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實用全指南!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林木材推你導演、影展與串流平台

紀錄片推薦。

到底該如何開始,從海量資訊挑到自己所愛的紀錄片?多年來策展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的林木材,每年光TIDF 就要消化2,000多件徵件作品。他也遊走國際,謙稱影壇大小資訊都「盡量」掌握。這次邀請他來分享國內外值得注目的11位導演,並帶各位一起打開各大影展與串流平台。

 推薦導演:國內外11位值得注目! 

❶ 台灣/黃邦銓

他大概才30歲出頭,作品實驗性強,之前喜歡使用8毫米底片攝影機與底片靜照,如《回程列車》(2018)中他搭火車由法國到西伯利亞橫跨歐亞,運用沿途拍攝的黑白照片組成一部電影;《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2018)則將鏡頭對向台灣,繼續他對「時間」的探討。到了與林君昵共同執導的《天亮之前的戀愛》(2020)、《甘露水》(2021)則使用上16毫米底片攝影機,從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對選用媒材跟故事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

m-10
黃邦銓 & 林君昵《甘露水》。(圖片提供:黃邦銓、林君昵)

越南/阮純詩(Nguyễn Trinh Thi

她應是現在越南當紅的女性藝術家, 作品多為散文電影(essay film),經常擷取檔案影像再透過旁白詮釋,進而與某一文本產生強勁的互文性。像《愛男愛女》(Love Man Love Women,2007)她運用出現越南電影中的各種同志影像。而《第五電影》(Fifth Cinema,2018)則回應1980年代紐西蘭毛利族導演Barry Barclay「第四電影」認為原住民電影要由自己說故事的概念,她提出現代應有更關乎個人主體性的「第五電影」,於是她拍自己的女兒、少數族群並融入現成資料,旁白再搭上Barry的宣言形成互文。

m-2
阮純詩《第五電影》。(圖片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❸ 馬來西亞/廖克發

他是馬來西亞華人,第一部《不即不離》(2016)拍他缺席的祖父,在馬來西亞種族主義非常嚴重,他祖父加入「馬來亞共產黨」的抗爭,成為人們口中的暴力恐怖分子,當他開始去發掘也掀起家庭與國家的傷痕。後來《野蕃茄》(2021)拍台灣二二八事件、《一邊星星一邊海浪》(2022)拍馬來西亞沙巴州無國籍的流離人口。歷史與認同議題一直是他的主題,許多作品在他母國被禁,台灣正巧給予他創作的空間。

m-8
廖克發《一邊星星一邊海浪》。(圖片提供:廖克發)

❹ 美國/Khalik Allah

年輕的美國非裔藝術家與導演,早期由靜照攝影出身,經常以電影底片拍攝人物肖像短片,再組成整部電影,如《街頭黑佬》(Field Niggas,2015)描繪紐約非裔社群,《黑母親》(Black Mother,2018)則重訪祖先的故鄉牙買加,彩度濃厚的影像配上非裔的饒舌樂,敘說他們身世、遭遇的不平待遇,以及如何辛苦成長並照顧整個社群。那樣強烈的節奏與風格很獨特,恐怕只有社群內部的人才玩得出來。

m-3
Khalik Allah《黑母親》。(圖片提供:Khalik Allah)

❺ 印尼/Ismail Fahmi LUBIS

早期參與荷蘭導演Leonard Retel Helmrich的作品攝影,一同操作Helmrich著名的一鏡到底(one single shot)攝影技術,畫面非常狂野。他們發明控制器讓攝影機更能隨身體自由移動,就像用你的眼睛去親臨事物,拍人更像直接對視,也能跟著孩童奔越街道,與軌道移動是完全不同的體感。他關注議題廣泛,《演猴論》(Masked Monkey,2014)拍人與動物的關係,近年作品《助守在異鄉》(Help Is on the Way,2020)則記錄印尼來台的外籍移工,現在似乎正製作一部動畫紀錄片,大家可以期待。

m-6
Ismail Fahmi Lubis《演猴論》。(圖片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❻ 中國/李維

非常年輕的90後中國導演,拍第一部片《飛地》(2015)時才19歲。他滿關注社會底層、弱勢群體,靠的是扎實的蹲點記錄,像他最新的《塵默呼吸》(2022)追蹤塵肺病議題,花了1年拍攝家鄉四川的一個家庭,其中爸爸大章早年去城市石英粉廠工作,患病後反倒要由父母與孩子照顧他,沒辦法去履行他作為一個父親的責任,是滿悲慘的故事。這些在中國應該有許多案例,可是議題沒什麼被報導的空間。

m-4
李維《塵默呼吸》。(圖片提供:李維)

❼ 台灣/蘇明彥

他的觸動多是從人性與記憶出發,作品質地偏冷、以觀察性拍攝手法居多,視角又很不一般,總能找到社群邊陲的故事。更早多是詩意、風格感強烈的黑白短片作品,如《伏流》(2018)中他在台北公館寶藏巖拍下老人們靜靜的生活,其中一位每天都會乘船穿過涵洞。最新長片《布洛卡區》(2022)花了8個月在台北矽膠娃娃旅館拍攝排解寂寞的男性與娃娃,從眾多無法言說的沉默慾望和祕密中思考人的存在意義。

m-11
蘇明彥《布洛卡區》。(圖片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❽ 緬甸/李永超

他是緬甸華人,經常往返台緬。之前的《血琥珀》(2017)緊跟礦工直接進到森林礦場,算是滿硬派、觀察性較強的導演,片中少有訪問和對白,畫面很有臨場感與直覺性。《二○二○年的一場雨》(2021)花了7年拍攝弟弟打工養家的生活,有點接近家庭電影,從中能看到緬甸大環境的景況;同年的《惡人之煞》則記錄與軍政府對立的克欽獨立軍,一位士兵如何成為笑談殺戮的惡人。兩部正巧遇上2021年緬甸政變,所有事情都要低調進行。

m-7
李永超《二○二○年的一場雨》。(圖片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❾ 泰國/Thunska Pansittivorakul

他至始至終都在拍同志議題,近年越來越強調同志的情慾跟身體,用暴露或性行為去反映泰國的地緣政治。曾在TIDF得獎、與Phassarawin Kulsomboon(如右圖)共同導演的《死亡之舞》(Morana Sati,2021)在說過去泰國軍政府如何壓迫抗爭者,他蒐集到許多畫面暴力的檔案影像,非常直接、強烈(令人不舒服)。公視播過的《美斯樂奏鳴曲》(Santikhiri Sonata,2019)和與Harit Srikhao共同執導的《空洞的時間》(Homogeneous, Empty Time,2017)也很好看。因為泰國很多議題不太能談,他許多作品在家鄉都不能播,可說是禁片導演。

m-5
Thunska Pansittivorakul & Phassarawin Kulsomboon《死亡之舞》。(圖片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台灣/蘇育賢

《花山牆》(2013)以傳統紙紮工藝搭上台語口白,影射鄭南榕的自我犧牲,我就是在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認識他、邀請他參加TIDF。他在當代藝術與紀錄片領域兩邊跨,常運用古典上不常見的手法,譬如邀請一群移工參與長期工作坊,由他們自己發展劇本、講述經驗,帶有即興演出的味道。《工寮》(2019)就特別搭建不存在於現實的演出空間,而《宿舍》(2021)則回應2018年新北汐止隱形眼鏡工廠的越南女工罷工。

m-9
蘇育賢《宿舍》。(圖片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⓫ 泰國/Sompot Chidgasornpongse

暱稱Boat,也常擔任泰國當代藝術與電影大師阿比查邦的副導演。很久前的短片《曼谷魔幻時刻》(Bangkokin the Evening,2005)拍曼谷每天早晚一次放國歌,街上所有人停下立正40秒的魔幻時刻,呈現人民與國家權力的互動。較近的《鐵道撿風景》(RailwaySleepers,2016)片名中sleepers在英文指火車上睡覺的人,也一語雙關鐵道上的「枕木」,呈現8年間在火車上遇到的各色人物與故事,也藉鐵道興建史帶到泰國現代化的過程。他的作品常帶有緩慢的詩意 ,有點類似阿比查邦夢境的味道。

m-1
Sompot Chidgasornpongse《鐵道撿風景》。(圖片提供:Sompot Chidgasornpongse)

 推薦影展:翻目錄、找愛片!

欣賞紀錄片的祕訣就是什麼介紹資料都不要看,不要預設、像一張白紙去接受。通常要尋找值得觀看的作品我都會快速翻影展目錄,影展大概分成競賽型與觀摩型,許多兩者兼具。競賽類多以新片為主,可以發掘年輕的潛力股導演,能入選也代表他的創作能量足夠強,能打敗眾多競爭者;觀摩型則多是主題式或導演回顧 ,帶你較全面性地了解其脈絡。

談到競賽,比較具代表的綜合性影展如柏林影展,它很有政治性。其他幾個重要堡壘像歐洲有荷蘭IDFA、丹麥CPH:DOX、英國Sheffield、DocFest和Open City等等;亞洲我一定看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美洲則有日舞影展(綜合性)和加拿大的Hot Docs,風格是《第四公民》(Citizenfour,2014)那類議題與形勢拿捏得當的主流紀錄片。

berlinale-palast ©Alexander Janetzko : Berlinale 2020
過往柏林影展活動照。(圖片提供:Alexander Janetzko / Berlinale 2020)

❶ IDFA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

創立於1988年,是全球最大、最知名的紀錄片影展及產業活動,固定在每年11月舉行,有競賽也有觀摩單元,也舉辦辯論、論壇以及研討會等等。我有擔任他們的選片人,從全球範圍選片。他們強調所謂的創意性紀錄片(creative documentary),所以排除說教式或倚賴旁白、傳統結構的電視紀錄片,不過創意的範疇非常大,人類學式也在其中。11.08∼11.19。

m-12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過往活動照。(圖片提供:IDFA)

❷ YIDFF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

創立於1989年、舉辦於單數年的雙年展,是亞洲首個以紀錄片為主的國際影展。我尤其關注它的競賽單元,除了「國際競賽」外就是「亞洲新力」(New Asian Currents),它對亞洲的經營特別強,許多少見國家如哈薩克或陌生的導演都能從這裡認識。以前有很多從1980年代崛起的大師,可現在時代不同了,許多年輕導演一直從不同國家湧現,發掘的工作就特別重要。10.05∼10.22。

noname-3
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海報。(圖片提供:YIDFF)

❸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創立於1998年、雙數年舉辦的雙年展,是亞洲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之一,正好與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錯開。若要說紀錄片內容的廣度與包容性的話,那TIDF一定是台灣最全面、適合各種觀眾的,因為是以呈現紀錄片多樣性為目標 ,所以實驗性、跨界、傳統手法等各種類型都有。觀摩單元也有專題可以關注,經常選映一位導演的生涯十數部作品,重度影迷可以一網打盡。2024.05.10~05.19。

noname-2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正在徵件,即日起~12.05。(圖片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❹ WMWFF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偏觀摩性質,創辦於1993年,2014年起開辦台灣競賽獎、已要邁向第30屆。這幾年特別多挖掘女性之於電影生產工具的關係,因為早期攝影機笨重,全球電影產業也多由男性控制,可近年攝影技術改良、輕量化後,女性就有更大的創作空間,對應到由自己拍攝與說話的慾望,紀錄片的數量經常大於劇情片。選映上,女性影展也有引介早期接近實驗電影的導演。台北微風影城,10.12∼10.22。

noname-1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海報。(圖片提供: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推薦串流平台:好的紀錄片都在這! 

noname-4

❶ MUBI

它含納所有種類的藝術電影,最特別在於串流平台上永遠只有30部團隊選片能觀賞,每天會換掉一部電影,代表每部電影只有30天的觀賞期限。此外,它重要的是電影評論、社交網絡、齊全的資料庫等功能,我查資料會去或是串流免費時會用一下。(mubi.com

noname-5

❷ DAFilms

創立10多年來,它是歐洲最早發展、也是全世界最專業的紀錄片串流平台,由7個歐洲重要國際紀錄片影展共同發起,搜羅來自世界各地約2,000多部作品。像我們TIDF以合作夥伴的身分加入,希望能多推薦亞洲片進去。假如對歐洲新銳導演或是得獎、經典電影有興趣,可以從這邊找到滿完整的資源。(dafilms.com

noname-6

❸ Giloo

創立於2017年的台灣平台,主打主題式策展並且經常回應議題,經常與不同單位像TIDF或KOL展開合作,而且幫你分類得很全,新片舊片都有尤其經典方面,台灣紀錄片自然也是比較齊全。它們也特別關注短片創作,像是最近才在舉辦「Giloo Fest 2023:眾籌提案大會 x 50大國際華語短片影展」。(giloo.ist

林木材

1981 年出生,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所,從事紀錄片評論與推廣、策展等相關工作。文章散見網路與報章,曾走訪多個國際紀錄片影展並擔任評審,著有《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一書。目前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研究策展處處長、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選片人。

文字整理|吳哲夫 圖片提供 |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3/9月號《紀錄片的真實魅力》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我們與惡的距離2》結局前回顧:從7段經典台詞看精神疾病議題,別說社會、說說我們每個人能「接住」誰?

《我們與惡的距離2》結局前回顧:從7段經典台詞看精神疾病議題,別說社會、說說我們每個人能「接住」誰?

《與惡2》結局即將在本週六7月5日揭曉,在台灣這些年拍攝相對大量的社會寫實題材劇集中,《我們與惡的距離》大概堪稱最為成功的案例。而對比首季,經過6年時間洗禮,本季作品又更「不戲劇」了一些,反倒像一只紀錄膠卷般,緩緩將褐色影格鋪展於觀眾眼前;其顯影並不甚清晰,還待世界上所有的「我們」,共為這只載滿生命殘跡的社會膠卷,覆上該有的顏色。

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轟動一時,台灣乃至亞洲地區觀眾無不共情,隨角色之間立場的拉鋸而動盪價值判斷。然而這6年間,我們身邊又發生了很多事,卻見得社會議題所具備的和平對話空間,似乎仍顯得稀缺、尖銳而決絕。

《我們與惡的距離2》睽違6年回歸。(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我們與惡的距離2》睽違6年回歸。(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2025年,《我們與惡的距離2》全新故事線由隨機縱火、思覺失調症患者殺警兩件重大事故展開,描繪6個家庭中眾多角色之間長達20年、錯綜交疊的人生軌跡。第一季編劇呂蒔媛、導演林君陽及原班團隊紛紛回歸第二季創作,除了領銜主演周渝民、薛仕凌、謝欣穎、楊貴媚、于子育5位外,更集結劉子銓、詹子萱、張軒睿、朱芷瑩、蔡振南、黃迪揚、朱宏章、陸弈靜等老中青實力派演員共同塑造劇中世界觀,帶領觀眾觸摸那些幾乎掉在「社會」這張所謂的安全網邊緣粗糙斷裂地帶,不斷摩擦出的淚水和血漬。

主演周渝民、薛仕凌。(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主演周渝民、薛仕凌。(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主演謝欣穎、楊貴媚、于子育。(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主演謝欣穎、楊貴媚、于子育。(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善惡不絕對嗎?

「善惡」這個詞彙的構成,本身即體現其二元性。無論第一、第二季,要說《我們與惡的距離》試圖做到打破或消弭二元對立性,就戲劇作品有限的影響力而言或許太過宏大,更多的是讓觀眾真正看見這些難解的對立——通過將「符號」般的人物、事件和催化因子(包括創傷、疾病、經濟困窘等)組合成為一幀密密麻麻的社會寫實影像,某種程度迫觀眾直視和反思對立。簡而言之,善惡或許絕對,但我們不是非得用善惡來為每件事情立論。

《我們與惡的距離》主角賈靜雯以主播角色出演《與惡2》片段,如為觀眾串起了這6年時間,重啟對話。(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我們與惡的距離》主角賈靜雯以主播角色出演《與惡2》片段,如為觀眾串起了這6年時間,重啟對話。(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劇情架構簡析

跳躍式時間線,多角度交錯敘事

相較第一季,《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整體架構更為繁複,在「每兩集一個年代」的跳躍式時間設定上,採多人物、多角度敘事:1、2集落在案件發生的2022年,3、4集倒回各角色生命線逐漸交會的2001年,5、6集邁入10年後的2011年,7、8集又再推進10年,來到2021年新冠疫情籠罩全球的「陰鬱時代」(本篇在此不著墨太多,不過疫情時代「集體禁閉把人逼瘋」這個論點相當有意思)。同時,各集數以不同角色題名,一面揭露該角色身世、一面由其視角觀看世界並側寫劇中他者。

《與惡2》全劇從劉子銓飾演的胡冠駿一角於超商縱火揭開序幕。(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與惡2》全劇從劉子銓飾演的胡冠駿一角於超商縱火揭開序幕。(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另一頭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殺警案同啟雙線故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另一頭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殺警案同啟雙線故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現播出至2021年時空,重現疫情期間的社會景象。(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現播出至2021年時空,重現疫情期間的社會景象。(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儘管故事量體龐雜,周渝民飾演的主角馬亦森一句「我們以為我們接得住所有人,但其實我們什麼都接不住」便已道盡全劇核心思維;從「接住」一念出發,整部劇集深究小至個人、大至社會,我們擁有何等強度的「網」,能夠涵容受傷的人、受傷後去傷人的人、被受傷的人傷的人⋯⋯,並進一步通過加害與被害的換位思考,叩問這之中是否存在修復與理解的一線生機。

馬亦森為胡冠駿的精神科醫師,妻小卻葬身他引燃的火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馬亦森為胡冠駿的精神科醫師,妻小卻葬身他引燃的火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隨機殺人案引發社會譁然。(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隨機殺人案引發社會譁然。(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背後寓意探討

從政治與社會大題,將微光照進渺小個人的傷痛中

題材上《我們與惡的距離2》既延續首季針對社會議題的辯證,亦愈加著重心理及精神層面的探討。特別的是,多處描繪精神疾病患者發病的場景,導演選擇讓第三人稱(社會共識上的客觀)鏡頭,和藉以魔幻寫實手法詮釋的主觀鏡頭交織出現,盡可能呈現罹病者本人同樣深受折磨、而非全然蓄意攻擊的兩面狀態——心理及精神疾病作為一種「看不見」的病,不發病時甚至可能比感冒還不外顯,也因此自始至終未能被社會完全正視——總有聲音認為是藉口、是軟弱的遁逃。

詹子萱飾演的輔導老師簡齊蕙和白潤音飾演的學生羅譽有相似遭遇,因而更加關注其心理健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詹子萱飾演的輔導老師簡齊蕙和白潤音飾演的學生羅譽有相似遭遇,因而更加關注其心理健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比起更宏觀的社會議題,本季劇集所聚焦社會中渺小個人的精神撕裂,著實是編劇深厚觀察和描繪功力展現最淋漓盡致之處。關注劇情進展的同時,傾聽個別角色的娓娓道來、拾起角色之間對話流露的種種細緻的悲傷,縱使他們所遭遇的「情境」不見得那麼普世,「情感」上卻皆為旁觀的我們完全能夠映照自身的。或多或少地,大家也不免將劇情與當代社會問題連結,下意識完成了這部劇集冥冥之中交予觀眾來進行的「思辨」最後一環。以下收錄第7段編輯精選台詞,在迎向結局之前,一同回顧《我們與惡的距離2》劇情承載的重要意涵。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以下內容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從7段經典台詞回顧看議題

1.

其實我們人生就是不斷地探索自己需要什麼、搞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這些東西都很正常。重點是,不要討厭你自己。

——馬亦森(周渝民飾)

2.

我只是想跟那兩個孩子說,世界會變好。可是我不知道我可以陪多久,誰可以保證世界會變好。

——簡齊蕙(詹子萱飾)

3.

馬:嘿,你很棒,真的。能夠同時安慰兩個受傷的孩子,一般人很難做到。

簡:我身兼被害人跟加害人的家屬,才可以辦到。

馬:哇你這有點地獄梗。

——馬亦森 x 簡齊蕙

以上3段台詞皆出自因童年創傷而深陷憂鬱的簡齊蕙,至精神科與醫師馬亦森會談時所言。在療癒內部和完善外部並進下,社會安全網才可能增生、擴大,簡齊蕙這個角色正同時承載了這兩部分意義。幼時父親殺了母親和弟弟,唯她逃過一劫獨自存活下來,背負憤怒、悲傷和難言的愧疚,她長得多大便療傷多久,最後成為了一名學校輔導老師,以「被害人暨加害人家屬」微妙的第三種立場,嘗試治癒他人和自己。劇中她與醫師的對話尤有深意,台詞調性雖悲,卻也在絕望的黑暗中點起微小的希望之光。

馬亦森原為精神科醫師,在妻兒死於縱火案後自己也走過身心崩潰的歷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馬亦森原為精神科醫師,在妻兒死於縱火案後自己也走過身心崩潰的歷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簡齊蕙因童年創傷長期就醫,與馬亦森之間的醫病關係甚多了幾分友情。(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簡齊蕙因童年創傷長期就醫,與馬亦森之間的醫病關係甚多了幾分友情。(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4.

高:那不管怎麼說,現在總是第一步嘛,之後再慢慢來啊。

馬:你花15年才走一步要修法?真是快得可以啦大哥!

——馬亦森 x 高政光(薛仕凌飾)

馬亦森和高政光作為一對無話不談的「靈魂兄弟」,亦在彼此面對人生關卡時安靜陪伴。表面互嘴,實為激勵對方奮起至關重要的存在。高政光原效力於NGO組織,後進入體制、希望改變體制,卻逐步走進一人之力難有所為的窘境。因此,高政光有許多發牢騷或被發牢騷的你一言我一語都令人發笑,有意無意地撩撥著那本早被翻得邊角捲曲、卻始終未付諸實行的「社會停擺」項目書。稍微有別於敘寫精神疾病議題的慎重和嚴謹,編劇和導演在本劇另一大政治議題上,多以幽默中帶軟刺的台詞安排,以及微誇大的鏡頭語言「復刻」各種社會亂象,既直指現實,又不至於真拆現實的台。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5.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而不是一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吳遠海(朱宏章飾)

吳遠海為劇中高政光在校攻讀法律時相當敬重的老師,後成為立法院長並邀請高政光入黨參選立委。兩人在政治之路上因「實現理念的手段」不同而心理上漸行漸遠,此話即出自高政光對老師所下的指導棋表示不理解,老師以大局說服他時所言。吳遠海這個角色以不多的戲份帶出一種「柔和的強烈象徵性」,他行事溫文爾雅,開口有條有理、頭頭是道,讓人不由地想像其人格之崇高,久而久之卻發現一切理想如空談。

高政光從政後才逐漸理解到自己和老師理念相去甚遠。(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高政光從政後才逐漸理解到自己和老師理念相去甚遠。(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6.

改革這種事情沒有辦法一步到位,你得有權力,你才能夠慢慢改變。

——吳遠海

追求權力的路上,是否就已經是一種對體制的妥協?而,真正擁有權力後的改變,又還能是原來所念想的那個改變嗎?《我們與惡的距離2》也透過以高政光和其母高張玉敏(楊貴媚飾)為軸心的政治敘事,對堅持信念抑或屈從現實、孤作清流抑或與眾合汙等抉擇,不斷來回辯證。然而雞生蛋蛋生雞,雖藉政治人物之口,劇中所談的「妥協」這件事遠不止政治。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7.

馬:你覺得政光真的有變嗎?

牛:換位置總是要換腦袋吧,但我覺得政光是一個有理念的人,要變也不會變到哪吧。

——馬亦森 x 牛祐荷(孟耿如飾)

馬亦森與少年保護官牛祐荷因案件相識並結為夫妻(牛祐荷於首集的2022年時空已因縱火案喪命,以上為兩人在2021年時空的對話)。牛祐荷一角是劇中眾多「沒被接住」的例外,也正因曾被至親接住而獲得再去接住他人的力量,角色性格具彈性和面對悲觀事物的正向態度。若將全劇比作物件,有光面和暗面的話,牛祐荷在戲劇結構上可屬光面角色。

馬亦森和高政光從學生時代開始的友誼,在人生的艱難境遇中支撐彼此,包括馬亦森痛失妻子牛祐荷和兒子的療傷階段。(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馬亦森和高政光從學生時代開始的友誼,在人生的艱難境遇中支撐彼此,包括馬亦森痛失妻子牛祐荷和兒子的療傷階段。(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戲劇可以是娛樂,可以是軟教育,更可以是某個人的一面鏡子或一個出口。無論大家從《我們與惡的距離2》得到最多的是什麼,製作人林昱伶所言極是:「戲裡的某個角色,某條故事線觸動了你,那可能就是一顆小小的種子,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改變了某些事,這樣就夠了。」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奥山由之導演首作《長椅小情歌》看點總整理:廣瀨鈴領銜10位演員詮釋5段交錯故事,以「長椅」為主視角的群像電影

奥山由之導演首作《長椅小情歌》看點總整理:廣瀨鈴領銜10位演員詮釋5段交錯故事,以「長椅」為主視角的群像電影

以廣告成名的日本攝影師奥山由之,跨足成為電影導演的首部長片作品《長椅小情歌》日前於2025台北電影節首映,並將於7月18日正式在台上映。廣瀨鈴、仲野太賀、草彅剛、吉岡里帆等10位日本實力派演員全來助陣,共同演繹5首交織城市光景、圍繞著河畔長椅而生的日常詩篇。一系列氛圍感拉滿的絕美劇照已盡顯「攝影師」功力,那麼奥山由之「導演」做得如何?本文為大家詳解全片看點。

日本知名攝影師、廣告導演奥山由之,6月28至30日攜首度執導的劇情長片《長椅小情歌(アット・ザ・ベンチ)》來台宣傳,並登上2025台北電影節進行全台首映,現場座無虛席自不在話下,誠品電影院安可場特別舉辦的「奥山兄弟檔對談」映後活動,更讓奥山由之與其弟、《我心裡的太陽》導演奥山大史,將兩人首次海外電影活動合體獻給台灣粉絲。而奥山由之於29日媒體茶敘中針對此次新片創作過程的娓娓道來,再度引得萬千期待。

相信大家對這位攝影師並不陌生,要不熟悉也無妨,以下將從他轉戰電影的簡歷說起,接續揭露即將在台上映的《長椅小情歌》導演、編劇、攝影及演員表演各方面必知訊息和片場趣聞。

奥山由之為新片《長椅小情歌》來台宣傳。(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奥山由之為新片《長椅小情歌》來台宣傳。(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並出席台北電影節,與媒體就創作過程進行分享。(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並出席台北電影節,與媒體就創作過程進行分享。(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首度跨足電影領域,執導作品《長椅小情歌》、《秒速五公分》兩年連發

1991年生的奥山由之,過去活躍於攝影、廣告與影像創作領域,曾獲「寫真新世紀」優秀賞與講談社攝影賞,憑藉寶礦力水得廣告、米津玄師〈感電〉及星野源〈創造〉等人氣MV為大眾所記憶。始終持以從日常細節中提煉詩意影像的長項,奥山由之至2024年首推劇情長片《長椅小情歌》,延續一貫清透溫潤的視覺風格,更邀音樂人安部勇磨操刀配樂,音畫相得益彰。其整體作品風格在真摯與怪誕之間取得獨特平衡,闢出一條有別於鬼才宮藤官九郎、大師濱口龍介等資深電影人的詩意蹊徑。2025年,亦再因接棒執導新海誠知名動畫《秒速五公分》真人版而備受矚目。

奥山由之轉戰電影導演領域,2024、2025兩年兩作《長椅小情歌》、《秒速五公分》陸續公開。(圖片來源:光年映畫、Instagram @yoshiyukiokuyama)
奥山由之轉戰電影導演領域,2024、2025兩年兩作《長椅小情歌》、《秒速五公分》陸續公開。(圖片來源:光年映畫、Instagram @yoshiyukiokuyama)

>> 《La Vie》雜誌曾專訪奥山由之,有興趣的讀者歡迎點此閱讀〈奧山由之的魔幻視覺之外!不停解構自我風格的攝影歷程〉全文。

《長椅小情歌》導演、編劇、攝影解析

▍導演觀點:從一張「長椅」展開的溫柔群像電影

《長椅小情歌》集結10位日本當代一線演員,卻罕見地以「物件」為敘事主視角。電影聚焦東京某條河河岸草地上一張不起眼的長椅,並由此開展多人多篇故事——它雖沉默,卻彷彿城市潛意識的收納器,靜靜見證來來去去的人們,承載著未被說出口的牽掛與記憶。

對此奥山由之親揭,其靈感來源於自家附近的一張長椅,「我常常經過那張椅子,幾年來它都默默佇立在那。不是靠近水邊,也不是巴士站,只是突兀地存在於草地中央。沒有人坐,但也沒有人討厭它。像是對城市變遷的一種固執抵抗,它讓我意識到,若不將它留下,或許哪天它就會不見。」早已超越公共設施的存在,這張椅子成為了導演童年記憶與城市記憶的交匯點,也進一步成為他想說故事的起點。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劇本架構:全片切分5個篇章,由不同編劇共同創作

為了傳達上述情感,全片由〈那些被剩下的〉、〈不旋轉的壽司〉、〈看守的責任〉、〈最後一場戲〉、〈寂寞會延續〉5段交錯的故事鋪陳,且為不限縮於自身觀點,奥山由之找來不同編劇共同創作,展現長椅作為「城市記憶載體」的多種樣貌;希望透過不同角色與情境,讓觀眾能變換角度重新觀看與理解這張靜默的椅子。從久別重逢的青梅竹馬、為瑣事爭執的情侶、嘗試勸回離家姊姊的妹妹、意圖拆除長椅的神祕公務員,乃至以外星語演繹的奇幻片段,《長椅小情歌》從一個個圍繞這張椅子的瞬間出發,勾畫出一幅幅記憶拼圖。

▍拍攝手法:「隱身式」攝影機一鏡到底

各約15分鐘的5段故事皆一鏡到底拍攝,營造如舞台劇般一氣呵成的觀賞體驗。攝影機全程固定不動,宛如場邊一位默默觀察的第三者,捕捉長椅周遭的人物互動與情感流動。奥山由之也特別舉其中一場廣瀨鈴的戲為例:拍攝當下演員因不小心掉了東西而短暫離開畫面,然劇組選擇保留原構圖,並未追拍補位——這些偶發的錯落與停頓,他認為反是演出中最真實動人的部分,亦讓角色與場景的關係更加自然、更加立體。

希望作品能像「有靠背的椅子」般給人力量

談到是否偏好特定的椅子類型,奥山由之笑說自己特別喜歡有靠背的椅子,「那種被支撐的感覺讓人安心。」並補充表示,自己從小就會觀察家具的「表情」,對物品有深厚情感,這也影響他對創作的想像。他比喻,與其拍出會「推你一把」的作品,他更希望自己的電影像一張有靠背的椅子,能讓人在疲憊時感受到那股默默支持的力量,彷彿輕聲說著:「你已經很努力了。」

坐上電影這張椅子的,無非是各擁不同狀態的觀眾,可能有滿心歡喜的,有悲從中來的,有自信篤定的,也有惴惴不安的——然而當電影的光亮起,該作品在那絕無僅有的一刻、之於椅子裡的觀眾而言,無論是長久的現實映照,抑或短暫的美好遁逃,若真能有股從後背隱隱而來、默默相撐的力量,其重要性之大必將難以計量。導演這看似樸實的話語,所含實為最難能可貴的創作真諦。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堅強演員陣容現身說法

將城市裡的日常光景交織成詩,讓每一個細微的故事得以延續

本片出演者廣瀨鈴、仲野太賀(第一篇及第五篇)岸井雪乃、岡山天音、荒川良良(第二篇)今田美櫻、森七菜(第三篇)草彅剛、吉岡里帆、神木隆之介(第四篇)等一眾實力派演員,紛紛表達了對這次拍攝經歷的感動。主演廣瀨鈴表示,「這是我第一次在拍攝中沒有明顯的『在演戲』的感覺,就像泡在溫熱的澡水中,時光充滿怦然心動。」並大讚拍攝現場幾乎看不到攝影機的自由氛圍。與她搭檔的仲野太賀亦回憶,「奥山導演曾說過,總有一天要在這張椅子上拍電影。當這願望真的實現,且邀請我一同參與,實在太開心了。」

廣瀨鈴,與仲野太賀共演第一篇〈那些被剩下的〉及第五篇〈寂寞會延續〉。(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廣瀨鈴,與仲野太賀共演第一篇〈那些被剩下的〉及第五篇〈寂寞會延續〉。(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仲野太賀,與廣瀨鈴共演第一篇〈那些被剩下的〉及第五篇〈寂寞會延續〉。(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仲野太賀,與廣瀨鈴共演第一篇〈那些被剩下的〉及第五篇〈寂寞會延續〉。(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作為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的演員,岸井雪乃對劇本給出高評價,「蓮見翔老師寫的劇本,看似無關緊要卻又極為深刻,讓我演起來非常過癮。」岡山天音則說,「這是我第一次對導演產生創作上的嫉妒心,完成品讓我對那張椅子產生了深厚的情感。」

岸井雪乃,與岡山天音共演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岸井雪乃,與岡山天音共演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岡山天音,與岸井雪乃共演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岡山天音,與岸井雪乃共演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荒川良良(左)亦於第二篇中出演。(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荒川良良(左)亦於第二篇中出演。(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由今田美櫻、森七菜詮釋的第三篇〈看守的責任〉,主要描繪姊妹之間的愛恨錯綜。今田美櫻分享,「情緒像風暴一樣傾瀉而出,卻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愛。」森七菜有感而發道,「我開始思考,每一張椅子、每一個球,可能都連結著某個故事與某個人,這部電影讓我想成為那些故事的延續。

今田美櫻、森七菜共演第三篇〈看守的責任〉。(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今田美櫻、森七菜共演第三篇〈看守的責任〉。(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今田美櫻。(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今田美櫻。(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森七菜。(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森七菜。(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第四篇〈最後一場戲〉由草彅剛、吉岡里帆、神木隆之介共演,草彅剛表達,「這次的拍攝手法,讓我感受到影像創作全新的可能性。」吉岡里帆笑稱,「沒想到會跟草彅先生一起講外星語!這樣的荒唐,可能一輩子就這一次。」神木隆之介感性地說,「能成為導演鏡頭下世界的一部分,是很幸福的事。」

草彅剛、吉岡里帆、神木隆之介共演第四篇〈最後一場戲〉。(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草彅剛、吉岡里帆、神木隆之介共演第四篇〈最後一場戲〉。(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草彅剛、吉岡里帆。(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草彅剛、吉岡里帆。(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承導演之言:「這是一部集結個人願望與友情的作品。每位工作人員都像球隊隊員一樣,抱著純粹創作的熱情聚集到這張椅子旁,一起完成了這部小小的、卻真誠的電影。」2025年7月18日,《長椅小情歌》上映在即——獨自一人也很好、找到總和你在一起編織日常之詩的夥伴那更好,讓我們走進電影院,欣賞奥山由之攜手10位重量級演員呈獻的東京詩篇。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長椅小情歌》中文版電影預告

*更多《長椅小情歌》相關消息可至光年映畫官方臉書官方IG了解。

2025台北電影節現正於台北市中山堂、信義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進行中,頒獎典禮則於7月5日登場,電影迷們務必鎖定。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