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九槍》導演蔡崇隆:九聲槍響之後,讓紀錄片的子彈飛一會兒

九槍。

2017 年8 月31 日,九聲槍響下,越南移工阮國非應聲倒地,近30 分鐘無刪減的警察密錄器畫面直接震撼觀眾,《九槍》也斬獲2022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然而,卻是在1 年後的現在才上映戲院,導演蔡崇隆不急著追擊票房,反倒先展開「《九槍》上映暨全臺校園教材發送計畫」,募資台幣近300 萬元,希望用不同方式讓紀錄片與大眾開啟更多對話。

collage-1
阮國非在台灣工作時留下的獨照,與兒時的阮國非與家人的合照。(圖片提供:《九槍》團隊) 

「我不是要修理警察。」訪談中一再一再地,蔡崇隆強調。許多人未看紀錄片就錯認他只維護移工、貶斥警方,一度捲起爭議,但看完片就會明白不是這樣。於是得獎後先是沉澱、醞釀,他運用國家藝術與文化基金會的補助展開小型巡演與映後座談,陪伴首批緊追議題的觀眾,「我的片子有一定殺傷力,或者就是會讓觀眾不舒服,我很清楚。」《九槍》以阮家與警方家屬、各界人物的訪談,搭配新聞影像和最直接的密錄器影像證據,拋出一個疑問:年輕警員為何對一個手無寸鐵的移工阮國非,需要連開到9槍?在妻子阮金紅導演、他製片的《再見,可愛陌生人》(2016)中,他遇過一個逃離工廠的「失聯移工」就住在派出所對面,警察體恤他們離鄉賺辛苦錢,掉了拖鞋還幫他買,彼此間是有同理與默契的,並非兩方對立。「你就會覺得阮國非事件太過離奇,一定有個非常大的誤會。」

1990年代是新移民進入台灣的高峰期,蔡崇隆開始對這些遠赴異鄉的人感到好奇,於是2003年在公共電視時陸續拍攝「移民新娘三部曲」。後來,他認識了越南新移民背景、離過婚並積極爭取權益的妻子阮金紅,在他影響下妻子也跟著成為紀錄片導演,一起合作2012年的《失婚記》。2013年的《可愛陌生人》與2016年的續集《再見,可愛陌生人》,他們才將鏡頭轉向東南亞移工,「這其實對我們兩人都是新的議題。」這是拍攝《九槍》的前奏。

誰是阮國非?還原不完美的受害者

據勞動部統計,2016年東南亞移工人數突破60萬人,自此超越原住民與新住民,但他們彷彿與主流社會處在平行時空,潛藏社會邊陲無聲勞動。「新住民跟移工族群在台灣是被分開的,我們的治理方式並沒有要他們太過親近。」蔡崇隆說明,以越南為例也有南北差異,像阮金紅的婚姻移民多來自農業為主的南越,移工則是政經、教育發達的中北越,文化與認同有落差。

然而阮金紅相對他仍有文化相近的優勢,她為貼補家用在農村打工,慢慢打入移工族群並建立友誼與信任。對於女性與新移民姊妹,也更容易講些並記錄下親密的體己話。他們也在家附近創立「越在嘉文化棧」,成為越南新住民、移工與新二代的交流與互助基地,蔡崇隆從最早的旁觀記錄者成為新住民家屬,更有機會在越南友人間感受「失語」的身分翻轉。

內文0901-1
《失婚記》是阮金紅導演的首部長片,由蔡崇隆製片,此為Facebook粉專上為新移民姊妹留下的身影。(圖片提供:《九槍》團隊)

在紀錄片中,阮國非化身幽魂的第一人稱視角,用越語念白著他過世前在Facebook留下的心聲,飄蕩過曾留下生活行跡的空景。移工在台灣大眾印象中多是模糊的,如此詩意的敘事處理,是想帶觀眾進入他的心緒,還原他的立體形象。片中也不諱言阮國非有施用毒品甲基安非他命,可他平常又是個樂於幫助孩子的叔叔,是什麼讓他陷落至此?

「不知道今晚該往哪裡去?/我在人行道上不斷徘徊」,片尾曲〈Là vì em為了妳〉吟唱著阮國非生活困頓與對家鄉母親的牽掛,蔡崇隆說明,「東南亞移工(比婚姻移民)又多一層法律上的阻隔,而且也不如歐美外籍技術人員更容易取得居留身分,永遠只能是很不公平的客工(guest worker)。」台灣的客工制度嚴格規定移工不可任意轉換雇主,限縮他們工作地點、時間甚至薪資保障,只被視為短期勞動力,許多人受不了壓迫就逃逸,可又要面臨取締或藥物的誘惑與控制。他認為台灣面臨少子化與缺工問題,那為什麼不能好好接納他們?

collage-2
《再見,可愛陌生人》劇照,由阮金紅導演、蔡崇隆製片,記錄4位越南移工來台淘金返鄉遇到的生存困境。(圖片提供:《九槍》團隊) 

導演不是英雄,拍紀錄片不為了好看

最初會有靈魂視角甚至重演阮國非生前的設想,也是因蔡崇隆從沒想過真有管道拿到密錄器畫面。他坦言像是在看電玩射擊遊戲畫面,「不加工直接播出來卻像假的,它明明是真實畫面,可好像處在真實與虛構的邊界。」用藥而精神恍惚的阮國非蒙受數槍,如受傷的獸倒臥在警車旁,先前汽車因衝突毀損的民眾放話:你還唱秋(tshàngtshiu,聳鬚)嗎?第一台救護車不是先救更重傷的他、警員要幫忙壓制上銬卻是腳踩⋯⋯,其中的複雜心態混雜對當下衝突的報復、恐懼,以及台灣社會對移工的蔑視、不理解。

「最讓我痛苦的是開槍之後整個過程衝擊我的認知:台灣不是一個重視人權、人情的國家嗎?我感到好陌生,我以為我們不會到這種程度。」當初內部試映後一片靜默,有人提議應該直接播出給大眾看,它本身已經是紀錄片。可它真的就是了嗎?「我不是只揭發一個被掩蓋的證據,丟出來給輿論去幫阮國非翻案、對付警方。」素材必須小心處理,要播放完30分鐘的冗長與等待才能彰顯事件的真實性與荒謬,可考量到影廳沉浸式無路可逃的壓迫感受,一整段觀看太長,蔡崇隆將影像分為3段,各自有觀察重點,也更能與其他議題、事件的影片互相參照。

collage-3
在獲得密錄器影像之前,《九槍》最初的國家藝術與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提案曾考慮更多仰賴第一人稱靈魂視角與重演的敘事策略,以建立阮國非生前的形象。(圖片提供:《九槍》團隊)  

曾有觀眾回饋《再見,可愛陌生人》在制度面的展現不足,蔡崇隆說明這是策略的不同。《失婚記》與兩部「可愛陌生人」是由他們生活中自然長出的小品紀錄片,因為只有夫妻兩人長時間跟拍,更側重於個人故事的情感性好使觀眾同理,也更容易掌控成本。《九槍》回應了這一需求,平衡感性的敘事與探討議題的理性分析,進行完整團隊製作與分工,有意識地讓故事各方角色在採訪中現身發話,如警員的姑姑、資深警官、律師、仲介等等,研究小組也搜羅宿舍大火、黃文團事件、公安意外⋯⋯,所有內容都收束在阮國非之死的主線上,呈現無論合法或失聯移工,都仍身居弱勢的普遍處境。

可其中獨缺當事警員的身影。蔡崇隆反問究竟想從警員得到怎樣的反應?若警員真應了壓力溫情道歉或辯解,太過聚焦在個人,好像整個結構性問題的責任落在一人身上,《九槍》尋求背後成因的努力可能瞬間瓦解。「這只是在找一個代罪羔羊,把紀錄片創作者英雄化。」儘管紀錄片可能會更好看,可只追求好看還不如拍娛樂片、劇情片。「當然我還是希望作品有觀賞性,但紀錄片好看不該是第一要務。」

內文0901-3
《九槍》的敘事線以阮國非事件為主軸,其間穿插不同移工事件、工殤議題、抗議等等訪談、紀錄與新聞畫面,試圖追問東南亞移工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圖片提供:《九槍》團隊)  

不要虧本,更要讓故事繼續陪伴觀眾

談到上映,蔡崇隆說明要進戲院大銀幕通常需要數十萬的發行與行銷費用,這對經費有限的紀錄片導演是一個門檻。「若要我虧本做紀錄片,我覺得就不值得做了。」他認為即便拍片不為商業也要顧及成本與合理利潤,過度犧牲自我並不能走得更遠,所以在小巡迴後,他與嘖嘖合作集資「《九槍》上映暨全臺校園教材發送計畫」,先匯聚本來就關注議題的群眾支持,同時也是另一種觸及新受眾的行銷管道,與法律白話文運動、台灣通勤第一品牌的合作就是一例。

電影教材包也是與集資團隊的激盪,拿掉密錄器片段重組電影為教材,也能讓高中生參與議題,從教育開始翻轉。稍有遺憾是沒能完整達標第二階段計畫的執行費用,但仍能開不少場映後座談,推動警政改革或移工議題的交流。這是他的堅持,「除了安撫大家看完後難受的情緒、彼此打氣,更重要是如果原先認知被打破了,那大家要緩下來討論:悲劇已經發生了,那我們未來可以做一些什麼?」

內文0901-2
《九槍》拍攝過程側拍。(圖片提供:《九槍》團隊)  

他很喜歡英國紀錄片先鋒John Grierson的話:「紀錄片不是反映真實的鏡子,它是打造鏡子的鐵鎚。」《九槍》是探尋真相過程中,發掘更多證據的「鐵鎚」,或許還能敲出槍與彈,將能量射向觀眾,可要不要反思、行動的關鍵在觀者身上。作為補充,他說紀錄片沒有那麼偉大,「那是它的有限性,作品有自己的生命,我不能強求它能啟動多少人。」曾有些法官、律師、警察回應他的《島國殺人記事》系列讓他們想要做不一樣的司法工作者,其中之一就是片中現身、擔任阮家律師的邱顯智。

因為這些珍貴的緣分,蔡崇隆體悟到作為紀錄片導演要更謙卑。他說台灣人往往迴避歧視這件事,可只有看見並且承認人們歧見的存在,才有機會改變。《九槍》沒太刻意圍繞在此,可許多觀眾的回饋中,他們真切感受到了。他補充真正關心移工族群的台灣人可能不到1成,「一次映後座談,我跟公眾開玩笑說我好像一直在幫移工打選戰。」他目前正著手記錄外籍看護族群與新二代,當然,他會與這場選戰一直纏鬥下去。

372845287_258889780361332_1552531044041717693_n
圖為《九槍》首映會,蔡崇隆盡可能舉辦映後座談,希望促進警政改革與移工議題的交流。(圖片提供:《九槍》團隊)  

蔡崇隆

紀錄片導演、製片。曾任平面及電視媒 體記者、公共電視《紀錄觀點》製作人。 2001 年執導《島國殺人紀事》獲金穗 獎最佳紀錄錄影帶,2017 年擔任製片 的《徐自強的練習題》獲金馬獎最佳紀 錄片提名。2022 年以《九槍》獲得金 馬獎最佳紀錄片。

 Bonus:蔡崇隆推薦:紀錄片也要創造性! 

➊ 《憂鬱之島》/陳梓桓(2022

形式上很特別,在檔案影像與訪談之間,用類似劇情片的手法去重演年輕人的故事,敘說香港曾像台灣是自由世界的一個部分,後來經過六七暴動、文化大革命、六四天安門事件、九七香港主權移交到反送中運動(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如何走到現今如同是淪陷的狀態。

➋ 《K 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洪瑋伶(2020

這部小品短片去年在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獲獎,非常有實驗性,其中編劇辛佩宜是我學生。他們在面對這種很硬、很冷的白色恐怖議題時,以可能更符合年輕世代的視角去切入,這是我們未來要努力的方向。紀錄片要有創意,John Grierson在1930年代就已經定義紀錄片是「對真實的創造性處理」,傳統教條式紀錄片可能不再足夠挑戰形式上的真實與虛構邊界。

文|吳哲夫 圖片提供 |《九槍》團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3/9月號《紀錄片的真實魅力》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西島秀俊X桂綸鎂《Dear Stranger》獲選2025金馬閉幕片!懸疑劇情直搗深層人性,電影美術3大彩蛋揭亞裔夫妻祕密

西島秀俊X桂綸鎂《Dear Stranger》獲選2025金馬閉幕片!懸疑劇情直搗深層人性,電影美術3大彩蛋揭亞裔夫妻祕密

導演真利子哲也最新作品、日台美合製電影《Dear Stranger》即將於2025年9月12日在日本上映,日前主演桂綸鎂出席影展透露拍攝心得,搭配官方最新預告及頻頻釋出的劇照更引劇情猜測。同時,在編導演備受關注之餘,本片電影美術亦藏各種有趣暗示,本文完整帶來從主創、劇情、寓意,到拍攝選址和空間陳設的綜合看點整理。

最新消息:2025金馬影展將由西島秀俊將攜《Dear Stranger》來台閉幕

金馬影展甫公布《Dear Stranger》為2025閉幕片,導演及兩位演員確定出席影展參與映後座談。真利子哲也表示非常高興自己的新作能同許多敬愛導演的作品一樣獲選金馬閉幕片,希望能為影展劃下精彩句點;西島秀俊提到和桂綸鎂合作是一次難以忘懷的美好經驗,很榮幸成為本屆焦點影人。

2025金馬影展焦點影人西島秀俊。(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2025金馬影展焦點影人西島秀俊。(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影帝影后首次共演,台日觀眾萬千期待

熟悉桂綸鎂的觀眾,肯定都相當期待這部新作品面世。多年來,作為一個從不趕鴨子上架、所謂並不高產的演員,其作品始終揭露著一種嶄新且清澈、冥冥之中卻可感知必然經過大力自我釀造後去蕪存菁的深切表達,讓觀眾不由地也總會拿出更多幾分認真來細細品味。

那麼近期焦點除此無他——由日本知名導演真利子哲也執導、西島秀俊與桂綸鎂搭檔演出,日台美三方共製且全片於紐約取景的懸疑電影《Dear Stranger》(中文媒體多暫譯作《親愛的陌生人》,下以此稱)定檔2025年9月12日在日本上映,片方近期正陸續於社群平台發布劇照和幕後記事進行預熱。因此,本篇將以現有資訊最大值,分主創團隊、劇情大綱、電影美術3部分介紹,文末加映桂綸鎂上週出席影展時無意中透給大家釣釣胃口的拍攝感想。台灣目前雖還未有關於上映時間的明確消息,不過絕對是指日可待,讓我們一邊先行了解,一邊靜候佳音吧。

《親愛的陌生人》主創團隊

導演真利子哲也(Tetsuya Mariko)以代表作《失序男孩》、《男人真命苦》及近年短片《遺失》為大眾所熟知,創作主體聚焦社會邊緣、困於青春迷惘的個人,尤擅以交織黑色幽默、具視覺衝擊感的鏡頭帶動觀眾感官反應,被認為是社會暴力的描繪者。且他和金馬格外有緣,《失序男孩》、《男人真命苦》皆在過去影展上大獲好評,兩度隨片來訪的他也對台灣印象深刻。

另位日方主創為男主角西島秀俊(Hidetoshi Nishijima),其於1990年代因偶像劇《愛情白皮書》成名,後轉而耕耘舞台劇和非主流獨立電影領域,曾演出包括北野武導演的《淨琉璃》、描繪江戶時代的《大奧》琢磨演技,2021年憑改編自村上春樹小說的電影《在車上》廣受國際認可,更成為首位獲得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的日本演員。今年金馬影展特別規劃的西島秀俊專題,也將選映他早期與黑澤清導演合作的《人間合格》、與伊朗導演阿米爾納德瑞合作《電影魂CUT》及口碑之作《在車上》等。

*該專題完整片單後續將再公布,有興趣的朋友可持續關注金馬影展官方網站官方社群
西島秀俊於《親愛的陌生人》中飾演丈夫、父親「賢治」一角。(圖片來源:東映映畫《Dear Stranger》官方社群 Instagram @d_stranger_mv)
西島秀俊於《親愛的陌生人》中飾演丈夫、父親「賢治」一角。(圖片來源:東映映畫《Dear Stranger》官方社群 Instagram @d_stranger_mv)

女主角桂綸鎂不必多言,自然是台灣觀眾自動帶入的文藝片女神,不僅出道作《藍色大門》堪稱教材般的經典,亦曾挾《女朋友。男朋友》、《聖誕玫瑰》、《白日焰火》連3屆提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並以《女朋友。男朋友》摘下第49屆后冠。

>> 在此一併推薦沒有看過《白日焰火》這部電影的觀眾可收入片單,該片為第64屆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得主,桂綸鎂在劇中的演出也非常精彩。
桂綸鎂於《親愛的陌生人》中飾演妻子、母親「Jane」一角。(圖片來源:東映映畫《Dear Stranger》官方社群 Instagram @d_stranger_mv)
桂綸鎂於《親愛的陌生人》中飾演妻子、母親「Jane」一角。(圖片來源:東映映畫《Dear Stranger》官方社群 Instagram @d_stranger_mv)

《親愛的陌生人》劇情大綱

「是婚姻的寓言、異文化交流的真實寫照,亦是異鄉人凝視下的2020年代美國。」作為電影首發預告文案,此話全然道出電影核心:一段在異鄉、異文化碰撞中破碎的婚姻故事,以及包裹於婚姻故事中的人性啟示。

《親愛的陌生人》大體談美國移民家庭在文化熔爐下煉不開的種族隔閡與內心孤寂。(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親愛的陌生人》大體談美國移民家庭在文化熔爐下煉不開的種族隔閡與內心孤寂。(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劇情主要呈現在紐約生活的日本人賢治(西島秀俊飾)和台裔美國人Jane(桂綸鎂飾)原先是一對朝著創建幸福家庭邁進的移民夫妻,卻因年幼兒子突然遭遇的一起綁架案(後更發展為殺人案)而使彼此深埋的祕密浮出水面,最終在情感和道德上雙雙走向崩毀。並如演員所言,這回真利子導演亦貫徹其標誌性手法,透過非常動物性的方式探討人性,挖掘深層的愛與絕望;同時仍精準拿捏懸疑電影節奏,90秒最新預告即完美構出心理驚悚雛形。「(這個劇本)通過各種象徵和哲學性元素,靜靜地揭示著『何能謂為人』。那些表面上無法被言說的一些什麼,事實上正是人性中最有魅力、也最貼近本真的部分。」桂綸鎂於演員留言中如此寫道。

劇本以一起兒童綁架為引,深度揭露人性真實面。(圖片來源:東映映畫《Dear Stranger》官方社群 Instagram @d_stranger_mv)
劇本以一起兒童綁架為引,深度揭露人性真實面。(圖片來源:東映映畫《Dear Stranger》官方社群 Instagram @d_stranger_mv)
導演並透過一貫的動物性手法直搗那些無法被言說的「什麼」。(圖片來源:東映映畫《Dear Stranger》官方社群 Instagram @d_stranger_mv)
導演並透過一貫的動物性手法直搗那些無法被言說的「什麼」。(圖片來源:東映映畫《Dear Stranger》官方社群 Instagram @d_stranger_mv)

《親愛的陌生人》電影美術3大彩蛋

在編導演之外,電影美術往往是成就一個時空、使觀眾信服並沉浸其中的關鍵環節。據劇組至今公開的7則幕後記事,可歸納3個用以強化兩位主人公異鄉異文化背景設定的巧思。

1. 拍攝地選址布魯克林「Red Hook」區一棟「紅磚」公寓

不確定為無心或有意,但此選址對劇中角色移民身分的隱性指涉看著相當有意思。「Red Hook」因其紅土地質和有如一塊尖角的區域輪廓而最早得名於17世紀荷蘭殖民者以「Roode Hoek(紅角)」稱之,19世紀中葉後隨海運發展一度成為紐約最繁忙的貨運港區,並吸引移民勞工集中碼頭工作。然而20世紀2、30年代再隨海運移轉至紐澤西等地,此區便陷入經濟衰退、組織犯罪等長時間的動盪和沉寂,1990年代甚至被認定為全美最糟地區之一。直至近20年,經由地產開發、藝術家進駐等社區再造,逐漸復興為一處保留在地生活感的新文化地帶。

綜上所述,電影描繪2020年代的美國,無論從歷史脈絡或當今環境來看,主角一家的生活背景設定於曾經的邊陲地區,引人猜測將著墨社會議題。

2. 主角住處以畫家Edward Hopper筆下美國當代都市的不安氛圍為靈感

出身紐約的已故繪畫大師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以描繪寂寥的美國當代生活風景聞名,大塊面、銳利線條和詭異燈光為其鮮明的創作特徵。直觀而言,《親愛的陌生人》在色調和構圖上皆流露這番韻味,帶來晦暗、壓迫之感。

3. 室內擺飾帶入亞洲風格

從牆上所掛的旅美日本畫家Toya Horiuchi作品、桌上翡翠色調的花瓶,到來自印尼爪哇島、峇里島傳統影戲「Wayang Kulit」所用的皮偶,主角家中陳設在在形塑亞洲風格,卻絲毫不淪為符號,反倒畫龍點睛地達到對於(未能有篇幅在劇中呈現的)角色過往的示意之效。

桂綸鎂談《親愛的陌生人》:再一次體會表演的美好

作為2025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她的一幀」單元評審(註),桂綸鎂7月份於青海出席媒體活動時回應主持人提問談起新片創作過程,「I had a great time there! 在紐約的拍攝讓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感官體驗。」同時分享在國際交流間收穫非常多不同的觀點,也嘗試了嶄新的表演方法,「我不確定大家看到結果會不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但至少我在過程裡是用一個跟以往截然不同的方式在執行,而我又再一次地體會到表演的美好。」針對電影接下來將回到台灣為2025金馬影展閉幕,她則更進一步表示,「能夠參與《Dear Stranger》這部電影,我的內心充滿感激,它讓我重回表演的最初,開啟我對於藝術創作的另一扇門。謝謝金馬影展的邀請,很榮幸與你們分享這份感謝與感動。期待這部電影餘音繞樑,陪伴觀眾前進下一趟旅程。」

桂綸鎂被問新片消息表示自己在詮釋這部作品的過程中再一次體會表演的美好。(圖片來源:東映映畫《Dear Stranger》官方社群 Instagram @d_stranger_mv)
桂綸鎂被問新片消息表示自己在詮釋這部作品的過程中再一次體會表演的美好。(圖片來源:東映映畫《Dear Stranger》官方社群 Instagram @d_stranger_mv)

註:「她的一幀」為香奈兒品牌與影展方於2021年共同發起的單元獎項,顧名思義致力於關注華語新生代電影作品中多元的「她」形象,鼓勵女性主題的影像書寫,獎金由香奈兒提供。今年迎來合作設獎5週年,評審團邀請演員桂綸鎂、導演殷若昕及柏林影展電影大觀(Panorama)單元負責人Michael Stütz出任。

集結優秀團隊共同創作,《親愛的陌生人》自上映消息公開至今備受各方關注,桂綸鎂也繼盧貝松監製電影《台北追緝令》後再攜外語作品回歸影壇,流利英文台詞、毋庸置疑的細膩演技盡展於預告之中, 2025年9月12日日本朋友們將搶先一睹此片神祕風采,台灣當然也迫不及待了。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金馬X威秀「A24作品選」看片指南:6部必看金獎電影、神級小品《日麗》等18作重映,同步公開場次表、票券啟售時間

金馬X威秀「A24作品選」看片指南:6部必看金獎電影、神級小品《日麗》等18作重映,同步公開場次表、票券啟售時間

台北金馬影展11月登場前,金馬執委會和威秀影城聯手推出「A24作品選」,自即將邁入的9月開始,率先安排2022至2025年間曾登台的A24電影陸續重返大銀幕。本文收錄18部值得一看(或再看)的精彩之作,同時細數「金獎得主製造機」縱橫國際獎壇至今的榮光,文末加映3部編輯選片,為大家獻上完整指南。

美國電影公司A24自2012年成立至今成功匯合主支流,在市場喜好和新興創作之間取出獨立一道,近年打造的「掃獎電影」更將楊紫瓊、布蘭登費雪(Brendan Fraser)等資深演員推向生涯高峰。呼應年底的電影盛事,金馬執委會與長期合作播映影展片單的威秀影城共同策劃「金馬X威秀聯名影廳」,於2025年9月16日至10月23日舉辦「A24作品選」重映活動,再現A24發行電影中反響極佳的18部作品。單場票券9月5日中午12點於威秀影城購票系統開賣,金馬影展辦公室則即日起販售「早鳥優惠套組」,一組2,000元,共含10張交換券,憑交換券可至信義威秀影城櫃台兌換任一場次票券一張,不分平假日亦不限單場兌換多張票券。

金馬X威秀「A24作品選」放映片單

1.《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2022)

2.《我的鯨魚老爸》(The Whale, 2022)

3.《日麗》(Aftersun, 2022)

4.《們》(Men, 2022)

5.《天黑請斃命》(Bodies Bodies Bodies, 2022)

6.《寶可噩夢》(Beau Is Afraid, 2023)

7.《之前的我們》(Past Lives, 2023)

8.《鬼手鬼手 請開口》(Talk to Me, 2023)

9.《貓王與我》(Priscilla, 2023)

10.《夢行者保羅》(Dream Scenario, 2023)

11.《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 2023)

12.《帝國浩劫:美國內戰》(Civil War, 2024)

13.《異教詭屋》(Heretic, 2024)

14.《辛辛監獄劇團》(Sing Sing, 2024)

15.《QUEER》(2024)

16.《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 2024)

17.《乖女孩》(Babygirl, 2024)

18.《滿血復活》(Bring Her Back, 2025)

每個人都看過那麼幾部——獨立電影公司A24何以如此成功?

▶ 培養受眾且持續擴張,打破「藝術與商業不能並存」魔咒

A24這塊獨立電影招牌,僅短短10多年的創辦歷史,隨便一數比比皆是21世紀2、30年代別有「某種代表性」而勾起討論的作品——不見得都能算上大片,卻總格外細緻地在觀眾心中、在社會暗角鐫刻印記。回顧過去包括電影語言向來極具爭議性的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中期作品《單身動物園》、《聖鹿之死》得以在此實踐,又如2016年《月光下的藍色男孩》、2017年《淑女鳥》到2021年《夢想之地》,豐富題材談社會議題、個人情感,也談時代夢想的傾覆與重生;再至2022年,一面憑大製作《媽的多重宇宙》、《我的鯨魚老爸》豐收影壇獎項,一面也祭出《日麗》這般美好易碎的小品。

在好萊塢做獨立電影,除挖掘觀點獨特、風格鮮明的創作,A24亦大力扶持新銳導演,並加以精準的市場策略、傑出的品牌經營和強勢的行銷手法,成功打破「商業」和「藝術」、「主流」和「小眾」界限,開拓兼得票房與獎項的雙贏局面,不但引發業界仿效,更成為少數本身即坐擁忠實觀眾的電影公司。

《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2022)。(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2022)。(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我的鯨魚老爸》(The Whale, 2022)。(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我的鯨魚老爸》(The Whale, 2022)。(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 不設限的手法X包羅萬象的選材,造就「金獎得主製造機」

2023年A24在第95屆奧斯卡囊括9項大獎,《媽的多重宇宙》一舉將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剪輯7獎項收入囊中,楊紫瓊更憑此作成奧斯卡史上首位亞裔影后;同屆還有《我的鯨魚老爸》使布蘭登費雪登上影帝寶座,同時奪得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獎。2024年再以《夢想集中營》獲最佳國際影片,2025年則藉史詩電影《粗獷派建築師》助安卓亞布洛迪(Adrien Brody)睽違20餘年二封奧斯卡影帝。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 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 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若說奧斯卡給獎取向上仍相對商業一些,世界三大影展同樣可見A24身影,此次放映片單亦不乏威尼斯影展肯定作品。2023年名導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挾貓王遺孀傳記電影《貓王與我》角逐第80屆金獅獎、同劇好萊塢新星卡莉史派妮(Cailee Spaeny)拿下最佳女演員獎。

《貓王與我》(Priscilla,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貓王與我》(Priscilla,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2024年,以英語片首作《天黑請斃命》廣受矚目荷蘭女性導演哈琳娜瑞金(Halina Reijn)所執導、奧斯卡影后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挑樑主演的情色驚悚電影《乖女孩》入選正式競賽單元,最終亦由妮可基嫚抱回最佳女演員獎。

《天黑請斃命》(Bodies Bodies Bodies, 2022)。(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天黑請斃命》(Bodies Bodies Bodies, 2022)。(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分類選片指南】

在A24製作的多元題材中,除恐怖類型帶出可觀的新風貌,刻畫多元族群、探究不同文化脈絡的作品亦深受歡迎,進一步拓展電影所能對現實生活產生的激盪與平撫。承上述獎項紀錄,以下大致分為肉體/心理恐怖、多元族群文化和身分認同3類簡介各部作品。

#肉體/心理恐怖

憑《宿怨》、《仲夏魘》聞名影壇的美國導演亞瑞阿斯特(Ari Aster),2023年再以超現實黑色喜劇電影《寶可噩夢》讓奧斯卡影帝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踏上瘋狂詭異的旅程。

《寶可噩夢》(Beau Is Afraid,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寶可噩夢》(Beau Is Afraid,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同年,由澳洲新銳兄弟檔導演丹尼菲利浦(Danny Philippou)和麥可菲利浦(Michael Philippou)聯手執導、講述一隻神祕「防腐屍手」通靈故事的《鬼手鬼手 請開口》,成為A24票房最高的恐怖片,連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都盛讚;後續接力推出的《滿血復活》則由莎莉霍金斯(Sally Hawkins)揭開邪惡儀式,依舊佳評如潮。

《鬼手鬼手 請開口》(Talk to Me,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鬼手鬼手 請開口》(Talk to Me,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滿血復活》(Bring Her Back, 2025)。(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滿血復活》(Bring Her Back, 2025)。(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2024年,曾協作《噤界》劇本的編導二人組史考特貝克(Scott Beck)和布萊恩伍茲(Bryan Woods)執導心理恐怖電影《異教詭屋》,讓經常扮演英倫紳士角色的演員休葛蘭(Hugh Grant)化身以變態方式探索信仰的恐怖份子,進而問鼎金球獎影帝。

《異教詭屋》(Heretic, 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異教詭屋》(Heretic, 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人造意識》導演艾力克斯嘉蘭(Alex Garland)一手包辦編導的2022年作品《們》,以詭異懸疑的民間傳說包裝性別議題;2024年作品《帝國浩劫:美國內戰》更邀來克絲汀鄧斯特(Kirsten Dunst)和卡莉史派妮兩位影后,以記者視角揭開戰爭的恐懼與殘酷,彷彿是對現今世界的駭人預言。

《們》(Men, 2022)。(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們》(Men, 2022)。(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Civil War, 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Civil War, 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多元族群文化

2022年,楊紫瓊、關繼威主演的《媽的多重宇宙》席捲全球近400個獎項,寫下影史傳奇。2023年,加拿大韓裔導演席琳宋(Celine Song)一鳴驚人的首部自編自導長片《之前的我們》,也以平實卻教人心動的重聚戀曲叩關奧斯卡最佳影片;同年,金像金球雙影帝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主演的《夢行者保羅》,以「全世界都在夢中見到你」的瘋狂構想,探討網路時代荒謬的爆紅現象。

《之前的我們》(Past Lives,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之前的我們》(Past Lives,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夢行者保羅》(Dream Scenario,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夢行者保羅》(Dream Scenario,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2024年,《辛辛監獄劇團》本於紐約州辛辛監獄「藝術更生計畫」的真實故事,講述藝術創作的救贖力量,真摯描繪邊緣人物。

《辛辛監獄劇團》(Sing Sing, 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辛辛監獄劇團》(Sing Sing, 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身分認同

2022年電影《日麗》以2000年代為背景,看似平凡記述一次父女的暑期出遊,實則透過細微情節鋪陳父親角色的內在孤獨和身分認同上的拉扯;台灣乃至國際間近乎所有影評皆給出極高正面評價,也讓2021年甫於電影圈出道的保羅麥斯卡(Paul Mescal)大幅打開知名度,並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及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另外,義大利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Luca Guadagnino)繼《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骨肉的總和》等名作後,再祭出改編自同名小說的同志電影《QUEER》,由「007」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和美國男星德魯史塔基(Drew Starkey)共同詮釋一段無所歸屬的迷戀,為酷兒創立新經典。

《QUEER》(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QUEER》(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同場加映:編輯私推3作

最後編輯從此列片單中挑出3部風格、題材迥異,但都特別有意思的作品,以非專業角度分享給大家作為選片參考。

1.《日麗》

《日麗》有如一段色彩褪去但輪廓歷歷在目的記憶膠卷,屬於非常「共感型」的作品——隔著屏幕也彷彿能夠和角色同曬夏日暖陽、嗅聞空氣裡的塵埃,且明明看畢當下一切都是淡的,然這份「淡」竟過了很久很久以後濃度仍維持不變,於是逐漸顯影得無比深刻。成長過程裡某些小小鈍鈍的痛感,在我們學得「黯然神傷」這樣的精準詞彙後便有能力去定義,重新拼組那些受時間曝曬而碎片化的記憶,某部分得以修復、某部分雖修復卻已扭曲、某部分在修復過程中發現缺損了無可復原⋯⋯

歸類成長電影,《日麗》好像應該說點什麼,可它說得不多,留予觀眾去試圖理解、甚或只是再次經驗曾經的不理解。

《日麗》(Aftersun, 2022)。(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日麗》(Aftersun, 2022)。(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2.《乖女孩》

由女性導演、女性演員構成的女性創作本質,為《乖女孩》這部作品賦予了非常別致的觀影體驗,叫它情色電影既對又不對,深究起來或許可用「意念上的情色」稱之。相較一般情色電影而言,此片並沒有真正畫面上極為露骨的場面,但從意念上來論,其毫不「遮羞」、直接觸碰「高潮」的表現手法,著實達到了過去同類型作品中未有的感官境界。

劇情圍繞一名高階企業執行長(妮可基嫚飾)與年輕實習生(哈里斯迪金森飾)之間的BDSM關係展開,當女性來到婚姻美滿、事業有成的中年,一切都平整得失去「人性」時,心靈過度需索所致的「肉體破格」成為解藥、生活的唯一刺激,讓人再度由外至內感覺活著。

《乖女孩》(Babygirl, 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乖女孩》(Babygirl, 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3.《夢想集中營》

先簡單粗暴總結的話,整部電影將觀眾「關進」了「看不下去」的輪迴裡,同時大概能推知這是創作者的意圖,或者預期的效果——當然,也是當代回首歷史瘡疤一個相當必要的手段。片頭長達135秒的黑屏,搭配著轟隆作響的詭譎音效(莫名帶有金屬摩擦的冷冽質感),而後突入第一幀畫面,並使用對比度低、長時間觀看將帶來視覺疲勞的灰藍色調貫穿全片。

《夢想集中營》於現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波蘭奧斯威辛(Auschwitz-Birkenau)集中營取景拍攝,選從歷史上真有其人的納粹指揮官魯道夫赫斯(Rudolf Höss)一家生活側面突顯集中營的殘忍殺戮。只能說這樣的作品絕不是為使觀眾享受其中,反倒是藉由觀看的不適感,做到「不救贖」這件事——不能夠弭平,不能夠有絲毫的緩解,必得持續處於不寒而慄狀態,看不下去地看完。

《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 更多「A24作品選」重映活動及金馬影展相關訊息,可至金馬官方網站官方臉書官方IG查看。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