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泰美術館《感知現場》藝術×建築跨界展!王德瑜與林柏陽邀觀者用身體探索、以感知定義現場

忠泰美術館《感知現場》藝術×建築跨界展!王德瑜與林柏陽邀觀者用身體探索、以感知定義現場

現今越來越多展覽脫離視覺單一感官,打破傳統上在白盒子內依循動線觀展的形式,更講求提供進場的觀眾一場「體驗」,無論是透過聽覺、觸覺、嗅覺,或是更全面的身體感。而長期聚焦於城市建築與當代藝術的「忠泰美術館」,為了解開長久以來被制約的既定參觀展覽行為,推出由總監黃姍姍擔任策展人,並邀請藝術家王德瑜、建築師林柏陽跨界共創的《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三人一同將美術館空間化成一件作品,引領觀眾實際透過「身體」探索、體驗,以自身感知來定義現場,將展覽解釋權回歸觀者。

忠泰美術館《感知現場》第一次打開館內天井空間,建造可步登的天井樓梯©忠泰美術館 (3)
中泰美術館《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2022年10月15日~2023年2月12日展出 © 忠泰美術館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為忠泰美術館首度挑戰建築與藝術跨界企劃 (2)
《感知現場》由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擔任策展人,邀請藝術家王德瑜、建築師林柏陽跨界共創 © 忠泰美術館

邀請觀者以身體探索展場

步入忠泰美術館,即進入了《感知現場》,一座彷彿通天的純白階梯佇立大廳,由下而上難以清楚看見梯子的目的地,唯有親身走上探索才能得到解答;另一邊,薄膜撐起、狀似氣球的場域,覆蓋了平時用以放置展品的空間,成為空間中的另一個空間,而兩個空間的界線若有似無,為場域增添超現實之感。接著,還有幾座乍看如葉片的雕塑靜置現場,從15公分到60公分區間中的4種尺度,讓觀者在躺臥、坐與站之間與其互動,用身體和展品進行對話。

忠泰美術館《感知現場》第一次打開館內天井空間,建造可步登的天井樓梯©忠泰美術館 (2)
《感知現場》首次打開忠泰美術館天井空間,設置一座可步登的天井樓梯 © 忠泰美術館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為忠泰美術館首度挑戰建築與藝術跨界企劃©忠泰美術館
《感知現場》展場中以薄膜建構、猶如氣球的場域 © 忠泰美術館

策展人黃姍姍表示,「感知」,是一種看不見卻真實存在並難以言喻的感受與察覺,超越慣常的文字語言與知識體系©忠泰美術館 (5)
《感知現場》狀似葉片的雕塑 © 忠泰美術館

這場展覽沒有大量需靜心閱讀的文本、資料,內容定義全藉由觀者的身體感去挖掘,體驗與感受會因到訪時窗外的天候、同時在場的觀眾、當下自己身體的狀態等內外在因素而有所不同。

忠泰美術館《感知現場》第一次打開館內天井空間,建造可步登的天井樓梯©忠泰美術館 (4)

策展人黃姍姍表示,「感知」,是一種看不見卻真實存在並難以言喻的感受與察覺,超越慣常的文字語言與知識體系©忠泰美術館 (1)
《感知現場》強調「身體經驗」,觀者可以近情透過身體探索展場、喚醒感知 © 忠泰美術館

企圖解開長久以來被制約的既定觀展行為

創作過程中,藝術家王德瑜、建築師林柏陽以忠泰美術館的空間為基礎,從藝術與建築兩種原本不同的思考角度與創作語彙,進行長期互動和對話,以「空間」與「感知」為創作關鍵詞,共同創造突破既定框架的新空間,企圖解開長久以來的既定觀展行為,引領觀眾以身體來探索日常環境之外,另一個不易察覺,卻與他人共感的場域,透過人與空間、自我與他者所建立的不斷變化的動態關係,進而思索存在的狀態或形式的可能性,觀眾得以自身感知來定義現場。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為忠泰美術館首度挑戰建築與藝術跨界企劃 (3)

策展人黃姍姍表示,「感知」,是一種看不見卻真實存在並難以言喻的感受與察覺,超越慣常的文字語言與知識體系©忠泰美術館 (4)
《感知現場》展覽現場 © 忠泰美術館

勇於探索,找回身體存在的意識感

而這一切始於個人體驗、終於個人感受的歷程,正如策展人黃姍姍所言:「『感知』,是一種看不見卻真實存在並難以言喻的感受與察覺,超越慣常的文字語言與知識體系。」並且極為私密、貼身且因人而異,正如建築師林柏陽所舉的例子:「大人、小孩不只是身體尺度上的差異,也有著不同的感知。」而談及這場展覽想要做到的事,「每個人自身應當勇於探索的心態,找回身體存在的意識感。」他說。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為忠泰美術館首度挑戰建築與藝術跨界企劃 (5)
《感知現場》展覽現場 © 忠泰美術館

另一方面,《感知現場》並不是藝術家王德瑜首件探究空間之作,事實上,她不停透過極簡媒材探索空間存在感,進而思考人在空間裡的存在形式與狀態,其一系列以作品序號為標題的空間創作中,呈現了對空間主題的持續性研究,強調讓體感經驗取代視覺經驗、觀眾與作品的互動體驗,以及兩者在互動過程中所萌生的共感。王德瑜提到:「許多人對於空間的想像是:當你沒有方向感的時候,就會覺得你沒有辦法定義空間。這會讓有些人會覺得害怕、有些人會覺得好玩。」而《感知現場》有機、難以定義的特質,正是觸發不同觀者間感受落差與相異的關鍵,這也是個人感知的可貴之處。

策展人黃姍姍表示,「感知」,是一種看不見卻真實存在並難以言喻的感受與察覺,超越慣常的文字語言與知識體系©忠泰美術館 (8)
《感知現場》展覽現場 © 忠泰美術館

展覽期間,忠泰美術館一樓大廳及部分展場空間,將與Aesop合作感知氣味引導,以來自大地的氣息,帶領觀眾開啟更多元的感知想像;展場中亦將不定期舉辦舞蹈、表演藝術、瑜珈等肢體互動活動,從不同情境喚醒身體感官。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為忠泰美術館首度挑戰建築與藝術跨界企劃 (6)
《感知現場》展覽現場 © 忠泰美術館

當藝術遇上建築,王德瑜、林柏陽談創作心得

這場跨界合作,對藝術家與建築師都是莫大的啟發。王德瑜表示:「我的創作是在既有認知中的白盒子中進行創作,而建築師卻像是在腦海中依照現實環境,規劃著有虛有實的空間。我跟柏陽會一起看展覽、參訪建築後交換看法與對話;此次的作品從觀展動線、空間呈現甚至是樓梯、葉片的設計,都是我們共同討論後的創作,是逐步異中求同的溝通過程。」;關注建築公眾性與各式尺度表現的建築師林柏陽則提到:「我們都試圖用最少的動作,讓身體移動去接近更多的無法言說;不是要去看一件事情,而是進入其中去經歷與意識。」。

策展人黃姍姍表示,「感知」,是一種看不見卻真實存在並難以言喻的感受與察覺,超越慣常的文字語言與知識體系©忠泰美術館 (2)
《感知現場》展覽現場 © 忠泰美術館

即日起至2023年2月12日,不妨親訪忠泰美術館,深入《感知現場》嘗試喚醒感官。而館方為提供觀眾最佳環境,展場將開啟容留人數限制,並以「預約制」進行,詳情請見忠泰美術館官網。此外,10月27將有場展覽座談,策展人黃姍姍、藝術家王德瑜、建築師林柏陽將一同交流,從本次展覽的創作發想與概念出發,進一步探索策劃過程的更多可能與想像。

忠泰美術館《感知現場》第一次打開館內天井空間,建造可步登的天井樓梯©忠泰美術館 (1)
《感知現場》展覽現場 © 忠泰美術館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參觀預約官方網站

展覽日期|2022年10月15日~2023年2月12日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採預約參觀制,開放現場候補,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需事先預約)

同場加映|《現形記─高德亮創作展》

看完《感知現場》後,也不妨到美術館鄰近場域欣賞《現形記─高德亮創作展》,其為忠泰美術館長期藝術實踐計畫「奧夫塞計畫」的最新創作,由館方與藝術家高德亮共同合作,捕捉環境內既有的元素,將其提煉成為創作者的視角與觀點,並透過作品引領觀眾切換視角,探尋城市與生活中無形的邊界,放大我們對於日常空間的視覺感受。2022年入冬之際,忠泰美術館兩檔新展從人類最純粹的五感體驗出發,期盼透過具實驗性的展覽呈現,重新定義觀展方式,開啟展演型態更多元的討論。

作品《圖針》以鮮亮的「線索」形象,穿梭於忠泰美術館周邊的公共場域—瑠公圳公園一隅©忠泰美術館 (1)
作品《圖針》以鮮亮的「線索」形象,穿梭於忠泰美術館周邊的公共場域—瑠公圳公園一隅 © 忠泰美術館

高德亮新作《游移之所》透過特殊膜料的光學特性與人的行動路徑構成此件探討領域界線的作品 ©忠泰美術館 (6)
《游移之所》透過特殊膜料的光學特性與人的行動路徑構成此件探討領域界線的作品 © 忠泰美術館

資料、圖片|忠泰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威尼斯雙年展現場直擊!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到金獅獎與戰爭影響等話題盤整

2024威尼斯雙年展現場直擊!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到大會金獅獎等話題盤整

2024年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於4月20日正式開幕,編輯也實際踏上水都,帶回現場的第一手報導!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展出了哪些作品、又有什麼特別活動?最高榮譽金獅獎獎落誰家?而作為國際矚目的藝術展會,在政治動盪的此刻各國國家館有什麼舉動?

2024年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於420日正式開幕!本屆迎來首位拉丁美洲策展人,由現任巴西聖保羅藝術博物館藝術總監Adriano Pedrosa擔任,大會展題《處處都是外人》(Stranieri OvunqueForeigners Everywhere),有著「不論走到何處都會遇到外國人」、「無論身在何處都自覺像外人」等多重含義。

展題《處處都是外人》源自藝術家Claire Fontaine的霓虹裝置,將此句子以20多種語言呈現,此次雙年展也現場展出。(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展題《處處都是外人》源自藝術家Claire Fontaine的霓虹裝置,將此句子以20多種語言呈現,此次雙年展也現場展出。(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威尼斯雙年展以軍械庫(Arsenale)、綠園城堡(Giardini)為兩大展區,除了各有一座大會主題館,遍布兩區的各國國家館亦是關注焦點,今年共集結90個國家,貝南、衣索比亞、東帝汶、坦尚尼亞4國更是首次參展。作為國際矚目的展會,加上國家館的參展性質,讓威尼斯雙年展在藝術、政治、社會議題等有所聯動。以下先帶你從3大話題速看本屆:

主題館金獅獎由Mataaho Collective的編織裝置《Takapau》奪下。(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主題館金獅獎由Mataaho Collective的編織裝置《Takapau》奪下。(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1)金獅獎獎落南半球原住民藝術家

主題館金獅獎由4位紐西蘭毛利女性藝術家組成的「Mataaho Collective」奪下,作品《Takapau》位於軍械庫展場入口的第一個展間,Takapau在毛利語為「編織分娩墊」,而這個編織而成的大型裝置既如子宮般的神聖,又如宇宙般的遼闊。國家館金獅獎則頒給「澳洲館」,藝術家Archie Moore爬梳超過65,000年的家族親屬關係,印證不同族群的人類如何彼此聯繫;四周牆面與天花板是由粉筆寫上的族譜,中間水池平台上放置一落落澳洲原住民遭迫害的檔案。

澳洲館獲頒國家館金獅獎,靜謐黑白展間是對消逝原住民的哀悼。(攝影:張以潔)
澳洲館獲頒國家館金獅獎,靜謐黑白展間是對消逝原住民的哀悼。(攝影:張以潔)

(2)以色列撤館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Hamas)在加薩走廊的戰火至今已延燒數月,就在本屆威尼斯雙年展媒體預展首日,以色列館仍未開放大門,玻璃牆上貼著一張海報寫道:「在停火和人質釋放協議達成後,以色列館的藝術家和策展人將會開展。」

以色列館即便大門未開,仍吸引諸多觀眾駐足觀望。(攝影:張以潔)
以色列館即便大門未開,仍吸引諸多觀眾駐足觀望。(攝影:張以潔)

(3)俄羅斯館出借玻利維亞

俄羅斯在2022年入侵烏克蘭後皆沒有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位在綠園城堡的俄羅斯館也跟著放空城。不過2024年這棟綠色建築出借給了波利維亞,至於原因為何?波利維亞官方聲明表示,「俄羅斯相信我們作品的重要性、質量和內容。」但根據外媒的非官方消息,可能與兩國在鋰資源上達成協議有關。

2024威尼斯雙年展俄國斯館借給波利維亞展出。(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2024威尼斯雙年展俄國斯館借給波利維亞展出。(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聚焦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

台灣館由藝術家袁廣鳴代表參加,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劃、陳暢(Abby Chen)擔任策展人,於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袁廣鳴:日常戰爭》,共有5件錄像、1件動力裝置、1件素描作品。從大門到展廳的階梯,就可聽見《日常演習》的警笛,揭示展覽的不安氛圍;步入展場後,儘管有著沙發、座椅、檯燈等舒適居家擺設,但《日常戰爭》與《棲居如詩》的爆炸、《佔領第561小時》節奏緩慢的國歌、《預言》突如其來的震動,在在提醒著這是場「日常中的戰爭」與「戰爭中的日常」。

動力裝置《預言》餐桌會突然發出震動,即便在展廳久待仍深感震撼。(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動力裝置《預言》餐桌會突然發出震動,即便在展廳久待仍深感震撼。(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名《日常戰爭》不僅指涉作品中的防空演習、公民不服從運動、居家襲擊等等,更探討後資本主義、網路攻擊、氣候異常及族群紛爭等議題。內容不僅關於台灣,更是世界的不安、焦慮與現實寫照,袁廣鳴也在開幕式時表示,「希望展覽不要成真。」但如同作品中不斷重複的影像,爆炸、襲擊是破壞亦是重生,陳暢說,「在日常戰爭中,藝術家能給的是什麼想像?普里奇歐尼宮邸原本是一座監獄,如果監獄在今天都可以翻轉為表達藝術和言論自由的場域,這就是台灣藝術家和台灣想帶來的正面訊息。」

台灣館藝術家袁廣鳴(右)、策展人陳暢(左)。(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灣館藝術家袁廣鳴(右)、策展人陳暢(左)。(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新作《日常戰爭》、《扁平世界》解析

這次袁廣鳴共帶來兩件新作,其一為展覽同名錄像作品《日常戰爭》,描述在中產階級房間中發生了一場襲擊,最後又回歸平靜。不同於此次亦展出的《棲居如詩》為1公尺乘1公尺的水缸模型,《日常戰爭》在淡水工作室打造11拍攝場景,內裝設定為「有點窮的單身知識分子」。每次創作都會放入新技術嘗試的他,這件作品費時約1年開發「單軸機械手臂」,達到拍攝時的精準控制。仔細聆聽錄像的背景聲音,會發現為「戰爭遊戲實況」,袁廣鳴表示,最初設定為《CNN》戰爭新聞,覺得太老套又改為國外談論武器的節目內容,最後想到了YouTube上的戰爭遊戲實況,隱喻每一個你我都可能是造就日常戰爭的一員。「我雖然做這個作品,但是我可能就是那個玩戰爭遊戲的人,其實我也不是清白的。」

袁廣鳴新作《日常戰爭》。(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袁廣鳴新作《日常戰爭》。(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另一件新作《扁平世界》,以Google全球街景資料庫(Google street view)將各地類似景貌的街景串連,10分鐘的錄像也成為了一種「新公路電影」。每段影像皆由台灣開頭,再連接至世界各地相似的地景,例如橋、道路、荒野、市中心等等,顯示在全球化、數位化的網路時代裡,世界竟是一個極度相似的「扁平世界」。在製作上,由於Google Street View360度影像,當要轉化為平面影像時,需藉由程式多項篩選及限定相同的中心點及透視。袁廣鳴表示,Google street view的資料庫其實透露出全球政治和經濟結構,例如沒有經濟效應或很薄弱的地區資料甚少、共產國家幾乎沒有資料(少數如俄羅斯有)。

袁廣鳴新作《扁平世界》。(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袁廣鳴新作《扁平世界》。(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入口播放《日常演習》、《佔領第561小時》,白色椅子連結素描作品

走進台灣館,入口處約高3公尺、寬6公尺的巨型螢幕,播放的是《日常演習》,以及紀錄「太陽花學運」撤場前夕的《佔領第561小時》。其實連袁廣鳴最初也認為最醒目的入口處,應該要展示新作,但陳暢建議要以這兩件作品作為開場。除了演習、學運都是非常台灣的象徵,《日常演習》的空襲警報聲響,讓觀眾在踏上普宮的樓梯間就能聽見,營造展覽題旨和氛圍。

台灣館現場播映《佔領第561小時》的情景。(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灣館現場播映《佔領第561小時》的情景。(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值得注意的是,螢幕前擺放了6張白色躺椅,和展出的素描《在我們的遠方是什麼?》中的白色沙灘椅相呼應。該張素描源自1951年的黑白歷史照片,袁廣鳴初次乍看以為是「一群男人戴著墨鏡,悠閒躺在沙灘椅看著遠方」,細看才發覺不對勁,是「美國高階軍官戴著護目鏡,在太平洋小島觀看核爆測試」,極為反差的觀感讓他留下深刻印象。這次將畫中沙灘椅搬至現實,素描裡人們悠閒躺在椅子上看著不悠閒的核爆,現實展場裡觀眾亦是舒服坐在椅子上,觀看著不舒服的作品。

展廳入口的白色沙灘椅,和素描作品的椅子相呼應。(攝影:張以潔)
展廳入口的白色沙灘椅,和素描作品的椅子相呼應。(攝影:張以潔)

公眾論壇重點整理!從「島嶼」連結回「家」

台灣館開幕日下午舉行「公眾論壇:如島嶼思考」(Public Forum: Thinking Like An Island),由亞洲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助理策展人納茲.朱古歐盧(Naz Cuguoğlu)擔任主持人,與談者除了袁廣鳴、陳暢,還邀請到泰德美術館大中華地區兼任策展人陳思穎(Hera Chan)、阿布達比古根漢美術館策展人鄧芷茵 (Birde Tang),從「島嶼思維」(island-thinking)出發,探討於藝術與當代地緣政治中的競合關係。

「公眾論壇:如島嶼思考」活動現場。((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公眾論壇:如島嶼思考」活動現場。(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論壇中提及了不同層次的「島嶼思考」,首先是「孤島」,陳暢分享剛來到美國的時自覺孤島,儘管得到獎項肯定仍無人理解,但透過與女性、移民策展人交流,慢慢建立社群,而如今的社會也開始關注起非主流。朱古歐盧接著提及,孤島也能連結為「群島」。鄧芷茵說,阿聯酋有8成以上是國外居民,在當地工作非常需要「社群」的概念,包括怎麼跟不同宗教、語言、文化者溝通。陳思穎則認為與其身為策展人,她更著重身為一位「市民」如何創造社群之間的連結。

會後由活躍於柏林的伊拉克籍藝術家阿里.亞斯(Ali Yass)與巴勒斯坦籍的藝術家兼策展人朱德.阿爾-塔米米(Joud Al-Tamimi),帶來「現場表演:去告訴山吧」(Live Performance: Go Tell It To the Mountain)。(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會後由活躍於柏林的伊拉克籍藝術家阿里.亞斯(Ali Yass)與巴勒斯坦籍的藝術家兼策展人朱德.阿爾-塔米米(Joud Al-Tamimi),帶來「現場表演:去告訴山吧」(Live Performance: Go Tell It To the Mountain)。(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袁廣鳴則從父親「離島」的概念切入,父親於國共內戰的時候來到台灣「躲雨」,沒想到一躲就是40年,這讓身為外省第二代的他,不斷思考家或家鄉的概念到底是什麼?而這次台灣館正就是把展場打造為居家場域,朱古歐盧問及背後原因,陳暢回應從來沒有這麼想過,家的概念是在策展中浮現,放入沙灘椅、點亮檯燈後,很訝異原本是監獄的展場竟產生了家的感覺。她說世界上已經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了,所謂「家」或許是可以獲得一點勇氣的地方,從袁廣鳴的作品,可以看到一個人的生存、採取行動且慢慢找到勇氣。

台灣館所在處普里奇歐尼宮邸原本是監獄,如今翻轉為表達藝術自由的場所。(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灣館所在處普里奇歐尼宮邸原本是監獄,如今翻轉為表達藝術自由的場所。(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

時間|2024.04.20-09.30,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1:00-19:00

2024.10.01-11.24,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0:00-18:00

週一休館,4/226/177/229/29/3011/18特別開放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 Venice, Italy

文、攝影|張以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La Biennale di Venezi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達文西體驗展」6月松山文創園區登場!集結沉浸式光影展區、達文西博物館藏品與互動體驗裝置

「達文西體驗展」6月松山文創園區登場!集結沉浸式光影展示區、達文西博物館藏品與互動體驗裝置

《達文西體驗展-超越 500 年的輝煌》將於6月在松山文創園區展出,本展除帶來高達5公尺的沉浸式光影展示區,更集結了超過50件由羅馬達文西博物館官方授權的珍貴實體展件,以及獨特的繪畫區、展品互動體驗區等展示內容,帶觀者走進這位天才藝術家的前瞻奇想。

打造5公尺巨幕環繞空間

由創下全台超過 30 萬參觀人次的《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團隊策劃的《達文西體驗展》,此次同樣使用了由澳洲策展公司 Grande Experiences 開發的 SENSORY4™ 沉浸式投影系統,再度以5公尺巨幕環繞空間,透過光影呈現出《蒙娜麗莎的微笑》、《最後的晚餐》等經典作品細膩的筆觸細節,讓觀眾有如親身穿梭在達文西天馬行空的奇想世界中。

延續《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的震撼視覺效果,《達文西體驗展》同樣使用了由澳洲策展公司 Grande Experiences 開發的 SENSORY4™ 沉浸式投影系統。(圖片提供: KKLIVE)
延續《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的震撼視覺效果,《達文西體驗展》同樣使用了由澳洲策展公司 Grande Experiences 開發的 SENSORY4™ 沉浸式投影系統。(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博物館藏品跨海來台

除了頂級規格的沉浸式光影展示區,《達文西體驗展》為​​全面解析這位絕世天才橫跨藝術、軍事、飛行器、解剖學、樂器等領域的前瞻奇想,更集合了超過50件由羅馬達文西博物館官方授權的珍貴實體展件,以多元化的展示內容,完整剖析這位天才藝術家的前瞻奇想。

《達文西體驗展》更集合了超過 50 件由羅馬達文西博物館官方授權的珍貴實體展件。(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更集合了超過 50 件由羅馬達文西博物館官方授權的珍貴實體展件。(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獨特互動體驗把驚喜帶回家

最適合親子共同參與的「繪畫區」也將在本次展覽中呈現,透過投影方式教授素描技法,提供畫架和紙筆,讓大人小孩一起互動臨摹,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意義;而《達文西體驗展》也量身打造了全新亮點,透過《蒙娜麗莎的秘密》、《化身維特魯威人》等互動體驗裝置,參與者能擁有「走入畫中」的獨特感受,更能將完成體驗後的驚喜成品帶回家留念!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能輕鬆窺探屬於達文西的視野。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 - 超越 500 年的輝煌
▸ 展覽時間:2024 年 6 月 14 日 (五) 至 9 月 29 日 (日)
▸ 開放時間:每日 10:00 ~ 18:00
▸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一號倉庫(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 133 號)
購票網址請點此

資料提供|KKLIVE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