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巴黎飯店重生為美術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搬新家,Jean Nouvel打造實驗性策展空間

19世紀巴黎飯店重生為美術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搬新家,Jean Nouvel打造實驗性策展空間

擁有40年歷史的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即將於2025年底搬遷至巴黎市中心的皇家宮殿廣場一帶,由長期合作的法國建築師Jean Nouvel設計,將帶來更大、更具實驗性的展覽空間,也令人期待未來的策展計畫。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慶祝40週年

適逢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成立40週年,回顧最初,該組織成立於凡爾賽區的Jouy-en-josas小鎮,十年後才搬遷至巴黎現址。基金會以三大原則運作多年:將藝術家放在第一位,無論是名聞遐邇的大師、或是初出茅廬的新銳皆如是;廣納各種創作形式,從繪畫到攝影,從建築到電影,從設計到時尚;最後,則是必須嚴格區分基金會活動與卡地亞品牌的商業發展。歷年來,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舉辦許多大大小小的藝術展覽,展出藝術家包含Sarah Sze、Ron Mueck、Matthew Barney、Malick Sidibé、Claudia Andujar等。

19世紀巴黎飯店重生為美術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搬新家,Jean Nouvel打造實驗性策展空間
Matthew Barney, SECONDARY.(圖片來源:Fondation Cartier)
19世紀巴黎飯店重生為美術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搬新家,Jean Nouvel打造實驗性策展空間
Ron Mueck展覽現場。(圖片來源:Fondation Cartier)
19世紀巴黎飯店重生為美術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搬新家,Jean Nouvel打造實驗性策展空間
Sarah Sze, Night into Day.(圖片來源:Fondation Cartier)

Jean Nouvel再度負責建築設計

曾獲得普利茲克獎的Jean Nouvel與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的淵源深遠,不僅執掌本次建築設計,位於Raspail大道上的基金會現址,也是他的作品之一。這棟建築以透明玻璃、鋼結構組成,館內幾乎沒有實體牆壁,讓策展人與藝術家有更多自由構思的空間。

19世紀巴黎飯店重生為美術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搬新家,Jean Nouvel打造實驗性策展空間
位於Raspail大道上的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現址。(圖片來源:Fondation Cartier)

除此之外,Jean Nouvel也曾經手多座國際重要博物館建築,像是卡達國家博物館阿布達比羅浮宮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2005年擴建的馬德里蘇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等。

19世紀巴黎飯店重生為美術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搬新家,Jean Nouvel打造實驗性策展空間
卡達國家博物館。(圖片來源:Jean Nouvel)
19世紀巴黎飯店重生為美術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搬新家,Jean Nouvel打造實驗性策展空間
阿布達比羅浮宮。(圖片來源:Jean Nouvel)
19世紀巴黎飯店重生為美術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搬新家,Jean Nouvel打造實驗性策展空間
馬德里蘇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圖片來源:Jean Nouvel)

19世紀「羅浮宮大飯店」的當代重生

那麼,基金會即將遷入的這棟建築,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它建於19世紀,位於巴黎市中心、正面對著皇家宮殿廣場,擁有絕佳的地理位置。建築本身是巴黎常見的經典奧斯曼風格,最初為拿破崙三世城市重建計畫的一部分。1855年時,該建築首次啟用,以「羅浮宮大飯店」的名義對外開放;1863年時,它被改建為「羅浮宮百貨公司」使用,而後於1978年轉型為古董店兼畫廊。如今,這座歷史建築的大門將被重新打開,迎接前來觀展、參加活動的民眾。

19世紀巴黎飯店重生為美術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搬新家,Jean Nouvel打造實驗性策展空間
19世紀的「羅浮宮百貨公司」。(圖片來源:fr.wikipedia)

融入創新思考,館內空間規劃搶先看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的新居雖尚未落成,但Jean Nouvel的工作室目前釋出室內設計計畫與裝修現場照,讓我們能一窺其未來樣貌。這棟建築佔地8,500平方公尺,其中包含6,500平方公尺的展覽空間,三個立面分別緊鄰Rue du Faubourg Saint-Honoré、里沃利街(Rue de Rivoli)和和皇家宮殿廣場(Place du Palais-Royal),以大面落地窗相望城市景觀。

19世紀巴黎飯店重生為美術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搬新家,Jean Nouvel打造實驗性策展空間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裝修現場照。(圖片來源:Jean Nouvel)
19世紀巴黎飯店重生為美術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搬新家,Jean Nouvel打造實驗性策展空間
新的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將有6,500平方公尺展覽空間。(圖片提供:)

Jean Nouvel將現代創新思考融入建築本身的歷史元素,設置五個可移動平台,讓策展團隊能夠根據展覽需求靈活調整空間配置與觀眾動線。如此一來,不僅跨樓層整合了垂直空間,最高11公尺的天花高度也加深了空間感,還將搭建空中步道,讓訪客從步道上俯瞰不同型態的空間。

19世紀巴黎飯店重生為美術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搬新家,Jean Nouvel打造實驗性策展空間
Jean Nouvel將現代創新思考融入建築本身的歷史元素,賦予靈活的空間結構。(圖片來源:Jean Nouvel)

Jean Nouvel賦予建築靈活的結構,也呼應了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以藝術家為本的理念,邀請藝術家大膽地在空間中實驗:「這個空間開放各種創作方式的可能,讓藝術家發揮更強大的表達力量,這是其他傳統機構未必展現的特質。」

資料來源|artnetdesignboom

延伸閱讀

RECOMMEND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扇子躍出戲曲融入建築,成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無疑是2025年世界各地預計落成的公共建築中,最令人期待的目的地之一。劇院建築由挪威建築事務所Snøhetta、中國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ECADI)合作設計,以壯觀的螺旋樓梯為亮點,其自屋頂一路延伸至地面,流線輪廓如展開的扇面,令人聯想戲曲表演者的優雅身姿;開放式的設計邀請人們沿著「扇的紋理」拾階而上,行至屋頂將上海城景觀和黃浦江景盡收眼底。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圖片來源:Snøhetta)

上海歌劇院在後灘,為昔日工業區注入新生

上海歌劇院所在的後灘一帶,早期是煉油廠、貨運碼頭等聚集的工業用地,後於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期間,迎來大規模的整體環境改造,逐漸轉型為以低碳、生態、文化為發展關鍵字的臨江新區。一座大型歌劇院落址於此,正是後灘轉型過程中的重要一步。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坐落於後灘一帶。(圖片來源:Snøhetta)

從奧斯陸到上海,Snøhetta用「屋頂廣場」打開劇院建築

在上海歌劇院之前,Snøhetta已累積大量劇場建築設計經驗,以2008年竣工的挪威奧斯陸歌劇院為開端,先後有加拿大Isabel Bader表演藝術中心、法國巴黎Nanterre-Amandiers劇院翻新計畫落成,另有韓國釜山歌劇院正在興建當中。經過多次實戰,Snøhetta對劇院建築的理解更加透徹,對格局、建材等設計手法該如何相輔相成,營造更完善的觀賞體驗,亦有深入了解,這些經驗也在上海歌劇院中獲得延續。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挪威奧斯陸歌劇院。(圖片來源:Snøhetta)

值得一提的是,從奧斯陸、釜山到上海歌劇院,Snøhetta都提出「屋頂廣場」的設計方案,將過去常是封閉的劇院建築打開,邀請人們走上屋頂親近建築,也透過新視角眺望城市。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挪威奧斯陸歌劇院。(圖片來源:Snøhetta)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設計渲染圖。(圖片來源:Snøhetta)

扇子躍出戲曲,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為了真正實現「讓藝術家與公眾共享建築」的設計概念,Snøhetta自上海歌劇院屋頂延伸出一座壯觀的螺旋階梯,其靈感來自戲曲中常見的扇子,整體外觀如展開的扇面,密集排列的階梯則如扇的摺痕,俯瞰優雅又富律動感,令人聯想舞台上表演者的流動身姿。劇院周圍的景觀設計也採放射式佈局,呼應劇院建築本身,讓人們無論自劇院眺望城市、或自城市別處望向此處,都能享有連貫的視覺風景。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周圍景觀採放射式佈局,呼應建築本身。(圖片來源:Snøhetta)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如展開的扇面。(圖片來源:Snøhetta)

玻璃帷幕讓城市和劇院互為風景

視線轉往劇院內部,Snøhetta選用大量橡木及柔軟絲質,除了考量材料的聲學表現,在視覺上也與建築外部以混凝土為主的材質形成鮮明對比。劇院立面則披上落地玻璃帷幕,將自然光線及城市流動風景引入室內;入夜後,亮燈的劇院如城市一隅的唯美燈籠,為上海天際線再添一道迷人景致。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設計渲染圖。(圖片來源:Snøhetta)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設計渲染圖。(圖片來源:Snøhetta)

傳統與實驗風格並重,邀人們親近表演藝術

未來,上海歌劇院將舉辦以戲曲、歌劇、音樂會為主的演出,傳統及當代實驗風格並重,盼能吸引年輕世代進場接觸表演藝術。館內設有3個主要的表演空間,其中最大的主廳可容納2,000人,配置時下頂尖設備,尤為注重音場表現;第二劇場為中小型表演而生,設計講求拉近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的距離,營造更親密的交流氛圍,約可容納1,200人;最小型的劇場則設有1,000個座席,設備及格局強調可靈活配置,能根據各種實驗性表演彈性轉換,為不同形式的表演創造更豐富的呈現可能。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設計渲染圖。(圖片來源:Snøhetta)

此外,歌劇院內也設有餐廳、藝廊、展覽空間、圖書館、小型電影院等,全年無休、全天候對外開放的屋頂廣場,也將不定期有表演及大型活動發生,透過多元、開放的環境氛圍,打造一座真正屬於全民、讓藝術更為可親的文化地標。

Snøhetta設計「上海歌劇院」即將完工!戲曲扇子化身開放式屋頂和螺旋階梯
上海歌劇院。(圖片來源:Snøhetta)

資料來源|Snøhett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近日,英國建築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贏得「伊麗莎白女王紀念園區」設計競圖,將於聖詹姆斯公園(St James’s Park)打造一處展現女王人格特質、生命歷程與價值觀的公共開放場域,以紀念這名在位最久的君主。

本次競圖納入眾多指標進行評估,例如成本效益、場域營造、參觀體驗等。包含Foster + Partners的提案在內,共有5組團隊提案入選至最後階段,其各具特色,也各以不同的角度詮釋英國女王的故事與重要性,以下帶你一起看看:

▎Foster + Partners

與Yinka Shonibare、Michel Desvigne Paysagiste合作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圖片來源:Queen Elizabeth Memorial Committee)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圖片來源:Queen Elizabeth Memorial Committee)

Foster + Partners以白金漢宮建築師John Nash的作品為靈感,設計一連串寧靜的綠意空間,並以天然石材鋪設一條條曲折的步道,邀請訪客漫步其中。女王及菲利普親王的雕像設置於入口處、面向道路,園內也邀請藝術家Yinka Shonibare打造一座「風之雕塑」等藝術裝置,展現英國的多元文化。除此之外,沿著整段紀念步道行走,還能聽見聲音裝置播放著女王生前的金句名言,打造更沉浸的緬懷場域。

▎WilkinsonEyre

與Lisa Vandy、Fiona Clark、Andy Sturgeon Design、Atelier One、Hilson Moran合作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圖片來源:Queen Elizabeth Memorial Committee)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圖片來源:Queen Elizabeth Memorial Committee)

該提案取材自英國女王精彩的生命足跡,構想出一條自然地融入公園中的「生命之線」,在樹林、湖泊與地貌之間開闢一條路徑,紀念她為國奉獻七十載的服務精神。這條路徑以兩座優雅的橋樑為核心,圍繞著女王人生中的重要主題:治國、信仰、大英國協、價值觀、大自然、家庭,以及菲利普親王。整體設計以最低限度地介入這座古蹟遺產,並同時兼顧民眾通行的交通品質。

▎Heatherwick Studio

與Halima Cassell、MRG Studio、Webb Yates、Arup合作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圖片來源:Queen Elizabeth Memorial Committee)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圖片來源:Queen Elizabeth Memorial Committee)

該設計以女王一生堅守的「團結」作為核心概念,在公園內設置一條紀念步道,其以70片睡蓮形狀的石板構成,象徵女王70年的統治。步道中心為女王的雕像,矗立於八朵睡蓮組成的頂棚之下,整體採用石灰岩材質建成,彰顯女王的莊嚴與優雅,也如同一座從地景中生長出來的紀念碑。

▎J&L Gibbons

與Michael Levine RDI、William Matthews Associates、Structure Workshop、Arup合作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圖片來源:Queen Elizabeth Memorial Committee)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圖片來源:Queen Elizabeth Memorial Committee)

提案以「女王是國家的基石」為出發點,以岩盤為設計概念,在土壤、樹根與水流之上構築出一座橋,引導訪客穿越佈滿大自然色彩的林蔭之間。橋梁分別使用來自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地的石材打造,當微風輕拂湖面、民眾於林間漫步,就如同一場森林浴一般,與環境合而為一。

▎Tom Stuart-Smith

與Jamie Fobert Architects、Adam Lowe(Factum Arte)、Structure Workshop合作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圖片來源:Queen Elizabeth Memorial Committee)
「英國女王紀念園區」5組入選提案: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如何以設計訴說70年歲月?
(圖片來源:Queen Elizabeth Memorial Committee)

本設計透過一系列設施與景觀,向女王一生的成就與遺產致意。主體為一棵來自溫莎大公園的橡樹等比例鑄模,設置於湖面中央,象徵女王的堅韌與皇室在憲政體制中的歷史地位;而一旁的石橋擁有優雅曲線,成為觀景平台與休憩空間;從入口重新鋪設的紀念步道以英國各地石材打造,沿途擺設多座女王人生的重要銅製物件,不僅象徵她的影響力,也自然地融入與歷史、地景之中。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