以留多深?我覺得這要看功力,有些ㄎㄧㄤ真的會被打到。」日本版畫家佐伯俊男、台灣藝術家侯俊明,都是她認為雋永的ㄎㄧㄤ,「ㄎㄧㄤ應該要可以被傳世,而不是只有現在ㄎㄧㄤ,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到。」

設計風格怎麼來?

倪瑞宏

1990年出生於台北,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畢業,是一名立志成為中華仙女的藝術家,主要創作媒材為繪畫、空間裝置。作品描繪她看不到或沒看過的世界,常有高彩度用色和黑色幽默,並融合民間懷舊元素。曾入選2019年「臺北美術獎」、參與第29屆金曲獎插畫設計。

火山販賣舖

由水瓶座的YUDA和魔羯座的YOKI於台北成立。平面設計畢業,現以獨立出版小誌和製作陶器藝術品為主,作品單純可愛帶著幽默傻氣,時而摻雜一些害羞使人感到愉悅。常以性器官創作,因為它們和眼睛、鼻子、嘴巴一樣真實存在,希望透過作品讓大家習以為常,欣賞其中之美。

簡妙如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流行文化、獨立音樂及獨立次文化的愛好者及研究者,喜歡在各種展演現場和朋友相遇。

文|張以潔  

圖片提供|倪瑞宏、火山販賣舖、簡妙如、阮劇團、國家兩廳院、顏社、就曰設計

更多設計風格解析與精彩內容,皆在La Vie 2021/4月號《設計風格怎麼來?》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一次收集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私藏靈感歌單、書單10+

一次收集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私藏靈感歌單、書單10+

Olafur Eliasson熱愛音樂。他認為音樂如同鏡子一樣映照出他的心情,承接並映照出他日常中忽視、未被滿足的情緒與需求。他也持續進修、閱讀,避免自己陷入知識的盲區——他永遠好奇還有什麼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在這裡,Olafur親身分享他私藏的歌單與書單。

➤ 延伸閱讀:深度專訪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世界沒有理所當然,唯有展開你的好奇心

Olafur歌單4+1:承接你的心緒

 

❶ 《In Waves》

Jamie xx|2024

睽違9年,相較前張個人專輯的繽紛,這英國電音鬼才交出的作品更顯憂鬱複雜,卻眼望舞池的純真快樂。

 

❷ 《Lahai》

Sampha|2023

生於西非獅子山裔移民家庭,英國非裔音樂人Sampha第2張專輯冠以祖父之名,揉合電子與靈魂樂,探索自己成為父親後的內省與溫暖。

 

❸ 《Enjoy the Silence》

Naima Joris|2025

這位疫情期間因社群翻唱而備受注目的比利時爵士歌手,回歸初心重新詮釋曾療癒她的歌曲。

 

❹《Go》

Jónsi|2010

這是Sigur Rós主唱Jónsi的首張個人專輯與個人的華麗冒險,夢幻假音飄盪, 在後搖與更流行的樂種間嬉玩。

 

同場加映:《I Hear You》

Peggie Gou|2024

因藝術收藏而相識,Olafur為活躍柏林的韓國DJ Peggy Gou首張完整專輯《I Hear You》設計專輯封面,她穿戴的作品便是Psychoacoustic empathy amp〉(2023);Olafur也執導單曲〈1+1=11〉MV,並將場景設定在他的柏林工作室,親自獻上一舞

 

Olafur書單×6:餵養你的靈感

 

❶ 《Is a River Alive?》

Robert Macfarlane|2025

土地是否能擁有人格權?Olafur觀察到台灣也正處理這議題,賦予河流或山脈人格權,自然界便也有了自我保護的法理基礎。

《Is a River Alive?》,Robert Macfarlane,W. W. Norton & Company,2025。(圖片來源:W. W. Norton & Company)
《Is a River Alive?》,Robert Macfarlane,W. W. Norton & Company,2025。(圖片來源:W. W. Norton & Company)

 

❷ 《Conflict Is Not Abuse》

Sarah Schulman|2016

資深酷兒運動者直面當代痛點:我們太快將不適貼上受害標籤?這部挑釁之作解構二元對立思維,呼籲重新思考責任與修復。

《Conflict Is Not Abuse》,Sarah Schulman,Arsenal Pulp Press,2016。(圖片來源:Arsenal Pulp Press)
《Conflict Is Not Abuse》,Sarah Schulman,Arsenal Pulp Press,2016。(圖片來源:Arsenal Pulp Press)

 

❸《山之生》

Nan Shepherd|1977(中譯版-新經典文化|2019)

手稿沉睡30年後,這位蘇格蘭女作家畢生的登山札記才問世。她以詩人之眼凝視高地荒原,成為自然書寫的經典。

《山之生》中譯版,Nan Shepherd,新經典文化,2019。(圖片來源:新經典文化)
《山之生》中譯版,Nan Shepherd,新經典文化,2019。(圖片來源:新經典文化)

 

❹ 《The Discovery of Slowness》

Sten Nadolny|1983

海軍傳奇在冰天雪地中尋找西北航道,天生行事緩慢卻屢建奇功,挑戰效率至上的現代迷思。

《The Discovery of Slowness》,Sten Nadolny,Penguin Publishing Group,1997。(圖片來源: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The Discovery of Slowness》,Sten Nadolny,Penguin Publishing Group,1997。(圖片來源: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❺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Bessel van der Kolk|2014(中譯版-大家出版|2017 )

這本書顛覆創傷研究的既有認知, 認為痛苦不只存在腦海,更銘刻在 身體之上,重新思考療癒的定義。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中譯版,Bessel van der Kolk,大家出版,2017。(圖片來源:大家出版 )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中譯版,Bessel van der Kolk,大家出版,2017。(圖片來源:大家出版 )

 

❻ 《The End of Nature》

Bill McKibben|1989

在氣候變遷尚未被關注之時,McKibben便已提出獨立於人類之外的「自然」已不存在,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與環境的關係。

《The End of Nature》,Bill McKibben,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2006。(圖片來源: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
《The End of Nature》,Bill McKibben,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2006。(圖片來源: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

 

 

Olafur Eliasson,柏林。(攝影:Vidar Logi, 2024|Courtesy of CIRCA © 2024 Olafur Eliasson)
Olafur Eliasson,柏林。(攝影:Vidar Logi, 2024|Courtesy of CIRCA © 2024 Olafur Eliasson)

奧拉弗.埃利亞松 Olafur Eliasson

冰島-丹麥藝術家,1967生於丹麥哥本哈根,工作室位於柏林。作品探索藝術與世界的廣泛連結。自1997年起,他的個展陸續於世界各大美術館展出,創作形式涵蓋裝置、繪畫、雕塑與攝影,以其挑戰感知並強調環境共創的展覽與公共裝置,在國際藝壇享有盛譽。2003年,他在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的渦輪大廳創作《The weather project》,以迷霧籠罩的巨大發光「太陽」創造沉浸式體驗。2008年,他在曼哈頓與布魯克林沿岸建造了四座大型人工瀑布,呈現於《The New York City Waterfalls》計畫中。埃利亞松亦透過藝術探索氣候變遷的議題,例如2014年,他將格陵蘭冰川的碎冰帶至哥本哈根市中心,隨後2015年在巴黎、2018年於倫敦再次展出此《Ice Watch》計畫,讓路過的民眾得以親手觸摸來自格陵蘭的冰川碎片,見證冰川融化消逝的脆弱過程。2012年,創立社會企業「小太陽」(Little Sun),並持續參與其發展至2024年。2014年,他與Sebastian Behmann共同成立Studio Other Spaces,這是一間專注於藝術與建築的創作機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7月號《Olafur Eliasson藝術特輯》

延伸閱讀

RECOMMEND

CHANEL雜誌《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誕生:從新銳藝術家專題、香奈兒女士藏品,踏上時尚的平行旅程

CHANEL雜誌《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誕生:從新銳藝術家專題、香奈兒女士藏品,踏上時尚的平行旅程

溫潤厚實的書捧在手裡,得以真正感受藝術之重。香奈兒2025年全新刊物《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現於包括台北在內的全球20座城市登場。從新銳藝術家專題、CHANEL Next Prize得獎作品,到由後現代主義攝影師掌鏡的香奈兒女士藏品特輯,盡收250頁精彩篇幅中。跟隨G-Dragon的身影、Tilda Swinton的留言⋯⋯香奈兒為每位觀眾準備的奇幻旅程未曾限於時尚本身。

之於我們所處的時代而言,紙張的存在意義早已超越知識傳遞,「上綱」到了人文溫度與真實情感交流的範疇。2025年,香奈兒延續百年來對藝術的支持,推出全新藝術與文化刊物《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由品牌藝術、文化與傳承部門總裁Yana Peel主導,聚焦過去5年間品牌與藝術家及文化機構的合作成果。

首刊封面選用香奈兒5大重要色彩中的「金」底搭配「ARTS & CULTURE」浮雕字樣,並透過後現代主義攝影師Roe Ethridge的鏡頭,以法國立體派雕塑家Jacques Lipchitz於1921年創作的香奈兒女士頭像(戴著2002/03秋冬系列金屬眼鏡)的強烈意象引人入勝,揭開這趟愈見寬闊的視覺旅程。

香奈兒全新藝文雜誌《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封面。(圖片提供:右Chanel,左翻攝實體雜誌 by Ning Chi)
香奈兒全新藝文雜誌《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封面。(圖片提供:右Chanel,左翻攝實體雜誌 by Ning Chi)

內容亮點#01:藝術成果呈獻

當代創作者專題、香奈兒卓越大獎作品集

採大開本設計的《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匯聚豐富多元的藝術創想,並精選亮、霧面等多種藝術紙張呈獻250頁篇幅,不僅彰顯品牌對當代創作者的關注,亦供讀者一窺新銳藝術家的卓越才華,見證他們通過各樣媒介為藝術世界注入的蓬勃生機。

全刊以英文呈現,前半部帶來從英國藝術家Tracey Emin、Savanah Leaf到中國藝術家曹斐、陸揚的專題介紹,以圖文穿插方式邀讀者一同鑑賞諸位的生涯重要創作;後半部則公開香奈兒卓越大獎(CHANEL Next Prize)得主作品集,展露品牌自2022年開辦該獎項以來,在藝術和文化領域的深度著力。創刊號亦邀集香奈兒藝術與文化摯友們分享對未來的洞見,包括品牌大使Tilda Swinton、Penélope Cruz、G-Dragon權志龍等人都參與其中,Tilda Swinton甚至留下了一封簽名信。

《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的大開本設計在藝術作品呈現上達到極佳視覺效果。(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的大開本設計在藝術作品呈現上達到極佳視覺效果。(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品牌大使G-Dragon亦登上創刊號。(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品牌大使G-Dragon亦登上創刊號。(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身處這個充滿變動、數位進程在我們眼前飛速前推的時代,保護、支持並聚焦於藝術家的創作獨立性與人性,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加重要。」——香奈兒藝術、文化與傳承部門總裁Yana Peel

雜誌前半部以品牌近5年曾交流合作的藝術家專訪、專題為主,後半部則大篇幅呈獻香奈兒女士私人收藏、香奈兒品牌歷史典藏及CHANEL Next Prize得主作品集;圖為達利(Salvador Dalí)插畫作品。(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雜誌前半部以品牌近5年曾交流合作的藝術家專訪、專題為主,後半部則大篇幅呈獻香奈兒女士私人收藏、香奈兒品牌歷史典藏及CHANEL Next Prize得主作品集;圖為達利(Salvador Dalí)插畫作品。(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 4位藝術家專題搶先看

「英國青年藝術家(YBAs)」代表人物之一的Tracey Emin,曾憑藉知名裝置〈我的床(My Bed)〉入圍透納獎,2007年亦代表英國參加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英裔美國電影導演兼錄像藝術家Savanah Leaf,則於2024年挾長片首作《地球媽媽(Earth Mama)》奪得第7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美國電影導演Savanah Leaf獲英國電影學院獎作品《地球媽媽》。(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美國電影導演Savanah Leaf獲英國電影學院獎作品《地球媽媽》。(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中國青年藝術家曹斐,作品以媒體裝置和錄影為主,最大獨特性在於融合社會評論、流行美學、超現實主義及紀錄片拍攝手法的創作風格;2003至2015年間三度登上威尼斯雙年展,2019、2020年更先後於巴黎龐畢度中心及倫敦蛇形藝廊舉辦個展。

中國藝術家曹斐以融合社會評論、流行美學、超現實主義及紀錄片拍攝手法的獨特創作風格為人所知。(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中國藝術家曹斐以融合社會評論、流行美學、超現實主義及紀錄片拍攝手法的獨特創作風格為人所知。(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上海出身、現居東京的跨領域藝術家陸揚,作品多從動漫、遊戲和科幻次文化中汲取靈感,擅用電腦合成影像技術(CG)和遊戲建構為媒介,同時深受佛教哲學影響,探索身分認同、生命、科技與靈性等命題。

旅日中國藝術家陸揚作品顯見動漫、遊戲和科幻次文化元素。(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旅日中國藝術家陸揚作品顯見動漫、遊戲和科幻次文化元素。(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內容亮點#02:品牌歷史回顧

香奈兒女士藏品攝影、藝術史學家評論專文

呈獻當代優秀創作的同時,《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亦回望品牌傳承脈絡中,涵蓋建築、攝影乃至藝術史等不同領域的合作項目。由CHANEL藝術、文化與傳承部門總裁Yana Peel親自執行的建築師Peter Marino專訪打頭陣,攝影師Roe Ethridge特別為香奈兒女士康朋街31號私人寓所和品牌傳承部收藏品創作的攝影特輯〈香奈兒歷史典藏(CHANEL History Collection)〉接續豐富刊物內容。

〈香奈兒歷史典藏〉不只是靜物攝影,更是Roe Ethridge通過鏡頭語言的重新詮釋,為古物塑造的新視覺意象。(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香奈兒歷史典藏〉不只是靜物攝影,更是Roe Ethridge通過鏡頭語言的重新詮釋,為古物塑造的新視覺意象。(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Peter Marino曾打造香奈兒紐約57街旗艦店、東京銀座專門店、台北101珠寶腕錶旗艦店等多個店鋪空間;Roe Ethridge則本身即以「如何重組圖像構出新體驗」聞名,創建古典作品的風格化版本亦是他所長,此次針對品牌歷史藏品進行封面和內頁創作可說完全展現了他始終探索的「攝影的可塑性」。

此外,首刊還邀請到行為藝術組織Performa創始人、藝術史學家RoseLee Goldberg撰寫評論專文〈表演的人生:嘉柏麗香奈兒與前衛藝術(A Life of Performance: Gabrielle Chanel & The Avant-Garde)〉。

全球20座城市同步發行,台北Moom Bookshop提供限量收藏

《ARTS & CULTURE Vol. 1》於全球20座城市的23家獨立書店同步發行,包括阿姆斯特丹、邦加羅爾、曼谷、柏林、格拉斯哥、香港、倫敦、洛杉磯、墨西哥城、米蘭、紐約、巴黎、聖保羅、首爾、上海、雪梨、台北、東京及蘇黎世。台北於Moom Bookshop限定登場,即日起至7月31日限量提供幸運讀者收藏。

《ARTS & CULTURE Vol. 1》進駐全球20座城市的23家獨立書店,包含台北Moom Bookshop。(圖片提供:Chanel)
《ARTS & CULTURE Vol. 1》進駐全球20座城市的23家獨立書店,包含台北Moom Bookshop。(圖片提供:Chanel)

Moom Bookshop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251巷8弄16號

*雜誌為非賣品,獲得方式請點此查看Moom Bookshop社群貼文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於時間內到Moom Bookshop看看,或造訪世界其他城市時留意以下指定書店名單。(圖片提供:Chanel)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於時間內到Moom Bookshop看看,或造訪世界其他城市時留意以下指定書店名單。(圖片提供:Chanel)

全球參與書店名單

洛杉磯Arcana、阿姆斯特丹Athenaeum、上海Bananafish、曼谷Bangkok CityCity Gallery、雪梨BTWNLNS、墨西哥城Casa Bosques、紐約Casa Magazines、邦加羅爾Champaca、柏林Do You Read Me!?、倫敦Foreign Exchange News、倫敦Reference Point、米蘭Libreria Bocca、聖保羅Megafauna、台北Moom Bookshop、蘇黎世Never Stop Reading、北京postpost、格拉斯哥Ripe、倫敦Rococo News & Magazines、首爾Still Books、倫敦Tenderbooks、香港ACO BOOKS。

同場加映:香奈兒藝術舉措

香奈兒藝術、文化與傳承部門總裁Yana Peel於首刊序言中表示,「CHANEL文化基金致力於支持並表彰全球變革者。這是屬於無所畏懼之人的舞台——那些正在改變我們看待世界方式的人——我從未如此期待未來發展。」藝術作為一切事物的重要靈感來源,香奈兒以文化基金、卓越大獎兩項舉措,分別和文化機構展開長期合作,並對全球藝術新進提供實質獎助。

  • 香奈兒文化基金

香奈兒文化基金(CHANEL Culture Fund)為一全球計劃,同時和世界各地領先的文化機構開展長期合作,興辦各類推廣創意與文化思維創新的主題項目,旨在於突顯缺少的聲音、促進不同領域間的合作,並發揚可為文化及社會帶來改變的概念。合作夥伴包括首爾三星美術館Leeum、美國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倫敦國家肖像館、巴黎龐畢度中心及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 香奈兒卓越大獎

香奈兒卓越大獎(CHANEL Next Prize)為一國際性獎項,以推動藝術與文化領域創新為使命。每兩年頒發一次,開放所有年齡、性別、國籍人士報名,再由全球各界藝術與文化領袖組成顧問委員會進行匿名提名,最終表揚10位在音樂、舞蹈、表演、電影、視覺藝術、數位設計領域敢於冒險且創意無限的傑出創作者,提供每人100,000歐元獎金,助他們實現富有挑戰性的全新計劃,並可加入香奈兒籌組的導師及人脈交流社群網絡,進一步開啟跨領域合作可能。

2022年首屆得獎者涵蓋11個國家/地區,分別活躍於設計、電影、表演和視覺藝術等領域,尤彰顯不同藝術形式間的流動特質。此獎項延續了從香奈兒女士為同時代前衛藝術家提供支援以來,品牌在藝術贊助上的百年傳承。

Tilda Swinton長年作為香奈兒品牌大使暨藝術與文化大使,代表參與諸多相關活動。(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Tilda Swinton長年作為香奈兒品牌大使暨藝術與文化大使,代表參與諸多相關活動。(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香奈兒女士摯友、俄羅斯芭蕾舞團創辦人謝爾蓋達基列夫(Sergei Diaghilev)的『Étonnez-moi』(Surprise me,讓我驚豔之意)一言,如今也成為鑿刻於CHANEL藝術、文化與傳承部門的箴言,引領我們在跨領域、跨世代與跨地區的創作中持續閃耀。」——Yana Peel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