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穹頂下的懸浮世界!藝術家金守子在巴黎「皮諾私人美術館」鋪滿鏡面,反思自我與空間關係

玻璃穹頂下的懸浮世界!韓國藝術家金守子在巴黎「皮諾私人美術館」鋪滿鏡面,反思自我與空間的關係

由法國開雲集團執行長皮諾(Francois-Henri Pinault)開設的「皮諾私人美術館」,今年推出與法國文豪伏爾泰著作同名的全新展覽《Le monde comme il va》(世界如其所是),其中韓國藝術家金守子的展區《To Breathe》以明鏡鋪滿展間地板,將玻璃穹頂、古典壁畫、清水模牆面盡收腳下,營造出空靈的超現實空間,邀請觀眾在懸浮的世界中,反思自我、他人與空間的關係。

玻璃穹頂下的懸浮世界!韓國藝術家金守子在巴黎「皮諾私人美術館」鋪滿鏡面,反思自我與空間的關係
韓國藝術家金守子以明鏡鋪滿展間地板,將玻璃穹頂、古典壁畫、清水模牆面盡收腳下。(圖片來源:皮諾私人美術館)

美術館地板成為一面明鏡

皮諾私人美術館前身為建於19世紀初的「巴黎證券交易所」,由安藤忠雄修復翻新,引用其擅長的清水模建築,將現代極簡元素帶入古典華麗的歐式建築,規劃出7大展覽空間。

延伸閱讀 >>> 巴黎「皮諾私人美術館」開館!安藤忠雄以清水模重塑百年建築

玻璃穹頂下的懸浮世界!韓國藝術家金守子在巴黎「皮諾私人美術館」鋪滿鏡面,反思自我與空間的關係
皮諾私人美術館由安藤忠雄修復翻新,於2021年正式開放。(圖片來源:皮諾私人美術館)

《To Breathe》展覽中,藝術家金守子(KimSooJa)將美術館內鋪滿鏡面,中央玻璃穹頂外的天空在鏡中成了無限的深淵,將天空與大地連接起來,模糊了空間的界線,改變空間、重力感知,也呼應安藤忠雄對於留白空間、沉默建築的追求。

玻璃穹頂下的懸浮世界!韓國藝術家金守子在巴黎「皮諾私人美術館」鋪滿鏡面,反思自我與空間的關係
中央玻璃穹頂外的天空在鏡中成了無限的深淵,將天空與大地連接起來。(圖片來源:皮諾私人美術館)
玻璃穹頂下的懸浮世界!韓國藝術家金守子在巴黎「皮諾私人美術館」鋪滿鏡面,反思自我與空間的關係
鏡面模糊了空間的界線,改變觀眾對於空間、重力的感知。(圖片來源:皮諾私人美術館)

韓國概念藝術家金守子

金守子在首爾學習繪畫,而後跳脫傳統藝術教育形式,以跨媒材探索身份、個人和集體記憶、個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等議題,自70年代末以來就在國際藝術界立足。

作為一名旅居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金守子自稱為「世界公民與無政府主義者」。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1997年的一場表演。她站在一輛載滿韓國傳統布包「Bottari」的卡車上,花了十一天時間穿越韓國。這些布包不僅僅是象徵性的,它們色彩繽紛、錯綜複雜,乘載著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每一個都充滿強烈的代表性。

「我希望創作像水和空氣一樣的作品。我們無法擁有它們,但可以與大家分享。」——金守子

40年的藝術實踐,宛如一趟長途旅行

除了鏡面裝置外,金守子也展出將近40年藝術生涯以來的精選之作,像是藝術家在漫長旅途後終於放下了行囊般。

玻璃穹頂下的懸浮世界!韓國藝術家金守子在巴黎「皮諾私人美術館」鋪滿鏡面,反思自我與空間的關係
金守子在本展展出將近40年藝術生涯以來的精選之作。(圖片來源:皮諾私人美術館)

金守子的作品經常是球形外觀,從沙粒、瓷器、陶土彈珠到韓國傳統布包,這些球體像是一個微觀宇宙,緩慢而流暢地在空間中運行。藝術家以陶土材料象徵人類原型與神話力量,每一顆陶土彈珠皆親自手工製作;而布包既是出生時的嬰兒包巾,也是死後的裹屍布,隱喻著人類在生命循環中不斷變動。日常與藝術、個體與普世、過去與現在⋯⋯都在此交織。

玻璃穹頂下的懸浮世界!韓國藝術家金守子在巴黎「皮諾私人美術館」鋪滿鏡面,反思自我與空間的關係
金守子的作品經常是球形外觀,以不同材質呈現。(圖片來源:皮諾私人美術館)
玻璃穹頂下的懸浮世界!韓國藝術家金守子在巴黎「皮諾私人美術館」鋪滿鏡面,反思自我與空間的關係
布包既是出生時的嬰兒包巾,也是死後的裹屍布,隱喻著人類在生命循環中不斷變動。(圖片來源:皮諾私人美術館)

另一亮點作品《針女》(A Needle Woman,1999-2000)則是一部表演映像。畫面中,金守子分別在上海、德里、東京和紐約四座城市現身,她背對鏡頭站著,毫無動作的靜默與城市的喧囂形成對比。藉由這件作品,藝術家將肉身化為一根纖細的針、一個低調到幾乎隱形的存在,穿越這個名為「世界」的織物。

玻璃穹頂下的懸浮世界!韓國藝術家金守子在巴黎「皮諾私人美術館」鋪滿鏡面,反思自我與空間的關係
藝術家毫無動作的靜默與背景城市的喧囂形成對比。(圖片來源:皮諾私人美術館)

金守子的藝術作品不僅僅是一個物體、一件裝置或影像,在皮諾私人美術館更成為了一種嶄新的感官體驗,而觀眾沉浸在一波又一波的驚奇之間,走近無邊的鏡面上,觀察自身、也觀察他人。

玻璃穹頂下的懸浮世界!韓國藝術家金守子在巴黎「皮諾私人美術館」鋪滿鏡面,反思自我與空間的關係
藝術家希望大家走上鏡面時,觀察自己也觀察他人。(圖片來源:皮諾私人美術館)

《Le monde comme il va》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4/09/02
展覽地點|皮諾私人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藝術家鹵貓個展台北登場!以「月醒時分」為主題,感受畫作中的療癒魅力

藝術家鹵貓個展台北登場!以「月醒時分」為主題,感受畫作中的療癒魅力

中國藝術家鹵貓(Oamul)個展即日起至10月27日,在台北Contemporary by U藝廊登場,以「月醒時分Moonrise」為題,並透過3大展區設計,將帶領觀者從午後的黃昏、月升的平靜,再到靜謐的夜晚,一同感受其畫作中的溫柔且療癒的氛圍。

在社群平台上擁有高人氣的藝術家鹵貓,創作中常能看見與大自然的緊密連結,比如其《24節氣》、《Season》等廣受人們喜愛的系列作品,不僅純粹療癒也極具魅力。而除了藝術創作,鹵貓也曾與Louis Vuitton、Chanel、La Mer、SHISEIDO等國際品牌合作,以及為聯合國郵局設計一套以日常教育場景為主題的「Education First」郵票。

1988年出生於中國福建省的鹵貓(又名Oamul),自小在幽靜的自然環境中長大,這種與自然的緊密聯繫深深影響了他的藝術創作。(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1988年出生於中國福建省的鹵貓(又名Oamul),自小在幽靜的自然環境中長大,這種與自然的緊密聯繫深深影響了他的藝術創作。(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鹵貓 Oamul 大麗花與我  Dahlias and Me  2021(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藝廊)
鹵貓 Oamul 大麗花與我 Dahlias and Me,2021(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中國藝術家鹵貓個展降臨台北

自2016年開始,鹵貓曾於首爾、廈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舉辦過聯展與個展,今年7月,鹵貓更受到MoCA上海當代藝術館邀請,舉行「花與花豹的凝視」個人展覽。而繼去年首度於台北登場的「春天在耳邊的輕聲細語」,今年8月,鹵貓再次來台舉辦全新個展,並由Contemporary by U 藝廊策劃,透過分段式的3大展區,讓人們從黃昏到夜晚,靜下來欣賞鹵貓畫筆下的詩意創作。

鹵貓 Oamul  花束 Bouquet  2021(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藝廊)
鹵貓 Oamul 花束 Bouquet,2021(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鹵貓 Oamul 巴黎公園 Park in Paris  2024(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藝廊)
鹵貓 Oamul 巴黎公園 Park in Paris,2024(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以「月醒時分」為主題

而展覽主題之所以定為「月醒時分」,也與鹵貓早期是位動畫設計師、經常在夜晚創作有關,他也曾提到,夜晚是他最喜歡作畫的時候。此次展覽中,將從帶有溫暖金黃色、模擬了日落時分光影變化的「午後黃昏」區開始,牆上則可見,其以自然筆觸描繪出城市公園的傍晚風景、帶有溫柔姿態的花卉與植物作品;由兩個布幕隔出的「月升時分」區,展出月光倒映在水面的作品,充滿了靜謐氣息,也讓人們沉澱心情;最後營造出夜晚寧靜氛圍的「夜晚沉靜」區,以微弱的燈光,營造出猶如月光灑在大地上的情景,帶領你我更深入鹵貓的藝術世界。

此次展覽由Contemporary by U 畫廊策劃,透過分段式的3大展區,帶大家體驗鹵貓月色下的創作。(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此次展覽由Contemporary by U 畫廊策劃,透過分段式的3大展區,帶大家體驗鹵貓月色下的創作。(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自小被自然包圍的鹵貓對四季變化有深刻的感觸,在此次展覽中展示了許多鹵貓繪畫的花卉和植物作品。(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自小被自然包圍的鹵貓對四季變化有深刻的感觸,在此次展覽中展示了許多鹵貓繪畫的花卉和植物作品。(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鹵貓 Oamul 窗外的夜 Night Beyond the Window,2023(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鹵貓 Oamul 窗外的夜 Night Beyond the Window,2023(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鹵貓 Oamul 綠洲白馬 Oasis Horse,2022(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鹵貓 Oamul 綠洲白馬 Oasis Horse,2022(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同步販售文創商品

另外,此次展覽也特別販售鹵貓的限量版畫,以及30幾款鹵貓的文創商品,包含:「水仙花」笛型玻璃杯、購物袋、多款手機氣囊支架、貼紙、筆記本、鑰匙圈、茶具組、T-shirt等,有興趣者可於展場或Contemporary by U官方網站購買。

除了限量版畫之外,此次也販售鹵貓的文創商品,如玻璃杯、購物袋、手機支架、貼紙等。(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除了限量版畫之外,此次也販售鹵貓的文創商品,如玻璃杯、購物袋、手機支架、貼紙等。(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除了限量版畫之外,此次也販售鹵貓的文創商品,如玻璃杯、購物袋、手機支架、貼紙等。(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除了限量版畫之外,此次也販售鹵貓的文創商品,如玻璃杯、購物袋、手機支架、貼紙等。(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鹵貓Oamul — 《月醒時分》
展覽期間:2024年8月23日(五)至10月27日(日)
展覽地點: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553巷42號1樓(Contemporary by U Gallery)
票價:150元(門票可折抵 100 元文創商品)

資料提供|Contemporary by U Gallery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集劇集道具、歷史文物,刻畫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從戰爭題材、劇情到美術,公視歷史劇集《聽海湧》無疑是2024最受好評的臺劇之一。全劇以二戰時期為背景,故事圍繞著被派至東南亞擔任「戰俘監視員」的臺籍三兄弟展開,講述動盪時代下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9月10日起,看《聽海湧》不只能透過螢幕,也不妨走進臺灣歷史博物館「《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特展現場,藉道具、劇情相關文本,了解劇集拍攝幕後;也透過呼應劇情真實歷史背景的臺史博館藏,深入《聽海湧》刻畫的時代。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回家,是「臺灣人」的共同期望

二戰時期,臺灣為日本殖民地,日本政府除了招募臺灣人擔任「志願兵」外,也徵調軍夫、軍屬等協助戰地管理或勞動,《聽海湧》主角新海三兄弟擔任的「戰俘監視員」即是軍屬的一種。戰時被動員赴海外各地戰場的臺灣人,在戰爭結束後迎來了不同的命運,有的被迫加入國軍,捲入國共內戰;有的則是在無人聞問的情況下設法回到臺灣;有的則如戰俘監視員這般,因為被指控虐待戰俘而遭受盟軍的軍事審判、甚至處死。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在烽火連天的時代,他們不只要面對戰爭的血腥與殘酷,掙扎於軍隊命令、人性糾葛之間,更墜入日本皇民化教育、日本戰敗後臺灣主權轉移所造成的身份認同困境。回家,成為這些臺灣人的共同期望。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聽海湧》特展重現劇集內外的真實歷史

臺史博特展「《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以歷史為本,交織劇集場景及真實歷史背景,透過3個單元:「戰爭背景、精神動員與認同」、「戰爭動員:奔赴戰場的臺灣人」、「終戰與審判」,讓觀眾更了解劇中因時長限制而未能完整呈現的歷史背景,並跟隨時代巨輪轉動的軌跡,重新理解、走過《聽海湧》的動盪年代。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戰爭背景、精神動員與認同

《聽海湧》主角新海志遠生於1926年的高雄,公學校畢業,曾在1942年參加皇民奉公會,於1943年從軍擔任軍屬,赴婆羅州俘虜收容所擔任戰俘監視員。大他3歲的哥哥新海榮輝,則是堅定支持日本的臺灣年輕人代表。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二戰時期,臺灣總督府為了達成戰爭的需求,在精神上動員臺灣人成為「皇民」,除了在臺灣社會全面普及日語,也推動神道教信仰、寺廟整理運動、改日式姓名等措施,試圖激起臺灣人成為日本人的熱情。對於這些政策,不同世代的臺灣人抱持不同想法,如青年世代在學校受到更多皇民化思想,而容易傾向支持戰爭;中老年世代就未必如此。可當時的臺灣青年,無論戰時做了什麼樣的選擇,都深受日本的宣傳影響。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戰爭動員:奔赴戰場的臺灣人

中日戰爭爆發後,日軍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戰場,陸續徵調臺灣人擔任軍夫或通譯、戰俘監視員等軍屬,前往日本占領地協助統治。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政府在臺施行「特別志願兵」制度,許多臺灣年輕人也就帶著各種身份奔赴戰場。二戰尾端的1945年,日本終於在臺正式施行徵兵制。不久後戰爭結束,散落各地的臺灣人,由於不同的戰場與身份,而迎來了不同的命運。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聽海湧》新海三兄弟所擔任的戰俘監視員,並非正式的軍人,但仍受軍隊的各種規範。新海志遠等人受命監視戰俘,有的積極認同日本,有的如志遠是為了證明自己跟日本人一樣而從軍,但在與戰俘接觸的過程中,仍保有人性的一面。劇中透過戰俘監視營的生活,巧妙地論述了監視、被監視間的微妙變化。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終戰與審判

1945年8月,二戰結束,《聽海湧》劇中盟軍佔領了主角們所在的戰俘監視營,發現壕溝內的戰俘屠殺事件,戰犯審判隨之啟動。將視線從劇集拉回現實,當時臺灣人遍及了日本於二戰時所占領之處,他們在不同的戰場,迎來了1945年夏末的戰爭結束——如何復員回到臺灣,成為這些海外戰場臺灣人的願望。然而有些人如戰俘監視員,於戰後遭受審判,或被處死、或被刑而無法回家。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此外,戰爭結束後,臺灣由中華民國接收,臺灣人從戰前的「日本人」身份轉變為「中國人」,有人熱烈歡迎「祖國」接收,有人則是茫然不知所措,也有不少年輕人一開始對於新政府抱有期待,積極參與社會議題、學習「國語」,然而復員失業等社會問題,加上兩岸相隔50年的文化差異,最終壓垮了許多臺灣人的期待。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同場加映|主視覺定格荒涼海景、Podcast揭秘拍攝幕後

展覽主視覺延伸自《聽海湧》中的重要場景——主角在海邊聽著海浪聲,遙想家鄉。荒涼影像令人聯想,究竟對當時飄落在外的臺灣人來說,海的形狀是回家的道路,或是不再可能返鄉的暗示?「《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將於9月10日開展,不妨到展覽現場探索你的答案。

若想更了解劇集拍攝幕後,也可收聽《5分鐘聽海湧》Podcast,由導演孫介珩、製作人林佳儒等製作團隊成員,不藏私分享角色塑造、場景搭建等精彩細節。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臺灣歷史博物館)

《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

展期|2024910日-202568

地點|臺灣歷史博物館 展示教育大樓41樓大廳(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資料來源|臺灣歷史博物館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