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紀錄片首度入圍奧斯卡!《金門》導演江松長、CNEX創辦人蔣顯斌親解台海議題拍攝與奧斯卡行銷策略

台灣紀錄片首度入圍奧斯卡!《金門》導演江松長、CNEX創辦人蔣顯斌親解台海議題拍攝與奧斯卡行銷策略

2024奧斯卡金像獎,台灣紀錄片《金門》獲最佳紀錄短片提名,繼2001年《臥虎藏龍》奪下最佳外語片後,再度有台灣電影入圍。不同於許多國際影展由多位影人組成評審團,奧斯卡採美國影藝學院會員投票制,看作品也拚行銷公關。這趟問鼎奧斯卡的旅程,潛藏哪些創作故事與行銷策略?

原本就決定回台灣過年的江松長,在返台前一週迎來《金門》入圍奧斯卡的消息,也順勢迎來在台的大量採訪,剛剛好的時間點彷彿命中注定。談起最初的報名過程,命運轉輪好似從當時就已啟動。

初次造訪金門時,江松長稱當地的自然美景是「驚喜」,完全不同於小時候聽長輩聊到金門的當兵恐怖故事。(圖片提供:CNEX)
初次造訪金門時,江松長稱當地的自然美景是「驚喜」,完全不同於小時候聽長輩聊到金門的當兵恐怖故事。(圖片提供:CNEX)

「這真的是很瘋狂的點子。」《金門》於20239月正式完成,在主要製作人錢孝貞提議下決定嘗試報名奧斯卡,但根據美國影藝學院的報名資格,影片必須在9月底前上美國院線,還得是紐約、洛杉磯等8個城市之一的商業戲院,並至少播映7天。江松長記得當下已是925日,透過人脈聯繫到一家洛杉磯的連鎖戲院,於929日開始放映。當時死線在即,他還曾想過要親自飛到洛杉磯交片,就怕檔案上傳時間太久。「那時候就有感覺,好像命中注定一定要合格,因為好多事情都可以很簡單就出錯,但都沒有發生。」

訴說金門的邊境故事

《金門》源於CNEX2020年籌備的「Taiwan Matters」計畫,以國際觀眾為目標,希望讓世界更認識台灣。訪談了國際的媒體、電視台和意見領袖等,集結成20個外國觀眾感興趣的題目,並挑選4個主題接續發展:美食、火車、金門、半導體。原本江松長是被找來做美食主題的前期調研,但剛好2020年下旬他和蔣顯斌不約而同都去了趟金門,對當地位處邊境(border)的故事感到好奇。

江松長紀錄片作品《時光機》(Our Time Machine)。(圖片提供:Walking Iris Media)
江松長紀錄片作品《時光機》(Our Time Machine)。(圖片提供:Walking Iris Media)

「我一直對border story非常有興趣,自己的片子大部分都跟住在邊緣、處在邊緣的人物有關,也一直想拍一部跟台海關係有關的片。」

而江松長的人生就是活脫脫的border story,台灣出生、15歲前往美國,20052015年又長期待在中國工作,夾於台灣、美國、中國之間,「台海關係」成為生活裡避諱不了的題目。但紀錄片需要強烈影像,台灣本島缺乏讓國際觀眾一目了然兩岸關係的視覺,而當他來到金門,戰地遺跡、閩南建築等讓他覺得「有點興奮,是一個好機會」,但真正拍下去後才自覺太過天真。

江松長紀錄片作品《驕傲大選戰》(Out Run)。(圖片提供:Walking Iris Media)
江松長紀錄片作品《驕傲大選戰》(Out Run)。(圖片提供:Walking Iris Media)

從導演旁白找到紀錄片觀點

拍攝始於2021年下半年,原本想作成電影長度,並以小三通為切角,不料疫情下小三通停航,想拍復航歷程但牽涉到中央政策,和金門當地關係甚小。於是轉而以短片形式,試圖用簡單的方式讓國際觀眾理解台海關係。蔣顯斌說,「短片在國際上的合作有兩大標的,《紐約時報》和《衛報》。」江松長觀察《紐約時報》的「Op-Docs」平台有很大的觀眾基礎,且合作過的短片規模都和《金門》類似,於是把初剪寄給對方,得到「我們對主題很有興趣,可是故事觀點不夠強烈」的回饋。

江松長通常不傾向直接式的訪談拍攝,而是希望拍到受拍者本來的生活情境,讓觀眾透過鏡頭好似恰巧目睹到這些私人場景。(圖片提供:CNEX)
江松長通常不傾向直接式的訪談拍攝,而是希望拍到受拍者本來的生活情境,讓觀眾透過鏡頭好似恰巧目睹到這些私人場景。(圖片提供:CNEX)

江松長最初想做「觀察式紀錄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初剪呈現住在金門的不同社群的人,好像在透過鏡頭拜訪他們。錢孝貞提議江松長可以加入旁白,讓自己進到片中。「她和我說,你要好好想清楚為什麼要拍這部片,如果能把動機理得清楚,那就有觀點了。」

這也是江松長首部作為旁白的紀錄片,錢孝貞邀請曾入圍奧斯卡紀錄片的《小可愛與拳擊手》(Cutie and the Boxer)剪輯師David Teague加入討論,他出給江松長許多「和金門無關」的功課,例如「你覺得父母親最強的地方是什麼?你希望自己能改變的是什麼?」等諸多和自我認同有關的題目,江松長寫了好幾十頁文字才慢慢抓到眉角。他說,紀錄片的紀錄,並非法院或警察局的紀錄,應是「某些事情發生了,你對那些事情的感覺是什麼?」旁白亦然,在於自己對於金門的觀點,哪一些對他來說是最重要的。

《金門》以江松長第一人稱視角,呈現他夾於台灣、中國、美國之間的處境。(圖片提供:CNEX)
《金門》以江松長第一人稱視角,呈現他夾於台灣、中國、美國之間的處境。(圖片提供:CNEX)

台海歷史背景如何讓國際觀眾理解?

蔣顯斌也提議加入歷史元素,提高國際觀眾對金門的共鳴。他舉例,1960年美國首次總統大選電視辯論,甘迺迪和尼克森曾針對「是否協防金門、馬祖」激烈爭執,可見金門不只是一個在地故事,而是過去到現在都相當國際的議題。「所有的紀錄片,講背景都是最難的。」江松長認為,講背景重要的是感覺而非細節,「做紀錄片就是一直在找shorthand,要找到某個鏡頭、某一句話,能夠講一句,大家了解十句。」最終19分鐘的片長裡,歷史背景的段落僅23分鐘,包括〈反共抗俄歌〉「消滅朱毛/殺漢奸」等赤裸歌詞、以地圖揭露金門和中國地理比鄰,也用〈甜蜜蜜〉在金門播音牆播送和在中國演唱會演唱的兩種對比,隱喻兩岸文化的同與異。

許多國際觀眾對於金門在地理上和中國如此相近,感到非常訝異。(圖片提供:CNEX)
許多國際觀眾對於金門在地理上和中國如此相近,感到非常訝異。(圖片提供:CNEX)

他透露,片中刻意沒有提及「中華民國」,因為「Republic of China」中有「China」一字,會讓國際觀眾失焦,而這個反應並非來自大眾盲測,是連資深紀錄片工作者都難以理解。他說得坦白,《金門》在歷史背景的敘述上的確過為簡單化,但目的是引起國際觀眾對台海關係的好奇或驚訝,真有興趣者,可以再從其他管道進階搜尋。

江松長在《金門》多以手持鏡頭處理人的互動,景物環境則以穩定器、空拍等拍出氛圍上的差異。(圖片提供:CNEX)
江松長在《金門》多以手持鏡頭處理人的互動,景物環境則以穩定器、空拍等拍出氛圍上的差異。(圖片提供:CNEX)

奧斯卡的「動員」行銷策略

20238月底,《金門》正式獲《紐約時報》同意上架,接續而來的就是奧斯卡報名。許多電影獎項包括歐洲三大影展、台灣的金馬獎等都採評審制,也就是評審們關在小房間內評選;但奧斯卡採美國影藝學院會員投票制,3輪投票分為短名單(15強)、入圍(5強)、得獎,前兩輪由紀錄片部門會員投紀錄片、劇情片部門投劇情片,最終得獎名單則開放所有會員投票,總會員數近1萬名。

「參加奧斯卡有動員的需求,會產生行銷成本。」蔣顯斌解釋,「奧斯卡還是劇情片的世界,紀錄片是非常垂直性的一支,並沒有像劇情片擁有眾多資金,可以做鋪天蓋地的廣告,而是靠人際網路間的口碑、網路社群宣傳。」他說,儘管《金門》和《紐約時報》合作,《紐約時報》亦是奧斯卡很重要的招牌,但團隊並不敢過於依賴其資源,因為以此次來說,旗下進入短名單的就有3部片,一定會發生資源分散、照顧不到的狀況。

入圍、短名單、得獎的三階段行銷

包括蔣顯斌和江松長,主要製作人錢孝貞、CNEX另外兩位創辦人陳玲珍、張釗維,皆是美國影藝學院紀錄片部門會員。從報名到短名單入圍,他們發動所有人脈,提醒對方把《金門》看完並列入考慮。蔣顯斌說,「我們希望他們真的認真看過片,之後來決定要不要投我們。我們有一個專有名詞叫 『For Your Consideration』(請納入考慮)。」江松長補充,《紐約時報》把《金門》安排在202312月中上架,正逢2024台灣總統大選,國際氛圍更關注台灣,也讓《金門》議題有加乘效應。

闖入短名單後,團隊安排大量網路訪談,邀請多位電影界意見領袖和江松長、錢孝貞對談,目標是突顯這部片背後不同層次的議題和故事。而本篇訪談當下正值得獎投票的最後階段,他們也已安排多處地面放映,設法突破紀錄片同溫層。蔣顯斌也希望此次參與奧斯卡的經驗,能對台灣紀錄片和劇情片圈帶來參考價值,「這個奮鬥目標不亞於或更甚於去拿一個獎。」

認同不是寶藏

其實此屆奧斯卡紀錄短片的入圍名單,還有另一部片和台灣有關,是美籍台裔導演王湘聖的《奶奶跟外婆》。再擴大到劇情片世界,從《寄生上流》、《在車上》的亞洲故事,到近年《媽的多重宇宙》、《夢想之地》、《之前的我們》等獲奧斯卡提名的電影,均是亞裔故事。「之前亞洲故事比亞裔故事更受關注,現在亞裔故事已經變成主流了。」江松長也發現住在美國的台裔,過往會自稱華裔(Chinese American),但年輕一代會更明確表明台裔(Taiwanese American)的身分認同。

「認同」在台灣一直是很敏感的議題,不禁好奇拍完《金門》後江松長會怎麼詮釋?他說,認同是不斷在變化的,「認同不是寶藏,不是挖挖挖,挖到盒子打開發現:喔,這是我的認同,我終於達到目的了。我們都會認同某些、也不認同某一些,如果能把那些模糊的東西都表達出來,可能世界會比較友善點。」

「北山播音牆」在片中就像一個「角色」,播送鄧麗君歌曲和各式心戰喊話、在藝術季妝點燈光藝術等等,都呈現其不同性格。(圖片提供:CNEX)
「北山播音牆」在片中就像一個「角色」,播送鄧麗君歌曲和各式心戰喊話、在藝術季妝點燈光藝術等等,都呈現其不同性格。(圖片提供:CNEX)

江松長

台灣出生、美國成長,紀錄片作品《時光機》獲艾美獎與哥譚獨立電影獎提名、並於75個影展放映。他執導了獲得皮博迪獎的PBS系列節目《Asian Americans》的兩集,先前作品包括曾獲艾美獎提名的《A Village Called Versailles》、《驕傲大選戰》、《高先生到華盛頓》和《To You Sweetheart, Aloha》。曾任Sundance-Time Warner FellowRockwood JustFilms Fellow,並擔任New Day Films的聯席主席。現居台北。

蔣顯斌

台大機械系畢業,史丹佛碩士。1995年創辦海外最大中文網站「華淵生活資訊網」(SINANET),後與新浪網合併。2004年創立CNEX,推動華人紀錄片。CNEX作品屢獲殊榮,包括威尼斯影展、金馬獎。2010年創辦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CDF),相繼與許多重要的國際影展及大會如SundanceIDFATokyoDocs等締結結盟合作,成為華人紀錄片對接國際平台與道路的首選。2017年成為美國影藝學院終身會員,擔任奧斯卡金像獎紀錄片評審。

文|張以潔 圖片提供|CNEXWalking Iris Media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3月號《建築自然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國寶》導演李相日來台專訪:即便過程醜陋與殘酷,極致美學為何仍致命地吸引人?

《國寶》導演李相日來台專訪:即便過程醜陋與殘酷,極致美學為何仍致命地吸引人?

突破百億日圓票房的電影《國寶》,由吉澤亮主演,集結橫濱流星、渡邊謙、高畑充希等卡司,以歌舞伎女形為題,扒開極致美學路上的醜陋與殘酷。這是導演李相日第3度改編吉田修一的小說,他在來台之際接受La Vie專訪,深入如何拍出純粹的歌舞伎之美,以及孤高藝術家的複雜人性。

66日在日本上映以來,《國寶》票房已累計166億日圓(近34億新台幣),不僅是睽違22年再度有真人版電影票房破百億,至今仍以每週票房前10的氣勢停留院線,有望超越真人電影票房第1、《大搜查線2:封鎖彩虹橋》於2003年寫下的173億日圓紀錄。這部長達175分鐘的電影,沒有IP血脈庇蔭,而以歌舞伎的傳統題材,成為排行榜上的閃耀異類。

《國寶》描寫黑道出身的喜久雄、歌舞伎名門俊介,血脈迥異的兩人在求藝路上的競爭與羈絆。(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國寶》描寫黑道出身的喜久雄、歌舞伎名門俊介,血脈迥異的兩人在求藝路上的競爭與羈絆。(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埋藏10多年的歌舞伎女形故事

《國寶》改編自吉田修一的同名小說,描寫黑道出身的喜久雄,在父親遭殺害後被歌舞伎名家半二郎收養,與其子俊介一同踏上歌舞伎「女形」的求藝道路。為此,吉田修一請益歌舞伎演員中村雁治郎,獲贈一套「黑衣」以就近觀察後台,費時3年田調完成小說。擔綱改編電影導演的李相日,是繼《惡人》、《怒》後第3度與吉田修一合作。但其實想創作一部以女形為主角的作品的念頭,早在李相日心中埋藏10餘年。

吉澤亮(左)、橫濱流星(右)皆為主演過大河劇的90後演員。(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吉澤亮(左)、橫濱流星(右)皆為主演過大河劇的90後演員。(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2010年上映的《惡人》,李相日認為實現了過往一直很模糊、想追尋的電影風格,「如果要往下個階段邁進,我希望能拍更加傳統的題材,於是找到了日本傳統藝能裡的歌舞伎。」其中,李相日對於人稱「人間國寶」的現役女形坂東玉三郎相當有興趣,儘管《國寶》並沒有以其為原型,但他假設坂東玉三郎為喜久雄,那師父輩就是戰前便已活躍的中村歌右衛門,如果能描寫這些將一生奉獻給女形的演員們,應該會很有趣。

喜久雄和俊介初次同場亮相的歌舞伎舞台《藤娘》。(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喜久雄和俊介初次同場亮相的歌舞伎舞台《藤娘》。(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與吉田修一私交甚篤的他,也私下分享過這個想法,「我對歌舞伎產生興趣的這件事情,應該也影響到了吉田修一會寫出《國寶》。」後來小說出版前,李相日竟直接收到了吉田修一寄來的稿子,「他好像在講:接下來就交給你了。所以說拍這部電影,也算是我的宿命。」

渡邊謙(中)飾演歌舞伎名家花井半二郎。(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渡邊謙(中)飾演歌舞伎名家花井半二郎。(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喜久雄和俊介的關係並非典型的對立,且難以分辨出誰為天才、誰為地才。(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喜久雄和俊介的關係並非典型的對立,且難以分辨出誰為天才、誰為地才。(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小說到電影:主線選擇與時光跳躍

所謂女形並非男人模仿女人,根據小說的描寫,是男人先化為女人,再將女人姿態褪去後留下的「形」,因此演繹女形者的精髓在於「空」。對於喜久雄此一絕世女形,李相日最初便認定只有吉澤亮能夠演出,除了美貌與氣質相稱,李相日也對他在《我很好》、《王者天下》的演技留下印象,特別是在後者的漫畫改編架空世界裡,「僅有他散發出跟別人不一樣的氣質。」

李相日形容吉澤亮就像一個「容器」,且具有深不見底的神祕與魅力。(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李相日形容吉澤亮就像一個「容器」,且具有深不見底的神祕與魅力。(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國寶》企劃始於2020年,在李相日心中,喜久雄是和吉澤亮畫上等號的。(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國寶》企劃始於2020年,在李相日心中,喜久雄是和吉澤亮畫上等號的。(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電影也邀請中村雁治郎擔任歌舞伎指導,吉澤亮與飾演俊介的橫濱流星,各花費1年半、13個月練習,戲中演出皆親自上陣,聲音和肢體全無替身。

中村雁治郎不僅擔任《國寶》歌舞伎指導,也在片中飾演彰子的父親、歌舞伎名家吾妻千五郎。(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中村雁治郎不僅擔任《國寶》歌舞伎指導,也在片中飾演彰子的父親、歌舞伎名家吾妻千五郎。(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吉澤亮(右)演出喜久雄在登台《曾根崎心中》前在後台緊張發抖的戲,李相日認為是他真正進入角色的關鍵場次。(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吉澤亮(右)演出喜久雄在登台《曾根崎心中》前在後台緊張發抖的戲,李相日認為是他真正進入角色的關鍵場次。(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共分上下2冊的原著,不僅刻畫歌舞伎的台前幕後、世襲文化,加入女性與西方音樂等的「新派」、歌舞伎演員和影視文化的關係、歌舞伎產業的興衰,以及1964東京奧運和1970大阪世博等時代氛圍,都鑲嵌其中。

面對架構龐大的故事,李相日選擇將重心放在「喜久雄如何用技藝闖進歌舞伎世界」上,許多原著重要配角如喜久雄的跟班德次、殺父仇人辻村,皆大幅刪減或沒有登場。他解釋,這兩個角色都是加深喜久雄在「黑道」血脈的身分,若多加描寫會讓喜久雄「有家可歸」,但電影要突顯其「孤身」闖蕩,就得讓他沒有退路。

飾演喜久雄和俊介童年的演員:黑川想矢(上)、越山敬達(下),分別曾在《怪物》、《我心裡的太陽》有亮眼表現。(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飾演喜久雄和俊介童年的演員:黑川想矢(上)、越山敬達(下),分別曾在《怪物》、《我心裡的太陽》有亮眼表現。(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高畑充希(中)飾演喜久雄的青梅竹馬春江。(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高畑充希(中)飾演喜久雄的青梅竹馬春江。(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電影橫跨了19642014年,50年的光陰在片中大幅跳躍,一幕與一幕間常常差距10年之久,有些角色就此消失、有些關係從此變質,卻沒有解釋原因。「我覺得這是一種電影語言。我一開始就決定,不要說明理由,我要拍的只有當下發生了什麼事、這些人是什麼狀態。」

李相日說,即便片長近3小時,卻幾乎沒有任何回憶鏡頭,而這其實更貼近真實人生,本就不可能跳接到過去時光;而某階段關係緊密的人,也可能在下個階段不再出現,原因不見得是吵架,只是彼此不再有交集。「可以用這種方式拍攝,也是基於喜久雄就是這樣子的人,對他來說,人生中每個人都是過客。」

見上愛飾演的藝伎藤駒,和喜久雄的互動勾勒出其台下面貌。(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見上愛飾演的藝伎藤駒,和喜久雄的互動勾勒出其台下面貌。(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日本舞者田中泯(右)飾演有人間國寶之稱的女形萬菊,他在片中以「手」展現的演技值得關注。(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日本舞者田中泯(右)飾演有人間國寶之稱的女形萬菊,他在片中以「手」展現的演技值得關注。(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從不同文化者拍出歌舞伎純粹之美

有趣的是,歌舞伎如此「日本」的題材,攝影竟由拍攝《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來自突尼西亞的Sofian El Fani擔綱。面對此疑問,身為第3代韓裔移民的李相日笑說自己也非日本人,接著解釋,日本人對於拍攝傳統藝能,有相當大的包袱和壓力,但他希望可以在敬意之上,「由一個不同文化圈、有著不同美感的外國人掌鏡,拍出很純粹的歌舞伎之美。」

李相日曾和Sofian在Apple TV+影集《柏青哥》合作,進而邀請他擔任《國寶》攝影指導。(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李相日曾和Sofian在Apple TV+影集《柏青哥》合作,進而邀請他擔任《國寶》攝影指導。(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Sofian最大的特色,在於以手持鏡頭拍攝片長3小時的《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不過《國寶》是固定和手持皆有。李相日說,要突顯Sofian在手持上的才華,就不能使用太多次,「在歌舞伎的場面,特寫是相當重要的環節,我希望Sofian都用手持去拍攝,讓觀眾看到演員在台上的內心變化。」

李相日說,要拍哪些鏡頭從場勘開始就有個底,但自己是不畫分鏡的導演。(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李相日說,要拍哪些鏡頭從場勘開始就有個底,但自己是不畫分鏡的導演。(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鏡頭、演技、音樂的緊密結合

片中共有3齣劇目在前後段各跳了兩次,呼應了喜久雄3個階段的人生:他與俊介從《雙人道成寺》展露默契,在《曾根崎心中》共赴曲折人生與生死別離,最後喜久雄獨舞《鷺娘》,即便只剩一個人也要追尋理想。「所有的劇目和劇情都要非常緊密,才能發揮故事的力量。」

電影以喜久雄和俊介共演《雙人道成寺》的舞台,象徵兩人的羈絆。(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電影以喜久雄和俊介共演《雙人道成寺》的舞台,象徵兩人的羈絆。(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雙人道成寺》為戀愛少女遭背叛,最後化身為蛇的故事。(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雙人道成寺》為戀愛少女遭背叛,最後化身為蛇的故事。(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李相日解釋,相較於《曾根崎心中》是有台詞的戲目,攝影師明確知道演員在講哪句台詞時,會拍到很棒的畫面;《鷺娘》是超越台詞的演出,那場戲共出了23機,他和Sofian均有共識要拍出喜久雄在「無人之境」,因此不僅臉部,從指尖到腳尖,都是Sofian手持鏡頭欲捕捉的範圍。

演繹《曾根崎心中》時,吉澤亮不僅要飾演劇目中將隨愛人殉情的女主角「阿初」,還要演出「正在扮演阿初的喜久雄」此刻的心境。(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演繹《曾根崎心中》時,吉澤亮不僅要飾演劇目中將隨愛人殉情的女主角「阿初」,還要演出「正在扮演阿初的喜久雄」此刻的心境。(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鷺娘》敘述愛上人類的白鷺精靈,化為人形後其情感卻未被回應,最終於雪中死去。李相日認為舞台上的喜久雄,就像在和歌舞伎殉情。(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鷺娘》敘述愛上人類的白鷺精靈,化為人形後其情感卻未被回應,最終於雪中死去。李相日認為舞台上的喜久雄,就像在和歌舞伎殉情。(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歌舞伎與音樂的融合,也是一大看點。觀眾會先聽到該戲目的現場音樂,隨著演員表演,慢慢疊加由原摩利彥製作的電影音樂。李相日解釋,「歌舞伎音樂是跟著戲目走,電影音樂是跟著演員的情緒走,兩者在製作上是分開的,並在混音的時候融合,最後達到共鳴。」而乍聽運用了大量西方弦樂的配樂,實則放了不少日本傳統樂器,因為經過精細配置,所以和風的感覺並不明顯。

片中大量從舞台後方拍攝歌舞伎場景,是平時觀眾難以看見的視角。(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片中大量從舞台後方拍攝歌舞伎場景,是平時觀眾難以看見的視角。(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除了舞台上的場景,一幕喜久雄跌落谷底在頂樓酒醉跳舞的戲,一鏡到底的長鏡頭慘淡而優美。李相日說,當天從中午開始準備、下午走戲,拍攝時間為傍晚落日前的「魔幻時刻」30分鐘。雖然動作有彩排過,但實際上的發揮,李相日交給吉澤亮由內而外地用情緒帶動肢體,「因為動作無法預測,所以我跟Sofian決定,這場戲一定要用手持,才能跟著他的動作走。」他也補充,這場戲的另一個重點,在於表達喜久雄和森七菜飾演的彰子間的關係,透過兩人極短的台詞,讓觀眾一目了然看出,彼此之間已經沒有愛情。

喜久雄在頂樓跳舞的戲,以一鏡到底的手持鏡頭拍攝。(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喜久雄在頂樓跳舞的戲,以一鏡到底的手持鏡頭拍攝。(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森七菜(左)飾演出身歌舞伎名門的彰子。(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森七菜(左)飾演出身歌舞伎名門的彰子。(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以下段落將提及小說和電影結局,尚未觀看者請斟酌閱讀!

極致美學為何致命地吸引人?

改編電影的有趣和困難之處,在於小說能以文字馳騁想像,但電影得將想像化為影像。喜久雄在故事裡不斷追求「沒有看過的景色」,電影透過「雪」的意象貫穿,從真實的雪到舞台上的紙吹雪,以及喜久雄眼裡閃爍的光景。但李相日並沒有肯定「雪」即是電影給出的詮釋,而說這僅是個「提示」。他認為根源來自喜久雄父親被殺死時,天上飄下來的細雪,從此一最根本的畫面,連結到他想看見的景色,「雪花的意象對他來講,可能是與死亡的連結,一種非現實、非人間的東西。我也是到滿後期的時候,才決定要用這個方式呈現。」

永瀨正敏飾演喜久雄父親立花權五郎。(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永瀨正敏飾演喜久雄父親立花權五郎。(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鷺娘》的白衣與白雪,李相日認為對喜久雄來說具有與死亡的連結意象。(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鷺娘》的白衣與白雪,李相日認為對喜久雄來說具有與死亡的連結意象。(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其實在小說最後,不難察覺到喜久雄與死亡的連結。「我覺得在電影裡,如果要導出結論的話,有一點礙事,或者說我並不覺得,給觀眾一個明確的結論,是一個很好的詮釋方式。」因此他在最後,選擇描繪喜久雄對美麗的極致追尋,「美的概念本來就非常難以定義,在追求美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殘酷、很醜陋的事情,去追求極致的美學,有時候也是很冷酷的行為,最後也可能會迎接死亡。但為什麼這種美會這麼致命地吸引人,是我想要透過電影傳達的。」

喜久雄在片中不斷追尋沒有看過的景色。(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喜久雄在片中不斷追尋沒有看過的景色。(圖片提供:©SHUICHI YOSHIDA/ASP ©2025 "KOKUHO" Film Partners)

喜久雄的人生幸福過嗎?吉田修一在連載結束後寫下了這句話,他沒有答案,電影也沒有定論,或許喜久雄在追求的,早已超越幸福所能度量。

從《怒》的沖繩人與同性戀、《流浪之月》的生理缺陷者,到《國寶》的女形,李相日的電影經常描繪主流中的少數或異類,對此他說:「我覺得拍人生一帆風順的故事好像沒有什麼意思。」(圖片提供:傳影互動)
從《怒》的沖繩人與同性戀、《流浪之月》的生理缺陷者,到《國寶》的女形,李相日的電影經常描繪主流中的少數或異類,對此他說:「我覺得拍人生一帆風順的故事好像沒有什麼意思。」(圖片提供:傳影互動)

李相日
1974年生於日本新瀉縣,1999年自日本電影大學畢業。首部導演作品《青〜chong〜》即入圍Pia影展4項大獎。2006年執導《扶桑花女孩》獲第30屆日本奧斯卡獎最佳作品、最佳導演與最佳劇本獎。2010年首度與吉田修一合作《惡人》廣受國際好評,橫掃日本奧斯卡獎、知報電影獎等。其後相繼推出《怒》(2016)、《流浪之月》(2022)等代表作。

文|張以潔 口譯|張克柔
圖片提供|傳影互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5/11月號《懷舊新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劇《逆風行動》揭救災英雄「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高規格製作重現9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不是所有英雄都披著披風。在台灣,有支隸屬於空軍的「海鷗救護隊」在全台各地面臨重大災難時總是挺身而出,從九二一地震到八八風災等災難現場,都有他們奮力救援的身影。

「海鷗救護隊」的故事即將透過《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影集與電影計畫面向大眾,本作由張永昌(肯特)導演執導,集結《角頭》鄭人碩、《一把青》連俞涵及《聽海湧》黃冠智等實力派演員,融合真實救援事件、極限災難場景與專業職人精神,詮釋海鷗部隊前往災區執行任務的英勇故事。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是台灣首部以空中救護為題的影集和電影計畫。(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台灣重大災難救援現場,海鷗部隊不缺席

《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是台灣首部以空中救護為題的影視計畫,由肯特動畫、夢想動畫、阿榮影業共同出品。本作改編自明毓屏於2014年出版的著作《海鷗 7026》,這本奠基於實地採訪的小說作品,以海鷗救護隊近十年的重大救難任務為軸,鋪排出救護隊員面臨災難的心境,並刻畫人類與大自然對抗的頑強精神。為了如實描繪事件真貌,作者多次走訪海鷗部隊位於嘉義的基地,與現役及退役海鷗隊員對談,最終決定以1999九二一震災、2000八掌溪事件及2009八八風災為核心展開敘事。如今故事自書頁躍上螢幕,將以震撼視覺呈現於觀眾眼前。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突破台劇製作規格,虛擬棚還原災難場景

談及將《海鷗 7026》影像化的起心動念,導演肯德透露因自己曾經歷九二一大地震,當時海鷗救護隊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執行救援任務,他始終心懷感激和敬意;數年前讀到小說,被書中故事深深打動,拍攝《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的想法自那時起便在心中萌芽。然而,要還原空中救援現場,無論場景搭建或拍攝設備都需大筆資金,加上若要前進山區拍攝,還需考量劇組人員安全及天候等因素,拍攝想法要付諸實行並不容易。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所幸近年LED棚技術迅速發展,《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拍攝計畫終於在2024年底正式啟動。製作團隊與阿榮片廠、夢想動畫攜手,在虛擬攝影棚內將實景導入180° LED平面雙端弧形螢幕當中,讓演員如身臨其境,彷彿在山川之間拍攝。劇組也首次引進六軸平衡台,其不僅具備擬真的震動機制,還能乘載約2噸的重量,得以支撐拍攝用的直升機機艙,及演員在平台上移動的負重,既確保拍攝過程的安全性,也為畫面更添真實感。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鄭人碩、連俞涵等主演談拍攝幕後

作為災難救援片,《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十分考驗特效團隊的功力,導演肯特本就專精於動畫特效,此番聯手夢想動畫歷經4個月的後製細心雕琢,才完成前導片中的震撼視覺。為紀念九二一震災,前導片特別選在9/21當日發布,演員們也分享拍攝過程中的感觸。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近年以《角頭》系列電影再創事業高峰的鄭人碩,在《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中飾演一名因故被迫轉調到海鷗救護隊的戰鬥機飛行員,外表看似勇猛無懼,實則內心充滿矛盾。拍攝前,鄭人碩反覆觀看空拍影像,嘗試理解飛行員所見的高空視野,田調時除了向飛官們學習機械操作,也針對執行任務時心境與情緒的變化有所交流。真以飛行員身份上戲後,鄭人碩深感痛苦:「因為黑鷹直升機只有我(駕駛)在開,想要幫忙隊員卻不能做,但救難過程中所有情緒都必須收起,就像是啞巴吃黃連。」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鄭人碩在《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中飾演因故被迫轉調到海鷗救護隊的戰鬥機飛行員。(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在《一把青》飾演朱青一角,以精湛演技備受矚目的連俞涵,這次再度參演空軍主題作品,卸下軍眷身份,轉而飾演空軍作戰指揮部中校管制長。主角陣容還有今年以《聽海湧》及《人生清理員》雙料入圍金鐘獎男主角、男配角的新生代演員黃冠智,他在片中飾演一名在現實與夢想間拉扯的直升機副駕駛,肩負軍官家庭寄予的厚望,卻無心從軍、甚至排斥飛行,只想追求內心所願回歸創作;今年有《角頭鬥陣欸》電影作品上映的是元介,在片中則飾演一名想離開部落、展開新生活的原住民,本身也是排灣族原住民的他,對角色頗有感觸。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連俞涵在《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中飾演空軍作戰指揮部中校管制長。(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黃冠智在《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中飾演直升機副駕駛。(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演員們也分享許多有趣的拍攝幕後,是元介對1:1的直升機機艙印象深刻:「光是看到就很震撼,雖然在棚內拍攝,但也不輕鬆,記得一場戲抱傷患跳上直升機,本以為自己體力還不錯,沒想到3趟之後,我發現我手在抖、腳超酸,隔天躺了半天。但看到海報和前導片釋出後,感覺一切都值得了。」連俞涵則被虛擬棚呈現出的視覺效果震撼:「看了前導片真的覺得虛擬棚超真實,雖然大家分開拍攝,但一起在其中進入這個《逆風行動》,真的太熱血了!」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是元介在《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飾演想離開部落展開新生活的原住民。(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行動的下一步

《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獲文化部虛擬拍攝計畫補助,並在中華文化總會、國防部與空軍救護隊的支持和協助下,順利完成前導片拍攝。目前製作團隊正籌備後續影集和電影劇本開發,募資也同步進行中,未來將透過虛擬攝影棚技術實現更多震撼場景,如高空懸吊、暴風駕駛、夜間海上搜索等,將台灣影視製作規格推向新高度。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安乙蕎在《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中飾演救護士。(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蘇達在《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飾演海鷗救護隊隊長。(圖片提供:肯特動畫)
《逆風行動》再現空軍「海鷗救護隊」英勇故事!重現9a21地震、八八風災等救援現場
張翰飾在《逆風行動 Seagull 7026》中飾演空軍救護隊教官。(圖片提供:肯特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