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水中攝影的4個技巧!生態攝影師教你用iPhone捕捉海洋生態之美

iPhone水中攝影的4個技巧!生態攝影師教你用iPhone捕捉海洋生態之美

2022年6月16日「世界海龜日」,風潮唱片推出由金獎自然音樂製作人吳金黛發行的生態紀實MV「洋流裡的飛翔」,團隊前往小琉球拍攝海龜生存環境、素材橫跨2019至2022年,最特別的是,整支MV是以iPhone拍攝而成。除了透過影片讓大家一同關注海龜生存環境、重視生態保育,負責MV拍攝的生態攝影師黃一峯與李維娜,還要告訴大家,使用iPhone拍攝水底美景最實用的4個小技巧。

洋流裡的飛翔4
影片素材從2019年到2022年

1. 不要使用防水袋

想要進行水中拍攝,最好別用防水袋。防水袋的防水係數不夠,上岸後多少會發現袋裡還殘留水氣,即使手機防水,「海水的鹽分具有腐蝕性,對金屬元件很傷。」

。首選「金屬」防水殼,黃一峯與李維娜折衷選擇塑膠防水殼

。具備「物理按鍵」下水後操作會更順手

。可抽「真空」防水殼,確保手機不會浸水

黃一峯建議「最好提早一週把防水裝備買好,在家事先測試熟悉器材,我們本來就不是在水中生活的動物,一下水難免慌張,拍攝的困難度也會倍增。」

避免防水殼起霧的小技巧:使用金屬防水殼還有一個好處是「不會起霧」,「我們現在用的塑料殼,最麻煩的是只要有水氣就會起霧。」他們的解決方法是,出門前先用「除濕機」確保防水殼乾燥。

洋流裡的飛翔9
即使在海底加燈,iPhone的體積還是比專業相機小很多

2. 練習手持穩定性

水中攝影無法為iPhone加裝手持穩定器,即使iPhone防抖性能不錯,但面對海流與海浪,對拍攝都是一大考驗,非得加強手持穩定性,李維娜也很老實的說「真的沒有什麼技巧,除了練習、還是練習。」如果相機拿不好,拍不到好畫面、手滑器材受損,還會因為動作太大破壞海洋生物、踢到珊瑚礁等問題「我們浮淺了60-70次之後,才敢拿器材下去拍攝,在浪區雖然光線好,但常會遇到2-3米大浪,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器材和海洋生物們。」

3. 淺水處光線充足

水中攝影,最怕的就是「光線」問題,MV很多鏡頭都在浪區,亮度夠,不需要另外加燈就可以拍到不錯的畫面,李維娜總結:「水深5米以上,都可以不用加燈,淺水處還能捕捉波光淋漓的自然光。」

洋流裡的飛翔1
淺水處都能清晰的拍到海洋生物

洋流裡的飛翔6
拍攝小丑魚的位置燈光不夠,有使用補光燈加強

4. 開啟HDR擷取更多動態範圍

黃一峯和李維娜因為拍攝專業影片,會在ProRes模式拍攝,但缺點是很佔手機空間,李維娜建議,「影片格式調整在4K/30 fps、1080p HD/60 fps就很夠用,最好再把HDR打開,拍攝動態範圍更廣,多數影像剪輯軟體也支援HDR格式。」黃一峯補充「我習慣在iPhone內建編輯裡,先選擇需要的片段,再送到影像剪輯軟體編輯,整個工作速度會快很多。」

iPhone水中攝影的優勢?

李維娜說「GoPro體積比iPhone更小,但光線百分百充足才能有比較好的成像,最近拍攝距離也有限,iPhone可以變焦,不用靠近也能拍得很清楚,我們還會把它架在礁岩間、放在地上,拍攝害羞、怕人的海洋生物,我覺得它的水中攝影能力,在體積和性能間求取平衡的CP值很高。」

洋流裡的飛翔
小琉球豐富的海底生態

拍攝最困擾的是iPhone殼不支援觸控

黃一峯與李維娜使用iPhone拍攝,遇到最大的困擾是防水殼無法觸控螢幕「嚴格的說不是iPhone的問題,而是搭配器材沒有支援,無法觸控螢幕,下水後就無法控制對焦點。」他們建議專業工作者,可把iPhone當做備用機,黃一峯「它即使裝上防水殼,體積還是很小,我習慣放在衣服口袋,大相機有狀況,馬上可以用iPhone支援。」主要還是因為水中拍攝工作困難「下水後,想上岸還得考慮減壓問題,很麻煩,拍攝時,我們必須一直克服機器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機器越聰明、工作就越省力,iPhone下水後穩定性很好,對焦點也不會亂跑,這是使用上的一大優勢。」

洋流裡的飛翔2
iPhone變焦讓拍攝者能和生物間保持距離

洋流裡的飛翔7
iPhone變焦模式下,即使不靠近也能近拍海龜

從iPhone XS拍到iPhone 13最有感的差異是什麼?

「洋流裡的飛翔」MV集結2019到2022年水中攝影的片段,黃一峯回憶「對焦」的清晰度,真的差很多,影片中有一段海龜露出水面換氣再潛入水中的片段的連續動作,都能準確對焦;畫質像素提升也非常顯著,「螢幕亮度提升」在拍攝時真的很方便,「浮淺時很容易看不清楚螢幕,專業攝影機會搭配監視螢幕,iPhone尺寸和監視螢幕差不多,拍攝時監看或回看都變得很直覺。」

洋流裡的飛翔5
海龜探出頭再潛入水底對焦清晰,讓黃一峯都嚇到

長時間透過鏡頭觀察自然環境的黃一峯和李維娜,對環境改變特別有感,「因為海洋污染、氣候暖化造成的珊瑚礁白化問題,已經有很多志工為海洋努力,小琉球有專門撿拾廢棄物的志工隊、也有復育珊瑚團隊,但我認為,關注這些議題時,不要只看到悲傷的一面,也要把美的部分傳遞給大家。」他們和「海龜點點名」合作,這個團隊是由(素人)公民科學家組成,他們熱愛潛水,在水中拍攝到的海龜,可以送到海龜點點名資料庫,這也是我們可以為海龜做的事之一,「例如透過素人科學家的眼睛,建立亞洲綠蠵龜名錄後,就可以解開牠們產卵、覓食、休息地點,更積極的幫助牠們自在的在海洋生活。」

水中攝影不只是有趣而已,還可以積極地為生態、為環境、為海洋做更多事。

圖片提供|黃一峯、李維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黑白的紐約,有灰階生活和彩色的夢: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台北徠卡之家推出台裔英國攝影藝術家Mavis CW個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集結24幅以紐約為背景的街頭攝影作品,藉黑白影像映現城市脈動與人性的光影交錯。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即日起至2025年7月7日展出。(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受布列松啟發投入街頭攝影

「街頭攝影充滿即興與不可預測性,每一刻都是獨特且無法重現的。黑白攝影是一種去除雜訊的語言,讓作品回歸光影與構圖的純粹本質,讓觀者更專注於影像的故事性。」Mavis說道,精準點出以街頭為背景、黑白影像為語彙創作的原因。然而,個人風格絕非短時間煉成。Mavis在倫敦帝國理工大學攻讀科學研究期間,意外開啟對攝影的熱愛,那時她專注於靜物和建築攝影,卻在接觸法國紀實攝影大師布列松著作《決定性瞬間》後,毅然投入街頭攝影。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拍攝那一秒是充滿創造力的瞬間,你所建構和表達的是生活本身所賦予給你的,並且你必須憑直覺判斷何時按下快門。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便是攝影師所創作的,就是那一瞬間!一旦錯過,它將不復存在。」——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Mavis深受《決定性瞬間》啟發,她認為街頭攝影不僅能捕捉真實的情感與社會狀態,更具備強烈的紀實意義,同時也鍛鍊了自己對環境的的敏銳度與洞察力。「有時候,一個畫面只有在特定的光線或環境條件下才能成立。黃昏時的斜陽、霓虹燈下的剪影、街角瞬間閃過的一道光,或是突如其來的大雨,這些元素與場景中的人物與氛圍相互融合,便成為了按下快門的契機。」而每個按下快門的決定性瞬間,Mavis透過黑白畫面呈現。她認為,影像去除色彩的干擾後,觀者更能專注於其中的情感與故事,從光影中體會畫面的張力與層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在生活與夢想之間,有紐約

Mavis在台北徠卡之家的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展出24幅以紐約為背景的街頭攝影作品,展名靈感來自一句話:「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 there’s New York(在生活與夢想之間,有紐約)。」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紐約是Mavis除了長住的倫敦之外,最常拍攝的城市,在她眼中,「紐約是一座充滿對比的城市——現實與夢想交錯,喧囂與孤寂並存,每個街角都蘊藏著無數故事。」這座大都會多元文化交融、歷史與現代交織,且視覺豐富、生活節奏明快,像是一座流動的舞台,是無數創作者的靈感泉源,Mavis也不例外。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Mavis心中難忘的紐約街頭一幕

談及在紐約拍下最難忘的作品,Mavis選了《電話亭2019》,影像中一位在電話亭內掙扎的男子,與亭外好萊塢明星廣告看板交疊,形成現實與非現實的矛盾對比,也像庸碌生活與夢想成真的對照;然而自2022年起,電話亭正式退出紐約街頭,此景已成為歷史。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Mavis也分享了一段因徠卡相機而發生的美好邂逅。幾年前,她拿著徠卡M6在紐約街頭拍照,途中偶遇一位當地傳奇的街頭攝影師,兩人因彼此手中的相機而開啟對話,還為對方拍了張肖像;五年後,他們再度於紐約街角重逢,以初見面拍攝的肖像照為開場,再次為彼此留下了新的影像。這段奇遇,也讓《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攝影展更添故事性。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不藏私分享!Mavis街拍的徠卡相機 X 鏡頭組合

Mavis與徠卡相機的緣分始於童年,她的母親擁有一台經典徠卡,紀錄了無數珍貴的家庭回憶。當她決定專注於攝影創作,母親送給她人生中的第一台徠卡相機——徠卡M6。現在,Mavis最常用的相機仍是徠卡M6M7,搭配Summicron-M 35mm f/2 ASPHSummilux-M 35mm f/1.4 ASPH鏡頭,這些設備讓她能在不干擾被拍攝者的情況下進行拍攝,捕捉最真實、自然的瞬間。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

地點|徠卡臺北畫廊(徠卡之家)

地址|臺北市青田街63

展期|即日起至202577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11:0019:00

杉本博司攝影展在文心藝所!集《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系列代表作,叩問時間、記憶與存在的意義

「杉本博司個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日本攝影家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的創作圍繞時間、記憶與存在的本質,並以大畫幅相機的攝影技法來探索多元主題。現正於文心藝所展出的「杉本博司個展」,由文心藝術基金會與杉本博司工作室攜手策劃,展出《過去的存在》、《劇院與歌劇院》、《海景》、《偏光色》等4大系列影像,其中杉本博司不僅挑戰攝影作為記錄的功能,更讓影像成為探索感知與現象的途徑。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攝影是一種「儲存記憶」的系統

攝影留住了轉瞬即逝的時刻,將我們當下的視覺經驗轉化為具體的影像,杉本博司曾說:「攝影是一種儲存記憶的系統,就像是一部時光機,保存記憶,留住時間。」在他創作中,攝影不僅定格畫面,更是記錄與保存時間流動的方式,甚至成為超越時間的媒介。時間彷彿在他的影像中延續,模糊真實與虛構的界線,引發對記憶與感知的哲學思考。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模糊藝術名作輪廓,《過去的存在》思索經典之於當代的意義

2013年,杉本博司受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之邀參加一項攝影委託計畫,為中庭花園的週年紀念進行創作,在此他受賈科梅蒂《站立的女人》系列其中一尊雕塑啟發,創作出《過去的存在》系列作品。這組影像捕捉了西方藝術史中的經典雕塑與繪畫,刻意將圖像呈現模糊、失焦的狀態,原作的細節在朦朧之中,只留下輪廓與姿態。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過去熟悉的大師作品變得模糊,挑戰了觀者的視覺記憶,迫使人們去辨識、確認每一個物體,同時思索這些物體在當代的意義。藉此杉本博司拋出了關於影像記憶的提問:當作品脫離既定的聯想,我們還能憶起其最初的創作構想與本質嗎?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將電影壓縮的《劇院與歌劇院》

1976年,杉本博司在紐約一家電影院的後方架起相機,根據即將放映的電影設定曝光時間,最後將整部電影壓縮為一張靜態影像,銀幕化為一片耀眼的白光。

杉本博司曾說:「觀看一部兩小時長的電影,無非是觀看172,800幀攝影殘像。我想用相機拍攝一部電影,捕捉影像中的活力與動態,目的是為了將電影再次停格。」作品中央亮光奪目的白色銀幕成了唯一的光源,空蕩蕩的劇院散發出詭譎的氣氛,銀幕宛如刺眼的虛空,又像是閃耀的光輝,彷彿隱射電影觀賞這一集體儀式所代表的某種精神層面。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杉本博司隨後也在其他不同的電影放映與劇場場域,持續探索這樣的創作手法:在長時間曝光下,《汽車電影院》(1993) 捕捉到露天銀幕背後飛機與星辰的光跡;《歌劇院》(2014) 記錄了歐洲歷史悠久的劇院,給美國靈感仿造出電影宮殿的正是這些劇院;《廢棄劇院》(2015)則揭示美國經典電影院緩緩步入凋零的命運。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海景》將內心海景投射於世界畫布

1980年代至今,杉本博司持續在世界各地拍攝不同的海域,創造出海與天各半、看起來像是抽象畫的純粹畫面,《海景》系列消弭了地理環境與文化的差異,這些作品不僅描繪自然風景,更呈現一種超越時空的詩意圖像。為了拍出永恆的海景,杉本博司將大片幅相機架設於懸崖或高地,調整視角讓海與天各佔畫面的一半;構圖中不見飛鳥、船隻或遠方的海岸線等干擾元素,只聚焦於水、空氣及日月光影的交織。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海景》如今已是杉本博司窮其一生的創作計畫,為什麼對大海如此著迷?杉本博司說:「海洋的變遷比起陸地可說是微乎其微。所以,當人類從獸類進化到智人,開始擁有自我意識時,海洋的景象或許已深深刻在人類的心靈之中。我能感知那樣的視覺經驗,也能對照自己的記憶與人類初次見到世界的美麗景象。」於是他設想:「有沒有可能,現代人能以原始人的目光觀看一處風景?」一幕幕詩意的天光海景,因此被凝鍊於雋永的黑白影像中。透過此系列,杉本博司不單用攝影描繪世界,也將內心的海景投射到世界這塊畫布之上。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藉《偏光色》提問:世界的色彩真的只有7種嗎?

受牛頓的劃時代著作《光學》(Opticks)啟發,杉本博司於2009年起展開對光的紀錄。《偏光色》是他首次探索彩色攝影的作品,延續他對時間與存在的關注,揭示色彩之間仍潛藏著人眼難以察覺的微觀層次,並引發對可見世界真實性的思考。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來源:Hiroshi Sugimoto official website)

從牛頓棱鏡實驗中獲得靈感,杉本博司在東京的工作室裡設計了一套設備,組件包括一台老寶麗來相機、一個配有玻璃棱鏡與鏡子的裝置。用寶麗來拍攝的影像,色彩濃郁、鮮明而純粹,細究其中能發現變化無窮的微妙色調。杉本博司以此提出質疑:「我們的世界俯拾皆是繽紛的色彩,為何自然科學堅持只有7種?」提問的對象正是牛頓在《光學》中提出的論據,其推翻了當時普遍認為自然光為純白的看法,證明光實則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7種獨立的色彩所組成;而在杉本博司眼中,「那些被忽略的細微色階,反倒讓我更真實地感受世界。」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來源:Hiroshi Sugimoto official website)

《杉本博司 Hiroshi Sugimoto》

日期|2025.04.12-08.31

時間|10:30-18:30,每週二休館

地點|文心藝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