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吉岡:天徑巡迴展》在台北!以西方文藝復興「坦培拉」蛋彩畫技法,打磨出溫潤如玉的東方山水

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曹吉岡:天徑巡迴展》

大自然是很直接的,把最赤裸的原貌公平地攤給人們觀賞,只是每個人內在的私心,讓它在每雙眼裡生出不同形貌——有人唱「打開門就見山/我見山就是山」,喜歡簡單,不愛找自己麻煩;有人望山,卻彷彿能透視山壁,看出其中蜿蜒的路、彎流的水。中國藝術家曹吉岡的畫,正反映出了後者的樂趣。

曹吉岡畫山水,從中國傳統水墨,畫到源自西方文藝復興的「坦培拉」,主題總不離大自然;他用畫筆再現了自然,給了我們用不同視角再一次閱讀自然的機會。不妨造訪台北藝廊Bluerider ART《曹吉岡:天徑巡迴展》,看自己是瞧見扁平的抽象山脈,或是山裡摺疊的路?凝視平面,是否感受到藏在裡頭的立體感和深度?

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曹吉岡:天徑巡迴展》
《曹吉岡:天徑巡迴展》展覽現場。(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曹吉岡:天徑巡迴展》
《曹吉岡:天徑巡迴展》展覽現場。(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濃縮曹吉岡40年創作路

《曹吉岡:天徑巡迴展》收錄了藝術家2023年新作及生涯不同時期的作品,首度完整呈現其40年的創作脈絡。科班出身的曹吉岡,從中國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後多年,再回校研修繪畫的材料表現,這段求學經歷也如實反映於他的創作旅程。

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曹吉岡:天徑巡迴展》
中國藝術家曹吉岡。(圖片提供:曹吉岡)

頹敗如廢墟的《長城》

爬梳曹吉岡作畫的40多年,他先是以純粹歐洲的油畫語言創作《長城》系列。有別於傳統完整呈現長城景觀的雄偉,他畫中的長城是片段式的,搭配罩染手法,氛圍頹敗而滄桑,猶如荒涼廢墟。

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曹吉岡:天徑巡迴展》
曹吉岡,秋月長城,70x100cm,油畫,1991。

賦予山水不同氣韻,鉛筆與丙烯等媒材嘗試

《長城》之後,曹吉岡逐步探討將西方媒材、中國傳統山水畫結合的可能。他尤其喜歡中國詩人、畫家倪瓚山水畫中的意境,於是用鉛筆配合松香油暈染,將畫布調整為長條形構圖,仿古呈現高古水墨山水的磅礡氣勢;接著嘗試用丙烯(壓克力顏料)的油性特質,為風景帶入氤氳效果,產生水墨般的韻味,並將視野從低海拔向上提升,來到高山、高原的平遠和開闊。

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曹吉岡:天徑巡迴展》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改良西方古老「坦培拉」技法,色澤潔淨如象牙、溫潤如玉

著迷於各種繪畫材料表現的他,1980年代起深入研究、改良當代式微的「坦培拉」(Egg Tempera)技法,在西方畫法的堅固性、中國傳統水墨的流動性之間找平衡。

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曹吉岡:天徑巡迴展》
曹吉岡,荒寒9,160X300cm,2021,亞麻布坦培拉。

油畫當道之前,坦培拉曾盛行於14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世代,達文西、卡拉瓦喬、林布蘭等藝術大師都曾以坦培拉作畫。這種使用蛋黃、蛋清調和顏料繪成的「蛋彩畫」,相較於油畫突出的視覺感,更能表現內縮、後退的深度;同時擁有如瓷釉、玉一般溫潤的質感,半透明中彷彿透著光,仔細看還能窺見底部的色層細節,觀賞性無可取代,深深吸引著曹吉岡。

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曹吉岡:天徑巡迴展》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回望文藝復興時期,當時流行的是「木板坦培拉」,常見於聖像畫;來到當代,曹吉岡為了打破木板太大會過重、作品尺寸上的限制,改用「亞麻布坦培拉」作畫,不過布料具有纖維、表面不平整,因此需要比木板「打底」更多層,大約需要12層才能達到平整、色澤如象牙典雅、質地如玉般溫潤的境界。

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曹吉岡:天徑巡迴展》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藏在西方技法中的東方「無為」精神

傳統山水透過留白強調「無為」精神,而曹吉岡以坦培拉創作的畫中也可見到大面的白色,只不過是由他層層打磨而生。打磨的過程就像是修行,必須長時間保持專注,如此佔據心神的功夫,就像是以「有為」表現出虛無,一步一步邁向「無為」。其實「無為」本就不是要人們全無作為,而是如何以「無為」之心有所作為,「為」始終是必要的,坦培拉的創作過程彷彿印證了這樣的思維。

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曹吉岡:天徑巡迴展》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走進」畫中山水繞行探尋

曹吉岡也與Bluerider ART策展團隊分享,畫風景的這些年,他始終親自前往各地觀察地形與陽光的互動,只不過下筆時從講求寫實,轉化為將風景的形貌「簡化」,甚至多了點幾何感,企圖探討現實、抽象的邊界究竟在哪裡?他也說,看自己過去的畫,裡頭是「沒有路徑」的;賞近期的畫,彷彿能走入其中繞行,深處有個得以抵達的遠方,與觀者的距離拉近了許多,不再高冷。

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曹吉岡:天徑巡迴展》
曹吉岡,《白色U形》。(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曹吉岡:天徑巡迴展》:40年生涯代表作 X 北京工作室場景

步入《曹吉岡:天徑巡迴展》,彷彿被時光的痕跡圍繞,周邊盡是淡泊而悠然的風景:《海拔4687》以朦朧意境表現西藏高原上的哨所,像是一片無人之境;《白色U形》以灰藍底色襯著坦培拉的溫潤光暈,柔和的弧度間透著詩意;《荒寒》系列展現了西方坦培拉與東方傳統繪畫中「氣韻」的連結性,擴大了傳統山水畫間的空靈,讓觀者彷彿身臨其境。

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曹吉岡:天徑巡迴展》
曹吉岡,《海拔4687》。(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展覽一角也特別還原曹吉岡北京工作室一景,桌上擺著的木板聖母畫、畫紙、坦培拉畫具等,邀請觀眾一窺藝術家的創作幕後。

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曹吉岡:天徑巡迴展》
(攝影:izzie pang)
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曹吉岡:天徑巡迴展》
(攝影:izzie pang)

《曹吉岡:天徑巡迴展》領著我們走過曹吉岡漫長的創作過程,從長城廢墟到《廣陵散》的悲壯,從山水空寂到《荒寒》的沒有溫度,從超越地表的 《天徑》,感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最高意境。

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曹吉岡:天徑巡迴展》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曹吉岡:天徑巡迴展》

展期|即日起至 2024.05.02

地點|

► 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 101 巷 10 號 1F)

週二至週日 10:00-19:00

► Bluerider ART 台北.仁愛(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25-1號10樓)

週二至週六 10:00-18:00

生活推動工藝前行,工藝映照時代美學:專訪策展人王俠軍 × 陳俊良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王俠軍是從琉璃吹製中體會手工之實的藝術家,陳俊良是自稱「怕工具」的設計人,兩位大師看似路線迥異,卻都以自身實踐深耕工藝、轉譯工藝,也以各自風格與策展語彙詮釋「當代」與「工藝」的關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也將近一步了解今年「臺灣工藝季」背後的展覽視角。

要論起臺灣玻璃工藝,就不能不提到享譽國際的藝術家王俠軍,其創作從絢爛多彩的玻璃到返璞歸真的白瓷,結合東方哲思與現代極簡,形塑有別於傳統瓷器的古典華麗,並提煉出作品的時代感。「工藝對我來說,是能看見自己努力痕跡的實在感。」從白領轉向創作的王俠軍回憶,過去拍電影、做美術設計,作品隨著時間消逝,難以留存,讓他開始渴望更「結實」的創作方式。

他以當代劇壇舉足輕重的導演鈴木忠志所做的舞台訓練為例,鈴木忠志要求演員在練習時拚命踩踏舞台直到筋疲力盡,認為演員在過程中感受到的力道,可以讓他們在舞台上充滿信心,「於我而言,工藝也有這種讓人踏實的重量。」

創辦琉璃工房是王俠軍邂逅工藝的開端,成天埋首於高溫爐子前吹玻璃的那段日子,汗流浹背,一天要換三件衣服,他卻不以為苦,「工藝是日以繼夜的摸索,」他如此形容,「那種每天用肉身作戰的感覺,很實在。」

王俠軍是從琉璃吹製中體會手工之實的藝術家。(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王俠軍是從琉璃吹製中體會手工之實的藝術家。(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長年投身於影像、品牌、視覺與展覽,臺灣設計界的大家長陳俊良,則是笑著說「只要沾到一點黑黑的,我就會立刻去洗,我怎麼能像俠軍老師一樣去做工藝?」陳俊良幽默道:「於是我就發憤圖強做策展。」

陳俊良說自己從小就害怕看起來銳利尖刺的工具,也不喜歡雙手髒污的感覺。但對於手作物件的質地與溫度卻非常著迷,尤其是那些用心製作出來的物件中帶有的職人精神。陳俊良與工藝的淵源,雖然不是從技術端切入,但在觀念層面卻投注極深;他選擇用另一種形式為工藝鋪路,從2008年起至今策劃的百餘場展覽當中,也不乏工藝層面,透過策展體現工藝精髓,協助工藝家在時代中找到新的定位。

長年投身於影像、品牌、視覺與展覽,臺灣設計界的大家長陳俊良。(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長年投身於影像、品牌、視覺與展覽,臺灣設計界的大家長陳俊良。(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強調「本質」的策展

陳俊良語帶興奮地說起他將本次北部精神館的策展命名為「位來」,取「位置」的「位」。展覽的名稱也代表了整個策劃的主軸,而這個靈感則源自籌備展覽時,為了商借展品,陳俊良親自挨家挨戶拜訪逾五十位工藝家。在與許多工藝家互動對話的過程中,眾人不約而同吐露同樣的心聲——消費市場上看不到工藝的未來。有感於多位工藝家,對於作品的銷售都感到迷惘甚至焦慮,陳俊良感覺非常不捨,「當你聽到,這麼多有才華的工藝家,都很擔心自己的作品沒有人買、不知道怎麼繼續下去,如果失去這些優秀的工藝家,那會是國家的重大損失。」

陳俊良還記得,策展名單上的最後一位,是苗栗泰安鄉象鼻部落的染織人間國寶尤瑪・達陸(Yuma Taru)。在從臺北往返部落的迢迢車程中,陳俊良心裡瞬間浮現這個題目,「我想帶給工藝的未來一個新的定位,一定要讓工藝家能夠看見他們要走的路。」他補充,「我的副標非常簡單:工藝未來,為你而來。」

展覽囊括一百多位工藝師、多達逾三千件作品,不只是展覽,更像一場集體論述。陳俊良犀利評論近年來坊間的展覽往往流於斥資做設計,演變成展出形式高於展品本身,這一次他要將重點拉回工藝,展間中95%的物件皆為工藝品,裝潢僅為輔佐。

陳俊良在《位來》展覽中,規劃了春夏秋冬四季茶席,將展覽現場打造成在家也能仿效的陳列風景。(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陳俊良在《位來》展覽中,規劃了春夏秋冬四季茶席,將展覽現場打造成在家也能仿效的陳列風景。(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陳俊良計畫將展館的其中一層樓,展出工藝師們形形色色的工具,他邀請陶藝家張仲禹特製一百隻造型各異的手,作為擺放這些工具的底座,呈現「從工具到工藝」的路徑。而從展架、展桌,也出自運用木料、鐵件等複合媒材創作的工藝師吳學豐之手。展覽也帶入臺灣茶文化,並邀請陶藝家吳偉丞製作一百只有寬有窄的杯子,但翻轉做成吊燈,從「一盞茶」搖身一變成了「一盞燈」,創意十足。陳俊良直呼自己給自己惹了一個大麻煩,「光是聽到這個展一共有三千多件作品,大家都很難想像這個展要怎麼布」,但陳俊良認為這場展覽最困難的地方,其實不是展品多,而是他要如何將不同材質的工藝品並陳,同時還要能相互搭配得宜。他以四季為序打造生活茶桌,規劃春夏秋冬十二張茶席,讓漆器、銀壺、青瓷等件件器具譜出讓人也會想在家中仿效的和諧風景。

陳俊良邀請陶藝家張仲禹特製一百隻造型各異的手,作為陳列工藝道具的底座,呈現「從工具到工藝」的路徑。(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陳俊良邀請陶藝家張仲禹特製一百隻造型各異的手,作為陳列工藝道具的底座,呈現「從工具到工藝」的路徑。(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漫」的哲學

另一方面,王俠軍在中部精神館運用的策展手法,則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方式。王俠軍以一種近乎詩意與抽象的形式,引導觀眾思索工藝的源頭。王俠軍以三個「ㄇㄢ ˋ」字為策展概念——一樓是浪漫的「漫」、二樓是蔓延的「蔓」、地下室則是節奏快慢的「慢」。王俠軍希望在展場打造一個具有沉浸感的情境,觀眾入展場後先不急著去尋找展品,而是感知先行,先感受到生活中工藝的可能性,再依序「漫」出工藝與科技甚至時代之間的因果關係。

王俠軍笑著說:「我的重點不是展示成品,而是想要創造具有想像力的場景。」王俠軍特別將展覽的其中一區闢為共創空間,在長達八個月的展期裡,他將邀請觀賞者以「人人都是工藝家」的集體共創方式,傳遞「慢工出細活」的工藝精神。

年逾古稀的王俠軍,依舊保持著他的標準造型,頭髮梳得齊整,後腦勺留了一小撮馬尾,戴副細框眼鏡,一派斯文。而他突破白瓷燒制的挑戰,打造出九十度直角、懸吊把手等前所未有的造型,賦予白瓷藝術嶄新面貌,以創意和技藝所創作出來的白瓷作品,也一如其人,優雅中透出耐人尋味的哲理。

王俠軍在《漫、蔓、慢》展覽中,綜合了生活工藝與藝術性裝置,一次呈現工藝的微觀與巨觀,也象徵工藝不同層面漫延的意象。(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王俠軍在《漫、蔓、慢》展覽中,綜合了生活工藝與藝術性裝置,一次呈現工藝的微觀與巨觀,也象徵工藝不同層面漫延的意象。(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兩人說起工藝還能如何再被推廣,王俠軍從文化面的角度切入,直指工藝從一開始受限於語境,臺灣早期約定俗成對於「工藝」的定義,一直都是工匠、師傅之等手作,一般人難以將其連結到背後的價值與藝術性;而當代工藝的困境,某種程度也是類似,因為有不少創作者還沒有與時俱進,缺乏和時代的連結,大眾對於工藝的理解就這樣繼續停留在早期的刻板印象。

「工藝家必須快點賦予工藝新的論述,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只專注在技術面,工藝必須要符合這個時代的美感、生活和人文脈絡,適切地展現符合當代的樣貌,這樣才能存活下來,這是最當務之急所要面對的。」

他說起自己早年學習現代藝術時,接觸到1960年代著名的德國行為藝術家約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 的「社會雕塑」(social sculpture)理論,波依斯認為所有日常行為都可以是藝術創作,換句話說,只要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含有社會意義,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藝術不只是一件物質上的作品,若能與群眾撞擊、產生互動;能夠帶給大眾生活中美學、品味,甚至思想上的提升,都是藝術!」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藉展覽直面工藝困境

王俠軍進一步指出,要實踐這個概念就會牽涉到「量產」,「只要大眾能夠逐漸體驗、分享,就有可能帶動所謂的社會雕塑,這絕對不是靠著單一件作品就能做到的事。」

陳俊良笑著附議,並直言在他的觀念裡頭,「藝術創作」和「量產」二者並不衝突,「如果沒有開發設計成適度量產的產品,作品就沒有辦法被更多人使用。工藝無法「漫」出去,就無法更快地把工藝的美好向外傳遞,最後它只能成為博物館裡的眾多擺件之一。」

而「工藝品量產」也是他在本次策展埋下的小小心機,藉由展覽主題,讓這個議題浮到檯面上被更多人關注。在陳俊良的想像裡,工藝家邱錦緞的竹編杯墊,搭配任何一個家居品牌的玻璃杯都不違和,「工藝家一定要團結,要想辦法讓自己的作品進攻到每個人家裡面,持續地被使用,工藝才能傳承,工藝才有機會延續下去。」

《位來》囊括了一百多位工藝師、多達逾三千件作品。大量不同材質的工藝品混合陳列出具有生活感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位來》囊括了一百多位工藝師、多達逾三千件作品。大量不同材質的工藝品混合陳列出具有生活感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工藝如何走向時代

睽違五年再度重拾策展人的身分,陳俊良為了尋找工藝家,全臺走透透,也算完成了一趟「工藝遶境」。這次出山不只邀集大師級工藝家,也涵蓋中生代和年輕新秀,可說是精銳盡出;從銀花、竹編、漆器到陶藝、纖維,甚至香氛、聲音裝置,包羅萬象,他信心滿滿地打包票,這次就是一場百花齊放的工藝盛宴,絕對豔驚四座,「大家一定要來看,你會發現臺灣竟然有這麼多隱藏的工藝。」

而對陳俊良來說,這不僅只是一場漂亮的展覽,更是他想要為傳統工藝找到一條通往當代道路的開端。「我時常和工藝之家的老師們溝通一個觀念:工藝,一定要介入時尚的觀點。」他所指的時尚不是流行,而是要洞察的時代前緣。若動作不夠快,工藝終將停留在被陳列、被記憶的傳統之中。

除了器物,《漫、蔓、慢》也加入觸覺與嗅覺的元素,在展覽空間置入茶與咖啡等氣味組成,氣味的漫延更是呼應了展覽的核心精神。(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除了器物,《漫、蔓、慢》也加入觸覺與嗅覺的元素,在展覽空間置入茶與咖啡等氣味組成,氣味的漫延更是呼應了展覽的核心精神。(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王俠軍也提醒,工藝師的責任不僅是承襲,而是「詮釋」。他以茶席為例,今日常見的茶席布置,多源自明末清初,早已成為「經典」,但如果我們一直保留經典,甚至不再重新想像,就會一陳不變,「茶人不會去改變器物,所以工藝家就必須去面對這個問題 —— 我們的時尚是什麼,活在這個時代,我們的創作語彙可以是什麼樣子?」

對談尾聲,兩位老師對年輕一輩工藝創作者寄語。王俠軍引用約翰・羅斯(John Ruskin)在1849 年寫下的《建築的七盞明燈》,強調提醒創作者記得投身工藝的初衷:「你為什麼要做這一行,你想透過創作達成什麼?」而陳俊良則以時裝設計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有機會去Céline在日本東京銀座的專賣店,你會看到品牌用了兩千多片日本美濃燒陶瓦片作為外牆裝飾。在那個空間,你就會意識到工藝真的是可以跟時尚完美結合;看看國外,就會心疼我們的工藝怎會走得這麼委屈呢?」

陳俊良期勉工藝職人不要小看自己,「生活的進程是工藝,工藝的前沿是生活。」他的這句話不只是展覽的核心,也是兩位策展人對當代工藝的最深期待——今年的工藝盛事,就是工藝如何進入當代生活的重要宣示,工藝一定要走入日常,只要能夠吸引大眾,就能真正走進生活,未來也將因此打開。

《漫、蔓、慢》讓展覽順應空間樓層,不同空間的氛圍各不相同,且試圖打破既定動線,觀眾入展場後先不急著去尋找展品,引導觀眾先進入空間中的情境。(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漫、蔓、慢》讓展覽順應空間樓層,不同空間的氛圍各不相同,且試圖打破既定動線,觀眾入展場後先不急著去尋找展品,引導觀眾先進入空間中的情境。(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文字/張雅琳

攝影/Kris K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奈良美智巡展12月前進嘉義縣!「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落腳新港,首度展出經典畫作《凋謝的花(2020版)》

奈良美智巡展12月前進嘉義縣!「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落腳新港,首度展出經典畫作《凋謝的花(2020版)》

奈良美智在台十年巡展「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第5站將前進嘉義縣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展期自2025年12月12日至2026年5月17日,並於11月26日中午12點開放觀展預約。本次除了延續前一站的繪畫、素描、攝影等作品,更首度展出奈良美智重新詮釋的經典畫作《凋謝的花(2020版)》。

奈良美智經典之作《朦朧潮濕的一天》將在嘉義縣停留5個月。本圖為甫落幕的金瓜石展場。(圖片提供:文總)
奈良美智經典之作《朦朧潮濕的一天》將在嘉義縣停留5個月。本圖為第4站的金瓜石展場。(圖片提供:文總)

奈良美智巡展前進嘉義縣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選址原為新港鄉農會所興建的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建築保留木造屋架、斑駁的紅磚、水泥牆的斷痕、通風小氣窗與鑄鐵小鐵窗。文化總會說明,奈良美智的展出地點都是親自場勘後決定的,這次他屬意的「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是建於1963年的榖倉,原為新港鄉農會所興建的第25號倉庫,見證農人每一次辛勤的豐收。而隨著農業政策調整,倉庫一度閒置,直到2003年,新港鄉農會同意將空間免費提供給新港文教基金會作為藝文活動展演的場地。2006年,以「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的新身分重生,不僅是一個展覽空間,更是一個與天地自然、二十四節氣共同呼吸的有機場域。

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外觀(圖片提供:文總)
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外觀(圖片提供:文總)
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圖片提供:文總)
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圖片提供:文總)

此次展覽主視覺設計則延續「一起旅行」的核心概念,融合奈良美智為台灣創作的《朦朧潮濕的一天》女孩畫像與阿里山國家風景區太平雲梯的黃昏雲海,強調巡展各站的地方特色。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主視覺(圖片提供:文總)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主視覺(圖片提供:文總)

同步販售周邊商品

文總透露,「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將呈現奈良美智以1994年同名作品為基礎,重新詮釋的145.5x145.5公分大型畫作《凋謝的花(2020版)》,首次在台展出就獻給嘉義縣。此外,展場附近也將設置周邊商品銷售點,由「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唯一指定周邊銷售單位大鴻藝術,帶來T恤、毛巾、襪子、玻璃杯、工具袋、銀色包袋等多款商品。

奈良美智巡展「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周邊商品銷售點(圖片提供:文總)
本圖為奈良美智巡展「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周邊商品銷售點(圖片提供:文總)

推出主題旅遊地圖

另外,本次展覽地點距離香火鼎盛的新港奉天宮步行僅8分鐘,嘉義縣文化觀光局預計推出主題旅遊地圖,串聯展場與周邊私房景點,包含與廟宇共生的新港魅力商圈、奈良美智曾造訪的民雄「魚罐頭咖啡館」和鹿草「幕後咖啡」等地方小旅行路線,鼓勵民眾在展覽期間搭乘台灣好行「故宮南院線」輕鬆暢遊嘉義。

嘉義縣阿里山日落(圖片提供:嘉義縣文觀局)
嘉義縣阿里山日落(圖片提供:嘉義縣文觀局)

奈良美智巡展嘉義站如何預約?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採線上預約制,展期為2025/12/12至2026/5/17,地點在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參觀時間為週二至週三 12:00-17:00、週四至週日 9:00-17:00(每週一公休),週二、週三 9:00-12:00僅開放嘉義縣市高中職以下學校團體預約,更多展覽資訊請鎖定奈良美智特展、文化總會粉絲專頁。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 
展期|2025/12/12 - 2026/5/17(每週一休館)
時間|週二至週三 12:00-17:00/週四至週日 9:00-17:00
地點|新港文化館 25 號倉庫(嘉義縣新港鄉登雲路 111 巷 2 號)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線上預約連結

12/12(五)開展日僅開放 14:00 後場次。
週二、週三 9:00-12:00 僅開放嘉義縣市高中職以下學校團體預約
每月 15 日中午 12 點開放下個月份預約,2 月因春節提前至 13 日。

資料提供|文總、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