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NEWS
-
藝文展覽2025/04/10
【2025米蘭設計週】深入「監獄裡的設計」!《Prison Times》展覽透過獄中家具探討刑罰制度
我們經常談論居家和商業空間的家具設計,但對於監獄裡的設計,多數人的了解少之又少。2025米蘭設計週的《Prison Times》展覽透過監獄中的物件與設備,帶觀眾一起深入思考設計與刑罰制度、監獄環境、受刑人感知,甚至社會想像的連結。
-
藝術創作2025/04/10
【2025米蘭設計週】藝術家Es Devlin打造「光之圖書館」,成為照亮歷史、思想交會之所
2025米蘭設計週於4月8日至13日登場,今年主辦方邀請了被譽為「光之詩人」的英國藝術家兼舞台設計師Es Devlin,為會場打造一件動態裝置作品《光之圖書館》(Library of Light)。
-
名廚2025/04/10
法國米其林三星傳奇名廚芮吉斯‧馬康首度登台!攜手台北亞都麗緻大飯店巴黎廳1930 x 高山英紀主廚打造限量饗宴
擁有博古斯(Bocuse d'Or)大賽金牌、連續20年獲得米其林三星及綠星榮耀的法國傳奇名廚芮吉斯‧馬康(Régis Marcon), 將於2025年5月21日至23日首度登台,與台北亞都麗緻大飯店巴黎廳1930 x高山英紀主廚共同呈現師徒聯手、絕無僅有的限量饗宴與大師論壇。
-
風格旅宿2025/04/10
住進雅典老宅烘焙坊:麵包香縈繞的旅宿「Ergon Bakehouse」裡,交織著時間與傳統工藝
Ergon Bakehouse坐落於雅典一座20世紀初建造的歷史建築內,由建築師Vasilis Tsagris設計,最初為住商混合空間。如今,Ergon Bakehouse結合烘焙坊、旅宿、餐飲與零售商店,並保留原有的建築特色,豐富旅人的感官體驗。
-
藝文展覽2025/04/09
北美館開了間小吃店?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以食物為主角,反思現代方便至上的生活方式
美術館怎麼開了間小吃店?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推出2022臺北美術獎首獎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她的裝置、攝影、多媒材雕塑等作品,多圍繞著你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展開,探索著跨文化、跨時代的物質生產與消費系統。這次黃麗音從臺灣人熟悉的「小吃攤」出發,在展場內堆砌出日常飲食消費的微景觀,反映現代人追求廉價和效率,方便與實用至上的生活方式。以下透過6組作品爬梳黃麗音的創作概念與思考:
-
家具設計2025/04/09
【2025米蘭設計週】開在屠宰場內的「Vocla」酒吧!明星團隊Alcova打造:看展、吃喝、社交一地滿足,邀人們親近設計
近年席捲米蘭設計週的明星團隊「Alcova」,觀察到展會期間社交空間的供給遠落後需求,於是今年在一座廢棄屠宰場內,打造深夜快閃酒吧「Vocla」,空間內的桌椅、吧檯、燈具、DJ唱盤等選自義大利經典Henge及多組新銳,它們以更可親、貼近日常的方式,邀訪客與設計作品互動。
-
藝文展覽2025/04/09
新北市美術館展開試營運!為期6天免購票入館,3大展覽搶先看
新北市美術館(新美館)將於今(2025)年4月25日正式開館,並於4月8日至13日進行試營運。試營運期間除免購票入場,也將開放部分開館展覽精彩內容,包括「往來/照見」典藏研究展、「新店男孩:Don't Worry, Baby」,以及「再自然不過的事」。
-
藝術家2025/04/09
專訪藝術家時永駿:家就是個容器,把生活和創作都裝進去
時永駿的創作有點超現實,他的家也是。 他作品中標誌性的、怪奇異質的玩偶與物件,四散三層樓的大房子,連不少尋常的生活器物——櫥櫃上的花瓶、茶几上的燭台、桌上的茶壺、角落的盆器⋯⋯在安坐目前的位子前,也都先出自於他的「畫面」。近十年來,時永駿創作時始終堅持著一套儀式:先做立體雕塑裝置,拍攝,最後才轉成布面油畫。他喜歡拼接大量生活瑣碎物件,搜集現成物之外,也做陶,為了免去排隊燒窯的時間,狠心花大筆錢設下一座窯,就是為了能最親自、即時地燒製最理想尺寸的物件——多數時候是人偶,也有最適合人偶尺寸的各式器物。
-
品味新訊2025/04/09
一週三天的美味探索,CRÈM正在顛覆你對鮮奶油甜點的想像
在松菸的靜巷內,閃耀著一抹溫暖珊瑚色的橘光,整個空間猶如一座靜謐的山洞,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朝它邁進,一窺究竟這是一間什麼樣的店?。站在門口,一陣香甜撲鼻而來,初衷小鹿旗下的新品牌CREM由此誕生,一週限定三天,超越等待值以上的美味。
-
創意行銷2025/04/08
【2025米蘭設計週】Aesop將護手霜化為塗料,構築「第二層肌膚」:散發丁香氣息、融入當代舞作的感官體驗
2025米蘭設計週上,Aesop將「厄勒俄斯芳香護手霜」化為塗料融入互動裝置,並結合當代舞蹈表演、手部按摩儀式等,邀訪客穿梭米蘭聖卡蜜內教堂(Chiesa del Carmine),展開一場滋養感官的旅程,並從中探索建築、文化與感官的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