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范承宗的創作之路!那些隱藏的努力與商業策略

范承宗藝術家_01

當藝術成為職業時,創作是單純的,怎麼靠創作活下來卻是複雜的。范承宗以傳統工藝創作,但他的焦點不在精湛技術或珍稀材料,而是代代相傳的製造方法,已精煉到沒有多餘步驟,如此聰明、有效率。

范承宗藝術家_02
范承宗認為創作工藝必須要懂製造過程,至今都會到各地找師傅學做草鞋、藺草帽等傳統手工。

要了解一位創作者的方法很多,從對方最喜歡的創作者切入就是其一。「真的會讓我有粉絲感的,就是是枝裕和。」范承宗的答案不在竹編,更超出工藝,一跨界就進入影視。「他的電影像是白開水,仔細品味卻又充滿細節,可是那些細節又都不外顯,這種態度我很喜歡。有時候和同事一起構想提案和造形,我常和他們說,這個看起來太努力了,不行。」這當然不是在推崇不努力,而是要以作品直截了當吸引人。「成本多高、做工多難,都不要說。你很努力,可是你都藏起來,因為能做出這樣的作品,一定不可能是不努力的。」

范承宗藝術家_03
范承宗2021年和百富合作威士忌手工收藏盒。

自2016年底第一個大型裝置藝術〈旁邊〉以來,范承宗已累積24個大型裝置作品, 將近50個雕塑、家飾等非裝置的創作,連Hermès、Nike、Apple等品牌都找上門合作。能有這樣的作品質量,自然不可能不努力。但採訪總不能什麼都不講,若說深究工藝的方式是從作品可見的外顯努力,還有什麼細節是他過去鮮少揭露的? 

多階段分析確立以工藝過活

「我是分析掛的人。」范承宗的創作脈絡,一直存在策略分析的平行思維。學生時期參加設計獎,他會先研究近3年的獲獎作品,並把題材特徵整理成Excel表單,再與擅長3D造形的朋友組隊產出多件作品,像規劃基金投資一般,2/3的題材選擇過去常獲獎的主流類型,1/3則押在少人觸及的非主流類型。退伍後有段時間一邊接案平面設計一邊創作,沒錢卻有大把時間的他,連2,000元的名片小案子都接,但他不單做設計,還把國內外同業案例分析一輪規劃出視覺策略,原本只想簡單做的客戶最後還多加預算給他。 

范承宗藝術家_01
今年5月在府中捷運站前廣場的〈府中帆城〉,是繼2019台灣燈會〈帆城〉的系列續作;同樣使用二夾一木構張起多重船帆,但造形、尺寸都和過去不同。

第一個以竹為材料的作品〈Flow〉,是他2013年參加工藝中心Yii計畫,發現歷屆成員的竹作品都偏結構感、幾何、對稱,加上當時流行簡約、注重功能,他便刻意背道而馳得出的結果。而這張曲線流動的竹椅,也讓他獲得義大利米蘭設計週的展出機會,「我就在想,能不能只做這樣自在的創作過活?」那時他四處參加國際家具家飾展,2014年在曼谷W Hotel新銳展遇到了法國建築師、漆藝術家Bertrand Pellissier夫妻,對方很喜歡他的作品並主動攀談,就此成為朋友。「他們就像我離開學校之後的老師,而且就是做工藝類手工製品的同行前輩。」當時范承宗可以做出漂亮的工藝品,但如果買家向他訂購500個,就完全不知道該怎麼進行,「成本、定價怎麼算,都是他們教我的,甚至連他們自己東西的材料來源、包裝、運輸,全部大方告訴我多少錢。」有時他會收到高級通路邀約寄賣,很開心地和Pellissier夫妻分享卻被潑冷水,告訴他這樣的合作條件對於年輕的創作者反而是虧損。

范承宗藝術家_04
〈築巢計畫II青背山雀〉2020年於日月潭伊達邵碼頭展出,以當地築巢動物為主的系列,可以在任何地方創作。

他們常討論各種工藝品的材料、造形比例、製造加工,Pellissier夫妻的論點總關注於作品的構想和處理有多棒、多聰明,「這個時期對我很重要,我接收到很大的價值觀衝擊,常看見手工製品在強調材料有多貴、製造多困難、良率有多低,但如果不講這些,它還能被欣賞的特質是什麼?」他發現Pellissier夫妻的漆器品雖然在越南有合作的製造工坊,但他們清楚了解從頭到尾的製程,當成品效果不滿意,會回頭調整某個製作環節。這和范承宗做Yii計畫作品的邏輯不同,他是畫圖交給師傅執行,師傅自然會以做樣品的方式製作,導致成本高昂。「關鍵在於你要了解製造過程,連設計製造方式都是自己該做的任務。做到這點之後,發現成本被高效率地發揮,開始覺得這是有希望的方向。」

從竹編到舊時工藝的系列創作

2016年新竹鄧雨賢紀念公園的〈旁邊〉,范承宗首次將竹編放大到裝置藝術的尺度;隔年他在日月潭伊達邵碼頭交出第二個裝置作品〈筌屋〉,以邵族捕魚陷阱魚筌為原型,讓竹子成為他標誌性的創作元素。「我同時在抓自己的定位,竹子有某種氣質,但並不是每個地方都適合,後來就慢慢調整定位成舊的手工器物。」他笑說那時候找上門的創作委託全是竹子,花了很多力氣說服客戶接受不同材料。綜觀他的大型裝置,不難看出作品之間的系列感。〈筌屋〉以各基地特徵發展魚筌造形,還有以海洋生物為題的〈龍宮〉、研究當地築巢鳥類動物的〈築巢計畫〉;〈帆城〉結合傳統木構與廟宇氣質,〈讀橋〉、〈讀海〉則以中式線裝形成以閱讀為題的系列。

范承宗藝術家_05
〈筌屋〉是范承宗的代表作,最新系列作品出現在2021漁光島藝術節,過往發生過金屬件銜接強度不足的問題,現在都請結構技師計算加強耐久度。

首次嘗試的作品總會碰到很多困難,「我們好不容易搞定重重難關,也能保證某種高度的美感,不能輕易放過這得來不易的資產。」他以〈筌屋〉為例,2017年第一次做的時候,因為作品造形有很多層,直覺認為應該要從下往上搭建,沒想到下層完成後,把能架設樓梯的位置全都擋住,徒增上層編織的困難。之後在2018台北當代藝術館、2020台灣燈會、2021漁光島藝術節,都可見不同形貌的魚筌。他現在已經能掌握3D模型和實體裝置間的體感落差,並控制編織間隔的空透程度,讓鏤空結構不至於太密顯得厚重,也不會太疏顯得空洞。

范承宗藝術家_06
范承宗將基地條件、委託需求與限制都當作創作素材,以〈魯班塔〉為例,因為裝置要在戶外常設,加上傳藝中心本就有各式東方手工藝,而選用魯班鎖為題。

今年4月在宜蘭傳藝中心的〈魯班塔〉,是他開闢的全新系列,將方正的魯班鎖透過數位軟體Grasshoper,做成帶有曲線、疏密漸變的9公尺裝置。范承宗解釋,Grasshoper的電池圖像方程式般可以連動處理許多變數,例如變數1決定材料的厚、2決定長、3決定寬,每調動一個變數就會產生形變,快速看見模擬效果。「一組電池圖像是一組造形工具,未來想要用它做魯班涼亭,或是一整面牆或天花板,都能自由快速地變化。」但也不是每件作品都適合發展成系列,第一個裝置作品〈旁邊〉因為製作工時太高人力吃重,且運用的編織紋理不少人做,為區隔辨識度他就不再使用。

商業化為何不能當成是種稱讚?

在創作端就把工時和辨識度思考進去,這的確不是刻板印象裡藝術家會思考的事,而他也常被說作品太過商業,常和商業品牌合作,「我每次聽到這樣的評價,都覺得是很棒的稱讚。因為商業超難的,我也是一路摸索才搞得定這樣的平衡。」他固然會花好幾萬元購買喜愛的藝術家和建築師作品集來研究,同時也大量閱讀《身價四億的鯊魚》、《藝術炒作!》等會被擺在商業區的藝術書,講述怎麼讓一個人事物被人們快速傳播。他也看《定價思考術》、《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合作的時候要知道對方要什麼,而不是一直只說自己要什麼。談判書教我一個觀念是不等價交換,假設我需要更多預算,但對方最在意的不是錢,彼此想要的東西在第一順位沒有衝突,就可以尋找其他方式達成合作共識。」

范承宗藝術家_07
〈築巢計畫II青背山雀〉2020年於日月潭伊達邵碼頭展出,以當地築巢動物為主的系列,可以在任何地方創作。

范承宗不諱言商業之於創作的幫助,「以前都自己亂打燈,用爛設備拍照還得大量後製,等於是用時間省錢,得做很多和創作無關的事情。」隨著規模擴大,如同導演都有老班底演員、攝影、編劇等,他固定找偶得設計負責照明、與木製研負責木構、原型結構擔任結構計算,作品攝影則交由定影影像,創造的成果是單憑自己團隊無法達成的。不過裝置越做越多,也引來其他聲浪,說他作品盡是些拍照打卡的東西。他覺得這就好比有些歌很棒,但不會想在KTV點來唱,「我的作品也許像是K歌吧,大家用喜歡的方式和它合照,分享自己在照片裡的滿意表現,這讓我覺得很開心啊。」他接著說,「能有這麼多創作委託,等於是人家提供我資源去創作、學習,每天醒來都覺得自己真的太幸運了。欸這句話你要寫進去。」這麼官腔的話本來是不想寫的,但與其寫他付出多少努力盤算多少策略,用運氣淡描收尾,或許才最貼近他的風格。

范承宗

身體裡住著老靈魂的年輕藝術家,著迷於挖掘隱藏在傳統器物中,以時間凝結而成的智慧。不捨這些無形資產將隨物件一同逝去,致力以設計繼承,從傳統,學創造。2015年創立考工記工作室,大型裝置藝術有〈筌屋〉、〈帆城〉、〈龍宮〉、〈讀海〉、〈築巢計畫〉等,品牌合作包括Hermès、Aesop、Loewe、The Ritz-Carlton、百富、誠品等。曾獲iF、Red Dot、IDEA等國際設計獎項。

文|張以潔  攝影|定影影像  圖片提供|百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1/7月號《走進山裡找靈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張紘齊的藝術養成很奇妙,小時候被畫家外公拎著到各地速寫,培養出對繪畫的興趣;長大後以模特兒身份旅美,走伸展台、拍時尚大片之餘也不忘創作。東方和西方的、傳統和新潮的、藝術和時尚的各種養分,都被他細膩提煉,化為畫中「手指人」奔走的奇異景觀。

歡迎走進張紘齊最新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與「手指人」共同在場,遊走夕陽海岸、歐風小鎮、水泥叢林……各種現實也超現實的平行世界風景,感受其中的愛與詩意。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藝術啟蒙自畫家外公

張紘齊對藝術的興趣源自家庭,他的外公金藩是東方畫會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影響他接觸藝術的重要人物。回憶起自己的藝術養成之路,張紘齊說:「小時候經常和外公到動物園速寫,在家也常在他的腳邊畫畫。最早是受到外公後期的作品影響,接著接觸他早期在東方畫會的作品;後來進到傳統藝術教育系統,才開始受西方藝術家影響。」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走上國際時尚伸展台,不忘畫家夢

不只台灣的成長過程,國外生活經歷也感染了張紘齊的創作。大學讀服裝設計的他,因緣際會下當起模特兒,更走上紐約、米蘭與倫敦時裝周伸展台,成為國際模特兒圈出名的台灣臉孔。

只是,張紘齊心中仍然有畫家夢。這十年以來,他走秀、拍照也持續作畫,這次《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個展中部分作品便是在紐約完成。工作、生活加追夢,聽起來就累人,張紘齊卻說浪漫,還覺得自己像現代版的格列佛,穿梭在不同的國家、文化之間冒險。

創造「手指人」做情緒的載體、觀眾的導遊

壓克力顏料和亞麻布,是張紘齊最常用的創作媒材,他用畫筆、調色刀作畫,偶爾也靠手指,用與材料近距離、甚至是零距離的方式,畫出自己遊走於多元文化的探險,傳達被遺忘的情感和觀點。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2022年夏天,張紘齊為畫作帶入了靈魂角色「手指人」,他性別流動,擁有指尖般的容顏,長了三隻手指和腳趾,總是穿梭於不同的場景,承載著創作者的情緒和感受。而畫中以紅、黃、藍及二次色描繪的場景,多半源自張紘齊的日常生活,可能是一次有意義的邂逅、可能是一場難忘的夢。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不過話說回來,張紘齊口中「被遺忘」的情感和觀點,指的到底是什麼?在旅行的過程中,張紘齊發現,「繪畫的觸覺體驗,常常被文化教育、流行趨勢掩蓋,限制了最純粹的感受。」面對這些被掩蓋、遺忘的感知,他不斷調整心態,也試驗直接以手指作畫的方式,試圖讓繪畫回歸最純粹的狀態,也讓作畫的「體感」極致真實。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張紘齊個展登陸奇想會

張紘齊將於台北藝廊奇想會舉辦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透過畫作、捲軸、短篇動畫等不同媒材,詮釋「手指人」的內心情景,及自身的生活故事。

現場作品分為3大系列:「人生的七味粉」匯聚了張紘齊過去十幾年來的生活回憶,以乘載不同觀點的7種畫面表現;「17個階段」透過色彩彰顯遇到各種人、事、物所產生的心情變換;「起源」則聚集了我們身在現實世界,或不曾在意、或錯過的愛和感知。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張紘齊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

展覽期間|2024.06.28 07.14

時間|13:0020:00(週二公休)

地點|奇想會(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217號)

門票|入場費為低消飲品一杯

50歲拋下25年廣告生涯,決定當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如果你看展不愛高深的論述、謎般的作品理念,只想純粹跟著色彩、線條、空間氛圍感受心緒的流動,那François Bonnel(弗朗索瓦・邦內爾)就是你在找的藝術家!

曾從事廣告業25年,50歲的François Bonnel毅然決然拋開熟悉的工作和生活模式,轉作一名藝術家。他把熱愛的音樂、藝術結合,作畫時讓耳邊的靈魂樂、藍調搖滾、民謠……貼合著畫中一切元素的脈動,用單純而直率的曲線、不對稱圖形、明亮色彩創造質樸畫面。看著Bonnel的畫,眼睛像是吃了冰淇淋,心情也不自覺跟著好了起來。想要感受這股魔力,不妨走進他在台灣的第一場個展《會唱歌的畫》領會。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50歲拋開穩定的廣告工作,當一名藝術家

出身法國的François Bonnel,有位擔任繪畫老師的藝術家媽媽,從小帶著他用手指沾著顏料隨意畫出線條、形狀,培養對藝術的喜好。聽到這裡,你或許會以為Bonnel順應著家庭環境的薰陶,讀美術專科,20幾歲就決定踏上藝術家之路。故事不是這樣發展的。正是因為媽媽從事藝術,Bonnel更懂得成為一名藝術家所需的天賦、機運和過程中的難處,於是他輕輕放下藝術之路,大學畢業後從事廣告業將近25年。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沒想到,2020年一場席捲全球的大疫,成了Bonnel生命的轉捩點。他本就厭倦日復一日的生活,又正好遇上疫情作為改變的契機,在50歲那年他決定揮別廣告生涯,嘗試做一名藝術家。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毫無包袱,自由實驗媒材、技巧的可能

現居於法國圖魯茲(Toulouse)的Bonnel,日日沈浸於這座玫瑰色古城的藝術氛圍,以即興的方式、融合音樂性發展創作,過程中也不斷探索數位媒體、攝影、拼貼等技巧與媒材。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成為藝術家對Bonnel來說像是一場解放。多虧人生上半場的辛勤努力,50代的他沒什麼現實包袱、更有餘裕全心投入藝術。正是這份餘裕,為Bonnel的繪畫注入純真、活潑、令人毫無負擔的生命力;光是看著,就不自覺被感染。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將音樂轉化為畫作,各個方向看都和諧

Bonnel來說,音樂是日常的必需品、繪畫的養分,他說:「一幅畫作必須與周圍的環境和諧,就像香水或音樂。」於是他聽著各個年代、各種曲風的音樂作畫,用色彩、線條、形狀和構圖,呼應著音符、和弦、旋律與編曲架構;並在構圖時反覆轉動畫布,讓畫作不管從各個角度、方向看,比例都是和諧的,且能看出不同趣味。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以下面這幅〈A Love International〉為例子,它正看像是一顆顆乒乓球在碗中跳躍;側看像是大大小小的香草冰淇淋灑落一地;倒過來看又像是忘了關的蓮蓬頭,水滴滴答答地落下。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幫畫作取名的巧思

說到把音樂融入畫中,Bonnel還有個習慣——用作畫當下正在聽的音樂曲目,為畫作命名,讓畫成為生活的有聲切片。這習慣也被帶到《會唱歌的畫》現場,看展時歡迎到臨窗小桌點播歌曲、為展場變換音樂,從François Bonnel專屬歌單找到與畫共鳴的聲音,跨越時空重回藝術家創作的時刻。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自私的藝術家

François Bonnel笑說自己是位「自私的藝術家」,創作只為了開心,沒有要講什麼大道理,「繪畫是一種純粹的樂趣,並非為了傳達訊息或哲學,而是簡單沉浸於其中。」這份單純的起心動念,正是讓他的畫作如南法陽光烘乾枕頭般愜意、舒適的秘方。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弗朗索瓦・邦內爾 François Bonnel 在台首個展《會唱歌的畫》

展期|-2024.06.30

地點|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01巷10號1F)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