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比紀錄片還陌生」單元!13部破格短片探索潛在未來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比紀錄片還陌生」單元!13部破格短片探索潛在未來

本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常設單元「比紀錄片還陌生」將主題聚焦於「潛未來」,選映13部破格形式的紀實短片,呈現疫情時代的創作者如何在限制下,持續透過影像反映生活、刻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而探索並想像未來。

將鏡頭轉回自身生活見證疫情 

疫情限制人們移動,創作者轉而將鏡頭對準自己的生活,居家日常、親人對話、對遠方的念想於是成為作品的背景與主題。

菲律賓導演阿嘉妮・阿盧帕克新作《數日子》將鏡頭置於家中各角落,記錄自己的居家工作、孩子的童言童語和大人們的線上會議,外面的世界因毒品戰爭與疫情死亡人數攀高不下,網路資訊傳達各種數據計算,而日子終究得繼續過下去。

1_《數日子》(Count)
《數日子》(Count)

中國導演章夢奇曾以《自畫像:47公里的窗》入選TIDF的,其新作《藍房子》敘述因為疫情封鎖隔離,讓她返鄉建立起來的公共空間「藍房子」變成了空屋。運用過去的影像素材與當下交錯,章夢奇重組、延伸記憶與歷史,在不同視窗與平台上穿梭,持續實踐自己的希望和想像。

2_《藍房子》(Blue House)
《藍房子》(Blue House)

亞洲首映的《疫鄉紫羅蘭》(Usambara Violet)宛如動態畫作,作為異鄉客的導演藉由口白,娓娓道出在布達佩斯於疫情封鎖期間,自己凝視植物和窗外景色、在孤寂中冥思的心境。

《祝你中秋快樂》(I Wish You Happy Moon Festival)則是巧妙運用一通接上了卻無法聯繫的電話,在雙方已無法觸碰的時刻,以創作傳達對親人最深摯飽滿的想念。

4_《祝你中秋快樂》(I Wish You Happy Moon Festival)
《祝你中秋快樂》(I Wish You Happy Moon Festival)

曾以《Engram of Returning》拿下鹿特丹影展短片老虎獎的導演Daïchi SAÏTO,新作《earthearthearth》拍攝北美安地斯山脈的景象,透過35mm底片粒子的顯影與曝光,搭配電子音樂的呼吸,地球的形體於焉產生質變,隨光線明滅潑灑,宛如吐納生命與死亡,更將人類的想像延伸至極限。

《以微物之名》(In the Name of Small Things)則以不同調性的視覺與聽覺引導,帶領觀眾穿梭於童年及光年,巨觀且微觀地回溯記憶和想像,交錯出對於宇宙和生命尺度的終極提問。

6_《以微物之名》(In the Name of Small Things)
《以微物之名》(In the Name of Small Things)

《約翰凱吉的姓氏》片長4分33秒,呼應20世紀最重要作曲家之一約翰凱吉的名作《4’33"》,影片亦呈現了《4'33"》隨機和留白的特性,導演捕捉魔幻時刻的居家周遭,旁白細數眼前人事,似斷裂又相連,引出豐厚感受與想像。

7_《約翰凱吉的姓氏》(The Last Name of John Cage)
《約翰凱吉的姓氏》(The Last Name of John Cage)

日本導演池添俊的 《你在那裡說了什麼?》(What is it that you said?)回顧2020年日本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之後的巨變,拍攝被迫取消、商店、電影院與博物館關起門,街上空無一人,於是他拿起攝影機捕捉光影與風景,仔細傾聽周圍的聲音,試圖聚焦那些既日常卻再重要不過的事物。

台灣藝術家徐璐的《公轉休眠(還在自轉)》以超八拍攝,回看自己的居家工作生活,光影在時間運作中推移變化,特有的粒子效果讓看似不變的家具也彷彿有了呼吸與呢喃。

9_《公轉休眠(還在自轉)》(off (I don
《公轉休眠(還在自轉)》(off (I don't know when to stop)

從數位與科技反思人性

台灣新銳導演陳君典世界首映的《蜃樓記》,將目光拉到戒嚴時期1980年代北海岸的「飛碟屋」,這些塑化建築物緣起於歐美的未來主義風潮,也趕上台灣經濟起飛的觀光潮,此刻卻已荒廢冷清,影片以散文電影的形式,結合膠卷、數位、靜照等不同影像媒材,記錄下這批曾見證人們還懷有美夢時代的建築,也一同見證了人類行為的反覆與徒勞。

10_《蜃樓記》(Chronicle of Nowhere)
《蜃樓記》(Chronicle of Nowhere)

亞洲首映的《尋找烏托邦》(Tracing Utopia),記錄現下紐約皇后區的酷兒青少年在虛擬世界組成社群,夢想改變世界,他們承繼數十年前黑人運動與酷兒運動的理想,藉由數位的開放性與可能性,在「麥塊」(Minecraft)之中企圖創造烏托邦的永恆存在。

11_《尋找烏托邦》(Tracing Utopia)
《尋找烏托邦》(Tracing Utopia)

《是日方舟》與《汽車操控手冊》都探討了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生活,前者記錄正為全世界建立數位副本的「數位生活實驗室」,從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歷史遺跡到你我日常,無一不在3D掃描的精密演算下,分門別類防腐保存於平行宇宙,而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界線也愈來愈模糊;後者是一份影像調查報告,從一場無人駕駛車造成的交通意外出發,透過行車紀錄、雷射圖、新聞畫面,案發文件和同業證詞等證據一一浮現,討論人類對於科技的過度依賴,究竟是幫助還是傷害?

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影展日期|2022年5月6日至5月15日

影展地點|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台北京站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購票資訊|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文字整理|Lucinda Chen

資料提供|TIDF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走進電影公園 感受耳目一新的視覺感觀

位於西門後街的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是一個24小時充滿活力的青年活動聚集地,除了是西門町商店街裡一處重要的公園綠地外,場域中央的「Showcase都市藝術方塊」周末假日則是周遭鄰里及年輕學子聚集的露天電影院。這裡匯聚著潮流街舞派對、跑酷空間互動、滑板體驗、塗鴉創作及街頭風潮,是臺北市後街文化重要的孕育之地。

潮流匯聚的西區

1930年代起,時髦的銀幕娛樂傳入臺北,西區成為重要的電影娛樂區。6070年代的西門町是臺北市電影院匯聚之地,而鄰近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的武昌街可以說是臺北電影院密度最高的一條街,街道兩旁匯聚了多家電影院,樂聲、豪華、日新、獅子林、國王、皇后等戲院,都設在此。從留存的過往影像中,可以看到穿著時髦的年輕人擠滿臺北西區街道景象。然而隨著商區的轉移和民眾觀賞電影的習慣改變,電影街也隨之沒落,取而代之的是青年後街文化。

地表下文史背景的發掘與再保護

如此的景象,很難想像在後街文化如此盛行的公園地表下埋藏著1934年日治時期設立的「臺灣瓦斯株式會社」。公園內的高聳煙囪正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故事,臺灣瓦斯株式會社是日治時期位於臺北市的瓦斯公司,從事燃料瓦斯的製造、供給和販售,於1910年由日本在臺事業家秋山義一等人設立,主要供應臺北城內外的機關和居民。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材料及修繕費用驟增,營運困難。爾後歷經經營不易被收購,改為官方經營;新光集團收購後改名為「大台北區瓦斯公司」;又因不敵天然氣競爭,長期閒置。

隨著時間的推移,2005年當時已停用的大台北區瓦斯公司,經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規劃設計,將既有舊時煤氣公司之歷史遺構予以保存,並結合西門町特有之電影文化與青少年活動特色,打造成臺北市第一個以電影為主題的休憩綠地。爾後於2009年轉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西門紅樓」接管。

全新視覺宣告邁向全齡共享的電影主題公園

15年前臺北多元藝術空間青少年發展促進會當時受邀進駐電影主題公園,創辦人鄭子靖回憶起當時的想像「如果在西門町有個公園裡面可以有很多跳舞的人、很多的塗鴉,假日的時候會有家長帶小朋友來這裡野餐那多好。 」歷經15年經營後,電影主題公園於2024年開始進行一連串的”RENEW”,期望透過視覺與硬體更新,為公園「溫古知新」的文化深度帶來更多的新氣象。

首先是全新主視覺,運用現下流行的抽象符號,將公園內的都市藝術方塊與煤氣煙囪虛實空間疊合,並導入明亮色彩以詮釋電影主題公園所帶來的活力、動態與自由的元素,帶來耳目一新的青春活力感。

臺北電影主題公園

其次是進行公園中央處「Showcase 都市藝術方塊」的修整與主題特展,一方面處理展示空間硬體因時間產生的時代痕跡,同時將地表下曾經在這個場域發生過的歷史過往呈現 於觀眾面前,提供前來電影主題公園的民眾有更舒適更安全的參觀體驗。

臺北電影主題公園

Showcase都市藝術方塊」被視為一座大型的裝置藝術,將其定位為公園的視覺焦點,並邀請熟悉後街文化的社團法人臺灣多元藝術空間青年發展聯合會以「公園的24小時」為題進行創作,讓「Showcase都市藝術方塊」 的形象年輕化,符合周邊鄰里街頭風格透出的感覺,也回應青年聚集場域的活力感。

臺北電影主題公園
臺北電影主題公園

而展覽主題「逐格現影:走進電影公園」則呼應公園內歷史地景的保存,梳理了臺灣瓦斯株式會社的過往,並藉由回顧西門町輝煌的電影娛樂,說明電影主題公園周邊區域與青年潮流文化的密切關係。此外,也對周遭鄰里進行訪談,走進展間你可以聽到有關於西門町電影街的起源、電影街的興起與進程、公園與鄰里店家、宮廟的相互相關等等,藉由聲音述說電影主題公園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相互串聯。

臺北電影主題公園
臺北電影主題公園
臺北電影主題公園

邀請民眾走進主題公園   體驗後街文化匯聚新樣貌

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所乘載的能量不單只是電影本身,青年的潮流文化正是當下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夜間與周末的生命力來源。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西門紅樓接管「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15年來舉辦了「街頭放聲」、「戶外電影院」、「公共藝術展覽」等活動,提供塗鴉、原創音樂等青少年文化一個創作及表演的舞台,也醞釀出本區的青年後街文化特色。

現在的電影主題公園成為珍貴的城市綠地,透過後街文化推廣和電影放送,持續與周邊鄰里拉近關係,成為全齡共享的電影主題公園,誠如in89豪華影城執行長蔡政宏訪談時提到「電影公園是一個讓遊逛西門町的人,可以歇腳休息片刻的地方,在西門町很難找到有這樣的地方。」此次的展覽邀請民眾走進RENEW後的電影主題公園  ,感受在地文化與耳目一新的視覺感觀!

臺北電影主題公園

《霍爾的移動城堡》重返大銀幕!宮﨑駿經典之作,獨家電影紀念票卡同步登場

《霍爾的移動城堡》重返大銀幕!宮﨑駿經典之作,獨家電影紀念票卡同步登場

日本動畫大師宮﨑駿所執導的經典鉅作《霍爾的移動城堡》今(2024)年屆滿20週年,台灣獨家發行片商甲上娛樂宣布定檔於8月22日在台上映。另外,片商也與Pinkoi合作推出《霍爾的移動城堡》全球獨家雙人電影套票。

《霍爾的移動城堡》上映20週年

《霍爾的移動城堡》電影描述18歲少女蘇菲在父親遺留下來的帽子店工作,有天平淡的生活出現改變,不僅在街上遇到帶著她飛上天的神祕魔法師霍爾,還遭荒野女巫下咒,瞬間變成90歲的老婆婆。變老的蘇菲迫於無奈遠走他鄉,卻誤打誤撞住進霍爾的移動城堡,與霍爾相處的過程中漸漸尋回自我的價值,勇敢活出生命的意義。

日本動畫大師宮﨑駿經典不敗鉅作《霍爾的移動城堡》即將重返大銀幕。(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日本動畫大師宮﨑駿經典不敗鉅作《霍爾的移動城堡》即將重返大銀幕。(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木村拓哉配音靈魂人物霍爾

其中,有著百變美男造型、迷人嗓音和強大魔法的霍爾,由木村拓哉配音加持,透過18歲少女蘇菲一夕之間變90歲老婆婆的奇幻冒險情節,傳遞著勇敢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並珍惜眼前幸福的真締。電影在日本上映時狂賣196億日圓,全球席捲近80億台幣驚人票房,僅次於《神隱少女》成為全世界最賣座的吉卜力電影亞軍,並榮獲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提名,國際知名影評網站「爛番茄」觀眾滿意度高達93%,20年來口碑居高不下,不少觀眾直呼每一次觀賞都會從中獲得新的感受、解讀與感動、治癒。

有著百變美男造型、迷人嗓音和強大魔法的霍爾,由木村拓哉配音加持。(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有著百變美男造型、迷人嗓音和強大魔法的霍爾,由木村拓哉配音加持。(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與《蒼鷺與少年》暗藏巧妙連結

事實上,身為宮﨑駿粉絲的木村拓哉,當年毛遂自薦,表示兩個女兒非常喜愛吉卜力動畫,家裡的《龍貓》DVD已反覆看到刮傷、需要再買一張的程度。宮﨑駿和鈴木敏夫得知木村拓哉非常擅長表現男人的不拘小節,與霍爾的人設不謀而合,因而雀屏中選。正式配音時,木村開口第一句就讓宮﨑駿心服口服地說「就是這樣」,更令人驚豔的是,木村竟然不需要劇本,因為他已經將全部台詞都背下來了,展現身為演員的專業氣場。

有趣的是,後來《蒼鷺與少年》在挑選配音人選時,第一個定下的人選就是木村拓哉;而經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總監鈴木敏夫證實,魔法師霍爾與這《蒼鷺與少年》男主角真人的父親勝一兩個角色其實是同一人,這項人物設定彩蛋也令不少吉卜力迷津津樂道。

《霍爾的移動城堡》片中靈魂人物霍爾由木村拓哉擔綱配音。(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霍爾的移動城堡》片中靈魂人物霍爾由木村拓哉擔綱配音。(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霍爾的移動城堡》× Pinkoi雙人電影套票

另外,為慶祝《霍爾的移動城堡》上映20週年,片商和Pinkoi合作推出全球獨家雙人電影套票,只要購買電影票就贈「限量復古書卡2張」「限量透明書籤3張」,紀念票卡場景特別精選女主角蘇菲與霍爾的心動時刻經典畫面,8月5日前購買復古書卡款再加贈早鳥禮,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霍爾的移動城堡》復古書卡收藏雙人電影套票(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霍爾的移動城堡》復古書卡收藏雙人電影套票(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霍爾的移動城堡》透明書籤雙人電影套票(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霍爾的移動城堡》透明書籤雙人電影套票(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資料提供|甲上娛樂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