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m bookshop攝影書店!網路世代堅持紙本王道的逆風者

moom bookshop

2021年11月16日才宣布臉書粉絲頁受到審查,而被取消發布,沒想到11月24日才新開的粉絲頁再度被取消發布,書店申請的臉書個人帳號也被停權,moom bookshop也在個人臉書上,紀錄第二次被消失的始末,這裡將直接將這份紀錄,留存於網站中。

11月25日更新,moombook shop臉書粉絲頁終於回來了,在美國 Facebook 工作的 Miss Wang 與許先生兩位熱情協助,爭取內部的再次審查,讓擁有超過13萬追蹤的moombook shop再度回歸!

為什麼moom bookshop新粉絲頁11月24日再次被關站?

這篇貼文並非在控訴 Facecbook 有多邪惡,因為他的邪惡已經不用特別撰文描述,反倒是他建構出來的圖片審查制度,是否已經構成新型態的「圖像獄」?摘取片段資訊羅織成罪,值得探討。

起因於一本書,伴隨在日本舉行的大型回顧展而出版,日本國寶級攝影師細江英公同名作品集《細江英公》問世。細江英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拍攝三島由紀夫的一系列攝影作品「薔薇刑」,而同時他也有一位聞名國際的徒弟,森山大道。

英國《獨立報》這樣評論細江英公的作品:「在細江的鏡頭前,身體以其最原始的形式被呈現出來——骨骼的、無性別的、卑微但有力量的。」 

好了,這次我與我的同事頭殼秀逗,可能被細江鏡頭底下力與美的攝影表現所震撼到,忘記這些照片對 Facebook 而言是邪惡的了。新書貼文預約 11/27 發布,連還沒公開就被審查。Facebook 直接用最嚴重的處分:取消發布。一夕之間才剛萌芽的小粉專再次掰掰。

這些影像,沒有猥褻性愛,也沒有性行為、色情、性誘惑、性剝削,這些影像就是人體的力與美展現,沒有露點、沒有生殖器官、沒有任何被外界解讀成是猥褻的因子。細江英公的作品經歷數十年來無數世人的審視與讚揚,卻在 Facebook 的道德視角下被認定為一個污點。

若 Facebook 的下架是正確的,我在此呼籲日本政府應該正視現正舉行的細江英公大型回顧展,應該予以撤除這些被 Facebook 認證的猥褻照片,不應公開展示。

259141547_4087273621378824_4739967964580568465_n
細江英公的搜尋結果

圖文審查機制?

在過去的台灣,很有可能你會因為自身發表文章裡的片段字句而被情治單位關照,那是來自於公權力無限上綱的迫害,不查背景、不問脈絡。

在現今,當我們嘗試要透過影像訴說一個故事,這些照片是如何正面引導人們看待人性光輝;或是透過不堪的現狀引發人們反思?很遺憾,Facebook 不會管你,他只管影像裡有沒有出現香菸、手槍和乳頭,如果有,你就是邪惡的,應該予以懲罰。

過去曾有如此的經驗,張貼一系列特寫人物的肖像攝影,有一幅影像的房間內出現裸女月曆,那月曆中的影像已經小到連乳頭都看不清楚,乳房的形狀都十足模糊了。很抱歉,Facebook 會禁止你刊登。我們能做的只能在裸女月曆上面打了很可笑的馬賽克。

在影像的閱讀上,裸女月曆可以讓觀者更容易理解相片中人物的生活與性格,即便那只是一個註腳式的資訊,卻能夠讓這張照片為自己說話。

而無限上綱的審查,就是不問影像的主體描述為何,卻針對細枝末節的「輪廓」做直接性的批判。在一個不成熟的 AI 審核機制底下,這些輪廓全部被挑出,且被當成有罪。

「你幹嘛這個東西也分給別人、那個東西也分給別人,你是共產黨喔!」『哈哈,對啊!我就共產黨啦。』人們都可以分辨上述的對話是個玩笑話,然而在過去的威權時代,如果剛好有個智障等級的 AI 在輔助審查,講這句話的人絕對會出事。

但這件事正在發生,這就是目前 Facebook 審查機制可笑的存在。

一張大漢酒醉睡倒在路邊的影像,很抱歉,Facebook 認為這是屍體。

一張照片有個菸盒掉在路邊,很抱歉,Facebook 會禁止你推廣菸草製品。

一張 Nan Goldin 所拍攝的少年少女親吻的照片,很抱歉,Facebook 認為這照片親得太深情了,有性誘惑。

一本書的出版,其作品都是經過一定淬煉才能化為紙本,卻仍然得不停面對各式審查與打壓。而要說起自我審查,我們絕對是台灣數一數二,每日每篇不斷進行自我審查,用意不外乎就是屈服於這個完全不講理的制度之下,僅僅是為了宣傳我們銷售的書籍,糊一口飯。我很訝異我們如此良善的內容,會被認定為如此的不堪入目。

moom 一直以來遵守著維護社會善良風氣的本分,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未試圖以腥羶色的圖像賺取聲量,也從未有過任何偏激、激進與歧視的言論。此次 Facebook 不是警告、不是停權,而是直接用相對重的懲處手段取消發布粉絲專頁與停用個人帳號,無疑是針對性地打壓,我不懂 Facebook 往死裡打壓一個攝影書店的用意為何。

最後,希望大家可以正視這個問題:人們的眼球不應該再被中心化的平台綁架、圖像獄式的審查是一種無限上綱的迫害。

---

我們是書店,歡迎大家來看書,支持我們

moom bookshop

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251巷8弄16號

Google地標


2021年11月16日moom bookshop臉書粉絲頁被關站紀錄

台灣攝影書店moom bookshop,實體書店位於忠孝東路巷弄內,每週都會在線上分享最新攝影書籍,讓大家透過攝影作品認識更多攝影師與世界的更多面貌,而擁有13萬人追蹤的臉書粉絲頁卻在2021年11月16日,突然被取消發布、無法再使用,喜歡並長期追蹤 moom bookshop 消息的人別忘了到 moom 新臉書 follow起來!

DSC_7917
尋找禁書的最佳去處moom bookshop

為什麼 moom bookshop 粉絲頁會消失?

最直接的聯想是,11月15日 moom bookshop 在粉絲頁分享日本攝影師中藤毅彥,多次赴港拍攝的香港反送中攝影集《香港 2019》「這則貼文內,未包含任何血腥暴力影像,只有大街抗爭的和平紀錄與香港街景。詳閱社群守則後,還是不懂被消失的罪名從何而來。」

257536253_4058840164222170_1662452019230994948_n
11月15日因為這篇貼文,臉書粉絲頁被消失

難道 moom bookshop 不懂貼文底線嗎?

根據 moom bookshop表示「我們深知 Facebook 的審查出名嚴格,曾被多次警告,有鑑於此,我們一直以來避免宣傳含有暴力、情慾的書籍。然而以攝影為媒介的藝術表現,暴力與情慾的主題並不罕見,這些作品從未鼓吹違背秩序,反倒是作為一份紀實與反思的文獻。

moom bookshop 過去以來的貼文從未嘗試透過激進的手段對任何類型的議題作表態。作為書店,我們僅僅是替藝術家的作品提供一個管道讓他們的見聞、意志能夠觸及更多人們。這些書中並沒有偏激與仇恨,但某些影像確實也真實地呈現了社會上不曾被注視的黑暗角落,那些殘缺與醜陋。」

那些曾經被臉書下架的商品

這是moom bookshop在臉書商店中販售、以商品形式出現的攝影集,因族繁不及備載僅列出5本

1. 《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因封面影像裡的人物在抽菸,違反了社群守則,所以被下架。

256827571_4058840217555498_6047171808508972437_n
《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

2. 《サスケ》Facebook 聲稱此照片包含色情內容,違反社群守則,因此下架。

256815728_4058840100888843_1738899004099975114_n
《サスケ》

3. 《Love On The Left Bank》Facebook 指稱因產品含有大麻,違反社群守則,因此下架。「雖然我們不是出版社,但是合理猜測這本書的紙張、墨水、封面並不含大麻成分才是。不知道究竟是怎麼判斷的。」

255456685_4058840077555512_2037136052988766762_n
《Love On The Left Bank》

4. 《双喜》書中大量記錄了中國婚宴的「敬煙」文化,書中抽菸的影像違反了 Facebook 社群守則直接被停權。社群守則雖然提供但書,指稱若是紀錄一個地方的文化則是在允許的範圍,雖然主張這些抽菸的影像是反應一個地區一個時代的文化紀錄,卻仍然無效。

257435261_4058840450888808_4106956319903452289_n
《双喜》

5. 《Shop Cats of Hong Kong》下架原因是 Facebook 社群守則禁止販賣動物,「經過申訴告知我們是賣書並非販售貓咪,然而最終透過人工審核,仍然維持下架不予刊登。至今仍不懂為什麼不可以賣拍貓咪的書。」

255753868_4058840260888827_7772923539517668815_n
《Shop Cats of Hong Kong》

follow moom bookshop的方法:

moom bookshop

店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251巷8弄16號

moom IG 攝影集介紹

moom IG 店面新書資訊

文字、資料提供|moom bookshop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在倫敦薩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的樓梯間,一場輕盈卻深刻的相遇正悄悄上演。由隈研吾發起的實驗團隊SEKISUI HOUSE – KUMA LAB,透過「Paper Clouds(紙雲)」這座漂浮的和紙裝置,把日本工藝、自然意象與未來建築研究一同帶進2025年倫敦設計雙年展,邀請人們重新想像材料與空間的邊界。

和紙雲朵飄進18世紀英國建築

走進由William Chambers設計的古典石階,你馬上就會被一片片的雲朵吸引目光。共約70片的雲朵以紙纖維製成,再用金色絲線輕輕懸掛,自樓梯最高處如雲瀑般垂下。

「Paper Clouds」作品靈感來自日本繪畫中「すやり霞(Suyari-Gasumi)」的技法,創造出如薄霧般若隱若現,卻又能呈現具體的質感。看似輕盈的裝置,背後卻承載建築材料創新的實驗精神:要如何在極致輕薄中,依然保有足夠的結構強度?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共約70片的雲朵以紙纖維製成,再用金色絲線輕輕懸掛,自樓梯最高處如雲瀑般垂下(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傳統工藝的當代技術突破

為了達成這種「有重量感的輕盈」,KUMA LAB開發了一種嶄新的和紙工藝,使用與傳統和紙相同的楮樹纖維,但卻不是製作液體狀的紙漿,而是製成濃稠的糊狀物,再以手指壓出格狀紋理,創造剛性與立體感。而每塊乾燥後的「雲朵」擁有如淺碗狀的造型,其輕如羽毛,卻具足夠強度懸掛於空中。KUMA LAB計畫將這項技術擴展到更多實驗,例如3D列印和耐候性塗料,希望未來能運用在永久性建築中。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KUMA LAB開發了一種嶄新的和紙工藝,使用與傳統和紙相同的楮樹纖維,但卻不是製作液體狀的紙漿(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雲朵上的格狀紋理,是以手指壓出來的(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材料、文化、藝術的交會點

「Paper Clouds」不只是一個視覺裝置,它也觸及聽覺與身體感知。本計劃邀請到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小町碧為此創作全新作品,錄音過程中還特別捕捉了和紙貼近肌膚所產生的摩擦聲。共同策展人Clare Farrow認為,這是東西方之間的一場對話——從和紙、金線到18世紀石階,材料跨越時間和文化,日式工藝的輕盈感與英國古典建築的厚重彼此對照、也互相映襯。

即便隈研吾事務所(KKAA)已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建築團隊之一,其仍然堅持透過這些小型計畫,找到持續創新的能量。隈研吾曾表示:「大多數業主都非常注重安全,希望重複既有的設計方式,只有在這些小實驗中,我們才有機會挑戰未知或是測試新材料。」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Paper Clouds」展出現場(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這部電影要你「走來走去」看,拼湊一段破碎婚姻故事!張碩尹 X 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回台展出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這部電影不要你黏在椅子上看,而要你起身走進一棟台灣老公寓,穿梭廚房、客廳、臥室等空間,慢慢拼湊出曾發生在此的破碎婚姻故事。你的移動步伐,將推動故事前進。

這是台灣張碩尹工作室、英國爆炸理論(Blast Theory)共同製作的「互動式電影」作品《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於年初拿下2025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混合實境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後,回到台北於7/47/20限定兩週展出。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走進」老公寓,拼湊一段破碎婚姻故事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由蔡弦剛執導,夏騰宏與柯念萱主演,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文本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故事。這不單只是一部電影,更是一件觀眾可與之互動的沈浸式裝置。有趣的是,觀眾不需要穿戴任何裝置,而是透過「AI視覺感測系統(AI Computer Vision System)」體驗。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觀眾將置身一座台灣住家的等比例平面圖上,地面標示著4個空間:廚房、客廳、臥室與浴室。每當觀眾踏入其中一個房間,AI系統便會偵測觀眾的移動,切換到該房間的故事。透過在空間中移動,觀眾將慢慢拼湊出一對伴侶曾在此生活的痕跡。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觀眾的「互動」也是看點

由於每場次的觀眾人數可能不只一人,因此觀眾之間發酵的狀態也成為觀看的重點。AI視覺感測系統會在偵測展間的人流後,決定該切換到哪個視角,因此觀眾彼此互相看眼色、牽制與角力,干擾和合作,都成為了觀看作品的趣味。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這部「互動式電影」打破線性敘事,給予觀眾更多摸索的空間,建構出新型態的觀看體驗——作品的敘事仰賴觀眾的移動進行,甚至可以說是「沒有觀眾,作品就不存在。」創作者亦不刻意講故事說明,轉而注重傳達作品的情感氛圍,交由觀眾填補空白。

「我特別喜歡觀察人們如何和作品互動,努力了解故事的樣子,甚至還曾看見觀眾一隻手放在房間、另一腳放在廚房,試驗著試圖混淆系統的滑稽舉動,發展出團隊從未想過的互動的方式。」——爆炸理論業務經理Anne Ruper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為何以「家」為題?一座壓抑籠罩的劇場

「家」一詞往往讓人聯想到庇護、歸屬與安穩,但創作團隊回溯電影史中大衛・林區《驚狂》和米哈伊・哈涅克《隱藏》當中對「家」的詮釋,卻是潛意識中瀰漫壓抑和焦慮的劇場。於是在《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中,「家」成為觀眾走入作品敘事的核心,當觀眾穿越不同房間,也彷彿在夢境般的空間,探尋此地曾發生的婚姻生活痕跡。這樣的結構不僅回應了潛意識如「記憶宮殿」般的運作機制,也讓觀眾的「觀看」,從被動變成主動的心理參與。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另一方面,家作為最小單位的社會結構,不只受到內部情緒影響,也受到外部局勢的牽動。從歷史和社會脈絡來看,台灣長年受地緣政治影響,有著身份認同的討論;英國社會則長期面對移民問題,及近年的脫歐危機和通膨困境。因此,這次跨文化的台灣與英國團隊,從彼此對「家」的理解出發,重構一個想像的個人空間,並藉此探討所謂「家」的樣貌。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SXSW評審團在授予獎項時表示:「這件作品讓我們感受到迷惘、沮喪和彼此疏離。一開始只是悶燒著,但是最終成為空間、故事、科技和人類行為之間產生了意料不到的聯繫和交會舞蹈。」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以互動性、社會批判串起的藝術實驗

來自英國的爆炸理論(Blast Theory)常透過互動藝術探索社會和政治議題,他們結合表演、遊戲、影像、應用程式、裝置藝術等,將觀眾置於非尋常、甚至令人不安的體驗當中,邀人們透過親身參與日常難遇的景況,開拓看待社會的新觀點。像是在作品《觀看的機器》中,觀眾便被邀請參與一場搶銀行的角色扮演遊戲。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與爆炸理論的合作始於2016年,當時他在爆炸理論位於英國布萊頓(Brighton)的工作室駐村一個月。他回憶:「當初觀看到的,是藝術計畫除了成為展覽中的展示品之外,能夠成為溢出社會建制的『事件』。藝術家能夠透過藝術計畫的靈活與機動性,連結各形各色的人事物,進一步成為寬廣世界溝通的管道。」受此啟發,張碩尹工作室在2023年夏天向爆炸理論提案,開始《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為期一年半的開發與製作,作品於2025年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全球首映,如今回到台北放映。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此次合作延續著張碩尹工作室和爆炸理論對於「互動性」的高度興趣,雙方的作品都時常有意識地削弱藝術家的「控制權」,將作品開放給觀眾參與,在這樣的情況下,觀眾也被賦予了「推進作品」的責任——每個人的行動、決策以及與其他陌生參與者當下的互動,都為作品創造嶄新的意義和火花。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台灣首演

展期|2025.07.0407.20,期間不公休

地點|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

開放時間| 11: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