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台北藝博伊日藝術「基地三部曲」!隨著星際預言航向魔幻時空

2021台北藝博「基地三部曲」!隨著星際預言航向魔幻時空

2021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將在10月22日至25日在台北世貿中心展開,伊日藝術「基地三部曲」特展也將正式登場,共分為三個展區,其中世貿一館,將以『第一基地 — 末日預言』為題,集結15位藝術家創作,其中藝術家王煜松,化身考古學家身份,用作品探尋虛構與真實的曖昧地帶。

以經典科幻小說《基地》為靈感,三大展區打造藝術獨特世界觀!
以經典科幻小說《基地》為靈感,三大展區打造藝術獨特世界觀!

伊日藝術計劃年度重磅特展「基地三部曲」正式登場!援引科幻文壇巨擘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經典鉅作《基地》,以2021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為主展區,分別透過「末日預言」、「藝術基因庫」及「太空殖民地」三大場域概念,詮釋三道策展子題,集結平子雄一、蕭聖健、王煜松等國內外42組藝術家,展出超過百件作品,涵蓋平面繪畫、立體雕塑、大型裝置與現地創作。邀請觀者搭上以「藝術」為名的虛擬太空船,隨著小說中科幻大師的星際預言,航向無限想像的魔幻時空。

伊日藝術「基地三部曲」三大展區

第一基地 — 末日預言

展區|2021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一館,展位L03)

展期|2021.10.22-10.25

展出|15組藝術家

以藝術博覽會的核心價值出發,從展示、銷售,兼具展覽與教育推廣等性質,呼應藝術是歷史載體,同時也承載更多未知與可能性。甫結束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花園》個展的藝術家王煜松,本次化身「考古學家」,透過閱讀史料與實地踏查,並藉由創作記錄當下所處的時空環境,試圖探尋虛構及真實之間的曖昧地帶。

參展藝術家|陳松志、陳雲、邱承宏、丹尼爾.蘇維勒斯.范弗(Daniel Sueiras Fanjul)、石山哲也(Ishiyama Tetsuya)、江孟禧、金城敏樹(KINJO)、賴威宇、蘿拉・琳伯格(Laura Limbourg)、林宜姵、王鴻川、時永駿、威古納.瓦拉薩拉(Made Wiguna Valasara)、王煜松

第一基地 — 末日預言|王煜松 Wang Yu-Song|花園Garden|尺寸依場地而定Dimension variable|2021|複合媒材 Mixed-media
第一基地 — 末日預言|王煜松 Wang Yu-Song|花園Garden|尺寸依場地而定Dimension variable|2021|複合媒材 Mixed-media

第二基地 — 藝術基因庫

展區|伊日藝術計劃(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86巷1號)

展期|2021.10.16-10.25|週二 – 週六 13:00 – 19:00 週日、一休館

展出|21組藝術家

聖經中的諾亞方舟承載動植物及人類,在當代藝術範疇,藝廊則蘊藏豐富藝術資料,以此呼應「藝術基因庫」場域概念,透過藝術沙龍展出形式呈現作品多樣性。日本藝術家平子雄一擅長以繪畫及雕塑,打造獨特「小樹人」角色形象,傳達各式隱喻與象徵意義,探討人類與自然的共存共生,觸發觀者對環境議題進一步反思。 

 參展藝術家|黃沛涵、路易斯.凱伊戴(Luís Carita)、張碩尹、陳為榛、陳佑而、邱懷萱、東妮・哈莫爾(Toni Hamel)、蓮輪 友子(Hasuwa Tomoko)、平子雄一(Hirako Yuichi)、侯辰璐、漢娜・伊淇(Hanna Ilczyszyn)、加藤智大(atou Tomohiro)、瑪莉.葵妮(Maru Quiñonero)、新藤杏子(Shindo Kyoko)、島田 奏(Shimada So)、塞維.索拉(Xevi Solà Serra)、楊・紹馬爾(Jan Soumar)、莫妮卡・蘇畢迭(Mònica Subidé)、孫培懋、王冠蓁、吳敏興

第二基地 — 藝術基因庫
第二基地 — 藝術基因庫   

第二基地 — 藝術基因庫(1)
第二基地 — 藝術基因庫

第二基地 — 藝術基因庫(2)
第二基地 — 藝術基因庫

第三基地 — 太空殖民地

展區|一日弎時(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一段3號3F)

展期|2021.10.16-10.25|12:00 – 18:00 (無公休)

展出|6組藝術家

寓意「太空殖民地」的老宅複合空間「一日弎時」,從舊建築體的裸露梁柱、考古遺跡般的斑駁壁面,到頭頂上的巨型古董水晶燈,彷彿一艘降落於平凡老舊公寓的太空船,在轟隆聲中飄浮升空,創造穿梭新舊時空的超現實體驗。曾受邀奧地利林茲OK藝術中心展出的台灣藝術家蕭聖健,運用機械動力裝置強調動態的媒材特性,卻刻意選用帶有手工感的物件材料,讓作品看似擁有繁複的機械結構,同時也保有細膩的人性溫度。

參展藝術家|陳聖文、黃啟佑、蕭聖健、池田慎(Ikeda Shin)、蒙哥馬利(Kyle Montgomery)、金提爾(Guim Tió Zarraluki)

第三基地 — 太空殖民地
第三基地 — 太空殖民地   

第三基地 — 太空殖民地,池田慎《ChandelierⅢ》
第三基地 — 太空殖民地,池田慎《ChandelierⅢ》 

第三基地 — 太空殖民地,池田慎《Switch》
第三基地 — 太空殖民地,池田慎《Switch》

第三基地 — 太空殖民地,黃啟佑《薩埵太子捨身飼虎》
第三基地 — 太空殖民地,黃啟佑《薩埵太子捨身飼虎》

第三基地 — 太空殖民地,蕭聖健《鳥 NO.3 12 editions Ed. 3-7、9-12》
第三基地 — 太空殖民地,蕭聖健《鳥 NO.3 12 editions Ed. 3-7、9-12》

資料提供|伊日藝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基隆潮藝術」4大亮點一次看!展區橫跨山、海與城:從基隆塔到防空洞,對話在地生活記憶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基隆藝文盛典「基隆潮藝術」迎來十週年,本屆將於9/2610/26登場,展覽規模較以往全面升級,展區從正濱漁港、阿根納造船廠一帶,延伸至基隆多個行政區——場景橫跨山、海與城,場域擴展至中山陸橋、基隆塔、信二防空洞、基隆市美術館等地標。全展集結19組藝術創作,串連藝術市集、派對、表演等,邀大眾以藝術視角開啟觀看基隆的嶄新路徑。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2025基隆潮藝術」將於9/26~10/26登場。(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2025基隆潮藝術由策展團隊「水谷藝術」策劃,邀請策展人陳晞與韓國策展人姜帝旭共同策展。基隆是一座在山、海、城之間的狹小腹地中,孕育文化多樣性的港都城市;關於城市生活與藝術文化的流動性,都因多元的族群文化、地理與自然環境,激盪出新的想像和故事。因此,全展以基隆的城市樣貌、自然環境與歷史脈絡為出發點,帶領藝術家深入各個城市場域,創造與城市文化共鳴的作品,企圖展現基隆文化流動性的新面貌。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策展人陳晞、姜帝旭。(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山展區:在城市高點與地底,感受藝術與環境的互動

「山展區」聚焦城市新地標——基隆塔及信二防空洞,邀請觀眾從城市的「高處」與「地下」,透過兩種截然不同的視角,感受藝術與環境的互動。基隆塔由建築師邱文傑團隊設計,靈感來自港區橋式起重機,64公尺高的塔橋結構與87公尺長的廊道,讓人得以眺望整座港都風景。動力藝術家王仲堃與雕塑藝術家徐瑞謙將分別在塔頂與塔底進行大型立體創作,讓建築與作品形成呼應。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基隆塔。(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王仲堃《隨風搖曳的聲物》。(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信二防空洞是基隆現存最大的防空設施,在結合天然洞穴岩層與人工砌鑿的環境裡,藝術家張欣語將帶來聲光裝置;來自日本的豬股亞希(Aki Inomata)則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陳天任教授合作,在基隆的環境中呈現其經典創作《為何不給寄居蟹一個避風港呢?》,微觀寄居蟹如何在結合生物設計與城市地景的透明殼之間交替遷徙。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信二防空洞。(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豬股亞希《為何不給寄居蟹一個避風港呢?》。(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海展區:回望港灣歷史,對話在地記憶

「海展區」沿著基隆城際轉運站、正濱漁港、觀海平台、阿根納造船廠遺構等地展開,藝術家們深入港邊的文化與歷史脈絡,打造出一系列與在地記憶對話的作品。

韓國藝術家金岐大將在基隆城際轉運站大頂棚,以鮮豔的線材構築一座巨型雕塑,同時也作為供觀眾穿行的建築空間;透過網的形式,詮釋基隆多層次的歷史,及其作為海上貿易與文化交流門戶的地緣意義。

來到觀海平台,排灣族藝術家張恩滿與八尺門一帶「奇浩部落」合作,呈現1960年代東漂北上的族群記憶,詮釋都市原住民社區的歷史。在阿根納造船廠遺構旁,藝術家陳普創造出名為「Mossmo光獸」的巨大裝置,交織歷史、工業與自然的想像。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陳普《Mossmo光獸》示意圖。(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在正濱舊漁會大樓內,由藝術家賴彥勳攜手韓國音樂家東熙、研究者林佩儒,共製結合雕塑裝置、音樂表演與動態影像的計劃型創作《海潮・舟潮・離》,向正濱漁港勝利巷中、於二戰後留在基隆的韓國人社區與離散文化致意。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正濱舊漁會大樓。(圖片來源: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

此外,曾獲威尼斯雙年展銀獅獎的韓國藝術家任興淳,將帶來與美軍進駐歷史對話的動態影像;泰國新媒體藝術家Wuttin Chansataboot則計劃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何攖寧副教授合作,帶來轉化基隆環境基因編碼的聲響與動態影像裝置。

城展區:在城市日常空間展開藝術漫遊

「城展區」讓人在城市日常空間中與藝術不期而遇,展區串連基隆城際轉運站前大頂棚、委託行商圈、海洋廣場與基隆市美術館前廣場,爬梳基隆城區的歷史紋理。

成員橫跨臺灣、美國與日本的酷兒藝術團體「HomoPleasure」將於至善大樓打造《人魚壽司店》裝置藝術,呼應在地日、夜場文化。行為表演藝術團體「酸屋」在中山陸橋發起現地共創行動《回眸》,發想自侯孝賢電影《千禧曼波》序幕中舒淇飾演的女主角Vicky行走與回望的影像。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中山陸橋。(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千禧曼波》於基隆中山陸橋拍攝的經典場景。

自小成長在基隆城區的藝術家吳柏葳,組織模特兒與造型設計團隊一起來到委託行街區,將這裡曾經的摩登貿易文化,藉由與在地店家的合作、訪查與再製,翻轉成一家「Y2K藝術快閃空間」。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藝術家吳柏葳。(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藝術家倪嘉隆Nio Ni將在基隆市美術館前廣場帶來氣囊裝置《彩嶼山獸》,同時也將其走訪基隆嶼的經驗,創作成一本期間限定的繪本,引領觀眾從不同的角度想像基隆嶼的鬼斧神工。長期探索光環境的藝術家謝榕蔚,則將於海洋廣場打造《懸日平台》,讓觀眾置身在魔幻平台之中,感受基隆碼頭的日與夜。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展區橫跨山、海與城,爬梳在地生活記憶
倪嘉隆Nio Ni《彩嶼山獸》示意圖。(圖片提供:2025基隆潮藝術)

藝術市集、派對、表演共織藝術慶典

2025基隆潮藝術也將於東岸商場策劃藝術市集「Sky Arena」,讓市集與藝術作品之間相互呼應,成為基隆潮藝術的最佳會面點。展期間也將推出一系列派對、表演、導覽、講座等活動,從不同面向探索城市紋理,如藝術團體「HomoPleasure」將於晶鑽舞廳舉辦藝術派對;韓國音樂家東熙則將與表演藝術創作者合作,在正濱漁會大樓帶來現場演出。

2025基隆潮藝術

展期|2025.09.2610.26

展場|山展區(基隆塔至信二防空洞)、海展區(基隆城際轉運站、正濱漁會大樓、原民會館觀海平台與阿根納造船廠)、城展區(中山陸橋、委託行商圈、海洋廣場與基隆市美術館前廣場)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倫敦日本文化中心《圖像符號:經典日本設計》展覽:以Pictograms為題,探索日本圖像設計的本質美學

倫敦日本文化中心《圖像符號:經典日本設計》展覽:以Pictograms為題,探索日本圖像設計的本質美學

有時候一個簡單卻強而有力的圖像符號(Pictograms),其所象徵的意思可能甚過用千言萬語解釋。不過這些小巧的圖像符號,其創作過程遠比它們的簡單外觀要複雜許多。為此,倫敦日本文化中心(Japan House London)以此為主題,攜手日本設計中心(Nippon Design Center)合作,共同推出《圖像符號:經典日本設計》(Pictograms:Iconic Japanese Designs)展覽,於2025年7月29日至11月9日登場!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追溯圖像符號歷史,展現日本減法設計美學


自古以來,圖像符號便是人類溝通的橋樑。從1.5萬年前的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古埃及陵墓雕刻的象形文字開始,人類便嘗試以最直觀的圖像記錄、傳遞訊息。

隨著時代演進,這些簡化的形象逐漸發展為更具規範性的符號系統,從中世紀的圖騰與徽章,到現代隨處可見的交通號誌、公共設施指標,圖像符號早已超越語言,成為一種跨越文化界線的共通語言。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日本在推進這種視覺語言過程中,無疑扮演了關鍵角色,本次展覽正是呈現日本在推動圖像符號視覺語言上的重要地位。倫敦日本文化中心策展總監Simon Wright 表示:「一個圖像能傳達多少訊息?它能超越語言嗎?無論是在手機、汽車儀表板,還是逃生出口,圖像符號都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日本對於這些符號的發展與普及影響力不容忽視。」

展覽亮點:從1964東京奧運運動符號設計,到互動成為符號

《圖像符號:經典日本設計》由日本設計師大黑大悟擔任策展人,「對我而言,一個有效的圖像符號,必須同時兼顧美感與一致性。更精確地說,不只是每一個圖像本身的美感,而是當整套符號並列時,是否呈現出統一且和諧的視覺感。」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展覽將深入探討世界各地圖像溝通的悠久歷史,以及當代圖像符號的設計過程;同時,也讓大家去想像若生活在一個沒有圖像符號的世界,將會是什麼樣貌,進而思考它們在跨文化交流中所帶來的重要性。特別是,展中所展示的圖像符號,皆是以對形狀的精細把握與極簡剪影為特色,而這正是日本「減法設計」的經典美學。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像是1964年東京奧運時,由於當時是戰後的日本再度迎向全世界,日本設計中心深知需要一套能夠優雅跨越語言障礙的視覺溝通工具,因此設計出了第一套完整的運動圖像符號,奠定往後國際體育賽事的標準。2020東京奧運時,更進一步打造首個動態運動圖標,各種創新都展現了日本在圖像符號設計上的深遠影響。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現代人使用手機時熱愛的表情符號emoji(源自日語「絵文字」,e 為「圖片」,moji 為「文字」),則要回溯至1999年。當時隸屬NTT DoCoMo公司i-mode行動網際網路平台團隊的設計師栗田穰崇,為了讓用戶能更有效率地透過圖像傳達訊息,從日本漫畫、漢字和街道標誌等處獲取靈感,設計出第一套176個emoji,近年更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永久收藏。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展覽也將展出2019年時,由日本設計中心發起、大黑大悟出任藝術指導的「Experience Japan Pictograms」 計畫。計畫旨是要透過超過600個針對不同文化需求的專屬符號,提升國際訪客在日本的旅遊體驗。本次透過實體展覽,讓大家看見富士山、相撲力士、神社等帶著濃厚日本文化的符號,並提供獨一無二的視角來認識日本的美學與視覺遺產。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現場還包括兩個互動展區,其中一個為沉浸式互動區域,參觀者可藉由 3D 圖像模型親身體驗「成為圖像符號」的感覺。另一部分則提供各種圖像符號的「元素組件」於白色光板上,讓大家自由拼湊、創作屬於自己的符號。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此外,Japan House London也與英國日本協會共同舉辦「My London」設計比賽,邀請中小學生設計象徵他們心中倫敦的圖像符號,優勝作品將於展覽中展出。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圖像符號:經典日本設計》(Pictograms:Iconic Japanese Designs)
展出日期:2025/7/29-2025/11/9
展出地點:Japan House London The Gallery
免費參觀,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資料、圖片來源|Japan House London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