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登場!穿梭於蜿蜒路徑,隨12件藝術作品拼湊「英雄旅程」

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登場!穿梭於蜿蜒路徑,隨12件藝術作品拼湊「英雄旅程」

英雄故事是寓言、小說或遊戲中歷久不衰的編劇公式,但你有想過英雄故事融入藝術策展,還能邊看展邊玩RPG嗎?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以分為12個階段的「英雄旅程」敘事線為主軸、寶藏巖的12個展演空間為背景,邀請12位藝術家根據文本劇情與關鍵字發展創作。觀者將拿著地圖,穿梭於都市中宛如山城的歷史聚落,循序觀賞橫跨裝置、影像、聲光等領域的藝術作品,逐步拼湊起屬於自己的英雄旅程。

〈環〉05
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即日起至5/14登場。圖為藝術家張方禹作品〈環〉。(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張方禹)

將劇場概念帶入光節

《天選之人》由專研燈光設計與創作的藝術家莊知恆擔任策展人,策展模式跳脫台灣現行燈節多以大型燈光裝置、光雕形式為主秀的表現手法,轉而嘗試將劇場等表演藝術製作中「單一目的,多人協作」的工作模式帶入,挑戰視覺藝術家所擅長「單一命題,各自表述」的藝術美學,為觀者提供具有起、承、轉、合的線性觀賞方式。

227A7863_S
策展團隊與參展藝術家。(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本次參展的12位藝術家雖各自拿到「冒險召喚」、「遇見師傅」、「蒙受苦難」、「歸途」⋯⋯等12個不同的劇情關鍵字,必須根據自身專業發想作品,但於此同事,完整《天選之人》的英雄旅程文本也是他們的共同目標。

3.〈我只在乎你(細語)〉You
藝術家陳庭榕作品〈我只在乎你(細語)〉。(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陳庭榕)

寶藏巖蜿蜒路徑加深冒險沈浸感

「走在寶藏巖的蜿蜒路徑,很有踏上冒險旅程的感覺。」導覽時,莊知恆特別提到文本與展覽場域相輔相成之處。鄰近公館商圈的寶藏巖,可以說是「台灣最出名的違建」,早在日治時期就有違建民居出現;後來1960年代兩岸情勢稍微緩和,違建數量更是迅速增長,它們多半是駐軍、榮民老兵與家屬為尋求生活住所,就地取鵝卵石、荒廢碉堡的舊磚塊建成,依山而建的大量違章建築幾十年下來逐步形成獨特的山城景觀。寶藏巖紀錄了大時代下社會弱勢族群於都市邊緣自力造屋、自尋謀生之路的過程,乘載了值得被銘記的一段台灣歷史。

354D2000-1ACD-44EE-80C4-91E885C264EE
寶藏巖一景。(攝影:izzie pang)

這樣一個命運多舛、經時光幾番淘洗的聚落,在台北市中顯得不太真實,猶如一座依傍山丘的封閉「劇場」,千階萬轉間彷彿都埋藏著等待開採的故事,散發著非常世的未知與神秘,卻令人忍不住想走入一探究竟。如此特質,恰與《天選之人》論述中未來不明、千迴百轉的英雄旅程相呼應,深化了觀展體驗的沈浸之感。

7960DFC5-43EA-47A1-9EA3-46966926D423
寶藏巖內的防空洞入口。(攝影:izzie pang)

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12件作品創作理念!

縱然觀展路線隨心所欲,但若跟著導覽手冊上的順序一路看下去,或許更能體會展覽要傳達的訊息。到底《天選之人》是個什麼樣的故事?英雄的誕生都是從一成不變的生活開始,歷經各種困難和征服、友誼與背叛、破碎與圓滿,然後復歸平凡,等待下一次迴圈;即使是每天走的一趟尋常路,只需要一個小小的改變,就能影響自己原本的小日子。而你最不敢踏足的洞穴中,或許就藏著欲尋找的寶藏。

080A481A-6909-43A4-9CB1-F35D7A8A29E2
寶藏巖的蜿蜒路徑、歷史背景為展覽更添沈浸感。圖右方為聚落中的香爐。(攝影:izzie pang)

01. 序言與結語|吳明倫〈本日運勢〉

展覽由編劇吳明倫的作品〈本日運勢〉揭幕,從策展初期就參與展覽概念的討論的他,協助策展人莊知恆提供關鍵字給藝術家作為創作參考;吸收11位藝術家的回饋的作品之後,再以「為小說」形式,透過見證、考古的角度,對全展作品進行包裹與收束,呈現「天選之人」傳說的誕生;它像是展覽的序言,賦予觀者後續觀展的一種「意識」,邀請觀眾主動參與、悉心投注。

40DFD3CD-F337-4130-A37B-809129DD03AF
吳明倫〈本日運勢〉。(攝影:izzie pang)

02. 平凡世界|鄭烜勛〈聽說雲上好像有一個世界〉

接著,英雄旅程隨著藝術家鄭烜勛以關鍵字「平凡世界」為發想的作品啟程,「想像中的美好世界通常遙不可及,所以我想像它存在雲的另一端。」於是他結合裝置與自身擅長的微縮模型,在展間中打造一座通往雲端的階梯,邀請觀者踏上梯子向上探尋,彼端真的存在另一個世界。在鄭烜勛的想像中,觀者的窺視對雲上世界來說如同「侵入」,就像《進擊的巨人》首集中將頭探入瑪利亞之牆內的巨人——當我們試著去探尋,好像宣告了美好世界將面臨衝擊。

227A7953_S
鄭烜勛〈聽說雲上好像有一個世界〉(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07006075-F2E2-44BD-BF25-E0FB8C410ED6
鄭烜勛〈聽說雲上好像有一個世界〉。(攝影:izzie pang)

03. 冒險召喚|吳家昀〈曇花〉

從平凡日常踏入探險之路,總需要一擊「冒險召喚」,這就是藝術家吳家昀拿到的關鍵字,他的現地裝置〈曇花〉以低限的音和畫共組,透過光影呈現極簡的敘事,引導光者反轉覺知——只聞煙花聲、不見煙花綻——感受一道可聆聽的光。

FotoJet (1)
吳家昀〈曇花〉(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04. 黃偉軒〈邊界〉

接續的作品〈邊界〉出自藝術家黃偉軒,其發想關鍵字「拒絕召喚」與前一階段的「冒險召喚」有著因果關係。本作探討虛擬與真實之間的模糊界線,思辨人類身在虛擬實境中所產生的視覺、身體與心理感受,當我們初次踏入快速變化的景觀之中,該如何駕馭?想法與步伐之間總會充滿猶豫、不確定,彷彿英雄接受召喚前的心境。

〈邊界〉_03
黃偉軒〈邊界〉。(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邊界〉_04
黃偉軒〈邊界〉。(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05. 遇見師傅|應可潔〈相信〉

回想曾聽過、看過的英雄故事,為何英雄會接受召喚?或因為生活中的強烈的激勵或失去,也許因為愛人至親一個行動或一句話,英雄總會先碰上一個關鍵性的角色,才終於決定啟程。藝術家應可潔如何呼應這般「遇見師傅」的情境?作品〈相信〉以現代人與寵物之間的緊密關係為發想,利用在寶藏巖園區內撿拾的回收物做出一隻小狗的輪廓,並創造一座神壇,上演一場信任儀式。繽紛的色彩背後暗喻現代生活中人們對購買寵物、消費的信任議題,不假思索的信任最後是否徒留殘骸?就像那些藝術家從地上拾起的廢棄物。

68DC9301-F73C-4F2C-9AEF-B4CB3A03CBBD
應可潔〈相信〉。(攝影:izzie pang)

06. 跨越第一道門檻|陳姿尹〈日後〉

啟程在即,成為英雄之前必得克服「跨越第一道門檻」的障礙,藝術家陳姿尹以〈日後〉系列的3件影像、裝置作品回應此關鍵字。將國際太空站資料、天文與科學影像等媒材,串連自身對宇宙的想像、哲學觀成為作品,是陳姿尹作品的一大特點,這次他以地球靜止軌道、太陽、月亮等天文意象為載體,借用宇宙給予人們的神秘印象,從不同面向觀看人們如何面對超乎想像的未知。有趣的是,其中2件作品融入了動力裝置,呈現樣貌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有所不同,直到展期結束。

當太陽不再燃燒_1
陳姿尹〈來自日後的訊息〉。(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當太陽不再燃燒_2
陳姿尹〈當太陽不再燃燒〉。(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07. 試煉、盟友與敵人|陳庭榕〈潛望之時〉

於防空洞內展出的〈潛望之時〉出自藝術家陳庭榕,結合了聲音作品〈我只在乎你〉之獨白以及複合媒材雕塑〈百步〉,探索著固結與連結的雙刃寓意,呼應著劇本中的關鍵字——「試煉、盟友與敵人」。值得一提的是,藝術家選擇鄧麗君歌曲〈我只在乎你〉作為元素並非偶然,這首歌曾於蔣氏政權與中國共產黨對峙期間作為「聲音武器」使用,在金門古寧頭海岸邊的北山聲牆播送著,纏綿的情歌旋律狹承載著形容你、我之間對位關係的歌詞,參與了冷戰時期的兩岸心理戰,隱隱呼應著防空洞同為戰爭遺跡的性質。

227A8178_S
陳庭榕〈潛望之時〉。(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08. 前往洞穴深處|顏妤庭〈圍籬〉

即將抵達非常世界的核心,許多故事經常以第二道門檻、更困難的試煉來取代。〈圍籬〉是藝術家顏妤庭首次嘗試的大型陶瓷裝置,呼應著「前往洞穴深處」的劇情意象——選擇靜默與屈服的人群,僵直麻木的彎腰面地,並慢慢的結成了一張堅實又脆弱的牆,阻斷了來者道路。

227A8212_S
顏妤庭〈圍籬〉。(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227A8219_S
顏妤庭〈圍籬〉。(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09. 蒙受苦難|張徐展〈狼與虎與其他〉

試煉之途必得「蒙受苦難」,擅長動畫的藝術家張徐展面對此關鍵字,則引用童話故事《不來梅樂隊》中動物們一個站在一個背上演奏音樂的畫面感,在錄像作品〈狼與虎與其他〉中創造出層層疊疊的蒼蠅,牠們藏匿於皮影身後,化成老虎、狐狸、兔子⋯⋯等多種動物形象不斷於生死中輪迴,意味著新生交替;晃動的身軀像是在大風中搖擺,試圖尋求平衡的可能。

227A8257_S
張徐展〈狼與虎與其他〉。(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FotoJet
張徐展〈狼與虎與其他〉。(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10. 歸途|走路草農/藝團〈宇宙物產計畫-虛空〉

征服苦難後,我們來到成為英雄之前的最後一哩路。走路草農/藝團從盛行於巴洛克時期的虛空畫派(Vanitas)出發,將過往荷蘭時期引入台灣的物產化為象徵死亡、衰老與空虛的動態符號,透過重複播映,表現作物成長後終會被收穫或腐敗、終得重回大地的過程,這樣具歸返意涵的儀式,就如征戰旅程中的「歸途」。

227A8288_S
走路草農/藝團〈宇宙物產計畫-虛空〉。(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宇宙物產計畫-虛空〉02
走路草農/藝團〈宇宙物產計畫-虛空〉。(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11. 重生|吳峽寧〈虛構場景〉

歸途中勝利的喜悅日漸稀釋,即便是英雄,終得從高潮中復甦,回到個人每日的「重生」。擅於燈光設計的藝術家吳峽寧,以影像紀錄平時往返生活與工作之間的移動過程,每日不斷發生、沿途風景相似,卻都是一場重生,呼應著劇情推演至此的關鍵字。展場中時而閃爍、時而黯淡的燈光,是觀看過程中突然的介入,也像生活中出奇不意的偶然事件,或將是觸動轉變的可能。

227A8312_S
吳峽寧〈虛構場景〉。(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227A8319_S
吳峽寧〈虛構場景〉。(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12. 帶著萬靈丹歸返|張方禹〈環〉

最後,英雄終於凱旋歸來。藝術家張方禹將雷射光束投射於環形壓克力裝置,並透過程式控制光束的運動——漫射而出的光在草地上成像,經過反射後的光譜則灑落於牆面,生生不息地流動著。這是英雄旅程的終點,作品〈環〉呼應著第12個關鍵字「帶著萬靈丹歸返」的意境。離開前,不妨再回看吳明倫作品〈本日運勢〉中對所有作品如何收束,透過文本回顧這趟英雄旅程的脈絡。

227A8505_S
張方禹〈環〉。(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227A8675_S
張方禹〈環〉。(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雙日限定開幕活動:市集、音樂演出一同登場

開啟英雄旅程之前,先來暖暖身!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將於3/25、3/26舉辦開幕活動,由策展團隊與近年火紅活動策劃品牌「La Rue 文創設計」聯手,帶來市集與音樂演出,吳鎮安、南西肯恩、嚴梵、祐祐 Yoyolin、尋人啟事、邵羽等6組音樂人將聚集於此,為寶藏巖注入不同風采。

天選之人_臉書Banner_1200x628px
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主視覺。(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

展覽期間|2023.03.25-2023.05.14(週一休園)

開放時間|11:00-22:00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開幕派對/

市集|

03.25(六)15:00-21:00

03.26(日)13:00-20:00

音樂演出|

03.25(六)19:00-20:30 吳鎮安、南西肯恩

03.26(日)14:30-19:30 嚴梵、祐祐 Yoyolin、尋人啟事、邵羽

/串聯活動/

〈B面軼事-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區開放計畫〉

展期|2023.03.25-2023.05.14(週一休園)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蟾蜍山之憶想與藝象〉

藝術家|KJHON的再生軍團

展期|2023.03.25-2023.05.13(週日和週一休館) 

時間|10:00-17:00

地點|蟾蜍山煥民新村(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19巷66弄12號)


資料、圖片|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部分攝影|izzie p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看設計如何回應動盪時局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首都布拉格古典的城市風貌、精湛的水晶玻璃工藝、流傳數百年的波希米亞文化,捷克擁有燦爛的人文遺產,是無數旅人嚮往的旅遊目的地。宏觀之外,現在你可以在台灣藉「設計」微觀這個東歐國度——現於松菸展出的《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特展,從日常可見的符號切入,像是國徽、郵票、紙鈔、電影海報、公路標誌等,集結捷克具代表性的設計作品,爬梳其國家身份的構成脈絡。這些設計如何誕生?又是由誰創作?背後有何歷史背景和含義?這場展覽帶你一探究竟!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反映社會氛圍、對抗時局的力量

日常中的設計符號伴隨人們一生,但鮮少有人了解其背後的故事。對捷克(含捷克斯洛伐克)而言,20世紀初以來的平面設計歷程始終與時局緊密相連,從爭取建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與極權統治,到由社會主義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設計不僅反映社會氛圍,更在自由受限時成為文化抵抗的媒介。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捷克的平面設計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其代表人物如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巨擘慕夏(Alfons Mucha)、藝術家卡雷爾·泰吉(Karel Teige)、字體暨平面設計師茲德內克·齊格勒(Zdeněk Ziegler)等,都是足以成書立傳的大師級人物。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爬梳150年來捷克的平面設計發展脈絡

為系統性地梳理捷克的平面設計發展脈絡,捷克Musea Kampa博物館啟動《識別》(IDENTITY)計畫,以展覽、出版、紀錄片與影集等形式,梳理捷克平面設計自19世紀末至今逾百年的演變。《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作為計畫的一環,透過經典海報、書籍設計、標誌系統等的視覺語言,呈現捷克平面設計的發展脈絡,並挖掘當中承載的集體記憶,及其所映照的時代精神。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由捷克平面設計領域具代表性的策展人Filip BlažekLinda Kudrnovská共同策劃。談及策展理念,Filip Blažek表示,《識別》計畫橫跨多樣媒材,在許多機構的協助下、並歷經募款才得以完成,娓娓道出捷克的平面設計在不同時期如何回應社會、政治與文化挑戰。對他而言,這次展覽有個鮮明且貫穿的敘事主軸:自由與民主,而這樣的追尋也一直反映在捷克的平面設計中。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

IDENTITY – The Story of Czech Graphic Design  


展覽期間|2025.08.1910.12,週一休館

開放時間|10:0018:00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館 02展間

展覽票價|50元/團體票 40元/優待票 免費

登陸跨越現實與幻想的島嶼!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登場,集結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25位藝術家作品

登陸跨越現實與幻想的島嶼!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登場,集結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25位藝術家作品

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全新展覽《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來自日本、韓國的25位重要當代藝術家作品,展期自8月30日至11月30日。

本次展覽靈感源自法國印象樂派作曲家德布西1904年創作的鋼琴獨奏曲《快樂島》,以音樂營造的夢境、自由與渴望為主軸,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媒材,探索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金昌烈等藝術家如何描繪現實與幻象之間的情感歸屬。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出奈良美智以孩童視角反映成人世界疏離與脆弱的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出奈良美智以孩童視角反映成人世界疏離與脆弱的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鹽田千春作品《生存的狀態(洋裝)》。(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鹽田千春作品《生存的狀態(洋裝)》。(圖片提供:高美館)

「我們都在尋找,並建構自己的快樂島。」高美館館長顏名宏表示,在科技高速發展、資訊不斷湧入導致變動與裂隙叢生的當代社會中,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航向屬於自己的快樂島。藝術如同一艘小船,承載著藝術家的記憶、夢境、物質、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朝著心中的庇護所航行,也為觀眾帶來重新感知世界、理解自身、啟動想像的契機。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創作媒材,展開藝術家對記憶、夢境、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圖片提供:高美館)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創作媒材,展開藝術家對記憶、夢境、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圖片提供:高美館)

探索亞洲藝術家多元的視覺語彙

高美館同檔期的研究型展覽《眼球世代藝術奇譚》呈現臺灣藝術家如何將動畫、漫畫及電玩元素轉化為當代美學語言。而《快樂島-日常的史詩》作為平行展覽,以日韓當代藝術為對照,探索跨世代亞洲藝術家多元的視覺語彙,邀請觀眾在藝術的流動中暫時迷航,遇見心中那座尚未命名的快樂島。

展場一隅,圖為西澤千晴的彩繪陶雕作品《父親的每一天》。(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西澤千晴的彩繪陶雕作品《父親的每一天》。(圖片提供:高美館)

匯集25位藝術家作品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策展人暨高美館展覽部主任曾芳玲指出,本展匯聚天野喜孝、崔大衛、日野之彥、稻葉友宏、金玄植、金昌烈、金准植、權奇秀、李容德、李東起、松浦浩之、三島喜美代、宮島達男、三宅一樹、村上早、奈良美智、西野康造、西澤千晴、吳蓮花、大橋博、朴成泰、鹽田千春、高木紗惠子、土屋仁応、山本麻友香等25位大師作品。這些作品透過童幻視角回應成人世界的矛盾與脆弱、以物質雕塑書寫記憶與時間的流逝,或藉由動漫與流行文化反思當代社會,共同建構出一座詩意而多元的「快樂島」。

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另外,9月27日、10月25日、11月29日下午2時將舉辦專家導覽,分別由高美館策展團隊與胡氏藝術執行長胡朝聖主講,帶領觀眾放下日常框架,在藝術引領下探索當代社會的焦慮、希望、夢境與未來。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25位日韓當代藝術家之作,以多元藝術語彙探索當代社會不同面向。(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25位日韓當代藝術家之作,以多元藝術語彙探索當代社會不同面向。(圖片提供:高美館)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
展覽日期|2025.08.30-11.30
展覽開幕|2025.08.30 (六) 15:00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104-105 展覽室

資料提供|高美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