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利・希伯個展《巴洛克珍珠》登台!實驗材質、擾動感知,重現大自然與巴洛克藝術之美

藍騎士藝術威利・希伯個展《巴洛克珍珠》!實驗材質,重現大自然與巴洛克之美

德國上施瓦本(Upper Swabia),碼頭海景與古堡相映,大自然風光與巴洛克藝術文化共織,在大國南方低調閃著光芒,這裡正是德國藝術家威利・希伯(Willi Siber)生活與創作之地,他以雕塑、立體裝置見長,上施瓦本大自然的生命力、巴洛克教堂的輝煌,皆是滋養其藝術創作的養分,並透過形狀不規則、輪廓飽滿渾圓的「巴洛克珍珠」體現,傳遞內心對真善美的想像與追求。

藍騎士藝術威利・希伯個展《巴洛克珍珠》!實驗材質,重現大自然與巴洛克之美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即日起至20241110日,藍騎士藝術Bluerider ART帶來《威利・希伯:巴洛克珍珠》個展,集結牆上裝置、雕塑等十數件新作,帶觀者一窺威利・希伯如何在物件形變與材料轉換的過程中,創造一道道如聖樂般洗滌心靈的震撼。

藍騎士藝術威利・希伯個展《巴洛克珍珠》!實驗材質,重現大自然與巴洛克之美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深受抽象藝術影響,藉創作擾動觀者對物的感知

在長達45年的創作歷程中,希伯總基於物質的可塑性,並著重於對形狀、色彩、質地的探索,試圖顛覆觀者的視覺認知。他的成長經歷了抽象表現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也從不掩藏對抽象藝術發展的著迷,尤其受俄羅斯畫家康丁斯基、荷蘭藝術家蒙德里安吸引。

藍騎士藝術威利・希伯個展《巴洛克珍珠》!實驗材質,重現大自然與巴洛克之美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線條、形狀與顏色所引起的心理反應,是康丁斯基在創作中不斷追尋的藝術精神,希伯也藉由形狀、色彩間的交互影響,為形體賦予「矛盾感」,透過對「形式性」的不斷研究推翻傳統藝術的框架,挑戰觀者對所見物體的意識,擾動人們以往熟悉的視覺與觸覺感知,這也形成他獨特的藝術語言,並構成他對「美」與內心感知的詮釋。

「我的作品始終是自由且獨立的物體,不需要敘事性地解釋。」——威利・希伯

藍騎士藝術威利・希伯個展《巴洛克珍珠》!實驗材質,重現大自然與巴洛克之美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威利・希伯:巴洛克珍珠》展覽焦點之一為長達4公米的三聯幅作品《板面物體》(Tafelobjekt),其以光滑的表面強化木質纖維板的有機圓弧體,上頭漸變的光線反射,將隨觀眾的腳步移動,為畫面帶來起伏視覺效果,猶如四季變幻。

藍騎士藝術威利・希伯個展《巴洛克珍珠》!實驗材質,重現大自然與巴洛克之美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另外兩張黑、白新作,對稱凹凸,如同珍珠般的觸感挑動觸覺神經,如同陰陽調和。知名鋼材雕塑系列《站立》(Stehende)與《木質牆面裝置》(Wood Wall Object)則覆蓋著源於巴洛克的華麗色澤,鮮明的亮面烤漆如大自然靈動。

藍騎士藝術威利・希伯個展《巴洛克珍珠》!實驗材質,重現大自然與巴洛克之美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藍騎士藝術威利・希伯個展《巴洛克珍珠》!實驗材質,重現大自然與巴洛克之美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藍騎士藝術威利・希伯個展《巴洛克珍珠》!實驗材質,重現大自然與巴洛克之美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穿梭不同材質之間,實驗所有可能的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希伯的創作早期其實以繪畫為主,之後因為繼承父親的木材廠,逐漸對雕塑、立體裝置更生興趣,1980年後漸以木質材料為主要創作媒介,這也是他實驗性材料創作的起點。希伯曾表示:「我的創作源於改變。」木頭的生硬質感在弧線刨塑下,轉化為帶有韻律的圓弧形狀,創造意想不到的外觀形式。他經常穿梭於不同材質的工作室,從木材、鋼到纖維板,嘗試著一切可能的突破。

藍騎士藝術威利・希伯個展《巴洛克珍珠》!實驗材質,重現大自然與巴洛克之美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比如在希伯著名的鋼材雕塑系列中,扭曲的金屬由硬化鋼組成,這類材質即便在極端的承重負載下也不輕易斷裂,卻在希伯的組合下,呈現如吸管彎曲的輕盈感。看似簡約的形狀背後,是一系列複雜的精密工藝與上色的掌控,無縫焊接的物質性與明亮色彩起到相互作用,顛覆觀者對金屬輕重的認知趣味。

藍騎士藝術威利・希伯個展《巴洛克珍珠》!實驗材質,重現大自然與巴洛克之美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藍騎士藝術威利・希伯個展《巴洛克珍珠》!實驗材質,重現大自然與巴洛克之美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威利・希伯:巴洛克珍珠》

展期|-2024.11.10

地點|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01101F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9:00

東京澀谷公廁化身展覽空間!《THE TOKYO TOILET / SHIBUYA》藝術計畫登場,限時展出森山大道攝影作品

東京澀谷公廁化身展覽空間!《THE TOKYO TOILET / SHIBUYA》藝術計畫限時登場,展出森山大道攝影作品

《THE TOKYO TOILET / SHIBUYA》藝術計畫將於7月19日至9月23日,在東京澀谷的11座「THE TOKYO TOILET」(以下簡稱TTT)公共廁所舉行,展出攝影家森山大道拍攝的TTT攝影作品。另外,活動期間的這些公廁現場也將提供印有森山大道攝影作品的特製廁紙。

集結16位建築師、創作者參與

廁所可說是日本「款待(おもてなし)」文化的象徵,然而,多數公共廁所因給人「陰暗、髒亂、臭味、可怕」的負面印象,導致使用者有限。而始於2018年的TTT計畫,正是集結安藤忠雄、隈研吾、伊東豊雄、佐藤可士和、NIGO、藤本壯介等16位創作者參與,透過設計與創意之力,將澀谷的17座公共廁所轉化為不論是什麼性別或年齡的人都能舒適使用的空間。

東京美感公廁化為《我的完美日常》場景

比如由安藤忠雄操刀的公廁,便以日式建築「緣側」為靈感,外牆採用了可通風、透光的垂直格柵設計,讓人們可以沿著圓形牆體環繞通行,營造出能安心使用的空間;坂茂打造的「透明公廁」,在無人使用時,人們可以經由透明玻璃看到廁內狀況,當門鎖上時,玻璃牆則會自動變為不透明;伊東豊雄設計的廁所以「Three Mushroom」為題,其蘑菇狀的外觀不僅與後方的樹林形成巧妙的和諧,也猶如生長在大樹旁的三朵蘑菇⋯⋯。每一座公廁都極具特色,且讓人耳目一新,這些廁所也成為電影《我的完美日常(PERFECT DAYS)》的重要場景。

THE TOKYO TOILET藝術計畫誕生

不過,即便是由知名創作者打造的設施,若無妥善維護,也難以持續被人們使用。因此,自TTT計畫初期,便將清掃頻率從一般的一天一次提升至最多一天三次。藉由維持廁所的整潔,深化使用者「好好使用、保持清潔」的意識。而如果這些公共廁所能夠在設計與創意的領域中,被視為「美麗的空間」,那麼人們對於「維持廁所整潔」的觀念,也可能因此更進一步地提升。基於這樣的理念,以 TTT為主題的藝術計畫正式啟動,進而延伸出森山大道的攝影展、電影《我的完美日常》等多樣表現形式。

由文溫德斯執導、役所廣司主演的《我的完美日常》(Perfect Days),以東京公廁為舞台,電影中可見由藤忠雄、伊東豊雄、坂茂、佐藤可士和等建築與設計大師打造的美感公廁。(圖片來源:X@perfectdays1222)
由文溫德斯執導、役所廣司主演的《我的完美日常》(Perfect Days),以東京公廁為舞台,電影中可見由藤忠雄、伊東豊雄、坂茂、佐藤可士和等建築與設計大師打造的美感公廁。(圖片來源:X@perfectdays1222)

TTT藝術計畫的第一彈,是於2022年發表的《THE TOKYO TOILET / MILANO》,其於「米蘭國際家具展」期間,改造了位於「Duomo Station」地鐵站中的公廁,並展出森山大道拍攝的TTT攝影裝置作品。第二彈為2023年於巴黎舉行的國際攝影藝術博覽會「Paris Photo」,同樣呈獻了森山大道的攝影裝置作品《THE TOKYO TOILET / PARIS》。

↓ 米蘭國際家具展期間,由藝術家和創作者組成的「SKWAT」與攝影師森山大道、平面設計師町口覺共同推出《THE TOKYO TOILET / MILANO》計畫。
↓ SKWAT再次與日本攝影大師森山大道攜手呈現《THE TOKYO TOILET / PARIS》。

第三彈重返發源地「澀谷」

而在今年夏天,TTT藝術計畫重返發源地,推出第三彈企劃「THE TOKYO TOILET / SHIBUYA」,以位於澀谷的TTT公共廁所為舞台,將把森山大道的攝影作品設置於11座風格各異的公廁中。其中,神宮通公園廁所設有介紹 TTT 計畫與《THE TOKYO TOILET / SHIBUYA》概要的設計裝置;幡谷公廁則將化身為展示森山大道攝影作品的藝廊空間。特別的是,此次也準備了印有他作品的特製衛生紙,將為來訪的人們帶來嶄新的體驗。

©️Daido Moriyama
©️Daido Moriyama

對於此次的《THE TOKYO TOILET / SHIBUYA》計畫,森山大道也提到,「我在澀谷拍攝的TTT照片,如今將回到這些公共廁所場域展出,這就像是把在城市中拍下的景象,再次歸還給城市一般。當作品離開創作者之手、以不同形式向外延伸時,它也會在人們的記憶中不斷變形與擴散,逐漸成為一種無名的存在。這正是我所認為,攝影所蘊藏的最大力量。」

©️Daido Moriyama
©️Daido Moriyama

THE TOKYO TOILET / SHIBUYA
活動期間:2025年7月19日~9月23日
活動場所: THE TOKYO TOILET 11處の公共廁所
笹塚緑道公衆、幡ヶ谷公衆、七号通り公園、西原一丁目公園、はるのおがわコミュニティパーク、代々木深町小公園、神宮通公園、鍋島松濤公園、恵比寿公園、恵比寿東公園、広尾東公園

資料提供|THE TOKYO TOILET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65工藝節」與工藝人齊一同行,共探島嶼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顏水龍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工藝中心)創辦人,亦是揭開臺灣工藝史序章傳奇的工藝大師,他的生辰為65日,如今,每年同日登場的「65工藝節」不僅向這位大師致敬,也巧妙呼應「世界環境日」,提醒我們工藝本於自然,也承載著永續的未來想像。2025年「65工藝節」以「從心開始」做為年度主題,扣合「65(留我)初心,71(齊一)同行」的願景,象徵工藝人對信念的回望,更以傳承與創新並進的姿態,邀請大眾一同走進當代工藝的迷人風景!

工藝中心
2025「65工藝節」開幕日上,文化部主任秘書林宏義(前左4)、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前左5)等貴賓與各單位代表共同參與鳳凰樹漫活儀式。

從七大主軸出發,帶來超乎想像的工藝盛典

在此之際,工藝中心也以「多元、國際、承新、旅遊、互動、體驗、活動」七大主軸,帶來一場場溫度與意義兼具的工藝慶典。首先登場的「跨國對話-工藝大師班與講座」特別邀請橫跨金工、陶藝、漆藝、竹藝、纖維與木藝等領域的日本六位工藝大師,與臺灣工藝人展開為期兩天的技藝交流。從技法展示到深度對談,不僅交會兩地工藝精神,也讓傳統技術在對話中煥發當代光彩;緊接著的國際工藝講座,更為臺日工藝文化開啟嶄新的連結可能。

工藝中心
「跨國對話-工藝大師班與講座」邀請日本金工、陶藝、漆藝、竹藝、纖維與木藝六大領域大師跨海來台,與台灣工藝人在交流中激迸出精彩火花。
工藝中心
臺日工藝代表人物在「國際工藝講座」上齊聚一堂,以對話牽起兩座島嶼之間的工藝新連結。

而「工藝辦桌‧文化饗宴」則圍繞「生活有感 Craft in Daily」與「藝土共生 Craft as Art」兩大主題,由40位工藝家化身「工藝桌長」與360位民眾共席互動,透過工藝展示、創作分享、現場販售,讓工藝從展臺走入家中,從作品成為日常風景。

工藝中心
「工藝辦桌‧文化饗宴」以「生活有感」與「藝土共生」為題,由40位工藝家與民眾共席交流,在沒有炊煙的辦桌上,慢熬出最有滋有味的工藝生活。
工藝中心
民眾可在「工藝辦桌‧文化饗宴」上,看見工藝家展示作品、娓娓述說創作點滴,甚至直接將工藝品帶回家。

以工藝為名,一齊回娘家、去旅行

不只如此,今年「工藝人回娘家」同樣溫暖人心。在此,工藝中心廣邀退休職人、工藝獎得主,或是參與過專業課程的老師與學員等曾在工藝路上並肩前行的夥伴,一起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回顧並分享屬於他們的工藝記憶。

工藝中心
「工藝人回娘家」邀請退休職人、工藝獎得主、老師與學員等工藝夥伴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上,共憶溫暖往昔。

而對熱愛旅行的朋友而言,今年的「工藝行旅」也是令人難忘的回憶。原來,工藝中心在今年5月至8月,針對不同年齡層與族群設計出10條主題行程,邀請外國旅人、親子家庭與銀髮族群等,踏上島嶼工藝尋旅,以雙腳丈量、以雙手感受,讓工藝不再遙遠,而是日常的一部分。到了週末時光,則有一連串豐富活動點綴,像是李天祿掌中劇團《武松打虎》、融合創意與傳統的大兵市集、繪本音樂劇場等接連登場,讓大小朋友皆能在歡笑與驚喜中認識工藝;外型討喜、令人療癒的雲朵阿Q也驚喜現身,成為親子合影的最萌亮點。

工藝中心
從臺東出發,走進手作與文化交錯的原民場域,展開一段以英語為橋的工藝行旅,讓語言不只是翻譯,而成為文化共感的媒介。
工藝中心
在繪本音樂故事劇場,大小朋友可在老師帶領下,敲出生活節奏,創作出屬於自己的「聲音紀念品」。

在「逐工」努力下,看見「染」的工藝魅力

最後,不可錯過的壓軸亮點則是生活工藝館1樓自即日起展出至8月31日的「逐工逐工互動展」!策展人鹽池工作室以台語「逐工」(意為「每日」)為題,展覽重新審視日日努力鍛鍊的染色工藝,並從藝術觀點出發,呈現一系列生活物件的「染」之魅力,更進一步拓展「染」的意涵,使其成為連結生活、時間與日常實踐的親密語言。

工藝中心
「逐⼯逐⼯互動展」在⽇光、物件、勞動、記憶四大層次交織下,鋪排出⽣活中被染上的痕跡與留下的⾊彩。

在工藝中心策劃下,65工藝節不只是紀念日,更是一場屬於島嶼過去、現在、未來的工藝盛典。在這裡,工藝不只照映出過往榮光,也作為一種持續生成的日常哲學,陪伴我們慢慢生活、細細感受。也許,在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裡,正藏著工藝最動人的靈光。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