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TAIPEI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登場!集結123家國內外畫廊,打造多元文化的藝術交流空間

ART TAIPEI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登場!集結123家國內外畫廊,打造多元文化的藝術交流空間

ART TAIPEI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於10月25日至28日登場,今年展覽齊聚123家展商,73家國內畫廊,50家海外畫廊,以國際之間的交流以及國際城市之間的相互交流為重點,開啟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第30+1年的全新篇章。

台灣當代藝術年度盛事的ART TAIPEI,今年吸引了來自法國、日本、韓國等8個國家和地區的50家海外展商參展,共同打造多元文化的藝術交流空間。此次參展的知名國際藍籌畫廊包括貝浩登(PERROTIN)、澡堂畫廊(Scai the Bathhouse)、√K Contemporary、Mizuma Art Gallery 等,這些畫廊在沉寂數年後再度回歸台北藝博,為展會帶來更多國際級的藝術精品。

333畫廊再度參展「ART TAIPEI 2024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本屆的參展主軸以療癒的創造力展現獨特的藝術視角,並特別帶來台灣、日本、西班牙等13位海內外藝術家的作品。(圖片提供:333 GALLERY)
333畫廊再度參展「ART TAIPEI 2024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本屆的參展主軸以療癒的創造力展現獨特的藝術視角,並特別帶來台灣、日本、西班牙等13位海內外藝術家的作品。(圖片提供:333 GALLERY)

展出多位捷克當代藝術家作品

捷克中心臺北於2024年6月14日正式啟用,設立的同時展開一系列跨文化交流活動,包含攝影展與捷克作家閱讀月等,積極促進兩地文化交流。此次更首度參與ART TAIPEI,以「Variety of Stories」為主題展出,帶來包括 Jan Kadlec、Markéta Vaňková、Tereza Štětinová 等多位捷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呈現捷克藝術家對未知或遙遠土地的故事詮釋。此次參展不僅展現了捷克在藝術與文化領域的深度交流,更鞏固了台灣與捷克的藝術連結,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創造更多機會,讓台灣在全球當代藝術圈中進一步擴展國際影響力。

ART TAIPEI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於10月24日正式開幕,迎來25日至28日的盛大檔期。(圖片提供:ART TAIPEI )
ART TAIPEI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於10月24日正式開幕,迎來25日至28日的盛大檔期。(圖片提供:ART TAIPEI )

將台灣在地藝術推向國際舞台

在強調國際化的同時,ART TAIPEI也不忘將台灣在地藝術推向國際舞台。文化部推動的「MIT新人推薦特區」,進入第17屆,展示了8位(組)青年藝術家的創新作品,這些作品既融合了國際藝術潮流,也充滿了台灣的本土文化特色。此外,第五屆「台灣原住民族藝術特區」則以原住民族的創作力量,通過當代藝術手法重新詮釋傳統,讓台灣的青年以及原住民族藝術走向國際,也讓海外參展者有機會深入了解台灣在地的藝術生態及優質的創作者。

ART TAIPEI今年吸引了來自法國、日本、韓國等8個國家和地區的50家海外展商參展。(圖片提供:ART TAIPEI )
ART TAIPEI今年吸引了來自法國、日本、韓國等8個國家和地區的50家海外展商參展。(圖片提供:ART TAIPEI )

首屆台北藝術週同步登場

另外,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在台北藝博開幕之前啟動了首屆台北藝術週,結合台北市內70家畫廊串聯、18家館際聯盟、34個藝術響應單位、28處公共藝術展示、8條城市漫遊路線以及1場國際論壇,讓參展的藝術家和藏家們,在展會結束後,還可以進一步探索台北的藝術環境,以及親身體驗台灣的藝術氛圍。

國際藝術對話與文化交流

而ART TAIPEI 2024的藝術講座,同樣是亮點之一。這些講座以「跨文化與本土性之間的平衡」為主軸,邀請了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重要策展人、藝術館長和贊助者,涵蓋了從策展實踐、藝術收藏、私人美術館的角色到藝術對城市影響力等多方面議題。講者包括沙迦雙年展總監Alia Swastika、泰德美術館策展人Alvin Li、以及Delfina Foundation創辦人Aaron Cezar等重量級嘉賓。他們的到來為台北帶來多元的全球藝術觀點,並推動了國際藝術圈與台灣藝術界之間的深度對話。

ART TAIPEI 2024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貴賓預展 
10.24(四)-10.25(五)
預展時間
10.24(四)15:00-21:00
10.25(五)11:00-14:00
展覽日期
10.25(五)-10.28(一)
展覽時間
11:00-19:00
(10 / 25 為 14:00 - 19:00)
(10 / 28 為 11:00 - 18:00)
展覽地點
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世貿1館,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

資料提供|ART TAIPEI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518國際博物館日】全台免費入館名單總整理!同場加映週末特別活動

【518國際博物館日】全台免費入館名單總整理!同場加映週末特別活動

518國際博物館日就在這週末!全台超過50間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開放免費入館或提供門票優惠,並加碼推出藝文講座、端午節預熱工作坊等活動,邀請大朋友小朋友走進各地博物館,一同打開文化的任意門。

「國際博物館日」是什麼?

國際博物館日為每年5月18日,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於1977年5月18日制定,並於1992年起設立年度主題,號召世界各國關注博物館及文化事業,旨在讓更多人了解:博物館是文化交流、文化充實、增進族群相互了解、合作、和平的重要管道。眾多國家和地區的公立博物館皆會在此日以免費入場等方式響應,參與場館與年俱增,截至2019年全球已有超過3萬7千個博物館在158個國家和地區共襄盛舉。

2025主題「快速變遷中展望未來」有哪些面向?

面對社會、科技與環境的改變,博物館不僅肩負文化保存的使命,更扮演促進社會發展與公共參與的重要角色。

文化部呼應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聚焦「青年主力(Youth Power)」、「無形資產(Intangible Heritage)」、「創新科技(New Technologies)」3大核心子題探討博物館在未來社會中的多元存在,並由「博物之島」平台公布全台超過50間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門票優免名單,並祭出特別活動增加民眾參與感,致力提升文化近用性。同時更緊密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全方面體現博物館之於社會健康永續的重要價值。

聚焦3大核心子題:

  • Youth Power:激發青年參與,讓新世代成為文化傳承的主力。
  • Intangible Heritage:珍視無形文化資產,保存我們共同的記憶與傳統。
  • New Technologies:運用創新科技,打造互動且包容的博物館體驗。
如國立臺灣博物館「萬變臺博」系列活動包含布袋戲偶操作體驗、未來戰士出任務等,兼展保存傳統、永續未來意涵。(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官方臉書)
如國立臺灣博物館「萬變臺博」系列活動包含布袋戲偶操作體驗、未來戰士出任務等,兼展保存傳統、永續未來意涵。(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官方臉書)

結合3大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 目標8:博物館透過創造就業機會和提供教育計畫來支持當地經濟。
  • 目標9:博物館藉由培養創造力和運用新興技術,推動創新並提高近用性。
  • 目標11:博物館作為文化中心,促進包容性、韌性和文化資產保存,為城市的永續發展做出貢獻。
17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本年度國際博物館日緊密結合其中3項。(圖片來源:IYBSSD Taiwan官方網站)
17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本年度國際博物館日緊密結合其中3項。(圖片來源:IYBSSD Taiwan官方網站)

地方政府響應:「臺北夜博週」8大主題、16天盛會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發起「臺北夜博週」響應2025國際博物館日,攜手33間北市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所,自5月17日至6月1日舉辦橫跨16天的文化盛會。以「一天,穿越百年;一週,探索臺北」為旨,設計8大夜間主題日,串聯士林史前文化、萬華靈性信仰、大同茶葉歷史、中正城市現代化、信義與松山的創意未來等文化節點,展現台北從史前至今的歷史肌理與創新脈動。

近五年來,國際博物館日主題著眼的不外乎永續性與健康福祉、恢復與重塑、多元與包容等題旨。今年5月18日讓我們跟上ICOM的腳步,沉浸藝術,放眼未來。

光北部地區就有31個免費場館可選擇,中、南、東部及離島亦有20餘個好去處。就近參觀,或者來一趟跨縣市小旅行?以下518限定「全台免費場館」清單供你規劃週末行程。

全台「免費入場」名單總整理(含北、中、南、東及離島地區)

北部:31場館

  • 國立故宮博物院
  • 國立臺灣博物館(5/17-5/18免費入館)
  • 國立歷史博物館(5/17-5/18免費入館)
  • 臺北市立美術館
  • 富邦美術館(5/18免費入館,5/15-5/17持富邦美術館過往任一展覽門票亦免費入館)
  • 朱銘美術館
  • 郵政博物館
  • 長榮海事博物館
  • 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
  • 新北市美術館(即日起至6/30免費入館)
  •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即日起至6/30免費入館)
  • 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
  •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 國定古蹟林本源園邸
  •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5/17-5/18典藏館免費入館)
  •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5/17-5/18免費入館)
  • 桃園77藝文町
  • 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
  •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 南崁兒童藝術村
  • 大園尖山考古展示館(考古館常設展免票)
  • 中壢光影電影館(常設展與電影播映免票)
  • 太武新村眷村文化園區
  • 龜山眷村故事館
  • 憲光二村眷村文化園區
  • 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
  • 宜蘭美術館
  • 台灣碗盤博物館
  • 三義木雕博物館

中部:4場館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中台世界博物館(即日起至5/18免費入館)
  • 郵政博物館臺中館
  • 台灣手抄紙博物館

南部:13場館

  • 中央廣播電臺國家廣播文物館
  • 溪口鄉文化生活館
  • 嘉義市立博物館
  • 嘉義市立美術館
  • 國家廣播文物館
  • 臺南市立博物館(5/17-5/18免費入館)
  •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5/17-5/18免費入館)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5/17-5/18免費入館)
  • 高雄市立美術館
  •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 屏東縣王船文化館
  • 屏菸1936文化基地

東部:3場館

  • 花蓮縣石雕博物館(*5/17免費入館)
  •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5/17-5/18免費入館)

離島:5場館

  • 澎湖生活博物館(5/17-5/18免費入館)
  • 澎湖開拓館(5/17-5/18免費入館)
  • 澎湖海洋資源館(5/17-5/18免費入館)
  • 澎湖化石館(5/17-5/18免費入館)
  • 馬祖民俗文物館

同場加映:518週末展館特別活動

最後編輯也為大家準備了幾個活動懶人包,從北美館工作坊、新美館市集、故宮藝文講座,到為端午節預熱的「粽相關」手作活動,本屆新手不妨參考。

臺北市立美術館

「顛倒物件玩玩看:物件的觀察」親子工作坊

  • 時間:5月18日14:00-16:00(5月17日23:59前預約
  • 地點:兒藝中心大工作坊
  • 對象:6-10歲小朋友(親子1小+1大,限15組)
  • 報名辦法:事先於北美館兒藝中心官網報名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官方網站)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官方網站)

新北市美術館

「光軸線」戶外系列游擊式演出&流光市集

  • 時間:518
  • 地點:新北市美術館

故宮北院

1. 「典藏凝視與科技應用」藝文沙龍講座

  • 時間:51814:00
  • 地點:正館B1多媒體放映室
  • 與談人&講座內容:由故宮院長蕭宗煌、副院長余佩瑾及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林開世,共同探討故宮如何結合創新科技轉譯典藏文物,開發雙向互動的展示溝通模式,拓廣新興觀眾參與。

2. 「獨角獸出沒?!」彩繪拼圖磁鐵手作活動

  • 時間:5189:00-16:30
  • 地點:正館B1兒童學藝中心休憩區
  • 報名辦法:憑當日免費門票即可兌換材料,無需事先報名。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中正紀念堂

1. 羊毛氈粽型零錢包手作活動

  • 時間:5179:00-12:00(上午場)、14:00-17:00(下午場)
  • 地點:E302教室
  • 費用:NT$1,000
  • 報名辦法:中正紀念堂官網,或電洽02-23431100分機1125。

2. 鉤針粽型香包手作活動

  • 時間:5189:00-11:30(上午場)、14:00-16:30(下午場)
  • 地點:W315教室
  • 費用:NT$600
  • 報名辦法:中正紀念堂官網,或電洽02-23431100分機1125。
(圖片來源:中正紀念堂官方臉書)
(圖片來源:中正紀念堂官方臉書)

>> 更多【518國際博物館日】資訊請點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自古以來,藝術家都穿什麼?羅浮宮朗斯分館《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開藝術史與時尚史的對話

自古以來,藝術家都穿什麼?羅浮宮朗斯分館特展《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開藝術史與時尚史的對話

從林布蘭的毛帽、勒布倫的絲巾,到羅莎‧邦賀的長褲、安迪·沃荷的假髮、妮基·桑法勒的洋裝⋯⋯服裝是否塑造了我們所知的藝術家形象?

在自畫像、照片與各種形象中,服裝不僅顯示了藝術家所處的年代,更透露出他們在不同場合的身分認同。然而時至今日,針對藝術家所穿的服飾仍缺乏系統性的研究。羅浮宮朗斯分館最新推出的特展《The Art of Dressing. Dressing like an Artist》藉由200件文藝復興時期至當代的作品,展開一場藝術史與時尚史的對話,透過繪畫、雕塑、服裝、高級訂製服、素描、攝影與錄像等形式,呈現服裝如何參與藝術家的形象建構與文化書寫,也看見兩者間的合作隨著時代轉變愈趨密切。

自古以來,藝術家都穿什麼?羅浮宮朗斯分館特展《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開藝術史與時尚史的對話
《The Art of Dressing. 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覽現場(圖片來源:Louvre-Lens)
自古以來,藝術家都穿什麼?羅浮宮朗斯分館特展《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開藝術史與時尚史的對話
《The Art of Dressing. 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覽現場(圖片來源:Louvre-Lens)

服裝,是藝術家創作之餘的另一種語言

《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覽從古希臘與羅馬時期談起。當時,藝術家仍被視為工匠,留下的形象記錄不多,他們的服裝也從未刻意彰顯身份。幾個世紀後,歐洲的畫家與雕塑家逐漸以古代故事中的創作者為榜樣,試圖擺脫工匠的定位,成為以思想與創意為業的藝術家。它們不僅在作品中描繪藝術家穿著古羅馬長袍的形象,甚至也在現實生活中模仿這些造型。這股風潮一路延續至18、19世紀,並影響了當代的時裝設計師。

自古以來,藝術家都穿什麼?羅浮宮朗斯分館特展《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開藝術史與時尚史的對話
《The Art of Dressing. 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覽現場(圖片來源:Louvre-Lens)

與此同時,服裝逐漸發展成為自我詮釋的一種語言,它不只是風格的展現,更是身份認同的投射。藉由觀看藝術家身著的服裝,觀眾將能探索不同時代的精神,並深入藝術家在私人與公共領域間的角色定位。

自古以來,藝術家都穿什麼?羅浮宮朗斯分館特展《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開藝術史與時尚史的對話
《The Art of Dressing. 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覽現場(圖片來源:Louvre-Lens)

例如,荷蘭畫家林布蘭一生創作了超過80幅自畫像,他描繪的自己形象百變,有時穿著東方服飾、有時換上宮廷禮服,有時還化身為皇家的王子;而在19世紀,女性藝術家如路易絲·阿貝馬等人開始穿著當時僅限於男性的西裝和長褲,以行動爭取性別平等,解放被特定服飾所束縛的身體。

自古以來,藝術家都穿什麼?羅浮宮朗斯分館特展《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開藝術史與時尚史的對話
(左)Rembrandt, Autoportrait au chevalet et à l'appuie-main de peintre;(右)Francisco de Goya y Lucientes, Autoportrait(圖片來源:Louvre-Lens)

歷代藝術家透過穿著持續詮釋自我,而這套「穿搭史」背後,同樣反映出品味與審美標準的轉變,甚至展現了挑戰與突破的可能性。透過一探這些藝術家的衣櫃,觀眾或將能從不同角度思考:我們的穿著是否也無聲地傳遞個人的生命經驗?這些服飾又形塑了怎樣的我們?

The Art of dressing. Dressing like an artist

展覽日期|2025/3/26 - 2025/7/21
展覽地點|LOUVRE LENS Museum

延伸閱讀

RECOMMEND