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掘光而行:洪瑞麟》展場設計!藝術家羅智信、空間設計師廖哲民解密空間巧思

北美館_洪瑞麟_01

走入北美館年度大展《掘光而行:洪瑞麟》的展場,有別於以往美術館白盒子體驗的全新感受隨之襲來,不僅色彩運用新穎且大膽,展場空間形式的變化也讓人耳目一新,不同於近代藝術家個展散發的莊重、崇高距離感,反而帶來前所未有的輕盈、親切氛圍。在豐富作品的背後,以嶄新的設計手法烘托出當代氣息,全是出自於藝術家羅智信與空間設計師廖哲民之手。

北美館_洪瑞麟_01
有別於一般美術館白盒子的展出方式,《掘光而行:洪瑞麟》展場充滿配色、幾何符號、物件上的搭配巧思,不僅恰到好處地襯托作品,更為觀展體驗增添不少層次。

象徵礦坑低矮的圓拱門,回望藝術家一生

這場從展品到展場滿是用心的展覽,從入口處便可感受到:銘黃色的展牆上,僅有藝術家的自畫像及塑像,開闊的空間裡,正中央的低矮圓拱門有如主角,在幽黃的燈光下,輕輕地在觀者耳邊訴說──展覽即將開始。作為起始,藉由空間的擴張與壓縮,以不易察覺的幽微光線,引導觀者的心理狀態,詮釋不同於以往的展覽前奏。

「掘光而行:洪瑞麟」入口場景照(1)
展場入口即以一座低矮的拱門迎接觀者,慢步穿越彷彿為進入展覽的一道儀式。

有著「礦工畫家」美譽的洪瑞麟,於懷山煤礦生活的數十年間,畫出其生涯極具代表性的主題作品,是眾人記憶深刻的系列創作,因此展間中獨特的圓拱門不僅塑造出入口意象,更是以現代設計語彙轉化了礦坑低矮坑道的環境,並以此圓弧的元素貫穿《掘光而行:洪瑞麟》展場與展台。在整體為雙十字的展場空間裡,圓形拱門也化作各個端點展間獨有的動線暗示。羅智信與廖哲民說道:「其實走出展間會蠻容易迷路的,所以我們花很多時間為每個出入口加一些新暗示,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每一個展間入口處看進去的畫面感覺都很不一樣,用以確保觀眾一直維持著觀展時的方向感,不會誤走入已欣賞過的展間。」

拱門參考
展間出入口也融入拱門意象。

年輕時的洪瑞麟一直嚮往著離開,想去世界各地走逛與闖蕩,而晚年定居於美國加州陽光小鎮的他,心裡卻非常期盼回到台灣的故土,展覽作品中亦呈現回顧之感,因此設計師除了展間入口,更特別在展覽的出口設立凸出的拱門,以呼應藝術家回望一生的意象。

小檔「掘光而行:洪瑞麟」桃李春風展場動畫影片
為避免觀者迷失方向,每個展間出入口皆有著不同的設計,圖為ONE.10 Society團隊重新繪製之「桃李春風」展場動畫短片。

微光呼應主題,更具當代性的色彩運用

以《掘光而行》為主題,光線的設計亦默默扮演著重要角色。「展場整體的光源設計就像是竊竊私語,呼應主題『掘光』之外,也象徵著礦工生活的地底環境,所以在走道的光源皆刻意調得比較幽微,或僅藉由小洞和縫隙讓光線流瀉與穿透。」空間設計師廖哲民分享道。也因此,於石川欽一郎〈山紫水明帖〉的展示,以及「礦工之頌」的展台量體,都有特殊的「開洞」穿透性,不僅能穿引空間中的微光,也塑造空間豐富的層次。而「原鄉.異鄉」展區的站立式展櫃,則將文獻的燈光藉由穿透性的玻璃打在地上,塑造如同回憶、懸浮的空氣感光影,讓觀眾有如參與藝術家的回憶當中。

「掘光而行:洪瑞麟」大稻埕的初心場景照_山紫水明帖
石川欽一郎〈山紫水明帖〉展示牆有著特殊的開洞設計,除了能無死角地欣賞作品,更使光線能夠穿透、流淌於展場間。

「掘光而行:洪瑞麟」原鄉・異鄉場景照
「原鄉.異鄉」展區的站立式展櫃以投影塑造特殊氛圍,使觀者更能沉浸於藝術家的回憶中。

玩轉各式間接光源的兩人,於展間安排較為明確的光源之外,也運用不同色彩的展牆為觀眾區分藝術家的人生階段,除了將作品的力量收攏,由點狀的分佈整合成面狀,亦為觀眾提示展覽重點。在本次《掘光而行:洪瑞麟》展的六大展區中,「礦工之頌」選擇以深灰、黃的對比色澤比擬礦場的環境與頭燈的亮光之外,整體色彩計畫選用低彩度色調呈現,不僅呼應當代設計的美感趨勢,也能夠不過度干擾藝術家的畫作。而仔細一看更可以發現,設計師透過牆面上的色彩呼應洪瑞麟不同時期的作品,如「桃李春風」充滿裸女柔和姿態的展間便偏粉色;「勞動者的感悟」中雪國的作品內容以冷藍色調為主;最終於「原鄉.異鄉」展間透過塑造出橘紅色的自然間接光源塑造夕陽餘暉,也暗示著加州陽光與藝術家晚年。大膽的用色,跳脫前輩藝術家回顧展的既定印象,也使得作品更加流動、展覽具趣味性。

「掘光而行:洪瑞麟」礦工之頌場景照2
「礦工之頌」展區為比擬礦場環境與礦工頭燈的亮光,使用黃、深灰、黑等顏色為主體。

「掘光而行:洪瑞麟」桃李春風場景照
「桃李春風」展區則以粉色調襯托女性肢體的柔美。

「掘光而行:洪瑞麟」勞動者的感悟場景照
「勞動者的感悟」展區以藍色打造雪國寒冷的意象。

20-2
「原鄉.異鄉」展間特以橘紅色光線營造夕陽餘暉,呼應藝術家晚年於加州海岸邊散步、遙望故鄉的軼事。

不容忽視的設計細節

值得注意的設計細節可不僅止於此,許多看似渾然天成的空間配置,其實煞費苦心。展區裡播放影片的走廊前方,讓觀眾得以坐下觀賞影片的長椅,特別選擇以相思木材質呈現,原因就在於相思木與礦坑的深刻淵源。「以往的礦坑需要以木頭支撐,以防坍塌,相思木在礦坑即將坍塌時會發出聲響,有著預警、保護安全之用,因此除了在礦坑之內有相思木之外,礦坑口也會堆疊著為數不少的相思木材,礦工因而會趁空坐在上方歇息。」兩位設計師解釋道,如此設計,也是讓觀眾有如再現「礦工之頌」展區裡,洪瑞麟筆下礦工於相思木上小憩的情境。而該展區黃灰色的通透量體,其實也採用四段相思木樹幹支撐,內斂地呼應著藝術家的礦坑生活。

相思木參考(1)
影片放映處使用了相思木製成的座椅,概念來自相思木於礦場中的原始作用。

針對礦坑的模擬與轉化,同樣也能在展櫃設計中體現。展場中以樺木構築的展櫃,除了以留下原木色表現洪瑞麟的質樸性格,以及貫穿展場的圓弧造型之外,其實更是礦坑台車的化身。透過色彩的深淺選用讓材質說故事,並以 45 度角創造零接縫的設計質感,甚或是拼接、鏤空的手法,皆是試圖讓這場展覽的呈現方式更具當代性。

台車參考
結合礦坑台車意象與當代幾何造型的樺木展櫃亦是展覽中值得細細品味的存在。

而《掘光而行:洪瑞麟》展覽並不只展出礦工的主題創作,從礦場退休後,洪瑞麟受邀前往國立藝專(今台藝大)授課,因而有了「桃李春風」展區的裸女創作。展間粉色柔性的安排之下,中央天花板特別裝設了音箱,播放洪瑞麟自述於藝專授課的聲音,有著觀賞斜度的展櫃圍繞於音箱四周,就像是畫室之中,學生們立著傾斜的畫板,從四方圍著老師、聽取老師教誨的畫面。以此方式提供觀眾對於當時情境的想像,也創造出不同於礦工粗獷風格的反差,透過展覽空間的設計與配置呈現藝術家的多元面向。

配合聲音源畫作指向中央參考
帶有傾斜角度的展櫃,搭配現場放送之洪瑞麟授課錄音,有如置身畫室中聆聽教誨。

有著豐富的畫作形式作品,羅智信與廖哲民藉由現代性的展場空間設計,使得《掘光而行:洪瑞麟》不僅在作品極具可看性,更在空間的氛圍中有著值得留心探索的細節,重新為前輩藝術家的回顧展寫下展覽空間創作的新頁!

掘光而行:洪瑞麟

展期:2022/03/19~2022/07/31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二樓2A&2B

文|Diane Tang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Aesop用「花磚」重現老台北城市記憶!攜手台灣在地團隊「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花磚」常見於台灣老屋,這些瓷磚不只是裝飾,更裝載著職人手藝和城市記憶。儘管傳統工藝逐漸凋零,仍有職人傾心守護這些屬於台灣的故事。

最近,Aesop與瓷磚工作室「爿爿花」攜手,以上千片手工花磚打造台北復興SOGO店空間,將老台北的記憶嵌入當代日常,讓傳統工藝在青瓷綠的溫柔光澤中,折射出嶄新的生命力。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延續花磚工藝,守護城市記憶

漫步台北舊街區,多處可見老屋外牆上傳統花磚的身影,這些瓷磚或重現動物花紋意象、或描繪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每一塊都是時光與記憶的切片。數十年來,儘管台北歷經多次都更,城市樣貌劇烈變動,仍有職人細心保存花磚,及其所乘載關於家與回憶的故事——台灣在地瓷磚工作室「爿爿花」就是這樣的「記憶守護者」。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Aesop台北復興SOGO店,以手工花磚濃縮老台北光景

1950年代老磚廠陸續歇業,傳統製磚工藝幾近失傳。為了將珍貴的老花磚帶入當代生活,爿爿花走進台北街頭巷弄,拍攝記錄各式老瓷磚圖騰,嘗試拼湊其歷史脈絡;同時延續傳統工藝,採手工製作花磚,以延續在地美學。此次爿爿花與Aesop合作台北復興SOGO店空間設計,正是對花磚所乘載的文化記憶,所提出的溫柔回應。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整間店鋪被青瓷綠籠罩,色彩靈感源自亞洲陶藝的經典色系,溫潤、沈穩且耐人尋味。爿爿花為Aesop手工打造約1,700片花磚,覆蓋店鋪的天花板、牆壁及地面,瓷磚紋樣發想自台北老宅騎樓柱子常見的花紋,將城市記憶濃縮於店內。空間中也融入錘紋與霧面玻璃材質,平衡瓷磚的堅實質感,為店內注入些許輕透感;邊角則採圓角設計,讓空間輪廓更加柔和。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以全新工法呈現經典花磚

值得一提的是,爿爿花打造瓷磚時,有別於早期乾式機械化的量產方式,改採濕式成形製法——真空加壓原土,壓入3D列印模具,再由手工切割、800°C素燒、上釉,並以1230°C高溫完成釉燒。在延續傳統工藝的同時,亦融入當代技術帶來有別以往的詮釋。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現代主義設計大師Charlotte Perriand作品妝點空間

店內的家具選品也值得一看,尤其是點綴水槽上方的銀色圓形壁燈,這盞鋁製燈具為20世紀現代主義設計大師Charlotte Perriand之作,約誕生於1960年代,採用實心鋁金屬製成,以簡潔線條構成扁平圓盤造型,打破傳統燈具印象,至今看來仍相當前衛。如果是Aesop忠實粉絲,應該對Charlotte Perriand一名不陌生——Aesop超人氣的木質玫瑰調「Rōzu 馥香水」,正是以她為繆思!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Aesop向來擅長透過店鋪空間轉譯街區故事,此次以花磚為引,將老台北城市記憶揉入店中,靜靜訴說台北建築的前世今生。下回造訪店鋪,不妨悉心感受藏於瓷磚中的職人手工與細膩故事。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春池玻璃新場域「春場」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揭開「透明孵育地」的工藝秘密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玻璃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你可曾好奇這抹「透明」如何誕生?

春池玻璃將於12月打開擁有半世紀歷史的玻璃工廠,啟動全新場域「春場 SPRINGPOOL ORIGINAL FACTORY」,一處以60年玻璃實業經驗為基礎、置循環設計於核心,介於生產與展示、工業與工藝之間的開放平台。串連8大展區,集結材料、製造現場及上百件玻璃工藝品,春場領你走上從「透明之前」、「透明之間」一路行至「透明之後」的工藝之旅,窺見傳統製造業於當代發展出的嶄新樣態與價值。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打開玻璃工廠,導入設計思維領民眾一探「透明孵育地」

繼以玻璃為核心,集結展演、選物、餐飲、零售等功能於一地的「春室」品牌版圖底定後,春池玻璃再推全新實體場域「春場」。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春場以玻璃工廠為基地,貫徹「一半開放,一半生產」概念的場域,由彡苗空間實驗及無氏製作合作空間設計。團隊打破製造現場及展示空間之間的界線,兩者之間僅以一面玻璃相隔——觀者一面看展,一面能隔著玻璃望見窯爐中燒紅的玻璃膏,觀察老師父們熟練俐落的工作姿態。在此,玻璃串連了產業與生活,實業與文創和諧共存一地,共築一個兼具技藝傳承、設計交流、循環教育等功能的空間。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延續工業符號,創造新舊混融的空間

舊與新在春場中無縫銜接,設計團隊一方面保留工廠原有的鋼構、管線與混凝土地坪,揉歲月痕跡於場域;另一方面則透過新介入的玻璃、金屬與木材結構,輕盈地回應空間本身的工業語彙。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展示道具也滿載設計巧思,玻璃製程中的耗材不再隱形,而是成為反映場域特質的展場質地,比如玻璃吹製管化為展架結構,耐火磚與平板玻璃被重新整理、堆疊,構築可調整的層架與平台。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考量到春場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活動,舉凡設計講座、品牌活動、實驗劇場等等,設計團隊在其中融入許多彈性、可變的設計,便於日後根據需求營造不同情境。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從「透明之前」到「透明之後」:揭開玻璃工藝秘密

春場也透過「玻璃鵝卵石」串起導覽體驗。每年,春池會回收超過15萬噸的廢棄玻璃,品牌將每100公克視為一「春池單位」,將被丟棄的材料重新塑形,轉化為一顆顆玻璃鵝卵石,成為春場訪客的參觀嚮導。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玻璃鵝卵石」以回收玻璃製成。(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導覽旅程以「透明之前」為始,聚焦於玻璃材質的潛能,接著推演至「透明之間」及「透明之後」,從樣品室的色料實驗、模具室的金屬肌理,到展示廳的光影折射,揭開玻璃從原料搖身一變為工藝品的歷程。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從春池玻璃轉型,看傳統製造業的當代轉機

春池玻璃是傳統產業轉型值得參考的案例,創辦人吳春池於1981年成立公司,以廢棄玻璃回收處理為核心,執行代工、回收材料應用等業務,奠定注重「永續」的企業文化;而後於2011年邁入轉型,成立「春池綠能玻璃觀光工廠」,打開民眾認識循環玻璃產業的新窗口,同時透過「W春池計畫」與設計師、藝術家跨界合作,為產業注入更多創意動能及文化價值。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春場的誕生,不只是延續玻璃產業輝煌時代的光輝,也是一次對傳統製造業的重新檢視——以「開放工廠」為本質,持開放思維迎接未來每一個合作、再造的可能,讓曾被視為夕陽產業的玻璃製造業,在當代綻放新貌。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春場

地址|新竹市香山區牛埔南路372號

試營運營業時間|2025.12.01起,週一至週六 09:30-17:30

導覽票價|自助語音導覽 現場購票$200/專人導覽 預約制$250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