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匙世界甜點史!從食譜古籍、經典海報廣告,探索療癒人心的鮮奶油甜點演變史

來一匙世界甜點史:食譜古籍觀察 佐 風味料理演變,揭開甜點蘊藏的百年歷史趣聞與時代意義

人類出於對美味的本能追求,內心始終對溫飽之餘的味蕾體驗懷著更遠大的期待,在歷代廚師與饕客的努力下,今日,甜點已成了許多人生活之必須。但在連「甜點」一詞都還未被命名的年代,人們是如何料理、如何享用甜點的?它在人們心中佔據了什麼樣的地位,又是如何憑一己之力凝聚家族情感,甚至捲起一陣陣世代風潮?

1846 年,歐仁.布利佛也在《巴黎餐桌》(Paris à table)一書中描述:「甜點是晚餐的王者。要創造出一道優異的甜點,必須集甜點師傅、裝飾家、畫家、建築師、冰淇淋師傅、雕刻家、花藝家等技能於一身。如此誕生的作品之輝煌,最能吸引人的目光——饕客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無論是在夏日的紗窗門廊內享用家常草莓奶油蛋糕,還是在高雅的餐廳裡品嚐主廚精選的雅緻糕點,最後登場的甜點,一直是晚餐的完美句點;它好比一首精彩演出的安可曲,帶我們飄向喜悅幻境。

 

(圖片來源:《來一匙世界甜點史》)
(圖片來源:《來一匙世界甜點史》)

你最愛的一道甜點是什麼?

這道問題就像是「你最愛子女中的哪一個?」這樣的經典難題。大部分人的答案是鬆軟且奶香濃郁、能夠撫慰人心的手作牛奶點心類型:例如烤布蕾、卡士達派、提拉米蘇以及各種口味的冰淇淋。許多人也會選擇奶味濃郁且含有蛋白霜的甜點,從檸檬蛋白派(lemon meringue pie)、帕芙洛娃(pavlova)到法式漂浮之島(oating island),都榜上有名。

畢頓夫人以簡單卻高雅的風格來展示果凍、鮮奶油、乳脂鬆糕和水果甜點。(圖片來源:《來一匙世界甜點史》)
畢頓夫人以簡單卻高雅的風格來展示果凍、鮮奶油、乳脂鬆糕和水果甜點。(圖片來源:《來一匙世界甜點史》)

乳製品帶來的歡樂時光

鮮奶油就像玫瑰,不論用何種名字來稱呼,聞起來、嚐起來都是如此香甜,種類也如同玫瑰的品種般細數不盡:英式蛋奶醬(crèmeanglaise)、加泰隆尼亞焦糖奶凍(crema catalana)、切片鮮奶油(leache)、白雪(snow)、乳酒凍鮮奶油、卡士達、蛋奶點心(an)、卡士達布丁(awn)、奶油伴水果(fool)、牛奶布丁、巴伐利亞鮮奶油、凝脂奶油、香緹鮮奶油(crème Chantilly)、義大利蜂蜜奶油(lattemiele)、奧地利鮮奶油(schalgober)、義式奶凍、葡式焦糖布丁(pudim flan)、葡式絲絨焦糖布丁(pudim veludo)、烤布蕾⋯⋯等,名單可還長得很呢。鮮奶油的別名不勝枚舉,而不論是在英格蘭還是阿根廷,巴塞隆納還是布魯日,鮮奶油的出現不僅逗樂了嬌生慣養之徒、餵飽了飢餓之民,也撫慰了疾病纏身之人。

雖然奶油料理普遍受歡迎,歷史上的聲望卻大起大落。某些時期,它們被視為樸實老百姓的食物,在其他時代,卻大多屬於上層階級才負擔得起的奢華享受。十七到十八世紀期間,英格蘭的圈地法規(Enclosure laws)禁止起村落的公用放牧土地,僅供富裕的地主私用,對偏鄉的貧窮居民而言,乳製品變得昂貴且難以負擔,導致當地孩童常患軟骨病(rickets)。然而,仕紳階級不僅擁有乳製品,還沈醉其中,本來奶油料理算是樸素的家常菜,從此以後,牛奶布丁和乳酒凍等料理卻在上層階級掀起了一股風尙。

鮮奶油和焦糖在風味搭配上簡直是天作之合。即使名稱上略有不同,幾乎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的版本。(圖片來源:《來一匙世界甜點史》)
鮮奶油和焦糖在風味搭配上簡直是天作之合。即使名稱上略有不同,幾乎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的版本。(圖片來源:《來一匙世界甜點史》)

各式鮮奶油甜點

隨手翻閱食譜書,都能見到鮮奶油料理的身影。1718 年,瑪莉.伊爾斯夫人(Mrs Mary Eales)出版了第一份英語冰淇淋食譜。她的指示如下:「取冰錫罐,塡滿任何一種你喜愛的鮮奶油,或原味或甜味,或含有水果⋯⋯」,接著解釋冷凍的過程。她的說明已非常明確,因為在翻到冰淇淋食譜之前,前面的篇幅收錄了超過一打的各類鮮奶油食譜,口味從杏仁、開心果到「各種水果鮮奶油」皆有,不論哪一種,都可以當作冰淇淋基底。伊爾斯夫人的鮮奶油食譜中,有一道「鱒魚鮮奶油」(Trout-Cream),値得慶幸的是,這道鮮奶油不需要使用魚來製作,而是以橙花水調味,用模具塑形成魚的形狀,再用打發鮮奶油裝飾外圍後端上桌。廚師們一向喜愛將食物偽裝成其他事物,在冰淇淋普及化後,這項習慣達到了頂峰。

在1805年的巴黎,吃冰淇淋是一件高貴優雅之事。(圖片來源:《來一匙世界甜點史》)
在1805年的巴黎,吃冰淇淋是一件高貴優雅之事。(圖片來源:《來一匙世界甜點史》)

法蘭索瓦.馬西亞洛1702 年的著作《宮廷與鄉村廚師》中,記錄了將近十二種的鮮奶油,介紹如下:「鮮奶油種類繁多,具體如下:杏仁和開心果,焦奶油、脆奶油、煎奶油、義式風味鮮奶油和其他種類的鮮奶油。」他製作出一種巧克力鮮奶油,以及一種糕點鮮奶油,通常用來製作派和塔,並以麵粉調製變濃厚。在齋戒期間禁止使用牛乳時,馬西亞洛會先將杏仁搗碎後過濾,製作出杏仁奶,再繼續製成鮮奶油。他的焦奶油作法與今日的烤布蕾製作方法相似,唯獨在使頂端達到焦糖化效果的工具有所不同。他指示廚師「用加熱至火紅的火鏟來烤焦鮮奶油,為它添上美麗的金黃色。」

繽紛的白色料理

奶凍作為麥片布丁的近親,行蹤也能追溯至中世紀。在當時奶凍被視為有益病患健康的料理。它不只質地滑順又容易消化,還使用珍貴的藥材——糖來製作。後來也隨時代演變歷經了許多變化。

畫家描繪山姆.阿諾、年幼的荷莉和祖母凱薩琳期待復活節鳥巢布丁的情景。(圖片來源:《來一匙世界甜點史》)
畫家描繪山姆.阿諾、年幼的荷莉和祖母凱薩琳期待復活節鳥巢布丁的情景。(圖片來源:《來一匙世界甜點史》)

奶凍是貨眞價實的國際料理,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德國、土耳其和英格蘭都擁有各自的版本,最終抵達美國餐桌。普拉蒂納(Platina)所撰寫的文藝復興義大利料理與健康指南書《論正確的愉悅和健康》(De honesta voluptate et valetudine)中,收集了一份義式白奶凍(biancomangiare)食譜。不論是奶凍(blancmange)、義式白奶凍還是焦糖牛奶醬(manjar blanco),都意指「白色料理」,但其實,這道料理並非總是白色的。法國的烹飪書也以「各式奶凍分類」(blanc manger parti)篇章,說明如何區分包含紅色、金色、綠色和銀色等不同色彩的奶凍。

起初,這道白色料理使用杏仁奶和搗碎的閹雞肉,烹調到質地變濃厚後,加入糖增添甜味、以玫瑰水添加香氣,並以石榴籽裝飾後端上桌。較後期的食譜則使用了刴碎的雞肉,遇到齋戒期間禁止食用肉類時,則改用魚肉,加入米飯或雄鹿角使質地變濃厚,並添加糖和杏仁等食材。十七世紀時,在大部分的國家,肉類或魚肉便從這道料理中消失了。法蘭索瓦.馬西亞洛則將一道不含雞肉或魚版本的奶凍引進了英格蘭。在《宮廷與鄉村廚師》中,他納入了兩道奶凍食譜。第一道使用一隻母雞製作,布丁經過濾使質地變得滑順。第二道卻沒有使用魚肉或家禽肉,而以雄鹿角薄片、搗碎的杏仁、牛奶、鮮奶油和橙花水製作,漸漸地,這道食譜演變成以模具製作、乳脂濃郁的現代版奶凍。

未加裝飾的奶凍展現純粹優雅。(圖片來源:《來一匙世界甜點史》)
未加裝飾的奶凍展現純粹優雅。(圖片來源:《來一匙世界甜點史》)

隨著時光推演,魚膠、小牛蹄、雄鹿角、海菜等各種食材也被運用在奶凍膠的製作,並以模具塑形,並倒入餐盤。十九世紀時,葛粉、玉米粉和明膠粉也加入了食材陣容。就跟麥片布丁一樣,廚師會將奶凍塑形成各種華麗的形狀,並發揮創意擺盤上桌。

奶凍在美國同樣大受歡迎,以南北戰爭作為背景的小說《小婦人》中,作者露意莎.梅.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寫到,馬區家會端上「環繞著綠葉環和艾美所栽種的天竺葵緋紅花朵」奶凍。露意莎的母親艾比蓋爾.奧爾科特,從一份不可考的報紙剪下了一道葛粉奶凍食譜,並保存在她的「食材淸單和簡單食譜」收藏當中。而瑪格.馬區在鄰居勞利生病時,也為他製作了奶凍。當妹妹喬送上奶凍時,則說:「沒事啦,你儘管吃,奶凍很柔軟,會一路滑到腹中,不會弄痛喉嚨的。」

打顫的懦弱卡士達

「卡士達」一詞來自「crustade」,意指帶有硬皮的塔。各類卡士達的出現可追溯至十四世紀,通常會是頂部開放的派,內含肉類或水果,或是準備好的湯或牛奶、蛋和香料。不論甜鹹,卡士達都會被安排在餐期間,而非結尾端上。最終,它成了一道人人鍾愛的甜點料理,也持續以鹹派的身分為人享用。

渦卷方格紋(lattice scroll)附蓋卡士達杯和杯架,由1810年代英國品牌Spode所製造。(圖片來源:《來一匙世界甜點史》)
渦卷方格紋(lattice scroll)附蓋卡士達杯和杯架,由1810年代英國品牌Spode所製造。(圖片來源:《來一匙世界甜點史》)

甜卡士達是廚房中功能最多樣化的發明之一,它由牛奶、蛋、糖和調味料混合物烹煮至乳脂濃度所製成,甜卡士達可以在爐上溫和燉煮、烤箱中烘烤,也可以製成烤布蕾,或是裝在樸素的杯中端上桌;可以使用模具塑形成裝飾品,也可在派或塔中烘焙,或作為閃電泡芙、鮮奶油泡芙⋯⋯等泡芙糕點的餡料,或作為醬料端上桌;可以使用從香草到桃樹葉等任何調味料來調味,甚至是裹上麵包屑油炸。卡士達構成了法國經典甜點「漂浮之島」(île flottante)中的海洋,而冷凍後的卡士達,搖身一變就成了冰淇淋。

(圖片來源:《來一匙世界甜點史》)
(圖片來源:《來一匙世界甜點史》)

卡士達也啟發了許多幽默靈感。在十七世紀散文《廚師》(The Cook)中,作者兼聖公會教士約翰.厄爾(John Earle)將廚師描寫為一名狂暴的男子,使用銳利的刀子和滾燙的開水作為武器,在廚房中宣戰。根據厄爾的形容,廚師將他的料理以武力等級排列—強壯又堅韌的肉類排在前線,「溫度較低又懦弱的則排在後,例如嚇得打哆嗦的塔和打顫的卡士達等乳製料理。」在二十世紀早期,塡滿了超鬆軟餡料的「打顫的卡士達派」,幾乎在每一齣好萊塢鬧劇中擔綱演出。砸派、目睹受害者滿臉餡料,被視為全天下最好笑的景象。在1920 年代的好萊塢,這可是超高人氣的玩笑橋段,基石電影公司(Keystone Studio)的糕點供應商甚至只靠生產電影中的派,便足以維持利潤。

1947年電影《寶琳驚險記》(e Perils of Pauline)中,準備砸派的主廚們。(圖片來源:《來一匙世界甜點史》)
1947年電影《寶琳驚險記》(e Perils of Pauline)中,準備砸派的主廚們。(圖片來源:《來一匙世界甜點史》)

鮮奶油和卡士達究竟是視覺笑話、病房餐點、簡單的家常甜點,還是糕點主廚的奢靡創作?答案為以上皆是,不僅如此,它們還是冰淇淋的基底。在冰品普及化之後,冰淇淋的人氣逐漸超越了卡士達,成為20世紀後人們全新的快樂泉源。

本文內容節錄自 La Vie 出版書籍《來一匙世界甜點史:食譜古籍觀察 佐 風味料理演變,揭開甜點蘊藏的百年歷史趣聞與時代意義》

出版日期|2024-06-01

作者|潔莉・昆席歐

本書帶你從料理口味還不分鹹甜、不講究出餐順序的年代,看「甜點」一步步走出最璀璨味美的成名之路;翻箱倒櫃挖掘古代食譜典籍,一窺當時顛覆想像的健康飲食觀念;爬梳甜點跨越地理疆界、打破社會階層的脈絡肌理,如何成就餐桌上最不可忽略的一抹優雅。

博客來獨家贈品版:購書即贈質感木製湯匙乙支,陪伴你優雅享受每一口甜蜜滋味。

✸ 更多新書資訊 ⭢ La Vie 圖書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百年古蹟再現新聲,台北最有溫度的音樂餐酒館登場,《以樂光之名》限期活動同步展開 以聲為引,以光為名──「樂光Green House」正式開幕

孫立人將軍官邸以「森林系婚禮」與「江浙宴席」聞名,如今再添新篇章「樂光」的誕生,讓百年古蹟不只延續歷史,更喚醒生活感。這不僅是一家餐酒館,而是一處讓人重新找到節奏的地方,讓夜晚回歸柔軟與真實。

【聲音計畫|聲音搜捕行動的策源地】

「樂光Green House」是一個會自己呼吸的場域,一個聲音誕生與被發現的地方。作為一間「肉搜系音樂餐酒館」,樂光不等音樂主動來,而是親自走入城市,以《樂光搜聲行動》為核心計畫,從公園、市集的演奏者、街角的獨立樂手、到地下音樂人,主動尋找那些仍在生活縫隙中閃光的聲音。每一場「搜聲」,都是一次尋找城市靈魂的旅程。

這不僅是發掘,更是一場「孵化」。被發現的音樂人將受邀登上樂光的舞台,在這座光影與音符交織的空間中,以現場能量完成創作的重生。在這裡,觀眾不只是聽眾,更是共同見證者,因為每一首曲子、每一場演出,都可能是下一個故事的起點。樂光相信:「每一個蓄勢待發的能量,都值得被看見。」這正是《樂光搜聲行動》的初衷——讓被生活掩蓋的旋律,重新被世界記起。

樂光Green House
▲電子大提琴演奏者陳省身,因在大安森林公園的一段街頭演出影片而在社群引發熱潮,也成為了「樂光Green House」的《樂光搜聲行動》首位邀請演出者。(圖片來源:雅鴿文創)

【期間限定|以樂光之名召喚你】

你的名字裡,有「樂」或「光」嗎?

1024日至1121日止,「樂光Green House」推出開幕限定活動《以樂光之名召喚你》。凡於現場達低消並出示身分證,姓名中含有「樂」或「光」者(含同音),即可獲贈啤酒一瓶。這不只是行銷活動,而是一場「名字的共鳴實驗」。因為每個名字,都藏著一段故事與氣質。我們邀請那些名字裡有「樂」的人來找回快樂,有「光」的人,來一起照亮夜晚。舉杯之間,是對生活的敬意,也是對自己的回應。

【現場亮點|弦外之音:祈願樂光浴】

走進「樂光」,不只是聽音樂,而是一場與自己對話的體驗。週一至週四提供的常設互動企劃《弦外之音》邀請每位來訪者,在心中誠摯向「樂光之神」訴說煩惱、願望,或尋找答案。接著,抽出一顆印有歌詞片段的白球那一句,就是「樂光」給你的回應。它或許溫柔、或許直白,卻總能觸及內心深處。這是一種「樂籤」體驗——靈感源於詩籤的儀式感,但以音樂為語言,傳遞心的回聲。歌詞內容會不定期更新,也開放所有「樂光」的朋友投稿,讓你的故事、你的愛歌,成為他人心中的一束光。

若想延伸體驗「樂光浴」:歡迎入席這座貴妃浴缸造型的沉浸式裝置,盛滿象徵光與旋律的白球。拍照、泡進去、感受燈光與聲樂的交錯,就像被聲音輕輕擁抱,時間暫時停了下來。

樂光Green House
▲《弦外之音:祈願樂光浴》現場裝置,以貴妃浴缸盛滿象徵光與旋律的白球,邀請來訪者向「樂光之神」許願並抽取專屬歌詞。(圖片來源:雅鴿文創)

【延伸體驗|星宿派對區:在夜光中搭建自己的秘密基地】

即將登場的《星宿派對區》,將讓夜晚更浪漫、更有故事。凡現場消費達標,即可免費兌換「露營包」一組,在樂光的戶外庭園裡,親手搭建屬於自己的小帳篷,躺進星光、聽音樂、舉杯微醺,這裡不是營區,而是一座讓你暫時遠離現實的城市祕境。

在微光與音樂之間,人與人重新對話、靠近,樂光希望讓「派對」不只是熱鬧,而是一種陪伴。因為真正的浪漫,不是華麗,而是剛剛好的溫度。

樂光Green House
▲《星宿派對區》夜間體驗區,消費達標即可兌換「露營包」,在光影庭園中搭起小帳篷,聽音樂、舉杯微醺,開啟屬於自己的城市派對。(圖片來源:雅鴿文創)

【品牌精神|以聲為名,向光而行】

「樂光Green House」是一種生活態度,在這裡,音樂不是背景,而是生活本身。你可以選擇放鬆、傾聽、對話、乾杯,也可以選擇靜靜坐著,被聲音療癒。

樂光GreenHouse團隊:「我們相信,每個人都需要一點光。而樂光存在的目的,就是讓人們在這座城市裡,再次找到屬於自己的頻率與溫度。」

【活動與場館資訊】

● 聲音計畫:《樂光搜聲行動》(歡迎自薦/推薦)

● 期間限定:《以樂光之名召喚你》2025/10/24-11/21姓名中含有「樂」或「光」者(含同音),即可獲贈啤酒一瓶。

● 常設體驗:週一至週四《弦外之音|祈願樂光浴》(曲目不定期更新・開放投稿)

● 即將登場:《星宿派對區|露營包兌換體驗》

● 地點:樂光Green House(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36號/孫立人將軍官邸玻璃花房區)

● Instagram@yueguang_greenhouse

一片土司的溫柔堅持:晨光 GOLD 生土司系列推出新作,讓生活回到純粹的節奏

生活的講究,其實從來不需要昂貴或鋪張。只是願意多花一點心思,為早餐挑一片高品質的土司。全新上市的晨光 GOLD 巧克力生土司,選用法國進口巧克力、日本優質小麥粉,以及品牌特有的生湯種工法,把日常這件小事,做得剛剛好。那不是炫耀的品味,而是對自己、對家人的一份溫柔心意—讓每一天的開始,都值得被細緻對待。

晨光 GOLD 生土司

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早餐經常只是行程中被壓縮的過場。但當一片土司同時擁有細緻口感、不添加原則與高品質原料,它所帶來的,就不只是味覺,而是日常節奏的重新編排。晨光 GOLD 生土司系列於今年推出新作,選用日本小麥粉、法國進口巧克力,並以品牌專研的生湯種工法製成,讓講究不再留存於想像中。當質地、時間與取得方式都恰到好處,早餐便不只是開始,而是能被記住的一部分。

晨光 GOLD 生土司

不只是土司,更是日常的風格選擇!

當你願意為最日常的食物多想一層,也就慢慢形塑出自己的生活輪廓;晨光 GOLD 巧克力生土司,是將更細緻的風味安排,帶入日常的一種提案。它不過度甜膩、不仰賴人工添加,而是把風味交還給原料本身,讓法國進口巧克力與日本優質小麥粉,自然交織出純粹的口感。

晨光 GOLD 生土司

這樣的風味背後,是對麵體與水分關係的長期琢磨。品牌專研的生湯種工法,讓土司保有濕潤,卻不顯黏重;吃起來有彈性,也不易鬆散;這些細節處理,反而左右了它是否能被記住。它所回應的,不只是口感,更關乎我們如何與日常相處。從那片土司開始,我們挑選的不只是食物,而是一種貼近自身輪廓的生活感。

晨光 GOLD 生土司
晨光 GOLD 生土司

國際級的講究,不再與日常有距離

過去,我們常把高品質和距離感畫上等號;像這樣在原料、工法與細節都近乎苛求的生土司,彷彿只存在於精品飯店的自助早餐,或是質感麵包店的午茶時光;但晨光 GOLD 生土司系列選擇把這樣的規格,帶進便利商店。它不改初衷,仍維持品牌一貫的無添加理念,更通過 A.A. 國際無添加驗證一星的肯定,在成分與工序上都做出清楚的選擇;從麵體的 Q 彈柔軟到風味的細膩平衡,每個細節都由國際級標準把關,也讓「生活可以很純粹」這句話,不只是口號,而是咬下去就能感受到的真實感受!它講究得近乎苛求,卻能在家附近的 7-ELEVEN 輕鬆入手,不是為了取代一餐,而是成為日常中隨時取用、隨心享受的質感選擇。

晨光 GOLD 生土司
晨光 GOLD 生土司

10月29日至11月4以及 11月11日,晨光 GOLD 生土司系列於 7-ELEVEN 限時推出任選第二件省 10 元的優惠!生活裡真正值得被保留的,不是刻意凸顯的選擇,而是那些一再被生活溫柔選中的存在。

 

【廣編內容圖示僅供參考 產品以實物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