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荷蘭攝影大師Erwin Olaf:40年創作路,在充滿裂縫的世界拍下完美時刻

Orwin Olaf。

被譽為荷蘭國寶級攝影師的Erwin Olaf於今(2023)年9月逝世,享年64歲。國立台灣美術館曾與韓國水原市立美術館在2022年共同策劃他的大型個展《埃爾溫‧奧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其中展出他在2000年代生涯中期以降的創作,La Vie藉機邀請到藝術家親自分享他從最早期動人的黑白人像作品,到近年鋪張卻細膩的編導式攝影(staged photography),40年來創作路徑是如何轉變,而他又為何鍾情攝影。

noname
《在林中》系列〈肖像XI-A〉,是患有肺疾的Erwin Olaf臉戴呼吸器進入高地創作的自拍照。(圖片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跨足時尚的荷蘭攝影藝術家Erwin Olaf創作生涯已逾40年,近年才陸續在世界各地進行生涯回顧。他以畫面細膩的編導式攝影(staged photography)作品聞名,然而其創作起點卻是從文字開始。曾就讀荷蘭烏特勒支新聞學院,他在寫作新聞方面苦苦掙扎,「在這種環境下我不是很開心,其中一位攝影老師說服我參加他的一堂課,做完第一次作業之後,我確認攝影是屬於我的語言。」他發現相機可以在不成為世界一部分的同時,與外界接觸甚至創造自己的世界。

成長於荷蘭,他深受家鄉歷史悠久的繪畫傳統影響,啟發他對於光線細膩的觀察。而在那追尋自由的年代,他也甚受電影導演Federico Fellini和Paolo Pasolini飽含強烈情緒、挑釁社會習性的作品深深吸引。他不避諱女性、有色人種、同志群體等社會邊緣族群與議題,早年的作品以簡潔的光線與布置呈現黑白人像,大膽裸露的身體,展現強烈的情欲張力,由此彰顯他對身分認同的主張、突破社會框架的渴望,「攝影師Weegee的〈Man arrested for cross-dressing〉這張照片傳達的自由和自信像閃電一樣擊中我,成為我一直銘記在心的東西。此外還有Robert Mapplethorpe和Helmut Newton影像中,那種美麗的光影與無懼。」

collage-1
Erwin Olaf《雨》系列〈冰淇淋店〉(左圖),可看出對1641年Johannes Cornelisz Verspronck〈藍衣女孩肖像〉(右圖)的呼應。(圖片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挑釁社會禁忌、虛幻與現實的模糊地帶

1988年,他斬獲青年歐洲攝影師競賽大獎(Young European Photographer)的《棋子:一次下棋的嘗試》(Chessman)系列,似乎能找到另一名他喜歡的攝影家Joel-Peter Witkin的影子,影像中用捆綁、扮裝、角色表演等方式,拍攝畸形人、肥胖者、侏儒等等,展現他對人性豐富的理解與對社會禁忌——階級種族、性別及宗教信仰——的張狂挑釁。「我在攝影中研究的是肌膚表達的情緒。我喜歡人體肌膚的質地,喜歡它在(黑白)攝影中的呈現,非常著迷它所講述的故事。」

1990年左右,Erwin Olaf也在商業攝影領域取得成功,曾與Heineken、Louis Vuitton、Levi's、Microsoft與Nokia等國際品牌皆有合作。「近年來在個人創作上的穩定讓我可以完全獨立,但我仍然喜歡挑戰商業委託,它們讓我有機會學習、結識新朋友並與其他創作者互動。」數年商業委託案的實驗與積累,讓他擅於駕馭畫面的美感與細節,這有助於他在2000年代以後往編導式攝影的轉向。過往作品僅需要少量的空間與燈光操作即能拍攝,但編導式的作品為了透過畫面細節的經營,描繪人性的複雜與戲劇化的情感,對於場景、人物造型以及合作人員等等調度有更高的要求。此外,也能藉此吸引觀眾目光,讓作品的其他層次能進入他們的視野。「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因此想要創造一個完整的世界,而最簡單(也是最昂貴)的方法就是將所有事物都陳設出來。」

內文0921-1
〈理髮廳〉,2004。(圖片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迎向更大的歷史場景

他對於人類內部情緒的關心,也融入更大的歷史場景,2000年代的《雨》(Rain)、《希望》(Hope)、《悲傷》(Grief)三部創作,是Erwin Olaf對人類情感細微狀態的研究。在911事件發生之後,他將感受到的衝擊與矛盾融入作品,於是畫面中人物置身在1950年代,象徵蓬勃發展與追求自由精神的美國,人物卻猶如美國畫家Edward Hopper筆下深陷大都市的孤獨與疏離,彷彿美好已不復存在的迷茫。2010年代的《柏林》(Berlin)、《上海》(Shanghai)、《棕櫚泉》(Palm Springs)中,他更進一步以真實城市為背景,展現它們在急遽變化下被投射的虛幻欲望。他認為若新世界將把舊世界抹去並遺忘,這不會是一種進步。「歷史可以幫助人們理解現在,也讓人知曉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同時我在創作中融入了我的青春。」藉由畫面的精密編導,他模糊了現實與虛幻的邊際。

Erwin Olaf也不吝於嘗試各類的創作可能性,2012年的《鑰匙孔》包含一組裝置,外部張貼平面攝影而內部則播放兩部影片,當觀眾透過鑰匙孔窺視內部的瞬間,外部照片的人物也凝視著觀眾。荷蘭2013年新版歐元硬幣設計圖面、2016年在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的裝置設計《伸展台》(Catwalk Promo)等都是他對不同媒材表現的嘗試,然而,攝影始終是他主要語言與工具,「其他媒材是賦予作品敘事深度的方式,讓它更加豐潤,但我終究是以攝影為主要媒材的藝術家。」

內文0921-3
《棕櫚泉》系列〈美國夢:與艾力克斯的自攝像1〉呈現社會中種族與貧富對立的矛盾。(圖片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內文0921-2
《柏林》系列〈達勒姆共濟會會所〉探討孩童與成人以及不同種族之間的關係。(圖片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在未竟的世界的尋找完美時刻

近年COVID-19的爆發對Erwin Olaf造成衝擊,創作工作一度癱瘓,從中他觀察到這世界的慌亂與脆弱,「我想把這種恐懼、這種感覺轉化為攝影作品,那是一種恐懼、混亂狀態的表現。」《愚人節2020》(April Fool 2020)描繪他在這場如電影般超現實的疫情,所感受到的迷惑情緒;在《在林中》(Im Wald)系列,他則以大自然為背景,借鑑19世紀浪漫主義繪畫的形式,在巴伐利亞與奧地利的山區完成作品,表現現代人類與自然的疏離關係。而在《愚人節》、《在林中》都能見到他的自拍,這是Erwin Olaf自生涯初期就一直注意的命題,「自拍是一種自我研究。我曾多次說過:每個藝術家都應該製作自畫像。它是一面鏡子,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我的想法、當下的狀態,以及我的情緒或憤怒。」

《在林中》他在山區戴著呼吸器的自拍,直截揭示他1996年以來,一直飽受遺傳性肺氣腫的困擾,「我盡可能不屈服在自己的健康問題。」健康不必然與他的創作有直接關聯,但確實對他的日常生活,以及對事物的感知有很大的影響,在一些自拍中,他不吝表現出這種脆弱性,如同2009年的自拍作品《我希望,我是,我將是》( I Wish, I Am, I Will Be)記錄下自己50歲時的面貌,以及他對理想中、對未來自己衰老後戴著呼吸器的想像,某種程度上誠實到近乎無情。他已然接受自己的缺陷和命運,謹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

內文0921-4
《愚人節》系列〈早上9點45分〉想展現人們面對COVID-19的迷惘。(圖片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內文0921-5
《在林中》系列〈天鵝〉。(圖片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創作生涯至今,他從一個急欲表現的藝術家,作品轉趨沉思與平靜,處理人的失落、年齡衰老與包含悲傷的各種情緒,「我變老了,現在不再需要透過作品張狂的咆哮來吸引人們的注意。我越來越對人們幽微的動作與情緒變化所吸引。」他也重新開啟《My Ladies Hats》這1980年代起拍攝的系列,那時他早為男人戴上女帽,挑戰性別氣質的模糊性,「這個系列平衡了我過去幾年對於大型製作的挑戰,在小型私密工作室環境中,再次拍攝這探討性別認同的迷人系列感覺很好。」

作品少了點咆哮,多了些耳語,但Erwin Olaf始終說著同樣的話。對他而言,世界存在許多動盪與缺陷,創作正是他在現實中追求自由、在生命中找到堅韌與美的手段,「我所說的完美時刻是作品將一切事物結合在一起的狀態。當創作完成印刷和裝裱後,我會靜靜地看著它們,讓作品『呼吸』,我很享受那種時刻,感受到完美。」在法國巴黎畫廊Rabouan Moussion的個展,以及在盧森堡國家歷史藝術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histoire et d’art)與藝術家Hans op de Beeck的合作等更多計畫持續展開,他還渴望實踐更多的想法,以創作去完整這個未竟的世界。

Erwin Olaf

創作手法多元的藝術家,作品聚焦被社會邊緣化的個體,例如女性、有色人種、同志群體等。2019年他的500件作品獲荷蘭國家博物館典藏,館長Taco Dibbits形容他是「20世紀最後25年最重要的攝影師之一」。於2017年擔任荷蘭皇室的肖像藝術家,並在2013年替荷蘭2013年新版歐元硬幣擔任設計師。曾獲荷蘭Johannes Vermeer獎、國際色彩攝影獎年度攝影師。

文|吳哲夫 圖片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攝影師林祐任個展《邊界》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島嶼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你會怎麼形容台灣?不可否認,台灣因為歷史、地緣政治等因素,一直難以被形容。在這座島上的人們,不停在模糊中摸索定義,以各自的方式解讀台灣;又或者,會不會這份「未定」與遊走在「灰色地帶」的曖昧,就是台灣現在的模樣?

攝影師林祐任就是其中一位探索者,他帶著相機走訪台灣高山和海的邊界,也透過潛水、登山看見山海的不同深度和切面;遊歷歐洲時,看著實景與照片上如出一轍的景色,反思台灣模仿歐風的浪潮。他自認沒有特定的影像風格,更在意創作時的感受和思考,期待帶給觀者介於現實、夢境之間的感受。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灰色地帶,模糊卻充滿想像的未定空間

林祐任將身歷其境的觀察匯集為展覽《邊界 Ambiguity》,並推出3本攝影集:《邊界 Ambiguity》、《321》、《Penguins》,它們各有不同概念與表現手法,皆探討著「未定論」的灰色地帶——這些模糊的邊界,帶來更多的可能性與想像空間。本展即日起於新竹春室 Glass Studio + The POOL展出。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圖片提供:春室 Glass Studio + The POOL)

展場由林祐任攜手W春池計畫、彡苗空間實驗籌劃,利用影像搭配互動裝置,從拓展界限、回顧記憶到探尋新境,描繪一場由灰色地帶所構築出的意象。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3本攝影集各訴說什麼故事?

01.《邊界 Ambiguity》:在了解自己的過程,了解台灣

在《邊界 Ambiguity》當中,林佑任探討邊緣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透過不同主題的討論,慢慢出找台灣的模樣,也藉由高山和海的邊界、概念模糊的影像,給出自己對台灣的定義。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02.《321》:觀看過去的自己,模糊與時間的距離

321》靈感來自拍照時讓人做好心理準備的倒數「321!」,書內集結了「在開始之間」的各種瞬間,紀錄林佑任成為專業攝影師之前的過程,承載著每個階段的憤怒、難過、平靜心緒。林佑任說,現在回頭看這些照片,依然會被深深觸動,想起當下的情緒和感受,彷彿回到了拍攝當下的瞬間。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03.《Penguins》:台灣,可以不用成為歐洲的模樣

Penguins》源自林佑任疫後兩個月的歐洲旅行,期間他反思台灣模仿歐式美感、風格的風潮,心想:「台灣,可以不用成為歐洲的模樣。」如同攝影集名稱「Penguins(企鵝)」——不是鳥都要會飛,人也是。本書探索外在的國境邊界,林佑任也試圖突破觀光客的身份,試著在每個城市快速、細膩地觀察當地人的習慣,希望能更深入他們的生活。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台灣的邊界,如同顏料被暈開的線條

展覽名中的 “Ambiguity” 代表「歧義」,意指擁有一種以上的解釋,且為未定義的狀態。策展團隊認為,這個詞很適合描述台灣——因歷史發展、地緣政治的各種因素,台灣面臨邊界、定位不明確的問題;島嶼日常中所見的老舊公寓的頂加、隨性停放的機車、自由流動的小攤販,都遊走在灰色地帶。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然而,在新舊文化、多元價值間的衝突中,這些灰色地帶卻偶爾能被人情所允許、包容。「未定論」像是台灣的一種特色,讓一切都有不同的解釋空間。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在這樣的狀態下,林祐任所看到的台灣邊界,非清晰的實體線,更像是暈開、模糊的線條。已被暈染的界線,相互融合、交疊後形成一處可擺玩的空間,林祐任正是在此探索各種可能,以影像形容台灣的曖昧性質。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代表色「靛色」呼應影像中的曖昧

為了呼應影像中的曖昧、模糊、流動特性,《邊界 Ambiguity》特別以「靛色」為代表色,它具備藍色的沈靜、紫色的神秘,撲朔迷離,如同本次展出的作品,都盡可能給予觀者兩種以上的觀看、解讀視角,引導出不同定義。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互動裝置《float》映現觀者、展品間的交流

展場也特別結合了裝置作品,其中一件為玻璃與水共構的《float》,它像是一張漂浮在空中的桌子,當人們碰到桌上擺著的物品時,水缸裡的水會因晃動而產生漣漪,並透過光纖映照在天花板,形成漂亮的光影,彷彿具象化了觀者、展品之間的交流。

另外,《float》結構也呼應「邊界」概念,它沒有桌子該有的支架,又是懸掛的發光物體——那它究竟是桌子還是燈?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邊界 Ambiguity》透過光影的晃動、觸摸的質感、聲音的設計等,傳達各種「模稜兩可」的可能性,讓觀者沈浸探索邊界、與其邊緣的灰色地帶。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邊界 Ambiguity|林祐任 個展〉

展覽期間|2024.06.14-09.08

展覽地點|春室 Glass Studio + The POOL

開放時間|每日10 : 00-17 : 30 開放,週一公休

 

策展單位|林祐任 + W春池計畫 W Glass Project

空間協力|彡苗空間實驗 seed spacelab co., ltd.

書籍設計|大象設計 Elephant Design(邊界 Ambiguity)+ 張愛眉(Penguins)

書籍編輯|涂育庭、陳杰民(321)

飲品設計|春室 The POOL

玻璃製作|春池玻璃 Spring Pool Glass + 春室 Glass Studio

視覺攝影|林祐任

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新系列!攜手林炳存、蘇益良發表以希望為題的《Echoes of Hope》

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新系列!攜手林炳存、蘇益良發表以希望為題的《Echoes of Hope》

成立一週年之際,台北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 Photography」推出全新創作《Echoes of Hope》,包含影像創作大師林炳存的《透視內在》系列,以及時尚攝影師蘇益良的《飯後甜點》系列,透過絢麗繁花與夢想的遠方,演繹攝影大師心中的希望之光。

策展思維的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 Photography」

由移動式藝廊「明日創藝 MOT ARTS」與林炳存所創立之藝術平台「ABOOK STUDIO」攜手合作、以策展思維為主軸的期間限定攝影商店「MOT X ABOOK Photography」,透過國內外知名攝影師的鏡頭,捕捉情感凝聚的瞬間,打造居室空間的微型藝廊,體現藝術即生活的美學日常。

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新系列!攜手林炳存、蘇益良發表以希望為題的《Echoes of Hope》
MOT X ABOOK Photography由「明日創藝 MOT ARTS」與「ABOOK STUDIO」共同打造。(圖片提供:MOT X ABOOK Photography)
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新系列!攜手林炳存、蘇益良發表以希望為題的《Echoes of Hope》
透過國內外知名攝影師的鏡頭,捕捉情感凝聚的瞬間,打造居室空間的微型藝廊。(圖片提供:MOT X ABOOK Photography)

林炳存、蘇益良全新計畫《Echoes of Hope》

自5月23日起,「MOT X ABOOK Photography」攝影藝術商店將正式發表展售《Echoes of Hope》全系列23件作品,由林炳存、蘇益良兩位攝影大師分別帶來的《透視內在》、《飯後甜點》系列組成,透過貼近當代日常的「攝影」途徑,傳遞生活裡不可或缺的希望。

《Echoes of Hope》以更易於入手的「輕藝術」價格,將大師攝影作品收藏至居家空間,把「家」打造成最貼近生活、反映個人風格與思想的微型藝廊;這些作品也很適合用作送禮,不僅展現送禮之人的品味,也透過創作者的影像氛圍,感受悠悠迴響於心的「希望」,拾起向明日瞻望的勇氣。

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新系列!攜手林炳存、蘇益良發表以希望為題的《Echoes of Hope》
MOT X ABOOK Photography」攝影藝術商店現正展售《Echoes of Hope》全系列23件作品。(圖片提供:MOT X ABOOK Photography)
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新系列!攜手林炳存、蘇益良發表以希望為題的《Echoes of Hope》
《Echoes of Hope》透過貼近當代日常的「攝影」途徑,傳遞生活裡不可或缺的希望。(圖片提供:MOT X ABOOK Photography)

▸ 林炳存《透視內在》|透過繁花回望內在

除了廣為人知的人像攝影外,林炳存在藝術攝影領域也以富有哲思及實驗性的風格著稱,曾先後展出《中國古代仕女圖》、《時尚.原住民》、《鏡墨.流白》、《蒼藍小點》等藝術攝影創作。

此次在《透視內在》系列15幅作品延續其對於光線的精準掌握,特意以鏡頭強調花朵瓣葉的透光性,用絢麗豔異的影像隱喻多變的內在世界。看著作品的觀眾,將帶著各自獨特的生命經驗,感受花朵的纖弱與力量如何並存為一,回望內在的自己。林炳存希望:「照片的故事不只是由創作者賦予,而是從每個人的凝視裡,創造出情感,勾動屬於自己的故事。」

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新系列!攜手林炳存、蘇益良發表以希望為題的《Echoes of Hope》
攝影師林炳存《透視內在》系列。(圖片提供:MOT X ABOOK Photography)
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新系列!攜手林炳存、蘇益良發表以希望為題的《Echoes of Hope》
林炳存《透視內在》系列:透視之5、透視之10。(圖片提供:MOT X ABOOK Photography)

▸ 蘇益良《飯後甜點》|夢想之地即是希望

全方位視覺藝術家蘇益良,過往操刀多項唱片封面及廣告,近年更以打破既有框架的藝術攝影作品著稱,曾與藝術家王九思合作融合時尚概念與東方觀點的《二十四孝》系列,也曾四度參與「小花計畫」系列展覽。

在《Echoes of Hope》企劃中,蘇益良以「希望猶如人生這場漫長宴席裡的飯後甜點」為概念,把自身最想看到卻未能抵達的他方,作為《飯後甜點》系列共8幅作品:「想做卻尚未實現的事情,便是我的希望。」他如此說道。在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瀏覽取代了遊覽,人們往往妥協於「物美價廉」的虛擬;而《飯後甜點》從人人談論的「必訪之地」出發,找到黃昏的撒哈拉沙漠、入夜的烏蘭巴托等地,徘徊於現實與虛幻間,是未竟的彼岸,也是最後的希望。

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新系列!攜手林炳存、蘇益良發表以希望為題的《Echoes of Hope》
攝影師蘇益良《飯後甜點》系列。(圖片提供:MOT X ABOOK Photography)
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新系列!攜手林炳存、蘇益良發表以希望為題的《Echoes of Hope》
蘇益良《飯後甜點》系列:20240501114432。(圖片提供:MOT X ABOOK Photography)

《Echoes of Hope》:林炳存《透視內在》、蘇益良《飯後甜點》

活動地點|MOT X ABOOK Photography攝影藝術商店
活動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200號3F
線上瀏覽|bit.ly/44Nu1ZX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