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大型個展北美館登場!匯集90餘件代表作,重現40年創作軌跡

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大型個展北美館登場!匯集90餘件代表作,重現40年創作軌跡與美學維度

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首度來臺之大型個展,自今(2024)年5月4日至9月1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展出,展覽由北美館與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RA)合作,邀請兩館策展人艾瑞恩.洛克(Adrian Locke)與吳昭瑩共同策劃,重現2022年於該機構首展之同名展覽,完整呈現藝術家40年豐沛的創作能量。

「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本次策展脈絡著重於肯特里奇的素描創作,並將展區分為10個子題,匯集藝術家從1980年代至今的90餘件代表作,從早期的炭筆素描到素描投影系列的定格短片,到實驗影像裝置和編導的舞台劇表演與道具,以及晚近採用水墨炭筆所創作的大幅樹與花,逐一窺見他的創作軌跡與美學維度。

「繪畫不僅僅是『美麗記號』,它必須是真實世界中某樣東西的印記。它不需要精確的描繪,但它必須代表一種觀察,不是像情緒那種抽象的東西。」——威廉.肯特里奇

畫越時間的起始,出生人權之家

1955年出生於南非約翰內斯堡,雙親皆為南非傑出的人權辯護律師,父親辛里.肯特里奇(Sydney Kentridge)在職生涯曾為三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辯護,包含南非人權鬥士暨首位民選總統的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母親菲莉西亞.肯特里奇(Felicia Kentridge)則為南非法律資源中心(Legal Resources Centre in South Africa)共同創辦人,該組織至今仍持續為貧窮人口或弱勢民眾提供免費法律服務。肯特里奇自小耳濡目染父母為政治壓迫的受難者聲張正義,歷經1956-1961年南非「叛國罪審判」(Treason Trial)時期,他曾表示:「對於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記憶甚至早於任何藝術創作的記憶」,繼而成為肯特里奇多年來關注及回應的創作核心。

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首度來臺之大型個展,於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展出。(圖片提供:北美館)
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首度來臺之大型個展,於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展出。(圖片提供:北美館)

1976年畢業於翰尼斯堡金山大學,主修政治學和非洲研究,並進入約翰尼斯堡藝術基金會進修兩年。1981年前往巴黎的雅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學習默劇和戲劇,累積藝術、劇場和政治學豐厚的背景才能。1982年回到約翰尼斯堡,肯特里奇同時擔任演員、設計師、作家、戲劇導演,持續在路口大道劇團 (Junction Avenue Theatre Company) 從事劇場與節目佈景與海報繪製,因而開啟他創作大型的炭筆和粉彩畫系列作品,以及蝕刻版畫、橡膠版畫和短片。從「早期繪畫」系列,精選聚焦於日常生活、城市環境題材的素描,如鮮少曝光的《船上的午宴》和重要代表作《保育人士的舞會》等,融合歐洲場景與非洲元素,並以象徵主義手法來呈現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真實寫照。

威廉.肯特里奇,《船上的午宴》四聯屏,1985, 炭筆、粉彩、紙,每幅 127 × 95 cm。藝術家提供, 私人收藏。
威廉.肯特里奇,《船上的午宴》四聯屏,1985, 炭筆、粉彩、紙,每幅 127 × 95 cm。藝術家提供, 私人收藏。
威廉.肯特里奇,《保育人士的舞會》,三聯屏, 1985,炭筆、粉彩、不透明水彩、紙,198.5 × 97.5 公分; 198.5 × 138.5 公分; 198.5 × 97.5 公分。圖 像由藝術家提供。林布蘭藝術基金會收藏,魯珀 特博物館,南非斯泰倫布希。
威廉.肯特里奇,《保育人士的舞會》,三聯屏, 1985,炭筆、粉彩、不透明水彩、紙,198.5 × 97.5 公分; 198.5 × 138.5 公分; 198.5 × 97.5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提供。林布蘭藝術基金會收藏,魯珀特博物館,南非斯泰倫布希。

南非長期因為種族隔離政策,受到國際社會孤立,直到1994年該國舉辦第一次普選後,此情況才宣告終結。肯特里奇的作品逐漸在南非以外的國家展出,他以樸素的素描,創作出激盪人心的作品,1989年至今開創出一系列享譽國際的代表作,累計11部素描投影短片,以虛構的地產大亨蘇荷.埃克斯坦和其它關鍵角色揭示城市中的接續而來的謎題,暗喻非洲動盪不安的時局。在「素描投影」系列中,從1989年廣受國際矚目之《約翰尼斯堡,僅次於巴黎之最偉大城市》(Johannesburg, 2nd Greatest City after Paris) 到2020年新作《城市之深》(City Deep),其素描發展出一套延展轉譯的嶄新語彙,以抹除與重繪的技法表現時間的軌跡,本展以大型裝置投影的形式展出早期的2件與近期的3件定格短片,並同步呈獻此一系列拍攝過程中所創作的素描手稿。

威廉.肯特里奇,《約翰尼斯堡,僅次於巴黎之最 偉大的城市》(影片截圖),1989,16mm 膠捲影片, 8 分 2 秒,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約翰尼斯堡, 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約翰尼斯堡,僅次於巴黎之最 偉大的城市》(影片截圖),1989,16mm 膠捲影片, 8 分 2 秒,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約翰尼斯堡, 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城市之深 素描》,2018,炭筆、 紅色鉛筆、紙,104.5 × 152 公分。私人收藏。圖 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城市之深 素描》,2018,炭筆、 紅色鉛筆、紙,104.5 × 152 公分。私人收藏。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素描投影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素描投影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1990年代中期,肯特里奇創作「殖民地景」系列,靈感來源於《非洲及其探索:來自探險家們的講述》文本,筆下的原始瀑布或風景圖像,取自殖民時代探險家對非洲的描繪,加註紅色線條及標記,暗示了歐洲人試圖佔有和控制土地資源的計算和測繪的痕跡。隨之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而受委託製作《頭與荷重》舞台演出,重現那些對戰爭付出辛勞卻被歷史記錄抹除的黑人非洲搬運工。接著2001年後,肯特里奇開始與約翰尼斯堡的史蒂芬斯織毯工作室合作製作織毯,融合黑色人形剪影與中國老地圖,表現出他對南非地理、歷史與思想之外的嘗試與想像。

「威廉.肯特里奇」殖民地景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殖民地景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殖民地景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殖民地景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繪畫工作室中的轉型與延展,三件首度在臺亮相的大型影像裝置

自1990年代以後,他獨樹一幟的藝術作品和舞臺創作遍及全球,對肯特里奇來說,所有傑出作品都是孕育自他約翰尼斯堡霍頓區家中花園的繪畫工作室,並以素描為起點,轉化成雕塑、織毯、電影和大型製作等,本次展覽特別重現藝術家「工作室」的樣貌,展出日常收藏的物件、短語標題,以及鮮少曝光的素描手稿和實驗性的蝕刻版畫等,如《素描課》短片,可見肯特里奇幽默地與分身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探問及對話,以及經典代表作《拒絕時間素描》手稿原作。

 「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拒絕時間 素描》,2010,炭筆、 彩色鉛筆、廣告顏料、紙,259 × 141.5 公分。私 人收藏。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拒絕時間 素描》,2010,炭筆、 彩色鉛筆、廣告顏料、紙,259 × 141.5 公分。私 人收藏。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肯特里奇多年來,一直與跨領域的工作團隊緊密合作,包括作曲家、舞者、舞臺設計師、木偶師、編織者、版畫家和金工匠等,藉由廣泛的跨界合作反映作品的包容性與多元性,本次展覽亦呈獻三件首度在臺灣亮相的大型影像裝置。《烏布說實話》由檔案素材和動畫影像構成一部35 毫米膠片彩色短片,展現南非國防軍和南非員警於種族隔離時期,所採取的殘酷和非法手段;此作靈感源自阿爾弗雷德.賈里 (Alfred Jarry) 的《烏布王》(Ubu Roi,1896 年)劇情架構,並參雜融入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C) 記錄的證詞。本展同時也展出同名的八幅蝕刻版畫,以及在影片製作過程使用的撕紙繪畫片段。

威廉.肯特里奇,《烏布說實話》,1996-97,8 件一 組版畫、軟防腐蝕劑蝕刻、細點蝕刻、直刻、紙, 每幅 36 × 50 公分,版數 50。威廉.肯特里奇工 作室,約翰尼斯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烏布說實話》,1996-97,8 件一 組版畫、軟防腐蝕劑蝕刻、細點蝕刻、直刻、紙, 每幅 36 × 50 公分,版數 50。威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約翰尼斯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烏布說實話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烏布說實話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延續對非洲殖民史的關注,肯特里奇思考中國與非洲相似的政策影響,因而從魯迅提倡思想自由的新文學運動開始,到毛澤東鎮制自由思想的中國文化大革命,再到江青制定的文革樣板戲進行研究,2015年創作出三頻道《樣板戲札記》影像裝置,請南非芭蕾舞者穿著士兵服裝並充滿力量地持槍舞動,背景融合象徵大躍進中除四害運動,農民被要求驅散麻雀的元素,戲中的樂觀主義與劇外我們所知的歷史悲愴和苦難記憶,在希望和希望破滅的兩極中,呈現一種荒謬至極的複雜情感。

威廉.肯特里奇,《樣板戲札記》,2015,高解析三頻投影裝置,11 分 14 秒(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樣板戲札記》,2015,高解析三頻投影裝置,11 分 14 秒(圖片提供:北美館)

2019年首次在羅馬歌劇院執導室內歌劇《等待女先知》(Waiting for the Sibyl),故事以庫邁女先知的神話為靈感,當求示未來命運的人們將問題寫在樹葉上,一陣風造化弄人的打亂順序,讓命運成為未知數。肯特里奇為了打造《女先知》展覽播放版,擷取其音樂、舞蹈、影像精華片段,如南非女舞者的素描身影舞動穿梭過一頁頁的筆記本的影像,並特別與舞台設計師薩賓.特尼森(Sabine Theunissen)合力製作,重現舞台製作的原始道具和服裝等。

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影像截圖),2019, 高解析影片,9 分 59 秒。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 約翰尼斯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影像截圖),2019, 高解析影片,9 分 59 秒。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 約翰尼斯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小檔10「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展場照,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近年肯特里奇持續嘗試用中國毛筆和印度墨水繪製花與樹的大型素描,在「花卉素描」展區,可見流動的素描拼貼在多張重疊的紙上,搭配擷取自歷史、哲學和醫學文本的簡潔語錄,潛藏許多值得深思的蛛絲馬跡。而在「樹木素描」展區,素描繪製於空白的紙張上,拼貼一些生活中不經意的隻字片語與零散的短語暗藏在作品邊緣角落,構成一種多重又曖昧的思考體驗。本展區首次亮相11件為展覽繪製的《麵包師之樹》系列作品,並透過4件巨幅作品窺探生命的延續與再生。此外,使用書頁和樹葉的視覺雙關與《女先知》中的求神問卜故事相互叩應。

「威廉.肯特里奇」花之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花之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樹之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樹之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四十年豐富的創作軌跡,首次在臺展出

威廉.肯特里奇作為國際備受尊崇的知名當代藝術家與導演,2009年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最具影響力之百大名人,亦被譽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其多元的背景才能,受到各領域的肯定。1990年代起曾受邀參加國際指標性的雙年展,如卡塞爾文件展(Kassel Documenta)和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等,於全球各大重要美術館巡迴展出。除此之外,他執導多齣知名歌劇表演和參與影展,為首位以電影工作者身份獲得1999年卡內基獎,2023年則分別獲得世界四大動畫影展之一之薩格雷布國際動畫影展(World Festival of Animated Film ANIMAFEST ZAGREB)終身成就獎,以及國際公認的舞台劇藝術獎項之勞倫斯・奧利弗獎(Laurence Olivier Award)傑出成就獎等殊榮。 

「威廉.肯特里奇」素描投影之素描手稿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素描投影之素描手稿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我的展覽總是有翻譯的元素在其中,不僅是語言還有聯想的翻譯,將自我感受投射在作品之上,並讓『它走向你』與『你帶給它』的組合成為整個作品的全貌。

本展集結肯特里奇前後40年的創作,作品以濃烈深厚的敘述詩情、豐富的媒材語彙著稱,從歷史檔案到地圖、電影到小說、戲劇到舞蹈、詩集到音樂,並以詩性轉譯的手法昇華沉重議題的傷痛,探討諸多令人動容的種族、社會和政治等南非現實議題,作品亦巧妙地透過隱喻象徵的詩意空間,審視歷史的權力與剝削,探究生命的正義與自由。

威廉.肯特里奇,《將希望託付給不確定》,2021, 印度墨、水彩、手工麻纖紙、粗棉布托裱,373 × 187 公分。私人收藏,倫敦。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將希望託付給不確定》,2021, 印度墨、水彩、手工麻纖紙、粗棉布托裱,373 × 187 公分。私人收藏,倫敦。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場是由舞臺和展覽設計師薩賓.特尼森團隊操刀,她與肯特里奇有著多年合作默契,選用不同天然的異材質凸顯藝術家質樸的創作本質,醞釀作品與環境元素對話的戲劇氛圍,增添展場空間靈巧又有力度的視覺體驗。

「威廉.肯特里奇」素描投影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素描投影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
展期:2024.05.04 – 2024.09.01
地點:北美館 一樓 1A、1B 展覽室

資料提供|北美館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臺灣「異響共聲」展演計畫前進2025林茲電子藝術節!集結14組藝術家及團隊,以多元跨域作品展現科技藝術能量

臺灣「異響共聲」展演計畫前進2025林茲電子藝術節!集結14組藝術家及團隊,以多元跨域作品展現科技藝術能量

由文化部委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執行的「異響共聲」(Polyphony)展演計畫,將於9月3日至7日參加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展現臺灣在科技藝術的多元跨域新創作品。此次的計畫統籌黃意芝以及參展藝術家何曉玫,也與我們分享計畫核心精神與創作理念。

林茲電子藝術公司(Ars Electronica Linz GmbH & Co KG)致力於藝術與科技的實驗創新,1979年在奧地利的林茲創立林茲電子藝術節,至今已有40多年歷史,為全球頗具規模的科技藝術節之一。過去也有不少臺灣藝術家團隊參與過該盛會,今年初,更在因緣際會之下,C-LAB與林茲電子藝術公司完成簽署合作備忘錄,短時間內促成這次的參展計畫。臺灣聲響實驗室主任黃意芝表示,「C-LAB也是針對社會科學、藝術文化為主軸的機構單位,我們在與主辦單位交流互動時,他們也認為彼此的定位方向很相像,因此有了這次的合作。經過來來回回的討論後,最後定出14組藝術家及團隊的作品。」

C-LAB將以「異響共聲」( Polyphony)展演計畫於9月3至7日率領14組藝術團隊參加林茲電子藝術節。(圖片提供:C-LAB)
C-LAB將以「異響共聲」( Polyphony)展演計畫於9月3至7日率領14組藝術團隊參加林茲電子藝術節。(圖片提供:C-LAB)
C-LAB
奧地利的林茲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 Linz)是科技藝術重鎮,外牆的LED面板能變換顏色。Photo credit:Ars Electronica Robert Bauernhansl
C-LAB
奧地利的林茲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 Linz)白天的外觀。Photo credit:Ars Electronica Robert Bauernhansl

臺灣14組藝術家及團隊,在林茲3大展演場地展出

本屆林茲電子藝術節以「PANIC – yes/no」為題,呼應現今國際動盪的局勢、人們所面臨的種種不確定性。而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也選擇以「異響共聲(Polyphony)」回應大會主題,推出9項展演計畫、14組藝術家及團隊,於林茲3大場地展演。黃意芝分享,「英文標題『Polyphony』在音樂上意指『複調音樂』,文學上則有同時存在複式的角度與觀點之意。這也代表我們推出的作品,並非很單一的創作模式與觀點,而是既當地又國際,符合當下的切身議題,同時能與全球或台灣面對的局勢產生共鳴。」黃意芝進一步指出,林茲電子藝術節的核心精神在於現場的實際交流,作品未需像美術館殿堂式的呈現,而是要回歸作品本身欲傳遞的訊息。

C-LAB
2024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Futurelab的作品呈現,畫面中為奧地利藝術家的Melanie Daveid、Arno Deutschbauer的節目。 (圖片提供:vog.photo、林茲電子藝術中心)
C-LAB
2024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Futurelab的作品呈現,每年該實驗室的未來實驗之夜將Deep Space 8K空間轉變成藝術與未來對話的畫布。照片:vog.photo、林茲電子藝術中心提供.jpg

沉浸於「Deep Space 8K」展演空間的感官體驗

比如在「Deep Space 8K」呈現的兩件作品,分別有由數位藝術團隊叁式聯手臺灣樂團Cicada打造的《DRIFT IN TIME》,其從「冰的記憶」出發,探討氣候變遷與人的關係;受古典音樂養成的音樂家盧佳慧,近年來也跨域將作品與科技做結合,打破純音樂的展演形式,此次譜曲及演奏的兩首作品《向暘》、《蝴蝶蘭》,反映了人類對愛、民主與和平的嚮往,同時探索生命的韌性與希望。

C-LAB
叁式、Cicada的《DRIFT IN TIME》是對冰川融化的隱喻,探索大自然裡不可逆轉的轉變。(圖片提供:C-LAB)
C-LAB
盧佳慧創作與演出的《向暘》以超現實沉浸原創影音呈現追憶與夢境。(圖片提供:白鷺鷥文教基金會、C-LAB)
C-LAB
盧佳慧創作與演出的《蝴蝶蘭》闡述女性的掙扎、蛻變、奉獻、重生及嚮往自由的過程。(圖片提供:白鷺鷥文教基金會、C-LAB)

走進「POSTCITY」展場探索當代科技藝術

在「POSTCITY」展出的6件作品,則包含:藝術團隊何理的《海境:回溯》,結合海洋數據變化與光影裝置,並與柏林聲音藝術團隊KLING KLANG KLONG合作,將環境資訊及觀眾動態轉化為空間聲景,使觀者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劉辰岫以地震模組為基礎、結合動力與聲音,打造《大地回音》互動裝置,讓人們的感官遊走於真實與虛擬的自然之間,同時也對人們生存的自然環境提出警示。居住在汐止的紀柏豪,從自身經驗出發,以《水景迴路》嘗試連結汐止與奧地利林茲兩地的濕度變化,探索水、記憶與感官經驗之間的複雜關係。

C-LAB
何理互動、KLING KLANG KLONG的藝術裝置計畫《海境:回溯》透過將環境資訊帶入人工的空間,以光和聲音創造有機、動態的裝置。(圖片提供:C-LAB)
C-LA
劉辰岫的影音互動裝置作品《大地回音》(多聲道版)通過觀者參與和即時反饋,使感官遊走於真實與虛擬的自然之間,創造出一種「異自然」。(圖片提供:C-LAB)
C-LAB
紀柏豪的多媒體影音裝置《水景迴路》源於藝術家與在地社群於汐止展開的田野調查與共創行動,回應人與河流間日漸斷裂的連結。(圖片提供:謝仲維、C-LAB)

長期投入科技藝術的曾鈺涓,作品《Jane書寫計畫》從童年時由英文老師取的英文名字「Jane」發想,透過AI衍生運算「Jane」的數位肖像,並以ChatGPT生成相關敘事,詮釋「Jane」的數位肖像與故事之間的關係,也探討演算法與語言模型的交織下,是如何逐步構成一位名為「Jane」 的生成性存在。張晏慈的《於深淵中,再次作為感知者》,透過以機械手臂鑽削聖木,並融合聲響與天氣響應式音頻,創造出動態聲景,重新審視人與機器共存的未來世界。

C-LAB
曾鈺涓的《Jane書寫計畫》演繹圖像與敘事如何在演算法與語言模型的交織下,逐步構成一位名為「Jane」的生成性存在。(圖片提供:C-LAB)
C-LAB
張晏慈的多媒體互動裝置《於深淵中,再次作為感知者》試圖透過機器人技術,探索人類對可能被科技取代的恐懼。(圖片提供:C-LAB)

舞蹈家何曉玫以台灣民間傳說《林投姐》為靈感,藉由高解析VR影像與現場身體表演,創造出介於死亡與再生、虛實之間的《林相繽紛|林投~姐ㄚ》感官宇宙。何曉玫分享她做VR的契機,「疫情時我體會到,舞蹈雖以身體的媒介,但舞者生命有限、身體也受時間限制。科技藝術的進入,打破了對『live performance』的既有認知。身為創作者的我開始去思考『肉身是什麼』。那時我做了結合虛擬與肉身的作品,因為VR可以截取舞蹈一種古老的身體性,讓舞蹈不是只用眼睛看,而是能更360度的感受身體感。」

C-LAB
何曉玫MeimageDance的8k VR作品《林相繽紛|林投~姐ㄚ》以臺灣民間傳說《林投姐》為靈感,透過影像與現場身體表演,構築出介於死亡與再生、實境與幻象之間的感官宇宙。(圖片提供:C-LAB)

會以林投姐為創作主題,也是延續「身體」的思考,進一步探問:「鬼有身體嗎?」何曉玫說,「仔細去想林投姐這個故事,那甚至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她自縊的地點。她所遭遇的種種,對於女性是多大的屈辱。如果她可以活在VR裡面,那就是最美且能永遠超生的地方。我們的作品嘗試用宏觀的視角來看女性的身體,使身體不再受限於性別,而是從更大的宇宙觀來理解。」何曉玫補充,不論是用VR創作一個作品,或是以身體表現來展現舞蹈,這對她而言都是技術,重要的是,隨著時代的演變,你會去了解什麼樣的技術適合為作品說話。

C-LAB
何曉玫MeimageDance的8k VR作品《林相繽紛|林投~姐ㄚ》。(圖片提供:C-LAB)
C-LAB
何曉玫舞團人員至聲響實驗室測試VR。(圖片提供:C-LAB)

一場媒合光影、裝置跨域的新感知音樂會

而在安東.布魯克納大學多聲道電腦音樂演奏廳登場的「流變儀」演出,則是由C-LAB 臺灣聲響實驗室自製的一場融合音樂、聲音裝置、影像、燈光與互動設計的當代科技音樂會。其中包含6組作品:鄭乃銓《灰闇前的永恆序曲》、徐笠馨《意志的姿態》、作曲家王之筠及音像藝術家吳秉聖共同創作的《疊加(s, t)》、郭立威的電聲新作《銹果》、陳家輝《複製體 IV》,以及XTRUX(蘇柏瑞、李畯玨、邱晨恩、曾竣偉)與聲音藝術家黃詠仁打造的《Boulder 石》。值得一提的是,這6組作品的創作者為曾參加公開甄選及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培訓的當代音樂創作者,此次運用AI與音樂創作技術,構築出一場虛實交錯的展演。

C-LAB
吳秉聖、王之筠於「流變儀」音樂會呈現《疊加(s, t)》,探索感知經驗如何在數位與器樂之間流動。(圖片提供:C-LAB)
C-LAB
XTRUX(蘇柏瑞、李畯玨、邱晨恩、曾竣偉)與黃詠仁將於「流變儀」音樂會呈現《Boulder 石》,這是關於勞動、人工/自然、有機/無機的音像演出。(圖片提供:C-LAB)

支援實驗性創作,一同孵育作品

本次展演計畫,臺灣參與的創作者橫跨中壯至新銳世代,也涵蓋不同藝術/技術領域。黃意芝分享,「擁有開放的心胸及眼界,是這次邀請很重要的點。因為面對未知與科技帶來的影響,一定有利與弊的發生。我們想讓大家先去理解與認識,追求新的進步時,會帶來什麼樣的問題,也希望引領大家去面對未知的挑戰。」她強調,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作為一個實驗的平台,並不害怕失敗,因為實驗本來就需要容錯率。「我們的角色,不是把現成既有作品帶出去而已。我們也支持軟硬體協作,調整並改善作品的細節,讓創作者不是一個人從頭到尾自己摸索,這個『孵化』的過程,是有實踐力在裡面的。」

C-LAB
製作人暨鋼琴家盧佳慧於聲響實驗室進行測試與排練。(圖片提供:C-LAB)
C-LAB
藝術團隊叁式於聲響實驗室進行彩排。(圖片提供:C-LAB)

《鐵達尼號傳奇》體驗展有多震撼?5大亮點開箱倫敦站:VR重現撞冰山、公開歷史藏品,還能坐進船艙咖啡廳喝下午茶

《鐵達尼號傳奇》體驗展有多震撼?5大亮點開箱倫敦站:VR重現撞冰山、公開歷史藏品,還能坐進船艙咖啡廳喝下午茶

鐵達迷請出列!外媒好評《鐵達尼號傳奇》沉浸式展覽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日於倫敦Dock X空間登場,匯合多元科技重新演示113年前的輝煌與殞落。13展區不僅帶來從船隻建造、旅客登船、航行到沉船的完整體驗,更集結豐富藏品供觀者認知歷史事件各面向細節。本文5大亮點統整2小時精彩絕倫的觀展行程。

國際名導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執導的1997年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為1912年北大西洋上的重大船難賦予了史詩般的浪漫色彩,使之愈發深刻地永存於世人心中。縱然看過n次,〈My Heart Will Go On〉的催淚力度始終不減;更別說兩年前全球重映的25周年紀念版本,再度讓鐵達迷們透過3D畫面切身感受甲板俯瞰海洋的壯麗,以及沉船時海水灌入船艙、船體快速傾斜的真實恐懼。

現在,較3D影像更為滿足的體驗型展覽《鐵達尼號傳奇》(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The Ultimate Titanic Exhibition)正巡迴歐洲開啟全新視界。融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乃至互動式Metaverse(元宇宙)等先進技術打造魔幻展間,帶著所有觀眾直接「持票上船」,親身走入多個代表性場面,並綜覽由藏家所提供、來自真正鐵達尼號船上的珍貴歷史遺物,以及1997年電影拍攝使用的服裝道具。

從啟航到沉船,零距離重溫《鐵達尼號》故事

眾所周知鐵達尼號當年打著「永不沉沒」的旗號,卻在首航第5日即因擦撞冰山一角以致船身破裂進水,最終沉船造成1,500餘人罹難。而此次《鐵達尼號傳奇》特展作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鐵達尼號相關展覽,2025年5月份率先於德國慕尼黑揭幕(展至2026年1月11日),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日接續登陸英國倫敦加拿大塘(Canada Water)區內一占地達3,000平方公尺的大型活動場館「Dock X」,10月份則再駛向奧地利維也納

倫敦站共分13展區,結合歷史與科技打造約2小時的沉浸旅程,領觀眾重溫鐵達尼號從南安普敦港(Port of Southampton)盛大啟航、直至悲劇性結局的完整故事。開展以來,官方公開的場內影音盡現硬體場景的逼真還原,觀眾反饋亦多讚其概念上可謂一場極致、偉大、震撼人心,遠不止於「展覽」層次的難忘體驗。以下5大亮點為大家筆記必看之處。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亮點#01

VR還原經典場景、重現關鍵場面

觀眾將從宏偉的船艙大廳、標誌性樓梯,漸進揭開三等艙的真實景象,在滿足視覺感官的同時亦探索鐵達尼號所反映出嚴實社會階級下巨大的生活差距。最受好評者非搭配VR頭戴裝置的環節莫屬,此時所有觀眾皆可於展廳內自由步行,穿梭各房間、深入引擎室抑或上甲板一覽日落風光;並身處充盈細緻聲光變化的360度投影廳內,經驗巨輪撞上冰山時的驚悚瞬間。

宏偉的船艙大廳、標誌性樓梯被逼真重現眼前。(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宏偉的船艙大廳、標誌性樓梯被逼真重現眼前。(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體驗者可於VR環節自由走動。(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體驗者可於VR環節自由走動。(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並「實地」經驗巨輪撞上冰山時的驚悚瞬間。(圖片來源:Fever)
並「實地」經驗巨輪撞上冰山時的驚悚瞬間。(圖片來源:Fever)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亮點#02

同步展出歷史遺物、1997年電影服裝道具

除身歷其境的體驗之外,亦能欣賞到引人入勝的多樣藏品,通過來自鐵達尼號姊妹船「奧林匹克號(RMS Olympic)」和其所屬母公司英國白星航運公司(White Star Line)所保存的精緻瓷器、閃亮銀器等歷史文物,一窺船舶的奢華陳設和船上乘客的日常用度。

歷史遺物和1997年電影服裝道具同步展出,互有映照。(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歷史遺物和1997年電影服裝道具同步展出,互有映照。(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包括救生衣等珍貴藏品。(圖片來源:Fever)
包括救生衣等珍貴藏品。(圖片來源:Fever)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亮點#03

復刻船上咖啡廳,重返1912年榮光

五感自是不能漏掉味覺,展場內特別復刻的巴黎咖啡廳Café Parisien不僅將時光倒回1912年,更供應茶飲和糕點,予觀眾充分享受如同頭等艙乘客在順航那5日間的下午茶時光。

透過各樣展品得以一窺當時乘客的日常用度。*圖僅示意,非咖啡廳實景。(圖片來源:Fever)
透過各樣展品得以一窺當時乘客的日常用度。*圖僅示意,非咖啡廳實景。(圖片來源:Fever)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亮點#04

邀集50位音樂家錄製交響樂,致敬鐵達尼樂隊

面對近在眼前的死亡,鐵達尼樂隊仍堅定演奏,試圖安撫人心與秩序(否則不排除有更多人無法即時逃生),絕對是船上最令人動容的時刻之一。因此本展特別邀集超過50位音樂家共同錄製配樂,並透過360度環繞音效與虛擬實境,為觀眾再次響起他們當時演奏的最後一曲〈NearerMy God, to Thee〉,作為對其勇氣的致敬。

現場除可聽到沉船前的最後一曲〈Nearer, My God, to Thee〉,另有由作曲家René Merkelbach操刀的原創音樂。(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現場除可聽到沉船前的最後一曲〈Nearer, My God, to Thee〉,另有由作曲家René Merkelbach操刀的原創音樂。(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亮點#05

特設互動式遊戲空間、拍照布景,不分老少都盡興

展覽尾聲設有適合所有年齡層的親子友善空間,供小小探險家們在繪畫區揮灑受鐵達尼號啟發的創作靈感,並可於大螢幕上欣賞自己的作品投影。另亦安排大小朋友都能投入其中的互動式主題遊戲,將整段冒險的高昂興致加以延伸。當然,堪稱影史經典一幀的「甲板背後抱」也有機會由觀眾親自上陣留影。

展覽尾聲設有老少皆宜的互動式主題遊戲。(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展覽尾聲設有老少皆宜的互動式主題遊戲。(圖片來源:The Legend of the Titanic London)
甲板拍照布景供影迷們留下屬於自己的經典一幀。(圖片來源:Fever)
甲板拍照布景供影迷們留下屬於自己的經典一幀。(圖片來源:Fever)

「《鐵達尼號傳奇》的互動式元宇宙體驗,揭示了如今靜靜長眠於深海之船,那攝人心魄的美。」那麼,如果大家下半年準備到歐洲一趟,這場百年穿越或許是個寓教於樂的好行程。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將展至2025年11月2日,不失為下半年倫敦旅遊一個寓教於樂的好行程。(圖片來源:Fever)
《鐵達尼號傳奇》倫敦站將展至2025年11月2日,不失為下半年倫敦旅遊一個寓教於樂的好行程。(圖片來源:Fever)

《鐵達尼號傳奇》體驗展|倫敦站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日週一至週六9:00-18:45、週日9:00-18:00 *購票時直接選擇觀展日期與時段;15分鐘為一區間,遲到超過15分鐘可能導致無法入場
  • 地點:英國倫敦Dock X空間(Dock X, Unit 1 Canada Water, Surrey Quays Rd, London SE16 2XU)
  • 票價:成人24歐元起/兒童16歐元起/3歲以下免費;15歲以下需由18歲以上成人陪同,元宇宙及VR體驗建議5歲以上兒童參與
  • 注意事項:需提前下載「The Legend of Titanic」App,以便體驗所有展覽內容

>> 點此前往Fever購票網主頁。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