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龍崎光節空山祭《龍火餘燼》!17件作品共創山林惡地間的震撼視覺幻景

台南2024龍崎光節空山祭

於台南龍崎舉辦的藝術光節「空山祭」邁入第五週年,持續帶領人們走入這座「沒有人潮的孤山」,今年以《龍火餘燼》為題,在山林惡地間展出17件結合光影創作的當代藝術裝置,並加入觀眾互動共創元素,揭開在地未曾被看見的生命力量。

年度策展主題《龍火餘燼》


2024空⼭祭以《龍火餘燼》為本次命題,由策展團隊「艸非火」規劃「幻」、「暗」、「微」、「新」、「燃」等五大展區,邀集15組橫跨韓國、澳門與臺灣在地的藝術家,並與動畫師、社區居民、地方團體與在地學校攜手共創,帶來17件精彩的藝術創作,結合全新寓⾔式策展動畫《龍火》,在山林惡地間體驗「餘燼-復燃」的光影表現與當代藝術魅力。

空山祭所在的虎形山公園,因其山勢如猛虎雄踞故獲此名,展覽作品散落於公園內各處,參觀路線行經連綿樓梯及陡斜步道。從「50年來沒有過人潮的孤山」到「最美山林光節」,空山祭講述的是龍崎的故事,不僅是讓地⽅或藝術家被看⾒,也期望讓生命中的重要事物「重新被看⾒」,那些被埋沒的、遺忘的,被社群媒體轟炸的、遺落在疲憊生活中的,通通能在龍崎被清楚的「看⾒」,又或許能夠「找回來」。 

2024龍崎光節空山祭五週年紀念商品
空山祭五週年紀念商品(圖片提供:空山祭)
2024龍崎光節空山祭五週年紀念商品
空山祭五週年紀念商品(圖片提供:空山祭)

以寓言動畫《龍火》呈現空山祭理念

空⼭祭歷年來皆以「動畫寓⾔」描述策展概念,這次的主題《龍火餘燼》亦不例外。《龍火》動畫力邀導演楊子新、美術劉晏呈,及歷年來《空⼭祭》動畫⾳樂原創林信樺打造,敘述⼀隻看似垂垂老矣的火山之龍,佇留時間線上行走,迷惘、徬徨的牠經過⼀連串際遇,最後終於明白自身的恐懼來源,勇敢接受、放開恐懼並面對,如同新生命的誕⽣。

2024空山祭 亮點作品介紹

✶ 李文政《光夢龍》

創作中帶有濃厚臺灣感的李文政老師,⾸次挑戰「入口即藝術」的創作,讓觀眾一入場就被壯大的藝術裝置所震撼。為回應策展主題《龍火餘燼》,整個展場燈光設計由亮⽽暗、循序漸進,讓《光夢龍》這件作品成為最亮的幻景入口。 

2024龍崎光節空山祭作品李文政《光夢龍》
李文政《光夢龍》(圖片提供:空山祭)
2024龍崎光節空山祭作品李文政《光夢龍》
李文政《光夢龍》(圖片提供:空山祭)

✶ 辛綺《火⼭》

藝術家辛綺融合累積多年來的創作技法,從膠彩畫工筆的傳統技法、金屬線與螢光的交錯使用、竹編和大型竹構,結合無限鏡⾯的科技,打造場域複合沉浸體驗。走近火山,感受火山的氣勢和鏡面造就的無盡深淵,感受「勇氣」噴發的力量和美麗,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

2024龍崎光節空山祭作品辛綺《火⼭》
辛綺《火⼭》(圖片提供:空山祭)

✶ 周學涵《欲與望》

「人類有著各種期盼與慾望,往往在一些時空、場合或關頭才能夠更加坦率。」《欲與望》取現地竹材架構,並排列各式日常紙材,隱隱透出螢光有如巨龍蒐藏寶藏的精神堡壘,象徵世界上眾多但又有所差異的希冀。觀眾入場時,也將被引導口述心中最想實現的願望,透過觀展完畢播放的聲音與言語,進行時空與情境的嫁接。

2024龍崎光節空山祭作品周學涵《欲與望》
周學涵《欲與望》(圖片提供:空山祭)
2024龍崎光節空山祭作品周學涵《欲與望》
周學涵《欲與望》(圖片提供:空山祭)

✶ 盧佳君《重⽣~龍之三部曲》

藝術家盧佳君結合海廢料彩繪、音樂創作與在地⽂化特色,並帶領關廟國小學⽣以 「龍崎」為發想,進行「平⾯藝術創作」、「海廢料立體創作」、「音樂演奏與錄音」課程,最後完成以「兩隻龍」為造型主體的多媒體藝術作品,將龍崎與關廟的在地特色融入作品中,成為藝術進入社區,共創藝術盛會的絕佳範例。 

2024龍崎光節空山祭作品盧佳君《重⽣~龍之三部曲》
盧佳君《重⽣~龍之三部曲》(圖片提供:空山祭)

✶ 李恩淑Eunsook Lee《龍火瀑布》 

韓國藝術家Eunsook Lee擅長結合纖維、聚酯和黑光等多種媒介,從無序中創造秩序。作品《龍火瀑布》像是山谷傾瀉而下,以透明的柱體水晶碑和印在上面的影像呈現,在黑光的照射下發出不同的顏色,形成一種神秘而美麗的視覺效果,反映出人類的存在與消逝,以及對於未知的渴望和恐懼。

2024龍崎光節空山祭作品李恩淑Eunsook Lee《龍火瀑布》 
李恩淑Eunsook Lee《龍火瀑布》(圖片提供:空山祭)
2024龍崎光節空山祭作品李恩淑Eunsook Lee《龍火瀑布》 
李恩淑Eunsook Lee《龍火瀑布》(圖片提供:空山祭)

✶ 高德亮《座標系列 - 螢花 II》

作品透過置入多道線性的雷射光,緩慢掃描、描繪著樹林多重的切面與輪廓,抽象呈現出植物內部不停流動的生命力,時而像川流不息的能量,時而又像即將燃燒殆盡的餘燼。雖然雷射光每天重複地掃描著樹木,但隨著風、雨水、嫰芽與落葉的更替,其輪廓細節與視覺狀態隨時都在改變,彷彿一部與時間共譜的長片般。

2024龍崎光節空山祭作品高德亮《座標系列 - 螢花 II》
高德亮《座標系列 - 螢花 II》(圖片提供:空山祭)

✶ 互動參與藝術計畫《曖曖》、《前行:伴》、《續輯的物語》


今年空山祭《龍火餘燼》特別強化參觀者的互動體驗,邀請觀眾親⾝參與藝術,策展團隊尤其以《曖曖》、《前⾏:伴》、《續輯的物語》三件作品構成「⼤型連續性藝術創作」計畫,結合行為、表演加上觀眾參與,打造出一整套扣合主題的體驗。這項特別的藝術計畫,要讓觀眾捨棄「旁觀者」的身分,帶著前面觀眾留下、代表傳承的物件,在⿊暗中行走,體驗負重前行的感覺;同時,固定時段也會安排表演者一起「⾏走」演出。 

2024龍崎光節空山祭作品梁賴昌《曖曖》
梁賴昌《曖曖》(圖片提供:空山祭)
2024龍崎光節空山祭作品《續輯的物語》
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續輯的物語》(圖片提供:空山祭)

2024空山祭 周邊活動介紹

除了豐富的作品展出外,本屆空山祭展覽期間也將舉辦各式工作坊,有「龍崎⽵編」工藝體驗、與南瀛天⽂館合作的「星光導覽」、以在地食材為題的「共食計畫」、蠟燭陶藝等,希望前來參觀的全家大小都能找到自己有興趣的項目,並從不同的角度認識龍崎這個地方。

2024龍崎光節空山祭作品《餘燼・火龍・果》
艸非火《餘燼・火龍・果》(圖片提供:空山祭)

龍崎光節:空⼭祭「龍火餘燼」

展演期間|2023年12月23⽇–2024年2月18日 
開放時間|17:30-22:00(最後入場時間21:00)、每週二休展
展演地點|臺南市龍崎區虎形山公園 
購票連結|https://gdn.tw/longci

更多活動資訊請至 空⼭祭FB活動⾴ 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布袋戲與「淨瑠璃」訴說歷史!鳳甲美術館《浪濤之下亦有皇都》揭開台日糖業與戰時記憶

鳳甲美術館《浪濤之下亦有皇都》揭開台日糖業與戰時記憶

鳳甲美術館特展《浪濤之下亦有皇都》即日起至6月30日登場,聚焦台日糖業發展、戰時記憶及現代化史,串起虎尾與門司兩座市鎮,並以台灣傳統布袋戲與日本傳統藝術「淨瑠璃」呈現,透過操偶師與偶之間的互動,思考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關係與歷史。

兩件影像作品追溯台日現代化記憶

《浪濤之下亦有皇都》為藝術家許家維、張碩尹、鄭先喻自2020年起共同推動的計畫,聚焦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的製糖產業發展,並以當代影像創作、台灣與日本兩地傳統偶戲表演等,追溯台日之間的歷史與現代化記憶,藉此思考殖民者與被殖民者、操縱者與被操縱者的複雜關係。

橫跨藝術家、導演及策展人等多領域的許家維,其作品融合了當代藝術與電影語彙,特別著力於影像創作背後的行動性,並連結正史未記載的人事物;擅於創造戲劇性作品與沉浸性裝置的張碩尹,藉由科學和生物知識探索個人、科技及社會的關係,凸顯當代社會的不同層次;身兼藝術家與軟體開發者的鄭先喻,創作則結合電子設備的實驗性生物力學裝置,聚焦人類行為、情感、軟體與機械之間的關係,並透過幽默的方式表達出他對社會與環境的獨特觀點。

本次於鳳甲美術館的展覽,依序為觀眾放映計畫中的《等晶播種》和《浪濤之下亦有皇都》兩件作品。

鳳甲美術館《浪濤之下亦有皇都》揭開台日糖業與戰時記憶
藝術家鄭先喻、許家維、張碩尹。(攝影:山中慎太郎(Qsyum!))

《等晶播種》:以糖業為中心的歷史轉譯

1909年,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虎尾興建糖廠,進而帶動虎尾市鎮的繁榮。然而,虎尾亦在二戰期間作為神風特攻隊飛機場的基地,因此成為美軍攻擊目標;太平洋戰爭尾聲時,虎尾糖廠開始生產高濃度酒精供給戰時所需。《等晶播種》藉由音樂家於糖廠的演奏、台灣傳統布袋戲演繹皇民化戲碼《鞍馬天狗》,描繪虎尾圍繞糖業而生的現代化記憶。

鳳甲美術館《浪濤之下亦有皇都》揭開台日糖業與戰時記憶
作品《等晶播種》畫面。(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鳳甲美術館《浪濤之下亦有皇都》揭開台日糖業與戰時記憶
作品《等晶播種》畫面。(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浪濤之下亦有皇都》:日本古典文學與傳統藝術交織

日本福岡縣北九州市的「門司」曾為大日本製糖糖廠所在地,而門司港不僅位在當時運輸台製粗糖至日本的海運航線上,亦是外國船舶前往神戶和橫濱途中必經的停靠港,是日本首要的國際港口之一。

《浪濤之下亦有皇都》源於日本古典文學《平家物語》中的〈幼帝投海〉章節,敘述平安時代末期陷入絕境的平時子抱著幼帝安德天皇投海自盡,並安慰他「浪濤之下亦有皇都」,而壇之浦戰場即位在門司對岸,隔著關門海峽相望。本作以日本傳統藝術「淨瑠璃」回望門司及門司港的戰爭與現代化記憶,並於展覽中透過影像裝置呈現。

鳳甲美術館《浪濤之下亦有皇都》揭開台日糖業與戰時記憶
作品《浪濤之下亦有皇都》畫面。(攝影:Kosuke Shiomi)
鳳甲美術館《浪濤之下亦有皇都》揭開台日糖業與戰時記憶
作品《浪濤之下亦有皇都》畫面。(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浪濤之下亦有皇都 】

展期|2024年5月4日至6月30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10:30–17:30,周一休館
地點|鳳甲美術館(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
參觀方式|免費入場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北師美術館中的迷你城市!藝術家張立人造「戰鬥之城」,獻給對戰現實、努力生活的你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用架空世界反思所處環境,無論在任何時代都能成就引人入勝的故事,為此許多創作者真正著手「打造新世界」:賈克大地(Jacques Tati)為《遊戲時間》造了座功能至上的人工城,在1960年代顯得不合時宜;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在法國城市安古蘭,替《法蘭西特派週報》從無到有蓋出一座虛構城市「Ennui-sur-Blasé」,以乏味命名卻繽紛至極。這些以無數汗水、巧思構築的城,不只是造景,更是創作者造夢的顯影。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二,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造城或造夢?走進「戰鬥之城.終」感受

以「作夢」為題,北師美術館啟動兩年一度的公開徵件「作夢計畫」,支持創作者解放想像,化不可能為可能。本屆由藝術家張立人之作「戰鬥之城.終」獲選,此作涵蓋了跨越14年的創作旅程,最終化為一座人造迷你城市,乘載了藝術家如何在越趨現實的大環境下,仍試著保有自我及理想的軌跡。如果說造城的過程如造夢,還有什麼比《戰鬥之城》更貼合徵件主題?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戰鬥之城.終」獻給藝術家自身,也獻給因地緣政治而命定處於衝突世界最前緣的台灣,以及每位以自身狀態與現實戰鬥、努力生活著的人們。

「戰鬥之城.終」完整匯集《戰鬥之城》系列作品的錄像裝置、漫畫、模型、拍攝場景、道具、分鏡手稿等百餘件展品,是此作自2010年創作後首次完整展出,透過張立人打造的舞台場景、角色刻畫及人物命運的敘事,建構出介於想像與現實之間的虛擬世界,直探藝術創作的本質與藝術家的命運。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戰鬥之城・終」二樓展場。(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戰鬥之城》第一部:台灣之光 (第一集),錄像、裝置,2010-2014。(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汲取大眾文化元素,編寫預言性故事

《戰鬥之城》故事以中年魯蛇陳志強告白失敗,卻意外成為即將毀滅世界的全民公敵為開端,衍伸出美國駐軍、國際企業託管、AI宰制人類鬥爭等富預言性的後續事件。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戰鬥之城》第一部〈台灣之光〉劇照三,2010-2017,錄像。(圖片提供:張立人)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戰鬥之城》第二部〈經濟奇蹟〉劇照五,2018-2022,錄像。(圖片提供:張立人)

張立人汲取並挪用漫畫、電影、動畫、影視媒體……各種大眾文化的形式和元素,模擬舞台劇於現實世界搭建場景,從無到有創建一個繁複而龐雜的世界。他一人分飾多角,集編劇、操偶、美術場景建置、拍攝、剪輯、配音等角色於一身。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戰鬥之城.終」三樓展場。(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室內場景:總統府》,複合媒材,2024。(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註|《戰鬥之城》共分為三部曲:首部曲〈台灣之光〉(20102017)、第二部〈經濟奇蹟〉(2018-2022)及最終章〈福爾摩沙〉(2020-2021)。

記憶居住的地方

佔據北師美術館二樓展場的〈場景模型〉,由張立人以木條、保麗龍等材料,搭建出一座記憶中的城市模型。這座城市並不是任何城市的縮影,而是藝術家依據自身不同時期的成長經驗,即興拼貼而成的城市印象。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於「戰鬥之城・終」展場工作照。(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細節照四,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在搭建這座城市時,雖是以1:12的比例作為目標,但事實上並不精確,因為張立人使用自己的身體作為比例尺,依據記憶中這些空間與身體的關係來調整——這種身體感是浮動的,就像是隨著每個人的成長,逐漸縮小的童裝。對他來說,這座城市並不是用來提供想像未來的願景,而是記憶居住的地方。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細節照四,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細節照四,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記憶中的城市,如夢中之夢、生命迷宮

城中的108個人偶則以衛生紙製作,透過粗糙的表面與紋理呈現大略「堪用」的人型,微妙拉開故事與現實的距離;每個角色配有各自的物件道具,像是預示其在故事中的命運。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人偶細節。(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這座既虛構又真實的城市,猶如藝術家所創造出的沙盒,在加入不同性格的角色和規則設定後,發展出複雜的敘事路徑。張立人將自己的生活與作品層層堆疊,構築一個複雜的多重顯影,像是夢中還有一個夢,在生命的迷宮中還有另一個迷宮。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細節照四,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美術館(城市)中的「現地創作」

展期間,張立人將以二樓展場的大型模型重新拍攝《戰鬥之城第一部:臺灣之光》的「二周目」,與十四年前的自己對話,同時開啟作品的下一個生命週期,並於閉展前在館內首映。這次藝評人謝鎮逸也特別擔任觀察書寫的角色,企圖於藝術家自身及機構敘寫的樣貌外,開拓另一條走入「戰鬥之城.終」的路徑。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細節照四,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非典型藝術家

在研究所畢業前,張立人就連續斬獲臺灣藝術界數個重要獎項:高雄美術獎首獎(2009)、臺北美術獎首獎(2009)、第7屆桃源創作獎首獎(2009)及第8屆台新藝術獎入圍(2010)。然而他並無因此走上藝術家的康莊大道,反而不斷反身詰問藝術何用?2010年開始創作《戰鬥之城》,更讓他遠離了蜂擁的大道,試著以自身的軌跡,去尋找藝術家在藝術生產中面對困境的可能性。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張立人《戰鬥之城.終 Battle City: Finale

展期|2024.05.0407.21

地點|北師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