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夏展台北5大展區亮點整理!200+展品揭曉捷克新藝術大師靈感泉源、美學語言

慕夏特展_03

「永恆慕夏-線條的魔術」特展即日起至2022年4月5日,正式於中正紀念堂1展廳展出!5大展區細細爬梳阿爾豐斯慕夏(Alfons Maria Mucha)生平,帶觀者從人生故事切入,探索畫家與藝術的淵源,漸遞至其繪畫生涯在美、法兩國盛放並攀上巔峰,樹立起花體字、唯美線條、幾何圖形、女性優雅姿態共生的「慕夏風格」,最後以一代大師對後世創作者的影響作結。現場展出慕夏多幅原作、早期手稿、收藏等200餘件展品,受其影響的各國平面藝術家、設計師作品也將並陳。

永恆慕夏-線條的魔術 特展

票價|原價$350/人

日期|2021年12月18日至2022年4月5日

時間|每日10:00 ~ 18:00,17:30最後入場

地點|中正紀念堂 1展廳

activity_153a1b1725
「永恆慕夏展」即日起至2022年4月5日開展

S__2392107
展後的周邊販售區有明信片、鑲邊畫作、畫冊集、拼圖、撲克牌等設計商品

「永恆慕夏-線條的魔術」5大展區亮點!

 第一展區:慕夏風格的靈感泉源 

本區自慕夏生命之初1860年談起,透過慕夏昔日生活紀錄,講述其與藝術接觸的濫觴,後又如何將重心轉移至繪畫之上。其中,慕夏個人蒐集的異國珍寶、工藝品、藏書等,可推敲出宗教、裝飾藝術線條日後如何潛移默化影響創作;與友人家族的舊相片,可見慕夏與後印象派畫家高更(Paul Gauguin)的好交情,並受其影響接觸日本浮世繪,慕夏本人收藏的相關畫作也在此區展出。

「慕夏展」台北6月開展!捷克新藝術大師畫作真跡與工藝珍藏品
自拍像,攝於巴黎大茸頂屋街的工作室 被異國情調的物品包圍著。

慕夏與朋友,攝於巴黎大茸頂屋街的工作室。 (由左至右)高更、慕夏、馬羅以及高更的爪哇情人安娜
慕夏與朋友,攝於巴黎大茸頂屋街的工作室;為高更、慕夏、馬羅以及高更的爪哇情人安娜。

另有一系列慕夏描繪巴黎老工作室的畫作,單色畫中細節凸顯出慕夏不同於創作油畫的表現方式,而畫家自身背影入鏡、宛若印刷的繪畫紋理,則可見慕夏在繪製過程中的想像力。而這幅畫紀錄了摩拉維亞貴族停止資助,慕夏轉而在巴黎開始插畫生涯的轉捩點。

S__39936012
展區一隅

 第二展區:慕夏的技巧和傳達美學 

觀者可在此看見慕夏將在學校接受到的正規技法,運用於插畫使其成為「藝術作品」般的存在。慕夏從理念發想到素描、習作練習等,以學院的創作方式與步驟製作,同時用容易理解的方式,傳達故事精髓給社會大眾,因此在出版業大放異彩。

S__2392113

S__2392128
展區一隅

「慕夏展」台北6月開展!捷克新藝術大師畫作真跡與工藝珍藏品
拉丁區_雜誌封面(1898年雜誌六週年特別號)。

 

此區可見慕夏為妹夫主理雜誌《鱷魚》所繪作品,封面調性嚴肅、內頁風格詼諧,是慕夏生涯初期風格尚未定型時的珍貴史料。此後,慕夏也陸續為各式圖書、雜誌繪製插畫,《德國史現場暨紀要》是慕夏風格轉為寫實的開端,也是他作品中少見繪畫性極高的插畫;在美期間,慕夏為《赫斯特》雜誌創作的8期封面備受歡迎,也在此結識貴人克萊恩,受其資助創作日後偉大的《斯拉夫史詩》系列作品。

S__39936015
《鱷魚》

S__39936013

S__39936010
慕夏雜誌封面作品

S__39936008

 第三展區:慕夏風格的慣用語(Idiom)

慕夏在替知名劇場女伶莎拉・貝恩哈德(Sarah Bernhardt)繪製《吉絲夢妲》(Gismonda)劇場海報後,一夕間轟動巴黎,他以「美麗、淺顯易懂、容易留下印象」的方式,將慕夏風格進化成一種「視覺語言」,並成為當時「新藝術運動」的風格典範,而莎拉也成為慕夏描繪女性時的恆久繆思。

「慕夏展」台北6月開展!捷克新藝術大師畫作真跡與工藝珍藏品
喬勃牌煙卷紙 海報

S__39936002
慕夏海報作品

S__39936007

自此,慕夏逐漸將幾何、女性形象共構的模式,應用在商業創作之上,讓商作更具藝術價值,同時也透過以海報為主的傳遞媒介,讓藝術走入大眾生活;同一時期,慕夏展開主題系列畫作,《藝術》、《四季》與《寶石》等都以擬人化手法呈現命題,並凸顯女性姿態的曼妙、花草植物的優柔線條。

《寶石》系列〈黃玉〉
《寶石》

《寶石》系列〈紅寶石〉

《寶石》系列〈紫水晶〉

《寶石》系列〈祖母綠〉

 第四展區:新藝術運動的復甦與反文化運動 

本展區呈現慕夏對後世藝術設計的深遠影響:回溯至1963年,慕夏逝世24年後,倫敦舉辦了慕夏回顧展,在當時造成了轟動,而「慕夏曲線」透過媒體的影響力,迅速反應在英國倫敦、美國舊金山的年輕人文化(音樂、時尚、視覺藝術),甚至出現在美國漫威漫畫公司《復仇者聯盟》的角色海報上。

S__39936008
展區一隅

「慕夏展」台北6月開展!捷克新藝術大師畫作真跡與工藝珍藏品
《NOVA》(漫威漫畫封面)。

 

 第五展區:漫畫表現新走向及其美感探究 

延續日本慕夏個展的策展主題,台灣向來深受日本動漫的影響,而台灣動漫也有著以唯美女性為主角、充滿華麗線條的漫畫作品,本次展覽特別邀請游素蘭、依歡、賴安等6位台灣漫畫家與繪師加入展出,分享他們的「慕夏美學」。

S__39936009

S__2392109
展區一隅

 

「慕夏展」台北6月開展!捷克新藝術大師畫作真跡與工藝珍藏品
游素蘭_星

 

 

延伸閱讀 ▶ 慕夏作品著色畫線上免費下載!「Colour your own Mucha」中感受唯美線條魅力

文字整理|Adela Cheng、izzie pang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慕夏基金會ⒸMucha Trust

部分攝影|izzie p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10位藝術家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基隆美術館2025年度大展《WE ARE ME — 我(們)到此一遊》,由藝術家余政達創造的虛擬角色「法咪咪 FAMEME」擔綱策展人,邀集台灣、日本、泰國、英國及法國等10位藝術家,透過經典舊作與全新委託創作交織共28組創作,試圖回應當代最為迫切的提問:在資訊過量的影像洪流中,藝術還能如何被觀看?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我們所見,真源自我們所選嗎?

在社群媒體演算法驅動下,我們以為自己在選擇觀看,但事實上,我們所見有時並非源自所盼。如今,觀看已是表演、身分再造的一部分,更是個體與群體的角力場。策展人法咪咪表示,展名「WE ARE ME」指向集體與個體的共生與矛盾:在數位影像分享時代,「自我」的樣貌逐漸在群體的凝視中成為「我們」;副標「我(們)到此一遊」則回應大眾文化中「到此即表態」、「觀看即表演」的社群奇觀。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台灣藝術家謝佑承以光影裝置檢視影像生成的本質,《大幕》與《雨點》兩件作品構築虛實交織的沉浸空間。(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這場展覽就是對上述現象的回應,探索著在影像泛濫、人人都能自稱創作者的時代,藝術被觀看的各式嶄新可能;同時剖析「我」與「我們」的界線,是如何被生成、被消解。再回望展名暗藏的巧思:當「WE」置於鏡面,反射出的既是「ME」,亦是無數被轉譯的身份,暗示著觀者不是單純的旁觀者,而是與作品共構、再造的行動者。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從兒童純真視角切入主題

首度於台灣美術館機構展出的英國當代藝術家瑞安·甘德(Ryan Gander),是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件展、雪梨雙年展等國際大展常客。他擅長以幽默視角轉譯日常物件,此次帶來裝置作品《同理心是一種超能力嗎?》,將稚真問句 “Is empathy a superpower?” 印於巨型黑色氣球,並置放於展場通道,迫使觀眾直面這道純真提問。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泰國藝術家納溫·努通(Nawin Nuthong)以融合神話、兒童文化與政治隱喻見長,此次為展覽及基隆城打造新作《4−6位紙鈔上的孩子》,以台灣千元鈔票的隱藏人物為切口,結合基隆在地廟宇觀察,於作品中交織遊戲、童趣與批判性。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科技如何影響人類的情感和行為?

曾獲威尼斯雙年展銀獅獎殊榮的重量級藝術家卡蜜兒·安侯(Camille Henrot),攜成名作《極度疲憊》首度來台展出。這件被視為後網路藝術(Post-Internet Art)始祖的作品,以電腦桌面為舞台,重組網路素材、美國博物館及研究機構組織「史密森學會」典藏,揭示資訊過載如何影響我們的感知與學習知識的方式。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同樣回應科技社會與人類情感行為的關聯,台灣藝術家鄭先喻作品《這可能是你》揭露演算法下的身份幻象,作品不斷輸出演算法生成的個資檔案,擾動個人隱私與真實身分的邊界;日本藝術家山內祥太(Shota Yamauchi)的新作《Being… Us?》,則透過AI光影生成後人類幻影,挑戰對「生命」的既有定義。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日本藝術家YANG02則進一步探索科技時代的社會與倫理議題,他曾透過《永久的暫時性》一作,運用無價值判斷的自動導引車(AGV)將隱蔽幕後的佈展過程公開,藉此反思便利性背後的資本機制。此次則帶來新作《慢速迷你4DW——逃離現代價值觀》,將原先的高速競賽改造成「慢速競賽」,使觀眾體驗「放慢」蘊藏的價值,挑戰現代社會對效率的迷思。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深入感知,將記憶與時間具象化

台灣藝術家陳怡潔以轉化動漫人物的色彩聞名,新作《連合島漫遊》將觀眾最具情感連結的動漫角色,轉化為多格抽象圓盤,呈現網路世代共享記憶的軌跡。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陳松志的《無題-KEE》則讓觀者走在鋪滿銀色亮粉的地毯上——當足跡化為記憶殘留,時間即隨著身體的移動被具象化。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聶永真設計主視覺!以「觀眾凝視白牆」暗喻觀看的多種解讀

本展由聶永真操刀的主視覺設計也值得一看!畫面呈現一群凝視白牆的群眾,牆面卻空無一物,象徵「觀看」本身成為一種表演,也反映觀眾進入展場後的處境——究竟注視的是藝術,還是透過藝術映射出的自己?展覽也由此發展出一組明信片套卡,觀眾可於展覽中取閱、蒐集;離開展場後,這些明信片將成為展覽的物理延伸,承載著關於「我(們)到此一遊」的某種見證。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

《We Are Me-我(們)到此一遊》

展期|2025.10.30-2026.02.01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9:00-17:00,週一固定休館,國定假日除外

展覽地點|基隆美術館1樓、M樓(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

參展藝術家|陳怡潔、陳松志、鄭先喻、瑞安.甘德(Ryan Gander)、卡蜜兒.安侯(Camille Henrot)、謝佑承、納溫.努通、山內翔太(Shota Yamauchi)、yang02(依英文姓氏字母順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11月有什麼展覽活動?走訪基隆、台北、台中、台南8個藝文現場

11月有什麼展覽活動?走訪基隆、台北、台中、台南8個藝文現場

氣溫微降的11月到來,若不想只是窩在家中發懶,就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走進北中南展覽活動現場,展開藝文探索之旅!

基隆|We Are Me-我(們)到此一遊

展期:2025.10.30~2026.2.1
地點:基隆美術館1樓、M樓(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

藝術家余政達創造的虛擬角色「法咪咪 FAMEME」,首度以策展人身份策劃《WE ARE ME — 我(們)到此一遊》。本展邀集英國、法國、日本、泰國、台灣等10位當代藝術家的經典舊作與全新委託創作,透過28組作品的多重視角切入展覽主題。

瑞安甘德 同理心是一種超能力嗎?(圖片提供: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瑞安甘德 同理心是一種超能力嗎?(圖片提供: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瑞安甘德 封閉系統(圖片提供: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瑞安甘德 封閉系統(圖片提供: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展覽試圖回應當代最迫切的問題:在資訊過量的影像洪流中,藝術還能如何被觀看?「我」與「我們」的界線,究竟如何被生成、被消解?當「WE」置於鏡面之上,反射出的既是「ME」,又是無數被轉譯的身份與場景:觀者不是單純的旁觀者,而是與作品共構、再造的行動者。當你走進展場,你不僅是觀者,更將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納溫努通 4-6位紙鈔上的孩子(圖片提供: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納溫努通 4-6位紙鈔上的孩子(圖片提供: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卡蜜兒安侯 極度疲憊(圖片提供: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卡蜜兒安侯 極度疲憊(圖片提供: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值得一提的是,本展主視覺由設計師聶永真操刀,畫面呈現一群凝視白牆的群眾,牆面卻空無一物,象徵「觀看」本身成為一種表演,也反映觀眾進入展場後的處境——他們注視的是藝術,還是經由藝術映射出的自己?

本展主視覺由設計師聶永真操刀。(圖片提供:基隆美術館)
本展主視覺由設計師聶永真操刀。(圖片提供:基隆美術館)

台北|2025 C-LAB 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時間:2025.10.23~11.30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由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策劃的C-LAB聲響藝術節,以當代音樂聲響創製為主軸,並結合展演、裝置、國際論壇、講座、工作坊、大師班等多樣化活動,打造跨世代、跨感官的聲音藝術盛會。

當代作曲家馬塔隆(Martin Matalon)將於 2025 C-LAB 聲響藝術節帶來「卓別林:工廠」電影音樂會。©Hervé Veronese  Centre Pompidou
當代作曲家馬塔隆(Martin Matalon)將於 2025 C-LAB 聲響藝術節帶來「卓別林:工廠」電影音樂會。©Hervé Veronese Centre Pompidou
臺、韓共同合作的節目《光影音樂會》,由音樂家共組的「리 Trio弦樂與鋼琴三重奏」和油水投影藝術家「白油」現場即興創作。(圖片提供:藝術家)
臺、韓共同合作的節目《光影音樂會》,由音樂家共組的「리 Trio弦樂與鋼琴三重奏」和油水投影藝術家「白油」現場即興創作。(圖片提供:藝術家)

本屆藝術節規劃6大單元:當代大師/經典、當代新聲、躍舞樂音、MR新聲境、聲響裝置展演與校際單元,邀集來自德國、法國、美國、阿根廷、盧森堡、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的聲音創作與演出者來臺分享作品,其中近7成為新創或重製作品,展現出聲響藝術的前瞻性與多元面貌。

陳乂、王仲堃、吳秉聖的作品《回聲室》為多人沉浸式展演計畫,探索數位時代的資訊隔閡與社會分裂。圖/藝術家提供
陳乂、王仲堃、吳秉聖的作品《回聲室》為多人沉浸式展演計畫,探索數位時代的資訊隔閡與社會分裂。(圖片提供:藝術家)
朱駿騰《八月十五》透過裝置建構敘事,描繪因病症喪失記憶與身分。(圖片提供:藝術家)
朱駿騰《八月十五》透過裝置建構敘事,描繪因病症喪失記憶與身分。(圖片提供:藝術家)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台北|劉星佑個展《纏耽?還愚?》

展期:2025.11.1~11.31
地點:尊彩藝術中心 一樓展館(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 366 號)

2024年,藝術家劉星佑以作品《地址不再有效》榮獲京都國際攝影節「KG+ SELECT」大獎;隔年4月,更受邀成為該攝影節首位參展的台灣藝術家。《地址不再有效》為劉星佑於2022年依據戶籍資料展開的返鄉行動。「住所不明」這一看似自尋煩惱的結論,實則揭示了他在地方與性別認同間的探索。2024年,他順應父親宿願,造訪金門與大膽島,在雙口海灘以中國製迷彩玩具擺拍,構築出台灣獨有的「住所不明」。

(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為父母拍攝「再婚照」: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劉星佑 地址不再有效-如果有紅蕉園(書寫)(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劉星佑 地址不再有效-如果有紅蕉園(書寫) 2025(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今年,他因駐村首次來到熊本,廣袤的草原與火山地景,使他重新思考影像與自然、技術之間的距離。當影像從數位轉化為紙本,反而在失誤、遺忘與偶然中,捕捉創作最真實的片刻。「纏耽」(tîng-tânn)源自台語,意指卡住、出錯;「還愚」則為佛家語,象徵回歸初心與自知的狀態。展覽以此為主軸,叩問創作的方法與心境,也回望與雙親共同創作的歷程。

此次在台灣的首場個展,除延續獲獎系列脈絡,也首度在台公開〈住所不明〉立體裝置。另外,熊本駐村期間的新作,也將於個展首度發表。

劉星佑 地址不再有效-渡河(書寫) 2025(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劉星佑 地址不再有效-渡河(書寫) 2025(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劉星佑 地址不再有效-認識查無此人的方法(書寫)2025(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劉星佑 地址不再有效-認識查無此人的方法(書寫)2025(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台北|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

展期:2025.11.1~2026.3.29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本屆台北雙年展由柏林漢堡車站國家當代藝術美術館雙館長Sam Bardaouil與Till Fellrath共同策展,邀集來自全球37個城市、72位藝術家參與,約150件作品中,包含34件全新委託創作與現地製作,涵蓋繪畫、雕塑、錄像、攝影和表演等。

阿瓦羅・烏爾巴諾,《活畫(失竊的太陽》2024/2025,鋁、動作機械系統、電子系統、樹葉、LED燈條、金屬、感應馬達、漆料、壓克力玻璃、PVC、白色紙板、木材、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作品,549 × 1830 × 89 公分,藝術家及ChertLüdde, Travesía Cuatro,Marian Goodman Gallery 版權所有。(圖片提供:北美館,攝影:呂國瑋)
阿瓦羅・烏爾巴諾,《活畫(失竊的太陽》2024/2025,鋁、動作機械系統、電子系統、樹葉、LED燈條、金屬、感應馬達、漆料、壓克力玻璃、PVC、白色紙板、木材、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作品,549 × 1830 × 89 公分,藝術家及ChertLüdde, Travesía Cuatro,Marian Goodman Gallery 版權所有。圖片提供:北美館,攝影:呂國瑋)
李受俓,《轉譯瓷瓶_ 何時再見_2025》,2025,陶瓷碎片、鋼、環氧樹脂、24K 金箔、燈光,275(高) × 387 ×155 公分 ,藝術家版權所有,由 2025 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圖片提供:北美館,攝影:呂國瑋)
李受俓,《轉譯瓷瓶_ 何時再見_2025》,2025,陶瓷碎片、鋼、環氧樹脂、24K 金箔、燈光,275(高) × 387 ×155 公分 ,藝術家版權所有,由 2025 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圖片提供:北美館,攝影:呂國瑋)

「地平線上的低吟」探討「思慕」作為持續推動人類的內在驅力——那種超越可及之物,明知無法掌握、卻仍不願退讓的動能。「低吟」(Whispers)喚起交流的脆弱性——那些即便在靜寂中仍持續的聲音、即使被抹除仍存續的故事;「地平線」(Horizon)象徵已知與所盼之間的交會。因此,「地平線上的低吟」暗示著最微弱的呢喃也能重新定義距離,而最細微的舉動也能改寫我們想像世界的方式。

艾德加・卡萊爾,《K’obomanik(感激在我們眼前點亮又熄滅的一切事物)》,2025,石、繩索、泥土、陶器、水、數位顯示器,尺寸依空間而定,藝術家及 Mendes Wood DM, Sao Paulo及 Proyectos Ultravioleta, Guatemala City 版權所有,由2025 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圖片提供:北美館)
艾德加・卡萊爾,《K’obomanik(感激在我們眼前點亮又熄滅的一切事物)》,2025,石、繩索、泥土、陶器、水、數位顯示器,尺寸依空間而定,藝術家及 Mendes Wood DM, Sao Paulo及 Proyectos Ultravioleta, Guatemala City 版權所有,由2025 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圖片提供:北美館)
寇拉克里・阿讓諾度才,《愛在死亡之後》,2025,HD、程式燈光及氛圍裝置、機動軟雕塑、環繞音效,47分鐘,循環播放,尺寸依空間而定,音樂執導:Koichi Shimizu,音效設計與混音:Akritchalerm Kalayanamitr,燈光設計與編程:Rueangrith Santisuk (DuckUnit)。藝術家及 Bangkok CityCity Gallery (Bangkok),
寇拉克里・阿讓諾度才,《愛在死亡之後》,2025,HD、程式燈光及氛圍裝置、機動軟雕塑、環繞音效,47分鐘,循環播放,尺寸依空間而定,音樂執導:Koichi Shimizu,音效設計與混音:Akritchalerm Kalayanamitr,燈光設計與編程:Rueangrith Santisuk (DuckUnit)。藝術家及 Bangkok CityCity Gallery (Bangkok),Carlos/Ishikawa Gallery (London),Kukje Gallery (Seoul/Busan) 版權所有,由2025 台北雙年展,Openfield foundation 及Kukje foundation 共同委

本屆雙年展概念源自三件看似平凡、卻富有象徵性的物件。它們未以實體現身於展場,卻是引導展覽情感和時間脈絡的核心隱喻。侯孝賢電影《戲夢人生》(1993)中的尪仔,象徵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奉獻於技藝的一生,體現歷經殖民統治與戰後重建的堅韌;陳映真短篇小說〈我的弟弟康雄〉(1960)中的日記,記錄一位自盡的年輕人在信仰與絕望之間的掙扎,反映出一個世代於信念與幻滅間的困境;吳明益小說《單車失竊記》(2015)中的單車,則象徵兒子尋找失蹤父親的旅程,承載失落、傳承與歸屬的意象。這些文學和電影文本也是對「思慕」的不同詮釋,並在場中交織迴響:尪仔代表延續性,日記代表內在世界,單車則隱喻追尋。

《靈變》,2025,與Saba Mahdavi 及bespoke. Sur-Mesure Engineering Studio共同製作,水泥、吹製玻璃、賽車排氣管、氣息、氣動電路系統、蠟、銅、接地棒、雪花石膏、壓力,350 × 350 × 250 公分。藝術家及Albion Jeune 和Francesca Minini 版權所有,由2025 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圖片提供:北美館)
《靈變》,2025,與Saba Mahdavi 及bespoke. Sur-Mesure Engineering Studio共同製作,水泥、吹製玻璃、賽車排氣管、氣息、氣動電路系統、蠟、銅、接地棒、雪花石膏、壓力,350 × 350 × 250 公分。藝術家及Albion Jeune 和Francesca Minini 版權所有,由2025 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圖片提供:北美館)
傑基・康諾利,《礦物王國(暗綠)》,2025,錄像裝置,彩色、有聲、燈光,37 分鐘,循環播放,尺寸依空間而定,藝術家版權所有。(圖片提供:北美館)
傑基・康諾利,《礦物王國(暗綠)》,2025,錄像裝置,彩色、有聲、燈光,37 分鐘,循環播放,尺寸依空間而定,藝術家版權所有。(圖片提供:北美館)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在北美館!72位藝術家共譜「思慕」意義,映現世界各處的渴望與失落

台北|2025 Camping Asia

時間:2025.11.10~11.21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由北藝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與香奈兒品牌共同合作的第三屆的Camping Asia將於11月10日至21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展開。本屆活動除了為新生代創作者打造為期12天的沉浸式營隊,也開放了多場讓一般觀眾也能參與的活動,包含論壇、影展,以及藝術家帶領的大堂課。而工作坊與學校馬拉松則集結跨域講師與學員,展現未來的表演藝術能量,並開放部分名額供北藝中心會員參加。

由北藝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與香奈兒品牌共同合作的第三屆的Camping Asia將於11月10日至21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展開。(圖片提供:北藝中心)
由北藝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與香奈兒品牌共同合作的第三屆的Camping Asia將於11月10日至21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展開。(圖片提供:北藝中心)

每週五上午舉行的大堂課,是所有學員共同參與的通識課程,今年特別於11月14日下午14:00–15:30開放公眾參與,並由布拉瑞揚舞團帶領。11月16日進行兩場重量級的論壇:上午場《我們的身體・時代的律動》、中午場《舞動未來:給下個十年的舞蹈宣言》,均為免費報名參加。

工作坊中,布拉瑞揚舞團舞者將分享從原住民部落學習的傳統謠,跟大家一起牽手唱歌跳舞。參與者也將經歷舞團作品,感受並探索自我與他人的存在與關係。(攝影:Pungiya 高信宗)
工作坊中,布拉瑞揚舞團舞者將分享從原住民部落學習的傳統謠,跟大家一起牽手唱歌跳舞。參與者也將經歷舞團作品,感受並探索自我與他人的存在與關係。(攝影:Pungiya 高信宗)

而首次於Camping Asia登場的舞蹈影展, 11月11日至16日將在北藝中心太陽廳東南角,連續放映多部關注舞蹈與創作議題的影片。於11月16日舉行的「學校馬拉松」,則是一場校際匯演,每所受邀院校將帶來25分鐘表演。今年更開放部分名額給北藝中心付費會員參與,觀眾將能欣賞到各院所從系所展演到新作的嘗試。

在本屆Camping Asia,將有多部關注舞蹈與創作議題的影片即將放映。《七個季節的瑪尼譜》	(圖片提供:北藝中心)
在本屆Camping Asia,將有多部關注舞蹈與創作議題的影片即將放映。《七個季節的瑪尼譜》 (圖片提供:北藝中心)
《跳進部落的孩子》(圖片提供:北藝中心)
《跳進部落的孩子》(圖片提供:北藝中心)

2025 Camping Asia精選節目單:法國(LA)HORDE曾為瑪丹娜編舞、澳洲「塊動舞團」構築賽博龐克舞台,5檔必看演出收錄

台中|綠美圖試營運

時間:2025.10.28~11.16
地點:台中綠美圖(台中市西屯區中科路2201號)

全台首座結合市立美術館與市立圖書館的臺中綠美圖於10月28日至11月16日展開為期3週的試營運,期間也推出一系列活動,為12月13日正式開館預作準備。其中,「打開,我們的美術館」系列活動,由策展人林昆穎策劃,邀集3組創作者以綠美圖為靈感,發展新作品,並規劃涵蓋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文學與教育推廣的跨域展演活動,讓建築空間成為藝術對話的平臺。

結合市立美術館與市立圖書館的臺中綠美圖將於10月28日至11月16日展開為期三週的試營運。(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結合市立美術館與市立圖書館的臺中綠美圖將於10月28日至11月16日展開為期三週的試營運。(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試營運期間推出「打開,我們的美術館系列活動」,圖為臺中文學家甘耀明戶外燈光裝置。(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
試營運期間推出「打開,我們的美術館系列活動」,圖為臺中文學家甘耀明戶外燈光裝置。(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
藝術家菱川勢一 影像 X 聲音裝置。(圖片提供:藝術家菱川勢一)
藝術家菱川勢一 影像 X 聲音裝置。(圖片提供:藝術家菱川勢一)

同步開展的典藏教育展「庫房裡的光」,以結合互動體驗的「可視性庫房」為概念延伸,揭開藝術品保存的幕後歷程。同時也舉辦國際論壇,邀集13 位國際重要機構專家,展現中美館關注方向,並共同探討文化機構的跨域合作與共融發展可能。

中市圖則推出「圖書館的閱讀新章和綠美圖的生活提案」系列活動,引領人們以嶄新的方式親近閱讀,感受文化空間的魅力。另外不可錯過,於11月7日登場的「環境與建築-SANAA專題講座」,同步開放現場轉播與線上直播。

庫房裡的光典藏教育展互動裝置。(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
庫房裡的光典藏教育展互動裝置。(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
可視性庫房。(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
可視性庫房。(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
臺中市立圖書館大廳(圖片提供:臺中市立圖書館)
臺中市立圖書館大廳(圖片提供:臺中市立圖書館)

【編輯帶逛】臺中綠美圖試營運!7大亮點看SANAA在臺建築首作:與中央公園綠意共融,開放而流動的文化森林

台中|眾生共命:宮島達男

展期:2025.11.8-2026.5.10
地點: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台中市霧峰區柳豐路500號)

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的藝術生涯從行為藝術開始,並於1980年代末期,伴隨發光電子二極體(LED:light emitting diodes)的普及,開始大量運用LED以及積體電路數位計數器(IC [integrated circuit] digital counter)作為創作媒材而享譽國際。他於42歲時便成為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的代表藝術家,展覽中由2400個計數器組合而成的大型空間裝置〈幻滅|MEGA DEATH〉,看似是由程式與電子器材搭配的冰冷組合,然而在數字的明滅閃爍裡,卻傳遞出他對於不同生命狀態的深切關懷。

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圖片提供:亞美館)
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圖片提供:亞美館)

「眾生共命」是宮島達男在台灣的首次美術館個展,集結了從1993年到2025年的經典作品、全新創作以及難得一見的創作計畫和行為表演的概念圖。展覽中來自不同文化及語言的數字,各自有著不同的速度、音調或顏色,就像是世上眾多個體在社群中彼此交織、共存的集體生命狀態。本展還包含了5件與台灣、霧峰及中亞聯大參與者加入的共創作品。

《Changing Landscape Changing Museum》(圖片提供:亞美館)
《Changing Landscape Changing Museum》(圖片提供:亞美館)

另外,目前宮島達男於台北「TAO ART」藝廊中,推出《無盡的生命循環》個展,展出近5年的12件重要創作,引領人們一探他以數字藝術構築出的獨特生命哲學。

TAO ART至2026年2月7日推出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在台灣的首次個展《無盡的生命循環》 (Endless Life Cycles)(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至2026年2月7日推出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在台灣的首次個展《無盡的生命循環》 (Endless Life Cycles)(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個展登陸TAO ART:集結12件重要創作,以數字藝術構築出獨特的生命哲學

台南|福爾摩沙時代—臺灣美術百年建構

展期:2025.7.22~2026.1.4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 展覽室 E、F、H、I

今年3月啟動的「福爾摩沙時代」展,於10月25日迎來第三階段。而本期最大亮點,莫過於張大千〈廬山圖〉真跡來到府城公開展出。〈廬山圖〉不僅是張大千晚年的潑墨潑彩傑作,更是存世最大的整絹繪畫;技法精湛、氣勢磅礴。

臺南市美術館自去年底向國立故宮博物院申請借展,如今〈廬山圖〉終於抵達府城,向南部觀眾展現張大千經典作品的藝術魅力。(圖片提供:南美館)
臺南市美術館自去年底向國立故宮博物院申請借展,如今〈廬山圖〉終於抵達府城,向南部觀眾展現張大千經典作品的藝術魅力。(圖片提供:南美館)

「福爾摩沙時代」開展!展出黃土水《甘露水》、陳澄波之作等200件作品,回顧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百年發展

(圖片提供:南美館)
(圖片提供:南美館)

而除了張大千的經典鉅作,本展也精選了反映臺南地緣特色的藝術創作,回應臺南的地緣性及豐富多元的藝術表現,包含:郭柏川記錄下府城過往地景的〈臺南運河〉、劉啟祥〈小憩〉、朱玖瑩〈安平鄉土館啟扉致詞〉、許武勇〈臺南普濟殿廟庭〉、沈哲哉〈臺南孔廟〉、曾培堯〈六道輪迴〉、金潤作〈觀音落日II〉等,帶領觀者從不同風格的藝術語彙,看見藝術家對於這片土地的情感。

「福爾摩沙時代」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南美館)
「福爾摩沙時代」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南美館)
「福爾摩沙時代」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南美館)
「福爾摩沙時代」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南美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