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工畫家」洪瑞麟展覽北美館登場!350餘件精彩原作與文獻、呈現一生追光的精神

北美館「掘光而行:洪瑞麟」

「掘光而行:洪瑞麟」展覽於2022年3月19日至8月14日在北美館展出,此次展出洪瑞麟的350餘件精彩原作與文獻,其完整創作脈絡以及少見描繪礦場情景的大型油畫、礦工日記速寫等,均能在本展中一探究竟。此外,北美館也將舉辦各2場大稻埕及礦場走讀公眾活動、專家導賞活動,同時推出衍生商品「精選明信片」,詳情可至官網臉書查詢。

北美館展覽

小檔「掘光而行:洪瑞麟」自由的野武士場景照
「掘光而行:洪瑞麟」自由的野武士展區場景照

「礦工畫家」洪瑞麟展覽集結350餘件精彩作品

有「礦工畫家」美譽的洪瑞麟(1912-1996),其作品一直是臺灣美術史上描繪勞動者生活面貌的代表象徵,在他逝世後,長子洪鈞雄將當年移民美國時,由父親親自挑選的家藏作品為捐贈基礎,另加上各系列代表作,在2020年捐贈北美館。而此次展覽由藝術史學者暨客座策展人白雪蘭,及北美館內策展人方美晶、高子衿共同策劃,除能窺見多件精彩原作、速寫及文獻,展場中,也特別設計了以「礦坑坑道」為靈感的拱門。

小檔1.洪鈞雄(洪瑞麟長子)先生為記者會跨海線上致意「我父親一輩子所畫之作,非常平凡、簡單、有創意,同時有著非常浪漫的情懷。『掘光而行』──從地底的光、人生的光,到最後晚年追尋燦爛晚霞餘光,真正代表我父親一生追光的精神。」
洪鈞雄(洪瑞麟長子)先生為記者會跨海線上致意,並表示:「我父親一輩子所畫之作,非常平凡、簡單、有創意,同時有著非常浪漫的情懷。『掘光而行』──從地底的光、人生的光,到最後晚年追尋燦爛晚霞餘光,真正代表我父親一生追光的精神。」

 

小檔5.展場由藝術家羅志信設計,以「礦坑坑道」為靈感設計展場中的拱門
展場由藝術家羅志信設計,以「礦坑坑道」為靈感設計展場中的拱門。

小檔「掘光而行:洪瑞麟」原鄉・異鄉場景照
「掘光而行:洪瑞麟」原鄉・異鄉展區場景照

 

從小美術啟蒙來自於父親 

1912年出生於台北大稻埕的洪瑞麟,從小藝術啟蒙來自擅於畫梅的父親洪祥海(字鶴汀),1920年進入由稻垣藤兵衛創立的稻江義塾就讀,甚早接觸人道主義的薰陶,也開啟對關懷農民、貧苦大眾的西洋畫家米勒、梵谷之關注,更在12歲時臨摹出〈米開朗基羅素描摹寫〉,顯現其繪畫天賦。1929年,洪瑞麟進入由倪蔣懷出資的洋畫自由研究所,並接受石川欽一郎的指導,也結識倪蔣懷、陳植棋等前輩。

小檔2《自畫像》,1932,油彩、畫布,44.5× 36.5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自畫像》,1932,油彩、畫布,44.5× 36.5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小檔3《父親像》,約 1933,油彩、畫布, 39.5×30.5cm 公分, June Hung 收藏。
《父親像》,約 1933,油彩、畫布, 39.5×30.5cm 公分, June Hung 收藏。

 

關心風土民情、勞動階級

洪瑞麟1932年入學帝國美術學校西洋畫科,接受不同藝術思潮的洗禮,並受官展體系之外的新興美術運動,與獨立美術團體如春陽會的在野精神影響,札根風土民情、勞動階級的謳歌,比如其象徵東京社會底層生活樣貌的〈日本貧民窟〉、描繪冰天雪地中,山形當地農民艱辛維生的情景的〈山形市集〉巨幅畫作。而在留日期間,他每年往返台日,也多次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與臺灣總督府美術展,傳達出他對台灣土地的濃郁情感。

小檔4《日本貧民窟》,1933,油彩、畫布,73×91.5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日本貧民窟》,1933,油彩、畫布,73×91.5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小檔5《山形市集》,1937,油彩、畫布, 120×162 公分,私人收藏。
《山形市集》,1937,油彩、畫布, 120×162 公分,私人收藏。

返台後成為礦工畫家

1938年,洪瑞麟回到台灣後,為了擔負家計,他受倪蔣懷之邀至其經營的瑞芳二坑(後稱懷山煤礦)工作,並在這30餘年的工作生涯中,記錄礦工的生活點滴成為礦工日記,也勾勒出礦坑中最真實的人性光輝,如〈坑內工作〉、〈敬業勤勞的阿坤伯〉、〈礦工頌〉等畫作,呈現出其夥伴肢體勞動的美感,以及「陽光照射不到」的生命尊嚴,顯現出顯露出勞動者樸實率真的精神。他也曾提到:「這一切都強迫我必須用最簡潔的筆觸,將他們駝了的背、長久勞動而畸形的關節,整個身體因用勁而誇張的線條,真實的速寫下來。」

小檔7《坑內工作》,1954,水彩、紙, 27.4×39.2 公分,私人收藏。
《坑內工作》,1954,水彩、紙, 27.4×39.2 公分,私人收藏。

小檔8《長凳上的四位礦工》,1957,墨、淡彩、 紙,39.8×55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長凳上的四位礦工》,1957,墨、淡彩、 紙,39.8×55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小檔11《礦工頌(坑內坑外)》,1965,油彩、 畫布, 63×86 公分,私人收藏。
《礦工頌(坑內坑外)》,1965,油彩、 畫布, 63×86 公分,私人收藏。 

原住民也是人物創作題材

除了礦工,原住民也是洪瑞麟創作中獨特的人物題材,在1930至1970年他便曾至屏東探訪排灣族人、造訪蘭嶼雅美族(達悟族)藝術,並在東海岸原住民部落旅遊寫生,如〈蘭嶼原住民〉、〈原住民婦女〉。同時,洪瑞麟1964年受邀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素描、水彩、油畫,藉由東方水墨與毛筆,加上西方的粉彩,運用中西合璧的媒材描畫裸女。

小檔13洪瑞麟,《原住民婦女》,1972,水彩、紙,32 ×25 公分。白省三收藏。
《原住民婦女》,1972,水彩、紙,32 ×25 公分。白省三收藏。

 

晚期作品展現對光的嚮往

而長年處在地底工作,使洪瑞麟特別嚮往陽光,晚年他定居美國加州海邊小鎮,如願與終年明媚的陽光為伍,從作品〈彩霞滿天〉或數張親手繪製賀年卡可見他離開黝暗地底後的天光雲影,成為藝術家人生最後階段的創作主題。而本展透過洪瑞麟的眼與筆,結合文獻、照片、影音紀錄,以及首次播出的自述影片(1990年代錄製),延續洪瑞麟對土地的情感,以及礦業歷史等大時代脈絡,進而交織出臺灣現代化進程的時代縮影。

小檔14洪瑞麟,《彩霞滿天》,1982,油彩、畫布,65×91 公分。私人收藏
《彩霞滿天》,1982,油彩、畫布,65×91 公分。私人收藏。

 

掘光而行:洪瑞麟

展期:2022/03/19~2022/07/31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二樓2A&2B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鐵達尼號傳奇》體驗展有多震撼?5大亮點開箱倫敦站:VR重現撞冰山、公開歷史藏品,還能坐進船艙咖啡廳喝下午茶

《鐵達尼號傳奇》體驗展有多震撼?5大亮點開箱倫敦站:VR重現撞冰山、公開歷史藏品,還能坐進船艙咖啡廳喝下午茶

鐵達迷請出列!外媒好評《鐵達尼號傳奇》沉浸式展覽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日於倫敦Dock X空間登場,匯合多元科技重新演示113年前的輝煌與殞落。13展區不僅帶來從船隻建造、旅客登船、航行到沉船的完整體驗,更集結豐富藏品供觀者認知歷史事件各面向細節。本文5大亮點統整2小時精彩絕倫的觀展行程。

國際名導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執導的1997年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為1912年北大西洋上的重大船難賦予了史詩般的浪漫色彩,使之愈發深刻地永存於世人心中。縱然看過n次,〈My Heart Will Go On〉的催淚力度始終不減;更別說兩年前全球重映的25周年紀念版本,再度讓鐵達迷們透過3D畫面切身感受甲板俯瞰海洋的壯麗,以及沉船時海水灌入船艙、船體快速傾斜的真實恐懼。

現在,較3D影像更為滿足的體驗型展覽《鐵達尼號傳奇》(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The Ultimate Titanic Exhibition)正巡迴歐洲開啟全新視界。融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乃至互動式Metaverse(元宇宙)等先進技術打造魔幻展間,帶著所有觀眾直接「持票上船」,親身走入多個代表性場面,並綜覽由藏家所提供、來自真正鐵達尼號船上的珍貴歷史遺物,以及1997年電影拍攝使用的服裝道具。

從啟航到沉船,零距離重溫《鐵達尼號》故事

眾所周知鐵達尼號當年打著「永不沉沒」的旗號,卻在首航第5日即因擦撞冰山一角以致船身破裂進水,最終沉船造成1,500餘人罹難。而此次《鐵達尼號傳奇》特展作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鐵達尼號相關展覽,2025年5月份率先於德國慕尼黑揭幕(展至2026年1月11日),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日接續登陸英國倫敦加拿大塘(Canada Water)區內一占地達3,000平方公尺的大型活動場館「Dock X」,10月份則再駛向奧地利維也納

倫敦站共分13展區,結合歷史與科技打造約2小時的沉浸旅程,領觀眾重溫鐵達尼號從南安普敦港(Port of Southampton)盛大啟航、直至悲劇性結局的完整故事。開展以來,官方公開的場內影音盡現硬體場景的逼真還原,觀眾反饋亦多讚其概念上可謂一場極致、偉大、震撼人心,遠不止於「展覽」層次的難忘體驗。以下5大亮點為大家筆記必看之處。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亮點#01

VR還原經典場景、重現關鍵場面

觀眾將從宏偉的船艙大廳、標誌性樓梯,漸進揭開三等艙的真實景象,在滿足視覺感官的同時亦探索鐵達尼號所反映出嚴實社會階級下巨大的生活差距。最受好評者非搭配VR頭戴裝置的環節莫屬,此時所有觀眾皆可於展廳內自由步行,穿梭各房間、深入引擎室抑或上甲板一覽日落風光;並身處充盈細緻聲光變化的360度投影廳內,經驗巨輪撞上冰山時的驚悚瞬間。

宏偉的船艙大廳、標誌性樓梯被逼真重現眼前。(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宏偉的船艙大廳、標誌性樓梯被逼真重現眼前。(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體驗者可於VR環節自由走動。(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體驗者可於VR環節自由走動。(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並「實地」經驗巨輪撞上冰山時的驚悚瞬間。(圖片來源:Fever)
並「實地」經驗巨輪撞上冰山時的驚悚瞬間。(圖片來源:Fever)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亮點#02

同步展出歷史遺物、1997年電影服裝道具

除身歷其境的體驗之外,亦能欣賞到引人入勝的多樣藏品,通過來自鐵達尼號姊妹船「奧林匹克號(RMS Olympic)」和其所屬母公司英國白星航運公司(White Star Line)所保存的精緻瓷器、閃亮銀器等歷史文物,一窺船舶的奢華陳設和船上乘客的日常用度。

歷史遺物和1997年電影服裝道具同步展出,互有映照。(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歷史遺物和1997年電影服裝道具同步展出,互有映照。(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包括救生衣等珍貴藏品。(圖片來源:Fever)
包括救生衣等珍貴藏品。(圖片來源:Fever)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亮點#03

復刻船上咖啡廳,重返1912年榮光

五感自是不能漏掉味覺,展場內特別復刻的巴黎咖啡廳Café Parisien不僅將時光倒回1912年,更供應茶飲和糕點,予觀眾充分享受如同頭等艙乘客在順航那5日間的下午茶時光。

透過各樣展品得以一窺當時乘客的日常用度。*圖僅示意,非咖啡廳實景。(圖片來源:Fever)
透過各樣展品得以一窺當時乘客的日常用度。*圖僅示意,非咖啡廳實景。(圖片來源:Fever)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亮點#04

邀集50位音樂家錄製交響樂,致敬鐵達尼樂隊

面對近在眼前的死亡,鐵達尼樂隊仍堅定演奏,試圖安撫人心與秩序(否則不排除有更多人無法即時逃生),絕對是船上最令人動容的時刻之一。因此本展特別邀集超過50位音樂家共同錄製配樂,並透過360度環繞音效與虛擬實境,為觀眾再次響起他們當時演奏的最後一曲〈NearerMy God, to Thee〉,作為對其勇氣的致敬。

現場除可聽到沉船前的最後一曲〈Nearer, My God, to Thee〉,另有由作曲家René Merkelbach操刀的原創音樂。(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現場除可聽到沉船前的最後一曲〈Nearer, My God, to Thee〉,另有由作曲家René Merkelbach操刀的原創音樂。(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亮點#05

特設互動式遊戲空間、拍照布景,不分老少都盡興

展覽尾聲設有適合所有年齡層的親子友善空間,供小小探險家們在繪畫區揮灑受鐵達尼號啟發的創作靈感,並可於大螢幕上欣賞自己的作品投影。另亦安排大小朋友都能投入其中的互動式主題遊戲,將整段冒險的高昂興致加以延伸。當然,堪稱影史經典一幀的「甲板背後抱」也有機會由觀眾親自上陣留影。

展覽尾聲設有老少皆宜的互動式主題遊戲。(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展覽尾聲設有老少皆宜的互動式主題遊戲。(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甲板拍照布景供影迷們留下屬於自己的經典一幀。(圖片來源:Fever)
甲板拍照布景供影迷們留下屬於自己的經典一幀。(圖片來源:Fever)

「《鐵達尼號傳奇》的互動式元宇宙體驗,揭示了如今靜靜長眠於深海之船,那攝人心魄的美。」那麼,如果大家下半年準備到歐洲一趟,這場百年穿越或許是個寓教於樂的好行程。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將展至2025年11月2日,不失為下半年倫敦旅遊一個寓教於樂的好行程。(圖片來源:Fever)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將展至2025年11月2日,不失為下半年倫敦旅遊一個寓教於樂的好行程。(圖片來源:Fever)

《鐵達尼號傳奇》體驗展|倫敦站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日週一至週六9:00-18:45、週日9:00-18:00 *購票時直接選擇觀展日期與時段;15分鐘為一區間,遲到超過15分鐘可能導致無法入場
  • 地點:英國倫敦Dock X空間(Dock X, Unit 1 Canada Water, Surrey Quays Rd, London SE16 2XU)
  • 票價:成人24歐元起/兒童16歐元起/3歲以下免費;15歲以下需由18歲以上成人陪同,元宇宙及VR體驗建議5歲以上兒童參與
  • 注意事項:需提前下載「The Legend of Titanic」App,以便體驗所有展覽內容

>> 點此前往Fever購票網主頁。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走進大阪百年古蹟看展!《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以6大主題呈現多時代的文學樣貌

走進大阪百年古蹟看展!《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以6大主題呈現多時代的文學樣貌

走進大阪市中央公會堂(Osaka City Central Public Hall)的三樓特別室,彷彿踏入一個時空交錯的劇場。挑高的格局裡,華麗的拱形窗景與天花板壁畫交相輝映,而在這座承載百年歷史的建築空間中,一場關於台灣文學的魔幻之旅正在上演。《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選在盂蘭盆節期間於此登場,彷彿呼應著東亞文化中對於靈異世界的共同想像。即日起至8月20日,展覽將台灣文學中那些充滿神魔色彩的故事,帶到這座紅磚與白色飾帶交織的典雅建築裡。

設計靈感來自臺灣傳統宗教中的酬神戲臺,基座運用鏡面材質,映射出漂浮的視覺效果。(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設計靈感來自臺灣傳統宗教中的酬神戲臺,基座運用鏡面材質,映射出漂浮的視覺效果。(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戲臺上的文學劇場

策展團隊以3組戲臺作為主要展示結構,這個設計巧思來自台灣傳統民俗中的酬神戲臺概念。每座戲臺雙面展開不同主題內容,層層疊疊的構圖營造出劇場般的空間感。觀眾在觀展時,能隔著戲臺看見對面的人影,形成若隱若現的對望之感,這種空間安排本身就充滿了魔幻氛圍。

透過翻閱文字、觀賞影像,都能在多重感官的交錯中,重新認識臺灣文學的神秘面貌。(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透過翻閱文字、觀賞影像,都能在多重感官的交錯中,重新認識臺灣文學的神秘面貌。(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戲臺基座更運用鏡面材質,映射出漂浮的視覺效果;頂部則展示角斯角斯的畫作《怪生島》,與特別室天花板描繪的日本創世神話壁畫在色彩與構圖上形成奇妙呼應。現實與幻想在此交錯,建築本身成為了作品的一部分。

頂部展示插畫家角斯角斯的畫作《怪生島》,與特別室天花板描繪日本創世神話的壁畫在色彩與構圖上形成奇妙呼應,讓現實與幻想交錯。(圖片提供:文化部)
頂部展示插畫家角斯角斯的畫作《怪生島》,與特別室天花板描繪日本創世神話的壁畫在色彩與構圖上形成奇妙呼應,讓現實與幻想交錯。(圖片提供:文化部)

6大主題「戲演」原住民神話到當代小說

展覽設定6大主題,完整呈現台灣多族群、多時代的文學樣貌。「原住民文化」單元展現了島嶼最初的神話世界;「日本文化的影響」則回望殖民時期文學的複雜面貌;「台灣民俗再發掘」挖掘在地傳統中的靈性力量。在「當代通俗文學」單元中,司馬中原的鬼故事集、軍中鬼故事,以及臺大醉月湖女鬼等膾炙人口的校園傳說,帶著濃厚的時代氣息與在地色彩。這些故事長年在坊間流傳,承載著集體記憶中的恐懼與想像。

「臺灣民俗再發掘」展區,展出許丙丁1931年發表的《小封神》,描寫臺南各大寺廟的神怪趣談。(圖片提供:文化部)
「臺灣民俗再發掘」展區,展出許丙丁1931年發表的《小封神》,描寫臺南各大寺廟的神怪趣談。(圖片提供:文化部)
《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展出日治時期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的《女誡扇綺譚》,作品中等待未婚夫的千金所說「汝哪毋較早來咧」,恰巧與展覽意象「爾來了」巧妙對應。(圖片提供:文化部)
《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展出日治時期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的《女誡扇綺譚》,作品中等待未婚夫的千金所說「汝哪毋較早來咧」,恰巧與展覽意象「爾來了」巧妙對應。(圖片提供:文化部)

「小說的魔幻與寫實」單元則聚焦當代台灣知名小說,包括已譯為日文的《鬼地方》與《天橋上的魔術師》。展場設計了互動裝置,讓觀眾拍攝與書籍封面結合的照片,寓意「閱讀文學,映照自己」——文學不只是文字,更是一面反映內心世界的鏡子。

小圖015. 「小說的魔幻與寫實」單元則呈現當代臺灣知名小說,包括已譯為日文的《鬼地方》與《天橋上的魔術師》,並透過互動裝置,讓觀眾拍攝與書籍封面結合的照片,寓意「閱讀文學,映照自己」。(圖片提供:文化部)
小圖015. 「小說的魔幻與寫實」單元則呈現當代臺灣知名小說,包括已譯為日文的《鬼地方》與《天橋上的魔術師》,並透過互動裝置,讓觀眾拍攝與書籍封面結合的照片,寓意「閱讀文學,映照自己」。(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覽不僅展出文學作品,更跨界融合多種藝術形式。角斯角斯的《怪生島》畫作以濃烈色彩與奇幻造型,描繪出神祕的島嶼意象;土偶藝術家陳瑋軒帶來充滿怪誕氣息的精靈土偶,與文學中的神魔世界相映成趣。現場的環場音效設計也別具巧思,《鬼地方》、《夜官巡場》等著作的封面圖像與聲響交織出沉浸式氛圍。觀眾在視覺與聽覺的包覆中,能更深刻感受台灣文學所蘊含的情感與能量。

土偶藝術家陳瑋軒所創作的充滿怪誕氣息的精靈土偶,與文學中的神魔世界相映成趣。(圖片提供:文化部)
土偶藝術家陳瑋軒所創作的充滿怪誕氣息的精靈土偶,與文學中的神魔世界相映成趣。(圖片提供:文化部)
觀眾可點選螢幕中的文學作品,藉由影像與文字,認識臺灣文學的神秘面貌。(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觀眾可點選螢幕中的文學作品,藉由影像與文字,認識臺灣文學的神秘面貌。(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百年建築中的文化對話

選擇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作為展場,本身就是一個富有象徵意義的決定。這座建築見證了大阪的歷史變遷,而今成為台灣文學與日本觀眾對話的橋樑。在「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的大框架下,這場展覽不只是文化展示,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交流。

從山林、海洋到街弄巷道,從民俗、傳統到宗教儀式,這些生活元素在創作者的轉化下,化為小說、詩歌等作品中的靈性力量,構築出獨屬於台灣文學的神祕魅力。而在這座百年建築的氛圍中,觀眾將與人、與鬼、與歷史展開對話,體驗一場專屬於台灣的文學盛宴。

台灣文學作品中的「妖、魔、鬼、怪、神、靈」齊聚大阪中央公會堂,邀請民眾在盛夏來場具有「寒意」的臺灣神怪聚會。(圖片提供:文化部)
台灣文學作品中的「妖、魔、鬼、怪、神、靈」齊聚大阪中央公會堂,邀請民眾在盛夏來場具有「寒意」的臺灣神怪聚會。(圖片提供:文化部)

《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

展覽日期|2025810日(日)~820日(三)
展覽地點|大阪市中央公會堂3F特別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