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掘光而行:洪瑞麟》展場設計!藝術家羅智信、空間設計師廖哲民解密空間巧思

「掘光而行:洪瑞麟 」,2022/03/19~2022/07/31

走入北美館年度大展《掘光而行:洪瑞麟》的展場,有別於以往美術館白盒子體驗的全新感受隨之襲來,不僅色彩運用新穎且大膽,展場空間形式的變化也讓人耳目一新,不同於近代藝術家個展散發的莊重、崇高距離感,反而帶來前所未有的輕盈、親切氛圍。在豐富作品的背後,以嶄新的設計手法烘托出當代氣息,全是出自於藝術家羅智信與空間設計師廖哲民之手。


北美館_洪瑞麟_01有別於一般美術館白盒子的展出方式,《掘光而行:洪瑞麟》展場充滿配色、幾何符號、物件上的搭配巧思,不僅恰到好處地襯托作品,更為觀展體驗增添不少層次。




象徵礦坑低矮的圓拱門,回望藝術家一生

這場從展品到展場滿是用心的展覽,從入口處便可感受到:銘黃色的展牆上,僅有藝術家的自畫像及塑像,開闊的空間裡,正中央的低矮圓拱門有如主角,在幽黃的燈光下,輕輕地在觀者耳邊訴說──展覽即將開始。作為起始,藉由空間的擴張與壓縮,以不易察覺的幽微光線,引導觀者的心理狀態,詮釋不同於以往的展覽前奏。


「掘光而行:洪瑞麟」入口場景照(1)展場入口即以一座低矮的拱門迎接觀者,慢步穿越彷彿為進入展覽的一道儀式。


有著「礦工畫家」美譽的洪瑞麟,於懷山煤礦生活的數十年間,畫出其生涯極具代表性的主題作品,是眾人記憶深刻的系列創作,因此展間中獨特的圓拱門不僅塑造出入口意象,更是以現代設計語彙轉化了礦坑低矮坑道的環境,並以此圓弧的元素貫穿《掘光而行:洪瑞麟》展場與展台。在整體為雙十字的展場空間裡,圓形拱門也化作各個端點展間獨有的動線暗示。羅智信與廖哲民說道:「其實走出展間會蠻容易迷路的,所以我們花很多時間為每個出入口加一些新暗示,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每一個展間入口處看進去的畫面感覺都很不一樣,用以確保觀眾一直維持著觀展時的方向感,不會誤走入已欣賞過的展間。」


拱門參考展間出入口也融入拱門意象。


年輕時的洪瑞麟一直嚮往著離開,想去世界各地走逛與闖蕩,而晚年定居於美國加州陽光小鎮的他,心裡卻非常期盼回到台灣的故土,展覽作品中亦呈現回顧之感,因此設計師除了展間入口,更特別在展覽的出口設立凸出的拱門,以呼應藝術家回望一生的意象。


小檔「掘光而行:洪瑞麟」桃李春風展場動畫影片為避免觀者迷失方向,每個展間出入口皆有著不同的設計,圖為ONE.10 Society團隊重新繪製之「桃李春風」展場動畫短片。



微光呼應主題,更具當代性的色彩運用

以《掘光而行》為主題,光線的設計亦默默扮演著重要角色。「展場整體的光源設計就像是竊竊私語,呼應主題『掘光』之外,也象徵著礦工生活的地底環境,所以在走道的光源皆刻意調得比較幽微,或僅藉由小洞和縫隙讓光線流瀉與穿透。」空間設計師廖哲民分享道。也因此,於石川欽一郎〈山紫水明帖〉的展示,以及「礦工之頌」的展台量體,都有特殊的「開洞」穿透性,不僅能穿引空間中的微光,也塑造空間豐富的層次。而「原鄉.異鄉」展區的站立式展櫃,則將文獻的燈光藉由穿透性的玻璃打在地上,塑造如同回憶、懸浮的空氣感光影,讓觀眾有如參與藝術家的回憶當中。


「掘光而行:洪瑞麟」大稻埕的初心場景照_山紫水明帖石川欽一郎〈山紫水明帖〉展示牆有著特殊的開洞設計,除了能無死角地欣賞作品,更使光線能夠穿透、流淌於展場間。


「掘光而行:洪瑞麟」原鄉・異鄉場景照「原鄉.異鄉」展區的站立式展櫃以投影塑造特殊氛圍,使觀者更能沉浸於藝術家的回憶中。


玩轉各式間接光源的兩人,於展間安排較為明確的光源之外,也運用不同色彩的展牆為觀眾區分藝術家的人生階段,除了將作品的力量收攏,由點狀的分佈整合成面狀,亦為觀眾提示展覽重點。在本次《掘光而行:洪瑞麟》展的六大展區中,「礦工之頌」選擇以深灰、黃的對比色澤比擬礦場的環境與頭燈的亮光之外,整體色彩計畫選用低彩度色調呈現,不僅呼應當代設計的美感趨勢,也能夠不過度干擾藝術家的畫作。而仔細一看更可以發現,設計師透過牆面上的色彩呼應洪瑞麟不同時期的作品,如「桃李春風」充滿裸女柔和姿態的展間便偏粉色;「勞動者的感悟」中雪國的作品內容以冷藍色調為主;最終於「原鄉.異鄉」展間透過塑造出橘紅色的自然間接光源塑造夕陽餘暉,也暗示著加州陽光與藝術家晚年。大膽的用色,跳脫前輩藝術家回顧展的既定印象,也使得作品更加流動、展覽具趣味性。


「掘光而行:洪瑞麟」礦工之頌場景照2「礦工之頌」展區為比擬礦場環境與礦工頭燈的亮光,使用黃、深灰、黑等顏色為主體。


「掘光而行:洪瑞麟」桃李春風場景照「桃李春風」展區則以粉色調襯托女性肢體的柔美。


「掘光而行:洪瑞麟」勞動者的感悟場景照「勞動者的感悟」展區以藍色打造雪國寒冷的意象。


20-2「原鄉.異鄉」展間特以橘紅色光線營造夕陽餘暉,呼應藝術家晚年於加州海岸邊散步、遙望故鄉的軼事。



不容忽視的設計細節

值得注意的設計細節可不僅止於此,許多看似渾然天成的空間配置,其實煞費苦心。展區裡播放影片的走廊前方,讓觀眾得以坐下觀賞影片的長椅,特別選擇以相思木材質呈現,原因就在於相思木與礦坑的深刻淵源。「以往的礦坑需要以木頭支撐,以防坍塌,相思木在礦坑即將坍塌時會發出聲響,有著預警、保護安全之用,因此除了在礦坑之內有相思木之外,礦坑口也會堆疊著為數不少的相思木材,礦工因而會趁空坐在上方歇息。」兩位設計師解釋道,如此設計,也是讓觀眾有如再現「礦工之頌」展區裡,洪瑞麟筆下礦工於相思木上小憩的情境。而該展區黃灰色的通透量體,其實也採用四段相思木樹幹支撐,內斂地呼應著藝術家的礦坑生活。


相思木參考(1)影片放映處使用了相思木製成的座椅,概念來自相思木於礦場中的原始作用。


針對礦坑的模擬與轉化,同樣也能在展櫃設計中體現。展場中以樺木構築的展櫃,除了以留下原木色表現洪瑞麟的質樸性格,以及貫穿展場的圓弧造型之外,其實更是礦坑台車的化身。透過色彩的深淺選用讓材質說故事,並以 45 度角創造零接縫的設計質感,甚或是拼接、鏤空的手法,皆是試圖讓這場展覽的呈現方式更具當代性。


台車參考結合礦坑台車意象與當代幾何造型的樺木展櫃亦是展覽中值得細細品味的存在。


而《掘光而行:洪瑞麟》展覽並不只展出礦工的主題創作,從礦場退休後,洪瑞麟受邀前往國立藝專(今台藝大)授課,因而有了「桃李春風」展區的裸女創作。展間粉色柔性的安排之下,中央天花板特別裝設了音箱,播放洪瑞麟自述於藝專授課的聲音,有著觀賞斜度的展櫃圍繞於音箱四周,就像是畫室之中,學生們立著傾斜的畫板,從四方圍著老師、聽取老師教誨的畫面。以此方式提供觀眾對於當時情境的想像,也創造出不同於礦工粗獷風格的反差,透過展覽空間的設計與配置呈現藝術家的多元面向。


配合聲音源畫作指向中央參考帶有傾斜角度的展櫃,搭配現場放送之洪瑞麟授課錄音,有如置身畫室中聆聽教誨。


有著豐富的畫作形式作品,羅智信與廖哲民藉由現代性的展場空間設計,使得《掘光而行:洪瑞麟》不僅在作品極具可看性,更在空間的氛圍中有著值得留心探索的細節,重新為前輩藝術家的回顧展寫下展覽空間創作的新頁!



掘光而行:洪瑞麟

展期:2022/03/19~2022/07/31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二樓2A&2B



文|Diane Tang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